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4s拆机换前面玻璃:教你如何立足?从时迁在梁山的排名看单位政治//最高明的掌权人 唐僧的成佛与如来的帝王心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00:44

教你如何立足?从时迁在梁山的排名看单位政治//

最高明的掌权人 唐僧的成佛与如来的帝王心术

历史-中国古代 2010-05-02 22:31:35 阅读30 评论0   字号: 订阅

人生在世,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到底是人去适应社会呢,还是让社会来适应人?这是个伪命题,让社会按照私人的设计来运行就像让中国的老牛说吉普赛语一样不现实。何况,每个人对社会的设想与要求都不同,社会应该按照哪个人的标准来运转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持内心的透彻和宁静,随着社会的自然运动变迁慢慢老去。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适当地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

    北宋徽宗年间,盘踞在山东梁山泊的强盗和在逃通缉犯集团气焰嚣张,动静越来越大,打家劫舍之余攻城略地。负责天下兵马的太尉高俅脸面挂不住了,挑选了强将呼延灼为兵马指挥使攻打梁山泊。呼延灼擅长使用重装骑兵,美其名曰“连环马”,气势汹汹漫山遍野横冲直撞,杀得梁山泊那群刚拿起武器的匪徒掉头鼠窜,各自逃生。幸亏有水泊挡住连环马,好汉们才得以逃回水寨。大首领宋江整点人马,发现损失了大半人。就连以勇猛著称的大头目林冲也挂彩了。

    自打拉帮结伙以来,梁山泊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外有重兵团团围困,内又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弄不好,水泊梁山可能灰飞烟灭,大小头领们集体搬家到阴间去继续做兄弟。

    众头领赶紧商议如何去破那连环马,小头领汤隆钩镰枪可以破它,但是这枪只有他在京城做金枪班教师的表哥徐宁才会使用。怎么才能把有正当职业、家庭幸福的徐宁拉到梁山泊来入伙呢?偷他家祖传的雁翎锁子甲,用计引他上山。派谁突入京城完成重任呢?小头领时迁。

    只见时迁突出重围,来到京城,寻摸到了徐宁家里。踩点后,时迁在一个天无月色的寒冬夜晚爬上徐宁家旁的一株大柏树,“把两只腿夹定,一节节扒将上去树头顶,骑马儿坐在枝柯上”。等到徐宁和家人歇息后,时迁“从树上溜将下来,踅到徐宁后门边,从墙上下来”,不费半点气力埋伏到了徐家的院子里,看准了徐家藏锁子甲的地方,还发现外屋有两丫鬟伏在桌上碍事。

    施耐庵向我们详细描述了时迁是如何窃取徐宁的锁子甲的:

    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棂眼里只一吹,把那碗灯早吹灭了。看看伏到四更左侧,徐宁觉来,便唤丫嬛起来烧汤。那两个使女从睡梦里起来,看房里没了灯,叫道:“阿呀,今夜却没了灯!”徐宁道:“你不去后面讨灯,等几时。”那个梅香开楼门下胡梯响,时迁听得,却从柱上只一溜,来到后门边黑影里伏了。听得丫嬛正开后门出来,便去开墙门。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梅香讨了灯火入来看时,又去关门,却来灶前烧火。这个女使也起来生炭火上楼去。多时汤滚,捧面汤上去。徐宁洗漱了,叫荡些热酒上来。丫嬛安排肉食炊饼上去,徐宁吃罢,叫把饭与外面当直的吃。时迁听得徐宁下楼,叫伴当吃了饭,背着包袱,拕了金枪出门。两个梅香点着灯送徐宁出去。时迁却从厨桌下出来,便上楼去,从槅子边直踅到梁上,却把身躯伏了。两个丫嬛又关闭了门户,吹灭了灯火,上楼来,脱了衣裳,倒头便睡。时迁听那两个梅香睡着了,在梁上把那芦管儿指灯一吹,那灯又早灭了。时迁却从梁上轻轻解了皮匣,正要下来。徐宁的娘子觉来,听得响,叫梅香道:“梁上甚么响?”时迁做老鼠叫,丫嬛道:“娘子不听得是老鼠叫?因厮打,这般响。”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溜将下来,悄悄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着皮匣,下得胡梯,从里面直开到外门。来到班门口,已自有那随班的人出门,四更便开了锁。时迁得了皮匣,从人队里趁闹出去了。

    这是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事主徐宁武艺高强(金枪班教头,江湖上也有一号:金枪手)、徐家人多眼多(徐宁有老婆孩子,还有两个丫鬟守夜)、留给时迁下手的时间少(徐宁深夜入睡,四更天就要起身),更要命的是时迁要在徐宁眼皮子底下把锁子甲盗走还不能让徐宁知道是谁干的。结果,时迁神不知鬼不觉地上演了一场经典的偷窃剧目。他很会把握时间,能够恰如其分地让对手出现纰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胆大心细灵活冷静临危不惧,学老鼠叫学得很逼真。各行有各行的辛苦,小偷这种特殊行业也要求从业者提高素质,时迁就因为职业技能出色,功夫扎实,成绩显著,江湖人送他一绰号:鼓上蚤。

