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助手下载:GDP超过日本之后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8:06
GDP超过日本之后的思考

2011年02月19日 0
来源:新京报 作者:梁小民

包头市某电厂向空中排放大量气体,气味刺鼻。郭新 摄

梁小民

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面对这个喜讯,有人兴奋,为中国经济的成功,有人担忧,为今后可能出现的日本式停滞。

在这个时候,静下来总结一下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思考一下中国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应该吸取日本经济停滞的哪些教训,学习日本经济发展中哪些我们尚不及的经验,是有意义的。

吸取日本“政府主导”的前车之鉴

中国和日本的成功都是靠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主要靠企业推动经济发展不同,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中,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战后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增长,政府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强调了,在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中,政府应起到关键作用,许多国家也是借助于国家的力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人们往往忘了国家主导经济的不利影响。

纵观日本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之后日本陷入了长期停滞的原因很多,关键是缺乏原创的科技创新能力。

日本的产品从汽车到家电,再到设备,哪一样是日本原创的?历数战后影响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哪一种是日本做出的?没有。

日本善于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创新,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这些创新都是“舶来品”。难怪日本人也承认自己是“神偷”,善于向别国学习,而自己缺乏新思想。

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活力,经济发展缺乏原动力,难于持续。

美国经济的活力就在于它的原创能力。日本人并不比美国人笨。他们的科学家也不乏获得诺奖者,他们的模仿可以惟妙惟肖,甚至超过原创者。但为什么在科技中的重大的创新却成为空白呢?根源还在“国家主导”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都看到了集成电路在未来经济中的潜力,花大力气促进这一领域的创新。美国政府并没亲自参与,而是让企业自己去创新。结果美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了,有了英特尔、微软等企业。日本政府亲力亲为,又是定方向,又是投资,并出面组织企业共同攻关,结果仍落后于美国。

以企业之力,放手让企业去创新成功,而以国家之力亲力亲为,反而不成功,原因何在呢?

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科技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巨大投资并面临莫大的风险,因此,这样的创新仍然离不了政府,要由政府主导。美国的航天、航空等重大的创新仍由政府主导。欧洲的航空、核电等方面的创新也靠政府。但决不能所有的创新都靠政府。许多实用型、技术型创新应该完全交给企业。

其原因,一是企业选择创新的方向和项目往往比政府更准确。企业的创新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它可以找准最有市场前景的方向与项目。而且,企业家的市场感觉也使它的创新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政府是管公共投资,官员又远离市场,缺乏市场感觉,往往会好心做错事。

二是,政府花的是公众的钱,不可能像企业那样考虑成本收益。往往即使成功了也代价高昂,而企业花的是自己的钱,要考虑成本收益,可以事半功倍。

三是,政府即使创新成功了,如何运用于实际,变为商业上的成功,仍然有不少中间环节。企业创新成功了,就可以直接转为商业上的成功。我们把企业家定义为创新者,就是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政府代替企业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企业家主导的市场经济有活力,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力不足。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正在于此。

反思我们的状况,我国也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而且政府主导的程度要远远超过日本。我们要避免日本式的停滞,必须改变这种模式。这就包括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变国家直接控制国有企业的状况,并为企业家在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些也应该是“十二五”规划中改革的重点。

不能走日本依赖出口的老路

日本经济的停滞也与它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相关。

外向型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过高,经济就会受到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尤其是美国在金融危机后一直没有完全恢复,也是日本经济走不出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外向型能否成为我们的发展方向?能不能靠国外的发动机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日本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是由它的国情决定的。日本是一个小岛国,资源缺乏,市场小,只能靠大出大进来发展经济。可以说,日本属于“被迫外向型”。

对中国来说,经济开始发展时把出口作为发动机是必要的。加入WTO,出口迅速增长,对中国经济起飞的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国不能沿着出口型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要避免经济停滞,必须把出口为主转变为靠国内市场为主。实现了这种转型,中国经济还会有三十年高速增长,GDP超过美国也是指日可待。但不实现这种转型,出现停滞就是迟早的事。

在对比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考虑两国不同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大国,不仅资源比日本丰富得多,而且我们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市场,这个市场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这一点,我们不同于日本,也就没有“被迫”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说日本走外向型尚不以持继一个时期,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不能不转型的时刻。

一来我们的出口竞争力与日本不同。我们靠的是低价格的优势。低价格来源于劳动力的低工资、资源的低价格,以及很少考虑环保的高污染。日本尽管缺乏重大的科技创新,但出口的竞争力在于产品的高质量和品牌。我们现在已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刘易斯拐点”,工资上升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资源日趋紧张,环保的代价无法付出,同时汇率不断升高。但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名牌尚且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由依靠出口转向国内市场为主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来,我们与日本的社会制度不同。日本的产品在外国遇到的反倾销比我们要少得多。美国出于政治和军事等考虑,把日本作为坚定的“盟友”,而我们没有这种待遇。这也使我们的出口比日本面临更多的困难。

好在政府已经认识到问题,提出了转型目标。

学习日本“收入倍增计划”

日本的经济有许多我们值得吸取的教训,但也要看到日本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首先,日本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实现了“国民收入倍增”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人民福利同时提高。

应该说,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明治维新之后的经济发展是以图强为目标的,并没有过多关注“民富”问题。二战前尽管有强大的国力,甚至可以发动一场祸及亚洲人民的侵略战争,但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处于国强民穷的时代。

在二战后开始恢复和发展经济时,日本仍然把振兴国家经济放在首位,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在六十年代之后,调整了发展目标,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得以实施,这就使日本在强国的同时实现了富民。日本的这种转型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也是东方国家,由于长期的积贫积弱,受其他国家的压迫、轻视,因此自从洋务运动以来强国一直是国人的希望。现在,应该说,没有民富也不会有真正的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仍然是以强国为目标的。所以,经济发展了,但人民的收入并没有同步提高。这种状况也会制约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没有相应增加,只有靠投资和出口,而任何一个经济都不可能靠投资和出口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

我们应该学日本在高速增长中实现“国民收入倍增”。即使增加人民收入会暂时放慢GDP增长,也一定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实现增长的最终目标还在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且也只有人民收入“倍增”了,增长才有持久的消费动力,才有“永动机”。“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富民”是极为正确的。在实现富民的过程中,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日本尽管缺乏创新,但注重产品质量,仍值得我们学习。

战后“日本货”也曾被作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但是,日本意识到这一问题,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如今日本产品的质量是有目共睹的。日本产品在世界上有竞争力也在于它的质量。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要在短期内具有重大科技创新能力也不太现实,但提高产品质量,只要愿意,而且努力去做,就可以迅速做到。日本产品如何从劣质变为优质的过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日本在经济发展中一直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也值得我们学习。

也许是日本的资源太缺乏了,所以,全民都有节约资源的意识。日本的资源利用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甚至超过了欧美的发达国家。日本在战后的发展中也曾出现过许多环境破坏、污染的事件。但它们很快就纠正了以污染换发展的做法。现在日本的环境保护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方面,日本也给我们提供了榜样。日本的经验说明,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去做。

□梁小民(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