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一体机装苹果系统:挟“群众的感觉”杀人太可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6:15
      08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与珠海市中级人困难法院法官的会谈中,谈到对待判不判死刑的问题时,王胜俊谈到三个依据:“一是要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二是要以治安总体状况为依据;三是要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为依据。”
  以前法院经常说的一句“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近些年来已经很少有人说了。因为这“民愤”实在是个不可测量的东西,而且非常容易被人左右。王院长这次又提到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为依据”对待判不判死刑,这与“民愤”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1.民间的情绪往往倾向于同情“弱者”,而这种同情是不以理性为基础的,对“弱者”身份的判断很容易受各种外在表面因素的影响;2.民间获得消息的来源有限,难以形成理性准确的“感觉”。道听途说和媒体是人们消息来源的主要途径,道听途说的东西被太多人进行主观修饰后往往与真实相去甚远,无法让人信服,而媒体同样因其为满足受众猎奇心理等因素而充满倾向性。
  明末袁崇焕遭奸人陷害被剐于市时,市民争抢其肉以啖,对其恨得是咬牙切齿,可结果怎么样?“民愤”之下,一代忠臣不仅被杀还被吃肉,可这些吃肉者很快就成了亡国奴,因为袁崇焕一死,大明江山便失掉了屏障。历来的反抗者,包括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在当时也无不是以“民愤”的名义被杀掉的。可见这“民愤”也是靠不住的东西,谁都可以拿来当作借口,好像掌握了“民愤”也就掌握了“合法”杀人的“正义”。
  另外,这“社会和群众的感觉”从何而来也值得怀疑。
  来自统计数据吗?那应该是抽样调查还是全民普查?抽样调查的话,抽哪些不抽哪些,抽的样本有多大的代表性?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
  来自媒体的呼声吗?如前所述,媒体也有其倾向性,它们能代表多大的民意?
  网络吗?中国的网民只是全部人口的很小的一部分,即便将来全民都能方便地上网,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网络上的民意的代表性仍然值得怀疑。
  以前的战争片上常常有这样的镜头,一个正面人物举起枪,说:“我代表人民,宣判你死刑。”然后就是“呯”的一声枪响,那个反面人物应声倒地,“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在一切方面特别是事关一个人生死的判决上,只要能“依法”判案就够了。在现今,连这一点有时也都很难达到。如果再将“社会和群众的感觉”明确地作为判案依据掺合进来,不知道又会有多少冤案假民意以行,有多少人会挟“感觉”以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