    第二天,徐宁发现传家宝被偷后追着时迁就上了梁山。进了贼窝清白就没了,徐宁被迫入伙,破了那个连环马。梁山转危为安,论功徐宁第一,时迁功劳第二。

    时迁叫鼓上蚤,说的是他人小,但他为梁山立的功劳一点都不小。日后梁山的二把手卢俊义卢大爷没入伙的时候,遭奸人*,被关在大名府大牢里。梁山尽发大军,围攻大名城。大名府是河北重镇,城池坚固,兵精粮足,不是那些小村小寨,梁山的众好汉打来打去就是打不下来。进退维谷之际,又是鼓上蚤时迁提出了在元宵夜攻大名府的计划。他对军师吴129 用说:“小弟幼年间曾到北京。城内有座楼,唤做翠云楼;楼上楼下,大小有百十个阁子。眼见得元宵之夜,必然喧哄。乘空潜地入城,正月十五日夜,盘去翠云楼上放起火来为号,军师可自调人马劫牢,此为上计。”时迁混入城中后成功在翠云楼纵火,引起全城骚乱。梁山好汉内外呼应,趁乱攻破了大名府。时迁又立下大功。

  人比人,才能比出牛人来。时迁在翠云楼上打尖的时候,遇到了混入城中的同伙孔明、孔亮兄弟。孔家两兄弟公子出身,虽然披着头发,身穿破衣,拄一条杖子,拿口碗在那里乞讨,一个面皮红光闪亮,一个皮肤白白净净,不像忍饥挨饿的人,倒像是王公贵族公子哥儿来体验生活的。时迁赶紧把哥儿俩拉到一边:嗨,赶紧下去补妆,别撞着行家露馅儿了。总之,时迁老练能干,为梁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有目共睹的。民间还演绎了许多时迁神偷盖世,劫富济贫,深受平民爱戴的传说故事。时迁逐渐成为了中国小偷行业的榜样,一面值得后来者瞻仰的旗帜。

    那么,这样的人才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应该排第几位呢?怎么也会是中等名位吧?错了,时迁排名第一百零七名,也就是倒数第二,仅高于金毛犬段景住。不仅毛手毛脚的孔明、孔亮排在了时迁的前面,还有许多资质平平、浑浑噩噩,要不是上了梁山都不知道在哪里窝着的泛泛之辈都排在了前面,就是那个出卖兄弟、叛变投敌,导致梁山前老大晁盖和吴用、公孙胜、阮氏三兄弟等大佬放着好好到手的金子花不了,落魄逃亡梁山的白胜,平日里基本上见人点头哈腰、遇事擦擦桌子倒倒茶水,现在也排名106位,压在了时迁的头上。

    更可惜的是,在具体业务上,时迁被分在情报组,专门搜集资料情报。当年老大宋江坐牢时的牢头戴宗,把老大伺候好了,现在做了情报组的组长。戴宗除了长跑能力比较强外,一不会提枪弄刀,二不会乔装打扮,平日除了跟在宋江后面点头称是外,没有尺寸之功。时迁是组里的骨干精英,功勋卓著,也只能事事听候戴宗的差遣。

    时迁在梁山怎么混得这么差呢?

    如果把水泊梁山比作一个单位,那么时迁无疑在其中不得意,是单位利益结构中的失败者。时迁能力不错却混得太差,得从时迁的爸爸妈妈开始谈起,一直谈到梁山泊上各位好汉之间蝇营狗苟乱七八糟的事情。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时迁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单位”政治的问题。每个单位都有明着暗着的人情世故和规章制度,都复杂得很。记住这一点,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首先,时迁是什么出身?小偷。所以说,时迁的出身太差了。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上梁山之前各位头领的出身不一,但都比时迁要好。当然,出身太差不能怪时迁。他降临在高唐州的时候,这个弱点就从娘胎里跟着他一起降临了。从来没有人谈起过时迁的父母,连时迁他自己都没谈过,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时迁父母早逝,留下小时迁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四处流落。时迁要生活啊,因此“做些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成了一名四处作案的小偷。

    一天,时迁挖完古墓累了,猫在哪座破庙的角落里睡大觉,迷迷糊糊偷听到杀了人的杨雄、石秀二人在堂前商量着上梁山入伙。“上梁山好啊,那虽不是什么正经饭碗,但也算有口固定的饭吃。”饥饿的时迁按捺不住,跳将出来,拉住杨、石二人就要一起上山落草。

    时迁轻功了得(估计是饿的),突然蹿到杨雄面前就谈做强盗的事情,把杨雄吓得半死。“你,你,你如何在这里?”时迁道:“哥哥听禀:小人近日没甚道路,在这山里掘些古坟,寻些东西换钱。因见哥哥在此行事,不敢出来冲撞。听说去投梁山泊入伙,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鸡盗狗的勾当,何时是头啊?跟随得二位哥哥上山去,却不好?未知尊意肯带挈小人否?”这一开始,时迁就把自己放在了他人小伙计的地位上,常年底层生活的思维习惯使然。其实杨雄和石秀也不是什么大人物,日后知名度远比不上时迁,他俩应该感谢时迁顺带着帮自己露脸才对。

    不知是时迁的谦卑恭顺,还是显露出来的身手,杨雄和石秀同意了,三人组团往梁山求职去了。这一路漫漫征程餐风露宿的,三人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还要躲避官府稽查,全靠时迁偷的东西果腹。时迁对杨、石二人很巴结,不仅主动为二人倒水倒酒洗脸洗手,偷了大公鸡烹了以后还主动送给杨、石二人吃:“煮得熟了,把来与二位哥哥吃。”那大公鸡据说是被偷的人家唯一的鸡,养着给村子打鸣用的。杨雄、石秀也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错,一个说了句“你这厮还是贼手贼脚”,一个笑时迁“还不改本行”,边说边下手开吃,三下五除二就把公鸡消灭了。时迁则在一旁憨131 厚地看着,听到责备后挠挠头笑了。这个形象简直是他人生的写照,一辈子给人作嫁衣还乐在其中。

