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双星简介:、《六韬》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2:12:40
<> page begin====================  <> page begin====================  前    言  一、《六韬》的作者与成书时间  《六韬》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撰。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书并非殷周时赐的作品,而  是后人托姜太公之名写成的。那么,《六韬》究竟是什么时期的作品呢?《六  韬》之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中的《杂篇?徐无鬼》,其中记载战国初  魏武侯的宰臣女商自称:“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  之,则以金版六弢。”《庄子》一书,一般认为是庄子门人或后学所作,时  间不晚于战国后期,说明当时这部书已经存在于世。《汉书?艺文志》儒家  类著录有“周史六弢六篇”,下注:“惠、襄之间,或曰周显王时,或曰孔  子问焉。”这里提到的三个成书时间,而周显王时正当战国中期,唐颜师古  注指出,《周史六弢》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弢字  与韬字同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71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古墓中  出土的汉简中;有《六韬》等书。其中的《文韬》、《武韬》、《龙韬》等  内容、与传世本《六韬》基本相同,1973 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中,也  有《六韬》的内容。这一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此书在西汉前期己广为流行。  再从《六韬》本身的内容看,书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骑兵作战的战术、  骑兵选拔的方法,以及骑兵同步兵、车兵协同作战等问题。而骑兵作为一个  独立的兵种大量出现于战场,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武灵主生  活于战国晚期,与周显王为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因此,具体反映和论述了骑  兵战术的《六韬》,不可能出现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而只能产生  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六韬》之中还提到了多种铁制兵器。众所  周知,我国自战国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这说明《六韬》只能产生于战国时  期。另外,《六韬》中所论述的军事训练等问题,与战国晚期的《尉缭子》  等典籍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说明其成书时代也是大致相同的。  由上述可知,《六韬》是战国晚期的作品,当无疑义。作者之所以假托  为“周吕望撰”,不过是想借重太公之各以广流传而已。  二、《六韬》各卷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六韬》之“韬”,与“弢”字相通,原为“弓套’之意,含有深藏不  露之意,引申为谋略。“六韬”,就是六种秘密谋略,即论述战争问题的六  种韬略。全书以太公同文王、武王问答的形式写成,分六卷,共六十篇。  第一卷为《文韬》,包括“文师”、“盈虚”、“国务”、“大礼”、  “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  “兵道”等十二篇。第二卷为《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  “顺启”、“三疑”等五篇。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战略问题。《六  韬》的战略思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实现政治  目的的“全胜战略”,这是高层次的战略。二是通过军事斗争赢得战争胜利  以实现政治目的的军事战略,这是相对低层次的战略。  关于“全胜战略”,《六韬》指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发启》)。  并进而强调,要实现这种不战而胜的“全胜战略”,必须以强大的政治、经  济实力作后盾,建立在国富兵强的基础之上。为此,提出了一套实现全胜战  略的措施。在经济上,指出要大力发展“三宝”,即“大农”、“大工”、  “大商”,充实经济实力,打好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争取  <> page begin====================  民心,爱护民众,取得举国上下的支持。在外交上。提出了“文伐”十二法,  列举了分化、瓦解、离间敌人的各种方法。《六韬》认为,强大的实力只是  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可能,当这种全胜战略难以实现政治目的时,就要采取军  事进攻的方式。即在考虑和制定战略时,不能仅仅依赖“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的全胜战略,还要制定立足于战场胜负的军事战略。  在军事战略上,主张正确判断战略形势,在全面准确地了解敌情的基础  上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进行集中统一的战略指挥,实行巧妙的战略伪装,  隐蔽启己的战略企图,适时把握战略时机,正确选择主要战略方向等。  《六韬》不仅论述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还进一步阐明了全胜战略和  军事战略之间的关系,认为全胜战略是军事进攻的准备和前提条件,只有综  合运用全胜战略和军事进攻,才能达成战胜敌人的战略目的。在《文伐》篇  中这样写道:“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  之,”这种把进行“文伐”的全胜战略同进行“武伐”的军事战略紧密联系  起来的论述,使古代战略思想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任何战略的实现,都离个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手段。军事战略赖以  实现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手段是武装力量。《六韬》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论述  了战略的有关问题后,紧接着在第三卷中便阐明了武装力量建设的有关问  题。第三卷《尤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  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  “兵征”、“农器”等十三篇。在本卷中,除了论述信赏明同、以法治军以  及重视武器装备等问题外,重点阐述了将帅问题。  将帅是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将帅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  官,其水平的高低,对军队本身的建设、战争的胜负,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  的兴盛衰亡,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六韬》用了大量篇幅,从各个方  面论述了选拔和考察将帅的方法,将帅所应具备的品格、知识、才能等等,  从而使有关将帅的理论更加详尽、系统和全面。  军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作战,而要夺取作战的胜利、离不开一定的作战  指导原则和方法。因此,《六韬》从第四卷开始,用了三卷的篇幅,详尽论  述了各种条件下的具体战法。  第四卷《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  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  “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了在一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领域也随之出现  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作战地域扩大,战场已从过去的平原旷野等  一般地形扩展到山地、丛林、水泽等特殊地形。因此,在第四卷论述了上般  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原  则和战法之后,紧接着在第五卷《豹韬》“林战”、“突战”、“敌强”、  “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中,  着重论述了各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战国时期军事领域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产生了新的兵种,步兵和骑兵逐  渐从车兵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兵种。因此,如何组建步兵、骑兵、车兵  以及在战斗中如何使骑、步、车三个兵种协同配合作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  课题。因此,在第四、第五卷分别论述了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下的作战原则  和方法后,在第六卷《犬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  <> page begin====================  “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十  篇中,论述了车、骑兵的组编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原则和方  法。总之,《六韬》用了三卷的篇幅,广泛论述了各种作战形式的战术问题,  其篇幅之大,范围之广,分析之详尽具体,在先秦兵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由上述可见,《六韬》一书内容丰富,论述详瞻,涉及到了当时军事领  域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兵学体系,堪称先秦军事著作中  的集大成之作,在不少问题上,具有独创性的启迪意义。它的问世,充实了  我国军事理论宝库,标志着我国先秦军事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在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三、《六韬》的影响和流传  《六韬》的重要价值,引起了历代兵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兵家始祖,  其中不少观点,常被后世谈兵者所引用。司马迁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  之阴谋,皆宗大公为本谋”(《史记?齐大公世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  谋士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留  侯世家》)。所谓“太公兵法”,据考证就是《六韬》。三国时的刘备、诸  葛亮、孙权等人,都很重视《六韬》,并把它作为向臣僚和子弟推荐的书目  之一。宋神宗时设立武学,刊定《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学员的必读书目,  其中之一就是《六韬》。  人们不仅学习和运用《六韬》,还对它展开了研究。历史上对《六韬》  进行注释、集释、汇解的,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著述自唐以后约  有近百种,仅明代就达四十多种。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目前存世的  《六韬》版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宋元丰年间何去非校定的《武经七书》  本,朱服校刊的《武经七书》本,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武经七  书》本,明嘉靖十年施德刊《校定武经七书》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  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抄本,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本,  等等。  《六韬》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六韬》很早就传到  国外,十六世纪时开始译成外文,仅日本对《六韬》进行翻译、注解、评点  的著作就达四十余种。此外还传人朝鲜、越南等国,有朝文、越南文译本多  种刊行。  毛元佑  一九九四年八月于北京  <> page begin====================  凡    例  本书内容包括《六韬》各篇提示、原文、注释、译文、例证及附录几个  部分。  1、提示置于各篇篇首,着重介绍该篇的中心思想或重要观点,以帮助读  者把握该篇的基本内容。  2、原文以宋本《武经七书》作底本。  3、注释包括解词和校勘等。对书中出现的重要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  战例事件等,均作简明注解。对原文中明显的错、衍、脱、误,则根据其他  版本予以校改。  4、译文力求在忠实于原意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生动。  5、每篇之未,选用一个例证,阐明本篇的中心思想或重要论断,以帮助  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  6、附录包括姜大公传略和《六韬》逸文。《六韬》虽不是姜太公著作,  但书中在论述问题时是以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武王兴周灭商为背景而展开  的。因此将姜太公传略附录于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内容。现在通行  的《六韬》各种版本,是宋元丰年间改编而成的。当时编定《武经七书》,  对原《六韬》内容颇多删削。为了让读者了解《六韬》原貌,将今本所无而  见于宋以前的《六韬》抄本及各种古籍中有关重要内容辑为附录,以供读者  参考。  <> page begin====================  白 话 六 韬  <> page begin====================  卷一  文韬  文 师 第 一  【提示】  本篇是《六韬》的首篇,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  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姜大公胸怀  治国经武的雄才大略,可惜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只好隐居岐山、垂钓渭水,  待机而起。而周文王为了成就灭商大业,求贤若渴,正在四处网多人才,两  人便在这种背景下相遇。但初次见面,交浅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钓鱼为  话题进行试探,待见到文王态度恳切、虚心求教之后,话锋一转,立即提出  了推翻商王朝以夺取天下这一重大的战略问题,接着为坚定文王的信心,进  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强大的商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来日无多,而现在尚默默  无闻的周却如日东升,前程远大。周文王被姜太公所描绘的光明前景所鼓舞,  迫不及待地向太公提出了何以取天下的问题。姜太公于是阐明了“天下非一  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这样一个重要命题。认为“同天下之利者则得  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要夺取天下,必须从“仁”、“德”、“义”、  “道”几个方面着手。只要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就会“天下归之”,也就是  可以夺取天下。综览全篇,既提出了取天下的战略目标,又提出了取天下的  措施和方法,因此,可以把本篇看作灭商的战略决策和政治纲领。  【译文】  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编占卜以后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  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  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你的老师,辅佐您的事业日渐昌盛,并将  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孙后代。”  文王问:“占卜的结果果真有这么好吗?”  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  正与今天的相似。”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  见到了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  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先生喜欢钓鱼吗?”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  的事情。现在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欢钓鱼。”  文王问:“这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呢?”  太公回答说:“钓鱼比如人事,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  饵钓鱼;用重金收买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  钓鱼。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从中可以看到  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深奥的道理。”  太公回答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  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  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  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  <> page begin====================  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  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  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  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  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  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  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叹啊!  土地广大,国祚绵长,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必将烟消云散;默默无闻,  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  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欢乐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  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种争取人心的办法。”  文王问道:“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  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  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  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  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  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遭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  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  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  于是,把太公请上猎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他为师。  【原文】  文王将田①,史编布卜②曰:“田于渭阳③,将大得焉。非龙、非彨,非  虎、非罴④,兆得公侯⑤,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⑥,得皋陶⑦,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  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⑧: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  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本长,木长而实  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  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⑨,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  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  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⑩。  <> page begin====================  鸣呼!曼曼绵绵⑾,其聚必散;嘿嘿昧昧⑿,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  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⒀“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  天下;擅⒁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  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  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⒂,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注释】  ①文王:商末周部族的领袖,姓姬名昌。田,通“畋”,打猎。  ②史编布卜:史,官职名,先秦时主要掌管记事、祭祀及占卜诸项事务。  编,人名,布卜,占卜。  ③渭阳:渭水北岸。渭,渭水。阳,水的北面,  ④彨(chī):通“螭”,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  ⑤兆:预兆。公侯:古代爵位的名称。五等爵位中第一等称公,第二等  称侯。  ⑥禹;传说中我国古夏后氏部落的领袖,以治理洪水而闻名。后其子启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⑦皋陶(yāo):传说中东夷族的领袖,舜时曾主管刑狱,后又辅佐禹。  ⑧权:权术。  ⑨缗(mǐn):钓丝。  ⑩毕:古时田猎用的网,此处意为取得。  ⑾曼曼绵绵:曼曼,同“漫漫”,指幅员广阔无际。绵绵,持续长久。  ⑿嘿嘿昧昧;嘿嘿,同“默默”。寂然无声。昧昧,纯厚隐晦,不显露  于外。  ⒀敛:收聚,收揽。  ⒁擅:专擅、独自享用。  ⒂允:诚然,信然。  【例证】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  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这是《文师》篇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商朝的灭亡和  周朝的兴起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商朝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阶级对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纣王帝辛,更是暴虐淫侈,他自恃才智,大兴土  木,营造离官别馆。调动了许多奴隶,修建方圆三里、高达千余尺的鹿台,  里面装满了从全国各地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同时又修建了一个大仓库,把从  各地搜刮来的粮食全部装在里面。纣王对都城雄伟的宫殿还不满意,又在南  到朝歌北到邯郸的范围年,修建了许多高耸入云的离宫别墅,投放很多珍禽  异兽。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过着极其奢侈腐朽的生活。商纣的例行  逆施,激起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刻骨仇恨。为了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商  <> page begin====================  纣制订了许多酷刑苛法。著名的炮烙之刑就是其中之一。该刑是先用铜做成  大圆柱子,上面涂油,用火烧热,然后让犯人在又热又烫的铜柱上爬行。再  如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酱。还有一种脯刑,将犯人割成一条一条晒成肉干。  纣王的残暴,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强烈的反抗。纣王的叔父比干见他淫虐无  度,国势危殆,冒死劝谏,劝他修善行仁,被纣王剖腹验心。许多大臣看见  商己无可挽救,纷纷逃亡。纣王众叛亲离,成了独夫民贼,整个社会出现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的混乱局面。  与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  国势正如日当中,蒸蒸日上。特别是文王姬昌即位后,“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暗中积蓄力量,积极准备推翻商朝。在政治经济上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  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了“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饥而不征,泽粱无  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采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  的政策,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拥护,从而使局的势力迅速壮大。文王逝世后,  他的儿子武王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方针。在作好一切准备后,向商发  动了进攻。在牧野击败商军,商朝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举火  自焚,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的可耻下场。商朝六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在商  的废墟上,一个新兴的王朝周朝诞生了。  <> page begin====================  盈 虚 第 二  【提示】  盈虚,意为盛衰。本篇阐明了国家的治乱兴衰,不是由天命决定的,而  在于国君的贤明与否。如果国君贤明,自然“国安而民治”,否则就会“国  危而民乱”,接着以前世贤君帝尧为例,进一步阐明要达到“国安而民治”  的目的,作为国君必须做到生活俭朴、轻摇薄赋、奖励农桑、赏功罚罪、存  养孤苦等等。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杂熙攘,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  时混乱,其所以这样,是什么缘故?是由于君主贤明与不肖所致呢?是因为  天命变化自然递嬗的结果呢?”  太公回答说:“君主不贤,则国家危亡而民众变乱;君主贤明,则国家  安定而民众顺服。所以,周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与不贤,而不在天命的变  化。”  文王问道:“古时贤君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回答说:“从前帝尧统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称道他为贤君。”  文王问道:“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太公回答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作饰品,不穿锦绣华丽  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视古玩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粉  饰宫庭墙垣,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御寒,用粗布  蔽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征发劳役而耽误民众耕织。约束自己的欲  望,抑制自己的贪念,用清静无为治理国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迁其爵  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其俸禄。民众中孝敬长者、慈爱晚辈的给予敬重,尽  力农桑的予以慰勉。区别善恶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  德节操,用法制禁止邪恶诈伪。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如果建立功勋同样给予  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进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  赈济遭受天灾人祸之家。至于帝尧自己的生活,则是十分俭朴,征收赋税劳  役微薄。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如同景仰日  月,亲近他如同亲近父母。”  文王说:“伟大呀!帝尧这位贤君的德行。”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虚②,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  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③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  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④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⑤不衣,奇怪珍  异不视,玩好⑥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⑦,甍桷椽楹⑧不斫,  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⑨之饭,藜藿⑩之羹,不以役作之  <> page begin====================  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⑾。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  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⑿,表其  门闾⒀,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  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奏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  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注释】  ①熙熙:纷扰杂乱的样子。  ②盈:充满。虚,空虚,盈虚意指盛衰。  ③天时:天地自然变化演衍的时序。此处意为天命。  ④尧:上古传说中部落联盟的领袖。  ⑤锦绣文绮:指做工精细华丽漂亮的丝织品。  ⑥玩好:供欣赏玩乐的奢侈品。  ⑦垩:可供粉刷用的白土。此处意为粉刷。  ⑧甍(méng):屋脊。桷(jué),横排在屋梁上的方形木条。椽,椽子。  楹,厅堂前部的大柱子。  ⑨粝(lì)粱:粗劣的粮食。  ⑩藜藿(huò):野生粗劣的菜蔬。⑾无为: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命  题。指顺应自然,效法天地,以清静求安定。  ⑿淑:善良,美好。慝,邪恶。底本作“德”,疑误。据《武经七书汇  解》校改。  ⒀闾:里巷的大门。  【例证】  本篇的主旨是说明国家的治乱兴衰全在于国君的贤明与否,夏朝的灭亡  和商朝的建立是这一论断的最好例证。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建立于公元  前二十一世纪。但到了末期,夏朝的统治已是江河日下,国家日益衰落。到  第十七个王夏桀时,社会腐朽,政治黑暗。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对  奴隶采取极端的压迫和剥削,无限度地使用广大奴隶为自己修建豪华的琼台  瑶室,迫使奴隶不分昼夜地为其劳动。为了满足自己的侈淫欲望,动用了大  批人力物力,造了肉山酒海。夏桀不仅残酷压迫奴隶和人民大众,对手下大  臣也是如此。当时有位大臣关龙逢,深感夏朝江山己危机四伏,因此劝告他  爱护百姓,节俭用度。夏桀听手极为恼怒,当即将他处死。从此以后,再也  没人敢于对他的胡作非为进行劝阻进谏了。由于夏桀的残暴统治,夏朝国内  众叛亲离,怨声载道。民众愤怒地诅咒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整  个夏朝在桀的统治下,己成为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  在夏朝的统治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夏朝的附属国商正在迅速发展。当  时商的首领成汤,精明强干,抱负远大。他对内任贤选能,以奴隶出身的伊  尹和仲成为左右相,辅佐朝政,同时减轻百姓负担,鼓励生产,发展经济,  加强国力,积蓄力量,对外逐个剪除夏朝的羽翼,逐步削弱夏朝的力量。在  条件完全成熟后,终于发动了消灭夏桀的战争。双方大军在鸣条(今河南省  封丘县东)展开了殊死决战。由于夏桀早已众叛亲离,夏军一触即溃,很快  <> page begin====================  被全部歼灭,成汤率领的大军乘胜前进,一举攻占夏朝的都城。历史上第一  个朝代夏朝历时四百多年后至此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成汤建立的商朝。  <> page begin====================  国 务 第 三  【提示】  国务,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本篇阐明了治国的大政方针就是爱民,  具体内容就是“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  而勿怒。”接着分别论述了利、成、生、与、乐、喜和害、败、杀、夺、苦、  怒,最后指出爱民之道应该“有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国的根本道理。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众  得到安宁,应该怎么办呢?”  太答道:“只要爱民就行了。”  文王问道:“应当怎样爱民呢?”  太公回答说:“要给予民众利益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民众取得成功  而不败坏他们的事情,保护民众生存而不无辜杀害,给予民众实惠而不掠夺  侵占,使民众安乐而不要让他们蒙受痛苦,让民众喜悦而不要激起他们愤  怒。”  文王说:“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民众不失去职业,就是得到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成了  民众的事情;减省刑罚,就是保护了民众生存;少征收赋税,就是给予民众  实惠;少修建官室台榭,就是使民众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是让民  众喜悦。反之,使民众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  败坏民众的事情;民众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他们;横征暴敛,就是对  民众的掠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而疲劳民力,就会增加民众的痛苦;官  吏贪污苛扰,就会激起民众的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民众像父  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看到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忧虑,看到他们劳  苦就为他们悲痛,对他们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罚,向他们征收赋税如同  夺取自己的财物。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①,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  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  ②则与之,俭宫室台榭③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  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  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④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  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  民之道也。”  【注释】  <> page begin====================  ①务:要务。  ②敛:征收赋税。  ③台榭:台,高而平的建筑物。榭,在台上盖的高屋。本为存放武器之  所,后成为游观之地。  ④驭:驾驭,治理。  【例证】  唐朝贞观年间,“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这一和  平繁荣的大治景象的出现,同唐太宗李世民的爱民政策密切相关。  唐朝是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  给李世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作皇帝后,经常和臣下总结隋亡的历史  教训,注意以隋亡为戒。他把君主比作舟,把民众比作水,认为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  毙,君富而国亡。”治国必先安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因此,  把“存百姓”作为治国的大政方针。“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  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存百姓的关键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  所谓“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  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从这一思想出发,唐太宗采取了许多重农措施。  如推行均田法,奖励垦荒,实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防止滥征民力,反对  劳役无时,去奢省费,躬行节俭。当时群臣再三建议营造一座高燥的台阁,  以改善“宫中卑湿”的状况,但唐太宗坚决不答应。因为“崇饰宫字,游赏  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劝  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等等。  由于上述政策的推行,经济迅速恢复,社会趋向稳定,几年之后,便出  现了“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  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的  太平盛世景象。  <> page begin====================  大 礼 第 四  【提示】  大礼,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本篇首先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  君主应体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则应服从命令,安分守职。接着从“主位”、  “主听”、“主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  强调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礼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身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作臣民的最重要的是驯  服恭敬。洞察下情在于不疏远臣民,驯服恭敬应该不隐瞒私情。做君主的要  遍施恩惠,作臣民的应安守职分。遍施恩惠,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守  职分,要象大地那样稳重厚实。君主效法上天,臣民效法大地,这样君臣之  间的礼法就圆满构成。”  文王问道:“身居君主之位,应该怎样做?”  太公答道:“应该安详稳重而沉着清静,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善于施  惠而不同民众争利,虚心静气而公道无私,处理事务公平正直。”  文王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呢?”  太公答道:“不要轻率地接受,也不要粗暴地拒绝。轻率接受就容易丧  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闭塞言路。君主要象高山那样,使人仰慕不已;要象  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神圣英明的君主之德,就是清静公正,达到极点。”  文王问:“君主怎样才能做到洞察一切呢?”  太公答道:“眼睛贵在明察事物,耳朵贵在敏听意见,头脑贵在思虑周  详。依靠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就能无所不见;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倾  听意见,就能无所不闻;凭借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就能无所不知。四面八  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①,为下唯沉②。临而无远③,沉而无隐④。为上唯  周⑤,为下唯定⑥。周则⑦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⑧,拒之则闭塞。高山仰  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  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⑨并进,则明  不蔽矣。”  【注释】  ①临:居高临下。引申为洞察下情。  <> page begin====================  ②沉:深沉隐伏。引申为谦恭驯服。  ③远:意为疏远民众。④隐:隐匿私情,不尽忠诚。  ⑤周:周遍,普遍,意指普施恩德。  ⑥定:安定,稳定,意指安分守纪。  ⑦则:意为效法。  ⑧守:操守,引申为内心的主见。  ⑨辐凑:辐条内端集中于轴头。凑,同“辏”,会合,聚合。  【例证】  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是本第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古代  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即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什么叫明君、暗君?  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紧接着列举秦二世、梁武帝、隋炀  帝“偏信”则亡的历史教训,证明“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  情得以上通也。”对于君主来说,兼听就会天下大治,偏信就会天下大乱。  唐太宗听了“甚善其言”,完全赞同。他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虑难周,  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他曾对大臣说:“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  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正因为认识到帝王“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所以才鼓励臣僚极言规谏。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批评皇帝叫“犯龙鳞”。传说  龙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撄之,则必杀人。”所以历代尽管设有谏宫,但  殿廷上往往是鸦雀无声,无人敢冒犯天颜。唐太宗为了让臣僚极言规谏,多  次表示,即使是“直言忤意”,也决不加以怒责。每次听取谏言时,总是和  颜悦色,态度诚恳。他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  忠臣。”对于敢直言劝谏的人,不仅不加责罚,反而给予奖励。有个人被判  死刑,司法官员孙伏伽进谏说,按照法律,不该处死,怎么能滥加酷刑呢?  太宗听后觉得言之有理,马上改进,并赐给他价值百万钱的公园。有人认为  孙伏伽所谏不过是件小事,奖赏太重。唐太宗却认为,重赏的不是这件事,  而是奖赏这种敢于进谏的行为。由于太宗的积极倡导,谏诤乏事蔚然成风。  当时犯颜直谏、面折廷争的事例屡见不鲜。上自宰相,下至县官小吏,甚至  宫延嫔妃,都有人敢于直言切谏。其中最杰出的是魏征。在君臣相处的十七  年里,魏征始终以直谏著称,唐太宗对他也往往是言听计从。魏征去世后,  唐大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他为此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征为榜样,做到宣言无隐。  “贞观之治”清明政治的出现,同唐太宗虚心求谏、诚意纳谏、知过能  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page begin====================  明 传 第 五  【提示】  本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延续国祚传之子孙的要道。首先论述了国家  衰亡的原因是“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接着论述了国家兴盛的  原因是“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最后指出:“义胜欲则昌,  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译文】  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太公,当时太子姬发也在床边。文王说:“唉!上  天将要结束我的寿命了,周国的社稷大事就要托付给您了。现在我想听您讲  讲至理明言,以便明确地传给子孙后代。”  太公问:“您要知道些什么呢?”  文王说:“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应该废弃的是什么,应该推行的又是  哪些,您能够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回答道:“见到善事却懈怠不做,时机来临却迟疑不决,知道错误  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就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废止的,柔和而清静,谦恭  而敬谨,强大而自居弱小,隐忍而实刚强,这四种情况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  推行的。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能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会衰  亡;敬谨胜过懈怠,国家就能吉祥;懈怠胜过敬谨,国家就会灭亡。”  【原文】  文王寝疾①,召太公望,太子发②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  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  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③欲则昌,欲胜  义则亡;敬胜怠④则吉,怠胜敬则灭。”  【注释】  ①寝疾:卧病。  ②发:文王次子,名发。文王死后,继位为君,灭亡商朝,建立周朝,  史称武王。  ③胜:超过,压倒。  ④敬:不怠惰。怠:懈怠。  【例证】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这是本篇提  出的一个重要论点,秦王朝的灭亡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 246 年,秦王嬴政即位,“奋六  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到公元前 221 年,七国成一统,国王变皇帝。  面对天下一统的壮观局面,嬴政踌躇满志,顾盼自雄,认为自己“德兼三皇,  功迈五帝”,于是自称始皇帝,并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传之一世、二世乃  <> page begin====================  至万世。如果秦朝统治者能“缓其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  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尚有可能。但秦始皇  却被胜利充昏了头脑,不仅未能“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反而反其道而行  之,“拂民之情,抓民之欲”,在人民和社会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采取了  完全相反的政策。  秦统一后,加紧了对劳动人民的租税盘剥。“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  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财以奉其政,犹未足澹其欲也。”沉重的赋税  几乎掠夺了农民仅有的一点财物,而更加繁重的徭役却榨干了农民的每一根  筋骨。秦统一后,“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无日不在征发,大量的人力物  力,都浪费在无休止的徭役之中。除了沉重的兵役负担外,筑长城,凿灵渠,  修驰道、直道,劳民伤财。为统治者生前和死后享乐兴建的离官别馆、阿房  宫和骊山陵墓等,旷日持久地役使着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劳动力。“死者道  路相望”、“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的记载不绝史书。“父  不宁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熬若焦,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  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秦王朝制定了许多苛刑峻  法,其苛虐酷烈,令人发指。如死刑有戮,先加以侮辱再杀掉;弃市,以刀  刃刑人于市;磔,凌迟处死于市。见于史籍的还有枭首、车裂、腰斩、体解、  剖腹、抽筋等等。次子死刑的是肉刑,也有许多种:在脸上打上印记的黥刑,  割去鼻子的劓刑,断足的刖刑,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宫刑等等。“秦法繁于  秋荼,而网密于凝脂”,广大民众甚至到了“摇手触禁”的地步。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死去。他亲自创建了一个庞大帝国,但也亲手埋下  了使这个帝国土崩瓦解的炸药。靠阴谋手段登上帝位的秦二世胡亥,把秦始  皇政策中最劳民伤财的部分,变本加厉地继续推行下去。秦的残酷统治,激  起了天怒人怨,“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  竿而起,“伐无道,诛暴秦”的呐喊响彻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在农民起义  的冲击下,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曾幻想“江山传万代”的秦始皇,怎么也  不会想到,他的王朝不仅没有一直不断地延续下去,反而在他尸骨未寒时就  已云散烟消了。公元前 208 年刘邦在咸阳之南的积道旁接受秦王子婴的投  降,秦王朝仅存在十余年便宣告灭亡了。  <> page begin====================  六 守 第 六  【提示】  本篇首先论述了国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接着论述了选拔人  才的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并进一步说明应用富之、贵之、  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种手段来考察,就能够知道其是否符合这六条  标准。然后指出国君必须控制和掌握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三大支柱:农、  工、商。最后指出:“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统治国家管理民众的君主,其所以失去国家和民众的  原因是什么?”  太公答道:“那是用人不慎造成的。君主应该做到六守、三宝。”  文王问:“什么是六守?”  太公回答说:“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是信用,五是勇敢,  六是智谋。这就是所谓的六守。”  文王问:“如何审慎地选拔符合六守标准的人才呢?”太公说:“使他  富裕,‘以考验他是否逾越礼法;使他尊贵,以考验他是否骄横不驯;委以  重任,以考验他是否坚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令他处理问题,以考验他是否隐  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以考验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突发事变,以考  验他是否应付裕如。富裕而不逾礼法的。是仁爱之人;尊贵而不骄横的,是  正义之人;身负重任而能坚定不移去完成的,是忠诚之人;处理问题而不隐  瞒欺骗的,是信用之人;身处危难而无所畏惧的,是勇敢之人;面对突发事  变而应付裕如的,是有智谋的人。君主不要把三宝交给别人,如果交给别人,  君主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威。”  文王问:“您所指的三宝是什么?”  太公答道:“大农、大工、大商,这三件事叫做三宝。把农民组织起来  聚居在一地进行生产,粮食就会充足;把工匠组织起来聚居在一地进行生产,  器具就会充足;把商贾组织起来聚居在一起进行贸易,财货就会充足。让这  三大行业各安其业,民众就不会寻思变乱。不应打乱这种区域结构,不要拆  散居民的家族组织。使臣民不得富于君主,城邑不得大于国都。具备六守标  准的人得到重用,君主的事业就能昌盛发达;三宝发展完善,国家就会长治  久安。”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①也。人君有六守、三宝②。”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  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  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  <> page begin====================  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  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③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④,则谷足;工一  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  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⑤。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注释】  ①与:给予,托付,引申为任用人才。  ②六守:守,遵守,奉行。此处指挑选任用臣僚的标准。六守,即用人  的六项标准。三宝:宝,宝贵。此处指国家经济命脉。三宝,即关系  国家经济命脉的三件大事。  ③大:重视、发展的意思。  ④乡:行政区划单位。泛指城市以外的地方。  ⑤都:大城邑。国,国都,首都。  【例证】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并最终称霸的过程,就是“三宝完,  则国安”的最好例证。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各诸侯国之间争战不断。齐桓公为争夺霸权,  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在内政上,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国”就  是国都及其郊区。