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7机身尺寸大小:雁峰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37:48
雁峰寺位于湖南衡阳市城南0.5公里的衡山回雁峰上。回雁峰乃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峰,南朝刘宋《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清同治《衡阳县志》载:“自唐以前,皆云南雁飞宿,不度衡阳,故峰受此号。”回雁峰上的雁峰寺初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二年,后废。唐天宝元年(742年)重建,宋、元、明、清历代皆有修葺。原有殿宇三重,房舍不下百余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焚毁,仅存前殿和后。1949年后,政府曾派专人多次整修,广植树木花圃,并建以各种亭榭多处,使该寺成为一处重要的游览胜地和香客祭拜修行之所,并被国家确定为湖南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雁峰寺
  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宏宣法师选回雁峰创建寺院,武帝萧衍赐名“乘云禅”寺。隋代改为“雁峰寺”。唐朝改号“山门寺”。明清之际建 “寿佛殿”。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1984年重建雁峰寺。正门悬挂赵朴初书写的“雁峰寺”。泥金横匾。寺院分前后两殿:前殿为观音殿,供奉着观音 菩萨;后为寿佛殿,金刚台上。
  端坐着3米高的寿佛。相传寿佛俗家姓周,湖南郴州人,号宗慧,享年、139岁(公元728年一一867年)。生前四方云游、传道。曾留袈裟一件于雁峰寺。圆寂后常显灵于湘南,明清之际又转世为高僧,驻雁峰寺传经布道。传说他生在郴州,死在全州,成佛在衡州。

峰之所以命名“回雁”,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山峰貌似一只伸颈昂头、展翅欲飞的鸿雁;一说是北雁南来,至此不再南飞,等到来年春暖时再飞回北方。于是,唐代少年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咏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诗云:“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

  古城衡阳借“雁城”之名,一时名扬天下。

晨曦中的回雁峰,是一天中美丽的开始。当你站在雁峰广场仰视,四只铜铝合金铸成的大雁便身披金光、昂首云天飞入你的眼睛,闯入视界的还有身后翠绿的山峰。雁峰寺的钟声合着节奏,当——当——响起。

  名寺藏名山。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宏宣法师在回雁峰顶创建了寺院,武帝萧衍赐名“烟雨山乘云禅”寺,后隋代改为“雁峰寺”,唐朝改号“山门寺”,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清顺治、康熙年间,寺内有大雄宝殿、大悲阁、天王殿、前山门、望雁楼等,殿阁众多,雁峰寺成为湖南名刹。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寺庙来了一位高僧,他是中国历史有记载的最长寿者——全真大师。据《湖南通志》记载,全真俗姓周,别号宗惠,郴州人,生于唐开元23年(公元735年),活了133岁。宋徽宗时加封全真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奉为“无量寿佛”。因为无量寿佛曾在雁峰寺驻锡修炼,寺庙内曾经收藏有寿佛所遗袈裟一件,从此雁峰寺香火鼎盛,求福求寿者接踵而至。如何能长寿?全真大师的心得是:“盖以身为寿,其寿有量,以无身为寿,其寿无穷。”我们现在看到的寺庙是1984年重建的,正门悬挂赵朴初书写的“雁峰寺”。寺院分前后两殿:前殿为观音殿,供奉着观音菩萨;后为寿佛殿,金刚台上端坐着的就是这位无量寿佛。传说他明清之际又转世为高僧,驻雁峰寺讲经说法。所以寺门上有这样一副楹联:五百年化身归来,十方福地斯为美;七二峰从头数去,千古名山不在高。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庆祝寿佛生日,自晨抵昏,雁峰寺内香客络绎不绝。

  回雁峰海拔95.4米,占地1平方公里。个头虽不高,但历代名人王勃、杜甫、刘禹锡、柳宗元、杜荀鹤、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等都到此留下了赞誉回雁峰的诗词佳句。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儿时经常在此登高嬉戏。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闰三月初二日,吴三桂在回雁峰前的馒头岭上筑坛,举行称帝加冕典礼,自称“大周皇帝”。一时间,名人汇聚回雁峰。