    遗憾的是,梁山大当家晁盖讨厌时迁,厌恶偷偷摸摸的行径。当杨雄和石秀上山后报告说因为时迁偷鸡被祝家庄抓了后,晁盖大怒,要把杨、石二人绑起来,推出去,砍脑袋报来。二人赶紧求饶,说那都是时迁干的,我们顶多算从犯,罪不至死。晁盖问,那时迁在哪?被祝家庄抓去了。晁盖大喜,喜的不是时迁得到报应了,而是他早寻思着要夺祝家庄的金钱和粮食补充山寨的亏空了,这回终于让我逮着借口了。他马上变脸,说时迁是我们的好兄弟,祝家庄竟敢抓他!走,伙计们,抄家伙,到祝家庄抢粮去,顺便把时迁兄弟救出来。

时迁不经意间,又为梁山立了一大功。可这改变不了老大对他的鄙视和厌恶。一个人虽然勉强入伙了,但一来就遭到老大的嫌恶,在单位的前途可想而知。

不久,梁山换了位老大:及时雨宋公明宋江宋哥哥--名字长了点,弟兄们都这么叫,仿佛只有这么叫了才能显示出仰慕拥戴之情。宋江在梁山好汉中“成分”最高:县衙押司,正儿八经的官差。除去平时大手大脚挥霍“灰色收入”外,宋江能得到大伙的拥戴很大程度得益于他出身好:官差当着,在宋家庄还有地。一百单八将中只有落魄皇裔柴进和关羽后人关胜的出身比宋江高。柴进老祖宗是后周的皇帝,手里拿着宋朝皇帝颁发的“丹书铁券”,就是犯了罪也可以免死,可惜成分太高了,一般老百姓明白不了老柴家到底有多高贵,只当是个员外爷。而柴进“门招天下客”,拿大宋官府的钱结交官府的通缉犯,可惜和老百姓距离太远,不太平易近人,老是端着架子,反而没交到什么好兄弟。武松在柴进家坐了几个月冷板凳,结果被初来乍到的宋江硬生生笼络走了。所以柴进出身最好却只能做单位的“十把手”。关胜简直是和老祖宗关羽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拿把大刀站在那里挺能吓唬人的,可惜武功太差,是作为败将俘虏身份入伙的。之后梁山出去打仗就拉关胜当花瓶摆在阵前吓唬敌人。宋朝的时候关羽的地位被拔得老高了,都成“武圣”了,关胜自然水涨船高,虽然人没用,进入领导班子又晚,还是成了梁山的“五把手”。柴进和关胜都是血统论的受益者。可惜和宋江相比,县官不如现管,山上的头领们都知道县衙押司的厉害,却不知道后周皇裔是什么,更对圣人的后代敬而远之。宋江再一会办事,就成了一把手了。

    梁山头领论出身,第二等的就是军官了。宋江对朝廷军官是可以笼络,对那些带兵来*的将官更是打败一批招降一批,一个都舍不得杀。宋江刚上山就抱定了下山招安的目的,这些朝廷将官们来自于朝廷内部,懂规矩有人脉,是联络招安不可或缺的中间人。入伙的军官多了,和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也多了,所以军官团体在梁山上的排位都不错。第三等出身是普通百姓,平头的。有人说《水浒传》描写的是农民起义,但山上农民兄弟很少(而且还是渔民),多数都是城市贫民(难听点就是痞子地头蛇)。第四等就是衙役牢头和尚道士伙夫什么的。人们虽然口口声声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内心还是鄙视那些从事边缘行业的同胞们。按照朝廷律法,第四等头领的子孙三代以内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时迁的出身比第四等头领还要差,孤儿一个,无产无业,小偷小摸,是底层中的底层,不能更低了。任何一个单位结构都是社会结构的翻版,时迁垫底进来自然也只能垫底。

    其次,时迁不合群。不是喝酒吃肉上的不合群,而是行为性质上的不合群。在山上,其他头领都炫耀脸上的刺字,这个刺配两千里,那个刺配三千里,这个杀了情妇老婆,那个杀了县令官差,各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要犯。头领李俊、张横等人入伙前是船夫,把船摇到江心就问乘客,要吃“板刀面”还是要吃“馄饨”?“板刀面”就是我砍死你抢你财物,“馄饨”就是你识相地留下财物跳进江里。头领李立和张青、孙二娘夫妻入伙前做包子生意,从不往面粉里掺东西,只是坚持用人肉做馅,卖人肉包子。这抓住了就是要砍头的,李俊、张横等人的头颅还要悬挂在相关码头的显要位置示众,直至腐烂。时迁犯了什么案?偷鸡。按律,小偷被捕后无论所偷财物多寡最多打板子,连刺配的资格都没有。时迁没杀过人,还有“重新做人”的机会,就算梁山失败了他大不了被打个皮开肉绽,爬出衙门口照样可以开始美好新生活。所以说时迁和其他大案在身的头领是两路人。其他头领怎会把时迁当作铁杆兄弟,心理总会提防着点。