“叁其国”就是把“国”划分成二十一乡,工商乡六个,  士(农),乡十五个。“鄙”就是乡村。“伍其鄙”就是规定三十家为一邑,  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设一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一乡帅;三乡为一县,  设一县帅;十县为一属,设一大夫。全国乡村共分为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  管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目的,是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也就  是使民众各有其居,各守其业,不许杂处或任意迁徙。  接着,管仲又进行军制改革,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也就是把军令  寓于内政之中,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有机结合起来,  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十五个士乡的行政组织是:五家一轨,设一轨长;十  轨一里,设一有司;四里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一乡,设一良人。与此相应  的军事组织是,每家出一人,一轨组成一伍。由轨长率领;一里五十人,组  成一小戎,由里有司率领;一连二百人,组成一卒,由连长率领;一乡二千  人,组成一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组成一军,立一元帅。这样十  五个于乡可以组成三军,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力。  管仲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采取了“相地而衰征”  的措施,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级征税。还规定国家经营盐铁事业,设立盐官  煮盐,设立铁官掌管制造农具,鼓励鱼盐贸易等等。  管仲创设了“三选”制选拔人才。规定各乡把本乡中有才德武功的人推  选到国家中去,是第一选。这些人经过有关部门的试用考核,将其中优秀的  推荐给国君,这是第二选。国君再亲自考核,合格者任命为上卿的助手,为  第三选。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管仲要求桓公掌握住生、杀、富、贵、贫、  贱“六柄”,实行“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  经过上述改革,齐国实力迅速增强,为后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  <> page begin====================  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page begin====================  守 土 第 七  【提示】  本篇论述的是保守政权的策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对内“无疏其  亲,无怠其众”;对外是“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政治上“无借人国柄”,  防微杜渐;经济上富国殷民。接着进一步阐明了疏亲、失众以及“借人利器”  的危害。最后指出,应以仁义敬众、合亲,这样就能达到“天下和服”的目  的。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守卫国土呢?”  太公答道:“不可疏远宗族,不可怠慢民众,安抚左右近邻,控制天下  四方,不要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君主就会失去自己  的权威。不要挖掘沟壑去堆积土丘,不要舍弃根本去追逐枝末。太阳正当正  午,要抓紧时机曝晒;拿起刀子,要抓紧时间宰割;执有斧钺,要抓紧时机  征伐。正午阳光充足时不曝晒就会丧失时机;拿起刀子不宰割也会丧失时机,  手执斧钺不杀敌,敌人就会乘虚而至。涓涓细流不堵塞,将会汇成滔滔江河;  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将会酿成熊熊烈火而无可奈何;刚萌芽的两片嫩叶不撷  除,最终必得用斧柯去砍伐。所以,君主必须努力使国家变得富足。不富足  就不能实行仁政,不行仁政就不能团结宗亲。疏远自己的宗亲就会受害,失  去自己的民众就会失败。不要把统御国家的权力交给别人,统治权交给别人,  就会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终。”  文王问道:“什么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民众,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民众就会和睦,  团结宗亲就会欢喜。这就是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根  据自己的明察顺应常理去处理事务。对于顺从自己的人,要施予恩惠加以任  用;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就动用武力给予消灭。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  天下就会和顺而驯服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①,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替②,操刀必  割,执斧必伐。日中不替,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  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③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④不去,将用斧  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  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  ⑥。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⑦。敬之  无疑,天下和服。”  【注释】  <> page begin====================  ①无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于土山之上,引申为不要损  下而益上。  ②彗:曝晒。  ③荧荧:极其微弱的火光。  ④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⑤利器:锐利的兵器,引申为国家权力。  ⑥纪:纲纪,基本原则、准则。  ⑦绝之以力:用武力加以灭绝。  【例证】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这是本篇反复  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东汉末期,皇帝大权落入外戚、宦宫之手导致衰亡的  历史,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外戚就是皇帝的母家和妻家的亲戚,宦官本是  皇帝的家奴。东汉初期,为了防止他们干政,对他们的控制比较严格。但到  了中叶以后,皇帝多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称制。外戚把持朝政,皇帝成  为他们手中的傀儡。皇帝为了摆脱外戚势力的控制,只好依靠身边的宦官,  铲除外戚势力,结果大权又落入宦官手中。无论是外戚或宦官,他们都飞扬  跋扈,胡作非为,任人唯亲,打击异己,卖官鬻爵,搜刮民财,造成政治的  极端黑暗和腐败。  从顺帝经冲帝、质帝到桓帝的二十余年间,粱商、粱冀父子相继掌权,  外戚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梁冀凶残贪暴,骄横跋扈。有一次,九岁的质帝开  玩笑地称呼他为“跋扈将军”,他便将质帝毒死,另立他十五岁的妹夫刘志  为帝,是为桓帝。朝廷大事都由他独断,甚至连皇帝也不得干预,百宫更不  敢违背他的意志办事。梁冀公开贪污受贿,搜刮财富,敲诈勒索,广求珍宝,  穷奢极欲。后来,梁冀的两个妹妹皇太后和皇后相继死去,他失去了靠山。  这时,早已对他心怀不满的桓帝同几个宦官合谋,消灭了粱氏势力。  粱氏势力被消灭后,朝权又转移到宦宫手里。帮助桓帝诛灭梁氏的宦官  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同日封侯,还有一些小宦官也被加官  晋爵。这些人也同样是一群贪婪残暴的吸血鬼,他们竞相修建华丽的第宅,  又派姻亲宰州临郡,任意勒索民财。单超等五个宦官和他们的亲属“虐遍天  下,民不堪命”。人民痛恨地称呼他们为“左回天”、“徐卧虎”。“具独  坐”、“唐两堕”等。在他们的统治下,东汉政治乌烟瘴气,黑暗混乱。  就这样,东汉朝政在外戚和宦官手中不断转换。伴随这种恶性循环的不  断发展,东汉王朝也逐步走向衰亡。  <> page begin====================  守 国 第 八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应根据万物生长的规律来治理民众。接着论述了在天下动  荡时,应采取“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的策略,这样就会“天下和之”,  夺取天下。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  四季万物生长的原由,圣贤的治国道理,民心转变的根源。”  文王于是斋戒七天,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  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民众由圣贤治理。春天  的规律是滋生,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成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  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贮藏,万物都潜藏不动。  万物成熟就应收藏,攸藏之后则又重新滋生。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  无终点,也无起点。圣人参照效法这一自然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  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天下动乱之时,仁人圣君就奋起拨  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的地位作用的  确重大。他遵循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民心不定,是动乱发生的契机。  一同出现这种契机,天下权力之争夺得失也必然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秘密  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就公开进行讨伐。首先倡导除暴安民,天  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已恢复正常时,既不要进而争功,也无需  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②。故春道生,  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  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  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  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  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  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注释】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  ⑥发之以其朗,会之以其阳:发,蕴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  <> page begin====================  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全句意为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  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例证】  “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乏先唱,天下和之。”元末农民起义就  是运用这一策略推翻元朝统治的。  元朝统治后期,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数十年间连续换了  十个皇帝。皇帝大多不问朝政,只图享受;大臣争权夺利,互相勾心斗角。  元王朝实行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横征暴敛,土地高度集中,“贫者愈  贫,富者愈富”,阶级矛盾愈来愈激化。于是,起源于宋代的白莲教,到元  代逐渐流行,成为各族人民进行宣传和组织起义的秘密空教组织。  元朝末年,黄河泛滥成灾,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造成“里人乏食,  草木为粮”,人民流离矢所,饿浮遍野,广大民众饥寒交迫,忍无可忍,一  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至正十一年(1351 年),元朝征发十五万民工修治黄河。这些民工被征  发到工地后,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还要受官吏的凌辱鞭打,怨恨满腹。早  已利用白莲教秘密进行起义准备的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认为这  是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便在民工中积极活动和串联,宣传天下就要大乱,  号召起义。他们暗地里做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开凿的河道上,同时派  人到处散布歌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掘出石人,认  为歌谣灵验,群情震动。他们辗转传告,很快遍及附近乡村,韩山童、刘福  通觉得发动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在河北永年杀黑牛白马,聚众宣誓,准  备举起反元大旗,各地同时起义。但由于秘密泄露,韩山童被捕遇害,刘福  通逃回颖州(今安徽阜阳)率众起义。他们头裹红巾,称为红巾军。由于红  巾军所到之处,尽杀元朝官吏,“开仓济贫”,对人民“不杀不淫”,得到  民众的热烈拥护,因此各地纷纷响应,起义迅速发展。元王朝的统治在农民  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朱元璋率领的一支起义  军攻占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 page begin====================  上 贤 第 九  【提示】  上贤,就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本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上贤,下不肖,  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接着论述了  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  “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最后阐明对“七害”即七种  人应“勿使为将”、“匆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  “止之”。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  人,除去什么人?应该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  任用忠诚信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所  以君主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些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贼就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的,就会  败坏君主的德行;  二、民众中有不从事农桑,任意使气,爱好游侠,违犯法令,不服从官  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  权势;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操,气焰嚣张,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  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  五、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上级,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  功臣的积极性;  六、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  所谓七害是:  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  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  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  三、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  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  四、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  身居偏僻简陋之处,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匆宠用;  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轻率不惜性命,以贪图俸禄。  不顾大局,见利妄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这种人君主切勿任用;  六、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一类奢侈工艺,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  主必须加以禁止;  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蛊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骗善良  民众的,君主必须加以制止。  <> page begin====================  “所以民众不尽力从事耕作,就不是好民众,士人不忠诚守信,就不是  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进谏,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民众,就  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各种矛盾,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主  地位稳固,整饬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民众安届乐业,就不是好宰  相。做君主的方如发同龙头,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观察问题,审慎听  取意见,表现庄严肃穆,隐藏内心真情。使人感觉象天那样高而不可穷极,  象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因此,君主当怒而不怒,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  而不杀,大乱就会随之发生;当兴兵讨伐而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文王说:“说得对啊!”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  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  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俱乐者,伤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①,犯历法禁②,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  四曰,士有抗志高节③,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  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  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④,王者  慎勿使为将;  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⑤,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  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  王者慎勿近;  四曰,奇其冠带⑥,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  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  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  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  七曰,伪方异伎⑦,巫蛊左道⑧,不祥之言,幻惑良民,  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  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⑨,  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⑩,高居  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  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  乃强。”  文王曰:“善哉!”  <> page begin====================  【注释】  ①任气:负气,任性,意气用事。游侠,指古代爱好交游,勇于急人之  难的侠士。这些人虽然轻生重义,但往往也无视法律,以武犯禁。  ②犯历法禁:触犯违反法令。  ③抗志高节:高傲心志,标榜节操。  ④侥幸于外:外,战场。企望在军事行动上侥幸取胜。  ⑤出入异言: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⑥冠带:穿着打扮。  ⑦伪方异伎:用以骗人没有实效的方术。方,指方士。伎,同“技”,  指医卜星相与养生炼丹之类的技术。  ⑧巫蛊:使用巫术加害他人。蛊(gǔ),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用来害  人,人不能知。左道,歪门邪道。  ⑨万乘之主: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君主,意指大国君主,乘 shèng,,车  一辆为一乘。  ⑩王者之道如龙首:龙首,龙头。全句意为作君主的,要像龙头一样,  高居圩九天之上,隐约于云雾之中,使人可仰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  测。  【例证】  开皇八年(588 年)十月,隋为统一中国,兵分八路南  下攻陈。次年正月,隋军攻入陈都城建康(今南京),陈灭亡。陈之所  以如此迅速地被隋消灭,与陈后主陈叔宝不能“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  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叔宝自幼生长深宫,在锦绣荣华中长大,全不知稼穑艰难,民生疾苦,  只知道纵情享乐,寄意诗酒,沉溺女色。自己懒得上朝听政,政事全都委任  给原当太子时的旧臣孔范、施文庆等一批华而不实的人处理。这些人趁机结  党营私,卖官鬻爵,对百姓横征暴敛,榨取钱财,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隋积极准备南下时,陈叔宝却在大兴土木,修筑殿阁佛寺。大臣章华上书  劝谏:“陛下即位,于今五年,不思先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  宠,惑于酒色。……老臣宿将,弃之草莽,谄佞谗邪,升之朝廷。令疆场日  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见糜鹿复游于姑苏矣!”陈叔宝恼羞  成怒,当即把他处死。当隋军发起进攻后,沿江陈军相继急报朝廷,均被施  文庆等人扣住不报,孔范更是对陈叔宝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  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陈叔宝听,“笑以为然,  故不深备,奏伎、纵酒、赋诗不辍。”  陈叔宝不辨贤庸,滥给军职,致使优秀的将领无用武之地。施文庆、孔  范均为文弱书生,对军事一窃不通,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取悦于陈叔宝,竟然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得到军事要职。孔范恬不知耻地说,在外带兵将领都是起  自行伍,不过匹夫之勇,本人却是深谋远虑,他们怎能比得上呢?而将领们  稍有过失,便夺其兵权。陈叔宝对起自行伍的将帅心存疑虑,总怕他们起兵  谋反,因此常无故削夺他们的职务。  陈叔宝这种重小人轻贤将的做法引起了众多将领的不满,他们与陈叔宝  貌合神离,在战场上不是消极应付,就是临阵叛逃。如任忠本是陈朝一位不  可多得的战将,但却得不到重用。直到建康危在旦夕时陈叔宝才想起再次倚  <> page begin====================  重他,但任忠再也不愿继续为他卖命而投降了隋军,并引导隋军进入建康捉  拿陈叔宝。陈叔宝亲奸佞,疏贤将,最终自食恶果,丢掉了大好河山,自己  也成了阶下之囚。  <> page begin====================  举 贤 第 十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了‘举贤而不获其功”导致“世乱愈甚,以致危亡”的原  因在于:“举贤而不能用”,有举贤之名,无用、贤之实。而造成这种局面  的关键是用世俗之誉为标准取人,因此难以得到真正的人才。最后指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就是“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  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  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寻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  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  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  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  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  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  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①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②  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③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  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  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①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②党:党羽。  ③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 page begin====================  【例证】  东汉王朝在黄中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群雄割据,  混战不己。在这种混乱局面中,曹操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先后扫平了袁  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为进一步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曹操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拘一格,广揽人才,集众人之智以为  己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曹操思才若渴,注意延揽各方面的人才。在他创业之初,就极力网罗当  世贤才以为己用。他在得到有“王佐之才”之誉的荀彧后,高兴地称为“我  之子房”,委以重任。荀彧又向他推荐荀攸、郭嘉两位很有谋略的人。曹操  任荀攸为军师,让郭嘉参与机要。这三人成为曹操扫平群雄的智囊人物。曹  操每打败一个强敌,占据一块地盘,都尽力把敌方及当地的有用之才搜罗到  自己麾下。原刘表属下的才士王粲归降曹操后曾感慨地说,袁绍、刘表手下  都有很多俊杰奇士,但都不为所用,但曹操却多方罗致人才,“使海内回心,  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对敌方的降将,曹操  捐弃前嫌,加以重用,如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后来都成为曹操军中佐命  立功的名将。再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才出众,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  的檄文,曹操也既往不咎,让他掌管文书工作,后来曹操军中书檄多出自他  的手中。  曹操选才用人的特点是“按名督实”,不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唯  才是举,不拘一格。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朝廷用人取士大抵以儒家品行要  求为标准,往往不问真才实学,后世流成风习。曹操认为,国家丧乱之际,  急需人才,如果过分拘泥于“世俗所誉”的品行,就会使“有治国用兵之术”  的奇才异士埋没民间,因此他多次颁布求贤令,命属下破除时俗,以才能为  举贤的最高标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既有举贤之名又有举贤之实;能够从善如流,真正发挥他们的才智,  采纳有益的建议、即使意见没被采纳,也对提意见者予以鼓励。这样,就收  到了“举贤而获其功”的效果。曹操广揽天下贤才以为己用,终于成就了辉  煌的业绩。  <> page begin====================  赏 罚 第 十 一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了赏罚的目的:“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而要达到  这一国的,必须坚持赏贵信、罚贵必,也就是赏信罚必的原则。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人的,惩罚是用来警诫人的,我想用  奖赏一人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诫大众,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道:“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必行。奖赏守信,惩罚必行,  是人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即使是没有听到和看见,也都会因此而  潜移默化了”。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上通于神明,更何况是对人呢?”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①,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  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  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②矣。夫诚畅③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注释】  ①劝:鼓励、劝勉的意思。  ②阴化:暗中变化,潜移默化。  ③畅:畅行无阻的意思。  【例证】  信赏必罚是执行和严明军纪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存  劝”、“示惩”之效。春秋时期齐国将军司马穰苴斩庄贾的故事就是这方面  的一个著名例证。  周景王十四年(前 531 年),晋、燕两国从西南和北方进犯齐国,齐军  连连败北,齐国上下震动。齐景公为扭转战局,召集满朝文式商讨对策。宰  相晏婴认为司马穰苴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如让他担任将军,必能击败来犯  之敌。齐景公于是任命司马穰苴为大将,带兵迎敌。穰苴受命后,没有立即  出兵。他知道齐军素来散漫,纪律松弛,如果不先整肃军纪,很难取得胜利。  因此他向景公建议:“我出身低微,一下子就当了将军,恐怕有些将士会不  服气。希望能派一位地位高贵的大臣当监军。”齐景公当即指令宠臣庄贾任  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军营会合。  第二天,齐国军队齐集军营,穰苴一面整顿队伍,一面立起标杆漏壶计  算时间,等待庄贾到来。可是庄贾自恃是景王宠臣,骄横自大,金不把平民  出身的穰苴放在眼里,竟然赴为他饯行的宴会去了。中午一到,穰苴便撤去  漏表,检阅部队,部署任务,申明军纪,然后进行操练。直到天色日暮,醉  熏熏的庄贾才姗姗来到军营。按照军法,在军情紧急时,误期迟到的应当斩  首。穰宜当即依照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景公闻讯,急派使者前来命令赦免  庄贾。穰苴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驳回,并且以使者驾车在军营中横  冲直撞违犯军纪为由,轿杀使者仆从,砍断使者车厢的木柱,杀死车左的挽  <> page begin====================  马,以示军法严峻,不容违犯。这一举动,极大地震动了全军,给将士们以  深刻教育。自此,齐军军纪得到整肃,做到了令行禁止。穰苴率领这支军纪  严明的部队出动之后,很快收复了失地,获得了胜利。  <> page begin====================  兵 道 第 十 二  【提示】  本篇论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阐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凡  兵之道,莫过于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挥,行动一致。部队的  行动如能达到“一”的要求,就能“独往独来”,达到“阶于道,几于神”  的境界。二是“存”和“亡”、“乐”和“殃”虽然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  件下又互相转化。因此,应存时虑亡,乐时虑殃,灵活用兵,促使形势向有  利于己的方面转化。三是在两军相遇、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  须示形动敌,欺骗敌人,声东击西。四是兵贵神速,击敌不意,即“兵胜之  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道:“一般用兵的原则,没有比指挥上的高度统一更重要的了。  指挥统一,军队就能独往独来,所向无敌。”黄帝说:‘统一指挥基本上符  合用兵的规律,几乎可以达到神妙莫测的用兵境界。’运用统一指挥这一原  则,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显示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利用态势;成功地利用这  一原则,关键在于君主。所以古代圣王称战争为凶器,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  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国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国家已面临危亡;只知  道纵情享锭,而不知道他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不在于眼下是否存在,  而在于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乐,不在于眼前是否享乐,而在于能  否做到乐不忘忧。现在您已思虑到安危存亡的根本问题,至于其他枝节问题  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双  方都设置坚固的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攻击,我想袭击他,又没有有利的  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要外表佯装混乱,而内部实际严整;外表伪装缺粮,而  实际储备充足;实际战斗力强大,而装做战斗力衰弱。使军队或合或离,或  聚或散,装作没有节制纪律以迷惑敌人。隐匿自己的计谋,保守自己的意图,  加高巩固壁垒。埋伏精锐,隐蔽肃静,无形无声,使敌人无从知道我方的兵  力部署。想要从西边发起攻击,则先从东边进行佯攻。”  武王问道:“如果敌人已经知道我军情况,了解了我方计谋,那该怎么  办?”  太公答说:“作战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察明敌情,抓住有利的战机,  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给予迅猛的打击。”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①。一者能独往独来②。黄帝曰:‘一者  阶于道③,几于神④。’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  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  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  <> page begin====================  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⑤。一合一离,一聚  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  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注释】  ①一:事权专一,指挥统一的意思。  ②独往独来:自由行动,不受牵制。  ③阶于道:阶,阶梯,指逐步通向。道,规律,道理。  ④几于神:几,接近。神,神妙莫测。”  ⑤钝:不锋利。引申为疲软、衰弱。  【例证】  “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是本篇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就在  于料敌虚实,明察战机,并能紧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而速乘其机,  复疾击其不意”。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取得胜利,就是正确运用这一原则的  结果。  春秋初期,郑庄公凭借国力强盛,侵伐诸侯,不听王命。周桓王为保持  王室独尊地位,于十三年(前 707 年)秋,亲率周、陈、蔡、卫联军伐郑,  郑庄公率军迎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北)。联军以周军为中军,陈军为左军,  蔡、卫军为右军,布成一个传统的“品”字形三军之阵。郑庄公则一反传统  战法,以中军和左、右拒(左、右两个方阵)布成一个倒“品”字形的“鱼  丽之阵”。  开战前,郑大夫子元首先观察分析了联军的阵势,发现其左、右军都很  薄弱,尤其是左军,阵形混乱,人无斗志。于是他向庄公建议:先以我右拒  攻敌左军,陈军必定败走,周王的中军也会受到震骇而发生混乱;再以我左  拒攻敌右军,蔡军、卫军就会支持不住,效法陈军而败走;然后集中兵力进  攻敌中军,就能获得全胜。庄公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向联军左军发动攻击,  陈军一触即溃。失去左翼配合的右翼蔡、卫军,在郑军猛烈攻击下,也纷纷  败退。周中军为左、右军溃兵所扰,阵势大乱,郑军乘势合兵而击,桓王中  箭负伤,大败而归。  此战郑军的实力弱于联军,但因郑庄公和子元善于料敌察机,变换阵法,  先弱后强,逐一攻击,各个击破,终于获得了胜利。  <> page begin====================  卷二  武韬  发 启 第 十 三  【提示】  本篇论述了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对内“修  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二是正确认识战略形势,通过对天道、人道以  及“心”、“意”、“情”等各个方面的观察,把握战略时机是否成熟。在  时机不成熟时“不可先倡”,“不可先谋”。三是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  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可以“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  守”。四是要夺取天下,必须收揽民心,与民同利。五是隐蔽自己的战略企  图,“大智不智,大谋不谋”;“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  “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等等。六是指出商亡国之兆已现,在这种情况下“大  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就可以夺取天  下。  【译文】  周文王在丰邑召见太公,对他说:“唉!商纣王暴虐到了极点,任意杀  戮无辜之人,请您辅助我拯救天下民众,您看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应修养德性,礼贤下士,施恩惠于民众,以观察天道  的吉凶。当天道还没有灾害征兆时,不可先倡导征讨。当人道没有出现祸乱  时,不可先谋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了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才可以谋划  兴师征伐;既看到他的公开言行,又了解他的秘密活动,才能知道他的真实  想法;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现,又了解他的内心情况,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  既看到他疏远什么人,又了解他亲近什么人,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情感。实行  吊民伐罪之道,政治理想就可以实现;遵循正确的路线,统一天下的目的就  可以达到;建立适当的制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确立强大的优势地位,就  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全胜而不经过战斗,以大军临敌而没有伤亡,真  可谓是用兵如神了。微妙啊!微妙啊!  “能与人同疾苦而相互救援,同情感而相互保全,同憎恶而相互帮助,  同爱好而有共同追求。这样。就是没有军队也能取胜,没有冲车机弩也能进  攻,没有沟垒也能防守。真正的智慧不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不显现出谋  略,真正的勇敢不显现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现出利益。为天下人谋利益  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一个  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夺取天下,就象猎逐野兽一样,天下所  有人都有分享兽肉的欲望;也象同坐一条船渡河一样,渡河成功,大家都达  到了目的;失败了,大家都遭受灾难。这样做,天下人就都欢迎他,而不会  反对他了:不从民众那里掠取利益,却能够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不从别国  那里掠夺利益,却能够从别国那里获得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却能够从天  下获取利益。不掠取民众利益,民众拥护他,这是民众给予他利益;不掠取  别国利益,别国归附他,这是别国给予他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天下拥护  他,这是天下给予他利益。所以,这种方法使人看不见,这种事情使人听不  到,这种胜利使人不可知。真是微妙啊!、微妙啊!  “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必先收翼低飞;猛兽将要搏斗时,必先贴耳伏  <> page begin====================  地;圣贤将要行动时,必先向人表示自己的愚蠢迟钝。现在的商朝,谣言四  起,社会动乱不已,而纣王依然荒淫无度,这是国家覆亡的征兆,我观察他  们的田地里,野草盖过了禾苗;我观察他们的大臣,奸邪之徒超过了忠直之  士;我观察他们的官吏,暴虐残酷,违法乱纪。面对这种局面,他们朝廷上  下依然执迷不悟。这是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旭日当空则天下万物都能沐浴  阳光,正义所至则天下万物都能得到利益,大军兴起则天下万物都会欣然归  附。伟大啊!圣人的德化,独到的见地,无人能及,这才是最大的欢乐啊!”  【原文】  文王在丰①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②助予忧民,  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③,惠民以观天道④。天道无殃,不可先倡;  人道⑤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  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  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人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  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⑥,大兵无创⑦,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  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  者,天下启⑧之;害天下者,天下闭⑨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  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  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  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  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  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⑩将南,卑飞⑾敛翼;猛兽将搏,弭耳⑿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⒀。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⒁,好色无极⒂,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  野;草菅⒃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  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⒄发而万物皆照,大义⒅发而万物皆利,大兵  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注释】  ①丰:古都邑名,文王曾都于此,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河西岸。  ②公尚:指太公。  ③下贤:尊崇礼遇贤能之士。  ④天道:自然规律,此处指天命。  ⑤人道:此处指人事好坏。  ⑥全胜不斗:意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全胜。  ⑦大兵无刨:全军临敌而不受损伤。  ⑧启:打开,开启。此处可理解为敞开胸怀,竭诚欢迎的意思。  ⑨闭:关闭,封闭。此处可理解为拒绝、反对的意思。  ⑩鸷鸟:鹰、雕之类凶猛的飞禽。  ⑾卑飞:低飞。  <> page begin====================  ⑿弭耳:把翘起的耳朵平贴起来,以示温驯,欺骗对手。  ⒀愚色:愚钝、笨拙的样子。  ⒁纷纷渺渺:纷纷,纷杂混乱的佯子。渺渺,无穷无际,没有止境。  ⒂无极:没有止境。  ⒃草菅(jiān):野草。  ⒄大明:阳光。  ⒅大义:光明正大的义举。  【例证】  “全胜不斗”,同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本义是以实力  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尿。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的部将武  臣传檄而定千里,就是古代战争史上“全胜不斗”的典型事例。  陈胜起义军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后,派武臣等领兵三千人,北上攻  占原赵国土地。武臣率军北上攻城杀吏,接连攻下十多座城池,队伍迅速壮  大到数万人。众人推举武臣为武信君,并贴出告示,招降其他郡县。但有些  城池据城固守,拒绝投降。范阳县(今河北宝兴西南固城镇)令徐公缮甲厉  兵,准备拚死抵抗。  这时,范阳人蒯通来到武臣营中,向武臣献计:“将军作战,必待战胜  而后略地,攻破然后入城,并非上策,今我有一计,可不攻而得城,不战而  得地,只用一纸檄文,便足以略定千里。”式臣听说有如此妙计,自是求之  不得,要求蒯通坦言相告。蒯通说:“如今范阳令闻将军将要攻城,正在秣  马厉兵,准备据城抵御。县令本是一个胆小怕死、贪恋禄位的小人,城中士  兵也不多,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为将军在攻下前面十余座城池时,见吏  便杀,见兵就诛。既然降也是死,守也是死,不如拚死抵抗,或许能侥幸得  免。范阳城中的百姓,恨透了平时无恶不作的县令,但因为害怕将军屠城,  也会死守城池,与将军血战到底。因此为将军着想,不如下令赦免范阳县令,  并赐给他侯位,他自然会兴高采烈,开城投降,全城便可唾手而得。然后将  军命令范阳令到燕赵地区游说劝降,这些地区的官民必会争先恐后前来投  降。这样将军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战而服人,这就是所谓的传檄而定千里之  计。如果将军依旧采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样的做法,那么不但范阳,还有其  他地方也都会变成金城汤池,将军即使能够攻取,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  价。”武臣一听有理,立即依计而行。范阳县令立即开城迎接武臣的大军。  武臣让他去招降其余地区,沿途诸城望风而降。不到十天时间、就平定了三  十余城。  <> page begin====================  文 启 第 十 四  【提示】  本篇阐明了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  莫知其化;时之所行,莫知其移”。只要顺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长治  久安。其次对民众要实行教化,进行“群曲化直”的工作。为此要注意,正  人先正己,“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强调因势利导,通过教化使人心  昆顺,“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同时应倚省刑罚。这样,“民化而从政”、  “无为而成事”,就会出现“各乐其所,人爱其上”的局面。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圣人治理天下应遵循什么原则?”太公答道:“无需  忧虑什么,也无需制止什么,天下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么,也不  去忧虑什么,天下万物就会繁荣滋长。政令的推行,要使民众在不知不党中  受到感化,就象时间在不知不党中自然推移那样。圣人遵循这一原则,则天  下万物就会被潜移默化,周而复始,永无穷尽。这种从容悠闲无为而治的政  治,君主必须反复探求。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既已藏于心中,  就不可不贯彻执行;既已贯彻执行,就不必将其中的奥秘明告世人。天地不  宣告自己的规律,而万物自会按其规律生长;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  能成就辉煌的功业。  “古代圣人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家庭,把许多家庭聚集起来组成国家,  把许多国家聚集起来组成天下。分封贤人为各国诸侯,把这一切叫做治理国  家的纲纪。宣传弘扬教化,顺应民俗民情,移风易俗,把邪僻转化为正直,  各国的习俗虽然不同,但能使民众安居乐业,人人尊敬爱戴君主,这就叫做  天下大定。唉!圣人致力于清静无为,贤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  能端正身心,所以会与民众抗争。君主政令烦多,就会导致刑罚繁苛,刑罚  繁苛就会造成民众忧俱;民众忧惧,就会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业,社会长  期动乱不休,这就叫做政治大失。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  开放它就流动,安静它就清彻。唉!真是神妙啊!只有圣人才能看到它的萌  芽,并进而推断出它的结果。”  文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静呢?”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民众有经常从事的生业。君主能同  民众共安生业,天下就会安静。所以说最好的政治是顺应民心进行治理,其  次是宣扬政教以感化民众。民众被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而能  生长万物,民众无需施舍就能丰衣足食、这就是圣人的德治。”  文王说:“您的话深合我意,我将朝思夕念,时刻不忘,把它作为治理  天下的根本原则。”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①,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②,政之所施,  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  优之游之③,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  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古  <> page begin====================  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  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④化直,变于形容⑤。万国不通⑥,各  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  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  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⑦。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  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⑧,民有常生⑨。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  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  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⑩。”  【注释】  ①何忧何啬:既不忧虑什么,也不制止什么,一切听其自然,无为而治  的意思,啬,阻塞、制止。  ②遒(qiú):强劲、坚固,此处指繁荣滋长。  ③优之游之: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  ④曲:不公正、邪僻。  ⑤变于形容:移风易俗的意思。变,改变。形容,指旧的不好的习气。  ⑥通:即“同”。  ⑦大失:最大的失误。  ⑧常形: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四时变化的经常性现象。  ⑨常生:最基本的经常性的生计活动。  ⑩常:常法,常则,也指基本原则。  【例证】  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汉初  “文景之治”的出现,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结果。  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几乎耗尽了民众的脂膏,接着又是长达七年遍及中  原大地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田园遭践踏,庐舍被焚毁,“使天下之民,  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经济  残破,人口锐减,人民贫穷到了极点,封建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民  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刘邦及其文臣武将,大多  出身于社会下层,对民众的疾苦,有着较深切的感受。他们作为农民军的领  袖,转战南北,亲眼目睹了强大一时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全过程,对秦朝灭  亡有着极深的感触。因此,在汉朝建立后,调整统治政策,选取黄老思想作  为统治思想。曹参任齐相时,“其治要用黄老术”,“大称贤相”。萧何死  后,曹参继任汉朝相国,在全国提倡黄老之学。