  1944年抗击日军的衡阳保卫战,雁峰山是主要阵地,山上建筑物荡然无存。1985年市政府恢复了原有古迹,把雁峰山辟为公园对外开放。2002年5月经湖南省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机构评定并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去年衡阳市投入3000万元,扩建了回雁峰新景区,使景区面积由过去的2.83公顷增加到现在的6.32公顷。目前回雁峰正在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衡阳雁去无留意(图)  / 罗朝晖

  初夏的时候,去了一趟回雁峰。

关于回雁峰名称的来由,有一种说法是时届凉秋,北雁南迁,至此停翅,待到来年春天再回 去。王勃所写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就是因回雁峰居南北气候分界处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回雁峰拔地而起,势如飞雁回翔,因形状之奇而得名。回雁峰虽然不高,但因其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登上峰顶,整座城市尽收眼底。天气晴好的时候,南岳主峰亦依稀可见,所以自古即与南岳祝融峰、天柱峰同负盛名,被 称为南岳第一峰。

一九四四年,衡阳在战火中夷为平地,城中的回雁峰也未能幸免。直到八十年代初,才参照原貌重建了山上建筑。可以这样说,回雁峰一直是衡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坐标。衡阳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中山南、北路,两边商店琳琅满目,人气旺盛。据老一辈人讲,原来这条街上长满了梧桐树,夏天满地 绿荫,可惜近些年都被砍光了。沿着中山南路走到头,就是雁峰广场,也是附近市民休憩娱乐的地方。衡阳被人们称为“雁城”。广场当中的大雁雕塑,被视为本城 的城雕,经常出现在电视画面里。进回雁峰的大门上,悬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对联。

   进门拾级而上,是回雁峰北麓的烟雨池。据传每当天将下雨时,池中雾气腾起,状如云烟。所以衡阳八景就有一句“雁峰烟雨实堪夸”。烟雨池只是一个小小的水 池,里面稀稀疏疏的开着些睡莲。池畔的山崖上刻着些诗句。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并不出名的明代诗人陈宗契的句子: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那时候,山下的夹竹桃开得正好。上达牌坊就在这一片花树的后头。绿色的琉璃瓦,拱形的山门,上刻麒麟吐须,狮子戏球,二龙戏珠,丹凤朝阳。这是按明朝的图式建造的。 拱门上的“上达”二字,相传是雁峰寺一烧火和尚用烧火棍所书。寓意上山登高须从此起步。背后是民国初年衡阳书法家蒋钤衡的笔迹“莫作等闲观”,意在告诉人 们莫要小看回雁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据史料记载,梁武帝天鉴十二年,宏宣法师建寺于此,梁武帝萧衍亲自赐名“乘云禅寺”。隋代为雁峰寺,唐代改名为山门寺,明清重建寿佛殿、大雄宝殿、大悲 阁,梵宇森然,人称活佛道场。山上茂林修竹,清幽怡人。历代文人墨客如杜甫、柳宗元、徐霞客慕名而来。清代大学者王夫之也出生在这里,后来在此成就其思想体系。

现在所看到的雁峰寺是八十年代初重建的。一进为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他的神通与佛祖无异,以其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闻名于世。慈是予乐,悲是拔苦。为普济众生,观音又可显现三十三身。为更好的体现慈悲为怀,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了女身观音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印象中的观音都是 女性形象的原因。

二进为寿佛殿,供奉“寿佛菩萨”,法号无量,阿弥陀佛化身,生于唐开元二十二年,一百三十三岁端坐仙逝。民间传说他生在郴 州,得道衡州,成佛在全州,又有“无量寿佛”之称,圆寂后曾留一件袈裟在雁峰寺,明清之际又转世为高僧,驻锡雁峰寺,传经布道。故有“寿佛五百年转雁峰” 之说。

