范冰冰王亚楠:京昆遗事录(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50:14

京昆遗事录(续)

2011-02-21 16:51:51 来自: 收皮囊的恶魔(生如朝露,死如夏花)

72、仙霓社在笑舞台演出时期,曾一度收徒,由蔡菊生(传锐)等教授,成名者只华传铨、陈传琦、陈传荑三人,余下的先后改行离去。

73、沈传锟、沈传芷初皆唱小生,出台杭州时,传锟唱仙圆中的吕纯阳,在笑舞台时,传芷与金寿生唱三战等,沈传芹亦由小生而改正旦,再改六旦。正旦戏以双珠记投渊为最好,六旦戏以呆中福之巧妹妹为最好。

74、值戏码甚难,既须角色分配均匀,又须时间估计正确,仙霓社中胜任斯职者,当推顾传澜。

75、王传淞诨名大将,周传沧诨名军师。周传铮、姚传芗人最平稳,不多事。朱传茗 扌厌 笛为该社第一,周传铮次之。

76、仙霓社中,首先脱离该班而搭苏滩班者是沈传芹,其后有薛传钢、袁传璠、顾传澜、周传沧。王传淞后在朱国樑班中,汪传钤与方传芸、刘传蘅搭过张冶儿滑稽戏班,后传衡又复搭过徐琴艳的南方戏班。传钤曾加入某俄剧团演《古刹惊梦》于大光明戏院,其饰刹官。

77、仙霓社中人曾搭京班的有以下数人。姚传湄,最早,牌名盖小三。抗战后又复搭京班至暹罗。闻人言:昔坤伶金素琴带回流落异域的班底时,湄亦在内,及至香港而复折回,传说烟瘾甚大,因彼处烟土价低廉而往返。后曾到潮州某戏班为排戏。

78、华传浩,牌名华福麟,第一次搭林树森班,出演青岛。第二次搭陈筱穆班,系刘斌昆邀往,出演戏口。

79、王传淞,牌名仍用原名,搭上海天蟾舞台,盖叫天在皇后大戏院排全部武松时,曾约王演武大。

80、仙霓社全盛时期,每演白蛇传,白娘娘自“下山收青”起至“端阳”止,由张传芳演;“盗草”起至“合钵”止,由朱传茗演;小青未化身者由沈传锟演,“下山”、“游湖”、“成亲”等场由姚传芗演,“盗库”起至“合钵”的武场由刘传蘅演;许仙由“游湖”起至“端阳”止,由周传瑛演,“煎草”起至“合钵”由顾传玠演,法海则归倪传钺。

81、周传瑛曾言:《西游记》“胖姑”中二作作旦(胖姑及庄王留)老例本,一作男打扮,一作女打扮。

82、《扫秦》中秦桧(白净)例由周传铮演,地藏王化身(丑)例由华传浩演,此角初出场时开金脸,后当场化身,身段多“搭脚”。

83、穆藕初先生于众学生中,最器重倪传钺、郑传鉴两人。

84、十字坡“打店”系汪传钤方传芸二人之杰作,而小解差亦颇吃重,例由华传浩演,大解差则当春本由龚传华反串,龚后为周传沧及吕传洪,最后始归薛传钢,正式由大花面应行。