汉文帝、汉景帝等人,都笃  信黄老之术,使汉初六十多年形成了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黄老政治。其核心  内容是轻摇、薄赋、节俭、省刑,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汉初两次下令免奴婢为庶人,使相当数量的奴婢获得自由。刘邦还下达  了“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和“复故爵田宅”的诏令,增加了劳动力,  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汉初赋税和徭役同秦朝比,减轻了许多。从高帝  到文、景,田租、口赋、算赋逐年减轻,甚至有时全部免掉。汉初的摇役,  <> page begin====================  规模小,又有节制,从不超期,从而给劳动人民提供了较充足的劳动时间,  对社会的安定也起了重要作用。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劝课农桑,文帝多次  指出农为“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道民之路,在于务农”,因  此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同时,文、景等皇帝以身作则,大力提倡节俭之风,  认为“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  女红害则寒之原也。”  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很快走上了复苏之路。“孝  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  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议论务在宽厚,耻言人之  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室。  风流笃厚,禁网疏阔”,出现了一派和平安宁兴旺的景象。  <> page begin====================  文 伐 第 十 五  【提示】  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不用军事手段  而用政治、外交手段打击敌人。本篇列举了十二种“文伐”之法,都是采用  权谋诡诈手段,扩大敌人内部矛盾,分化、瓦解和削弱敌人,为从军事上消  灭敌人创造条件。最后指出:“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  征已见,乃伐之。”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文伐的方法该怎样?”  太公答道:“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种:  一是,依照敌人的喜好,顺从他随志愿。这样,他就会滋长骄傲情绪,  而肯定去做邪恶的事情。如果我再因势利导,就必定能把他除掉;  二是,亲近拉拢敌君的近臣,以分化敌国的力量。敌国近臣如怀有二心,  必然降低忠诚程度。敌国朝中没有忠臣,他的国家必定面临危亡;  三是,暗中贿赂收买敌君大臣,和他建立深厚交情。这些人身居国内而  心向外国,敌国就必将发生祸害;  四是,助长敌国君主的放纵享乐,扩大他的荒淫欲望,用大量珠宝贿赂  他,赠送美女讨好他。言辞卑下,曲意听从,顺从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  这样,他就忘记与我斗争,而放肆地发展自己的邪恶行为了;  五是,故意尊敬敌国的忠臣,送给他微薄的礼物,与他出任使者前来交  涉时,故意加以拖延,而对所交涉的问题不予答复,极力促使敌君改派使者,  然后再诚心解决所交涉的问题,向他表示亲近以取得他的信任,从而使敌国  君弥合与我国的关系。这样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敌国的忠臣和奸佞,就能够离  间敌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谋取敌国了;  六是,收买敌国君主的大臣,离间敌君在朝外的大臣,使其有才干的大  臣里通外国,造成敌国内部自相混乱,这样敌国就很少有不灭亡的;  七是,要使敌国君主对我深信不疑,就必须赠送大量礼物加以贿赂,同  时收买他左右亲近大臣,暗中给他们好处,使其君臣忽视生产,造成财粮匮  乏,国库空虚;  八是,用贵重的财宝贿赂敌国君主,进而乘机与他同谋别国,所图谋的  又对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后必然信任我们,这就密切了敌国与我的关系。关  系越密切,敌国就必然会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而被外国利用,最终必遭  惨败。  九是,用煊赫的名号尊崇他,不让他身临危难,给他以势倾天下的感觉,  顺从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使他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夸耀他的功绩。  再恭维他德比圣人,这样他必然会狂妄自大而荒废政事了。  十是,对敌君要假意卑微屈从,这样必然获得他的信任人从而获得他的  内情。秉承他的意志顺从他的要求,就象兄弟一般亲密。获得他的信任之后,  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象得到神助似地轻而易  举把它消灭。  十一是,用各种方法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凡是臣民没有不爱好富贵,  厌恶死亡和灾祸的。暗中许诺尊贵的官位,秘密赠送大量财宝,来收买敌国  <> page begin====================  的英雄豪杰。自己国内积蓄充实,但外表却装作贫乏。暗中收纳敌国的智谋  之士。使他与自己图谋大计;秘密结交敌国勇士,借以提高我方士气。要尽  量满足这些人取得富贵的欲望,并不断使之滋长蔓延。这样,敌国的豪杰、  智士就转而成为我的党徒。这就叫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敌国君主虽然还拥  有国家,但视听己被闭塞,还怎么能维持他的统治呢?  十二是,扶植敌国的奸臣,以迷乱其君主的心智;进献美女淫乐,以迷  惑其君主的意志;;送给良犬骏马,使其沉溺犬马声色以疲惫身体;经常报  以有利的形势,以使他高枕无忧。然后观察有利的时机,而与天下人共谋夺  取他的国家。  以上十二种方法正确运用之后,就可以采取军事行动了。这就是所谓上  察天时,下观地利,等到各种有利的征兆都已显现时,就可以兴兵讨伐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①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②: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③事。苟能因之,必能  去之;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  危;  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④,国将生害;四曰,辅其淫乐,  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⑤。彼将不争,奸节  乃定⑥;  五曰,严⑦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  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⑧,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  蓄积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  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  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⑨;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  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⑩,阴示大尊,而微  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  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  有国?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  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注释】  ①文伐:指用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  ②节:项。  <> page begin====================  ③奸:底本作“好”,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④身内情外:身处此方面内已向着对方。  ⑤顺命而合:指顺从敌人的心意。  ⑥奸节乃定:指邪恶行为一定会发展下去。  ⑦严:尊敬。此处可理解为与他结好以从中行间的意思。  ⑧相:辅助,帮助。  ⑨国乃大偷:国事懈怠以致废弛。偷,苟且自安。  ⑩咎(jiù):灾祸,祸患。  【例证】  “文伐”属于政治、外交斗争的范畴,它的目的在于分化、瓦解和削弱  敌人,为最终用军事手段消灭敌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越国灭亡吴国,就  是综合运用“文伐”各种手段并最终消灭对手的最好例证。  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为了争夺霸权,自公  元前 510 年开始,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公元前 494 年,双  方在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展开激战,越军惨败,只剩下五千人退守会稽  山。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夫范蠡提出屈膝求全的建议,主张用卑辞厚  礼向吴求降,如若不允,则由越王勾践亲自去吴国作人质。勾践采纳了这一  计策,派文种去向吴王夫差求和,并用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要他从中  斡旋,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附属国。伍子胥看出了越国的计谋,坚决  主张彻底灭越。但夫差急于北上中原争夺霸权,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便名存  实亡,不足为患,于是答应了越国的求和,率军回国。越经此一战,元气大  伤。为安抚民心,勾践下诏罪己,并“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  贺有喜,送住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把国内事务  分别抚付给诸大夫负责管理,便带着范蠡等人去吴周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  吴国忍辱含诟,表现得十分恭顺,终于骗取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  国。勾践回国后,决心复国灭吴。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修  明内政、整军经武、发展生产、选贤任能的同时,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结  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方针。不断给夫差送去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  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给夫差送去美女西施、郑旦,使他沉溺女色,  荒废政事;贿赂吴臣,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离间吴国内部,挑起其大臣  不和;破坏吴国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粮食,使其内部粮价高涨,造成供应  困难;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促使其大兴土木,消耗人力、物力。  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争取了与国。越力量大为  增强,发兵伐吴缺乏的只是时机了。  在越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复仇雪耻而磨刀霍霍时,吴国却日趋腐败。  夫差因胜而骄,奢侈淫乐,穷兵黩武。公元前 484 年,夫差只留下老弱病残  一万人留守都城姑苏,自率精兵三万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诸侯  会盟。正当夫差在北方争夺盟主之位时,后院起火,勾践率兵乘虚直取姑苏。  夫差听说消息,奉军回救,但军心动摇,无力取胜,派人向越求和,勾践也  因吴军主力仍在,允许和议,撤兵回国。公元前 478 年,吴国发生空前的饥  荒,勾践认为灭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便率军出征,在笨泽击败吴军。吴军惨  <> page begin====================  败,退守姑苏。越军将吴军包围在姑苏达三年之久,吴军势穷力竭,突围至  姑苏台,旋即又被包围。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越挟灭吴的余威波淮北  上,与诸侯会盟,终于当上了春秋时期最后的一个霸主。  <> page begin====================  顺 启 第 十 六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了君主应该具备大、信、仁、恩、权、事而不疑六个方面  的素质和能力,“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然后通过利与害、生与  杀、彻与夯、安与危的比较、说明“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太公回答说:“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  后才能约束天下;仁爱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  才能保有天下;权势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断毫不犹疑,就  象天体运行那样不能改变,象四时更替那样不可变化一样;这六个条件都具  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所以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就欢迎他;使  天下人受祸害的,天下人就反对他;使天下人遭到杀戮的,天下人就仇视他  的残暴;顺应天下人意愿的,天下人就归附他;造成天下人贫困的,天下人  就憎恶他;使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天下人就把他当作依靠;给天下人带来危  难的,天下人就把他看成灾星。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的人,  才能占有这个治理天下的君主位置。”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①,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②天下;仁  盖天下,然后能怀③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  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  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  杀天下者,天下贼④之;彻⑤天下者,夫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  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  处之。”  【注释】  ①大盖天下:指器量包容天下。大,器量、度量。盖,包容,覆盖。  ②约:约束、控制。  ③怀:赢得,归服。  ④贼:毁坏、杀害。  ⑤彻:顺从,顺应。  ⑥灾之:意为视之如灾星,避之唯恐不及。  【例证】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君主如果不能以大,信、仁、  恩治理国家,最终必将失去天下。隋炀帝落了个国灭身亡的可悲下场,就是  明证。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从公元 604 年杀父篡位时起,便开  始了荼毒天下,残害人民的残暴统治。隋炀帝即位之后,即大兴土木,营建  <> page begin====================  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二百万人,用了十个月才完工。紧接着又开始修建西苑,  周围二百里,内置山海湖泊以及亭台楼榭殿阁宫观。隋炀帝“无日不治官室,  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于是选择风景幽美的地方,建置许  多华丽的行别墅,从长安仁寿宫直至江都的江都宫,共置离宫四十余所。隋  炀帝“靡有定居”,喜爱游乐,每次出游,不知浪费多少民脂民膏。为了便  于自己游玩,他滥用民力;开凿运河,隋炀帝曾三次通过运河到江都巡游,  随行的船只数千艘,首尾相望。绵延二百多里,沿路州县都必须供给大量精  美食物,吃不完就大量倒掉。如公元 605 年从洛阳乘船游江南,大小船只五  千余艘,仅挽船夫就用了八万多人。次年由陆路返回时,为了制作车辆和仪  仗,用工达二十多万人。  隋炀帝还好大喜功,三次远征高丽。从公元 610 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  的准备工作。为此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赶造战船,工匠们被迫在水里不分  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者十之三、四,帆桅尚未竖起,海底已  是累累白骨。隋炀帝还征发江难以南民工二百三十余万人,日夜不停地把黎  阳仓、洛口仓的武器、粮食转运到河北涿郡,奔走在路上的民工,经常有几  十万人。公元 612 年正月,炀帝动用一百一十三万军队,远征高丽。隋军先  头部队三十余万在进攻平壤时,惨遭失败,退回辽东城的只剩下二千七百人。  炀帝不甘心失败,接着又两次远征高丽,耗费人力物力难以估计。  隋炀帝的劳民,扰民,害民,虐民,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为建宫室,“丁  夫多死,疲顿颠仆,推填坑坎”;为开河修渠,男丁不足,“始役妇人”;  为远征高丽,造舟巡游,“役丁死者什三四”;赶运武器粮秣,往还在道,  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青壮劳力服摇役而脱离生产,造成“耕稼  失时,田畴多荒”,广大民众“煮土而食”,甚至某些地区出现了“人乃相  食”的惨象。  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无可忍,被迫起而反抗。公元 611  年,山东农民王薄在今山东邹平南的长白山首举义旗,拉开了隋末农民大起  义的序幕,各地民众群起响应,到公元 613 年底,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燃遍全  国各地。面对不可收拾的危局,炀帝逃往江都:公元 618 年 3 月的一个晚上,  部将发动政变,将炀帝活活勒死。临死前炀帝问:“我有负于百姓,但给你  们荣禄却极厚,为何要谋反呢!今天之事谁是首谋?”一人厉声答道:“普  天同怨,何止一人?”隋炀帝“害天下”、“杀天下”、“穷天下”、“危  天下”,终于落了个“天下贼之”、“天下仇之”、“天下灾之”的可耻下  场。  <> page begin====================  三 疑 第 十 七  【提示】  本篇论述了攻强、离亲、散众的策略:攻强以强,离亲以  亲,散众以众。具体说来,就是因之、慎谋、用财。因之,就是因势利  导,对强敌“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助长敌人的气焰,这样,最终敌人就  会“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慎谋就是慎用谋略,离间敌君亲信。用财就是  舍得使用财物,收买敌国臣民。这样就能够达到攻强、离亲、散众的目的。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建功立业,但有三点疑虑:恐怕自己的力量不足  以进攻强敌,恐怕不能离问敌君的亲信,恐怕不能瓦解敌国的军队。您看该  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首先是因势利导,其次是慎用计谋,再次是使用钱财。  进攻强敌,一定要怂恿他,使其恃强骄横;放任他,使其猖狂自大。敌人过  于强横。必遭折挫;过于狂妄,必致失误。要进攻强大的敌人,必先助长它  的强暴;要离间敌人的亲信,必先收买敌人的心腹;要瓦解敌人的军队,必  先争取敌国的民心。  运用计谋,以周密最为重要。许诺给敌人一些好处,给予敌人一些利益,  敌人内部必然发生争夺。要想离间敌国君臣,应根据他们的爱好,给予他所  宠爱的佞臣一些好处,送给他们所想得到的东西,许给他们丰厚的利益,使  他们疏远君主,让他们不能有所作为。他们因为得到我们给予的好处而非常  高兴,就不会对我们的图谋产生疑虑了。  一般进攻强大敌人的方法是,首先蒙蔽敌国君主的耳目,然后再进攻他  强大的军队,摧毁他庞大的国家,以解除民众的痛苦。而蒙蔽敌君耳目的方  法是:用女色腐蚀他,用厚利引诱他,用美味娇养他,用淫乐迷乱他。  既已离间了他的亲信,还须使他疏远自己的民众。不要让他识破我们的  计谋,引诱他进人我的圈套,而他还没有觉察我的意图,然后就可以成就大  事了。  恩惠施于民众,不要吝借财物。民众如同牛马,经常喂养他们,他们就  会顺从和亲近自己。心灵可以产生智慧,智慧可以产生财富,财富可以养育  民众,民众中可以涌现贤才。大批贤才涌现,就可以辅佐君主统治天下。”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①,  为之奈何?”  太公曰:“因之②,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③,太强  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欲离其亲,因  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  喜,遗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④,除民之害。淫之以色,  啖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  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⑤,莫觉其意,然后可成。  <> page begin====================  惠施于民,必无爱财,民如牛马,数■食之,从而爱之。心以启智,智  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注释】  ①散众:指分化瓦解敌国的军队。  ②因:顺应,利用。因之,意为因势利导。  ③张:嚣张。此处比喻骄傲自满,忘乎所以。  ④大:此处指庞大的国家机器。  ⑤扶而纳之:指用各种手段引诱敌人人我之圈套。  【例证】  “攻强以强”,因势利导,对强敌“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助长敌人  的气焰,这样,敌人就会“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冒顿就是运用这一策略  而灭亡强敌东胡的。  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有一个称为匈奴的少数民族,特别强悍,经常骚扰  中原。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匈奴战败,势力衰弱,远徙北方。  秦朝末期,中原地区内乱,无暇顾及塞外,匈奴死灰复燃,又逐渐强大起来。  当时匈奴单于名叫头曼,因偏爱后妻阏氏所生的儿子,想废掉太子冒顿。冒  顿富有谋略胆识,在一次打猎途中,射杀父亲头曼,然后率众把后母和少弟  以及不服从他的大臣统统杀光,自立为单于。  匈奴的东边与另一强盛的少数民族东胡为邻。东胡首领听说冒顿弑父自  立,便派使者前来索要头曼的乘骑千里马。冒顿向群臣询问对策,群臣都认  为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能交出。冒顿摇摇头说:“我怎能为了一匹马而  破坏与强邻的友谊呢?”于是将千里马交与来使带回。不久,东朝又派使者  前来:“我们大王想要单于的阏氏为妾。”冒顿又询问群臣,大家义愤填膺:  “东胡无礼已极,竟敢要让大王的妻子给他当妾,请出兵消灭它!”冒顿还  是摇摇头说:“我怎能为了一个女人而破坏与强邻的友谊呢?”于是将阏氏  交与来使带回。东胡首领两次无理索求都轻易得手,认为冒顿胆怯,匈奴势  弱,越发骄傲起来,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块方圆千里  的土地无人居住。东胡又派人前来:“我们想独占这块土地。”冒顿依旧询  问众臣,一些人因前例在先,认为冒顿这次还会答应,于是赞成交给东胡。  哪知冒顿闻言勃然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能轻易送人!”立即将那  些人同来使一起推出处死。然后集合兵马,突袭东胡。  东胡国王得到匈奴的良马美人之后,整日淫佚,认为冒顿畏惧东胡势力  强大,不足为虑,因此毫不戒备。冒顿骤然率军来到,东胡措手不及,被冒  顿轻而易举消灭。冒顿乘胜转兵西向,西征月氏,南并楼烦,侵掠燕代,全  部收复了秦时被蒙恬所夺去的匈奴故地,并不时进一步南下中原,对刚建立  的汉王朝构成了极大威胁。  <> page begin====================  卷三  龙韬  王 翼 第 十 八  【提示】  本篇论述了军队统帅部的构成。首先阐明“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  以成威神”。接着指出任命股肱羽翼的办法:“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  授职,各取所长。”最后说明了股肱羽翼应有七十二人组成,包括腹心、谋  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粮、奋威、伏旗鼓、股肢、通才、权士、耳目、  爪牙、羽翼、游士、术士、方士、法算等各方面人才,分管作战、宣传、间  谍、天文、通信、工程、医务、军需等方面的工作。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君主统率军队,必须有得力的辅佐之人,以造成非凡  的威势,这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凡举兵兴师,都以将帅掌握军队的命运。要掌握好全军  的命运,最重要的是通晓和了解各方面情况,而无需专精某项技术。因此,  应该量才授职,用其所长,灵活掌握,并使其成为一项制度。所以将帅需要  辅佐人员七十二人,以便顺应天道,应付各种情况。按照这种方法设置助手,  就是掌握了作将帅的道理。发挥各种特殊人才的奇异才能,就可以圆满完成  各项任务。”  武王问:“请问这方面的细节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腹心一人,主管参赞谋划。应付突然事变,观测天象,  消除祸患,总揽军政大计,保全民众生命;  谋士五人,主管筹划安危大事,考虑形势的发展变化,鉴别将士的品德  才能,申明军纪,授予官职,决断疑难问题,裁定事情可否;  天文三人,主管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测度风向气候,推算时日吉凶,  考察吉凶征兆,核查灾异现象,观察人心的向背;  地利三人,主管察明军队行军和驻止的地形状况,分析利弊得失的变化,  观察距离远近,地形险易,江河水情和山势险阻等,确保军队作战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管探讨敌我形势的异同,分析作战胜负的原因,检查点验  作战时的兵器,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行为;  通粮四人,主管筹划给养,筹备储存,保证粮道畅通,征集军需粮秣,  确保军队供给不发生困难;  奋威四人,主管选拔有才能的勇士,配发优良的武器装备,组织突击部  队风驰电掣般行动,迅猛快速地打击敌人;  伏鼓旗三人,主管军队的旗鼓,明确视听信号,制造假符节,发布假命  令以迷惑敌人,忽来忽往,神出鬼没;  股肱四人,主管担负重要使命,从事艰巨任务,挖掘沟堑,构筑壁垒,  以备守御;  通材三人,主管完善将帅的不足,弥补将帅的过失。接待宾客,讨论问  题,消除祸患,排解纠纷;权十三人,主管实施诡诈奇谋,设置绝术异技,  不让敌人识破,进行无穷变化;  耳目七人,主管通过与外界交往,听风声,观动静,查明天下形势,了  <> page begin====================  解敌军情况;  爪牙五人,主管宣扬我军军威,激励三军斗志,使他们敢于冒险犯难,  攻坚摧锐而无所疑惧;  羽翼四人,主管宣扬将帅的威名声誉,以震骇远方、动摇邻国,削弱敌  军斗志;  游士八人,主管察明敌方奸佞,刺探敌国变乱,操纵敌国民心,观察敌  人意图,进行间谍活动;  术士二人,主管使用诡诈,借助鬼神,迷惑士众,稳定军心。  方士二人,主管各种药物,治疗创伤,医治疾病;法算二人,主管计算  军队营垒、粮食和财用的收支情况。”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①,以成威神,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受职,  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②。  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武王曰:“请问其目?”  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潜谋应卒③,揆天消变④,总揽计谋,保全民命;  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历⑤,候风⑥,推时日,考符验⑦,校灾异,知天心⑧  去就之机;  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⑨,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  地利;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  通粮四人,主度饮食,备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  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伏鼓旗三人,  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⑾,谬号令,暗忽⑿往来,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通材三人,主拾  遗补过,应偶宾客,论议谈语,消患解结;  权士三人,主行奇谲⒀,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耳目七人,主  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  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游士八人,主伺  奸候变,开阖⒁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  金疮,以痊万病;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入。”  【注释】  ①股肱羽翼:比喻帝王左右得力的辅佐大臣。股,大腿。肱(gōng),  手臂从时到腕的部分。羽翼,翅膀。  ②天道:天象,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  分一年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根据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  气、候的变化。这是所谓的天道之一。“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  <> page begin====================  就是以七十二人应七十二候。  ③卒:同“猝”,突然。此处指突然发生的事变。  ④揍天:测度天象,窥知天意。揆,测度。变,灾变。  ⑤星历:星象历数。历法与天文有关,所以星历并称。  ⑥候风气:观测风向及时气的变化。  ⑦符验:指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符合应验。  ⑧天心:天意。古时人多迷信,认为天有意志。  ⑨形势:地形地势。  ⑩论兵革:选用各种武器装备。论,同“抡”,选择、挑选之意。兵革:  武器装备。  ⑾符节;古代传达命令或征用军队的凭证。  ⑿暗忽:忽来忽往,模糊不清。  ⒀奇谲(jué):诡诈,奇谋权谲。  ⒁开阖(hé):或张或闭,任由控制、操纵。阖,关闭。  【例证】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智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众人之  智无穷。即“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公元俞 206 年,不可  一世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浪潮的冲击下灭亡了。农民起义领袖项羽和刘邦为  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拚杀,结果以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而告  结束。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勇敢善战,世罕其匹,战争开始时又握有  几十万精锐大军,处于号令一切的盟主地位,到头来却败在亭长出身、好色  贪财、颇有些流氓气质、在战争开始时仅有三万人马的刘邦手上。原因何在?  答案自然是因为刘邦有一大批才能卓杰的“股肱羽翼”相辅佐。  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而刘邦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得天下  的关键。公元前 202 年 5 月,已经登上帝位的刘邦,在洛阳南宫里大宴群臣,  酒酣耳热之后,刘邦志得意满地说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夫运筹策帷  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  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  以为我擒也。”  善于用人,善于“将将”,是刘邦的特长。刘邦用人的特点是“命在通  达,不守一术;因能受职,各取所长。”刘邦本人出身农民,他的功臣大将,  除个别人外,大都出身卑微。如陈平不过是家有三十亩地的农民,韩信更是  寄人篱下的赤贫之辈,樊哙以“屠狗为事”,灌婴“贩缯”,娄敬“挽车”,  周勃则“织薄曲为生”,还“为人吹箫给丧事”。正因为能“因能受职,各  取所长”,大批英才奇士都汇聚他的帐下,可谓是谋臣如雨,勇将如云。这  些人为刘邦出谋划策,殚精竭智,使得刘邦越战越强。反观项羽,在用人上  任人唯亲,“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韩信、陈  平等人原都在楚,因得不到信用,最后都背他而去,投奔了刘邦,成为刘邦  战胜项羽的重要谋臣宿将。项羽疑心太重,任人不专,因而很容易为离间计  所乘,范增、钟离昧等智谋之士都得不到信任,项羽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这  样,项羽由强变弱,转胜为败,最后自刎乌杠,便成了合乎逻辑的历史结局。  <> page begin====================  论 将 第 十 九  【提示】  本篇论述了将帅应该具备的品德:勇、智、仁、信、忠。应避免十种个  性品德的缺陷:勇而轻死、急而心速、贪而好利、仁而不忍、智而心怯、信  而喜信、廉而不爱人、智而心缓、刚而自用、懦而任人。最后强调:“兵者,  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  可不察也。”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评论将帅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说:“将帅应具备五种美德,避免十种缺点。”  武王说:“请问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太公说:“所谓将帅的五种美德就是:勇敢、明智、仁慈、诚信和忠贞。  勇敢就不会被侵犯,明智就不会被扰乱,仁慈就会爱护士卒,诚信就不会欺  骗别人,忠贞就不会怀有二心。  所谓十种缺点就是:勇敢而轻于赴死,急躁而急于求成,贪婪而好利,  仁慈而流于姑息,聪明而胆小怕事,诚信而轻信别人,廉洁而刻薄部下,多  谋而优柔寡断,坚强而刚愎自用,懦弱而依赖别人。勇敢而轻死的,可以激  怒他;急躁而急于求成的,可以持久而拖垮他;贪婪而好利的,可以贿赂他;  仁慈而流于姑息的,可以骚扰疲惫他;聪明而胆小怕事的,可以胁迫他;诚  信而轻信别人的,可以欺骗他;廉洁而刻薄的,可以侮辱他;多谋而寡断的,  可以突袭他;坚强而刚愎自用的,可以算计他,懦弱而依赖别人的,可以愚  弄他。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将帅手  里。将帅,是国家的辅佐,为历代君王所重视,因此任命将帅不可不认真审  察。所以说,战争的双方不可能都取得胜利,也不可能都遭到失败。只要军  队越出国境,不出十天,不是一方亡国,就必然是另一方破军杀将。”  武王说:“说得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①。”  武王曰:“敢问其目②?”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  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  忍③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④者,有智而心缓  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  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  ⑤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  袭也;刚毅而自用⑥者,可事也;懦而喜任⑦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  也。放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  <> page begin====================  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材:指优秀的品质。过,缺点,不良的品质。  ②目:细节,细目。  ③不忍:不忍心伤害别人。此处指对军中各种违纪行为流于姑息。  ④不爱人:指将帅为保持自身廉洁,对部属过于苛求,不能给予士兵物  质上的优厚待遇。  ⑤窘:困迫,束手无策。  ⑥自用:刚愎自用。  ⑦任:依赖。  【例证】  将帅作为战争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其品德的高下,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  程,甚至关系到战争的结局。那么,将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本篇提  出的标准是:勇、智、仁、信、忠。在古代,岳飞可以说是优秀的代表。  岳飞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支撑南宋半壁河山的著名将帅,不  是偶然的,首先是因为他作战勇敢。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  不惜死,则天下太平。”每次作战时,他总是以身作则,冲锋陷阵。“每战  尝自为旗头,身先士卒。”但岳飞并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勇而有谋。他曾说:  “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  勇,而患其无谋。”正因为勇而有谋,他才能屡创金军,建立奇勋。  岳飞治军,信而有仁,严而有爱,恩威并施。岳飞治军以严明军纪而著  称于史,岳家军“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严明的军纪得力于公正的赏  罚,即信赏必罚,“有功者重赏,无功者峻罚”,不问亲疏,不徇私情。岳  飞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注意刚柔相济,恩威并施,讲究爱兵之道。见到士兵  有病,他亲自调药。诸将远征,让妻子前去慰劳其家。死于国事者,厚葬而  养育其孤。每有犒赏,均分给将士,从不藏私。  岳飞最为突出的是忠,热爱祖国,尽忠报国。“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  戎报国”之后,“每怀誓不与虏俱生之志,刺绣为袍,有誓作中兴臣,必殄  金贼主之语”。岳飞为此奋斗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总之,“勇、智、仁、信、忠”五种品质在岳飞身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这是他成为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著名将帅,至今仍被人们尊崇和怀念的根  源所在。  <> page begin====================  选 将 第 二 十  【提示】  本篇阐述了选拔将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说明人们并不总是表  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列举了外貌和内心不相符合的十五种情况,指出“非  有大明,不见其际”。因此,应通过实践来考察识别人才。即通过所谓“八  征”:言、辞、间谍、财、色、难、酒等考察他的辞、变、诚、德、廉、贞、  勇、态等。“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君王起兵兴师,要选拔智勇兼备的人充任将帅,想知  道他德才的高低,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士的外表和他的内情不相符合的情况有十五种:有的外表  贤明而内实不肖,有的貌似善良而实为盗贼,有的外似恭敬而内实傲慢,有  的貌似谦谨而内无真诚,有的看似精干而实无才学,有的表面厚道而内不诚  实,有的外多智谋而内不果断,有的外似果断而实无作为,有的外表老实而  实无信用,有的外表动摇而实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办事却有功效,有的外  似勇敢而实胆怯,有的外表严肃而实际上平易近人,有的外表严厉而内心温  和厚道,有的外表虚弱形体丑陋却能受命出使无所不至、办事无所不成。被  普通人瞧不起的,却往往被圣人所器重。一般人不能了解,没有高明的见识,  是不能看清其中奥秘的。这就是士的外表和他的内情不相一致的种种情况。”  武王问:“用什么办法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呢?”  太公说:“了解他们,有八种方法:一是提出问题,看他是否解释得清  楚;二是详细盘问,考验他的应变能力;三是通过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  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考  验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进行试探,看他的操守高下;七是处理危难,看  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醉酒,看他是否保持常态。这八种方法运用之后,一  个人是贤还是不肖,就可以区别清楚了。”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①相应者十五:有贤②而不肖者,有温良而  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③而无情者,  有湛湛④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⑤而不信者,  有恍恍惚惚⑥而反忠实者,有诡激⑦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⑧  而反易人者,有嗃嗃⑨而反静悫⑩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  ⑾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  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征⑿: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  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⒀,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  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  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 page begin====================  【注释】  ①中情:内情,内心。  ②贤:底本作“严”,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③精精:精而又精,意为精明强干。  ④湛湛:为人敦厚的样子。  ⑤悾(kōng)悾:形容诚恳真挚。  ⑥恍恍惚惚:神志不清,精神恍惚。此处可理解为犹豫动摇。  ⑦诡激:奇异的辩论。  ⑧肃肃:严正的样子。  ⑨嗃(hé)嗃:严厉,冷酷。  ⑩悫:诚恳。  ⑾遂:达成,完成。  ⑿征:征验,征兆。  ⒀谍:底本作“谋”,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例证】  选拔将帅并非易事,如果依照外貌、长相来选拔将帅,往往是靠不住的,  因为人们并不总是表里如一的。只有通过举止言谈的综合分析,即通过实践  来考察、识别人才,看其能否担当起领兵出战的重任,才是选拔将帅的唯一  途径。汉文帝慧眼识亚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事例。  文帝后元六年(前 158 年)冬,匈奴大举内犯,烽火直达甘泉(今陕西  淳化西北),都城长安为之震动。文帝除发兵赴边抗御外,又派出三支部队  保卫长安。其中,周亚夫率军屯细柳(今陕西成阳西南),刘礼领军屯霸上  (今陕西西安东),徐厉领军屯棘门(今陕西威阳东北)。接着,文帝亲自  前往这三支部队去慰劳官兵,激励士气。先到霸上和棘门,车马在兵营中随  意驱驰,自由出入,大小将领均亲自迎送,殷勤备至。后到细柳,情形迥然  不同,士兵都顶盔带甲,剑拔弩张,壁垒森严,一片临战气象。导驾官喝令  天子驾到,命令打开营门迎驾。而营门士兵却拦住马首回答说,周将军有令: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没有将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入营!”文帝亲  自出面,军士仍不予开门。文帝于是遣使持节传达一道圣旨:“朕欲入营劳  军。”亚夫见节后始传令开门。军门一开,守门士兵即告诫文帝随从,周将  军有令:“军中不得驱驰。”文帝只得遵令而行,缓辔徐行来至中军帐前。  周亚夫戎装佩剑,从容出迎,拱手一揖,口称:“微臣甲胄在身,不便跪拜,  请以军礼相见。”文帝即按军礼规定,俯身手扶车前横木,以示对周亚夫的  敬意,并派人向亚夫称谢:“皇帝敬劳将军。”礼毕之后即起驾回宫。车驾  一出营门,随从的大小官员不禁愤愤不平:“周亚夫胆大包天,竟敢对皇帝  如此无礼!”但文帝不但没有动怒,反而一路赞不绝口:“周亚夫才是真将  军啊!若像霸上、棘门军那样,拿军纪当儿戏,军营可以自由出入,万一遭  受袭击,岂不都要当了敌人的俘虏?你们看这细柳营中,营规如此森严,连  我都不能随意出入,敌人又如何能进犯呢!”从此以后,周亚夫深得文帝赏  识。一个多月后,匈奴军撤退出境,汉军也一一撤防。周亚夫则被晋升为中  尉,统领京师卫队,负责长安的敬备。次年,文帝病危,临终前告诉太子(即  <> page begin====================  景帝)说,国家一旦有危难,即可依赖周亚夫统率军队。景帝即位后,遂拜  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后来,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果然不负重望,率  领军队迅速平定叛乱,为西汉王朝的巩固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 page begin====================  立 将 第 二 十 一  【提示】  本篇讲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阐明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  将帅领兵作战,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将帅应做到“见  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贱人,不违众,与士卒同甘  共苦。二是君主应信任将帅,给以机动指挥的权力。“国不可以从外治,军  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只有做到这两点,  才能“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  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系于将军身上。现在某国反叛,请将军  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  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  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  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  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  将军裁决。’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  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拚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  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  是。士卒没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还没进餐,你不要先吃。冷热都要与士  卒相同。这样,士卒就会尽死力作战。’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  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  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  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  敢担此重任。’  “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  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  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牵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这样,  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  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  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  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①,卜吉日,以授  <> page begin====================  斧钺②。君人庙门,西面而立;将人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  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  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  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  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己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  ③不可以事君,疑志④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  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  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  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⑤,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  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  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钻灵龟:即占卜。在商周时每遇重大事情,总要求神问卜。其方法是  用烧红的小铜棍炙烙龟甲或兽骨,观察骨甲的裂痕以决定吉凶。  ②斧钺(yuè)斧,斧头。钺,较宽大的斧。斧钺都是古代军中行刑的兵  器,军权的象征。  ③二心:怀有异心,不忠心耿耿。  ④疑志:志存疑虑,犹豫不决。  ⑤驰骛(wù):奔驰的骏马。驰,车马疾驰。骛,交驰、迅急。  【例证】  “军不可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给予将帅以  充分的信任和机动指挥的权力,是作战指挥上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否则,  如果国君从中干预掣肘,对待帅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必然会干扰前线将帅的  决心和计划,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古今中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多,魏文  侯任贤拒谗、临阵不易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东周威烈王十八年(前 408 年),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大将,率军讨伐中  山国,乐羊率领军队攻入中山国后,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进展十分缓慢,用  了一年时间,仍没有取得胜利。因此国内流言四起,蜚语纷纷。有人说:“乐  羊无能,应尽早撤换,以免劳民伤财,徒损国威。”有人说:“乐羊本是将  才,久战不决,必定是别有用心,用意拖延。”更有人说:“乐羊是利用时  间争取民心,以便在灭亡中山后自立为王。”还有不少人上书说:“常言虎  毒不食子,而乐羊竟能忍心吞食自己的亲生骨肉,这种人如不趁早撤换,必  将养虎为患。”魏文侯听到这些流言蜚语,看了这类奏章,心中暗想,乐羊  在开始进攻中心国时,他的儿子被中山国王烹杀,并将羹汤送给乐羊,乐羊  毫不迟疑地尽饮一杯。这一举动,只是为了表明对我的忠诚和必胜的决心,  这样的人决不会背叛我。我如轻信流言,临阵易将,不仅会使大将蒙冤,更  重要的是贻误军机。于是,便将那些奏章放入一个匣子中,照旧给乐羊补充  兵员,输送给养,支持乐羊继续进攻。随着时间的推移,检举乐羊的奏章也  越来越多,魏文侯认定全是捕风捉影的不实之辞,照例放入匣中。时经三年,  <> page begin====================  检举信件竟装满了整整一个匣子。  乐羊苦战三年,终于取得胜利,灭亡了中山国。他带领军队回朝后,魏  文侯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庆贺胜利。在宴会上,乐羊自觉劳苦功高,满脸  喜色,频频举杯,并等待文侯封赏。但文侯绝口不提封赏之事,直到宴会结  束时,才令人送给乐羊一个匣子。乐羊认定封赏定在匣中,兴高采烈地回到  家中,打开匣子一看,既无加官晋爵的诏旨,也没有金银珠宝之类的贵重物  品,只有满满一匣书信。乐羊看完全部书信,心情激动不已,自言自语地说:  “没有文候的信任和支持,我乐羊早就身陷囹圄,哪能得到今夫的战功呢?”  随即穿上朝服来到王宫,一见文侯纳头便拜:“微臣浅薄无知,只想到自己  出生入死的功劳,却不知大王信任和支持的重大作用。如今才知灭亡中山全  靠大王的英明决策,乐羊不过略尽犬马之劳而已!”魏文侯见乐羊收敛了恃  功倨傲的情绪,才重重地奖赏了他。魏文侯任贤拒谗、信任将帅的事迹,常  为后人所称道。  <> page begin====================  将 威 第 二 十 二  【提示】  本篇首先提出了“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禁止而令行”的问题。  接着回答道:“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最后  强调:“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将帅用什么办法来树立威信?用什么办法来体现圣明?  用什么办法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  大公答道:“将帅通过诛杀地位高贵的人来树立威信,通过奖赏地位低  下的人来体现圣明,通过审慎而严明的赏罚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因此,  杀一人而能使全军震骇的,就杀掉他;赏一人而能使全军高兴的,就奖赏他。  诛杀贵在诛杀地位高贵的人,奖赏重在奖赏地位低下的人。能诛杀那些官高  位显担当重要职务的人,是刑罚能触及最上层;能奖赏牛僮、马夫、饲养人  员等地位低下的人,是奖赏能达到最下层。刑罚及于最上层,奖赏达到最下  层,这就是将帅的威信得以树立,命令能够执行的原因所在。”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诛大①为威,以赏小②为明,以罚审③为禁止而令行。故  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  其当路④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⑤、马洗⑥、厩养之徒,是赏下通  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注释】  ①诛大:诛杀地位尊贵的人。  ②赏小:奖赏地位低微的人。  ③审:审慎。此处意为适当。  ④当路:指执掌大权、身居要职。  ⑤牛竖:牧牛的僮仆。  ⑥马洗:马夫。  【例证】  军队要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离不开严明的军纪。而严明的军纪又必须  依靠赏与罚这两种手段来保障。赏与罚的原则是公正严明,罚不避亲,赏不  避过,“刑上极,赏下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运用奖赏手段时,做得颇  为成功。  隋朝末年,天下纷扰,群雄并起,各霸一方。镇守太原的李渊,乘机起  兵,与群雄争夺天下。所属州县陆续响应,广大民众纷纷前来应募,旬日之  间就招募了一万多人。李渊对这些人不分贫富贵贱,统统以义士相称。由于  李渊平等待人,部队很快发展到三万多人,且部队内部和睦相处,关系融洽,  大家和衷共济,团结一心。  公元 617 年 7 月,李渊留下四子元吉镇守太原,亲率三万人马向隋部长  <> page begin====================  安进军。进至山西霍邑时,遇到隋将宋老生的抵抗。时值阴雨连绵,道路泥  泞,粮饷供应困难,加上传来突厥进攻太原的消息,李渊顾虑重重,打算回  师太原,待机再举。在一部分兵力己开始北撤时,李世民说服李渊收回了撤  兵的命令。八月,天气晴朗,李渊率军一战取胜,斩杀宋老生,攻克霍邑,  为向长安进军打开了通路。  李渊进入霍邑城后,立即下令各部评议军功。这时有人提出:“虽然军  中统称义士,但义士里面毕竟有贫富贵贱之别,奖励军功,难道主人和奴隶  也能一样对待吗?”