    梁山早期对入伙者有个要求:“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投名状”就是一颗人头,新人拿来人头双手就沾满了鲜血,和山上的老人坐上了同一条船,生死与共了。这个优良传统传着传着就没人执行了。时迁上山时,是拿着一只鸡来的并没有人命案在身。他这样的偷鸡盗狗的小贼本来是没机会入伙的,现在上来了难免受同伙歧视了。在任何一个单位,你都要融入单位的文化和氛围。时迁太纯洁了,所以被边缘化了。

    第三,时迁是梁山上的独行侠,不属于任何派系,自然也没人拉他一起排排坐分果果了。正如头领焦挺说:“我多时要投奔大寨入伙,却没条门路。”焦挺“平生最无面目,到处投人不着”,所以得绰号“没面目”。可见梁山是江湖求职者心中的世界五百强,需要有力的引荐才能上山入伙。梁山内部一直存在派系,时间越长派系越巩固越明显,相互制衡越复杂,任何新人加入都牵动各派的神经。

梁山的第一个派系是*派,包括林冲、刘唐、三阮、宋万、杜迁、朱贵、白胜等人。他们是工龄最长的了,比例越来越稀薄,被长江后浪推得东倒西歪,但再不济也能在梁山下属的饭店里挂个经理做做。

第二个派系是实力派。梁山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清风山、芒砀山,二龙山、桃花山、*山、少华山等山寨的力量。比如鲁智深、武松、李忠等人都是带着成百上千的人和枪上的梁山,是“加盟”不是“求职”,自然发言权不同。

第三个派系是关胜、秦明、呼延灼、张清等“原国家干部”集团。他们是梁山寻求招安的重要筹码,有了他们,梁山才能区别于其他草台班子。

第四个派系是心腹集团,花荣、戴宗、李逵和燕青等人和宋江、卢俊义等核心领导关系密切,不是鞍前马后跟随左右就原本便是领导的仆人。

第五个派系是功臣集团,柴进、李应、朱仝、徐宁等人不是长期供钱供物是梁山的“金主”,就是替梁山解过难题或困境。他们是梁山专门请来的,自然要开出不错的待遇吸引人才。

第六个派系是专业技术集团。梁山头领整天舞刀弄枪的,但也需要技术人员。比如写材料的笔杆子萧让、刻章办证的金大坚、打造兵器的汤隆、给人看病的安道全和给马看病的皇甫端等。这个派系对利益分配没什么发言权,只能埋头干活,但单位离不开他们。

最后一个派系就是没有派系的人的派系。时迁就是该派人士,此外还有扈三娘、焦挺、石勇、王定六、段景住等没有背景、因各种机缘上山来的头领。这班人的排位都很靠后。

 所以说,一个人在单位中的地位不在于你所做的贡献,更不在于你的能力,主要在于你的出身学历人脉,在于内部权力结构权衡的结果。

 等梁山的头领越来越多、鱼龙混杂时,宋江、卢俊义、吴用等人觉得单位各处室人满为患,实在塞不下新人了,必须核定编制加强干部管理。别看领导干部平时风风光光,手持人事大权,令人敬畏羡慕。但人事大权不是普通人能干的事,需要考虑多少细节和人心世故啊!谁上谁下,哪个因素的权重多少,哪个派系会有什么样的反弹,弄不好会影响稳定大局的。宋江、吴用等人精单单为了108人的排位问题,就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谁有多大的分量,领导心里都清楚,就是不知道怎么宣布出来。最后还是宋江拿出了一个方案:让天意来作主。

于是,梁山上落下一颗大陨石,石头上刻着108人的排名。众人看了都惊讶不已。宋江吃惊地说:“敢情我们弟兄原来都是上天的星宿。上天显应,合当聚义。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众头领无话可说。这是“天地之意”,谁敢违抗?

就这样时迁排名倒数第二。最末一位头领是段景住,也是个小偷,专门偷马的,但业务能力比时迁差远了,在长城外得了一匹好马,屁颠屁颠地赶来献给前老大晁盖,结果半路上还被人抢走了。入伙后,段景住负责往来中原和西域为单位采购马匹,长年在办公室里看不到人影,也只能坐最后一把交椅了。

如果有人反感排斥单位政治,那他最好的出路就是自立门户。可惜拥135 有这样能力的人极少。对于多数人来说,图个好相貌,考个高学历,找家好单位,别多想,安心办事,就可能保障一生的吃穿住行了。

 

最高明的掌权人 唐僧的成佛与如来的帝王心术

 

 ◆取经是一个大肥差

 

    取经这件事,表面上看历经千辛万苦,这罪没有人愿意受,这活也是没人愿干的苦差事。但仔细一琢磨,又似乎不是那么回事。你看,悟空十几年前还在五行山下服刑,后来给了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结果放出来后,经过十四年就已成佛。唐僧被如来贬下界去,经过十世修行,也成了佛,这个过程不超过五百年,因为镇元大仙让弟子好好接待唐僧一行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可见那时金蝉子还在天上,并在重要会议上做过端茶倒水的工作。

 

    相比之下,镇元大仙自己有四十八个弟子,其中“两个绝小的”是清风和明月,都已经分别有一千三百二十岁和一千二百岁了。清风、明月在修道过程中肯定吃了很多苦,而所得却相对有限,虽然有镇元这样的名师指点,迄今还不过是童子而已。这样看来,取经事业绝对是一条快速成佛的捷径,是一个超级大肥差。对这样的说法,有人会不同意,说你这是“事后诸葛亮”,在出发之前,唐僧、悟空并不知道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好,就算唐僧、悟空不知道,但安排这次取经活动的如来佛事前总知道吧,因为这个结果本身就是他安排的,是由他的意志所决定的。于是问题产生了:如来为什么要把这么个大好事安排在唐僧、悟空,而不是其他人的头上。