85、安天会中巨灵神由王传淞演,此角本归副净。燕子笺“狗洞”中门官,本归邵传镛演,周传铮则间或唱之;人兽关“演官”,乃邵传镛与周传沧所常唱。

86、仙霓社名昆赵传珺,初唱老生,名传钧,当时老生戏除《赐福》中之天官,照理归彼一人承应外,其常演的有《满床笏》的“卸甲封王”,《长生殿》“酒楼”及《荆钗记》中钱载和等。厚在苏州青年会演唱时,班中因原有冠生顾传琳去世,小生顾传玠又弃伶就学。而老生则有八人之多(施传镇、倪传钺、郑传鉴、汪传钤、赵传钧、包传铎、屈传钟、华传铨),乃令他改冠生,易名传珺。
传珺自改冠生后,非特嗓子好,与朱传茗配戏,二人身材高度复相合,故演出无不恰到好处。擅长的剧目除了冠生戏的如《惊鸿记》“吟诗脱靴”(即太白醉酒)、《长生殿》“迎像哭像”、《铁冠图》“撞钟分宫”、《琵琶记》“书馆”等等之外,其他如纱帽生的《贩马记》“写状、三检、团圆”、《金雀记》“乔醋”、鞋皮生的《还金镯》“诉魁”等,亦卓绝于时,其唱纱帽生,旦驾乎顾传玠 周传瑛之上。
传珺本名赵鸿钧,苏州人。因染鸦片嗜,常被窘困,除本人久客在沪外,其一妻一女,早已寄养于母家。1942年夏,传珺与虞琪玫等,在金门饭店一堂会中唱全本《贩马记》后,不久杏花楼又有一刘姓堂会,传珺应约而未至,从此即音踪杳然,不知去向。后乃知赵传珺已于七月十日左右,因烟瘾而离世,时年三十四岁。

87、昆曲传习所中人,当时没有排入传字辈和脱离该所的有:黄锡芝、章荷生、金寿生、宋恒兴、唐巧根、沈梅生、汤福林、浦仁林、许锦文登。黄、章、金俱为大花脸。金寿生西塘人,曾出台而未排入字辈,后因事除名。宋恒兴为小花面,唐巧根、沈梅生为零碎。唐、宋以及张传湘、龚传华等,均由上海贫儿院院长高砚云先生选送入该所。唐巧根人聪明但耳音欠佳。汤、浦、许,都演小生,福林最好,但后自杀。这三人因托故返家,却潜至上海游玩而同时被除名。后仁林曾演文明戏,锦文做过律师帮办,因染嗜好而至堕落。

88、仙霓社大花脸,初有邵传镛、金寿生、黄锡芝、章荷生四人,后三人离去而沈传锟由小生改六花面,周传铮、薛传钢由老生改大花面,其间薛传钢系零碎,沈、周俱工邋遢白面,沈唱功比周为耐久。邵工红净,音极苍老,刀会、北战等戏,仙霓社净行中首屈一指大花面,戏无论主角配角,几无一不有。自沈改大花面后,主持者以正净戏俱归沈唱,而邵唱白面。

(以上诸条为仙霓社史料。据民国二、三十年代戏剧杂志收集摘录)

89、“堂名”老艺人顾鸿生说:“堂名”的行规很严,凡是我做过的人家,在“招财进宝簿”上记上户头,以后这家人再有红白喜事,就永远归我做,别人不准抢生意,否则就去同业公所去评理。

90、高升台,早见于明人所绘的《南都繁会景物图》,而装卸式的可一船运的“船台”迄今仅知始于清末,流动于江南水网地区的集镇,性质是临时的,隶属于“草台”,演出班子,有称草台班或者水路班的。

91、昆山的昆曲堂名,早年有昆山城区的永和堂,正仪乡的宜庆堂,杨家桥的咏霓堂,陆扬乡的咏儿堂等几家。省戏校的高慰伯老师之父便是永和堂前辈高炳林。

92、苏州曲家姚志民,女,早年曾参加苏州俭乐曲社、裕社,工小生,师承贝晋眉、蔡传锐、周传铮等。姚明梅,女,曾师从殷震贤、李阿荣,工生旦。宋仁,女,师从宋衡之、俞锡候、吴琇,工五旦、六旦。蔡宾秋,女,师从俞锡候,工五旦。吴琇,女,师从俞锡候、宋衡之,工五旦。此五人八十年代都曾参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的编纂工作。

93、永昆早年人才辈出,有著名正生叶良金(蒲门生)、邱正水、正旦高玉卿、名丑夏阿桃、小生杨永棠等。

94、昆剧传习所自1982年3月重建以后,曾先后举办十多期昆曲艺术学习班。其中有填词谱曲学习班(82.3.26-5.15,朱尭文、陆兼之任教)、永嘉昆剧表演艺术学习班(两期82.11.15-83.1.26和83.4.9-6.30,聘请永昆老艺人杨银友、陈雪宝、陈花魁、鼓师陈达辉等九人任教)、昆曲堂名音乐培训班(83.3.10-7.10)、川剧表演艺术学习班(83.7.12-9.8,曾荣华等八位川剧艺人任教)。

