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vs超人百度网盘:解密“维基解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2:52:33
导语: 当地时间28日晚,不久前因披露美军敏感军事机密而引发争议的网站“维基解密”再度出击,一举公布25万多份美国外交电报。这已是维基解密过去数月内第3次披露“让人震惊”的文件,这让很多人不禁好奇,这个“胆大妄为”的网站到底是何种组织?这个组织又如何获得和传播秘密?[详细]
 
1个人:创始人阿桑奇是唯一公开代言人
经过今年几轮猛烈“爆料”后,全球互联网用户对今年39岁的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已经不太陌生。他是网站“维基解密”的创始人,也是这个“负责任泄漏一切”的组织唯一的公开发言人。2006年创办维基解密之前,他的身份再普通不过:程序员、理科学生、记者,就是他的“标签”。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黑客,早在大部分人还从未听说“互联网”的1991年,他就以黑客之名被送上法庭。如今,已“退居二线”的阿桑奇依然不时出现在公开场合,不为宣传维基解密、而是基于网站过去几年实践,向世人传播“信息自由”的理念。
5个人:核心管理团队只有5名全职工作人员
由始至终,维基解密公开过身份的负责人就只有创始人阿桑奇和德国网络工程师丹尼尔·施密特。但这个网站当然并非他一人操作,包括施密特在内的5名全职编辑,组成了这个网站的核心管理团队。至于维持网站运转的大量“秘密”,则是由世界各地的“义工”──记者、工程师、法律人士、视频加密专业人士为其提供的。[详细]
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在发布会上展示《卫报》对其网站披露美军机密文件的报道。
30份/天:网站每天约向公众揭露30份文件
从正式运营至今,维基解密从各种(大部分是匿名)消息源收集到超过120万份文件,并以每天约30份的速度向公众公开。据报道,通过维基解密公布的“机密文件”数目,已超过今年以来在全球其他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文件总和。
20万美元:员工“零薪水”,网站年运营费20万美元
处理数量如此庞大的“秘密”一定不便宜,但维基解密的运营状况却从来都是“秘密”。创始人阿桑奇曾介绍说,网站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个人以及基金会的捐款,但详细的捐款人和数目从来都是保密的。在一次采访中,网站工程师施密特还曾透露,网站每年运营费大约为20万美元,主要包括网费、租金、网站服务器存储费、硬件设备和员工差旅费等。如果将来要为5名长期“义务劳动”的全职员工发工资,运营费将上涨至60万欧元。但捐助毕竟是不稳定的费用来源,2009年12月维基解密就曾因经费不足而一度关闭,直到今年5月才又重新开张。[详细]
251,287份文件:逾25万份美国外交机构收发的电报刚被公布
和今年前两次“泄密”相比,本次维基解密公开的251,287份外交电报,可谓“打击一大片”——数量上远超此前的量级、时间上与近3年发生的国际事件有关(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过10年才可解密)、范围覆盖逾250个美国使领馆、并且几乎涉及所有美国盟友和敌人。这些被公开的文件虽然没有一份是“绝密”的,但其中1.1 万份文件属于“机密”级别,9000份属于“不可向国外透露”(NOFORN),2万多份文件上标明与防止恐怖主义有关。[详细]
日前公开的25万份美国外交文件中,从美国国务院发出的最多,紧接着是来自土耳其和日本的电报。
 
美国军方为保护秘密建立内网,却有超过3百万人有访问权限
阿桑奇多次谈到,网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其他传统媒体的“不靠谱”。他曾毫不避讳地说过,“一个五人小组公布的秘密比世界其他媒体加起来还要多,这说明什么?(媒体和记者)可耻!”这样的言辞听起来过于挑衅,但若看到美国军方的秘密是如何的“垂手可得”,阿桑奇的指责也许就显得不那么过分了。
随着25万份秘密外交文件被揭露出来,美国国防部内网(“Siprnet”)的隐患也被暴露。据《卫报》等媒体报道,这个自“9.11事件”后设立的内网,是美国国内多部门共享重要安全信息的平台,几乎全世界的美国驻外使馆都加入到这个庞大的信息分享平台里(到2005年就有180个)。一方面,内网里的信息非常丰富,另一方面,任何有认证密码的美国国务院和军方人员都有权访问这些信息。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接触到这些秘密呢? 虽然官方拒绝给出准确人数,但一项早在1993年进行的调查显示,至少3百万人有此访问权限——而随着美国国土安全形势愈发严峻,这个数目在过去十年里实际上还不断增加。 [详细]
遍布世界各地的美国使领馆,在Siprnet这个平台上分享着无数随时供国家雇员查阅的“秘密”。
用一张Lady Gaga的假CD就能获取“国家机密”
当维基解密再度公布让美国尴尬不已的文件时,英国媒体讥讽道,获取美国的“国家机密”简直跟小孩子做游戏一样简单。今年5月,美国《连线》杂志就披露过22岁的美国驻伊士兵曼宁如何制造了“美军史上最大的泄密事件”:
曼宁伪造了一张美国流行歌手Lady Gaga的CD唱片,并将其放入其工作场所、驻伊美军军营的电脑内,并假装只是将音乐光碟带回家。据曼宁描述,他在办公室假装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跟着哼哼的样子,就完成了下载“国家机密”的过程。为了披露阿富汗战争的“真相”,曼宁搜集了大量巴格达的视频、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演示文稿以及多达15万份外交电报,甚至曾经“潜伏”到美国中央司令部的计算机系统内。他还称,在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内,他利用这些简单的手段,就得以以每天14个小时的频率查阅军方秘密材料──并统统汇总给维基解密。[详细]
为维基解密提供重要情报的年轻美国士兵(左),正因其所作所为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负责任披露一切,是否就能“不负责任”?