李渊一听此言,暗自思忖:在我身边英勇作战、屡建功  勋的钱九陇和樊兴等人都是奴隶出身;女儿留在关中,因得到家奴马三宝的  帮助召募部众,己发展到数万人;再者军中应募的奴隶为数众多,且作战都  十分勇敢,如果在奖励军功时不能一视同仁,必将使他们心灰意冷,削弱部  队的战斗力。于是,李渊当众宣布:“两军争战中,刀枪箭矢从不分贫富贵  贱,因此奖励战功也应一视同仁,论功行赏!”号令一出,全军上下无不欢  呼雀跃。  由于李渊坚持贯彻论功行赏一视同仁的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参战奴  隶的斗志,他们英勇奋战,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些奴隶出身的  人,因屡建战功而获得了很高的封赏。如钱九陇后来升任眉州刺史、巢国公,  樊兴则升任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马三宝升任左骁卫大将军。  <> page begin====================  励 军 第 二 十 三  【提示】  励军,就是鼓舞军心士气。本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将帅鼓舞士气的方法:  一是“礼”,善于约束自己,做到冬不服裘,夏不挥扇,雨不张盖,与士卒  同寒暑;二是“力”,善于身体力行,与士卒同劳苦;三是“止欲”,克制  私欲,与士卒同饥饱。只要将帅以身作则,“三军之众”就会“闻鼓声则喜,  闻金声则怨”,“士争先登”,“士争先赴”,自觉地为国效命。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  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  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  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  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  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  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  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  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  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  直前。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  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甘心尽力报效。”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  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胜①。”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  礼②,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  身服力③,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④,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  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  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⑤,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  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注释】  ①三胜:三种克敌制胜的手段、方法。  ②不身服礼:意为不能亲身执行礼法,即不能以身作则。服,从事,执  行。  ③不身服力:意为不能身体力行。力,劳力,勤劳。  <> page begin====================  ④定次:驻扎宿营。  ⑤合:合战、交锋。  【例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帅只要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与士卒同寒  暑,同饥饱,同劳苦,同安危,就能够激发起高涨的士气,并进而夺取战争  的胜利。田单就是这样取得即墨之战的胜利的。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 284 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  楚、韩、赵、魏六国联军攻齐。齐军在济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遭到  惨败,燕军攻入齐国国都,齐湣王被杀,齐国七十余城悉数沦陷,仅存莒和  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齐国危在旦夕。  即墨是齐国较大的城邑,地处富庶的胶东,靠山近海,土地肥沃,物产  丰富,有坚固的城池和足够的人力。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  单为将。田单为挽救危局,将自己的家兵和收容的残兵七千余人,加以整顿  扩充。并亲自带头构筑城防工事,加固城墙,浚深壕池,加强防务。他和军  民同苦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亲自巡  视城防;将族人、妻妾编入军营参加守城,尽散家里储存的粮食给士卒。由  于田单以身作则,使即墨军民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决心为保卫家园而奋战  到底。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对手乐毅,派人入燕进行  离间,宣称乐毅缓攻即墨,实际上是为了在齐国称王。如果燕另派主将,即  墨指日可下。燕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  骑劫到任后,即一反乐毅的做法,改围困为强攻,但依旧没有奏效。田  单为进一步激励士气,诱使燕军行暴,便散布说,齐人最怕割鼻子、挖祖坟。  骑劫中计,将捉到的俘虏鼻子全部割掉,并挖掘齐人坟墓。即墨军民看到燕  军的暴行,个个恨之入骨,愤怒异常,纷纷要求同燕军决一死战。与此同时,  田单积极进行反攻的准备工作。他先命精壮甲士全部隐伏起来,以老弱、妇  女登城守护,使燕军误以为齐军少壮已伤亡殆尽。然后派人向燕军诈降,燕  军信以为真,一心坐待受降,不加任何戒备。  田单觉得反攻时机已经成熟,便搜集了千余头牛,在牛角扎上锋利的尖  刀,牛尾绑上渗透油脂的毛草,并在城脚挖好几十个洞。一天夜间,点燃牛  尾的毛草,驱赶一千多头火牛从城洞中向燕营猛冲狂奔,五千名勇士随之杀  出,全城军民擂鼓呐喊以壮声势。燕军将士从梦中惊醒,仓惶失措,四出逃  命,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乘胜追击,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七  十余城,取得了彻底胜利。  <> page begin====================  阴 符 第 二 十 四  【提示】  阴符是古代秘密通信的一种方法。本篇首先阐明了阴符的作用:“引兵  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  三军之用。”接着详细说明八种阴符的不同形制和内容。最后强调在使用阴  符时应注意的事项:“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到敌国境内,全军突然遭遇紧急情况,  或者对我有利,或者对我有害,我想从近处通知远方,从国内策应国外,以  适应三军的需要,应当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授予主将秘密的兵符,一共分为八种:有我军大获全  胜、全歼敌军的阴符,长度为一尺;有击破敌军,擒获敌将的阴符,长度为  九寸;有迫使敌军投降,占领敌人城邑的阴符,长度为八寸;有击退敌人,  通报战况的阴符,长度为七寸;有激励军民坚强守御的阴符,长度为六寸;  有请求补给粮草、增加兵力的阴符,长度为五寸;有报告军队失败,将领阵  亡的阴符,长度为四寸;有报告战斗失利,士卒伤亡的阴符,长度为三寸。  凡是奉命传递阴符的,如果延误时限、泄露机密,听到的和随便传告机密的,  都一律处死。这八种阴符,由君主和将帅秘密掌握,是一种用来暗中传递消  息,而不泄露朝廷和战场机密的通讯手段。这样,即使敌人有十分高深的智  慧,也无法识破它的奥秘。”  武王说:“高明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①,或利或害。吾  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②,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  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  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  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③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④。  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  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缓急:情势缓急、军情安危。  ②阴符:古代军中的一种秘密通信方法。符以铜版或竹木版制成,面刻  花纹,一分为二,以花纹或尺寸长短为秘密通信的符号。  ③稽留:停留,耽误。  ④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底本作“若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疑  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例证】  <> page begin====================  阴符是我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也是古代兵  权的象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扣合,  表示验证可信。兵符的使用盛行于战国及秦、汉时期。因其常用铜铸成伏虎  形,故称之为“虎符”。战国时期,凡率兵出征的统帅,或带兵驻扎地方和  屯守边疆的将领,都由国君任命。在任命时,把虎符的左半交给将领,右半  留于君主。平时将领只负责带兵,用兵时必须有国君的右半个虎符与将军所  掌握的左半个虎符扣合完整才能生效。如果没有右半个虎符相合,任何人都  不得擅自调发军队。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  个例证。  长平乏战中,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  许割六城与秦议和。但后来采纳虞卿的建议,决定违约不割让六城给秦国。  同时,结好齐、楚、魏,拉拢燕、韩两国,建立抗秦的合纵联盟,并厉兵秣  马,重整军备,发展生产,使赵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得到恢复。秦昭王得知  赵国不如约割让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己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  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 259 年)九月,命王陵为将,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  南)进攻邯郸。  面对强秦的进攻,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誓死抵抗,秦军久攻不克,于次  年改派王代王陵为将,继续围困邯郸。为了鼓励士气,赵国丞相平原君带头  散发家财作为军费,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精兵三千不断  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楚求援。楚王发兵相救,魏国也派晋  鄙率兵十万救赵。秦王闻讯,即派使者威胁魏王:秦军攻下赵国只在旦夕之  间,诸侯中谁胆敢出兵相救,将成为秦军的下一个攻击日标。魏王害怕秦军  报复,命晋鄙屯军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逗留不进,以观望事态发展。  平原君见魏军不至,不断催促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设法救赵。信陵君是平原君  的好友,也是他的姐夫。无忌百般劝说魏王进兵无效,便用门下食客侯生之  计,求助于魏王爱妾如姬,从魏王寝室窃得虎符,赶赴邺地,杀死晋鄙,夺  取兵权,接管了军队。然后挑选了八万精兵,向邯郸进军。  次年十二月,秦王也增兵遣将,加紧围攻邯郸。此时,魏、楚两国援军  赶到。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  安平率二万人降赵,被围困一年多的邯郸城得以解围,赵、魏两国乘胜夺回  了部分失地,秦军被迫退回河西。  <> page begin====================  阴 书 第 二 十 五  【提示】  阴书是古代又一种秘密通信方法。本篇首先阐明了阴书的作用,即在“主  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的情况下,应  使用阴书。接着具体介绍了阴书的使用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保密  性,“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国君与主将想要集结兵力,  根据敌情进行灵活的机动,谋求出其不意的胜利。但事情繁杂,用阴符难以  说明问题,彼此相距又十分遥远,言语难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道:“所有密谋大计,都应当用阴书,而不用阴符。国君用阴  书向主将传达指示,主将用阴书向国君请示问题,这种阴书都是一合而再离、  三发而一知。所谓一合而再离,就是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所谓三发而  一知,就是派三个人送信,每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互参差,即使送信的  人也不知道书信的内容,这就叫阴书。这样,无论敌人怎样聪明,也不能识  破我的秘密。”  武王说:“高明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①,行无穷之变,图  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  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  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②。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合兵:集结兵力。  ②阴书:古代秘密通信的一种方法,能比阴符传递更具体的消息。  【例证】  阴书是古代通信中另一种保守秘密的方法,它是由阴符演变而来,能比  阴符传递更具体的消息。但无论是阴符,还是阴书,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有可能被对方截获而难以达到传递消息的目的,二是有可能被对方破译  内容并被对方将计就计加以利用。因此,并不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张献忠袭取襄阳就说明了这一点。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他在陕西来脂聚众起义,率部转战  豫、陕、鄂等地。后在南阳、麻城等地与明军交战失利,为保存实力,假意  接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驻兵谷城(今属湖北),但暗中收集残部,  积蓄力量。崇祯十二年(1639 年)五月,与罗汝才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会合,  出兵攻占谷城诸县,击败明总兵左良玉等部。张献忠再度起义,使明朝廷惊  慌失措,急调礼部尚书杨嗣昌为督师,统帅各路明军,围剿张献忠。两车在  <> page begin====================  湖广、四川交界处对峙近一年,崇祯十三年七月,张献忠率部突破明军防线,  进入四川,杨嗣昌亦率明军十万尾随追击。面对强敌,张献忠又挥师东进,  于次年二月进入湖北兴山、当阳。明郧阳巡抚袁继咸得报后,率部前往堵截,  张献忠与罗汝才商议,决定由罗汝才率所部抵御袁继咸,自己则率军继续东  进。在东进途中,起义军活捉了由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回四川的杨嗣昌的  军使。张献忠从其口中得知杨嗣昌大营所在地襄阳城防空虚,决定奔袭襄阳。  他杀掉使者,搜出所携带的兵符,挑选了二十八名起义军战士,换上明军的  衣服,持兵符先行。张献忠自己则亲率二千精骑,随后跟进,一昼夜急行三  百里,直扑襄阳。  伪装成明军的起义军士兵到达襄阳时正是夜间,他们自称是督师杨用昌  派来调运军械的,并出示兵符。守城明军用小筐吊上兵符,细心查验,完全  吻合,才命开门放入。城门刚打开,二十八名起义军战士一涌而入,挥刀砍  杀守门明军,占领城门。张献忠率领的后续部队恰好赶到,顺利入城。一时  杀声震天,明军惊慌失措,被迫投降。起义军杀死襄王朱翊铭,降俘明军数  千人,占领襄阳,杨嗣昌闻讯呕血而死。  襄阳是明军事重镇,储藏有大量军需物资。起义军攻占襄阳,沉重地打  击了明王朝的腐败统治。此战表明,无论是阴符还是阴书,都不是万无一失  的。  <> page begin====================  军 势 第 二 十 六  【提示】  本篇论述的是作战指挥的一般原则。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因敌因情用  兵,灵活机动,不拘一格,即“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  于无穷之源”。这样才能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二是未战先胜,不战而屈人之  兵,即“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三  是把握作战指挥中事、用、动、谋四个环节。“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  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四是侦察判断弄清敌情,否则,“未  见形而战,虽众必败”。五是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  过狐疑”。作战的指挥者必须“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紧紧把握住战机。  六是兵贵神速,进攻速胜,“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这样就能“当  之者破,近之者亡”,无人能够抵御。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进攻作战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答道:“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  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  重要的机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谋略不可言传,况且机密极为重要只能藏于心  中而不能表现为论论,军队的部署和运用只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敌。倏然而  去,忽然而来,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的原则。敌人听说我军  兴兵,就会商议应对之策;敌人发现我军行动,就会设计对我算计图谋;敌  人了解我军企图,我军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我军规律,我军就会遭遇危  险。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动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  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战是不战而使  敌人屈服。因此,经过白刃相交殊死拚搏而取胜的,不是良将;在失败之后  再来设置守备的,不是智士;智慧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师;技艺与  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工。用兵最重要的莫过于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  的莫过于保守机密,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其不意,计谋最重要的莫过于神  妙难测。凡是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示弱于敌,然后进行决战。这样便可事  半而功倍。  圣人观察天地的变化,反复探求其运行的规律,根据日月的运行,季节  的变化,昼夜的长短,推断出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万物的生死,取决于天  地的变化。所以说,没有弄清战争的形势就贸然作战,虽然军队众多,也必  定失败。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把握就进攻,  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所以说,不要恐惧,不要犹豫。用兵的害处,最大  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  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  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  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入战斗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闪电使人  不及闭目,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  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  <> page begin====================  将帅用兵,能不动声色而胸有成竹的叫做神,情况未明而洞察端倪的叫  做明。所以,掌握了神明的道理,作战就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天下就没有  敢于作对的敌国。”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势①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陈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  见也。倏②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  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③;善除患者,理于未生④;善胜敌者,  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  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⑤也。事莫大于  必克,用莫大于玄默⑥,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  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征⑦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⑧,当天地盈缩⑨  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  善战者,居之不扰,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善战看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⑩,  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  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⑾,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  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势:底本作“资”,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②倏:忽然。  ③张军:展开军队,列阵变质。张,伸展,展开。  ④理于未生:意为防患于未然。理,治理,处理。  ⑤国工:一国的能工巧匠。  ⑥玄默:缄默不言,即保守秘密,不暴露自己的企图。  ⑦征:征候。引申为观察,揣度。  ⑧候:征兆,契机。  ⑨天地盈缩:指自然界的盛衰变化,如四季的更迭、日月的盈亏等等。  ⑩释:放开,放过。  ⑾山守:保守,指胸有成竹,老谋深算。  【例证】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这是历代兵家极为重  视的至理名言。将领在指挥作战时,能否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沉着,冷静、  <> page begin====================  果断正确地下定决心、对部队的行动和作战的胜负有着重大的关系。如果将  领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然坐失良机。因此,犹豫不决是作战指挥的大忌,  而刚毅果断则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只有“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紧紧  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的事例,  充分说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杀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依据突厥,被突厥封  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称皇帝,改元天兴。武德二年(619 年)三月,  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南侵并州(治晋阳),四月接受大将宋金刚的建议,  “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宋金刚率兵两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  盛”。相继攻陷唐并州、介州、浍州、晋州等地,关中大震,“人情崩骇,  莫有固志。”在此险恶形势下,李渊打算放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李世民  坚决反对,认为“太原工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不能  “举而弃之”,并主动请缨,率师三万前往讨伐。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节,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河,在柏壁(绛州西南)  扎营,与宋金刚对垒相持。针对敌“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  于此”的实际情况,李世民采取了坚壁不战以挫其锐的方针,仅令偏师乘间  抄掠敌军。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对垒相持,敌军气势日衰,供应困难,运输线  又被唐军切断。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被迫后撤,李世民率军尾追,一昼夜  行军二百余里,战斗为数十回合。进至高壁岭时,由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  士卒饥疲交加。总管刘弘基执马而谏说:“糇粮已竭,士卒疲顿,愿且停营,  待兵粮咸集而后决战。”但是李世民却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  易失。金刚走到汾州,众心己沮。我反其未定,当定其势逐之,此破竹之义  也。如更迟留,贼必生计,此失机之道。”于是李世民“策马而去,诸军乃  进”,最后“直驱金刚,贼众大溃。”  刘武周得知全军溃败,便带了百余骑亲信,从太原逃走,投奔突厥,唐  失地全部收复。此战,李世民坚壁待机,当战机出现时,又能坚决抓住,终  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 page begin====================  奇 兵 第 二 十 七  【提示】  本篇阐明了战争的胜败,都是由“神势”决定的。“神势”,意为神妙  莫测的有利态势。接着列举了通过示形用奇制造神势的二十六种方法。并指  出,如果“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  不可以语变。”最后论述了将帅应具备仁、勇、智、明、精微、常戒、强力  七种素质。强调“得贤将者、兵强国昌”,否则,“兵弱国亡”。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法则,其要领是什么?”  太公答道:“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并不是能战于天上,也不是能战于地  下,其成功与失败,全在于能否造成神妙莫测的态势。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  胜利,不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失败。当两军对阵交锋时,卸下铠甲,放下武  器,放纵士兵,行列混乱,目的是为了变诈以引诱敌人;占领草木茂盛地区,  目的是为了便于隐蔽撤退;占领溪谷险阻地形,目的是为了以少击众;占领  低谷、水泽等低湿幽暗地区,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成车和骑兵行动;占领险  隘关塞山林地形,目的是为了隐蔽军队行动;占领平坦开阔地区,目的是为  了同敌人比勇斗力;行动快如飞箭,猛如发机,目的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打破敌人的深谋妙计;巧妙设伏,布置奇兵。虚张声势,诱骗敌人,目的是  为了击破敌军,擒获敌将;四面出击,多方进攻,目的是为了打破敌人的圆  阵和方阵;乘敌人惊慌失措之机发起进攻,目的是为了达到以一击十;乘敌  人疲劳不堪、夜晚宿营之机实施突袭,目的是为了达到以十击百;利用奇妙  的技术架桥造船,目的是为了越过深水,渡过大河;使用强督和长兵器,目  的是为了便于越水作战;在边远地区设置关卡,派出侦察人员,快速行动,  不拘常法,目的是为了降服敌人城池占领敌人土地;故意大声鼓噪暄嚣前进,  目的是为了扰乱敌人耳目施行奇计妙策;冒着大风暴雨天气展开行动,目的  是为了攻前袭后多方进击;冒称敌人使者潜入敌后,目的是为了切断敌人粮  道;诈用敌人号令,穿着敌军服装,目的是为了便于准备撤退;作战中对官  兵晓以大义,目的是为了激励士气战胜敌人;加封官爵,加重奖赏,目的是  为了劝勉官兵奋勇效命;实行严刑重罚,目的是为了促使疲惫的官兵坚持战  斗;有喜有怒,有赏有罚,有礼有威,有慢有快,目的是为了协调全军意志,  统一部属行动;占领高大而又视野开阔的地形,目的是为了利于警戒和守备;  保守险隘要地,日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防御;占领山深林密的地形,目的是  为了隐蔽军队的行动;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多储粮秣,目的是为了持久作  战。所以说,不懂得攻战的策略,就谈不上对敌作战;不会机动使用兵力,  就谈不上出奇制胜;不通晓军队治乱的关系,就谈不上随机应变。所以说,  将帅不仁慈,军队就不会拥护;将帅不勇敢,军队就没有战斗力:将帅不机  智,军队就会产生疑惧;将帅不精明,军队就会遭到惨败;将帅考虑问题不  审详,军队就会失掉战机;将帅缺乏警惕,军队就会疏于戒备;将帅领导不  坚强有力,军队就会玩忽职守。所以,将帅是军队的主宰,将帅严整军队就  同他一起严整,将帅无能军队就同他一道混乱。得到了贤明精干的将帅,就  会国家昌盛军队强大;得不到贤明精干的将帅,就会国家衰弱军队覆亡。”  <> page begin====================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  由神势①。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夫两陈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  以为变也;深草蓊翳者②,所以逃遁也;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  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③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  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④也;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  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因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  也;因⑤其劳倦暮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伎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  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⑥,暴疾谬遁⑦者,所以降城服邑也;  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  所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备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  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重罚者,所以进罢怠也;一喜一  怒,—与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三军,制一臣下也;处高  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阻险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  深沟高垒,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⑧,不可以语奇;不通治  乱,不可以语变。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  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⑨;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  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  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神势:神妙的态势。  ②蓊翳(wěngyī):草木茂盛。  ③坳(ào)泽:低洼潮湿的地方。窈冥(yǎomíng),幽暗。  ④精微:精妙周密。  ⑤因:乘。  ⑥长关远侯:意为在远方设立关卡,派出侦察。  ⑦暴疾谬遁:意为行动迅速、进退诡诈。  ⑧分移:意为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分,分开。移,挪动。  ⑨倾:倒下,倾覆。引申为失败,崩溃。  【例证】  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出奇制胜,这是指挥作战所应把握的一项基本原  则,即所谓“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  乱,不可以语变”。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惨败就是由于违背了这一原则的结  果。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内乱而中衰,南方强国楚乘机进入中原,攫取霸权。  素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北进,引起中原诸小国的不安。于是  <> page begin====================  一贯自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便想凭藉宋为公国、爵位最尊的地位,出面领导  诸侯抗衡楚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宋襄公雄心勃勃,但国力有限,只  好仿效当年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号召,召集诸侯在盂地(今河南睢  县西北)会盟,借以抬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宋襄公拒绝事前大臣提出的多  带兵车,以防不测的建议,轻车筒从前往。结果在盟会上不仅遭到诸多小国  的冷遇,且被楚军活捉。楚军押着他攻打宋都商丘,由于宋军民的抵抗,楚  军久攻不克。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发誓报仇。但他自知实力难以同楚匹敌,于是把  矛头指向臣服于楚的郑国。因此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伐郑。郑闻宋师来攻,  求救于楚,楚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知消息,急忙从郑国撤军。周襄  王十四年(前 638 年)十月底,宋军返抵宋境,楚军继续向宋挺进。宋襄公  屯军泓水(涡河支流,经今河南商丘、柘城间东南流)以北,以阻止楚军进  一步推进。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好  阵势,宋大臣公孙固鉴于两军众寡悬殊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  军半渡而击,遭到拒绝,使楚军得以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大臣又劝  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时发起攻击,又被拒绝。直到楚军布阵完  毕、准备就绪后,宋襄公才击鼓向楚军进攻。结果弱小的宋军被打败,精锐  全部被歼,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伤,在少数残兵的拚死保护下才突出重围,  狼狈逃回宋国。  战后,众多大臣都批评宋襄公的错误做法。但宋襄公却振振有词地辩解,  “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  的敌老年士兵),“不以阻隘”(不依靠阻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  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在己方处于劣势的不利情况下,只能依靠  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才能出奇制胜。宋襄公奉行“蠢猪式的仁义”(毛泽  东语),思想保守,墨守成规,拘泥于已经过时的兵法教条不放,导致了覆  军杀身的可悲下场。  <> page begin====================  五 音 第 二 十 八  【提示】  本篇介绍了用五音配合五行来观察和判断敌情的方法。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从律管发出的声乐中,可以判断军队力量的消长,预  知战争的胜负吗?”  太公回答道:“深奥啊!君王所问的这个问题。律管共有十二个音阶,  其中主要的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这是最基本的声音,千秋万代  都不会改变。五行相生相克,神妙无比,乃是天地变化的自然规律、藉此可  以预测敌情的变化。金、木、水、火、土五行,各以其相互生克取胜。用兵  之道也是以其胜攻不胜啊!”  “古代三皇的时候,崇尚虚无无为,以克制刚强暴虐。当时没有文字,  一切都按照五行生克行事。五行相互生克的原理,就是天地演变的自然规律。  六甲懒分合是十分微妙的。运用五音五行的方法是:当天气清明晴朗,没有  阴云风雨时,于半夜派遣轻骑前往敌人营垒,在距离敌营九百步以外的地方,  都手拿律管对着耳朵,向敌方大声疾呼以惊动他们。这时,就会有来自敌方  的回声反应于律管中,这回声非常微弱。如果是角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  根据白虎所代表的方位从西方攻打敌人;如果是徵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  根据玄武所代表的方位从北边攻打敌人;如果是商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  根据朱雀所代表的方位从南边进攻敌人;如果是羽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  根据勾陈所代表的方位从中央攻打敌人;所有律管都没有回声的是宫声的反  应,应当根据青龙所代表的方位从东边攻打敌人。所有这些就是五行生克的  应验,辅佐制胜的征兆,胜败的关键。”  武王说:“太妙了!”  太公说:“微妙的音律,都有外在的征候。”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呢?”  太公说:“当敌人被惊动时就仔细倾听,听到鼓声是角声的反应,见到  火光是徵声的反应,听到金铁矛戟各种兵器声是商声的反应,听到敌人的呼  叫声是羽声的反应,寂静无声的是宫声的反应。这五种音律与外界的动静是  各有对称,互相符合的。”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①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②,其要有五音:宫、商、角、  微、羽③,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④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敌。金、  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  “古者三皇⑤之世,虚无⑥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  之道,天地自然。六甲⑦之分,徽妙之神。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  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偏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  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⑧;徵声应管,当以玄武⑨;商声应管,  当以朱雀⑩;羽声应管,当以勾陈⑾;五管声尽不应者官也,当以青龙⑿。此  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  <> page begin====================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闻枹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  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此  五者,声色之符也。”  【注释】  ①律音:指六律、五音。  ②律管:古代正音的乐器,用竹、玉或铜制成,共十二管。各管按音阶  由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  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③宫、商、角、徵(zhǐ)、羽:古代的五个音阶。阴阳五行家以五音配  五行,官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  ④五行:古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主、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  五者相生相克。  ⑤三皇:传说中远古的帝王。具体人物说法不一,或以伏羲、神农、祝  融,或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等等。  ⑥虚无: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⑦六甲:古代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  甲辰、甲寅六个以甲为首的干支称六甲。  ⑧白虎:古代天文学把黄道上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即二十八宿。白  虎本是西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西方,因西方属金,五行家又以  白虎为金之神。  ⑨玄武:本是北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北方。因北方属水,五行家  又以玄武为水之神。  ⑩朱雀:本是南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南方。因南方属火,五行家  又以朱雀为火之神。  ⑾勾陈:古代天文学所定的一个星座,包括六颗恒星,勾陈即北极星。  从地球上看,北极星位置不变,为群星所环绕,因此又用以代指中央。  因中央属土,五行家又以勾陈为土之神。  ⑿青龙:本是东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东方。因东方属木,五行家  又以青龙为木之神。  【例证】  根据五音和五行相配来判断敌情乃至指挥用兵,迹近荒诞,不足凭信。  但是,其利用各种手段来侦察敌情,透过各种蛛丝马迹判断敌情并进而作出  相应决策的思想仍不乏可取之处。清朝将领年羹尧闻雁即警,就是这样的实  例。雍正元年(1723年)秋,清朝大将年羹尧率军前往青海平定叛乱,到达  西宁附近时,安营扎寨,饭后就寝。夜入三更,一群大雁从营帐上空飞鸣而  过。年羹尧披衣而起,反复思忖:今夜天黑无光,大雁应群宿水边,倘无人  惊动不会夜间飞行。且雁群飞行疾速,鸣声凄厉,起飞地点距此不会太远。  白天哨探报告,前去不远有群山水泊、是叛军经常出入之地。想必是叛军乘  <> page begin====================  我远道而来,士卒疲困,夜中前来劫寨,以致惊动雁群。于是,他当即定下  设伏以待、消灭袭营之敌的计策。然后,年羹尧召集将士:“四更时分,叛  军将前来劫我营寨,尔等设伏,需沉着果敢,奋勇杀敌,消灭乱军。”诸将  率领军队设伏就绪本久,即见叛军骑兵朝清军设伏地域急驰而来。待叛军进  入伏击圈后,清军骤然发起攻击,全歼前来袭营的叛军。天将破晓,将士凯  旋而归。  当日,年羹尧下令休整三天,犒赏三军。席间,众将纷纷询问他何以得  知叛军前来袭营的消息。年羹尧当即讲述了昨夜闻雁即警的经过。众将齐声  感叹:“大将军真乃神将!”年羹尧却说:“不然。带兵征战,不能仅逞匹  夫之勇、还必须射时戒备。戒备妙法,没有定论。为将者必先料敌,上通天  文地理,下知敌我之短长,即是禽兽生存习性的蛛丝马迹,也要细心体察,  从中悟出道理。比如各类禽兽,都有自己奇特的预警灵性和防工本领,如狡  兔三窟,狡狐三穴,即是藏身避祸的例子。常言道,打草则蛇惊,兔警则鹰  袭,马嘶则虎近,此即见微而知著也。我昨夜之所以闻雁即警,设伏致胜,  就是前后联系,再三揣摩才定下的计策。诸位只要处处留意,用心研讨,长  此以往,不难料兵如神。”诸将听完,无不点头称是。  三天后,年羹尧率军继续西进。经数次交锋,大获全胜,终于平定了叛  乱。  <> page begin====================  兵 征 第 二 十 九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了“胜败之征。精神先见”。接着论述了通过士气盛衰、  阵势治乱、军纪严弛来判断敌军的强弱胜败。最后论述了通过“望气”来判  断城邑是否可屠、克、降、拔,以及可攻、不可攻。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在未交战之前就先知道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胜  负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精明的将帅能  够察觉,但能否利用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周密地侦察敌人  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言中谈论的吉凶预兆和士卒们相互议论的  事情。凡是全军喜悦,士卒畏惧法令,尊重将帅命令,相互以破敌为喜,相  互以勇猛为荣,相互以威武为誉,这是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征兆;如果全军上  下不断惊动,士卒散乱行列不整,相互之间被敌人的强悍所恐吓,相互传播  作战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间议论纷纷,谣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  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是军队战斗力虚弱的征兆;全军步调一致,阵  势坚固,沟深垒高,又凭借大风大雨的有利气候条件,三军不待命令而旌旗  指向前方,金铎之声高扬而清晰,鼙鼓之声婉转而嘹亮,这是军队得到神明  的帮助,必将取得大胜的征兆;行阵不稳固,旌旗纷乱而方向不明,又逆着  大风大雨的不利气候条件,士卒震骇恐惧,士气衰竭而涣散,军马惊骇乱奔,  战车轴木折断,金铎之声低沉而混浊,鼙鼓之声沉闷而压抑,这是军队大败  的征凡是攻打包围城市:如果城上的气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毁灭;如果城上  的气出而向北流动,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西流动,城可能投降:  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南流动,城就坚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东流动,  城就不能进攻;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将必定逃亡败北;如果城  上的气出而覆盖我军,我军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气高升而不停止,作战一  定历时长久。凡是攻城围邑,如果过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须迅速撤围,  因为城中一定有贤能的辅助。这样,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可攻就攻,不可攻就  停止的道理了。”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豫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①先见。明将察之,其败在人。谨候敌人出  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②,士卒所告。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  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  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  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三军齐整,陈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  之利,三军无故③,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  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  惧,气绝而不属④,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加  沐,此大败之征也。  <> page begin====================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⑤,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  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气出而东,城不可攻;  城之气出而复人,城主⑥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城之气出  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  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精神:指人的精神面貌。  ②妖祥:吉凶。妖,怪异凶恶。祥,吉祥。  ③无故:没有事故,平静安定。此处指不待命令而行动。  ④不属:不相连接。引申为涣散。  ⑤死灰:灰白色。  ⑥城主:守城的主将。  【例证】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通过对敌军士气、阵势、军纪的了解,可以  判断敌人的强弱胜败。长勺之战中,鲁国就是以此取得胜利的。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是近邻。在诸侯兼并、  大国争霸的形势下,不免发生矛盾;公元前 686 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动  乱,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王位,于是双方展  开了一场争夺君位的斗争。结果,小白获胜,抢占了君位,他就是齐桓公。  在这场齐国内部的斗争中,鲁国站在公子纠一边,并曾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  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耿耿于怀,不肯善罢干休。公元前 684 年春,齐  桓公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谏劝,兴师伐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  闻讯,动员全国军队,决定同齐军一决胜负,双方大战就此展开。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前,鲁国有一名叫曹刿的人,毛遂自荐,要  求参与军事。鲁庄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同自己一起来到军中。两军在长  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相遇,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  擂鼓出击,希望能先发制人,曹判见状忙加以劝阻,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  逸待劳,伺机破敌,被庄公采纳,齐军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向  鲁率发起猛烈进攻。但接连三次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下遭到了挫败,不  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士气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  建议进行反击,庄公传令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迅速勇猛地  冲向敌军,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敌军。庄公见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  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痕迹紊乱;又  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  公实施追击。于是庄公下令追击,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  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鲁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  凭恃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开  始消退,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就完全衰竭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丧  失殆尽,而我军士气正十分旺盛,这时反击,自然能一举打败齐军。”接着  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实力强大,不可等闲视之,因此要  <> page begin====================  谨防其佯败设伏,引我上当。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旌旗歪斜,才知他  们确实溃败,这时追击必可获胜。曹刿的这些分析,应证了本篇所言:“行  阵不周,旌旗乱而相绕”,“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  “此大败之征也”。  <> page begin====================  农 器 第 三 十  【揭示】  本篇首先揭示了安不忘危、和不忘战这个重要命题,即“天下安宁,国  家无事”之时,必须修“战攻之具”,设“守御之备”。接着进一步论述了  要做到安不忘危、和不忘战,必须平战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即“越  攻守御之县,尽在于人事”。因为平时的生产和生活器具,战时可转化为武  器装备;平时的生产技术,战时可转化为战斗技术;平时乡里的行政组织,  战时可转化为军事组织;平时的各种衣业设施,战时可转化为军事工程。“故  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最后指出:“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  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好有尺度”,这便  是富国强兵之道。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天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野战、攻城的器械,可以  不要准备吗?防守御敌的设施。可以不要建设吗?”  太公答道:“战时的攻战守御器材,实际上全在平时人民生产生活的工  具中。耕作用的耒耜,可用作拒马、蒺藜等障碍器材;马车和牛车,可用作  营垒和蔽橹等屏障器材;锄耰等农具,可用作战斗的矛戟;蓑衣、雨伞和斗  笠,可用作战斗的盔甲和盾牌;钁锸斧锯杵臼,可用作攻城器械;牛马,可  用来转运军粮;鸡狗,可用来报时和警戒;妇女纺织的布帛,可用于制作战  旗;男子平整土地的技术,可用于攻城作业;春季割草除棘的方法,可用为  同敌战车骑兵作战的技术;夏季耘田锄草的方法,可用为同敌步兵作战的技  巧;秋季收割庄稼柴草,可用作备战的粮秣;冬季粮食堆满仓库,就是为战  时的长期坚守作准备;同村同里的人,平时相编为伍,就是战时军队编组和  管理的依据;里设长吏,官府有长,战时即可充任军队的军官;里之间修筑  围墙,不得逾越,战时即是军队的驻地区分;运输粮食,收割伺料,战时就  是军队的后勤储备;春秋两季修筑城郭,疏浚沟渠,如同战时修治壁垒沟壕。  