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怎么强制刷机:健康与长寿---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4:34
健康与长寿---转帖健康与长寿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身体好,没有病。换言之,所谓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很多老年人热衷的运动、按摩、服用保健品、按照所谓的营养标准制定食谱等等也都是围绕着身体健康进行的。

昔日一些权威的辞书也持这种观点。例如: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健康”的注释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的《辞海》则说得更为详细:“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于健康又有了新的说法。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版的《现代汉语辞海》对“健康”的注释已经改为:“(人体)生理机能、心理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在身体健康之外增加了“心理”正常。也就是说,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要包括心理健康,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心健康。

还有更为新颖的说法。据一些关于老年人保健的科普小册子介绍,早在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出了“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而是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一种完美状态。即人体结构要正常,生理机能要正常,心理要正常,社会适应性要正常。”

“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形成的,还有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是我们追求的更高层次、更完美的概念。”

“所谓身体健康就是躯干无明显畸形,骨关节活动正常,神经、消化、心脏等系统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有一定的视听能力和记忆能力;在高龄期生活能自理或基本自理。”

“所谓心理(精神)健康,其具体表现是:情绪稳定,意志坚强;性情温和,待人宽厚;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行为正常,自控力强;助人为乐,人际关系良好;心地善良,热爱生活。”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公德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对道德健康是这样表述的:‘健康者不必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党中央2001年10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五条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老年人都应按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健康、快乐、长寿的良好愿望。”

从以上的表述来看,健康问题在理论上似乎已经清晰、完美而彻底地解决了。其实不然,上面种种关于健康的说法有不少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有很多概念也是模糊的。

“健”字的本义是“强壮有力”,这是身体方面的;“康”字的本义是“安”和“乐”,这是心理方面的,“健康”本来就是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

所谓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的总称。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器官。“心理”实际上是脑的机能,之所以称其为“心理”而不是“脑理”,那是我们的老祖宗错误地认为“心之官则思”。代代相传,后人就将错就错地沿用了“心理”这个词。

人脑的机能与人体其他器官的机能一样,本质上都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它们

都属于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健康”也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同时,也只能是包含这两方面。

凡不属于人体机能方面的东西,不应该纳入到“健康”这个概念中来。所以不应该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这两个属于社会学、伦理学范畴的东西跟“健康”强扭在一起。

当我们持“健康”就是身心健康的观念时,按照《辞海》的说法,通常可以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判断、衡量某个人的健康程度。这些都可以由医生(包括心理医生)来鉴定并作出结论。如果以所谓“四位一体”的健康观为标准,那么当其中一项或二项不正常时,例如假设某个人的身体机能正常,心理状态正常,但是道德败坏,这个人究竟算是健康还是不健康?还有,谁有资质来对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健康程度作出鉴定及其结论?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将使人们在判断、衡量其健康程度的时候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当然是为人处世应有的品质,是极其重要的,但将它们与健康搅和在一起显然是不恰当的。

即便同意“健康就是身心健康”的观点,要判断某个人的健康程度仍然是件困难的事情。这是因为上面引用的论述中的一些概念十分模糊,例如“正常”、“缺陷”、等。

譬如说“正常”。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人的正常体温应该是摄氏37度,殊不知有很少数的人基础体温偏低,甚至只有36度。这种人体温一旦到了37度,他就会很不舒服。这在“正常”人看来是很不正常的,而对这些人来说,36度才正常,37度他就觉得不正常了。

用双腿走路是人的正常功能,但一周岁以下的婴儿通常都不会走路,你能说婴儿都不正常?不健康?

又例如大解。有一天一次的,有一天二次的,有二天一次的,有三天二次的,哪个算是正常?有的人粪质从来比较软,有的人粪质从来比较坚,哪个算是正常?一天一次的人有几天三天二次了,甚至一天二次了,就不正常了?不健康了?粪质软的人屙了几天硬屎,粪质坚的人屙了几天软屎就都不正常了?不健康了?

再例如人的体重、胖瘦,据说也有正常的标准值,是根据人的身高计算出来的。那么,不符合这个标准(偏离正常值)的就都不正常?不健康?也许有人会说,你不要钻牛角尖,偏胖或偏瘦一点还是健康的,太胖或是太瘦才不正常、不健康。如此说来,那个标准值还要它干什么?怎样又算是太胖或是太瘦呢?据史书载,隋唐时期的李元霸是个骨瘦如柴的家伙,用现在胖瘦的标准来衡量,他肯定是属于不健康的,但他却力大无穷,排在十五条好汉的首位。这又怎么说呢?

又譬如说缺陷。按照辞书的说法,所谓缺陷是“欠缺、不够完美”。那么人体如果少了一些东西,残缺了,就一定是不健康的了?例如老年人掉了个把牙齿就不健康了?胆囊炎、阑尾炎患者手术摘除了胆囊、阑尾之后就不健康了?意外事故削去了半个耳廓,即使其他一切正常,也算是不健康了?工伤断了一节手指就不健康了?断指再植后,这节手指接活了,功能恢复了,但是有疤痕,有点变形,不完美了,也不能算是健康的了?除了眼睛有些近视之外,其他生理指标一切正常,这个人也不算健康?犹太民族的男子幼时便要行“割礼”,对于未行割礼或包皮切除术的正常人来说,他们都是有缺陷的,难道也都是不健康的?

至于“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基本正常”、

“基本自理”、“一定的……能力”等等都是很难界定的。可见这些理论要么概念模糊,要么一概而论。

问题在于现在关于健康的一些理论都是笼统地说到“人体”。但是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人群的人,身体基础情况相差很大。年龄、性别、民族,甚至地域都可以成为人群的划分标准。老年人、中年人、青壮年、婴幼儿能采用统一的健康标准吗?显然是不行的。我们现在看到、听到的一些关于“科学饮食”的理论,也不见得放之四海而皆准,未必可以在全世界推而广之。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是不吃猪肉的,李时珍关于猪肉“食之大补,多食损人”的理论对他们是不起作用的。还有什么“蔬、果类食品要‘红、黄、绿、白、黑’都吃”的科学理论,对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来说也是不相干的:他们的食物主要是兽肉和鱼,基本没有蔬菜、水果吃。难道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和爱斯基摩人都不可能健康了?

还有,“心理健康是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句话更成问题。按此说法,生理不健康的人就不会形成健康的心理了。但是许多残疾人,他们的身体残缺了,不符合生理健康了,可他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心态是那么的坚强!心理是那么的健康!

某个人的生理是否健康,按照传统的理论,要经过医生作出一系列的检查才能下结论。假设有人某日去检查了,一切正常,应该算是健康的。但他不可能天天去做检查啊,那么在下一次检查之前,体内发生了他自己觉察不到的病变,等到他感觉有点不对劲时又去检查,发现病变已经相当严重了。试问,在他自己还没有觉察到的时候,他算不算是健康的呢?说是健康的,他体内已经有了病变,说他不健康,却又没有根据。

有人建议“常去检查”,或是“定期检查”。那么,定多长时间的“期”为好呢?间隔多长时间算是“常去”呢?以相对微薄的薪水、退休金“定期”或“常去”支付那昂贵的医疗费、检查费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当排在“士、农、工、商”最后一名的“商”风靡世界,成为三百六十行灵魂的时候,那药方、诊断书、体检结论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