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父亲范涛 年纪:中国的长处和短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52:08
中国的长处和短板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  南方周末  ◆美国进步中心,2011年2月8日
以下是5项最显著的中国的优、劣势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在生产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但缺少真正的创新。中国的技术产品多由进口技术改良得来,未培养出原创氛围。若想成为世界经济的统治者,必须展现出实实在在的科技领导能力。美国必须通过扩大研发投资,保持科技领先。
中国投资科技,但缺乏高质量和学术诚信。2008年,中国研发投资额名列世界第四。然而学术界频现造假,学术道德缺乏监管。美国大学的创新和理论交流紧密联系,对学术道德采取高标准,这对尖端新产品和创新服务至关重要。
中国有廉价劳动力,但不会长久。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石,但枯竭可能比料想的早。美国需加大对中小学的投入,和社区大学、公益企业携手改革用工政策,未来的劳动力才能从容应对高技术工作。
中国坚持组织严密、政府主导的投资,但缺乏保证成功的制度。中国政府的长远规划包括诸多富进取心的目标,但常被“不当投资”或潦草决定阻碍。比如高投机造就的鬼城,这些错误投资导致的损失将抵消掉正确投资的收益。美国需完善有竞争力的政策,确保投资货真价实。
中国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它不能完成所有目标。中央的有力指令让中国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成果。它也将实权下放给地方,让它们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环保要求,但监督不够,大量中央资金贷款被用于房地产等过度投资领域,伤害创新型经济发展。美国的制度保证了监督,但也要在创新、有竞争力的项目上更多投资。
【点评者说】这是一份研究报告,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提升美国创新和竞争力,以应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挑战。看看竞争对手的评价,或许会有助于中国下一步走得更稳。
喜忧参半看中国“用工荒”
◆美国《侨报》,2011年2月12日,社论
今年的“用工荒”同往年不同:往年只有东部荒,今年中西部也荒。为此,甚至上演了“农民工争夺战”,企业和各地政府为抢人频出怪招:上海企业把数百辆接人大巴开到了安徽、河南等地,重庆官员把截留回老家过年的农民工当任务。让人喜忧参半。
喜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与东部经济、收入差距正在缩小。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调研显示,东部地区打工月收入仅比西部高出5%,而五年前这一数字为15%。考虑到生活成本,东部地区在薪资方面已无优势。农民工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转型为以内需拉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忧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真正走向终结,而中国还没有做好应对人口负债期的准备。三十年中,人口红利对GDP增长的贡献比率高达27%。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即将面对老年人口负担成累进式加重趋势的人口负债期。截至2008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增至1.69亿,占总人口的12.79%,并正以年均近1000万递增,2020年将增加到2.4亿,2030年时则高达3.4亿,届时约占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了应对人口负债,中国必须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梯度调整、教育改革、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点评者说】预计在2020-2030年退休的人们,要特别小心了!
日本建设“养老公寓”的经验
◆日本《新华侨报》,2011年2月6日,刘芳
到2025年,日本每三个国民中就会有一位超过65岁的老年人,从而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日本政企现在已经开始为此进行着准备。比如,过去配有医疗服务的养老院是主流,而现在各大开发商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养老公寓、养老社区。它们的特点是价格便宜,大约12万-20万日元之间,而且公寓型的住宅家的感觉更强。除了开发商,日本国土交通省2012年预算案也计划为养老公寓的建设提供325亿日元的资金支持。日本这种从民到官对养老公寓的投入,不仅反映了一个市场需求,更体现出一个国家对老年人的真正关注。
中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因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按照5%的老年人需要养老机构这一国际计算方式,中国养老市场的床位缺口达到了540万张,是现有规模的两倍。除此之外,养老社区、配套医疗服务等市场空缺更是明显,至于养老公寓,还没有被提到建设日程上来。中国在日渐进入“高龄化”社会之际,应该把日本的经验和教训都当作前车之鉴,及早做出相应规划。
【点评者说】我们连已经有明确规划的“保障房”建设指标都还完不成呢,哪顾得上为普通国民的养老未雨绸缪?
两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病
◆德国之声网,2011年2月13日,一通
“中国城市大多极力模仿美国模式。到处都是小区围墙,处处有人站岗。美国城市也是这样,但远远没有这么过分。”这就是中国的城市给德国波恩国际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多丽斯·菲舍尔女士的印象。“以钱划界,竖立高墙,分出贫、富、中产社区,老死不相往来。就算在资本主义西方,我们也不认为这是积极良性的发展。”艺术家魏德迈尔,虽然在他的纪录片中赞扬了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但他显然也看到了问题。
中国的中产们也热衷于在网上讨论城市病,但很少深究都市贫富和阶层分化,大概因为讨论者自己就置身其中。菲舍尔女士对此给出一个值得思考的视角:“德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市民的发展及收入相对均衡,这是德国城市病不太严重的要因之一。德国城市规划非常严格,市政府不得随意指定地皮,批给什么人开发房地产。但在中国,起码一段时间里,只要有人肯投资,看中了哪块地,恐怕只需走一走建筑设计上的形式,搞到这样那样的条子,就万事妥帖。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地位如何呢?”
【点评者说】一个城市的规划往往能代表一个社会的文明、道德、修养、人文关怀等等,中国的当代城市给人什么样的最直接感受呢?听听过来人的说法吧。
中国需要津巴布韦什么东西
◆英国《每日电讯报》,2011年2月10日,马科姆·莫尔
中国外长杨洁篪抵达津巴布韦之际,两国间正就一系列交易展开谈判。其中包括中国将以数十亿美元注资,交换津巴布韦庞大白金矿的控制权。杨洁篪的访问代表了两国关系重新升温。在2008年津巴布韦大选后出现暴力镇压事件以来,中国一度与津巴布韦保持了距离。
津巴布韦经济计划部长马萨卡达本月初说,中国正研究开发和利用津巴布韦的矿产,此外还有农业、基建发展和信息通信科技。中国发展银行表示对津巴布韦的投资可能达到100亿美金。中国除了看中津巴布韦的白金矿和锌矿外,还对钻石矿、农业感兴趣。部分投资可能进入农业领域,中国已经从津巴布韦进口大量烟草,将来可能视津巴布韦为中国日益增长的中产阶层的粮食来源。马萨卡达说,即使中国的投资是有条件的,但我们也别无选择。德国去年曾小幅表示出投资意向,后来却不了了之。
【点评者说】关于本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视角——在观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时,欧美媒体最喜欢的报道路径就是:中国从这种关系发展中得到了什么。他们似乎很少关心中国给予了这些国家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