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平板最新款2016:林达:维基解密和纽约时报的第一本电子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36:50

林达:维基解密和纽约时报的第一本电子书(2)

时间:2011-02-20 09:32 作者:林达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83次     这个案子其实是更接近维基解密提出的问题,它撤诉的原因,是因为案件起诉后,民众群起加入挑战,使得政府试图禁止的氢弹制造技术,在其他报刊抢先刊出,禁止变得失去意义,美国司法部走向法庭要求禁止令,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具体担忧,而不是目的在于惩罚媒体。所以,看到既然已经泄密,也就撤诉算了。在此之前,《进步》杂志曾经以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为他们公布氢弹制造技术作过辩解,意思是,原子能的释放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最具变革的力量,反正防也没用了,一切都已经无法控制,“只能依靠唤醒人们的良知”。爱因斯坦这段话,在形而上的高度,无疑有其警醒人类的意义,可显然不是在核时代对国家安全的具体指导。《进步》杂志案几乎是维基解密事件的非电子时代的小范围预演:非专业判断,含有可能是偏激的理念,法不责众,司法环节控制最终失效。那么,为什么这个案子没有维基解密的颠覆性效应呢?因为不论是密件的数量、涉及范围的广度、失控程度,都和电子时代的维基解密不可同日而语。     比尔·凯勒重复着他的纽约时报前辈马克斯·弗兰克尔(Max Frankel)在“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中提出的原则,就是政府应该自己看牢自己的秘密,媒体应该尽量探秘,这只是一个猫捉老鼠的“输赢游戏”。我想,比尔·凯勒一定也明白,时代不同,量的变化可能带来质的改变,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在艾尔斯伯格时代,这个“消息来源”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复印了在今天维基解密眼中,只是小菜一碟的“五角大楼文件”,而小兵曼宁不费吹灰之力、用小小碟片就可以瞬间下载几十万份密件。今天大家都在谈信息爆炸,机密一不小心就被炸出来,现在已经是很自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问题是,必须承认,维系国家利益、战事胜负、个人性命,因而需要保守的机密,一定是有的。举最简单的例子,以马尼拉劫持香港人质事件为例,车外的运作本来是不该进入电视直播、被车内劫持者看到的;两国谈判,我方后退的底线对方当然是不应该知道的,这次维基解密就涉嫌公布了以巴谈判的巴方底线,尽管现在巴方竭力否认,还是在中东国家引起轩然大波;维基解密网站公布的资料,也已经成为塔利班的杀人线索,等等。以情报战为反恐战争重要手段的今天,情报更是胜负关键。全球化之下,国际事务更是错综复杂,一条短短的外交电文,可能导致突尼斯这样的国家彻底变局,人们的叫好声余音未消,埃及和中东国家都在连锁动荡中,动荡的结果尚未可知。没有人能够准确预言:变化的方向是否可能危及中东和平?是否可能导致宗教极端组织在某个国家的取胜?如同当年阿富汗赶走苏联入侵者,迎来的不是民主和繁荣,而是塔利班的恶性统治。这种连锁反应,甚至比化学反应还要微妙,结果却会实实在在。     维基“解密”的正确翻译应该是“泄密”。网站真正引发地震的,是它宣称可以无视任何传统的社会现有规则,各国政府、军队、或者金融界、或者未来是工业界、军事工业界等等一系列明确为机密、绝密的文件,都可能不加甄别地公开。话音尚未落地,几十万机密文件已经上网,可能上百万、上千万的机密文件正在有待公布的途中。     比尔·凯勒指出:“我们所认识的新闻业和外交、我们的生活,都永远被深刻地改变了。”“维基解密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主义形成的方式”,但是,他又怀疑维基解密对文化的冲击是否被夸大:因为在维基解密之前,互联网已经完成了这个冲击。他回避去讨论新时代可能带来怎样的新问题和危险局面,他只是重复着电子时代之前的新闻理念,这是一个安全、省力的做法。而且,不仅是他,确实任何人都还没有能力预测这个变化带来的后果,究竟有多大,他聪明地说,他把评估“留给他人和历史”。     什么是新世纪面临战争与和平的特殊挑战?我想,那就是核时代、电子信息时代和恐怖战争时代的叠加。     应该公平地说,比尔·凯勒所重复的、西方和美国发展并坚持了百年以上的现代新闻理念,当然不应该被否定。问题是,大家也不可以因此就对新时代的挑战视而不见。难题和困扰在核时代已经出现,只是我们大家都忽略了它。纽约时报这样的传统新闻界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是行使监督政府职责、使得不应该保密的事件曝光。而维基解密令世界震动的是它的第三类文件,即完全无原则、甚至明知故犯的不当泄密。它可能轻易地令各国情报工作者立即处于危险之中,各国的外交关系也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变数,它的结果是什么,会给战争与和平带来怎样的影响,都还无法评估。     民间看法当然也是分裂的。不久前,有关是否从英国引渡到瑞典,阿桑格又成为新闻人物。他的案子是涉嫌强奸和猥亵。曾有两名瑞典妇女向警方抱怨阿桑格坚持不戴安全套性交,瑞典法律把这样的行为视为强奸。这样的指控绝不会影响他的支持者,在他们眼中,他铁定是个英雄,值得怀疑的倒是起诉他的检方,阴谋论当然有理由再次盛行。比尔·凯勒说得比较含糊,他把阿桑格看作是惊悚电影里才会有的、典型的冲突性格角色。大家当然知道,事件本身和阿桑格个人已经没有关系。在纽约时报公布他们版本的秘密文件之后,比尔·凯勒和读者有过一次网聊。他说,大量美国民众发出质疑和警告:“是谁需要这些密件?你们怎么敢这样做?谁给你们这样的权力?”而欧洲的反应要正面得多。阿桑格宣称,在高峰时期,他们一天就得到过十万欧元的民众捐款。     关键是,赞同或反对,都毫无用处,都显得如此苍白:技术发展已经把逼上门来的现实,推到了遥遥超前的位置,超前到了谁也来不及应付的地步,以此,国际社会得到警告,现实,就是现实。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