所以说,作战的器具,全寓于平时的生产生活之中。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无  不重视农事。所以必须使人民大力繁殖六畜,开垦田地,安定住所,男子种  田达到一定的亩数,妇女纺织有一定的尺度。这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  武王说:“说得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  可无设乎?”  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①者,其行马蒺藜②也;马牛  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③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④者,其甲胄干盾  也;?、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  其伺候也;妇人织纴,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钹⑤草棘,其战  车骑也;夏耨⑥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  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⑦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  周垣⑧,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⑨,其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  其堑垒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  <> page begin====================  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有尺度。是富国强兵  之道也。”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耒(lěi)耜(sì):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为柄,耜为铲,形状与  犁相似。  ②行马:即拒马。用以堵塞道路的障碍器材。蒺藜:一种带有尖刺的障  碍物,形如蒺藜。  ③(yōu):古代一种碎土平田的农具。  ④蓑薛簦笠:蓑薛,草编的雨衣:簦,古时有柄的笠,即雨伞,笠,斗  笠,戴在头上。它们都是遮雨的器具。  ⑤:古农具,似镰,用于割草。  ⑥耨:耘田除草。  ⑦符信:凭证。  ⑧周垣:即为四周的墙垣。  ⑨刍:喂饲牛马的草料。  【例证】  富国强兵是我国传统的国防政策。这种主张出现于春秋时期,而流行于  战国时代。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和民众组织诸条件的集中  反映,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当时各诸侯国为了  在兼并战争中巩固政 131 权,扩张势力,竭力提倡发展生产,把富国看作强  兵之本,国不富不可以养兵,更谈不上强兵。同时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更  不能立国,中国古代表现出以农立国、以兵卫国的特点。因此,富国强兵实  际上就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强调农战。秦国的商轶变法就是这方面的突  出一例。  战国初期,秦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国力虚弱的国家,被东方各诸侯国  视为“蛮夷”之邦。秦孝公即位后,决定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变法图强,  于是发布求贤令,招聘人才。商鞅就在这时候来到秦国,宣传“强国之术”,  指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开始交法。其主  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确定  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英勇杀敌可以得到宫爵,临阵脱逃和投降敌人  的给以严惩,禁止进行私斗;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鼓励男耕女织,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兔除徭役和赋税,对弃衣  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隶;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  分全国为三十一县,同时进行户口编制,实于连坐法,规定五家一伍,十家  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其中心内容是奖励耕战,即以重赏重罚来实现重农  重战政策。重衣,是为了发展经济;重战,是为了鼓励民众为巩固政权而战,  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  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经过变法,秦国面貌焕然一新。  从原来的落后国家,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  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从而为后来秦始皇消  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page begin====================  卷四  虎韬  军 用 第 三 十 一  【揭示】  本篇首先指出了“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  兵乏大威也”。接着,以出兵万人为例,详细罗列了陷坚阵、败强敌所需兵  器的种类、数量、编配和运用;陷坚阵、败步骑所需兵器的种类、数量,编  配和运用;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所需兵器的种类、数量、编配和运用;  军队拒守、越堑、渡河、结营等所需器材的种类、数量、编配和运用。最后  总结指出甲士万人,需用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同时还需配备整  治维修各种器材的工匠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兴兵作战,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攻守器械,其种类  的区分和数量的多少,难道有一定的标准吗?”  太公答道:“您问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啊!攻守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各有  不同,这是关系到军队威力强弱的大问题。”  武王说:“我想听听详细内容。”  太公说:“凡是用兵作战,武器装备有个大概的标准。统率甲士万人,  所需武器装备的标准是:名为武冲大扶胥的战车三十六辆,以有技能而勇猛  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每车用二十四人推行。其车轮的高度  为八尺,车上竖旗立鼓。兵法上把这种战车叫做震骇,可用它攻破坚阵,击  败强敌。  名为武翼大橹矛戟扶胥的战车七十二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  弩、矛、戟为两翼护卫。其车轮高五尺,并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可用它  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提翼小橹扶胥的战车一百四十辆,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这种车  装有独轮,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大黄参连弯大扶肯的战车三十六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  弩、矛、戟在两旁护卫,附设称作飞凫和电影的两种旗帜。飞凫用红色的竿、  白色的羽,用铜做旗竿头;电影用青色的竿、红色的羽,用铁做旗竿头。白  天甩大红色的绢作旗子,其长六尺,宽六寸,名叫光耀;夜间用白色的绢作  旗子,其长六尺,宽六寸,名叫流星。这种战车可用来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大扶胥冲车的战车三十六辆,车上载乘称作螳螂的武士,可以用来  纵横冲击,击败强敌。  名为辎车寇骑的战车,也叫电车。兵法上称为电击。可以用来攻破坚阵,  击败敌人步骑。  敌人乘黑夜前来突袭,宜用名为矛戟扶胥轻车的战车一百六十辆,每车  上载乘称作螳螂的武士三人。兵法上称为霆击,可用来攻破坚阵,击败敌人  步骑。  名为方首铁棓维朌的铁棒,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共 134 置一千二  百把,这种武器也叫天棓。名为大柯斧的长柄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  五尺以上,共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也叫天钺。方首铁槌,重八斤,柄长  <> page begin====================  五尺以上,共一千二百把,也叫天槌。这些武器都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  飞钩,长八寸,钩尖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共一千二百枚,可以用来  投掷钩伤敌人。  军队防守时,应使用一种名为木螳螂剑刃扶胥的战具,每具宽两丈,共  一百二十具,也叫行马。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步兵可以用它来阻碍敌车骑  的行动。  木蒺藜,设置时要高于地面二尺五寸,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来阻碍敌  步骑行动,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名为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的战车一百二十辆,黄帝曾用以打败蚩尤。可以  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在隘路、小道上,可以布设铁蒺藜。铁蒺藜刺长四寸,宽八寸,每具长  六尺以上,共一千二百具,可用来阻碍敌人步骑行动。  敌人乘着黑夜突然前来逼战,白刃相接,这时应张设地罗,布置两镞蒺  藜和名为参连织女的障碍物,每具芒尖相距二寸,共一万二千具。在旷野深  草地区作战,应设置名为方胸铤矛的障碍物共一千二百具。布设铤矛的方法,  是使它高出地面一尺五寸。以上这些器具,可以用来击败敌人步骑,拦阻势  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在隘路、小道和低洼的地形上,可以张设名为铁械锁参连的障碍物,共  一百二十具。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阻碍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  跑的敌人。  守卫营门,用矛、戟、小橹十二具,并附设绞车连弩。军队进行守御时,  应设置名为天罗虎落锁连的障碍物,每部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一百二十  具。并设置名为虎落剑刃扶胥的战车,每部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五百二  十具。  渡越沟堑,要设置飞桥,每间宽为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飞桥上装备  转关辘轳,共八具,用铁环和长绳架设。横渡江河,要使用名为飞江的浮桥,  宽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共八具,用铁环和长绳把它们联结起来。名为天  浮的渡水器材有叫做铁螳螂的铁锚,内呈圆形,外径四尺以上,并用铁环和  绳索联结,共三十二具。用天浮架设飞江,可以横渡大河。这种渡河工具叫  做天潢,也叫天舡。  军队在山林旷野地区扎营,应用木材结成名叫虎落柴营的栅寨。用铁环  长绳锁连,每条长两丈以上,共需一千二百条。带铁环的粗大绳索,铁环大  四寸,绳长四丈以上,共六百条。带铁环的中等绳索,铁环大两寸,绳长四  丈以上,共三百条;小号绳索,每条长两丈以上,共一万二千条。  天下雨时,辎重车要盖与车顶板,板上契刻齿槽,使它与车子吻合,每  付木板宽四尺,长四丈以上,每辆车配置一付并用名为铁杙的钉子加以固定。  砍伐树木用的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棨钁的大  锄,刃宽六寸,柄长五尺以上,共三百把;名叫铜筑固的大锤,长五尺以上,  共三百把;名为鹰爪方胸的铁耙,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方胸铁叉  的叉竿,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  剪除草本用的大镰,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大橹刃的割草工具,  重八斤,柄长六尺,共三百把;带环的铁橛,长三尺以上,共三百个;钉橛  用的大铁槌,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共一百二十把。  军队万人,需要装备强弩六千张,戟和大盾两千套,矛和盾两千套,以  <> page begin====================  及修理作战器具和制造兵器的能工巧匠共三百人。以上就是兴兵作战按一万  人计算所需要的装备器材的大致数目。”  武王说:“的确是这样!”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①众寡,岂有  法乎?”  太公曰:“大哉!王之问也。夫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②三十六乘,  材十强弩矛戟为翼③,一车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  谓之震骇,陷坚陈,败强敌。武翼大橹矛戟扶胥④七十二具,材士强弩矛戟  为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⑤自副,陷坚陈,败强敌。  提翼小橹扶胥⑥一百四十四具,绞车连弩自副,以鹿车轮,陷坚陈,败  强敌。  大黄参连弩大扶胥⑦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⑧自副。  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昼则以绛缟⑨,长六  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陈,败  步骑。  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⑩共载,可以击纵横,可以败敌。  辎车骑寇⑾,一名电车⑿,兵法谓之电击。陷坚陈,败步骑。  寇夜来前,矛戟扶胥轻车⒀一百六千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  霆击,陷坚陈,败步骑。  方首铁棓维朌⒁,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鉞。大  柯斧⒂,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钺。方首铁  槌,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槌。败步骑群寇。  飞钩⒃长八寸,钩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  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⒄,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平易地,  以步兵败车骑。  木蒺藜⒅,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轴旋短冲矛戟扶胥⒆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⒇。败步骑,要穷寇,  遮走北。  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  步骑。  突瞑(21)来前促战,白刃接,涨地罗(22),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23),芒  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旷野草中,方胸鋋矛(24),千二百具,张鋋矛法,高  一尺五寸。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垒门拒守,矛戟小橹十二具,绞车连弩自副。三军拒守,天罗虎落(25)  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剑刃扶胥,广一丈五尺,  高八尺,五百二十具。  渡沟堑飞桥(26),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  环利通索张之。渡大水,飞江(27)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  <> page begin====================  索张之。天浮(28)铁螳螂,矩内圆外,径四尺以上,环络自副,三十二具。以  天浮张飞江,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舡(29)。  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锁,长二丈以上,千二百枚。环利大通  索大四寸,长四丈以上,六百枚。环利中通索大二寸,长四丈以上,三百枚。  环利小徽缧长二丈以上,万二千枚。  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铻(30),广四尺,长四丈以上,车一具,以铁杙  (31)张之。  伐木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棨?(32)刃,广六寸,柄长  五尺以上,三百枚。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鹰爪方胸铁耙,柄  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两枝铁叉,  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  芟(33)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大橹刃,重八斤,柄长六尺,  三百枚。委环铁杙,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椓杙大锤,重五斤,柄长二尺以  上,百二十具。  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修正攻具,砥砺(34)兵器巧  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  武王曰:“允哉!”  【注释】  ①科品:种类,品类。  ②武冲大扶胥:设有大盾的大型战车。扶胥,战车的别名。  ③材土:勇猛而武艺高强的战士。翼,护卫。  ④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一种装备有大盾牌和矛戟的战车。  ⑤绞车连弩:一种用绞车张弓,能连续发射箭矢的强弩。  ⑥提翼小橹扶胥:装备有小盾牌的小型战车。  ⑦大黄参连弩大扶胥:装备有大黄连弩的大型战车。大黄,一种强弩的  名称。参连弩,能连续击发的强弩。  ⑧飞鬼、电影:两种旗帜的名称。  ⑨绛缟:大红色的丝绢。  ⑩螳螂武士:骁勇善战的武士。  ⑾辎车骑寇:轻快迅捷的战车。  ⑿电车:快如闪电的战车。  ⒀矛戟扶胥轻车:一种配备有矛戟的轻型战车。  ⒁方首铁棓维朌:一种大方头的铁棒。棓(bàng),通棒。朌:同“颁”,  大头。  ⒂大柯斧:长柄斧头。柯,斧柄。  ⒃飞钩:古代兵器,似剑而曲,可用来钩取敌人。  ⒄木螳螂剑刃扶胥:一种用以拒守的木制战车,形似螳螂,有尖刃向外。  ⒅木蒺藜:用木料制成的形如蒺藜的有刺障碍物。  ⒆轴旋短冲矛戟扶胥:一种配备有冲角矛戟可以旋转的战车。  ⒇蚩尤氏:传说中九黎族首领,有兄弟九十一人,均兽身人头,能呼风  唤雨,勇猛善战,后与黄帝争夺中原,失败被杀。  (21)突螟:在天色黑暗时进行突袭。  <> page begin====================  (22)地罗:地网。  (23)参连织女:将蒺藜连缀在一起的障碍物。织女,本是一种类似蒺藜  的草,此处指一种带有尖刺的障碍物。  (24)方胸鋋矛:齐胸高的小矛。鋋(yán),短柄小矛。  (25)天罗虎落:一种障碍物。天罗,缀有蒺藜的网。虎落,竹篱。  (26)飞桥:一种可折叠的桥或壕桥。  (27)飞江:一种可济渡江河的浮桥。  (28)天浮:一种浮桥。  (29)天舡:大船。  (30)结枲鉏铻:指在木板上契刻齿槽,使与战车吻合。枲(xǐ),麻。  鉏铻(jǔyǔ),排列成锯齿状。  (31)铁杙:铁桩或钉子一类的东西。杙(yǐ),橛,桩子。  (32)棨?(qǐjué):一种大锄头。  (33)芟(shān):除草。  (34)砥砺:磨刀石,此处意为磨快、磨利。  【例证】  武器装备是战争力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战斗力的物质基  础,不仅影响军队的士气,还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即本篇  所说的:“此兵之大成也。”忽必烈使用回回炮攻克襄樊,就是这样的一个  事例。  至元四年(1267 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发动了攻宋战争,把主攻方向  选在南宋的喉襟要地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襄阳位于汉水南岸。樊城  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傍水,设防坚固,易守难攻。蒙古军用铁骑和步兵连续  发起多次进攻,都未能破城。强攻不下,只好改为长期围困。坐镇大都(今  北京)的忽必烈,为此整日苦思破城良策。他联想起先前蒙古军西征时,曾  缴获过一种回回炮,威力巨大,声震十里,可以洞城裂垒。此时围攻襄樊,  何不试用一下?于是,下令从武库中调拨这种大炮,可是因年久失修,己不  堪使用。忽必烈赶紧派使者到西域去征调能够制造这种大炮的能工巧匠进京  造炮。  两名回回族造炮高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召携带家眷和造炮工具日夜  兼程,来到大都。忽必烈亲至馆舍慰问,并设宴招待,然后调集百名技工,  选好造炮场所,要求一年之内造出五门大炮。二位炮匠夜以继日,加班加点,  三个月后,五门大炮已经制成。忽必烈闻讯,即亲往检阅试炮。只见一声令  下。大炮击发,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炮弹如离弦之箭,飞出千余步远,弹  着处土石飞溅,现出一个深达数尺的大弹坑。忽必烈一见威力如此巨大,龙  颜大悦,当即奖赏了两位炮匠,祝贺他们提前完成了造炮任务。几个月后,  二位炮匠又造出了五门大炮。忽必烈即令他们携带造成的十门大炮,由部队  护送至前线,把大炮安装在樊城东南角。主帅一声令下,十门大炮同时击发,  “声震大地,所击无不摧陷”。接着,移炮轰击襄阳。围困长达五年之久的  襄、樊二城,相继被攻破。忽必烈闻讯大喜,即将此炮命名为“巨石炮”,  命令元军携炮直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忽必烈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看到了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能提  高部队战斗力的先进技术,总是及时加以吸取应用,从即位时起,他就“遣  <> page begin====================  帖木儿、李舜钦等行部,考课各路诸色工匠”,选用各种能工巧匠到京城,  只要是有技能之人,不分国籍种族,不论地位高低,均加以重用。从而保证  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  <> page begin====================  三 阵 第 三 十 二  【提示】  本篇论述了布列阵势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天阵,即根据各种天象布列阵  势;接着介绍了地阵,即根据各种地形布列阵势;最后介绍了人阵,即根据  武器装备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布列阵势。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作战时市设的所谓天阵、地阵、人阵,是怎么回  事?”  太公回答说:“根据日月、星辰、北斗星在我前后左右的具体位置来布  阵,就是所谓的天阵;利用丘陵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地阵;  根据所使用的战车、骑兵等兵种和政治诱降或武力攻取等不同战法布阵,就  是所谓的人阵。”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①、地陈②、人陈③,奈何?”太公曰:  “日月、星辰、斗杓④,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为天陈;丘陵水泉,亦有  前后左右之利,此为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为人陈。”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天陈:依照天象布列阵势。陈,同“阵”。  ②地陈:依照地形布列阵势。  ③人陈:根据人事布列阵势。  ④斗杓:即北斗,亦即今天所称大熊星座中七颗较亮的星,在北天排列  成斗(杓)形,其中四星组成斗身,三星组成斗柄。  【例证】  阵势的布列,不仅要考虑到天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  充分发挥己方的战斗力,抑制敌方的各种有利因素,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  得胜利。朋朝民族英雄戚继光,之所以能在抗倭战争中取得胜利,与他善于  布列阵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混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武士,纠集不法  商人和流民,窜来中国沿海,抢掳财物,杀戮百姓,明代人称之为“倭寇”。  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国防力量削弱,海防废弛,军队衰弱不堪,官兵畏  倭如虎,导致倭患肆虐,给中国东南沿海人民造成沉重灾难,激起了广大民  众的仇恨和抵抗。在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看到明军腐败,无法灭倭,因此召募新军,并对新兵采取了不同  予以前卫所制的新编制,配备了不同的武器。他按照抗倭阵法的要求,把最  基层的单位称队,每队十二人,设队长;四队为一哨,设哨长;四哨为一官,  设哨宫;四官为一总,设把总。队配备长牌一面,藤牌一面、狼筅二把、长  枪四支、短兵二件,每官配有火铳、火器。从而使新军的组织更为严密。  <> page begin====================  江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山丘起伏,水网密布,不宜于大兵团展开作战,  而倭寇的作战特点是惯于使用重箭、长枪,善设伏、猛冲锋,擅长短兵相接。  戚继光针对作战对象和地形特点创制了鸳鸯阵法。鸳鸯阵即戚军阵势组成的  最小单位。其基本队形为:首一人为队长,次二牌平列、次二人持狼筅,次  四人持长枪,次二人持短兵,末一人为伙兵。接战时,藤牌、狼筅、长枪、  短兵均可杀伤敌人。同时狼筅各跟一牌,以保护拿牌人的后身,长枪每二人  分管一牌一筅,长牌后面有短兵防护。这一战斗组织的最大优点是长短兵器  迭用,攻和防结合,既便于消灭敌人,又能够保护自己。在路窄队形难以展  开的地段,还可以把这种并列队形变成单一队形。路宽对,这种鸳鸯阵又可  以变为大、小三才阵。这一阵法适合水网地形,又能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效  用,减少自己的伤亡,并能抑制倭寇的战术优势。  鸳鸯阵只是一种战术队形,不能完全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戚继光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营阵法,其基本特点是一头两翼一尾,有奇正。当敌之  兵即为头,为正兵;在左右即为翼,为抄敌奇兵;在后即为尾,是策应兵。  以营为例,营分左右前后哨。接战时,前哨正面迎敌,左哨出敌右翼,右哨  出敌左翼,后哨策应。在实战中,当敌一哨即为头,是正兵。因此各哨均可  为头,均可为尾,均可为翼,均可为奇。小至一哨,大至全军,无不如此。  戚继光令部属反复演练,熟练掌握这种阵法,使队伍进退有序,号令严明,  有条不紊。进攻时。至少使敌三面挨打;后退时,互为照应,井然有序,使  敌无隙可乘。  戚继光率领这支组织严密、阵法完善的队伍。转战南北,驰骋于闽浙抗  倭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基本上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 page begin====================  疾 战 第 三 十 三  【提示】  本篇论述了突围作战的方法。当部队被敌人包围,与前后左右的联系被  切断、粮道被阻绝而成为“困兵”时,在作战指导上,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  突围,迅速摆脱不利处境,所谓“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其次是在突  围过程中,先以车骑扰 146 乱敌人,继用主力实行中央突破,即可达到突围  目的。最后,突出敌人包围圈后,对尾追之敌,要设伏加以围歼。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如果敌人从四面包围了我军,切断我军与外界的联系,  断绝我军的粮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这是天下处境  最困难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急速突围就能胜利,行动迟疑就会失败。突  围的方法是,把部队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使用强大  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打击震骇敌军,使其陷入混乱,然后迅速突击,这样  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围出去了。”  武王问:“如果我军已成功地突出重围,还想乘势击败敌军,又该怎么  办呢?”  太公答道:“应该以我左军迅速向敌左翼发起攻击,以我右军迅速向敌  右翼发起攻击,不要和敌人争夺道路以免分散兵力,同时以我中军向敌轮番  突击,或击其前,或抄其后。这样,敌军虽多,也能将其打败。”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①也。暴②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  四武冲陈③,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  虽众,其将可走。”  【注释】  ①困兵:处于困难境地的军队。  ②暴:突然,迅速勇猛。  ③四武冲陈:四面都用战车部队进行警戒的阵形。  【例证】  实施突围作战,必须有组织有准备,不能仓卒行事。突围时应将突围方  向选择在敌人包围圈的薄弱处,选择敌人戒备松懈的有利时机,出敌不意,  突然开始。先集中火力。对突破地段实施短促而猛烈的袭击,迅速打开突破  口,然后指挥主力迅速而有序地突出包围圈,并以强有力的后卫部队阻止敌  人追击。突围作战还要鼓励士气,不怕牺牲,勇住直前。这是进行突围作战  的一般原则。项羽垓下失败就是违背了这些原则所致。  从汉高帝二年(前 205 年)五月开始,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  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荣阳汜水镇)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夺战,成皋几次易  <> page begin====================  手。到汉高帝四年(前 203 年)十月,刘邦乘项羽东击之机,反攻成皋,将  成皋攻占,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今荥阳东北)一线。项羽听说成皋失守,大  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主力返回,同汉军争夺成皋,与汉军对峙于广武。汉  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与此同时,韩信在黄河北岸连续获胜,并降服  燕国,攻占齐国,对楚形成了迂回包围的战略态势,楚军进退两难,侧背又  受到汉军的极大威胁,粮草补给也发生了问题,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项  羽于是便同刘邦讲和。刘邦此时也情疲力尽,无力一举消灭项羽,遂同意平  分天下,双方以鸿沟(今荣阳附近)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属楚。  同刘邦讲和后,项羽即撤兵东归。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打消  了西归的念头,率兵越过鸿沟,追歼楚军,同时下令韩信、彭越等部前来会  合。汉五年(前 202 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会合在一起,  在垓下(今安徽固镇县)追上项羽,并把他团团包围。为了打击楚军的士气,  编了一曲楚歌,命令士兵在楚营四面唱和,勾起了楚军士兵的怀乡情绪,使  其士气更加低落。项羽听到四而楚歌,以为汉军己全部占领楚地,心乱如麻,  十分绝望,焦愁得难以入睡,便在帐中喝酒解闷。他呆望着心爱的美人虞姬,  又抚摸着那匹随他征战多年的乌骓马,慷慨悲歌。左右之人见状都涕泪交横,  呜咽不止,虞姬随声唱和:“汉王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  何聊生!”吟罢拔下项羽佩剑,自刎身亡。项羽埋葬虞姬之后,率领八百名  亲兵,乘着夜色,偷出楚营,向南逃去。汉兵发觉后,紧迫不舍。项羽一路  苦战,逃到乌江边,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形势下拔剑自刎。  项羽垓下被国,处境险恶,但事仍有可为,只要他能振奋士气,选择汉  军包围圈的薄弱部位,并力一战,突出重围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可惜项羽在  被围后,丧失斗志,灰心绝望,在关键时刻置大军于不顾,只率领亲兵私自  逃跑,从而导致了彻底失败。  <> page begin====================  必 出 第 三 十 四  【提示】  本篇论述了夜间突围作战和渡过江河的方法。突围作战的方法是:有充  足的器械,有恿猛的战斗精神;了解敌情、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段为突破  口;突围应力争突然性,时机选择在夜间;突围时应让勇敢善战的前锋在前  打开通路,大部队随后跟进,并设置埋伏,阻敌追兵。渡过江河时,首先应  有各种渡河器材,其次是应鼓励士气、明告将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  破釜沉舟,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统率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人从四面合围我军,切断  我军的退路,断绝我军的粮道。而敌军数量众多,又粮食充足。并占领了险  阻地形,守御坚固。我想突围而出,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突出敌人包围的方法,兵器器材至关重要,而奋勇战斗则  最为首要。仔细查明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无人防守的处所,乘虚而击,就  可以突出包围。突围的部署是:将士们都拿着黑色的旗帜,手持器械,口中  衔枚,乘着黑夜行动。使勇敢有力、行动轻捷、敢于冒险犯难的将士担任先  锋,攻占敌人某些营垒,为我大军打开通道;使有技能而勇敢的武士使用强  弩,作为伏兵,隐匿在后面掩护大部队行动;让老弱士卒和车骑在中间行进。  部署完毕后,沉着行动,谨慎从事,不要惊慌,使用武冲扶晋的战车在前后  护卫,用武翼大橹的战车在左右掩护。如果敌军发觉我军的突围行动,我勇  敢有力的先锋部队即迅速发起冲击,向前推进,老弱士卒和车骑随之跟进,  有技能而配备有强弩的武士则隐蔽地埋伏起来。当敌人前来追击我军时,我  伏兵就迅速地攻击它的侧后,并大量使用火光、鼓声乱敌耳目,使其感到我  军仿佛是从地下冒出,从天上降下,全军奋勇战斗,敌人就不能阻止我军的  突围了。”武王问:“如果前面有大河、宽堑、深坑阻碍,我军要逾越而过,  但又没有准备船只。敌人屯兵筑垒,阻止我军前进,堵截我军退路,其斥候  又戒备森严,险要地形全被敌人占据,敌人的战车、骑兵又在前面阻截,勇  士又在后面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大河、宽堑、深沟之地,敌人一般是不会设防的。即  使设防,兵力也一定不会很多。这样,就可以用飞江、转关和天潢等工具将  我军摆渡过去。派遣勇敢的武士按照指定的方向,冲锋陷阵,拚死战斗。并  先焚毁我军的辎重,烧掉我军的粮草,明确告诉全军将士,奋勇作战就能生  存,畏缩怯战就是死亡。已经脱离危险之后,就让我军前卫部队设置烟火信  号,派出远方斥候警戒,占领丛林、坟墓和险阻地形。这样,敌人的战车和  骑兵就必定不敢长驱远追了。设置烟火信号的目的。是为了指示先期突围的  部队至有火的地方集结。并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这样,  我全军将士都精锐而勇猛战斗,敌人就无法阻止我军了。”  武王说:“说得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①之地。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  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  <> page begin====================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  之处,可以必出。将士人持玄旗②,操器械,设衔枚。夜出。勇力、飞足、  冒将之士居前,平垒③为军开道,材士强晋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陈  毕徐行,慎无惊骇。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④以备左右,敌人若惊,  勇力、冒将之士疾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审候敌  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  能御。”  武王曰:“前有大水、广堑、深坑,我欲逾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  限我军前,塞我归道,斥候常戒,险塞尽中。车骑要我前,勇士击我后,为  之奈何?”  太公曰:“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  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军,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陈,皆致  其死。先燔⑤吾辎重,烧吾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已出者,  令我踵军设云火⑥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人车骑必不敢远追长驱。  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陈。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  莫我能止。”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此处指敌对国家。  ②玄旗:黑色的旗帜。  ③平垒:攻占敌军营垒。  ④武翼大橹:一种防卫型战车。  ⑤燔:焚烧。  ⑥云火:烟火,形容火光高升入云的样子。  【例证】  渡过江河作战,必须加强工程保障,有充足的渡河和水上运输器材。除  此外,更重要的是保持高昂的士气,有破釜沉舟、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勇  气和决心。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就是以此取得胜利的。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统治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进行垂死挣扎,  调动军队,向起义军进行疯狂反扑。其中最为凶悍的一支,就是章邯率领的  秦军主力。他在镇压陈胜、吴广等起义军后,旋即扑向项梁等人率领的楚地  起义军主力。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大败楚军,杀死项梁。然后移师北  上,攻打赵国。赵王歇数战不利,被迫放弃都城邯郸,退守钜鹿(今河北平  乡县西南)。章邯率军乘胜逼进,命令部将王离率 20 万人将钜鹿团团围困,  自己亲率 20 万人屯驻于钜鹿南数里的棘原,并在那里构筑甬道(两侧有土墙  的通道),直达钜鹿城外,以供应王离军的粮秣,企图长期围困钜鹿,困死  赵军,彻底平定赵地。钜鹿城内食尽兵少,形势危在旦夕。赵王派人向楚、  魏、燕、齐求援。魏、燕、齐虽派出军队,但因害怕与秦军交锋,就在钜鹿  城外筑垒壁自守,观望不前。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约七万人救赵。宋义畏敌  如虎,当进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时,屯驻四十六天,不愿前进。项羽杀  死宋义,率军进抵漳水南岸。即派英布等率二万人为前锋,渡过漳水(一说  <> page begin====================  黄河),切断秦军运粮的甬道,割断王离与章邯之间的联系。接着,项羽亲  率楚军主力渡河跟进。同时为表示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项羽下令士兵渡河后“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样,楚军战士斗志激昂,个个摩  拳擦掌,准备拚死一战,项羽率领全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楚军  将士奋勇死战,以一当十,“呼声动地”,先将王离部秦军击溃,接着又九  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钜鹿之围遂解。项羽率军乘胜追击、走投无路的章邯,  在殷虚(今河南安阳西)向项羽投降。  钜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最激烈而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这次  战役中,项羽破釜沉舟,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消灭了秦王朝赖以生存的  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条件。  <> page begin====================  军 略 第 三 十 五  【提示】  本篇论述了在江河湖沼地带作战时必须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首先强调  了“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难以取得  战争的胜利。接着,分别论述了攻城围邑、行军宿营、越过沟堑、渡过江河  等等所应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最后指出:“三军用备,主将何忧?”即只  要器械准备周全,训练精熟,就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人敌国境内,遇到深溪大谷和难以通过的河流,  我军尚未完全渡过,忽然天降暴雨,洪水涌来,水位大涨,后面的军队被水  隔断,既没有船只、桥梁、又没有堵水用的草料物资。在这种情况下,要使  全军渡过,使军队不至滞留太久,应当怎么办?”  太公答道:“大凡率领军队作战,如果计划不预先拟定,器械不事先准  备,平时训练没有落实,士卒技术不熟练,就不能算是王者的军队。凡是军  队有大的军事行动,没有不训练士兵熟练使用各种器械的。如攻城围邑,就  用轒辒、临车和冲车等各种攻城战车;观察城内敌情,就用登高的云梯和瞭  望敌人动静的飞楼;三军前进和驻扎,就用武冲、大橹等战车在前后掩护;  断绝交通,遮隔街道,就用勇敢而有技术的士卒使用强弩控制两侧;设置营  垒,就在四周布设天罗、武落、行马、蒺藜等障碍器材;白天就登上云梯瞭  望远方,并设置五色旌旗报告敌情;夜晚就点燃烟火,并击响雷鼓、敲动鼙  鼓、摇动大铎、吹响鸣笳,作为指挥信号;跨越沟堑,就用飞桥、转关,辘  轳、鉏铻等器械;渡越大河,就用天潢、飞江等船只;逆流而行,就用浮海、  绝江等器材。三军所需的器材用具都己齐备,主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  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①之备,又无水草之  资。吾欲毕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  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  有轒辒、临冲②;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③;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  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卫④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⑤、  行马、蒺藜;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  鼙铎,吹鸣笳⑥;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  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⑦。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注释】  ①梁:桥、桥梁。  ②轒辒(fěnwēn):古代用于攻城的一种车辆。其形制下设四轮,上蒙  以皮革,中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临冲:攻城器械的名称。临车  是从上视下的车辆,冲车为冲幢城门的战车。  ③云梯:古代攻城时用来攀登城墙的长梯。飞楼:用以登高观察城中敌  <> page begin====================  情的望楼。  ④卫:底本作“冲”,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⑤武落:即虎落,绳索和木桩。  ⑥笳:古管乐器名。  ⑦浮海、绝江:均为古代的渡河器材。  【例证】  “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人和武器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现  实的战斗力。在渡过江河作战时,离不开桥梁等装备器材。宋初渡江灭亡南  唐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  宋朝建立后,先后翦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四大割据势力,占据  了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江北地区以及珠江下游地区,并控制了建都于杭州  的吴越,在战略上形成了对南唐的四面包围。南唐后主李煜,在宋灭南汉之  后,深感局势危急,遣使主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表示臣服宋朝。  但同时又暗地募兵备战,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阻止宋军南下,保持苟且偷安  的局面。宋在灭南汉后,对江南己是志在必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  鼾睡”?,不允许南唐继续存在下去。因此,立即从各方面进行进攻南唐的  准备工作。开宝五年(972 年)初,用离间计除掉了南唐重要将领林仁肇。  开宝六年四月,以重修天下图经为名,派使向南唐索取诸州图志,以了解江  南山川形势,屯戍交通、户口多寡等情况。”宋太祖赵匡胤很早就开始制造  战船,训练水军,并经常检阅水战演习。开宝七年七月,采纳江南人樊若水  (一作樊作冰)的建议,在荆湖造巨舰战船数千艘,以备波江时架设浮桥,  用于水战。九月,各路宋军十万人马向荆南集结待命。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赵匡胤发兵讨伐南唐。十月,京师水军沿汴、淮向  江南进发,荆湖水军携带预作浮桥用的舰船沿长江靠北岸一侧顺江东下。南  岸唐军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阻击,因而未军顺利通过南唐屯兵十万的  要地湖口。宋军突然渡过长江,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水陆并进,  直取池州。在石碑口(今安徽安庆西)把巨舰大船连接起来,按照采石矾一  带江面宽度,试搭浮桥,获得成功。然后继续东下,攻取长江下游重要渡口  采石矾(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十一月,宋军将石碑口试搭的浮桥移  至呆石矶,“系缆三日而成。不差尺寸,大兵过之,如履平地。”江北宋军  迅速跨过长江,直扑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当宋军在采石矶架设浮桥时,  南唐君臣认为自古以来,未闻此事,不过儿戏而已,仅派二万人迎击宋军,  但被宋军击败。宋军主力渡过长江后,立即发起猛烈进攻,开宝八年正月,  在秦淮河(经金陵城西南)击败南唐军十余万人,并击败溯江而上企图夺取  采石矶浮桥的江南水军。进围金陵。十一月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  投降。南唐灭亡。  灭亡南唐是北宋统一南方的最后一战,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江河作  战。宋军的胜利,是因为“虑先设”、“器械备”。“教素信”、“士卒习”。  长江自古号称天堑。南北相战历来以渡江为难。宋重视制造船舰和水军的训  练,由于准备充分,特别是采纳了樊若水预制浮桥之策,对保证宋军主力迅  速渡江起了很大作用。樊若水对采石矶一带地形非常熟悉,往来大江南北数  十次,对一年四季的水位变化和两岸广狭了如指掌,从而才得以预造出“不  <> page begin====================  差尺寸”的浮桥。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确实难能可贵,成为我国古代战  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 page begin====================  临 境 第 三 十 六  【提示】  本篇论述了两军对阵中,疲惫、袭扰和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法。首先论述  在两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攻击敌人并取得胜利,必须做到:将部队分为  前、中、后三军,先令前军修筑工事,完善守备;后军多积粮的,隐蔽意图;  中军“击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取胜。接着进一步论述敌军对我上述战  法己有防备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地疲惫、骚扰敌军,派出小部  队,不停地挑战,让老弱士卒曳柴杨尘,迷惑敌人。敌军将帅必然疲劳,士  卒必定惊慌不安。这时再令部队进行突袭,“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  战,敌人必败”。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与敌人在国境线上相互对峙。敌人可以前来攻我,  我也可以前去攻敌,双方的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采取行动。我想前  去袭击敌人,但又担心敌人前来袭击我军,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我军分为前、中、后三部。令我前军  深挖沟堑,高筑壁垒,不要出战。布列雄旗,敲击鼙鼓,作好守卫准备;令  我后军多积粮食,不要让敌人侦知我军意图。然后,派遣我中军精锐部队偷  袭敌军中央,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无法了解我军情况,就会停止了动,  不敢前来进攻了。”  武王问道:“如果敌军己侦知我军情况,洞察我军企图,我军一有行动,  敌人就知道我要做什么,因而派出他的精锐部队埋伏在深草地区,在我必经  的隘路上实施截击,在我防备不周密的地方发起攻击,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命令我的前军,每天前去向敌人挑战,以疲惫懈怠敌人  的斗志;命令我的老弱士卒,拖动树枝,扬起尘土,击鼓呐喊,来回奔跑,  以壮声势。进行挑战时,我部队或出现在敌人左边,或出现在敌人右边,距  离敌人不超过百步。在我不断骚扰下,敌人的将领必定疲于应付,敌人的士  卒必定震骇恐慌。这样,敌人就不敢前来进攻我军了。我军如此不停地袭扰  敌军,或袭击他的内部,或攻击他的外部,然后,全军疾速地投入战斗,敌  人一定会被打败。”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  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处,令我①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雄旗,击鼙鼓,  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  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而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  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②,  鼓呼③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  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  必败。”  <> page begin====================  【注释】  ①我:底本作”军”,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②曳柴伪尘:拖曳着柴草奔驰,使尘土飞扬:以迷惑敌人。  ③鼓呼:擂鼓呐喊,  【例证】  在两军对垒中,误敌疲敌,创造条件,捕捉战机,出其不意,是夺取战  争胜利的一种有效战法。秦朝灭楚就是运用这一原则而夺取胜利的一个例  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之225年),秦国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韩、赵、魏  已不复存在,燕也成囊中之物。秦于是把征讨的目标指向南方的楚国。秦王  政召集王翦、李信等将领商讨灭楚大计,年青气盛的李信夸下海口,只要二  十万军队便可取荆灭楚,老将王翦却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六十万大军难以获  胜。秦王政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认为王翦己老朽不可用,遂用李信为大将,  蒙式为副将,率军二十万伐楚。李信,蒙武分兵两路深入楚地,企图围歼楚  军。楚将项燕隐蔽主力,寻隙反击。李信军未能捕捉楚军主力决战,回军与  蒙武会师。楚军暗中尾随三昼夜,乘秦军无备,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出  其不意地向秦军发起攻击,攻破秦军营垒,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李信  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这时才痛悔不用王翦之议,于是重新起用王翦。王翦依旧重申,楚  国人多地广,虽已无昔日雄风,但毕竟具备相当的经济、军事实力,所以非  用六十万兵力不可。秦王慨然允诺。王翦率军迅速攻下楚国陈(今河南淮阳)  以南至平舆(今河南平舆)一带地区。楚国见形势危急,便倾国中之兵,由  项燕率领,欲同秦军决一死战。王翦根据对阵楚军兵力众多、士气正旺、求  战心切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敌疲而击的方针,命令部  队安寨守营,坚壁不出。楚军百般挑战,王翦皆置之不理,给楚军一种长期  驻守的假象。与此同时,王翦又根据秦军大多是北方人,对南方的气候、地  形等不能立即适应的情况,加紧进行针对性训练。两军相持一年有余,楚军  不断挑战而秦军坚守不应,以为秦军已无意进攻,于是拔营东归。王翦看到  时机己到,下令部队追击,楚军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惨遭毁灭性的打击。  王翦乘胜进军,于次年俘虏楚王,楚国灭亡。  此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战役之一。秦军之所以最终取胜。关键在于王翦  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大军压境时坚壁不战,养精  蓄锐,使意气正盛的楚军劳顿疲惫,锐气渐消,不战自弱,而后乘楚军撤退  之机,出敌不意,倾师掩击,终于取得了胜利。  <> page begin====================  动 静 第 三 十 七  【提示】  本篇主要论述了在两军对阵中,如何运用迂回和伏击等战法击败敌人。  首先论述了在“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不敢先举”的情况下,要使敌军  “行陈不固,后军欲走,前陈数顾”,应该虚张声势,设伏败敌。接着进一  步论述了在地势不利于设伏,“敌知我虑,先施其备”的情况下,应该在交  锋时,佯装失败,引诱敌军进入我伏击圈,这样便可以击败敌人。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势均力敌,双方对而相峙,  众寡强弱相等,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我要使敌军将帅心  怀恐惧,部队士气低落,行阵不能稳固,后阵士兵企图逃跑,前阵动摇不定。  然后。擂鼓呐喊,乘势进小,迫使敌人溃败逃走,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要做到这样,就须派遣部队绕到敌后十里的地方,在道路  两旁埋伏起来,另派遣战车和骑兵远出百里,迂回到敌军的深远后方,并命  令部队多备旌旗,增设金鼓,在双方战斗发起后,擂鼓呐喊,各军同时向敌  人发起进攻。这样,敌军将帅必然恐惧,士兵必然惊骇,以致大小部队互不  救援,官兵互不照顾。如此,敌军就必然失败。”  武王问道:“假如敌方所处地势不便我军在其两旁设伏,我战车和骑兵  又不能迂回到敌人深远后方,同时敌人又发觉了我军行动企图,预先有了充  分的准备,我军士兵悲观沮丧,我军将帅心怀恐惧,与敌交战无法取胜。在  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微妙啊!君王所问的问题。象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  天,就先向远方派出斥候侦察,窥探敌人动静,审察敌人前来进攻的征兆,  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人进犯。必须在对敌最不利的地形上同敌军交战。疏散  我军旌旗,拉开我行列的距离,并以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向敌进击,刚一交战  即行撤退,鸣金停止而故意不止,继续后退三里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乘机  而起,或攻击敌人两侧,或抄袭敌军前后,全军奋力作战,敌人必败而逃走。”  