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军电影全集搞笑:伊朗动荡为何会引起美国的浓厚兴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0:04
 伊朗动荡为何会引起美国的浓厚兴趣2011-02-16 12:36:56.0  http://hfshsh173.blog.china.com/201102/7743130.html

     

    和上一次突尼斯及埃及动乱不一样,那时的美国皱着眉头,以充满忧虑的眼光,看着美国的盟国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不知道这场阿拉伯群众造反运动何时是一个头。

 

    没想到,阿拉伯地区的骚乱又波及到了伊朗,这一下可给美国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据法新社华盛顿2月14日电: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热情赞扬伊朗反政府抗议活动的“勇气”和“抱负”,敦促德黑兰学习埃及榜样,“开放”其政治体制。希拉里还说:我们反对暴力,我们要求为阻止自己的人民自由表达观点而再次动用安全部队并诉诸暴力的伊朗政府做出解释。美国在线2月11日报道,副总统拜登发表演讲:我要对伊朗的朋友说,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是时候让伊朗人民畅所欲言了,让你们的群众去游行、去表达意见吧,给他们发言的权利吧。

 

    很明显,这一次美国政府公开表明,要大张旗鼓的支持伊朗反政府活动。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伊朗国内的动荡会使得美国手舞足蹈、乐不可支?

 

    熟悉现代史的人应该对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并不陌生。1979年之前,伊朗是巴列维国王统治阶段,那个时候美伊关系可以用“好的穿一条裤子”来形容。巴列维国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启了伊朗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白色革命”。但是在巴列维的改革实效与民众的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在改革过程中还触动了包括宗教阶层在内的多方面的既得利益,所以巴列维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倒加剧了伊朗国内局势的动荡。但是由于地处波斯湾地区,一是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二是具有能卡住霍尔木兹海峡咽喉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就看这两点,美国就不能不重视伊朗,掌握了伊朗就意味着掌握了整个中东。

 

    然而好景不长,巴列维国王白色革命尽管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巴列维对国内的高压政策以及对群众示威的强力镇压,使得国王失去民心;巴列维追求伊朗在波斯湾的宪兵地位,过度的武器购买、对伊斯兰教的相对漠视以及对改善民众生活的不力等因素最终酿成了伊朗1978~1979年间的大规模的动荡——伊朗霍梅尼伊斯兰革命。面对四面楚歌的巴列维国王,美国虽然也曾有意援助,但是面对伊朗革命成功不可阻挡之势,当时美国的卡特政府迅速做出抛弃巴列维政权的决定。随着巴列维国王的出走他乡和极端反美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曾经存在了近30年的美伊亲密关系也走到了尽头。巴列维政权的倒台除了使美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地区盟友外,还使得美国的国际威信受到严重损害。

 

    从那以后,美伊关系一直呈现紧张状态。其中伊朗群众占领美国大使馆后,卡特政府派出武装直升机援救以失败告终;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支持伊拉克对伊朗的战争;直到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伊拉克被国际社会制裁,伊朗才缓过一口气,但美国小布什和伊朗内贾德之间仍是相互冷眼,互不买账;到如今奥巴马上台,伊朗因核问题依然被美国制裁和打压,两国关系依然冷若冰霜。美国情报部门始终没有放弃对伊朗现政权的颠覆和破坏活动。由于伊朗的强烈反美和反以色列立场,美以情报人员一直在绞尽脑汁想搞掉伊朗领导人内贾德,扶植亲美以的领导人上台。有消息说,去年发生在伊朗境内的几次爆炸事件,其背后就有美国和以色列情报机构的影子。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华盛顿邮报》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倒台引发的革命热情扩散到整个中东地区,受影响最大的居然是非阿拉伯国家伊朗,又发生了群众示威游行,这似乎是自2009年12月政府有效镇压反对派势力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

 

    无利不起早,美国的想法是:如果群众示威能够帮助伊朗国内反对派造反成功,或许伊朗会产生一个亲美政府,美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拔掉伊朗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所以美国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用反对暴力、支持人权的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煽动群众情绪一直是美国的拿手好戏,希拉里和拜登发表上述支持伊朗反对派的讲话也就不奇怪了。伊朗官方也表示:抗议者大多是选举失败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和卡鲁比的支持者,美国的一些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为选举后的骚乱提供经济支持。伊朗情报部长穆斯利说: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沙特的某些渠道,为暴乱领导人提供了10亿美元活动经费。

      还是那句哲学老话: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伊朗政权是否稳固,还要看伊朗政府是否得到国内人民的支持。如果有人民的支持,美国再捣乱也没用,少数人闹事也会被平息;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不好说了,即使这次造反平息,但保不准那一天群众还会起来。用中国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