雁峰寺的香炉里长年香烟缭绕。寻常日子里,香客似乎不多,但是香火却一直很旺。逢初一十五、佛教节日,雁峰寺就热闹了。据说每年初一烧头香,更是了不得。须要一笔不小的香火钱,才能得到烧头香的资格。而这笔香火钱的数目,从来都是隐蔽的,可能让我等平民百姓叹为观止。

红 尘与俗尘,就在一步之遥。雁峰寺背后的那片花园里,一颗数百年的玉兰树被人们当作了许愿树挂满红丝带。而旁边的一条竹径,更是随处可见“不能同月同日生, 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的刻字。有几对青年男女相约着来到这里,或情情爱爱,或哭哭啼啼。据我所知,大凡本城的青年男女,谈恋爱或分手,都喜欢上回雁峰。因为地处市中心,平常人们却不大来,也算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再加上山上有佛寺,梵音袅袅,涤荡俗尘。相恋的人到这里互诉衷肠,分手的人到这里亦好作 个了断。

花丛中有一块巨石刻着“乘云”二字。相传雁峰寺高僧瑞云禅师在石上讲经,佛光闪闪,犹入仙境。附近的僧人纷纷来此坐禅礼拜。

   回雁峰一直是这座城市得以出名的文化坐标。东侧山腰上有一座形如双雁的晴江亭,又叫双眺亭。古时候,在这里东望湘江如带,百舸争流,雁影点点,是有名的**八景之一“平沙落雁”。现在看到的是大桥,是闹市。随处可见两两相望的牵手楼,从早到晚都是歌舞升平的喧嚣。这座既不大也不发达的城市,却拥挤热闹不亚于一些大都市。这座世俗而市侩的城市,曾经是我的故城。小时候,我在这座城市北郊的农村里长大。能够进城,有一份工作,置一套房子,一直是一个梦想。 后来我毕了业,进了城,有了工作,人事关系在这座城市,却始终在外地奔波。经历了无数同僚的倾轧,生活的磨难。我渐渐对这座城市萌生了离意。

就这样,在这座城市从小长到大,直到下定决心要离开,才终于登上了回雁峰,一了儿时的心愿。这时候我听到山上回雁亭里有歌声。是一帮闲来无事的老头老太组织在一起练歌,唱的是《把根留住》。可是,我的根在哪里呢?

宋朝的诗人范仲淹在北国写道:“衡阳雁去无留意”。也许,我就是那只雁。

2004-06-05于上海浦东

相传,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雁峰寺的开山祖师宏宣法师来到衡州城,他在回雁峰顶修建了一座寺院。宏宣法师是位高僧,每当夜深人静之际,他便到回雁峰顶的一块岩石上,打坐念经。在他念经之时,都有一朵祥云遮盖在他的头顶,佛光闪闪,犹如真佛。众僧闻此,纷纷投奔他的门下。于是,衡州刺史萧恭便将这奇事上报给朝廷。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梁武帝萧衍赐名“乘云禅寺”,从此,此寺四际香火不绝。如今,雁峰山顶竖“乘云”石刻的地方,就是当年宏宣师法打坐念经之地。

 

隋代易名为:雁峰寺。唐代天宝元年(742),律师范化奉敕重建山门、寿佛殿、塑无量寿佛像,改名为山门寺。唐代天宝十四年(756),因寿佛驻锡于此,称此为“活佛道场”。



南岳进香自第一峰开始

2008/12/25 19:45   [原创 ]


南岳进香自第一峰开始

 

 

 

      回雁峰上最著名是雁峰寺,这座千年古刹雁峰寺坐落在回雁峰顶,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历代高僧在此传经布道。寺内设有寿佛殿、观音殿,香火鼎盛。