武王说:“说得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  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  走,前陈数顾①,鼓噪②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  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  救,贵贱不相待,敌军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  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  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③,远我族旗,疏我行陈④,  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⑤,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  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 page begin====================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数顾:屡次回头看。此处可理解为动摇的意思。  ②鼓噪:擂鼓呐喊,指军队交锋时大张声势。  ③遇:底本作“避”,疑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校改。  ④疏我行陈:疏散我之行阵,给敌人造成我军兵力庞大的错觉。  ⑤击金无止:指不停顿地击锣发出退兵的命令,诱敌深入。  【例证】  伏击,即设伏歼敌的战法,是古代常使用的战法之一。伏击的重要条件  是地形,“必于死地”设伏。其次是善于运用佯动、示形、诱敌等手段,才  能达成伏击运动之敌的目的。马陵之战中,齐军就是运用这一战法击败魏军  取得胜利的。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 342 年),魏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应允  救授,以促使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  兵对齐不利,因此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十分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时,  齐才发兵相救。次、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  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魏军果然  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十万迎击,企图同齐军一  决胜负。  孙膑认为。魏军强悍善战,不可贸然同其决战,只能利用魏军素来轻视  齐军和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因其势而导之”。于是决定了减灶诱敌,设  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  进行追击,齐军按照孙膑预先的部署,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  天减少为五万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灶,造成在魏军的追击下齐军士卒:大  批逃亡、人员锐减的假象。庞涓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  齐军斗志涣散,士气低落,士率逃亡过半,因此了顾太子中的劝阻,丢下步  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  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密,地形险隘,是设什歼敌的理想处所。  于是孙膑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在道  路两侧,并让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材上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  规定到夜里以大光为号,一齐放箭。经过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果然  在孙膑预计的时间内进入齐军设伏地域。庞涓见树干上写着字,就叫人点起  火把前往观看。哪知火光一起,齐军便万弩齐发。魏军粹不及防,顿时惊慌  失措,大败溃乱。宠涓智穷力竭。看到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  击,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十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将太子申。此战中,  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退兵佯败。以避魏军的锐气;减灶示弱,引诱庞涓轻  举锐进。最后设伏奇袭,终于全歼魏军,赢得了巨大胜利。  <> page begin====================  金 鼓 第 三 十 八  【提示】  本篇论述了防敌夜袭、防御反击及追击敌人时防止被敌伏击的方法。防  敌夜袭的方法是“以戒为固,以怠为败”,设置严密的警戒,在阵地前派出  哨兵,事先规定好口令暗号,随时作好战斗准备。敌人前来袭击,见到我戒  备森严,无隙可乘,便会撤走。这时敌人“力尽气怠”,是我进行防御反击  的极好时机,因此可派出精锐部队,“随而击之”。在追击敌人时,应谨慎  从事,避免中敌埋伏。遇到这种情况,应将部队分为三部分,尾随敌后,在  尚未到达敌人设伏地域之前,三部分同时发起攻击,即可将敌人击败。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军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双方兵力相当,适值严寒或  酷暑,或者日夜大雨,十天不止,造成沟堑营垒全部毁坏,山险要隘不能守  备,侦察哨兵麻痹懈怠,士兵疏于戒备,这时,做人乘夜前来袭击,三军皆  无准备,官兵疑惑混乱,对此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军队,有戒备就能巩固,若懈怠就会失败。命令我军  营垒之上,口令问答之声不绝,哨兵手持旗帜,与营垒内外联络,相互传递  号令,不要使金鼓之声断绝,士卒面向敌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每三千人  编为一屯,严加告诫和约束,使其各自慎重守备。如果敌人前来进犯,看到  我军戒备森严,即使逼近我军阵前,也必会惧怕而退走。这时,我军乘敌人  力尽气竭之际,派遣精锐部队紧随敌后攻击敌人。”  武王问:“敌人探知我将跟踪追击,于是事先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假  装退却不止,当我军进入敌伏击圈时,敌人就掉转头来配合其伏兵向我反击。  有的攻我前部,有的袭我后部,有的逼我营垒,从而使我全军大为恐慌,自  相惊扰,行列混乱,各自离开自己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应该把我军分为三队,分头向敌人跟踪追击,注意不要进  入敌人的伏击地区,在进入敌人伏击圈前三支部队要同时追上敌人。有的攻  击敌人的前后,有的攻击敌人的两侧,并严明号令,使士兵迅速向前进击。  这样,敌人必被打败。”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  霖雨①,旬日不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候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  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②,人执  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③,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④,诫而  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⑤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  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过伏而还,或击我  前,或击我后,或薄⑤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  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 page begin====================  【注释】  ①霖雨:连绵的人雨。  ②谁何:指以口令相问答。在警戒区内,每人都用暗号口令以相识别。  ③以号相命:通过号令互相联络,传达命令。  ④屯:聚。此处指一个驻军单位。  ⑤视:底本作“亲”,疑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校改。  ⑥薄:逼近、逼迫,此处指发起进攻。  【例证】  加强警戒,严为防备,这是防止遭敌袭击的一般要求,所谓“以戒为固,  以怠为败”。秦军在崤山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加强警戒和防范。  秦穆公凭着日渐强盛的国力,企图争霸中源,但其东出道路却被晋国所  扼而难以东进。周襄王二十四年(前 628 年)四月和十二月,郑文公和晋文  公相继病逝,秦穆公得知消息,决定乘机出兵越晋境偷袭郑国。主政大夫霆  叔认为,师出无名,“劳师以袭远,不易成功。我军越千里以袭人,郑必知  之。我军劳而力竭,而攻敌之有备,实无成功之望。”但秦穆公一心想称霸  中原,一意孤行。任命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军伐郑。  晋襄公为维护晋国的霸业,决定乘机打击秦国。因秦军往返必经过晋国的崤  山,此山峻壁绝涧,唯东、西二崤间有一蜿蜒小道。晋国确定先不惊动秦军  以骄其志,待其疲惫回师时,将其歼灭于靖山险隘地区。  十二月,秦军出雍都(今陕西凤翔南),穿越崤山隘道,偷越晋国南境,  于次年二月抵达距秦约千里的滑国(今河南偃师),与郑国商人弦高相遇。  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便冒充郑国使臣,假借郑君之命,犒劳秦师,同时  派人连夜赶回郑国报告。孟明视上当受骗,以为郑国已有防备,原打算突袭  郑国的计划己难以实现,于是乘便夜袭滑国,掠夺大量财富和女子西归。  晋国侦知秦师返归,即命先轸为大将,率军秘密赶至的山,并联络。当  地羌戎,埋伏于隘道两侧。为激励士气,晋襄公戴孝亲自前往督军。秦军因  东出途中未遇晋军任何阻击而傲馒松懈,孟明视等不作任何警戒和防范,率  军径入崤山。因长途跋涉,车辆重载,部队行动迟缓,加上道路崎岖狭窄,  行军十分困难。四月十三日,晋军见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域,突然发起猛攻,  秦军首尾不能相救,被截为数段。晋军大获全胜,全歼秦军,俘虏孟明视、  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三将。  此战秦军的失利,关键在于进入晋国重地时,”放松了警惕,没有采取  任何防敌措施,终于落入晋军圈套,导致全军覆没。  <> page begin====================  绝 遭 第 三 十 九  【提示】  本篇论述了与敌遭遇以及行军途中应采取的战法。首先论述了深入诸侯  之地时,“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托山林、险阻、‘水泉,占领有  利地形,把守交通要道,这样,我军就坐不可摧,敌军就无隙可乘。接着进  一步论述了在行军经过大陵、广泽、平易等地带时,要防止猝然与敌相遇并  被敌军包围,必须派出侦察,了解敌情与地形。在地形不利时、以武冲战车  为前锋,并设置两支后卫部队,分别距离大部队一百里和五十里。这样,在  遇到紧急事变时,可以互相掩护,前后相救,即可保持“吾三军常完坚;必  无毁伤。”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人敌国境年,与敌军对峙相守,这时敌人截断  了我军的粮道,并迂回到我军后方,从前后两方面夹击我军。我想战恐怕不  能取胜,我要防守又不能待久。这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必须察明地理形势,务必占据控  制有利地形,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林木以求得阵势的巩固,谨慎严密守  卫关隘桥梁,还应掌握城邑、丘墓等有利地形。这样,我军防守就能稳固,  敌人既不能截断我军被道,也不能迂回到我军后方,从两面夹击我军了。”  武王问:“我军通过高大的山林、宽阔的沼泽地及平坦的地形时,约定  到达的部队误时未至,突然同敌军遭遇,我想进攻恐怕不能取胜,要防守又  担心不能巩固,这时敌人包围我军两侧,迂回到我军深远后方,于是我军大  为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大凡统军作战的方法,应当先向远方派出侦察警戒,在距  离敌人二百里时,就需要详细了解敌人所在的位置。如果地形对我行动不利,  就用武冲车结成营垒向前推进,并派出两支后卫部队在后跟进,后卫部队和  主力的间隔远的为一百里,近的五十里。一旦遇有紧急情况,以便前后互相  救援。我军如能经常保持这种完善而坚固的部署,就一定不会遭受伤亡和失  败了。”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  我前后①。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地,必实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  水泉、林木耐为之固,谨守夫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  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林、广泽、平易之地,吾盟误失,卒与敌人相薄  ②,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③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  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  势不利则以武冲④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  <> page begin====================  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越我前后:指敌人迂回到我军侧后,从前后两面对我军实施夹击。  ②相薄:相迫近。此处指狭路相逢、猝然遭遇。  ③翼:从两旁包抄。  ④冲:底本作“卫”,疑误,今据《武经七书宜解》本校改。  【例证】  “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占领有利的  地形,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阏与之战中,赵国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抢占了有利地形。  赵国地处列强争雄的战略要冲,西临日益强大的秦国。秦国为了称霸天  下,进攻的锋芒所向就是赵国。周赧王四十六年(前 269 年),秦军围攻赵  要地阀与(今山西和顺),赵王急忙召集将领商议对策。廉颇等将领认为要  去阏与,路远而多险阻,无法救援,不必派兵。赵奢认为阏与不仅应救,而  且可救,“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王于是任命  赵奢率军前往救援。  赵奢率军刚出邯郸三十里便停留不进,并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秦  军一部攻打武安(今河北武安),击鼓呐喊,大有一举攻下武安之势。有人  建议赵奢急救武安,赵奢当即将其斩首,同时下令增修营垒,滞留二十八天,  从而造成了赵军怯懦,唯邯郸是守的假象。秦军为了摸清赵奢的真实意图,  派间谍混入赵营,赵奢假装不知,予以款待,然后放他回去。间谍将看到的  虚假情况报告后,秦将以为赵军良取守势,放松了警惕。而赵奢在放走秦军  间谍后,立即下令部队卷甲直趋两天一夜急行至阔与附近。他命令军中射手  组成先遣部队,占领矩阏与五十里的地方,然后抢修工事。秦军得到赵军突  然到边的消息。即以主力迎击。这时军士许历向赵奢建议说:我军突然出现,  在秦军面前,他们派来迎击的部队气势一定很猛,必须密集重兵严阵以待,  不然难以抵抗秦军的猛攻。又建议说,北山居高临下,谁抢先占领这个有利  地形,谁就能取得这次战役的主动权。赵奢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发兵万人  抢占北山制裔点,秦军迟到一步,急切争山,终因地形不利难以得手,赵奢  见秦军士气受挫;立即下令纵兵反击,形成山上山下夹击的态势。秦军经不  住如此猛烈的打击,大败而逃,阔与围解,赵奢率军凯旋而归。  此战。赵奢先是制造假象,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有效地迷惑了秦军。  继之倡旗息鼓,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进军,出其不意,突临  敌前。接着夺占地利,先敌而至,使自己处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有利地位。  最后抓住战机,上下夹击,终于赢得了胜利。  <> page begin====================  略 地 第 四 十  【提示】  本篇阐述了攻打城邑的作战方法。有以下凡个要点:一是加强警戒,扼  守交通要道,切断敌人外援,这样,城年被围军民便会恐慌不安,敌军最终  必会投降。同时警惕敌人假装投降,乘我懈怠发起攻击。二是采取“围师必  阙”的方法,诱敌出城突围,乘机予以全歼。三是围城打援,“审知敌人别  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严加防备,敌人援兵“必莫敢至”。四是攻克、  敌人城池之后,应以“仁义”、“厚德”收揽民心,“无燔人积聚,无坏人  宫室”,“降者勿杀,得而勿戮”。这些就是攻城作战的一般原则。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乘胜深入敌国,占领其土地,但还有大城未能攻  下,而敌人城外另有一支部队固守险要地形与我军相峙。我想围攻城池,又  恐怕其城外部队淬然向我发起攻击,与城内守敌里应外合,对我形成两面夹  击之势,以致我全军大乱,官兵恐惧震骇。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围邑之时,应把战车;骑兵配置在离城较远的地  方,担任守卫和警戒,以隔断敌人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城内敌人旷日持  久必然粮食断绝,而外面的粮食又不能输入。如此,城内军民就会发生恐慌,  守城的敌将必然投降。”  武王问:“城内敌军断粮,城外粮食又不得输入,这时敌人内外暗中互  相联系,秘密谋划向外突围,乘着黑夜出城拼命死战,敌人的车骑精锐有的  突击我内部,有的进攻我外面,使我军士卒恐惧惶惑,全军大败混乱,应该  怎么办?”  太公答道:“遇到这种情况,应把我军分为三部,并根据地形情况审慎  屯驻。详细查明敌人城外部队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大城别堡的状况,然后为  被围敌人留出一条道路,以引诱城内敌军外逃。但须严密戒备,不要让敌人  跑掉。由于被围敌人惊恐慌乱,因此突围时不是想逃人山林,就是想撤往另  一城邑。这时我军应以一部,首先赶走敌人在城外的部队,以另一部车骑精  锐在距城较远的地方,阻止敌人突围的先头部队,不要让他们逃脱。在这种  形势下,守城敌军就会误以为其先头部队已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  其精锐士卒就必定会继续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士卒在城内。然后用我  军的第三部战车和骑兵,深入长驱,插入敌后。如此,敌人守城部队必不敢  继续突围。这时我军要格外谨慎,不要急于同敌人交战,只要断绝其粮道,  把它围困起来,日子一久,敌人必然投降。攻克城邑之后,不要焚烧其仓库  的粮食,不要毁坏城内民众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的树木和庙祠的丛林,不  要杀戮投降的敌军士卒,不要虐待敌人被俘的人员。借此向敌国民众表示仁  慈,施加恩惠,并向敌国军民宣布,有罪的只是无道君主一人。这样,天下  就会心悦诚服了。”  武王说:“说得太好了!”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故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①守险与  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②,击我表里,三  <> page begin====================  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③绝粮,  外不得输。城人④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  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  及其大城别堡⑤,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  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  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  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  树社丛⑥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  曰:罪在一人⑦。如此,则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别军:指敌方的另一支部队。  ②中外:指敌城中守军与城外援军。  ③中人:指被围困在城中的敌军。  ④城人:指被围困在城中的军民。  ⑤大城别堡:指被我所围城池附近的敌国大城市和堡垒。  ⑥冢树:坟墓地的树木。社丛,社神庙旁的树林。社,古代祭把神灵的  场所。  ⑦罪在一人:意指所有的罪恶均在敌国君主一人身上,而与普通百姓无  关。  【例证】  攻城作战是古代常见的作战样式之一。城邑一般均为一国或一地的政  治、经济、军事中心,势所必争。但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攻城技术相对落后,  高城深池难以强力攻取。因此,在攻城时,必须将强攻与智取有机结合起来,  在围城的同时,断敌粮道,歼敌援兵,才能达到攻克敌人城池的目的。宋灭  北汉就是运用这一战法取得胜利的。  宋在完成南方的统一后,开始集中力量准备消灭北汉。北汉依恃辽的支  持,经常南下骚扰宋境,双方冲突始终未断,早在宋太祖时,对北汉曾发动  过三次进攻。第一次是开宝元年(968 年)八月,乘北汉统治集团内部斗争  激烈之际,宋军进攻北汉,直逼太原城下,后由于辽派兵南下救援北汉,宋  军撤退。第二次是在开宝二年二月,来太祖亲良率兵进攻北汉,围困太原长  达四个月,由于汉军顽强坚守,辽兵再次增援,宋军撤围退兵。第三次是在  开宝九年八月,兵分五路进攻北汉,在太原城下大败汉军。但由于宋太祖突  然去世,宋军撤退。  宋太宗鉴于以往进攻北汉失利的教训,决定攻城阻援,以优势兵力强攻  太原,并以有力部队从东北两面阻击辽援军。其具体部署是:以潘美率军进  攻太原,命郭进率部阻击辽军,宋太宗亲率一部兵力牵制幽州的辽军大规模  西援或南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二月十五日,宋太宗自东京出发。三  月中旬,郭进率军进至石岭关。北汉统治者向辽求援,辽派南院宰相耶律沙、  <> page begin====================  冀王耶律塔尔率兵先行,以南院大王耶律斜珍、枢密副使穆济率军继后,由  东面增援;又派将领韩侼、耶律善布率兵从北面增援北汉。三月十六日,耶  律沙率兵至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与郭进阻援部队遭遇,两军隔大涧  对峙。辽军渡涧进攻宋军,郭进乘其半渡,率骑兵奋击,耶律塔尔战死,辽  军大败。辽北路援军由大同南下,途中听说东路败退,自动撤走。四月中旬,  宋军数十万之众包围了北汉都城太原。四月二十六日,宋太宗亲临太原城下,  四面巡视督战。北汉主刘继元在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  于五月初五日出降,北汉灭亡。  <> page begin====================  火 战 第 四 十 一  【提示】  本篇论述了在深草及灌木丛林地带防御敌人火攻的方法。在军队“遇深  草蓊秽”之时,又有“天燥疾风之利”,敌人很可能乘机发起火攻。反敌火  攻的战法,首先要加强警戒准备,“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  发现敌人以火攻我,可提前将我军前后的茂草烧成“黑地”,构成一道防火  带,并将强弯材士部署在左右进行防护,即可免受敌人攻的威胁。如果敌人  前出至黑地,我军则应结成“四武冲阵”,用强弯护卫两翼,这样虽不能取  胜,也不会失败。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茂密的草丛树木围绕在我军  前后左右,我军已行军数百里,人马困乏疲惫,需要宿营休息。这时,敌人  利用天气干燥,风声疾速的有利条件,在我上风口放火,又使其车骑锐士埋  伏在我军的后面,造成我三军恐怖,散乱逃跑,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宿营地竖起云梯、飞楼,登高瞭望  和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发现敌人烧起大火,我也立即在军前较远的开  阔地上放火,扩大火焚面积,同时又在我军后面放火,以便烧出一块黑地。  若是敌人前来进攻,我就把军队撤到这块烧光草木的黑地上坚守。前来进攻  的敌人此时落在我军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军在黑地上布列阵势,  以材士强弩掩护左右两翼,并继续放火烧掉我前后的草地。这样,敌人就不  能加害于我了。”  武王问:“敌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后放火,以至浓烟覆盖了我  军,而敌人的大军突然向我据守的黑地发起进攻,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遇上这种情况,应当把我军结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以  强弩掩护左右两翼。这种办法虽然无法取胜,但也不会导致失败。”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①,周吾军前后左右,  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吾上风,车骑锐士  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  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②,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即引军而却,按  黑地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还走。吾按黑地③而处,强弯  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不能害我。”  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  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陈,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注释】  ①蓊秽(wěnghuì):草木茂盛。蓊,茂盛貌。秽,田中多草,荒地。  ②即燔吾前而广延之:意思是敌人在我前方放火,我也在前方适当地点  放火,以隔断敌之火势,使火烧不到我军。  <> page begin====================  ③黑地:人火烧过之地是一片黑色,故称为黑地。  【例证】  本篇所言火战,是在被围状态下挫败敌人火攻的战术,具有防御的性质,  只能救于一时,而难以持久。特别是敌人实行火攻,一般是处于上风处,而  我军处于下风处。在这种情况下,以火攻对火攻,不仅难以达到目的,反而  会烧及自己。因而本篇所言的人战方法,在实战中的实用价值很小。与此相  反,在占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对敌实施火攻,是古代经常使用的战法之  一,夷陵之战就是以火攻取胜的范例。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东吴孙权袭夺荆州,擒杀蜀将关羽。蜀  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不顾群臣反对,率军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  回荆州。这年七月,刘备率十多万军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当时,蜀、吴两  国的疆界已西移至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  将军吴班、冯习率领四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  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稊归。  孙权在蜀军的大举进攻下,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抵御蜀军。  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认为刘备兵势强大,  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战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其锋芒,再伺机破敌。于是  说服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  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这里转入防御,遏止蜀军  推进。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山地  让给了蜀军。  次年正月,蜀汉吴班率领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  刘备亲率主力进抵亭,设立太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在吴  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  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段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从正月到六月,两军相持  不决。刘备百般挑战,陆逊均不予理睬。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气候  炎热,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只好将水军转移到陆地,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  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待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处于吴国境内二三  百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加上连营百里,兵力分散,  从而为陆逊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在大举反攻前,先派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从中找到了火  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盛夏,气候炎热,而蜀军的营寨  都是由木栅筑成、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陆逊  命令吴军士兵各持一把茅草,乘夜突袭营寨,顺风放火,火势迅速漫廷,蜀  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吴将朱然率军猛插蜀军后部,切断蜀军退路。  陆逊主力在腕亭向蜀军展开猛烈进攻,很快攻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刘备见  全线崩溃,逃到夷陵西北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  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辎重丧失殆尽。刘备在部将  护卫下拼死突围,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次年四月,恼  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此战,陆逊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深入,最后巧用火攻,终于以  五万兵力一举击败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古代火攻胜数的光辉范例。  <> page begin====================  垒 虚 第 四 十 二  【提示】  本篇论述了侦知敌人营垒虚实和敌人行动的方法。首先强调了将帅必须  “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接着论述了通过“登高下望”、“望  其垒”、“望其士卒”,了解敌人的“变动”、敌人营垒的“虚实”、敌人  的“去来”。具体办法是,“听其鼓无音,锋无声”,“垒上多飞鸟而不惊,  上无氛气”,即可判断敌人的营垒空虚。敌人突然出动不久,便有士卒往回  跑,这说明敌人行动太急,导致敌军行阵错乱,这时“急出兵击之,以少击  众,则必胜矣。”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来来去去的调动  情况呢?”  太公答道:“将帅必须上知天时的逆顺,下知地理的险易,中知人事的  得失。登高下望,以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其  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  太公答道:“听不到敌营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看到敌人营垒  上有许多飞鸟而没受到惊恐,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上,就可知道这必定是座  空营,敌人不过是用一些假人欺骗我们。敌人仓促撤退不远,还没有停下来  又急忙返回的,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调动太忙乱,前后就没有秩序。  没有秩序,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可急速出兵打击它,即  使是以少击众,也必会取得胜利。”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启来自去?”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  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锋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  必知敌诈而为偶人①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②  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③,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  击众,则必胜矣。”  【注释】  ①偶:指用上木或稻草制成的假人。  ②疾:同“急”。  ③相次:次序,连接。  【例证】  通过观察敌军营垒、士卒的情况,以判断敌情,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决策,  这是作战指挥的起码要求。春秋时期的平阴之战,晋军就是以此击败齐军的。  鲁襄公十八年(前 555 年),齐军进攻鲁国,晋平公命苟偃率军伐齐。  <> page begin====================  晋、鲁联军深入齐境,齐灵公率领齐军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迎敌。齐  灵公拒绝了大臣分兵扼守平阴以南地势险要的泰山余脉的建议,而是在平阴  城外课沟高垒,掘堑而守。晋军料定齐军不会主动出战,决定以主力进攻平  阴,另以一部迂回经鲁、莒国境越过沂蒙山区进袭齐都临淄。同时,晋军主  帅荀偃让中军副元帅士匄故意夸大其辞,告知与他素有交情的齐国大夫子  家:“晋与鲁、莒两国,以战车千乘自鲁、莒国境疾袭临淄,临淄危在旦夕。  一旦临淄丢失,齐国即亡,你应早作图谋,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子家将  这一“秘密”转告齐灵公,齐灵公大为恐慌。  荀偃为进一步恐吓齐灵公,派兵在平阴以甫的山泽险要处遍插晋军旗  帜,又做了许多草人,蒙上衣甲,立于战车上,并在车后拖着树杖柴薪,往  来奔跑扬起尘土,以虚张声势,表示晋军人多势众。齐灵含登上平阴东北的  巫山盼望军情,只见谩山遍野都是晋军旗帜飘扬,车马奔驰,扬起的尘土遮  夭蔽日,以为晋军人多,吓得丧魂落魄,于当天夜晚悄悄撤军东逃。次日,  师旷向晋侯报告:“乌鸦的叫声欢快,齐军可能已经逃走了。”邢伯也对荀  偃说:“听到马匹盘旋的声音,齐军恐怕已逃走了。”叔向也向晋侯汇报说:  “城上有乌鸦盘旋,说明平阴己是一座空城,齐军肯定逃走了。”于是,荀  偃下令晋军进驻平阴城,并乘胜尾追齐军。晋军击败齐军后卫部队,连克齐  国城邑,一路追赶,包围齐都临淄,并一直打到齐国的东境潍水,南边到达  沂水,齐国遭到一次惨败。此役,晋军先是虚张声势,威慑敌人。继而根据  城上乌鸦云集以及车马的盘旋声,准确判断出平阴己是空城,敌军已经逃走,  即时发起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 page begin====================  卷五  豹韬  林 战 第 四 十 三  【提示】  本篇论述了森林地作战的战术和方法。在森林地作战,要达到“守则固”、  “战则胜”的目的,在兵力部署上,要将部队部署为“四武冲阵”,将弓弯  部署在外围,栽盾在里层。并斩除草木,开辟道路,以便于战斗。命令三军  保守秘密,不让敌军了解我军情况。在作战指导上,应以矛戟队作为攻击主  力,并将其分成若干小分队,相互应援。林木稀疏,则以骑兵为辅,战车居  前,见到有利时机就战斗,不利时立即停止。林内险阻之处,应将主力部队  部署为“四武冲阵”,以防备敌人从前后左右袭击。与敌接战后,应速战速  决,各个分队轮流作战,轮流休息,即可取胜。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军深入敌国境内,遇到森林地,与敌人各占森林一  部相对峙。我要防御就能稳固,进攻就能取胜,应该怎么办?”  大公答道:“将我军部署为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弓弩布设在  外层,戟盾布设在里层,斩除草木,广开道路,以便于我军战斗行动。高挂  旗帜,严格约束全军,不要让敌人了解我军情况,这就是所说的森林地作战。  森林地作战的方法是:将我军使用矛敦等不同兵器的士兵,混合编组为战斗  分队。森林中树木稀疏,就以骑兵辅助作战,把战车配置在前面,泼现有利  时就战斗,没有发现有利时就停止。森林中多是险阻地形,就必须部署为冲  阵队形,以防备敌人攻击我军前后。故斗财务必使全军迅速勇猛地进行战斗。  这样,敌人即使人数众多,也会被我击败逃遁。我军在战斗过程中要轮番作  战,轮番休息,各部均按编组行动。这就是森林地作战的一般原则。”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分林①相拒,吾欲  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大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②,便兵所处③,弓弩为表,锁盾为里,斩  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④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  是谓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  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三军疾战,  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⑤,各按其部。是谓林战之纪⑥。”  【注释】  ①分林:们敌我双方各占据一部分森林地带。  ②冲陈:即网武冲阵。  ③便兵所处:指便于部队进行战斗行动的处所。  ④谨敕:严格地约束。  ⑤更战更息:轮番战斗,轮番休息。  ⑥纪:原则,准则。  <> page begin====================  【例证】  森林地的自然地理特点是林密草深,部队通行、机动、展开困难。但同  时,隐蔽条件好,便于秘密接敌和突袭,利于包围、迂回、穿插分割,各个  歼灭敌人。在森林地作战中,还应该防备敌人火攻。昭莫多之战中,清军就  是利用森林地的地理特点取胜的。  明末清初,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  鲁特蒙古三大部。厄鲁特又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到噶尔丹执  政时,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  在沙饿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康熙二十七  年(1688 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  喀尔喀向清廷告急,二十九年(1690 年)六月,康熙在警告无效后,决定亲  征,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噶尔丹在逃脱之后,分裂叛乱之心不死,继续  招集散亡人员,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又率  三万骑兵东进,扬言借得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大举内犯。  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次年二月,调集九了军队,分东中西  三路进击。东路九千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市素率领越兴安岭西进,出克鲁伦  河实行牵制性侧击。西路四万六千人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主将,分别出归  化、宁夏越过沙漠,北上切断噶尔丹西逃之路。康熙自率中路北上,与其他  两路约期夹攻。噶尔丹见康熙亲率精锐前来,又闻西路清军己过土刺河,有  遭夹击的危险,便连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军进抵土刺河上游的  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距噶尔丹叛军十五公里扎营。  昭莫多,蒙语为大树林,位于肯特山之南,土刺河之北,汗山之东,“其  地有小山,三面皆距河,林木茂荟,可设伏”。  费扬古以一部依山列阵于东,一部沿土刺河布防于西,将骑兵主力隐蔽  于树林中;振武将军孙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顶。骑兵皆下马,待听到号  角再上马冲击敌阵。清军先以四百骑兵前往挑战,诱使噶尔丹至昭莫多入伏。  噶尔丹果然中计,率兵进击,企图攻占清军控制的山头。孙思克率兵据险防  守,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此时费扬古指挥沿河伏骑分兵一部迂回敌阵,  另一部袭击其阵后家属、辎重;据守山头的孙思克部也奋呼出击。噶尔丹军  大乱,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三十里,大败叛军,击毙噶尔丹之妻,噶尔  丹仅率数十骑西逃。  此战,清军利用昭莫多的地理条件,以逸待劳,设伏截击,迂回包抄,  终于赢得了胜利。  <> page begin====================  突 战 第 四 十 四  【提示】  本篇论述了反击敌军突然袭击和诱敌攻城而突袭敌人的战法。首先论述  了敌人长驱直入攻我城池,要“守则固”、“战则胜”,必须针对敌军远道  而来,携带粮草不多的弱点,今我远方精锐部队截断敌人退路,同城肉被围  部队约定会攻日期,选择月光晦暗的黑夜,对敌实行内外夹击,这样“敌人  虽众,其将可虏”。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敌人分路来袭、侵掠我营、有的已  攻至城下而大军尚未到来的情况下,应先弄清敌情,预作准备,并在城外设  置伏兵。同时,完善城防设置,装作极力守城的样子,引诱敌人来攻。这时  我可速发伏兵,以四面包围战法,迅速投入战斗,即可大败敌军。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敌人长驱直入,侵掠我土地,抢夺我牛马,敌人大军  蜂涌而来,迫近我城下。我军士卒大为恐惧,民众被拘禁成为俘虏。在这种  情况下,我想进行防守能够稳固,进行战斗能够取胜,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象这类敌军,叫做突袭性的敌军。它的牛马必定缺乏饲料,  它的士卒必定没有粮食,所以凶猛地向我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应命令  我驻扎在远方的其他部队,挑选精锐的士兵,迅速袭击敌人的后方,详细计  算并确定会攻的时间,务必使其在夜色昏暗时与我会合,全军迅速猛烈地同  敌战斗。这样,敌人虽然众多,敌将也可被我俘虏。”  武王问:“如果敌军分为三、四部分,以一部向我发动进攻以侵占我方  土地,以一部驻止以掠夺我牛马财物,其主力部队尚未完全到达,而使一部  兵力进逼我城下,以致我全军恐惧,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应仔细观察情况,在敌人尚未完全到达前,就完善守备,  严阵以待。在离城四里的地方构筑营垒,把金鼓旌旗,都布列张扬起来,并  另派一支部队为伏兵。令我营垒上的部队多集中强弩,每百步设置一个可供  部队出击的暗门,门前安置拒马等障碍物,战车、骑兵配置在营垒外面,勇  锐士卒隐蔽埋伏起来。如果敌人来到,先派我轻装部队与敌交战,旋即佯装  不敌退走,并令我守军在城上竖立旗帜,敲击鼙鼓,作好充分的防守准备。  敌人认为我主力在防守城邑,因而必然进逼城下。这时我突然出动伏兵,突  人敌军阵内,或攻击敌人阵外。同时再令我全军迅猛出击,勇猛战斗,既攻  击敌人正面,又攻击敌人后方,使敌人勇敢的无法格斗,轻快的来不及逃跑。  这种战法称为突战。敌人虽然众多,其将领也必定由于战败而逃走。”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  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①,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为之奈何?”  大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②。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  前。令我远邑别军③,选其锐土,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④,三军疾  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  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  <> page begin====================  奈何?”  大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  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⑤,门有行马,  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  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  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  及走,名曰突战⑥。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系累:拘禁、絷缚。  ②突兵:担任突击作战任务的部队。  ③远邑别军:驻扎在远处的另一支部队。  ④晦:阴历每月的三十日为晦日。此处意为无月光的黑夜。  ⑤突门:在城墙或垒壁上预先开设的便于部队出击的暗门。一般由城墙  内向外挖,外面留四、五寸不挖透。部队出来时,临时将其推倒,突  然出击。  ⑥突战:突然出击。  【例证】  在城池被敌包围的情况下,要取得守城战的胜利,需要两个条件:一是  城内部队顽强防守,争取时间,疲惫攻城敌军;二是必须有外援。这样,里  应外合,内外夹击,即可击败攻城的敌军。第一次幽州之战中,辽军就是以  此击败宋军的进攻而取得胜利的。  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五月,北宋灭亡北汉后,宋辽直接对峙。宋太  宗企图挟战胜的余威,一举夺取燕云地区。但宋军“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  尽,士卒疲乏”,因此大多数将领不赞成立即向辽进军,但无人敢直言谏阻。  宋太宗以幽州为主要作战目标,数十万大军迅逮自太原转移兵力东进,越过  山峦重迭、沟壑纵横的太行山,企图乘辽无备,实施突然袭击,一举夺占幽  州,然后乘胜收复全部燕云地区。  五月二十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一路  顺利,六月二十三日黎明便进抵幽州城南。辽南院大王耶律斜珍看到宋军兵  锋甚锐,不敢正面交锋,遂率兵进驻治沙河北(今北京清河镇一带),以声  援幽州,同幽州结成犄角之势,因而坚定了幽州城辽军固守待援的决心。宋  太宗认为耶律斜珍只能凭险固守,不足为虑,便以一部牵制其军,以主力从  四面围攻幽州。辽幽州守将韩德让、耶律学古一面加强防守,一面安定人心,  以待援军到来。  辽景宗耶律贤在得到宋军合围幽州的消息后,即派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  南京宰相耶律沙率兵越过燕山增援幽州,宋军围攻幽州坚城不下,“将士多  怠”,士气低落。七月初六,正当宋太宗督军攻城时,耶律沙的援军抵达幽  州城外,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畔同宋军展开激战。战至黄昏,耶律  沙不支,向后撤退。恰在这时,耶律休哥的骑兵赶到,数万人各持两个火把,  宋军不测虚实,军心震恐。耶律休哥到达幽州城北后,即与原集结在清沙河  北的耶律斜珍合军,分左右两翼向宋军展开猛烈反击,宋军被迫撤出围城部  <> page begin====================  队。驻守幽州城内的耶律学古见机开城列阵,四面鸣鼓呐喊助威。宋军阵势  大乱,失去指挥而大败。宋太宗中箭负伤,乘驴车南逃。辽军乘胜逐北,缴  获宋军沿途遗弃的大量兵器辎重,宋辽第一次幽州之战至此结束。  此战宋军的失利不是偶然的。宋军移师幽州,仅是一个方向的进攻,既  未从幽州北面出兵牵制辽军,又未控制一定的预备兵力,一开始便将主要兵  力投入战斗,企图速战速决,一举成功,以致一遇挫折,便无力挽救。其次  是对幽州城的防御力量估计不足。幽州是辽的战略要地,辽必定会以重兵防  守。宋军远程急进,无攻坚准备,以致顿兵坚城,陷于师老兵疲的困境。最  后是缺乏打援部署。幽州既为辽战略要地,在受到围攻时,必以重兵增援。  但宋太宗计不及此,未作任何阻援部署,只顾全力攻城,终为辽援军所乘,  导致全军溃败。反观辽军,虽在宋军突袭初期遭到一些挫折,但能采取一些  有效措施。固守待援,为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在援兵到达后,又成功地运  用两翼包围的战法,终于取得了解围幽州、大挫宋军的胜利。  <> page begin====================  敌 强 第 四 十 五  【提示】  本篇论述了对付敌人夜间袭击的战法。首先阐明了在敌众我寡、敌强我  弱的情况下,敌人乘夜间突然对我发起攻击,即所谓“震寇”,对此不能消  极防御,而应采取以攻对攻的战法。选用精锐的材士、强弩、轻骑为左右翼,  “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便可取得胜利。接着进一  步论述  了我已被敌包围,部队处于即将溃败的紧急关头,应“明号审令”,鼓  励士气,派出勇锐将士,大造声势,以弱示强,弄清敌情,向敌人展开猛攻,  使”中外相应,期约皆当”,即可破敌。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军突击部队正面接触,敌众  我寡,敌强我弱,而敌人又利用夜暗掩护前来攻击,或攻我左翼,或攻我右  翼,使我全军震恐。我想进攻能够取胜,防御能够稳固,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这样的敌人叫做震寇。对付这样的敌人,我军利于出战,  而不适宜防守。应该挑选材士强弩,以战车、骑兵为左右两翼,迅猛地攻击  敌人正面,急速地攻击敌人侧后。既攻击敌人阵外,又攻击敌人阵内。这样,  敌人士兵必然混乱,敌人将帅必然惊恐骇惧而被打败。”  武王问:“敌人如果在远处阻截我的前方,急速地攻击我的后人,遮断  我精锐的部队,阻我应援的材士,使我前后方失去联系,以致全军扰乱,散  乱逃走,士卒没有斗志,将官无心固守,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高明啊!君王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明审  号令,出动我勇猛精锐的士兵,使每个人手持火炬,两人同击一鼓,必须探  知敌人的准确位置,然后发起攻击,或攻击敌人的外部,或冲击敌人的内部。  攻击时,部队都佩带暗号,便于互相识别,并扑灭火炬,停止击鼓,之后内  外互相策应,各部按预先约定的计划行动。全军迅猛出击,英勇奋战,敌人  必然失败灭亡。”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①相当,敌众我寡,  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  守则固。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②。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  车骑为之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  将必骇。”  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  得相闻,三军扰乱,皆散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  太公曰:“明哉!王之间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  火③,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微号④相知,令之灭  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亡。”  武王曰:“善哉!”  <> page begin====================  【注释】  ①冲军:担任突击任务的部队。  ②震寇:使我军感到震恐的敌军。意为在夜间对我实施强袭之敌。  ③炬火:火把。  ④微号:暗号。  【例证】  夜战,历来是以寡击众、出奇制胜的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击敌无备,  歼灭其有生力量,或扰敌不安,相机破敌。其主要条件是必须将勇兵精,行  动神速,熟悉地形,深晓敌情。而防御敌人夜袭的方法,首先是加强戒备,  使敌无隙可乘。其次是在得知敌人夜袭后,将计就计,设置埋伏,歼灭来袭  之敌。狄青夺取昆仑关就是夜袭战的典型战例。  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在岂州左、右江流域的羁縻州壮族中有一大姓侬氏,  首领叫依智高,他经过多年的准备,于皇祐元年(1049 年)九月起兵反宋。  皇祐四年五月,依智高攻陷广南西路的政治、军事中心邑州(今广西邕宁),  并进围广州。宋军多次征伐,都遭到失败。宋皇祐四年九月,仁宗任命名将  狄青领兵出征,前往讨平浓智高叛乱。  十月初八,狄青率军出发,第二年正月初三抵达宾州(今广西宾阳县)。  这时依智高因久攻广州不下,已经还据邕州。邕州城防坚固,城北百里处是  昆仑关。此关为邕州天然屏障,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宋军进  攻邕州的必经之地。宋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如不能尽快夺占昆仑关,将  会给宋军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狄青决定出其不意迅速占领这一军事  要地。  此时,正赶上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临近之际。狄青下令部队就地休整十天,  并大宴将士三天,同时要宾州准备十天的粮秣。侬智高根据哨探所得到的情  报,认为宋军十天后才会前来进攻,于是放松了戒备。狄青却暗中进行了侦  察,把昆仑关内外的地形和军事设施以及守关的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正  月十六日晚,风雨大作,伸手不见五指,狄青亲率先锋部队,冒着风雨,踏  着泥泞的道路,神不知鬼不觉地直趋昆仑关,经大半夜急行军到达关下。守  关叛军以为宋军还在聚众欢宴,加上风雨交加,因此毫无戒备,宋军顺利攻  取了昆仑关。正如后来狄青所言:“贼不知守此,无能为也。彼谓夜半风雨  时,吾不敢来,吾来,所以出其不意也。”宋军攻取昆仑关后,乘胜向邕州  进发,侬智高发觉后,仓促派兵迎截,被宋军击败,侬智高落荒而逃,宋军  大获全胜,迅速平定了叛乱。  此战宋军的胜利,关键在于出其不意,利用夜袭,迅速夺取了战略要点  昆仑关。而依智高则由于放松戒备,给对手以可乘之机,终于导致失败。  <> page begin====================  敌 武 第 四 十 六  【提示】  本篇论述了遭遇战的战法。首先论述了突然同敌遭遇,敌军“甚众且武,  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处理不当,即可能遭到失败,因  此称之为“败兵”。要取得作战的胜利,必须将武车骁骑布列在两翼,同时  将材士强弩埋伏在道路两侧。诱敌人伏,再行出击,即可将敌击败。接着进  一步论述了在“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  吾阵不敢当”的情况下,应将材士强弩埋伏在左右,车骑坚阵而处,等敌人  入伏时,左右前后进行夹击,“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突然与敌遭遇,敌军人数众多而  且勇猛凶狠,并以武冲大战车和骁勇的骑兵包围我左右两翼。我全军震恐,  纷纷逃跑,不可阻止。对此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这样的军队叫做败兵。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因此而取胜;  不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因此而败亡。”  武王问:“面对这种局面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处置?”  太公答道:“应该埋伏我的材士强弩,并把威力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  配置在左右两翼,伏击地点一般放在距离我主力前后约三里的地方。敌人如  果前来追击,就出动我的战车和骑兵,攻击敌人的左右两侧,这样,敌军就  会陷于混乱,我逃跑的土卒就会自动停止逃跑。”  武王问:“敌我双方的战车和骑兵相遇,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前  来进攻,阵势整齐,士卒精锐。我要与敌对阵而战,却难以抵挡,应该怎么  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挑选我军的材士强弩,埋伏在左右两侧,  并把战车和骑兵布成坚固的阵势进行防守。当敌人通过我埋伏的地方时,就  用密集的强弩射击敌人的左右两翼,并出动战车和骑兵以及勇锐十卒猛烈地  攻击敌军,或攻击敌人的正面,或攻击敌人的侧后。这样,敌人虽然众多,  也必定会被我打败。”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卒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  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败兵。