对于打着“信息自由”旗号的维基解密而言,秘密的获得并不困难。不过让网站最引以为荣的,还莫过于开创了不受传统记者规则和新闻报道原则的限制、允许用户通过匿名上传来揭露政府和企业丑闻的“泄密机器模式”。但几乎从一开始,这种模式就“叫好不叫座”。原因之一,是这种泄密的形式让参与者面临太不确定的法律风险。上述泄露了阿富汗机密文档的年轻美国士兵,正因被美国军方指控非法传播而面临最高52年的监禁,而因为他是匿名提供线索,维基解密甚至不知道该不该、能不能对他提供法律援助。
此外,真正把维基解密置于舆论漩涡的,还是争取信息自由与保障国家安全之间的权衡。在网站主页上,维基解密将其使命定位为“揭露政府和公司不道德行为”,却几乎从未正面回应过如何划定秘密界线的问题。1971年,当美国兰德公司将有关越战的秘密研究报告提供给《纽约时报》等媒体时,几乎面临了和今天一模一样的讨论。而时至今日,人们仍只能从当年雨果·布莱克大法官说的话──“新闻界的重大责任是防止政府的任何一个部分欺骗民众”中为维基解密“寻求庇护”。至于那些和维基解密生死攸关的问题,比如个人和媒体到底能否公布政府机密文件、国家安全是否受威胁要如何确定等,似乎依然无解。[详细]
在一些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件中,美国外交人员将伊朗人的特质定义为“波斯人的利己主义”。
揭露政府秘密,是否就等于向所有人公开一切?
事实上,除了遭到来自各国政府各种形式的威胁外,维基解密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披露它所掌握的秘密。对这个以“爆料”为生的组织来说,新闻乃至整个网站的所有价值,都在于公开一切。其创始人阿桑奇曾说过,“你不能在发表物理学论文时不附上全部实验数据和结果”,但问题是,怎么公开才算合适呢?有趣的是,始终提倡“报料者不须依赖新闻记者才能发布消息”的维基解密,偏偏选择了将这些文件提供给《纽约时报》和《卫报》 等5家权威媒体。大多数普通读者能读到的文件,其实都是经过这些媒体“二次加工”的版本。
与维基解密网站上不带分类、不经删改的原汁原味文档不同,几大媒体在公布这些材料时不仅事先咨询过美国白宫的意见,还主动略去了编辑认为可能对国家或个人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内容,《纽约时报》甚至故意省略了跳转到维基解密网站的链接。这些行为让阿桑奇大为恼火,但参与“爆料”的传统媒体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不顾一切地披露丑闻不应该成为丧失基本新闻伦理的借口。《纽约时报》的高级编辑Keller就曾写信指出,接受维基解密的“投稿”不等于认可他们的行事作风,并称向每个人完整公布所有信息的决定将会带来不可想像的“遗憾”。[详细]
维基解密披露的文件显示,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对他性感的“高级乌克兰护士”总是寸步不离。
在其宗旨描述里,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写道,“政府活动的透明能导致腐败的减少、治理的改善,令民主政体更加强大”。维基解密的努力表明,科技的进步让信息不再如从前“昂贵”,却也同时展现了,利用信息自由来维护一个政府的诚实可以如此艰难。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哪怕“负责任泄露一切”也并非最理想的模式;但在此之前,没有人能够抹去维基解密今天所做的所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