      相传,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雁峰寺的开山祖师宏宣法师来到衡州城,他在回雁峰顶修建了一座寺院。宏宣法师是位高僧,每当夜深人静之际,他便到回雁峰顶的一块岩石上,打坐念经。在他念经之时,都有一朵祥云遮盖在他的头顶,佛光闪闪,犹如真佛。众僧闻此,纷纷投奔他的门下。于是,衡州刺史萧恭便将这奇事上报给朝廷。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梁武帝萧衍赐名“乘云禅寺”,从此,此寺四际香火不绝。如今,雁峰山顶竖“乘云”石刻的地方,就是当年宏宣师法打坐念经之地。


      隋代易名为:雁峰寺。唐代天宝元年(742),律师范化奉敕重建山门、寿佛殿、塑无量寿佛像,改名为山门寺。唐代天宝十四年(756),因寿佛驻锡于此,称此为“活佛道场”。


      据资料记载,寿佛俗家姓周,小名叫“周宝”,法名“全真”,号“宗慧” (728?~867),出生于郴州程水(今属湖南资兴县)。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寿者,因此人们称他为“寿佛”。又因无量寿佛是梵文Amitāyus的音译,音译“阿弥多庚斯”。即“阿弥陀佛”,所以,人们也习惯地称全真为“无量寿佛”。


      据传:寿佛的母亲熊净照在怀孕时,梦见一个金色神人,手执金光闪闪的摩尼宝珠,从天而降,进人她的房间来投怀。因此,取名为“周宝”。小周宝年幼时,硕面大耳,骨瘠如柴,身材与行走姿势与凡人都不一样。周宝16岁到郴州城西北开元寺落发受戒,获赐法名:全真。


      寿佛全真一生前四方云游、传道。清乾隆《清泉县志》、《衡阳县志》、《南岳志》均记载有寿佛全真的故事。在清高僧默庵法师撰修的《重修乘云宗谱》转载的释林间滁撰《乘云源流志原叙》中,详尽地记述了寿佛全真与雁峰寺的渊源,以及雁峰寺虔诚供奉寿佛全真的故事:“天宝十四年乙未(755),有无量寿佛挂锡于峰,寺僧见其形容古怪,意不留止宿。师曰:既不许宿,可借行僮。寺众戏之曰:行僮则无,殿前金刚奉汝一位,汝为如何?师以手指一金刚,而说偈曰:‘摩尼瓦砾混尘埃,有眼何曾识本来。昨日西方音信至,弥陀不在九莲台。’言讫金刚随即倒地,成一健童,负担从师而去。众惊讶曰:‘近闻郴阳有活佛,愧我凡僧肉眼。’众皆追至渡头,跪而泣曰:‘弟子凡夫,不识活佛,愿请还寺。’师揶揄曰:‘吾乃游僧,尔何言佛?’苦谓不已,师乃留袈裟一顶于寺,而说偈曰:‘云游僧者悟真空,千佛袈裟万代宗。山寺僧众留不住,五百年中归雁峰。’授讫携杖而去。因建无量宝阁于法堂之后,塑其形像,以示寄迹。”寿佛全真所赠之袈裟,被雁峰寺僧供奉为“镇寺之宝”,僧人及信众顶礼膜拜。


      唐咸通八年(867),寿佛全真居广西全州湘山净土院。一日,他忽然对弟子圆镜、圆鉴说:“五色界天请吾说法,吾将行矣。”默然结跏趺座,弟子信众绕榻盈堂。最后说偈:“秋云叶须落,春来花自开。”便安详去世。


      对于寿佛的生年、岁数,文献中有多种说法:《湘山志》卷一载,全真生于武周长安四年(704);《广西通志》载,寿佛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湘山志》说寿佛“法腊百有六十六岁”;《广西通志》、《大清一统志》说一百四十;《湖南通志》记一百三十三;《惠州府志》记年一百三十二。记载虽不一致,但圆寂于唐咸通八年(867),却都相当肯定。