 

    当然,在取经队伍中,并不是每个人得到的好处都那么大,如果这样,取经行动在世人眼中就真成了镀金行动了,这在社会舆论上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对猪八戒、沙僧来说,取经行动的收益与取经过程中付出的成本相比,收益似乎不算特别吸引人,对八戒来说尤其如此。他们算是做了取经行动的陪衬了吧。

 

    有趣的是,在如来给取经队伍论功行赏之际,在干部人事任命大会这样庄重的场合,猪八戒感到不公平,竟然嚷嚷起来:“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八戒话里面的“他们”指的是唐僧与悟空,不过,我们似乎可以把唐僧与悟空分开来看。八戒感到不公平,可能并不是拿自己与悟空相比,而是拿自己与唐僧相比。觉得连唐僧都能成佛,自己在取经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做个净坛使者,是不是有点太低,太说不过去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八戒的话也可以颠倒过来理解,“我只做了个净坛使者,他们怎么都成佛了”。八戒不完全是觉得自己的待遇低,而是觉得受到的待遇不公平,就像孔子说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实,八戒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在取经路上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也一直在暗中保护唐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结果唐僧等人功成,五圣成真之际,他们却没有任何封赏,人比人还真是气死人呢。所以要调整好心态,不要随便跟人比,特别是不要跟那些不该比的人比。

 

    乌巢禅师是世外高人,平时并不过问政治,但以他的政治觉悟,一看到唐僧带领的取经队伍,便本能地认识到这是一次重要的机会。见八戒跟着唐僧,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第十九回)觉得八戒能进入取经队伍,是一个天大的造化。乌巢不明白的是,这个造化其实主要是应在孙悟空而不是猪八戒的身上。但从乌巢的潜台词看,唐僧到西天的正果不会小是理所当然的。而这件事,是在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的同一回发生的。

 

    取经行动是一个一石数鸟的安排。一方面,借这次机会把经书送到东土,在大唐扩展佛教的势力;另一方面,把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纳入门下,收编一些玉帝体系受排挤的势力,虽然这几个人似乎算不得什么,但由此发出的信号所能够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会使西天对那些在天庭混得不得意的神仙产生莫大的吸引力;从这种意义上说,取经行动是一项能大大增强西天“软实力”的行动。此外,如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把自己看中的金蝉子提拔起来。

 

    取经行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把经书传到东土。依如来的说法,西天取经的原意,是为了普度众生,如果这样,唐僧历经艰辛取得真经后,就应该留在大唐,像历史上的玄奘大师那样,翻译著述传播,为普度众生奉献自己的一生才对。结果却是,当唐僧一行回到东土之际,唐太宗想请唐僧将真经演诵一番。唐僧刚要演诵经书,八大金刚从半空中现身高叫:“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于是唐僧将经卷丢下,相随腾空而去。吴承恩如此写,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说明,经书并不一定非要由唐僧送到东土,才能达到在中土宣传佛教教义的最大效果。由别人取回去并没有太大分别,反正他把经书放下就不管了。

 

    在狮驼岭一役,当孙悟空在三个妖怪的手下遭到挫败之时,还在那里寻思,觉得取经行动是如来坐着没事干折腾出来的,如来其实舍不得把经书送到东土。孙悟空所想的其实是再浅显、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如果如来的目标只在于把经书送到东土,就算是唐僧领导的队伍,也可以在徒弟的保护下,采取腾云驾雾的方式(相当于在现代坐飞机去),迅速达到目的,这还可以节省时间,让东土之人早日见到经书。何况,以如来的手段和神通,要把经书送往东土,毫无疑问可以通过很多种更容易的方式做到。如来非要他们“苦历千山,远经万水”,一步步行来,他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取经队伍的难度,也增加了佛祖、观音工作的难度。这肯定是另有所图,而且所图非小。

   其实在此以前,就有多支取经队伍试图前往西天,光沙僧在流沙河就吃掉了九个取经人。沙僧本人曾对观音大言不惭地说:“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由于九个取经人的骷髅在“鹅毛也不能浮”的流沙河中并不沉下去,他认为是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这充分说明,光有虔诚之心不能保证真能取到经书,因为路上死得太多了。也不想想,到西天取回经书这样的好事,哪能随便落到那些背景不清、来历不明的人头上。不过由唐僧带领的这支队伍就不同了,他们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

 

    如此看来,取经行动的主要目的还在人事方面,毕竟人才是第一位的嘛。以孙悟空而论,从玉帝那里转到西天,给予一个相应的级别是符合官场规则的,但要越级提拔金蝉子这事就难了。

 

    ◆金蝉子是如何进入取经队伍的

 

    为了使金蝉子成为取经队伍的掌权人,如来先把他贬到东土,取得大唐国籍,从而有了进入取经队伍的资格。然后又派遣心腹观音菩萨前往“寻访”取经人。这就相当于先把自己看中的人放下去,然后派遣自己信得过的人下去挑选“干部”后备人选,这么一放一收,就实现了培养的目的。

 

    我们看一下确定取经人的过程:

 

    如来说:“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如来觉得东土的人品性修养不好,希望找个信佛的把经书传送到东土,劝化众生。如果是从完成这项任务的角度选人,并不是什么难事,很多人都能做到。如果有诸天神佛在背后再帮助一下,这简直是很轻松的事情。按这个标准选人,可选的人很多,被选中的很可能就不是金蝉子了。