95、1983年2月27日,江浙诸多曲家齐集鹤园(太仓韩家巷4号),举行新春联欢同期活动。参加的人有(以唱曲先后为序)姚志民(《拾画》),贝祖武、樊伯炎、朱蔷、王正来(《见娘》),宋仁(和王正来配《琴挑》),钱大赉、陈滨、毛伟志(与朱蔷配《长生殿小宴》),尹继芳(与樊伯炎、王正来配《寄子》),尹建民(《男祭》),王潇秋(《惊梦》),蔡宾秋(《茶叙》),贝涣智(《亭会》)等等。

96、香港出版的《陈伯陶纪念集》里,影印了刘墉亲笔书写自作的《观剧》诗十六首真迹手卷(小楷)。胡忌先生获得影印本后,研究了题诗的内容,考定是刘墉在乾隆三十年(1765)后观看昆戏所作,共计题咏了十六个折子戏。胡忌先生考出十二题,另请陆萼庭先生考出四题,戏码为《浣纱记·前访、采莲》,《双红记·盗绡》,《玉簪记·琴挑》,《西楼记·楼会》,《红梨记·访素》,《彩毫记·醉写》,《长生殿·闻铃》,《西厢记·听琴、赖婚》,《渔家乐·藏舟》,《占花魁·受吐》,《雷峰塔·盗草、水斗、塔圆》,《虎囊弹·山门》。这些观剧诗都是七言绝句,一诗咏一剧。例如第一首“水复山重第一村,苧萝补屋几朝昏;玉人倘向吴宫老,枉却殷勤再到门”,是咏《前访》。第五首“铅华久向病来收,良夜偏将好客留;歌罢清词人已困,满天星彩下西楼”,是咏《楼会》。第八首“蜀道山青怒杜鹃,鸟啼花落雨如烟;铃声恰似丁宁语,好为三生话旧缘”,是咏《闻铃》。第十一首“渔蓑披向宝衣寒,汉室山河一叶宽;载得王孙何处去,满江风浪起龙蟠”,是咏《藏舟》。第十六首“脱缰擐锁自豪雄,禅板蒲团一扫空;明日清凉山下路,杏花深处酒旗风”,是咏《山门》。从这些题诗中可以看出,刘墉是一位昆曲爱好者,是观剧的行家。

97、昆曲里说“拍先”,乃拍曲先生的简称,又称为“拍师”,专职教人唱曲,可算是清工一种。旧时专业的伶人不可为拍先,怕演员转教员,抢了拍先们的饭碗。故当年沈月泉要改行做拍先,必先重新拜老拍先殷溎深为师方可。

98、早年,苏州戏曲研究所曾组织专家编写《昆曲常用曲牌分析》,参与的人有六人,吴仲培、吴秀松、沈金喜(此二人为拍先)、韦君宜(上官云珠之姐,九如巷张氏姐妹的继母)、姜守良(民乐家)、徐展(北洋军阀徐树铮长子)。

99、徐凌云所串演之《照镜》、《狗洞》等付角戏,为传习所沈斌泉所传。沈于民国15年在苏州逝世,终年60岁。

100、俞粟庐(1847-1930)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0年),即从上海怡怡集同籍曲友韩华卿习曲。韩氏宗长洲叶堂唱口,粟庐尽得其妙。

101、《金雀记 乔醋》为俞粟庐平生得意杰作,乃为号称“滕乔醋”的名师滕成芝亲授。俞粟庐又曾向苏州昆班名小生王鹤鸣学习。

102、俞振飞曾言:学昆曲,台步不要学我,那不是昆剧的巾生步子,我身材高,走那步子不相称,可向宋选之先生学,他是标准的巾生步子。

103、宋选之为昆曲曲友,能表演,得沈月泉真传,曾参与继字辈培训,后任江苏省戏曲学校昆剧班教务主任,曾编写过若干种昆剧小生身段教材。

104、民国13年6月6日,俞粟庐以七十八岁高龄,参加粟社曲会,唱《荆钗记 见娘》一折。

105、曾得俞粟庐教益者甚多,苏州有:吴梅、张紫东、徐镜清、贝晋眉、陆麟仲、尤企陶、顾公可、俞锡侯、宋选之、宋衡之、吴忠培等。

106、俞粟庐于民国19年4月病殁于苏州乔司空巷宅邸,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