善①者以胜,不善者以亡。”  武王曰:“为之奈何?”  太公曰:“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  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  武王曰:“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②精锐,  吾陈不敢当③,为之奈何?”  太公曰:“选我材上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陈而处,敌人过我伏兵,  积弩④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  将必走。”  <> page begin====================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善:善于用兵打仗。  ②整治:整齐不乱。  ③不敢当:无法匹敌,难以抵挡。  ④积弩:集中弓弩。  【例证】  遭遇战是敌对双方在运动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一般可分为预期遭遇战  和非预期遭遇战。其特点是:战斗触发时对敌方情况不大明了,组织战斗的  时间仓卒,双方都有暴露的翼侧,战斗行动紧张急促,战斗样式转换迅速。  遭遇战的基本作战原则是争取主动,先机制敌。在军队运动过程中,组织不  间断的侦察,尽可能提前发现敌人。发现敌情后,迅速果断地定下决心,先  敌展开,占领有利地形,先敌发起冲击,大胆向敌翼侧实施突击。在非预期  遭遇战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在预期遭遇战中,应尽量采用佯退诱敌,设  置伏兵,诱敌入伏,再行出击战法。鸡父之战中,吴军就是运用这一原则战  胜楚军的。  春秋后期,诸侯争霸的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淮河流域,吴、楚  两国展开了长期的争战。周敬王元年(前 519 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兴  兵进攻楚国控制的淮河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平王闻讯后,即命  司马薳越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并命令尹子瑕  带病督军。吴军见楚联军力量强盛,来势凶猛,遂迅速撤去对州来的包围,  将部队转移到钟离(今安徽风阳东北),暂避敌锋,伺机行动。  楚军在进军途中,子瑕病死。楚军失去主帅,士气顿时沮丧低落。司马  薳越见状,被迫回狮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吴公子光听说楚军统帅子瑕  身亡,楚联军不战而退,认为这是击破敌人的良机,便向吴王僚建议乘机尾  追,奇袭取胜。吴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挥军前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  月二十九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此举完全出乎楚司马薳越的意料,仓猝之中,  他让胡、沈、陈、蔡、顿、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掩护楚军。吴王以左、中、  右三军主力预作埋伏,以不习战阵的三千囚徒为诱兵前往攻击胡、沈、陈诸  军。刚一接战,吴诱兵即佯作溃退,胡、沈、陈军见状贸然追击,进入吴军  伏击圈。吴军从三面突然出击,很快战胜了胡、沈、陈三国军队,并俘杀胡、  沈国君和陈国大夫齧,尔后故意纵俘卒逃走。这些士卒狂奔逃回,口中叫嚷  国君己被杀死。许、蔡、顿三国军队见状,顿时军心大乱,阵势不稳。吴军  乘胜擂鼓呐喊而进,许、蔡、顿军不战而溃。楚军未及列阵,受到猛烈冲击,  迅速溃败。吴军大获全胜,乘胜攻占州来。  此战,吴军以寡敌众,又处于“后据战地而趋战”的不利处境,最后却  打了胜仗,原因在于正确地判断了敌情,利用“晦日”不宜作战的传统牙惯,  突然出现在战场,示形动敌,诱敌冒进,设伏痛击,乘胜猛攻。而楚军在这  次遭遇战中的失利,关键在于士气低落,内部步调不一,对吴军的动向缺乏  了解,临阵时指挥笨拙,缺乏机动应变能力,终于导致惨败。真正是“善者  以胜,不善者以亡。”  <> page begin====================  鸟云山兵第四十七  【提示】  本篇论述了山地防御的战法。首先指出,军队驻扎在山下、山上的弊端:  “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军  队驻扎在山上时,应布成鸟云之阵,即控制机动部队、支援各方作战的阵势。  其方法是:加强警戒,山的前后左右四面都要派出警戒;凡是敌人有可能侵  入的地段,都要派兵把守,并以战车阻绝交通要道和谷口;高树旌旗,加强  联络;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战斗。这样,就构成了牢不可摧的“山城”。当  敌来攻时,即可将敌人击败。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高山巨石,山峰高耸,没有  草木,四面受敌。我全军因而恐惧,士兵迷惑惶乱。我要想进行防守就能稳  固,实施进攻就能取胜,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把军队配置在山顶之上,就容易被敌人所隔绝孤立;  凡是把军队配置在山麓,就容易被敌人所围困囚禁。既然是在山地环境中作  战,就必须布成鸟云之阵,所谓鸟云之阵,就是对山南山北各个方面都要戒  备。军队或者驻守山的北面,或者驻守山的南面。驻扎在山的南面,要戒备  山的北面;驻扎在山的北面,要戒备山的南面;驻扎在山的左面,要戒备山  的右面;驻扎在山的右面,要戒备山的左面。凡是该山敌人所能攀登的地方,  都要派兵守备,交通要道和能通行的谷地,要用战车加以阻绝。高挂旗帜,  以便联络;整饬三军,严阵以待,不要让敌人察知我军情况,这样就成了一  座山城。部队的行列已经排定,士卒已经列阵,法令已经颁行,奇正的运用  已经确定,各部队都编成冲阵,配置在山上比较突出的高地便于作战的地方。  然后把战车和骑兵布成鸟云之阵。这样,当敌来攻时,我全军猛烈战斗。敌  军虽多,必被打败,其将领也可被我俘获。”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高山磐石①,其上亭亭②,无有  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  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③;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④。  既以被山而处;必为鸟云之陈⑤。鸟云之陈,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  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  山之右,备山之左。其山敌所能陵⑥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绝以武车,  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我之情,是谓山城。行列已定,士卒已陈,  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陈于山之表,便兵所处,乃分车骑为鸟云之陈。  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  【注释】  ①磐石:巨石。  ②亭亭:山峰高兀耸峙的样子。  ③栖:鸟类歇宿于树上。言为敌所逼而不能下来。  <> page begin====================  ④囚:囚禁,为敌所围困。  ⑤鸟云之阵:如鸟雀之聚散无常,行云之流动不定,时分时合的阵形。  ⑥陵:攀登。  【例证】  山地作战,因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给机动、联络和后勤补给带来困难。  无论是攻和守,都有利有弊。对于守方而言,可以据险阻扼,以逸待劳,但  一旦补给和水源被切断,则容易“为敌所栖”。对于攻方而言,有利于隐蔽  接敌,迂回、包围和渗透。但由于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控制了道路、谷地、  险隘,则容易“为敌所囚”。因此,对于攻守双方来讲,都应该趋利避害,  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用兵,去争取胜利。马谡街亭之败就是由于“为敌所栖”  的结果。  太和二年(228 年)春,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  的战争。诸葛亮的进攻部署是,扬言由斜谷进攻郿城(今陕西眉县北),令  赵云、邓芝率部为疑兵,据箕谷(今陕西宝鸡东南),自率主力出祁山(今  甘肃礼县东北),夺取陇右。正月,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声东击  西,“身率大军攻祁山”,魏朝野震恐。天水、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安定(今甘肃泾川)三郡叛魏应蜀。魏明帝曹叡急命大将张率步骑五万,西  拒诸葛亮,并于二月十七日亲去长安督战。于是,蜀魏双方为争夺陇右展开  一场激战。蜀军一方面准备进攻尚未降服的广魏(今甘肃天水东北)、陇西  (今甘肃陇西)二郡,企图夺取整个陇右,同时集中一定兵力,准备迎击魏  的援军。魏军张郃部则迅速西进,越过六盘山与陇山之间的谷道,转锋南下,  横渡渭水,直趋街亭(今甘肃天水县东南街子口),威胁蜀军侧后,企图击  败蜀军,夺回陇右,诸葛亮为保障主力翼侧的安全,便于进兵,命马谡率前  军进驻街亭。街亭位于渭河与麦积山之间,是关陇间的通道之一,地位十分  重要。马谡抵达街亭后,骄傲轻敌,违背诸葛亮依山傍水部署兵力的指示,  不据隘守险,反而“舍水上山”,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  副将王于提出:“街亭山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  断绝粮道,我军则不战自溃。”因此请求按原计划依山傍水扎营。但马谡高  傲自大,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  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的秘诀。”王平再三劝阻,马  谡都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将大军布于山上。  张郃进逼街亭,侦知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断其水源、粮道,  然后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并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耐,军心涣散,不战自  乱。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之败,使诸葛亮大军“进无  所据”,继续夺取陇右的战机已失,且翼侧受到威胁,只好撤军,导致第一  次攻魏失败。而马谡也因损兵失地被军法处斩。  <> page begin====================  鸟云泽兵第四十八  【提示】  本篇论述了河川战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指出,在同敌人“临水相拒,敌  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器械不备、  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应“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即设法欺诈敌  人,赶快脱离险区,并设置伏兵,防止敌军追击。接着进一步论述“敌人知  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的情况下,应以“鸟云之阵”歼  敌。即等到敌先遣队渡河后。向其发起猛烈攻击。此时,敌大部队见先遣队  形势危急,必然波河前来支援,这时我伏兵和车骑从四而围攻,敌人必败。  最后指出,用兵作战,必须灵活机动,鸟散云合,变化无穷。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军隔河对峙,敌人资材充足,  兵力众多,我军资材贫乏,兵力寡少。我想渡河进攻,却无力前进;我想拖  延时日,又缺乏粮食。而且我军处于荒芜贫瘠的盐碱之地,附近既没有城邑  又没有草木,军队无处可以掠取物资,牛马无处可以放牧,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军队没有战备,牛马没有饲料,士卒没有粮食,在此情况  下,应当寻找机会,欺骗敌人,迅速向别处转移,并在后面设置伏兵,以阻  击敌人的追击。”  武王问:“如果敌人不受我的诈骗,我军士卒迷惑恐惧,敌人进全我军  前后,我全军溃退败逃,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这时寻求退路的方法,主要是用金银财宝引诱敌人前来掠  夺,同时贿赂敌方使者。此事必须精密细致,不使敌人察觉最为重要。”  武王问:“敌人已侦知我方设有伏兵,大军不肯渡河,另派一支小部队  渡河向我进攻,我全军震恐,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应部署为四武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  的地方,待敌军全部渡河后,发动我方伏兵,猛烈攻击敌人侧后,强弩从两  旁射击敌人左右。同时把我战车和骑兵布列为鸟云之阵,戒备前后,使全军  猛烈战斗。敌人发现我军与它的小部队交战,其大军必会渡河前来。这时就  发动我的伏兵,猛烈攻击敌军侧后,并用战车和骑兵冲击敌军两翼,这样,  敌军虽然人数众多,定会被打败,其将领也必然逃走。大凡用兵,其基本原  则是,当与敌对阵面临作战时,必须把军队布列为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  地方,然后再把战车和骑兵布成鸟云之阵,这就是出奇制胜的方法。所谓鸟  云,就是象鸟散云合那样,灵活机动,变化无穷。”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  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①,四旁无  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②,为之奈何?”  太公曰:“三军无备,牛马无食,士卒无粮,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  之,设伏兵于后。”  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乱而  <> page begin====================  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为主③。必因敌使,精微为宝④。”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  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陈,便兵所处,须⑤其毕出,发我伏兵,疾  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鸟云之陈,备其前后,三军疾战。  做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  敌人虽众,其将可走。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⑥冲陈,便兵所处,  然后以车⑦骑分为鸟云之陈,此用兵之奇也。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  化无穷者也。”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斥卤之地:盐碱地带。此处指荒芜贫瘠的地方。斥,碱。卤(lǔ),  盐。  ②刍牧:割草放牧。  ③金玉为主:以金上财宝为欺诱敌人的主要手段。  ④精微为宝:指谋划或行动时,把精细秘密,作为最宝贵的手段。  ⑤须:等待,等到。  ⑥置:底本作“宜”,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⑦车:底本作“军”,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例证】  河川战是古代常见的作战样式之一。河川战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渡水和反  渡水。渡水的方法一般有暗渡、分渡和强渡。反渡水的方法有立足于自保的  阻水而守,立足于歼敌的半渡而击,立足于相机进取的越水而军。笠泽之战  中,越军就是利用暗渡而击败吴军的。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 494 年),越被吴击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聚  力量,伺机灭吴。吴王夫差恃胜而骄,急欲图霸中原,连年对外用兵,对越  不加戒备。三十八年,勾践趁吴王赴黄池(今河南封丘)会盟之机,袭击吴  都姑苏(今苏州),给吴以沉重打击。四十二年,吴国大旱,仓廪空虚,勾  践认为灭吴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兴兵再次伐吴。  三月,越王勾践和大将范蠡率越军五万人进入吴境。吴工夫差闻讯,亦  率六万人迎击越军,双方于笠泽(今江苏苏州南,与吴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  道)隔江对阵相持。入夜后,勾践从左、右两军中各派出一部兵力,令左军  逆江而上,进至上游五里处;令右军顺江而下,进至下游五里处。夜半时分,  左、右两军鸣鼓呐喊,佯为进军。夫差突闻江面上、下游鼓声大作,误认为  越军乘夜渡江前来夹攻吴军,分兵两路驰往堵击,仅留中军接应。越军探知  吴军分兵出击后,以中军六千锐卒为先锋,偃旗息鼓,衔枚渡江,秘密接近  吴军大营,突然向吴中军发起猛烈的攻击,遭突袭的吴中军大乱败退。两路  吴军闻大营被袭回救,又遭越左右两军追击,亦随即溃败。越军乘胜猛追,  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连续大败吴军,迫使夫  差退守姑苏,最终灭吴。  此战,越军利用夜暗,两翼佯动,诱敌分兵,乘虚偷渡,实施中央突破,  <> page begin====================  终于取得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渡江奇袭战的胜利。  <> page begin====================  少众第四十九  【提示】  本篇论述了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作战方法。首先指出,以少击众,要  在夜暗、草丛、险隘的条件下,采取伏击、截击等战法歼灭敌人。以弱击强,  则必须同大国结成联盟,得到邻国的支持和援助。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我  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  的情况下,要以少击众,以弱胜强,首先应虚张声势,示形动敌,诱使敌军  经过深革、险隘之地,伏击敌人。同时,利用各种外交手段,“事大国之君,  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这样就能够得到“大国之与,邻国之助”。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要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要以少击众,必须利用日暮,把军队埋伏在深草丛生的地  带,在险隘的道路上截击敌人。要以弱击强,必须得到大国的协助,邻国的  支援。”  武王问:“如果我方没有深草地带可供设伏,又没有险隘道路可以利用,  敌人大军到达时又不在日暮时候;我方既没有大国的协助,也没有邻国的支  援,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应用虚张声势、引诱诈骗手段迷惑敌将,诱使敌人迂回前  进,使其必定经过深草地带;引诱敌人绕走远路,延误时间,使其正好在日  暮之时同我交战。乘敌人先头部队尚未全部渡水,后续部队来不及宿营时,  发动我伏击部队,迅速猛烈地攻击敌人的两翼,并令我战车和骑兵扰乱敌人  的前后。这样,敌人虽然众多,也会被我打败。恭敬事奉大国的君主,礼遇  下交邻国的贤士,多送钱财,言辞谦逊,这样就能够得到大国的支持,邻国  的援助了。”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击强  者,必得大国之①与,邻国之助。”  武王曰:“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  又无邻国之助,为之奈何?”  太公曰:“妄张诈诱,以荧惑其将;迂其道,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  日暮②。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  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如  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之:底本作“而”,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②暮:底本作“路”,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 page begin====================  【例证】  以少击众,以弱胜强,在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要做到以少击众,以弱胜  强,必须以奇用兵,出奇制胜。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在夜暗、草丛、险隘  等天时地形条件下,采取伏击、截击等战法,是以少击众常用的战法。渭曲  之战中,宇文泰就是运用这一原则而战胜高欢的。  西魏大统三年(537 年),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西魏,企  图乘西魏丞相宇文泰南攻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之机,一举攻占西魏都城  长安。高欢的幕僚劝阻说:“西魏连年灾荒,我们只要派兵把守关卡,等其  秋收无着,不用交战,他们就会束手就擒。”但高欢以为胜券在握,拒不采  纳。闰九月,高欢率军自壶口(今山西吉县西)经蒲津(今陕西大荔东)渡  黄河,过洛水,进屯许原(今陕西大荔南)西,兵锋直指长安。  宇文泰得知东魏大军压境的消息,亲率近万人自恒农回师渭水南,并征  诸州兵迎战。诸将以寡众不敌,请求等待高欢进一步西进而已方大军云集时  再出击。但宇文泰认为:“如果高欢至长安,那么就会导致民心震恐,军心  涣散。今其新至,可击之。”于是不待州兵齐集,即令部卒在渭水设浮桥,  携带三日粮秣,轻骑渡渭。十月初一,进至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与东魏  军相距仅六十里。这时,宇文泰一面派人侦察敌情,一面与诸将商议,大将  李弼认为:“敌众我寡,不可与其争锋。此东十里的渭曲,是设伏的好地方,  可据以待敌。”宇文泰于是进至渭曲,以部将赵贵、李弼分置左右,其余的  部队都偃旗息鼓埋伏在芦苇之中,背水列阵等待敌军到来。  东魏军听说宇文泰到达渭曲,有人劝阻高欢:“宇文泰来势不善。渭曲  芦苇深密,道路泥泞,大队人马无法展开。不如只留一部人马在此牵制,秘  派大部偷袭长安,一旦得手,宇文泰也就成了丧家之犬了。”但高欢自恃兵  多将广,置若罔闻。次日午后,东魏军进入西魏军设伏地域。见西魏军少,  未等列阵便争相前往进攻,导致阵形大乱。宇文泰当即下令出击,伏兵骤起,  奋力冲杀。李弼率铁骑横击,将东魏军截为两段。大将军于谨率军配合,大  破东魏军,歼敌人万人,余皆溃散,高欢仅率数骑逃脱。  此战,宇文泰判断准确,根据地形特点,从容设伏,终于以少胜多,大  获金胜。  <> page begin====================  分 险 第 五 十  【提示】  本篇论述了山水隘险地带的作战方法。敌我双方在山、水交错的险隘地  形上形成相持状况的情况下,在作战指导上,首先要加强戒备,“处山之左,  急备山之右”,以防被敌人包围,使敌无隙可乘。接着分别论述了由水路、  山路向敌发起进攻的方法。从水路发起进攻时,当先头部队渡河之后,应立  即“广吾道,以便战所”,将式冲战车配置在前后,以材士强弩布列正面,  阻绝其他道路,建立起稳固的滩头阵地,以掩护主力部队渡河。从山路发起  进攻,兵力配置以武冲战车为前导,大盾战车为后卫,材士强弩配在左右两  翼,以步兵为主力从正面进攻。战斗时,左、中、右三军齐头并进,“合攻  而前”,即可取胜。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引兵深入敌国境内,同敌人在险阻狭隘的地方相遇。  我军所处的地形是左依山右临水,敌军所处的地形是右依山左临水,双方各  据险要,相互对峙。在此情况下,双方都各想进行防守就能稳固,进行进攻  就能胜利,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当我军占领山的左侧时,应迅速戒备山的右侧;占领了山  的右侧时,应迅速戒备山的左侧。险要地区的大江大河,如没有船只可以利  用,就应用天潢等浮渡器材渡过我军。已经渡过江河的先头部队,要迅速开  辟前出道路,抢占有利地形,以便主力跟进。要用武冲战车掩护我军的前后,  布列强弩,以使我军行列和阵形稳固。对交通要道和山谷的谷口,要川武冲  战车加以阻绝,并高挂旌旗,这样就构成了一座用战车连接起来的车城。大  凡险要地带作战的方法是,把武冲战车配置在前,以大盾牌为防护,用材士  强弩保障我左右两翼。每三千人为一屯,编成进攻性的阵形,配置在便于作  战的地形上。战斗时,左军用于左翼,右军用于右翼,中军用于中央,三军  并肩攻击,向前推进。已战的部队回到原屯驻之处休整,未战的依次投入战  斗,轮番作战,轮番休息,直到取得胜利为止。”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相遇于险厄①之中。吾左  山而右水,敌右山而左水,与我分险相拒。各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  奈何?”  太公曰:“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处山之右,急备山之左。险有大水  无舟揖者,以天演济吾三军;已济者,亟广吾道,以便战所。以武冲为前后,  列其强弩,令行陈皆固。衢道谷口,以武冲绝之。高置旌旗,是谓车城②。  凡险战③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弩翼吾左右。三千人为屯,  必置冲陈,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并攻而前。已战者  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  武王曰:“善哉!”  【注释】  <> page begin====================  ①厄:险隘。  ②车城:通过连结战车而构筑起来的营寨。  ③险战:险隘地带的战斗。  【例证】  地形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占据了有利地形,有利于争取主动。  但是,占据了有利地形,并不等于赢得了作战的胜利。能够善于利用地形才  能取胜,不善于利用地形则有可能失败。剡家湾之战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  绍兴九年(1139 年)秋,宋金和议,宋向金称臣,输贡银二十五万两,  纳绢二十五万匹,金将黄河以南和陕西地区归还宋朝。绍兴十年,金兀术撕  毁和约,分路南侵。八月,金西路军统帅完颜果在攻取陕西部分地区后,派  部将蒲察胡盏、完颜习不祝率军五万余人,进据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东北  刘家圈,伺机南下入川。  宋将吴璘率军二万八千人,自河池(今甘肃徽县)北上,抗击金军,收  复秦州等地。吴璘攻克秦州后,移师至刘家圈南。刘家圈地处高原,前临峻  岭,背靠腊家城(今甘肃秦安东),易守难攻。金将自恃人多势众,且“据  险自固,前临峻岭,后控腊家城”,进可攻,退可守,自信宋军不敢前来进  攻。面对劲敌,吴璘召聚诸将,商讨对策。姚仲认为:“战于山上则胜,山  下则败”,这一建议被采纳。最后,吴璘在察看地形后,为避免金骑兵自上  而下冲击宋军,决定上原列阵。经过周密细致的准备,二十一日,吴璘派兵  向金军挑战,金兵依仗占据有利地形,以为宋军此战必败,根本不作防备。  吴璘乘敌放松戒备之机,于当天夜晚派姚仲、王彦二将率精兵越岭上原,并  约定上岭之后举火为号,发起进攻。同时,令部将张士廉绕至原后,控扼腊  家城,断敌退路。二将扑上山岭后,即布列阵势,在剡家湾组成“叠阵”,  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层配置,以骑兵居于侧后。阵成之后,万炬齐发,诱  金军出战。胡盏恃勇率兵出击,吴璘指挥“叠阵”中的弓弩手轮番射击,连  续打退金军数十次冲击。金军不支后退,吴璘乘机派骑兵追击,金兵大败,  被杀数千人,降者万余人。只是由于张士廉误期,致使胡盏、习不祝率残部  逃入腊家城。  此战,金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且占据了有利地形,但由于指挥失误,  麻痹轻敌,导致了失利。而宋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且地形不利,但由于指  挥得当,攻敌不备,出敌不意,最终取得了胜利。  <> page begin====================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提示】  本篇论述了集结军队、约期会战的原则和方法,部队平时分驻各地,战  时则应集结起来,这就是分合。要将分散在各地的军队集结起来,大将首先  必须确定会师的地点和时间,然后再通知所属各部将领。同时,严格军纪,  按时到达集结地的,应给予奖赏;不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的,予以处罚。这  样,“则远近并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君王率兵出征,三军分驻数处,主将要按期集结军队  同敌人交战,并号令全军官兵,明定赏罚制度,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一般用兵的方法,由于三军人数众多,必然有兵力分散和  集中等作战部署上的变化。主将要首先确定作战的地点和日期,然后将战斗  文书下达给诸部将官,明确规定要攻打和包围的城邑、各军集结的地点,明  确规定作战的日期及各部队到达的时间。然后,主将提前到达集结地点设置  营垒,布列阵势,在营门竖立标竿以观测日影,计算时间。禁止行人通行,  等待将吏报到。各部将吏到达时,要核实其到达的先后次序,先期到达的给  予奖励,过期到达的杀头示众。这样,不论远近,都会按期赶至集结地域。  三军全部到达后,就能集中力量与敌交战了。”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三军分为数处,将欲期会合战①,约誓②  赏罚,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  战日,然后移檄书③与诸将吏,朗攻城围邑,各会其所,明告战日,漏刻有  时④。大将设营布陈,立表辕门⑤,清道而待。诸将吏至者,校其先后,先期  而至者赏,后期而至者斩。如此则远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  【注释】  ①期会合战:约定时间地点,集中军队与敌交战。  ②约誓:作战前夕集合军队,宣布作战目的、原因,申明军纪,告诫将  士。  ③檄书: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  ④漏刻有时:意谓规定军队到达的时间。漏刻,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其  法用两铜壶,分置上下,上壶盛水,使漏入下壶。下壶设有浮标,标  竿上刻有分画。上壶之水漏入下壶时,标竿渐渐升起,以此计算时间。  ⑤立表:古代立木为表,通过观察日影来计算时间。辕门,军营的正门。  古时军队驻扎时,四周以车辆为垣,在营门处用两车仰置,以车上系  马之辕杆两条,树立于门之两侧以为门,故称之。  【例证】  <> page begin====================  在战争中,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遵守时间,赢得时间,就会  赢得胜利。延误时间,就可能贻误战机,导致失利。因此,只有严格时间观  念,才能完成战斗任务。秦朝末年彭越起义之前先立法,就是这方面的一个  例证。  彭越原是钜野泽(今山东巨野县)中的渔民,因为不能忍受统治者敲骨  吸髓般的剥削和压迫,便聚集了一些人,逃到矩野泽中,占草泽为王。陈胜、  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雄并起,纷纷举起反秦大旗。彭越于是也在暗中联络  四方豪杰,积极筹划起义。  不久,矩野泽中有一百多名青年,一起来见彭越,要求他带头起兵。彭  越心中暗喜,但同时他也知道,这些渔民虽有心起义,但平时散漫惯了,很  难领导。于是便故意推托:“起兵造反会招来杀身灭族的大祸,可不能轻举  妄动。再说,在下本是无能之辈,万一举事不成,将会给诸位带来莫大的灾  难,那时就后悔莫及了。”众人见他推托,急忙恳求:“我等是诚心相随,  愿与兄长对天盟誓,一定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对听从你的命令,望  万勿推辞。”彭越于是说:“一旦举起义旗,必会招致官军进攻,那时两军  对阵,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即使一个人中途畏缩,也可能造成全军惨败。这  事非同儿戏,诸位应该三思。”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兄长尽管放心,我等  坚决听从命令。”彭越见目的已经达到,便宣告:“诸位果有决心,就请在  明天日出之时,到此会合,对天盟誓。大家都要按时到达,如有后期不到者,  依法处死。”  当天夜里,彭越令人在草地上筑起一个土台作为祭坛,等候日出之时与  众人祭天盟誓。次日,多数人依令在日出之前赶到。只有十余人直到中午才  来到这里。彭越当即令众人列队,然后登上祭坛严肃地说:“诸位推我为首,  聚众起兵,昨天已约定日出到齐,后期者斩首。但现在有十多人未能如期到  达,理应按军法全部处斩。由于历来法不责众,现只将最后来到的一人处斩,  以示军法严肃。”众人一听,七言八语:“话虽如此,可不能当真杀人啊,  以后不再犯就是了。”但彭越毫不犹豫,当即下令将那人推出斩首。众人见  彭越动了真格,一个个规规矩矩地站入队列,庄重严肃地对天盟誓。  此举严明了军纪,使彭越树立了权威。彭越率领这支队伍,不断壮大,  在项羽西进关中时,已发展到一万多人。随后,他率部归属刘邦,在与项羽  作战中屡立战功,被刘邦封为梁王。  <> page begin====================  武锋第五十二  【提示】  本篇着重论述了战场上最有利于打击敌人的十四种战机。首先强调了用  兵作战,“必有武车骁骑、驰阵选锋”。接着详细论述了十四种可以利用的  战机:“敌人新集”、“人马未食”、“天时不顺”、“地形未得”、“疲  劳”、“不戒”、“将离士卒”、“奔走”、“不暇”、“乱行”、“心怖”、  “涉长路”、“济水”、“阻难狭路”,并指出抓住战机,出其不意,攻其  不备,即可取得作战的胜利。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重要原则,就是必须有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  兵,能够冲锋陷阵的突击部队,发现敌人有可乘之机就发起攻击。那么,究  竟什么样的时机可以发起攻击呢?”  太公答道:“要攻击敌人,应当详细察明不利于敌人的十四种情况。这  些情况一旦出现,就可以发起攻击,敌人必定会被打败。”  武王问:“你可以把这十四种对敌不利的情况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答道:“敌人刚集结而立足未稳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人马没有进  食而饥饿时可以发起攻击,天候季节对敌人不利时可以发起攻击,地形对敌  人不利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仓促奔走赶路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没有戒备  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疲劳倦怠时可以发起攻击,敌军将领离开士卒而无指  挥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长途跋涉时可以发起攻击,敌军渡河时可以发起攻  击,敌军忙乱不堪时可以发起攻击,敌军通过险阻隘路时可以发起攻击,敌  人行列散乱不整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军心恐惧不安时可以发起攻击。”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陈选锋①,见可则  击之。如何则可击?”  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②。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  武王曰:“十四变可得闻乎?”  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  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  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注释】  ①选锋:突击队,敢死队。  ②变:变故。此处指对敌不利的情况。  【例证】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有利战机稍纵即逝。捕捉、把握和创造战机,是取  得作战胜利的关键因素。李璘夜袭蔡州取得成功,就是善于创造和把握战机  的结果。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各地藩镇拥兵自立,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 page begin====================  割据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三州,成为  当时藩镇割据的一个顽固堡垒。唐王朝多次派兵讨伐,但都无功而还。元和  十一年(816 年)  十二月,太子詹事李愬毛遂自荐,任唐(今河南泌阳)、随(今属河北)、  邓(今河南邓县)三州节度使,指挥西路唐军参加讨伐。  十二年正月,李愬到达唐州,时值唐、邓军屡败之后,士气沮丧,畏敌  怯战。李愬走马上任之后,先安定军心,对将士们说:“皇帝派我来不是为  了打仗,而是来抚慰你们的。”吴元济本来就轻视李愬,闻讯后信以为真,  对李愬不再严加戒备防范。而李愬在稳定军心后,暗中积极厉兵秣马,修缮  军械,增调军队,加紧备战。同时分化瓦解淮西军,先后俘获和招抚吴元济  部将丁士良、陈光洽、吴秀琳、李忠义、李愬等人。他从降将降卒那里,详  细了解到淮西地形险易、兵力虚实等情况。三月,北路唐军在郾城附近击败  淮西军主力,攻克郾城。吴元济见郾城失守,急调蔡州部队加强洄曲(郾城  东南)守军,将主要兵力放在北线,吴元济老巢蔡州城守备空虚。李愬于是  决定奇袭蔡州。  十月十五日,北风怒吼,大雪漫天。李愬利用这一天候,命李愬、李忠  义率精兵三千为前锋,自率三千人为中军,今田进诚率三千人殿后,秘密向  蔡州进军。唐军急进六十里,黄昏时到达军事要地张柴村,吴元济守军毫无  防备,遭到全歼。部队稍事休息后,即留五百人镇守,以断敌朗山(今河南  确山)救兵;令五百人截断通往洄曲的桥梁,防洄曲守军回救。随后继续东  进。入夜,风雪大作,李愬率部克服重重困难,全军急速前进,经过七十里  的雪夜强行军,于凌晨赶到蔡州外城。蔡州已三十多年无战事,又逢风雪天  气,戒备松弛。唐军到达城下时,城内守军毫无察觉。李愬派勇士登城而入,  尽杀守门士卒,打开城门,唐军大部队蜂涌而入。等到吴元济从被窝中被部  下叫醒时,住宅已被唐军包围。吴元济见大势已去,只得束手就擒。  此战,李愬因势利导,麻痹对方,利用恶劣天候,敌人放松戒备、防守  空虚,出其不意,攻敌不备,长驱突袭,终于一举获胜。从此结束了淮西割  据局面,并促使成德、卢龙、横海、淄膏等藩镇先后归顺朝廷,唐王朝又一  度重归统一。  <> page begin====================  练士第五十三  【提示】  本篇论述了根据士兵的不同状况,挑选和编组军队的方法。其主旨是根  据士卒身体强弱、身材的高低、社会地位、思想心理等等不同状况,分成不  同的类别,组编成不同的分队。  本篇共列举了“冒刃之士”、“陷陈之士”、“勇锐之士”、“勇力之  士”、“寇兵之士”、“死斗之士”、“敢死之士”、“励钝之士”、“必  死之士”、“幸用之士”、“待命之士”等等。这样,平时有利于管理训练,  战时则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分队,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选编士卒的办法应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把军队中勇气超人、不怕牺牲、不怕负伤的人,编为一队,  叫冒刃之士;把锐气旺盛、年轻壮勇、强横凶暴的人,编为一队,叫陷阵之  士;把体态奇异,善用长剑,步履稳健、动作整齐的,编为一队,叫勇锐之  士;把臂力过人能拉直铁钩、强壮有力能冲人敌阵捣毁敌人金鼓、撕折敌人  旗帜的人,编为一队,叫勇力之士;把能翻越高山,行走远路、轻足善走的  人,编为一队,叫寇兵之士;把曾经是贵族大臣而已失势而想重建功勋的人,  编为一队,叫死斗之士;把阵亡将帅的子弟,急于为自己父兄报仇的人,编  为一队,叫敢死之士;把曾人赘为婿和当过敌人俘虏,要求扬名遮丑的人,  编为一队,叫做励钝之士;把因自己贫穷而愤怒不满,要求立功受赏而达到  富足心愿的人,编为一队,叫必死之士;把免罪刑徒,要掩盖自己耻辱的人,  编为一队,叫幸用之士;把才技胜人,能任重致远的人,编为一队,叫待命  之士。这就是军中选编士卒的方法,不可不洋加考察。”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练十之道①奈何?”  太公曰:“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②,名曰冒刃③之士;  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④齐列者,  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拔距伸钩⑤、强梁⑥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  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  寇⑦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  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⑧人虏,欲  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⑨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心者,聚为  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⑩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  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练  士,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练士之道:挑选土卒的方法。练,同“拣”,选择、挑选。  ②卒:古代军队的一级编制,一般百人为卒。此处可理解为“队”。  ③冒刃:敢于冒险。刃,刀口、刀锋,喻指危险。  <> page begin====================  ④接武:前后足迹相连结。武,足迹。这里意为步伐稳健整齐。  ⑤拔距:古代运动习武的游戏,类似现在的拔河。伸钩:把弯钩拉直。  ⑥强梁:强横、强悍、强暴。  ⑦寇:底本作“冠”,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寇兵即象盗  贼一样出没无常的军队。  ⑧赘(zhuì)婿:男到女家成婚。古人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⑨励钝:激励迟钝萎靡之人,让他振作起来。  ⑩胥靡:刑徒囚犯。  【例证】  士卒的选拔和编组,是军队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军队战  斗力的强弱。在这方面,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吴起做得极为成功和出色。  吴起,本是卫国人,初任鲁国将领,率军击破强大的齐军。后入魏为将,  任魏西河郡守二十余年,与各诸候国大战七十六次,其中六十四次取得全胜,  其余十二次不分胜负,为魏拓地千里,使魏强盛一时。后来吴起来到楚国,  掌握军政大权,主持变法,精减机构,选练军队,使楚国力日盛,楚军成为  一支威震诸侯的劲旅,楚国也成为战国时期的列强之一。  吴起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与他善于治军分不开的。吴起主张  “简募良材”,并进行合理编组,他认为,齐桓公征募强悍勇猛的士卒五万  人,因此才得以称霸诸侯;晋文公征募能征善战的士卒四万人,因而实现了  称霸的夙愿;秦穆公拥有能冲锋陷阵的士卒三万人,使得许多西戎部落都臣  服在自己脚下。因此,必须“简募良材”,把百姓中那些胆量大而气力强、  身手敏捷能越高驰远、勇敢顽强的人挑选到军队中来。  吴起既重视对士兵的选拔要严格,也重视对士兵进行合理编组,用其所  长,各尽其才,使之充分发挥出威力。吴起根据士兵身材的高矮、体魄的强  弱、胆量的勇怯、智力的高下进行明确分工,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  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正是由于吴起能够“简募良材”,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编组,才使得所率  领的军队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 page begin====================  教战第五十四  【提示】  本篇论述了军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关于训练的内容,包括:要让士兵  明确指挥的信号和方法,掌握“金、鼓之节”,保证行动一致,步伐整齐;  三令五申,强调训练纪律,使士卒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教会兵士起居、操  持兵器以及不同的阵法。关于训练方法,应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  先单兵后合成,由点到面,逐步推广。这样训练出来幻军队,就“能成其大  兵,立威于天下”。  【译文】  武工问太公说:“集合纪成全军部队,要使士卒娴熟战斗技能,其训练  方法应该怎样?  太公答道:“凡是统率三军,必须用金鼓来指挥。这是为了使全军的行  动整齐划一。将帅必须首先明确告诉官兵应该怎样操练,并且要反复申明讲  解清楚,然后再训练他们操作兵器,熟悉战斗动作,以及根据各种旗帜指挥  信号的变化而行动的方法。所以,训练军队时,要先进行单兵教练,单兵教  练完成后,再十人合练;十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百人合练;百人学  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千人合练;千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万人合  练;万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全军合练;全军教练作战的方法,教练  完成后,再进行百万大军的合练。这样,就能组成强大的军队,立威无敌于  天下。”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卫问太公曰:“合三军之众,欲令士卒练士,教战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领三军,有金鼓之节①,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先明告  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②,旌旗指麾③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  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入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  之下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  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故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节:节制,指挥。  ②操兵起居:操兵指使用兵器,起居指坐、站、进、退、分、合等,意  为操持兵器,练习各种战斗动作。  ③麾:同“挥”,指挥。  【例证】  训练是为了提高部队战斗素质而进行的教练活动,在军事活动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驱使没有经过训练的部队同敌人作战,无异于驱使牛  羊投入狼群。因此,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手段。在军事训练中,必  须贯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原则。在这方面,民族英雄戚继光给人  <> page begin====================  们做出了榜样。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任浙江都司  参将,负责宁(今宁波)、绍(今绍兴)、台(今临海)三地防倭事宜。面  对明军“望贼奔溃,闻风丧胆”的现状,戚继光感触很深。他清楚地看到,  受倭害最深的是民众,对倭寇最恨的是民众,抗倭最力的也是民众。当官军  临阵败北之时,各地的民兵、义勇自发组织起来的乡勇民团,则常常能给倭  寇出其不意的打击。但这种民众武装,不曾经过军事训练,打仗时缺乏指挥,  缺点很多。于是上书请求练兵,认为只要选择骁勇健壮之士三千人,“时加  操备,居常教练”,就能够抵御倭寇的骚扰。几经周折,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他的建议才被采纳,戚继光于是到义乌招募了矿工和农民四千多人。  对这支新募的队伍,戚继光从思想上、武艺上、纪律上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  的训练。  戚继光首先从政治思想上对他们进行保国卫民教育,向士兵讲明老百姓  用血汗供养士兵,就是为了“杀贼,保障他”,让士兵懂得为谁打仗,激发  士兵奋勇杀敌。在武艺上,戚继光从难从严要求,按实战要求进行训练。他  对士兵们讲:“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又如何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  决杀了你。”要求士兵练真武艺,不搞花拳绣腿。规定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  让士兵结合阵法进行操练,并加以考核,奖优罚劣,使人人专心练武,个个  有实战本领。戚继光还训练士兵听从号令,制定了各种条令,从行军住宿到  练武摆阵、杀敌擒贼,都有极其详尽而明确的规定,要求官兵对这些条令“务  要记熟”,严格遵守,使这支军队真正做到今行禁止。  经过严格的训练,戚继光终于使这支来源于矿工和农民的部队,成为一  支武艺精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威武之师,并依靠他们基本肃清了倭寇  的骚扰。  <> page begin====================  均兵第五十五  【提示】  本篇论述了车兵、骑兵、步兵的不同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问作战能力  的对比、车骑的编制和战斗队形。首先指出:“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  坚陈,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  寇也。”接着从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两个方面比较了步、骑、车之间的作战  能力。最后论述了车兵的编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上所应采取的不同  战斗队形;骑兵的编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上所应采取的不同战斗队  形。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战车同步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  步兵能抵挡一辆战车?用骑兵同步兵作战,一名骑兵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  步兵能抵抗一名骑兵?用战车同骑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骑兵?几名  骑兵能抵挡一辆战车?”  太公回答道:“战卒,犹如军队的羽翼,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是用来攻  坚陷阵,截击强敌,断敌退路的;骑兵是军队的眼睛,可以用来侦察警戒,  跟踪追击溃逃之敌,切断敌人粮道和袭击散乱流窜的敌人。因此,战车和骑  兵的运用不恰当,在战斗中一名骑兵还抵不上一名步兵。全军布列成阵,车、  骑、步兵配合得当,那么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  兵八十人,八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八人,八  名步兵可以抵挡一名骑兵。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十人,十名骑兵可以抵挡  一辆战车。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四十人,四  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四人,四名步兵可以抵  挡骑兵一人。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六人,六名骑兵可以抵挡战车一辆。战  车和骑兵,是军队中最具有威力的战斗力量,十辆故车可以击败敌人千名,  百辆战车可以击败敌人万名。十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百名,百名骑兵可以击  败敌人千名,这些都是大概的数字。”  武王问:“战车和骑兵的军官数量配置和作战方法应该怎样?”  大公答道:“战车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辆战车设一长,十辆战车设  一吏,五十辆战车设一卒,百辆战车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  五辆战车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四十步,每辆左右间隔为十步,每队问的前  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六十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战车必须沿着道  路前进,十辆战车为一聚,二十辆战车为一屯。车与车前后距离二十步,左  右间隔六步。队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三十六步,五辆战车设一长,活  动范围前后左右各二里,战车撤出战斗后仍内原路返回。骑兵应配备的军官  数量是,五名骑兵设一长,十名骑兵设一吏,百名骑兵设一率,二百名骑兵  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骑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二十步,  每骑左右间隔四步,队与队之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为五十步。在险阻地  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每列前后相距十步,左右间隔二步,队间距离和左右间  隔各二十五步。三十名骑兵为一屯,六十名骑兵为一辈,每十名骑兵设一吏,  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百步,撤出战斗后各自返回原来的位置。”  武王说:“好啊!”  <> page begin====================  【原文】  武王问大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以骑  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  当一车?”  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①也,所以陷坚陈,要②强敌,遮走北也;骑  者,军之伺候③也,所以踵④败军,绝粮道,击便寇⑤也。故车骑不敌战⑥,  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陈而相当,则易战⑦之法,一车当步卒  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  当一车。险战⑧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  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⑨。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  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⑩、陈法奈何?”  大公曰:“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⑾,百车一  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  车必循道,十车为聚⑿,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  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  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  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  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⒀,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军之羽翼:意为战车对于军队来说,好比鸟之羽翼,是用来增强战斗  力的。  ②要:同“邀”,邀击。  ③军之伺候:意为骑兵如同侦察人员一样,是窥探敌人,乘敌之隙的。  ④踵:跟踪追击。  ⑤便寇:敌人的游动部队。  ⑥车骑不敌战:意为车骑使用的地形不适宜,车骑的编制配合不恰当。  ⑦易战:在平坦的地形作战。  ⑧险战:在险厄阻隘的地形作战。  ⑨车:底本作“卒”,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⑩吏数:军官的数量。  ⑾率:指车兵的一级单位。  ⑿聚:与下文的“屯”,都是车兵的一种战斗编组。  ⒀辈:骑兵的一种战斗编组。  【例证】  车、步、骑三个兵种特点和作用不同,各有所长,又各有短。在作战中,  只有让它们协同作战,互相配合,利用战车抗击敌步骑的冲击,利用骑兵的  强大突击力,用步兵最终解决战斗,才能取得作战的胜利。刘裕就是使用步  骑与战车协同作战而灭掉南燕的。  <> page begin====================  刘裕本是东晋将领,后掌握东晋军政大权,积极准备出兵北进,消灭南  燕。南燕与东晋相邻,据有五州之地,拥有铁骑万匹。南燕得知晋将要北进  的消息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燕主慕容超自信地认为:“不如  纵使入岘(大岘山,今山东沂水县北),以精骑蹂之,何忧不克?”义熙五  年(409 年)四月,刘裕率兵十余万自建康(今南京)出发,所过之地皆筑  城堡,并分兵留守,以防被南燕骑兵切断后路。当晋军抵达南燕境年的琅琊  时,燕守军不战而走。刘裕识破此乃敌诱兵之计,以便依托临朐(今山东)、  广固等坚城,在平坦地带同晋军决战,于是决定将计就计,北越大岘山,直  捣南燕腹地,以车制骑,一举消灭南燕。  大岘山高七十丈,长二十里,山势险峻,有“齐南天险”之称。六月十  二已晋军到达东莞,越过大岘山。在战前,刘裕分析了敌我双方军队的特点,  认为南燕向来以骑兵称雄,在平原地区作战,骑兵的冲击力大,机动性好。  而晋军步兵与车兵较多,如何将晋军的劣势化为优势呢?刘裕经过思考,制  定了一个步、骑、车兵相互配合的作战方案:将兵车四千辆分为左、右翼,  中间由骑兵跟车前进,作为机动兵力。这样既能防御敌军的进攻,又可主动  出击敌人。然后刘裕令兵车“方轨(两车并行)徐行”,以加强抵御燕骑兵  的冲击力。“车悉张慢”,借以抵挡敌军矢石的打击。在近距离作战时,步  兵在兵车的掩护下大显身手,兵车上的长矛也可以有效杀敌。跟着兵白话六  韬车前进的骑兵既可得到兵车的掩护,又可有力地支援战车。总之,晋军这  种以步,骑、车兵互相协同的阵势,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是十分有效的。  