      寿佛全真圆寂后,常显灵于湘南一带,明代中期出现在衡阳一带,清之际又转世为高僧,居住雁峰寺传经布道。因此,有寿佛“生在郴州,死在全州,成佛在衡州雁峰寺”、“刮风在郴州,天阴在全州,下雨在衡州”、“五百年转回雁峰”之传说。当地人据此,把他视为“万寿无疆”的活佛。有诗云:“欲往祝融拜圣帝,且来雁峰谒寿佛”。所以,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寿佛全真的生日,这天也是南岳的“朝寿佛日”。衡岳一带为了祭祀他,在他生前坐禅的寿佛殿前举行朝寿佛的盛会。每到此时,寿佛殿内举行盛大法会,各地善男信女齐聚于此。殿内,香烟缭绕,为寿佛庆寿,为家人祈福。殿外,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形成了“二月初八朝寿佛”的民俗。


      宋绍兴十二年(1162)大慧宗杲禅师修雁峰寺,元末遭毁。


      明洪武九年(1377)僧齐正重修岳亭、亭东有楼,名为“望雁”,明崇祯十六年(1643)全毁于兵。


      清顺治十六年(1660)僧空旦募建大雄宝殿,清康熙二年(1664)知府刘进礼塑正佛金身准提像,又募左右大佛,罗汉十八尊、铸洪钟二口、鼎炉一座,及大悲阁、天王殿、大士阁、寿佛殿等。


      雁峰寺楹联很多,大都与雁有关联。曾经走进雁峰寺,撰的楹联不提大雁,别开生面的有唐代雁峰寺的住持破门和尚,能诗能联,他对雁峰寺的感情不同一般,用白话写了两副长联:一上一点,下一点,与我何干,到此处看看,都只为游山玩水;达也好,窘也好,管他怎甚,来这边走走,无非是拜佛烧香。



      清代咸丰举人、授翰林院检讨、船山书院山长王运(1833~1916)他写道:“明窗啜茗时,半日闲,三日忙,须勘破庭前竹影;画船携酒处,衡山月,嶷山云,冷思量城外钟声。”这位曾是加侍读衔的大学者倒也清闲潇洒,他悠然地坐在竹影下,品着名茶,喝够了,便坐一只船在水中轻悠地划着,一边喝酒,一边聆听雁峰寺内传出的钟声,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抗日期间,雁峰寺曾遭日机轰炸,衡阳保卫战期间更是损失惨重,成为废墟。民国35年(1946),住持少康、监院慈云在天王殿废墟上,搭建临时佛殿。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被毁。


      1985年在修建雁峰公园时,重建雁峰寺。正门悬挂赵朴初书写的“雁峰寺”。泥金横匾。寺院分前后两殿:前殿为观音殿,供奉着观音菩萨;后为寿佛殿,金刚台上,端坐着3米高的寿佛。另外还有十八罗汉。


      该寺传承法系主要是临济宗,近现代亦有律宗法师在该寺授以律学。如今被国家确定为湖南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雁峰寺西侧(朱紫巷)原有一个放生池,名为“烟雨池”据乾隆《衡州府志》记载:在将要下雨的一天,池中会生出缕缕白烟,在远处看就像一条白色的轻纱,相传这烟雾能够飘出数里之遥;当地人都以此占卜“晴雨”;故曰:“雁峰烟雨”。


      另外,回雁峰下北大门右侧的雁峰区龙泉巷,还有香林庵,这是湘南地区唯一的“比后尼十方丛林”。它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民国30年(1941)春,香林庵被大火焚毁殆尽。民国36年(1947),重新修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市政府决定将龙泉巷内的香林庵、圆觉庵发还给佛教团体,作为衡阳市佛教徒生产自救、学习和活动场所。1994年6月第三次重修,至1995年底止,主体工程告竣,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


      回雁峰“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每年大年初一、农历2月初8寿佛生日、观音的节日,香客都会云集于此,动以万计。这时的雁峰寺烛光洞天,香烟弥漫。南来北往的高僧,在此登坛说法,驻锡讲经,朝圣的善男信女,也络绎不绝。因此,有了“南岳进香自第一峰开始”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