 

    明明不是一件难事,如来却说“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人去,这话大有深意啊。观音出来主动承担这项任务后,如来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不过是找一个“善信”之人,怎么要用到观音“神通广大”的本事呢?这里的神通广大显然不是指观音的识人之能来说的,而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观音善能揣摩如来的心意;二是她不仅能揣摩到如来的心意,还有本事能把事给办成了。与此相对应的具体的两个方面就是:一方面,如来属意的取经人选是被提前安排贬入凡尘的金蝉子,这一点不能明说,但如来确信观音能想到这一点,所以很高兴;另一方面,去的这个人还要把金蝉子转世后的这个人找出来,这个任务并不那么简单,不过观音肯定能做到,所以观音是此去寻找取经人的不二人选。

 

    如来怎么就肯定观音一定能找到转世后的金蝉子呢?一方面,观音确实有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对观音的本事,如来是了解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我们看看观音寻访取经人的过程就非常清楚了。

 

    却说观音领了如来的佛旨以后,在长安寻访了很长时间,却没有碰到“真正有德行的”(其实重点当然不是碰到的人都没有德行)。正在这个时候,唐太宗要办水陆大会,并让陈玄奘做坛主。观音听到消息,是什么反应呢?“忽闻得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大会,又见得法师坛主,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菩萨十分欢喜。”

 

    这段话揭示出来的信息再清楚不过了。菩萨为何十分欢喜,不是因为陈玄奘德行高深(这她暂时还看不出来),而是知道这“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更妙的是,原来金蝉子转世是“他原引送投胎的”,即由观音一手操办的。看到这里,佛祖说的“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方可去得”,这话的含义不是再明白不过了吗。这句话,听在别人耳中是一层意思,听在观音的耳中,显然是另有深意了。

 

    观音“见得”法师坛主是金蝉子,并不是说她亲眼见到了玄奘,而只是说她“知道”的意思。为什么说“见得”不是“见到”的意思呢。原来,观音在水陆大会的第七天才决定亲眼去看一下,她对木叉说:“我和你杂在众人丛中,一则看他那会何如,二则看金蝉子可有福穿我的宝贝,三则也听他讲的是哪一门经法。”显然是没有见面就知道此人是金蝉子转世了。这不是如来说的神通是什么,这个神通孙悟空显然是没有的。

 

    金蝉子被以“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罪名贬下界去,应该是在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后不久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下界后,是个“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把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佛教事业。既然经历了十世,总要几百年的时间。如来这一手颇为高明,如果在取经行动开始前二三十年把金蝉子贬下界去,那他培养自己人的意图就太明显了。而在几百年前就把他贬下界去,这招棋就埋伏得很深了。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就比较模糊,人们不大能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如来的帝王心术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给了如来一个采取行动的契机。如果没有悟空被压这件事,如来应该不会找借口把金蝉子贬下界去,毕竟再要找个合适的理由把金蝉子重新提拔回来是很困难的。现在有了一个像孙悟空这样身份的人做大弟子,那么,金蝉子重回西天之后,身份地位想不高都不行了。连徒弟都这么牛,师父不牛一下,怎么能说得过去呢,那不成个样子嘛。唐僧如果是作为别人的师父到达西天,即使取到经书,给他的安排也不会太高。真是机会难得呀。毕竟像孙悟空这样级别的神仙,如果稍微有点社会经验,是轻易不会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的,而且,犯了错误一般也不用劳动如来出手,从而也不会被*在五行山下。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不大大利用一番实在太可惜了。

 

    唐僧要做悟空的师父,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孙悟空是出了名的顽皮。为了让唐僧坐稳师父的位置,如来是使了帝王心术的。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后,下一步考虑的就是在什么情况下把他放出来的问题。如果由如来自己放,一来没有什么意思,二来也太便宜孙悟空了,而且无形中贬低了自己,抬高了悟空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的二弟子贬下凡尘,然后让他把悟空放出来,这就给金蝉子做了一个天大的人情。从此以后,无论如何,孙悟空就欠了唐僧一个很重的情,以此为基础,唐僧做悟空的师父就名正言顺了。在唐僧有了大徒弟的借力后,自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收伏二徒弟和三徒弟,一支队伍就这么拉起来了。相反,如果是派个什么文殊、普贤之类的菩萨来,从五行山下放出孙悟空,然后把他领到唐僧面前,告诉他说,以后唐僧就是你的师父了,悟空肯定不会服气,师徒关系就又大不一样了。没有这一出,孙悟空可能真不听唐僧的,而唐僧一点辙没有。

 

    如来玩的这一手,《西游记》中的唐太宗在历史上也玩过。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知道自己已是“疴瘵弥积”,病得不轻了,遂于当年五月十五,一纸诏书把李世绩调出京师去做叠州都督。当时李世绩已是宰相,出京做地方长官相当于贬职。李世民的考虑是,李世绩和太子李治的关系浅,所以让李治在自己死后把李世绩调回来,借此给李世绩一个恩德,这样李治以后才好控制这位在贞观后期逐渐成为军中第一人的将军。李世民的这一招用得颇为高明,它还可以收到一些附带的效果,一是借机敲打李世绩,稍微抑制一下他的权力;而且在这个敏感时期,把他调离中枢,不让李世绩在辅政大臣中名位最重,反而有利于发挥他在军事领域的专长。二是让李治再把他提拔起来,而不是在李治刚上台时他就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这样可以避免李治对他的反感,也让李治今后在使用李世绩时更放心些。