六月十八日,晋军主力到达临胸城南数里之地,慕容超派骑兵前来进攻。  但在晋军阵前,燕军骑兵威力难以发挥。双方激战半日,相持不下,燕于是  精兵悉出助战,临胸城中守军兵力单薄。刘裕乘机派兵偷袭,一攻即陷,然  后乘势猛打猛攻,大败燕军。接着乘胜前进,直逼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次年二月,燕在被围八个月后,开门投降,慕容超被擒杀,南燕灭亡。  在这次作战中,晋军步、骑、车兵互相协同,使晋军化劣势为优势,终  于大获全胜。  <> page begin====================  武车士第五十六  【提示】  本篇论述了选拔车兵的标准、条件和方法。首先是年龄四十岁以下,身  高七尺五寸以上。其次有良好的驾车技术。最后是箭法娴熟,武艺高超。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选拔车上武士的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选拔车上武士的标准是:选取年龄在四十岁以武车士第五  十六 241 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跑起来能追得上奔跑的马,能在奔驰中跳  上战车;并能在战车上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应战,能执掌旌旗,并能拉满  八石弩,熟练地向左右、前后射箭的人。这种人称为武车士,对他们不可不  给予优厚待遇。”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十①奈何?”  太公曰“选车十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走能逐奔马,  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弩②,射前  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注释】  ①车士:乘车战斗的武土。  ②彀(gòu):张满弓弩。八石弩:即拉力为九百六十斤的强弩。石,古  代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例证】  自夏、商到春秋的一千六百年间,是我国的战车时代,车兵是这一历史  时期最为重要和主要的兵种。但由于战车对地形和道路的依赖性很大,其地  位逐渐被骑兵和步兵所取代。但到了十六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等人,  又使车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俞大猷在舟山作战失利后,被罚到山西大同戴罪立功。他发现明王朝建  立二百多年来,北方一直不得安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抗击蒙古骑兵  的手段。他认为战车是对付骑兵的有效武器,于是建立了车营,在大同地区  的安银堡,用一百辆战车和三千步、骑兵,打败了鞑靼的十余万骑兵。  戚继光调到蓟镇后,认真研究了俞大酞建立和使用车营的经验,认为车  营有五大好处:“凡攻战用之环卫,一则可以束部伍,一则可以代甲胄,虏  马拥众,无计可逼,此车之堪用一也。行则为阵,止则为营,以车为正,以  马为奇,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此车之堪用二也”,等等。于是,戚继光建  立了七个车营,每营装备有重车、轻车。车两头设有长辕,两头皆可驾马,  可进可退。重车每辆装火炮两门,配备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两名管  马,六名管炮,一名车长,一名舵手。另十名为骑兵,其中鸟铣手兼长刀手  四名,两名为藤牌手,两名为鎲把手,队长、火兵各一名。轻车只配备十名  士兵。每营共计一百二十八辆,官兵三千一百零九名。  这种车营,有效地抵挡住了蒙古骑兵的冲击。被淘汰了的战车,两千年  <> page begin====================  后被戚继光发掘出来,推陈出新,又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 page begin====================  武骑士第五十七  【提示】  本篇论述了选拔骑兵的标准、条件和方法。首先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  高七尺五寸以上,其次是身体健壮,骑木精湛,箭技高超,能够“越沟堑,  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选拔骑士的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选拔骑士的标准是,选取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  五寸以上;身强力壮,行动敏捷迅速超过常人;能骑马疾驰并在马上挽弓射  箭,能在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应战自如,进退娴熟;能策马越过沟堑,攀登  丘陵,冲过险阻,横渡大水,追逐强敌,打乱众多敌人的人。这种人称为武  骑士,对他们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①奈何?”  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  超绝伦等②;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  阻,绝大泽③,驰④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注释】  ①骑土:骑马作战的武士。  ②超绝伦等:身怀特异才能,本领远远超过一般人。  ③泽:聚水的洼地、河流。  ④驰:追逐,追赶。  【例证】  我国的骑兵,早在春秋战国之交即己出现。而中原地区最早组建骑兵,  则开始于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  赵国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之一。公元前 403 年,赵、韩、魏三家  分晋,赵国由此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占据了原晋国北部  疆土,在北面、东北面与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以及燕国相邻;东面  与中山国、齐国相接,南面。西南面与卫、韩、魏、秦诸国交界。周显王四  十四年(前 325 年),式灵王继承赵国王位,当时诸侯各国逐鹿中原,进行  剧烈的兼并战争:在强国环伺的环境下,赵国屡遭欺凌,北方、东北方的少  数民族,身着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蹬皮靴,善于骑马射箭,行动灵活,  进退神速,也时常纵马南下,骚扰赵境,给赵国北部边境地区人民的生产和  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赵武灵王感到,要使赵国在激烈的  兼并战争中不被消灭并日益强盛起来,就必须进行军事改革,以提高国防力  量。经过长时问的思考,赵武灵王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将胡服骑射以教百  姓”。因为当时赵国官兵的衣服为传统的中原风格,为宽领口、肥腰、大下  摆,袖子长又宽的所谓宽袍大袖,而且盔甲笨重,结扎繁琐。这种装束就是  <> page begin====================  平时行动也很不方便,更别说上下战马,拼搏于战场了。同时,赵国人打仗  用的战车,只适宜于平坦地形,遇到崎岖地形就无能为力了。而胡人穿的是  窄袖短衣,打仗时骑马射箭,十分轻快敏捷。因此,赵武灵王决心向胡人学  习,实行“胡服骑射”,即改穿胡人的服装,采用骑兵作战的方式。赵武灵  王冲破各种阻力,下令全国  战车第五十八 245 改穿胡服,他以身作则,率先穿起胡服,这样老百姓  也都很快改着了胡服。  在胡服的基础上,赵武灵王广泛招募骑射之士和训练现有的士兵掌握骑  射之术,并专设了“骑邑”,作为讥练骑兵的基地。经过改革,在很短的时  间年,就组建起了一支人数众多、兵力强盛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取代了过  去的车兵,成为赵军的主力。赵武灵王依靠这支骑兵,很快改变了被动挨打  的局面,不但击败了过去时常骚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大破林胡和楼烦等少  数民族,向北方开疆拓土上千里。到赵武灵王去世时,赵国一跃为七雄中的  强国之一,在战国后期一度成为与秦抗衡的军事强国。  “胡服骑射”标志着汉族历史上第一支独立的、庞大的骑兵部队的诞生。  这是继步卒勃兴取代车兵甲士的传统主导地位后,在春秋战国军事史上发生  的第二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由于轻装骑兵速度迅捷、运动灵活、攻击  性强、特别适宜于在内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区作战等优点,于是被其他诸侯  国纷纷仿效,大规模地组建骑兵,从而使骑兵成为整个封建时代的重要兵种  之一。  <> page begin====================  战车第五十人  【提示】  本篇论述了车兵作战的十种不利地形和八种有利战机。首先指出了车、  骑、步兵的战术特点:“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接  着具体论述了车战的“十死之地”、“八胜之地”。最后指出,将领如果能  “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战车的作战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步兵作战贵在熟悉情况变化,战车作战贵在熟悉地形状况,  骑兵作战贵在熟悉别道捷径。车、步、骑都是作战部队,只是用法有所不同。  战车作战有十种死地,也有八种有利的情况。”  武王问:“十死之地是哪些?”  太公答道:“可以前进而不能退回的,就是战车的死地;逾越险阻、长  途追逐敌人的,就是战车的竭地;前面平坦易行,后面险阻难通的,就是战  车的困地;陷于险阻而难以出来的,就是战车的绝地;毁塌积水的黏泥地带,  就是战车的劳地;左面险阻有面平坦,还要向上爬坡的,就是战车的逆地;  盛草遍地,还要渡过深水的,就是战车的拂地;战车数量少,地形平坦,战  车与步兵又配合不当的,就是战车的败地;后面有沟渠,左面有深水,右面  有高坡,就是战车的坏地;昼夜大雨,连日不停,道路毁坏,前不能进,后  不能退的,就是战车的陷地。这十种地形都是战车的死地。所以愚将由于不  了解这十种死地的危害而失败被擒,智将由于能避开这十种死地而取得胜  利。”  武王问:“八种有利的情况是哪些?”  太公答道:“敌人的前后行阵尚未布定,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旌  旗紊乱,人马不断调动,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士卒有的向前,有的退  后,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阵势不稳,士兵在前  后相互观望,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前进则犹疑不定。后退时恐惧害怕,  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全军突然惊乱,挤成一团,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  敌人在平坦地形上与我交战,至日暮时还未结束战斗,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  敌人长途行军,至大黑才宿营,三军恐惧不安,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这八  种情况都对战车作战有利。将帅知道了上述战车作战的十种死地和八种有利  情况,即使敌人把我四面包围,用千乘万骑向我正面进攻,两侧突击,我也  能每战心胜。”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①,三军同名而  异用也,凡车之死地②有十,其胜地③有八。”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  <> page begin====================  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圮下  渐泽④、黑上黏植⑤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⑥者,车之逆地也;  殷⑦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  地白话六韬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  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  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陈未定,即陷之;族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  十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陈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  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  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  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别径奇道:岔路捷径。  ②死地:不利的地形。  ③胜地:有利的情况、处境。  ④圮下渐泽:毁塌积水的地带。圮(pǐ),毁坏。下,低下,渐,浸水。  泽,洼地,池沼。  ⑤黏埴:泥泞的粘土。  ⑥仰阪:迎着山坡。阪,山坡。  ⑦殷:茂盛。  ⑧拂:违背。引申为不利。  【例证】  战车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强的攻防能力,但车战方式比较呆板,须列成整  齐的车阵,施行正面冲击。由于比较笨重,车战受地形限制大,不适宜于山  林险阻和江河水泽地区,只适宜于在平原旷野作战,因此,地形的险隘、地  势的高低、道路的好坏等地形地貌因素,直接影响到作战的胜负。朱元璋就  是利用车战的这一弱点围城打援夺取婺州的。  至正十八年(1358 年)十二月,朱元璋命令胡大海率军进攻婺州(今浙  江金华市).胡大海攻城受挫,朱元璋遂亲率大军前往增援。军至兰溪(令浙  江兰溪县),朱元璋先命手下儒生王宗显前去婺州侦探敌情。王宗显来到距  离婺州只有几里地的老朋友吴世杰家,通过他了解到城中元军的虚实,”得  知城中守将“画疆分守”、“各自为心”等重要情况。朱元璋听到报告后,  感到婺州易得,唯一让人担心的是敌处州(今浙江丽水县)援军赶来,会使  自己腹背受敌。恰在这时侦骑来报,处州元将胡深率领由一百多辆战车组成  的部队前往增援婺州,已进至松溪一带。朱元璋立即召集诸将,对他们说:  “婺州之所以不肯投降而坚守至今,是因为有处州做它的后盾,只要断绝处  州对它的援助,婺州不日可下。现在处州派来援助的部队己到松溪。松溪山  多路狭,战车通行困难,只要充分发挥我军机动灵一活的优势,必可将敌车  兵消灭。现胡深在松溪扎营,观望不前。我军情锐可先在山间路们埋伏,然  <> page begin====================  后派一将率军诱敌人伏,即可大获全胜,全歼来敌!”  于是令大将常遇春、胡大海各自率兵埋伏在山路两侧,又令胡德济率兵  诱敌,只许失败不许胜利。  第二天,胡德济依计领兵向胡深发起攻击,边打边返,胡白话六韬深不  知是计,率军尾随追击。在山顶观阵的朱元璋见元军己全部进入伏击圈,一  声令下,常遇春、胡大海所部由两侧杀出,胡德济也返身杀回。胡深此时始  知中计,但为时己晚,战车在山间小道上行动困难,只能被动挨打,没有还  手之力。不到半个时辰,所有战车全被毁坏,驾车的士兵非死即伤,胡深见  大势己去;乘乱逃走。  援军失败后,婺州城年的元军惊慌失措。他们本来就同床异梦,这时更  是各怀异心。防守东门的元军开门投伶,朱元璋顺利进入婪州城。守城元军  四散而逃,主将石抹厚孙逃跑不及,当了俘虏,朱元璋很顺利地夺下了婺州。  <> page begin====================  战骑第五十九  【提示】  本篇论述了骑兵作战的十种战机和九种不利地形。十种战机包括“敌人  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敌人暮欲  归舍,三军恐骇”、“敌人奔走,士卒散乱”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骑  兵冲击,即可取胜。九种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形是:败地、围地、死地、没  地、竭地、艰地、困地、患地、陷地。最后指出:“此九者,骑之死地也。  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以陷败也。”  【译文】  战骑第五十九  武王问大公说:“骑兵的战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骑兵作战有十胜九败。”  武王问:“十胜是哪些?”  太公答道:“敌人刚到,行列阵势还未稳定,前后不相衔结,我立即用  骑兵击破敌先头骑兵部队,夹击其两翼,敌人必然溃逃;敌人行列阵势整齐  坚固,士兵斗志高昂,我骑兵应缠住敌人两翼不放,时而奔驰过去,时而奔  驰回来,快捷如风,猛烈如雷,从白天战至黄昏,不断更换旗帜,改变服装,  使敌人惊恐疑惑,就能够打败敌人;敌人行阵不坚固,士卒没有斗志,就用  骑兵进逼敌人的正面和后方,袭击其左右,夹击其两翼,敌人必然震恐;敌  人日暮回营,军心恐惧,就用骑兵夹击其两翼,急速袭击其后尾,逼近其营  垒的出入口,阻止其进入营垒,敌人必然失败;敌人没有险阻地形可以固守,  我骑兵应长驱深入,切断敌人粮道,敌人必然陷入饥饿;敌人处于平坦地形,  四面都易遭受攻击,我用骑兵协同战车攻击它,敌人必然溃乱;敌人败逃,  士卒散乱,我骑兵或从两翼夹击,或从前后袭击,敌军将帅就可以被擒获;  敌人日暮返回营垒,部队众多,队形一定混乱,就令我骑兵十人为一队,百  人为一屯,战车五辆为一聚,十辆为一群,多插旗帜,配备强弩,或扫击其  两翼,或断绝其前后,敌人将帅就可以被俘虏。上述这些,就是骑兵作战十  种取胜的战机。”  武王问:“九败是哪些?”  太公答道:“凡是用骑兵攻击敌人而不能攻破敌阵,敌人假装逃跑而用  战车和骑兵攻我后方,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败地;追击败逃之敌,越过险阻,  长驱深入而不停止,敌人埋伏在我白话六韬左右两旁,又断绝我的后路,这  就是骑兵作战上的围地;前进后不能退回,进入后不能出来,这叫做陷入天  井之内,困于地穴之中,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死地;前进的道路狭隘,退归  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弱击强,以少击多,这就是骑兵的没地;大涧深谷,  林木茂盛,活动困难,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竭地;左右两边有水,前面有大  山,后面有高岭,我军在两水之间同敌作战,敌人内守山险,外居水要,这  就是骑兵作战上的艰地;敌人断我后方粮道,我军只能前进而没有退路,这  就是骑兵作战上的困地;低洼泥泞,沼泽遍布,进退困难,这就是骑兵作战  上的患地;左有深沟,右有坑坎,高低不平,看似平地,进退都会招致敌人  袭击,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陷地。上述九种情况都是骑兵作战的死地,明智  <> page begin====================  的将帅所要竭力避开的地方,昏庸的将帅所以陷于失败的原因。”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①。”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  人必走;敌人行陈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  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  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②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  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③,无使得人,敌  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  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土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  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陈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④,  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施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  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陈,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  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  也;往而无以返,人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⑤,此骑之死地也;  所从人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  也;大涧深谷,蓊秽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  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⑥,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  返,此骑之困地也;污下沮泽⑦,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  有坑阜⑧,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  明将之所以远避,将之所以陷败也。”  【注释】  ①十胜:十种制胜的战机。原文只有八胜,疑有脱简。九败:九种致败  的地形。  ②猎:打猎,此处指袭击。  ③垒口:营垒的人口。  ④队:与下文的屯、聚、群,均为古代骑兵部队的战斗编组。  ⑤地穴:地之下陷者为地穴。  ⑥表里:内外有利的地形。  ⑦沮泽:水草所聚的地方,即沼泽地。  ⑧坑阜:指地形高低凹凸不平,坑,凹陷地。阜,土山。  【例证】  骑兵的主要特点是快速机动,有着强大而猛烈的突击力,尤其利于平原  旷野和一般山地、丘陵机动作战。在进行迂回、奇袭、断其后路、袭扰敌人  后方时,常常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效。但是骑兵作战不适于险隘水泽之地,  不利于攻城夺塞。这是它的弱点。柏乡之战中,晋军取得胜利的结果表明上  <> page begin====================  述原则的正确。  五代初,后梁太祖朱全忠与河东晋王李存勋之间为扩展各自的势力,互  相争夺成德(今河北正定)、义武(今河北定县)、卢龙(今北京)三藩镇。  朱全忠怀疑成德节度使王镕与李存勋相通,深恐其日后势强难以控制。开平  四年(910 年)十一用,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发兵至涤水(今属河北),欲攻  占定州,朱全忠佯称助王镕拒刘守光,派兵企图乘机消灭成德、义武两镇势  力。王镕和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向晋阳(今太原)求救,共推李存勋为盟主,  联合抗梁。李存勋派总管周德威率部屯赵州(今河北赵县),朱全忠命部将  王景仁率兵八万向柏乡(今河北柏乡)进军,王镕告急,李存勋亲自领兵至  赵州与周德威会合,并进驻野河(今滏阳河支流)北岸,与梁军夹河对峙。  李存勖认为:“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  知我众寡,则计无所施矣。”但周德威却认为:粱军士气正旺,不宜速战,  敌军长于守城而不善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  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因此建议退守高邑,诱  梁军离营,以逸待劳,乘机出击。李存勋采纳其策,派出精骑前往挑战,王  景仁大怒,倾军而出。晋军按预定计策,且战且退,将梁军诱至高邑南边。  李存勋登高观阵,大喜说:“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打  算立即同梁军展开决战。周德威再次劝阻说:“粱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  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  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到下午,梁军果真后退,晋军乘势从东西  两面夹击,梁军大乱,晋军奋力猛追,粱军大败,精锐全部被歼,王景仁仅  率数十骑夜逃。  此战是双方争夺河北的关键一仗。从兵力上看,梁军多于晋军。晋军以  少胜多的原因是,根据敌情、地形的实际,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歼灭的方针,  诱使梁军脱离营垒之后,充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作战的威力,一举击败梁军  于平原旷野之中,创造了古代骑兵作战利用有利地形而获胜的典型战例。  <> page begin====================  战步第六十  【提示】  本篇论述了步兵同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首先论述了步兵同车、骑作  战,必须依据丘陵险阻,占据有利地形。在兵力配备上,长兵器强弩在前,  短兵器在后,轮番战斗。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无丘陵险阻可依的情况下,同  敌车、骑交战,应将部队部署成“四武冲陈”,并设置行马、蒺藜等障碍物,  迟滞敌军行动,再深挖壕沟,构筑防御工事,即可抵挡敌军进攻。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是怎样的“太公答道:  “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必须依托丘陵、险阻的地形列阵,把长兵器和强  弯配置在前面,把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后面,轮流战斗,更番休整。敌人战  车和骑兵大量到达时,我即坚守阵地,顽强战斗,并使材士强弩戒备后方。”  武王问:“我既无丘陵又没有险阻可以依托,敌军到达的兵力既众多又强大,  战车骑兵夹击我两翼,突击我前后,致使我全军恐惧,溃败逃跑,应该怎么  办?”  太公答道:“命令我军士兵制作行马和木蒺藜等障碍器材,把牛马集中  编在一起,步兵结成四武冲阵。看见敌战车骑兵即将到来,就广泛布设蒺藜,  并挖掘环形壕沟,宽深各五尺,叫做命笼。步兵带着行马进退,用车辆连接  成营垒,推着它前后移动,停止下来时即成营寨。用材士强弩戒备左右,然  后号令我全军猛烈战斗,不得懈怠。”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①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晋居前,短兵弱弩  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陈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  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  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陈。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  后②,广深五尺,名曰命笼③。人操行马进退④,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  而为屯⑤,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⑥。”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与:底本无此字,疑脱,从《武经七书汇解》补正。战,底本无此字,  疑脱,据《武经七书汇解》补正。  ②掘地匝后:指在四周开掘壕沟。  ③命笼:《武经七书汇解》注:“言为三军之命运所系也。”可理解为  沟堑、障碍物等构成的环形防御体系。  ④进退:底本为“进步”,疑误。今据《武经七书讲义》校改。  ⑤屯:军屯,营寨。  <> page begin====================  ⑥解:同“懈”,松弛。  【例证】  “步,贵知变动”,步兵的特点是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地形、天候和  战斗形式,尤其利于险阻复杂的环境。步兵装备有各种长短兵器,攻守进退  都比较机动灵活。但步兵的弱点是快速性不如骑,稳固性不如车。因此,在  同车、骑交战时,最好能依托险隘的地形,扬己之长、抑敌之长。南宋初年,  吴玠就是以此抵挡住金军进攻并屡次获胜的。  建炎四年(1130 年),金军进攻江南受挫,遂转为东守西攻,企图由陕  入川,迂回包围,消灭南宋。九月,宋金在富平(今陕西富平北)展开激战,  宋军大败,金军进逼四川。吴率兵数千,退守控扼蜀道的要隘和尚原(今陕  西宝鸡西南),决心凭险据守,绍兴元年(1131 年)三月,金将没立首攻受  挫。五月,又与乌鲁、折合二博分兵并进。吴玠针对金军骑兵特点,坚阵固  垒,以避其锋,待其进入路狭多石的山谷下马步行时,挥军奋战,大败金军,  十月初九,金帅完颜宗弼集兵数万,自宝鸣连营三十里,企图一举打开入川  关口。宋军在吴玠的指挥下,依托险隘坚垒,以劲弓强弩轮番射击,打退金  军多次猛攻,又以精兵夜袭金营,断其粮道,并在其退路设伏。经过三日激  战,金军兵疲粮匮而退,遭宋军伏击大溃,宗弼身中两箭,将士死伤累累,  此战,是宋金战争以来宋军获得的首次大捷,鼓舞了南宋军民抗金斗争的信  心。此后,吴玠又指挥南宋军民,相继取得了饶凤关、仙人关大捷,彻底粉  碎了金军由陕入川的企图,胜利地保卫了川陕大门。  金军以弓马骑射见长,但西北一带山势险峻,易守难攻,骑兵的优势无  从发挥。而宋军却是以步兵为主,灵活机动,吴玠之所以屡败金军,关键在  于他每战都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不同特点,“必先占高原必胜之利”,健金  骑兵无法施展其威力,然后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因此能够屡创强敌,多次  获胜。  <> page begin====================  附录一  姜太公传略  (录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原文】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  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  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好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  获非龙非罴,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  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大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  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  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麦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  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  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怕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  然要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之脱■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  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  诗人称西怕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  周者,大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  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揖,后  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  武王曰:“未可。”师还,与大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  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  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  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  散鹿台之钱,发矩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  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  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  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  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  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  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上人。他的祖先曾经当过掌管四方部落的长官,  辅佐夏禹治理水土立过许多功劳。虞舜、夏禹的时候被封在吕,或者是被封  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或者被封给旁支子孙,或者成了平民,吕  <> page begin====================  尚就是他们的后代。本来姓姜,因随用封邑作姓氏,因此叫吕尚。  吕尚大概曾经很贫穷困苦,年纪老了,利用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怕姬昌。  姬昌准备出去打猎,事先占卜吉凶,卜辞上说:“这次出猎所获得的不是龙  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所得到的将是成就霸业的辅佐良才。”周西伯姬  昌于是去打猎,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了姜太公,同姜太公交谈之后大为高兴,  说:“自从我的先代君主大公说:‘一定会有圣贤之士来到周国,周国将依  靠他得以兴盛起来。’说的就是先生你这个人吧?我太公盼望先生已经很久  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姬昌用车载着他一起回去,拜他为师。  也有人说。姜太公博学多闻,曾经在商纣手下做过官,商纣暴虐无道,  姜太公就离他而去。周游列国劝说诸侯,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最后才前往  西部投奔周西伯姬昌。还有人说,吕尚是一位平民百姓,隐居在东海边上。  周西伯姬昌被商纣王拘禁在■里,姬昌手下散宜生、闳夭两人平素了解吕尚  的才能,于是前往聘请吕尚出山辅佐姬昌。吕尚也说:“我听说西伯贤明,  又能善待有才能的人,我何不投奔到他那儿去呢。”吕尚、散宜生、闳夭三  人替西伯寻找美女和奇珍宝物,献给商纣王,用来赎回西伯,西伯因此得以  被纣王释放出来,返回自己的国家。上述各种说法在言及吕尚得以臣事周国  时虽然各不相同,但在说到他后来成为周文王、武王的老师这一关键问题时  却是一致的。  周西伯姬昌从里脱身回来之后,便同吕尚暗中谋划施行德政以推翻商朝  政权,这些事大都是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所以后世谈论用兵以及周朝  所使用的秘计权木都尊崇太公为鼻祖。周西伯为政公正持平,等到他裁决了  虞、芮两国的争端之后,诗人称道西伯姬昌是秉承了上天的旨意而叫做文王。  后来周讨伐崇国、须密、大夷等诸侯国,大规模修建都城丰邑。当时天下有  三分之二都归附了周国,其中多是出于太公的谋划。  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九年之后,武王想继承文王未竟的大业,向东  征讨商纣,以观察试探各诸侯国是否听从号令。军队出发时,师尚父姜大公  左手持着黄金为饰的大斧,右手握着白牦牛尾为饰的军旗举行誓师大会,他  说:“苍兕啊苍兕,集合你们的部队,交给你们船只,迟到的将要处斩!”  于是军队前进到盟津。事先没有约定而到会的诸侯共有八百。诸侯们都说:  “可以讨伐商纣了。”武王说:“征讨的时机还没成熟,不能讨伐。”又带  领军队返回,并与太公一道写了这篇《太誓》。  过了两年,纣王杀死王子比千,囚禁箕子。武王准备征讨纣王,用龟甲  占卜吉凶,卜辞不吉利,风雨突然降临。大臣们都十分害怕,只有太公坚决  劝说武王伐纣,武王于是率兵出征。十一年正月甲子日这一天,在牧野举行  誓师大会,讨伐商纣。纣王的军队大败。纣王回头逃跑,登上鹿台。武王的  军队于是追上来杀死商纣。第二天,武王立于神坛前,大臣们手捧净水,卫  康叔封铺彩席,师尚父牵着致祭的牲畜,史佚诵读祭告天地的文书,向天神  报告声讨商纣的罪行。武王又散发鹿台之中的金钱,发放矩桥粮仓中的粮食,  用来救济贫穷百姓。修整比于的坟墓,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箕子,迁移象征最  高统治权的九只宝鼎,修明周王朝的政治;与天下人民一道除旧布新。  在这些事情中,师尚父所出的谋略贡献最多。  这时武王己消灭商朝而称王天下,便将师尚父封在齐国的营丘。师尚父  东去自己的封国时,在路上住宿,行程迟缓。旅舍的主人说:“我听说时机  难以得到而容易失去。客人睡得很安稳,大概不是去封国就职的吧。”太公  <> page begin====================  听到这句话,急忙连夜穿上衣服赶路,天亮时就赶到了自己的封国。恰在这  时莱侯率军前来进攻,与太公争夺营丘。营丘靠近莱国。莱人,是夷族,乘  商未纣王混乱而周朝刚刚建立,还没有来得及安定远方各国之机,因此前来  同大公争夺国土。被大公击败。  太公到了封国之后,修明政治,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简化礼节,沟通  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渔业和盐业生产,因此各地民众多来归附齐国,齐国成  为当时的二个大国。到周成王年少即位时,管叔和蔡叔乘机发动叛乱,淮夷  也反叛周朝。周成王于是派召康公授权太公说:“东边到海滨,西边到黄河,  南边到穆陵,北面到无棣。所有五等诸侯,九州长官,只要不服从周王命令,  你都可以讨伐他们。”齐国从此得到征伐大权,成为大国,建都于营丘。  <> page begin====================  附录二  六韬逸文  一、银雀山汉墓竹简所录逸文  1  ……文王业之而崩,武王即立……  ……严,杀僇毋常,从之不义,舍之不仁,愿闻□…………前行己修矣,  今时可,臣固将言之。”  周公旦□……□之□□……  太公望曰:“夫受为无道,忍……百生。君方明德而诛之,杀一夫而利  天……”  ……之币以东伐受,至于河上。雨□□疾,武王之乘黄振而死,旗折□  □……  ……□正而后代,故功可得而立也。意者我□□……官治,其气偖,王  姑修身下贤,□须其时。”  大(太)公望曰:“四时无穷,人□……故时无恒与,道无恒业,盈□  变化,天□□……可,孰为有天?夫天先□之,□□□□□□之。道先非之,  而后天下仮之。今夫受外失天下,内失百生,我方明德而受之,其不可何也?  夫以百生而攻天子,可华而舍乎?去必死,进必取,□……□今日行之。”  大(太)公……□□罪人而□……先涉,以造于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  □……禽受,■(系)其首于白……  2  ……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  ……曰:“吾闻宿善者不□,且日不足……  ……之佝。凡受之所佝刑……  ……□□□殷民□……  ……□箕子……  ……行殷庚之正,使人人里其里,田其田,□……  ……后嗣,周有天下以为家社。沇才!曰不足。葆启。  3  ……曰:“以地取人胃之……胃之备,以禄取人谓之交,以义取人胃之  友。友之友谓崩,崩之崩胃之党,党之党胃之群。群党崩友皆……  4  ……□力不能为奈何?”  大公望曰:“苍苍上天,莫知极。柏王之君,孰为法则?往者不可及,  来者不可待。能明其世者,胃之天子。夫汤之伐桀也,非其战□修也……  <> page begin====================  5  ……□民以仁义之言使广不知道极之所旦。”文王再……  6  ……再拜曰:“余闻在□□曰:‘佳天佳人,申申在……  7  人当瞿而立。文王曰:“何涂之从?”大公望曰:“从上涂往而毋顾。  上涂不远,戒之毋反,其往……  8  ……下。大人之■□……  ……□以人■也。■才以□……  ……□□,■□以取国,■国以取天下,□……  9  ……回罢天之度,臣有三劝?…??  ……□信,三劝乃亲,六怀皆得,何人不服!三劝不亲,游戌在身。六  怀无常,游戎……  ……□亲,天下皆安和乃立王。故……  ……大安。?尚正  二、《群书治要》所录逸文  1  文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  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  善害公法。赏赐不如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而赏,不因怒而诛;  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后官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匿,下无阴害。不  供宫室以费财,不多游观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官无腐蠹之藏,  国无流饿之民也。”  文王曰:“善哉!”  2  文王问太王曰:“愿闻治国之所贵。”  <> page begin====================  太公曰:“贵法令之上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大利则君德彰  矣。君不法天地而随世俗之所善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法,是以  法令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沈于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  3  文王曰:“愿闻为国之大失。”  太公曰:“为国之大失,作而不法法,国君不悟,是为大失。”  文王曰:“愿闻不法法,国君不悟。”  太公曰:“不法法则令不行,令不行则主威伤。不法法则邪不止,邪不  止则祸乱起矣。不法法则刑妄行,刑妄行则赏无功。不法法则国昏乱,国昏  乱则臣为变。不法法则水旱发,水旱发则万民病。不法法则兵革起,兵革起  则失天下也。”  4  文王问太公曰:“人主动作举事善恶,有福殃之应,鬼神之福无?”  太公曰:“有之。主动作举事,恶则天应之以刑,善则地应之以德,逆  则人备之以力,顺则神授之以职。故人主好重赋敛,大宫室,多游台,则民  多病温,霜露杀,五谷、丝麻不成。人主好田猎罩戈,不避时禁,则岁多大  风,禾谷不实。人主好破坏名山,壅塞大川,决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伤民,  五谷不滋。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则日月薄蚀,太白失行。故人主动作举  事,善则天应之以德,恶则人备之以力,神夺之以职,如响之应声,如影之  随形。”  文王曰:“诚哉!”  5  武王问太公曰:“桀纣之时,独无忠臣良士乎?”  太公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为无有?”  武王曰:“为人臣而令其主残虐,为后世笑,可谓忠臣良士乎?”  太公曰:“是谏者不必听,贤者不必用。”  武王曰:“谏不听是不忠,贤而不用是不贤也。”  太公曰:“不然。谏有六不听,强谏有四必亡,贤者有七不用。”  武王曰:“愿闻六不听,四必亡,七不用。’  太公曰:“主好作宫室台池,谏者不听;主好忿怒,妄诛杀人,谏者不  听;主好所爱无功德而富贵者,谏者不听;主好财利,巧夺万民,谏者不听;  主好珠玉奇怪异物,谏者不听,是谓六不听。四必亡:一曰强谏不可止,必  亡;二曰强谏知而不肯用,必亡;三曰以寡正强,正众邪,必亡;四曰以直  强,正众曲,必亡。七不用:一曰主弱亲强,贤者不用;二曰主不明,正者  少,邪者众,贤者不用;三曰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四曰法政阿  宗族,贤者不用;五曰以欺为忠,贤者不用;六曰忠谏者死,贤者不用;七  曰财货上流,贤者不用。”  <> page begin====================  6  武王伐殷,得二丈夫,而问之曰:“殷之将亡,亦有妖乎?”  其一人曰:“有。殷国尝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箕,六  月雨雪深尺余。”  其一人曰:“是非国之大妖也。殷君喜以人喂虎,喜割人心,喜杀孕妇,  喜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喜夺,喜诬。以信为欺,欺者为真;以忠为不忠,  忠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为下。急令暴取,好田猎,出入不时,喜治宫  室,修台池,日夜无已。喜为酒池肉林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无长幼之  序,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所爱专利而擅令,无礼  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升斜,无尺丈,无称衡。此殷国  之大妖也。”  7  文王在岐周,召太公曰:“争权于天下者何先?”  太公曰:“先人。人与地称,则万物备矣。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贤  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  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将何以得之?”  太公曰:“可。天下有地,贤者得之;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  贤者收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贤者取之。夫以贤而为  人下,何人不与?以贵从人曲直,何人不得?屈一人之下,则申万人之上者,  唯圣人而后能为之。”  文王曰:“善,请著之金板。”于是文王所就而见者七十人,所呼而友  者千人。  8  武王曰:“士高下岂有差乎?”  太公曰:“有九差。”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人才参差,大小犹斗,不以盛石,满则弃矣。非其人而使之,  安得不殆?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  疾,此可使要问闾里。察奸伺猾,权数好事,夜卧早起,虽遽不悔,此妻子  将也。先语察事,实长希言,赋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切切截截,不用谏  言,数行刑戮,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讼辩好胜,疾贼侵陵,斥人以刑,  欲正一众,此千人之将也。外貌咋咋,言语切切,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  万人之将也,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以节,言语不慢,忠心  诚必,此十万之将也。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  之将也。动动纷纷,邻国皆闻,出人居处,百姓所亲,诚信缓大,明于领世,  能教成事,又能救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  之率,乃天下之主也。”  9  <> page begin====================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极,天道、地利、人事,三者孰先?”  太公曰:“天道难见,地利、人事易得。天道在上,地利在下,人事以  饥饱、劳逸、文武也。故顺天道不必有吉,违之不必有害。失地之利,则士  卒迷惑。人事不和,则不可以战矣。故战不必任天道,饥饱、劳逸、文武最  急,地利为宝。”王曰:“天道鬼神,顺之者存,逆之者亡,何以独不贵天  道?”  太公曰:“此圣人之所生也。欲以止后世,故作为谲书,而奇胜于天道,  无益于兵胜,而众将所拘者九。”  王曰:“敢问九者奈何?”  太公曰:“法令不行而任侵诛;无德厚而用日月之数;不顺敌之强弱;  幸于天道,无智虑而候氛气;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归过敌人;怯弗  敢击而待龟筮;士卒不募而法鬼神;设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几天道鬼神,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不可以治胜败,不能制死生,故明将不法  也。”  10  太公曰:“天下有粟,圣人食之;天下有民,圣人收之;天下有物,圣  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爱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  天下。”  11  武王胜殷,召太公问曰:“今殷民不安其处,奈何使天下安乎?”  太公曰:“大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冬日之从阳,夏  日之从阴,不召自来。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几,不  可数动,动之有凶。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民怨生;明罚则民慑畏,民慑畏则  变放出;明察则民扰,民扰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故明工之民,不知所好,  不知所恶,不知所从,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乐哉!圣  人与天下之人皆安乐也。”  武王曰:“为之奈何?”  大公曰:“圣人守无穷之府,用无穷之财,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  天下治矣。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无夺  民之所利,而农顺其时矣。任贤使能而官有材,而贤者归之矣。故赏在于成  民之生,罚在于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  12  武王至殷,将战。纣之卒握炭流汤者十八人,以牛为礼以朝者三千人。  举百石重沙者二十四人,趋行五百里而矫矛杀百步之外者五千人,介士亿有  八万。  武王惧,曰:“夫天下以纣为大,以周为细;以纣为众,以周为寡;以  周为弱,以纣为强;以周为危,以纣为安;以周为诸侯,以纣为天子。今日  <> page begin====================  之事,以诸侯击天子,以细击大,以少击多,以弱击强,以危击安;以此五  短,击此五长,其可以济功成事乎?”  太公曰:“审天子不可击,审大不可击,审众不可击,审强不可击,审  安不可击。”  王大恐以惧。  太公曰:“王无恐且惧。所谓大者,尽得天下之民。所谓众者,尽得天  下之众。所谓强者,尽用天下之力。所谓安者,能得天下之所欲。所谓天子  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比之谓天子。今日之事,为天下除残去贼也。周虽细,  曾残贼一人之不当乎?”  王大喜,曰:“何谓残贼?”  太公曰:“所谓残者,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钱采帛,狗马谷粟,藏之不  休,此谓残也。所谓贼者,收暴虐之吏,杀天下之民,无贵无贱,非以法度,  此谓贼也。”  13  武王问太公曰:“欲与兵深谋,进必斩敌,退必克全,其略云何?”  太公曰:“主以礼使将,将以忠受命。国有难,君召将而诏曰:‘见其  虚则进,见其实则避;勿以三军为贵而轻敌,勿以授命力重而苟进;勿以贵  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谋简于人,勿以谋后于人;士未坐勿坐,士  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敌可胜也。”  三、敦煌遗书伯三四五四号写本所录逸文  1、趋    舍  文王问太公曰:“举贤天下以为法,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曰:  “夫人皆有其性,趋舍不同,喜怒不等,故或夺或赏。”  王曰:“何谓人性?”  太公曰:“性有仁,有忠,有信,有义,有贪戾,有狠戾。仁者好与而  不好夺,好赏而不好罚,好生而不好杀;忠者不嫉不妒;信者不欺,少恶而  多善,众公而少私;义者喜新爱故;贪戾者好得好夺,不好利人而好败;狠  戾者喜刑喜杀。故人君之趋舍,合于仁义则万人安乐,君伐有国;合于忠则  吏不为好,而万民殷富;合于信则君臣■而远者亲;合于贪戾则民人流亡,  国必更王;合于狠戾则杀,不治,君失其天下,祸及子孙。”  2、礼    义  文王问太公曰:“以礼义为国,而不能大利其民,何也?”  太公曰:“礼者,明长幼,别贵贱,所以象德□也。义者,所以辅正治  也,故皆未足以大利人也。”  文王曰:“为国而不用礼义,可乎?”  太公曰:“不可。失礼义者,治国之粉泽也。虽然,非所以定天下而强  国富人也。君无以别贤能,故以礼义明之。”文王曰:“礼义为国者何如?”  <> page begin====================  太公曰:“以礼义为国者,则也。人臣有能守职尊其君者,进之;不能,  退之。是以其群臣万民不出于礼,为上犯难,世俗皆以此为名高,其恭谦谦  辞爵禄。让官位,以礼义之为国已。”  文王曰:“谨闻命矣。”  3、救    乱  文王问太公曰:“主弱臣强,而百官并乱,万人杂散,为之奈何?”  大公曰:“是蔽而内拥也。若是者,当急通其拥蔽。”  文王曰:“何为拥蔽?”  太公曰:“奸臣在内,贼臣在外,上隔下塞,社稷恐危,国有大事,其  发无日”  文王曰:“救之奈何?”  太公曰:“无止贤,无下迁。止贤则奸臣比周,趋势而争位;下迁则奸  臣朋党而事争,执政忠者不用,欺者有政。”  文王曰:“为止奈何?”  公曰:“救之在得贤,贤患贤而不用。患贤而不用,无问求贤矣。”  4、别    贤  文王问太公曰:“别贤奈何?”  太公计“试可乃已。二人交争则知其曲直,二人议论则知其道德,二人  举重则知其有力,二人忿斗则知其勇怯,二人俱行则知其先后,二人治官则  知其贪廉。以此而论人,别贤不肖之道也。”  文王曰:“善哉!”  5、事    君  文王问太公曰:“事君之道奈何?”  太公曰:“戒之。夫人君之在上,不可狎也。货财尽,是不可接也。众  庶无所,不可亏也。故善养虎者,不敢与之争物,为其使之怒也。时其饥饱,  达其喜怒。虎与人灾也,不同类,然见食己者媚之,以其顺也。无违其天心,  无违其天德,无言其所匿,无发其所伏。以事贤君则用,以事暴君则免。”  6、用    人  文王问太公曰:“用人奈何?”  太公曰:“人之爱子也,身之故也。人之轻害,利之故也。  人之轻贱,贵之故也。人之轻危,安之故也。人之轻死,生之故也。五  者以德戒无极。”  7、主    用  人主不可以不用贤。人主不用贤,则君臣乱矣。渊乎无端,孰知其原?  <> page begin====================  閞闭而不启,安知所之?内外不通,善否无原,修名而督实,案实而定名,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实相当则国治,名实不当则国乱。名生于实,  而实生于名。实当则百工修矣。  8、远    视  一曰长目,二曰众耳,三曰树明,则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动好,  奸动则天卜好莫阴变更矣。天地见变,必参月运转,虹蜺则桀。谋于外,其  贼在内,备其所憎,其祸在爱。  9、大    诛  文王曰:“吾闻占者不诛,如何?”  太公曰:“不闻,”  “然则其所诛者何如?”  答曰:“匹夫而害家,百姓而害诸侯者,诛之。诸侯强,为百姓诛者昌,  为匹夫诛者亡。”  10、距    谏  武王问太公曰:“天时水旱,五谷不熟,草木不番,万物不遂,是何以  然?”  太公曰:“此大禁,逆大机,动地枢也。人主塞大川名山水,凿穿山陵,  则水旱不时,五谷不收,人民流亡。染之时人,翟山之地水起。桀当十月凿  山陵,通之于河,民有谏者死。冬凿地穿山,通之于河,是发天之阴,泄地  之气,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以为妖言而煞之。岑山之民相谓,是自其命  也。后三年,瞿山崩,及为大泽,水深九尺。纣之时亦有西土之邑,纣尝六  月猎于西土,发民逐禽。民有谏者曰:六月,天之复生,地之以务,长养之  时也。六月逐禽,是逆天道,绝地德,而人行贼。天子失道,后必无福。纣  以为妖言而煞之。西上之人相谓,自其命也。后其年天大暴风,飘牛马,发  屋拔木,人飞扬数十里,一人为无道,天加之以咎。”  四、《太平御览》所录逸文  1  天之为天远矣,地之为地久矣,万物在其间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大  使世俗皆能顺其有,是乃溟涬鸿濛之时,故莫之能有。七十六圣发起,其系  天下而有之,岂一日哉!  2  昔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肯氏,尊卢氏,祝融氏,此古  之王诸也。未使民,民化;未赏民,民劝。此皆古之善为政者也。至于伏羲  <> page begin====================  氏,神农氏,教民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古之不变者,有苗有  之,尧化而取之;尧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  3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先至,已据便地,形势又强,则如之何?”  对曰:“当示以怯弱,设伏佯走,自投死地。敌见之,必疾而赴,扰乱  失次,必离固所,人我伏兵。齐起急击前后,冲其两旁。”  4  “敌疏其阵,又远其后,跳我流矢,以弱我弓弩,劳我士卒,为之奈何?”  太公曰:“发我锐士,先击其前,车骑猎其左右,引而分队,以随其后,  三军疾战。凡以少击众,避之于易,要之于险,避之以昼,取之于夜。故曰,  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用众者  务易,用少者务厄也。”  5  太公曰:“用兵者,顺天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凶,若失人事,三军败亡。  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将不发,而愚将拘之。若乃好贤而能  用,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而事利,不暇卜笼而事吉,不祷祝而福从。”遂  命驱之前进。  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凶,篮不吉,星变为实,请还师。”  太公怒曰:“今纣剖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  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龟折蓄,援饱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从之,遂灭纣。  6  武上伐纣,诸候已至,未知士民何如。  太公曰:“天道无亲。今海内陆沉于殷久矣,百姓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伯夷、叔齐曰:“杀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为。”  太公曰:“师渡孟津,六马仰流,赤乌降,白鱼外人,此岂非天所命也?  师到坶霉野,天暴风电,前后不相见,车盖发越,辕衡摧折,施族三折,旗  帜飞扬者,精锐感天也。雨以洗吾甲兵,雷电,应天也。”  7  武王问太公曰:“贫富岂有命乎?”  太公曰:“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盗在其实。”  武王曰:“何谓盗也?  太公曰:“计之不熟,一盗也。收种不时,二盗也。取妇无能,三盗也。  养女太多,四盗也。弃事就酒,五盗也。衣服过度,六盗也。封藏不谨,七  <> page begin====================  盗也。井灶不利,八盗也。举息就礼,九盗也。无事然灯,十盗也。取之安  得富哉!”  <> page be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