 

    唐僧与悟空的关系与此确实极为相似,如果孙悟空没有犯错误,还在天上好好地做他的齐天大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如来把悟空领到唐僧面前,说以后齐天大圣就跟着你混,那还不把唐僧给吓晕了,他哪敢做这种人的师父。现在则不同了,悟空是可怜兮兮地在五行山下盼着唐僧早日来救他。而他如果做出什么于师父不利的事情来,难免在世上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不管怎么说,如来的这一手玩得颇为高明且成功。对于师父救自己逃离苦海,悟空一直心存感激,至少在口头上始终如此。在三打白骨精一役中,悟空曾给唐僧跪下叩头,说“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在黄袍怪一役中,当猪八戒请回孙悟空时,小猴们见悟空要走,慌忙拦住他,让他别走,悟空说这可不行,“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看来顶着个师徒名份,有时也是能够压死人的。

 

    ◆唐僧的思维局限

 

    如来为了提拔金蝉子,所用的一番苦心天日可鉴。不过,唐僧没有佛祖那么高的境界,看事情还不是很透彻,他还憋着劲要赶走孙悟空呢(如来也在哀叹:他怎么就这么不开窍呢)。

 

    很多人说,没有孙悟空,唐僧到不了西天。可唐僧本人不这么看,他认为只要有观音、佛祖的支持,自己就可以到西天,至于孙悟空,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在取经路上,数次坚决地要赶走孙悟空。他却不知道,到了西天后给他安排的职务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他的徒弟为参照系的。如果唐僧就带着八戒、沙僧到西天,那怎么好给他安排高级职务?撑死了也就是个副部,这还有人说闲话。要不,就安排个正局级?但如果那样这取经行动干什么费这么大劲啊,如来的一片苦心不也就全泡汤了嘛。不行,必须让唐僧打消这个愚蠢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观音明确地给了唐僧一个警告,唐僧才转变观念,不再提赶走孙悟空的事了。

 

    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确的是,只要有如来、观音的支持,没有孙悟空取经队伍也是可以到达西天的。毕竟很多妖怪孙悟空也不是凭自己的本事打败的。观音也可以给八戒弄个救命毫毛什么的。取经事业不是离开孙悟空就玩不转了,没有孙悟空,还可以去找别人嘛。但如来、观音的意思很清楚,他们选来保唐僧的就是孙悟空。由孙悟空保唐僧到西天,能够更好地达到宣传、教育以及选拔人才的多方面目的。由孙悟空保唐僧到西天,与另找一人保唐僧到西天的意义、意思是大不一样的,在这件事上,如来有他的考虑。

 

   唐僧没有如来站得高,看得远,他不知道佛祖“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丁点儿事,总觉得悟空与他不和。却没想到,如来佛对整个取经活动有着通盘的考虑,这件事,就是从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才开始谋划的,唐僧要是赶走了孙悟空,那不是釜底抽薪,把取经行动的本意给淘空了吗。如来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要把这个不好管的刺头放在取经队伍内,再由唐僧给带好了。这样,就可以借取经路途之机,向整个天界社会展示取经队伍的能力与业绩,同时,也通过取经队伍内部的和谐,展示唐僧的“领导”能力,如此,才好名正言顺地把唐僧安排在高级官职岗位上。唐僧只知道死背佛家经典,没有政治家的视野,哪能明白佛祖的这些心思。

 

    试想一下,如果唐僧手下收伏的不是一个像孙悟空这样法力高强、难以管教、曾经让整个天庭都觉得头痛的徒弟,那怎么能显出唐僧的本事来呢?唐僧以一个凡人之身,就能带领悟空、八戒、沙僧这几个如狼似虎的弟子前往西天,这是多好的宣传创意。如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唐僧怎么能负气将悟空赶走呢?赶走了孙悟空,即使取经队伍到达西天,整个取经行动也失败了。如此一比较,如来与唐僧的高下简直判若云泥,真是天壤之别啊。不管怎么说,唐僧也许是个好人,但在政治上还不是很成熟。

 

    让唐僧一路与孙悟空在一起,也是帮助唐僧的一个办法。唐僧的优点是政策水平高,听朝廷的话,缺点是有点死心眼,不够变通,不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唐僧虽然讲起大道理来一套一套的,但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主要是书本上的那一套,什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暗室亏心,神目如电”等等。唐僧在取经路上奉行的,不外乎是温良恭俭让、逢人要讲礼貌,不动百姓一草一木等等之类的行动准则。他对妖怪、强盗也采取劝善的做法,试图以德服人,想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套用到强盗身上。他不知道自己奉行的这一套,在江湖之中是完全行不通的。漫长的取经之旅使他慢慢体会到,书本上描写的主要上是一种理想形态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取经路上,唐僧性格上的弱点多次被妖怪所利用。唐僧以后是要到高官岗位上工作的,不积累一点社会经验、政治经验怎么行?这十四年的锻炼,对于唐僧的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啊,就让他们在路上慢慢走,不着急,多锻炼锻炼有好处。

 

    ◆悟空对唐僧的帮助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悟空身上有很多值得唐僧学习的地方。让他们俩在一起,十几年朝夕相处,怎么着唐僧也能从悟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至少到后来,唐僧做起事情来,不像一开始那么迂腐了。别看孙悟空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他对道法、佛法的理解上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的,特别是,他善于打破盘中哑谜,能从书本中读出弦外之音、自然之理,这就很难得了。一路上师徒二人讲讲谈谈,从多方面丰富了唐僧对经书的理解。在这些方面,唐僧能从八戒、沙僧身上学习的东西就少多了。

 

    例如,在第八十五回,孙悟空提醒唐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叫他不要害怕妖怪,也不要光想着西天那点事,老老实实地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就行了。又如在第三十六回,悟空对唐僧说:“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唐僧听了悟空的话,“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

 

    在第九十三回,唐僧见前面一座高山,感到悚惧,此时,师徒之间进行了一场重要对话:

 

    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哪一日不念,哪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哪里禅和子,听过讲经,哪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哪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第九十三回)

 

    孙悟空看到唐僧的情绪,说唐僧把《心经》给忘了。唐僧不服,说《心经》我天天在念,倒背如流,怎么会忘。显然,唐僧所说的没有忘,是说他记得其中的每一句话,不过是能背诵的意思。悟空说唐僧忘了,是说他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特别是还不能融会贯通,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唐僧反问悟空“你解得吗”,悟空只说“我解得,我解得”,却不再用语言来解释,就是这个意思了。唐僧倒不糊涂,马上明白了悟空的意思。如此一来,他对佛经的理解就又进了一层。

 

   如来觉得金蝉子这个弟子还是比较有悟性的,不过就是死抠书本,有点教条主义倾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有些道理,如来不好说,如来说给他听,他也不一定明白。就这样在西天路上,让他慢慢体会,积累实践经验,再由孙悟空在一边旁敲侧击几句,效果就很好。

 

    另外,孙悟空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变通的处世、灵活的心机都是值得唐僧学习的。唐僧特别缺乏“社会经验与政治经验”,安排他做悟空、八戒、沙僧三人的师父,对唐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极大的锻炼,这对于他以后在官场上混,是很好的启蒙教育。唐僧的性格比较柔弱,在取经过程中吃了这么多苦,对他的性格也是很好的磨炼。如果像上一章说的,孙悟空是太上老君的徒弟,那唐僧的收获就更大了,从此与太上老君一系也扯上了关系,这是未来可以动用的极大资源,是仕途发展的重要助力。

 

    至于安排八戒和沙僧进入取经队伍,则可以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表明这次行动,不完全是为了提拔唐僧和悟空而设的。在对八戒与沙僧的安排上,如来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对八戒的安排是,“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对沙僧的安排是,“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对白龙马的安排是,“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八戒是“职正果”,沙僧却与唐僧、悟空一样,都是“大职正果”,这样,从职称上,沙僧就比八戒高了一级,八戒则与白龙马是一个级别。不过在官职的排名上,八戒又在沙僧之前。因为在《西游记》最后两段:

 

    大众合掌皈依,都念:

 

    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第一百回)

 

    中间是唐僧、悟空和观音,最后三人是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这个名单,绝对不是排名不分先后,而是按照职务、资历综合平衡得出来的次序,先后顺序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从这里看,八戒的职务虽与沙僧平级,但排名还是要靠前一点的。

 

    最高明的政治手段,运用于无形。而不是像有些小官那样,在决策会议上,为了用哪个人不用哪个人,争得脸红脖子粗,恨不得拳脚相向。如来当然要为自己欣赏信任的人争取,但如来在争取之前,就充分做好了各方面的铺垫准备工作,到时候,提拔自己中意的人选,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谁也不会觉得他是在任用亲信,而只有赞他会用人的份。更有甚者,如来在*孙悟空然后再起用孙悟空的过程中,扩充了自己的势力,挖了玉帝的墙角,却好像是帮了玉帝很大的忙,让玉帝说不出话来。如来的政治手段实在是太强了。

 

    其实做什么事都一样,都有个高下之分,简单粗暴、使用蛮力来争取,则落了下乘。即使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比如为了写出富贵之象,李庆孙的《富贵曲》是,“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夸人有钱,不过是堆金砌玉,几乎要去比较一下谁家的金玉堆得更高,码得更好。这样的人虽然有钱,其实还没有脱离穷者心态,还在为自己银钱之多而惊喜,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晏殊觉得这样的诗十分好笑,根本没有什么富贵气象,就像有点小钱的,天天拿出来炫耀,随时挂在嘴边,而真正有钱的,反而不显山不露水,但人家一看体貌谈吐,就觉得与众不同。晏殊写富贵,不会说金子、玉器之类,而只写“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富贵之象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这体现出来的心态是,对自己的富贵居之不疑,而没有艳羡或炫耀的心情。

 

    做官也一样,有明显的高下之分。老子在《道德经》中把做官者分为四种类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认为最高明的掌权人,百姓只感觉到他的存在;其次,百姓亲近而歌颂他;再次的,百姓畏惧他;更其次的,百姓轻蔑他。让百姓感觉不到自己在被领导,而什么事情就都做好了,这是最高明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不轻易发号施令。功业建立了,事情成功了,人们感觉不出这是他努力、安排、运作的结果,却说是我们自己顺乎自然。老子推崇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顺着人性和自然的规律去行动,做最少的事情却达到最好的政治效果。而不是政令繁杂、人为生事,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同样是收伏孙悟空,可以是大张旗鼓地打打杀杀,也可以像如来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最后还让他心甘情愿地归顺,并自觉地维护体制的利益。如果我们接受老子的这个评判标准,如来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最高明的掌权人”了,相比之下,玉帝的领导水平就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延伸阅读--------------------

 

玄机水分一样多 唐僧的八十一难具体是什么难

 

    ◆八十一难水分多

 

    说起《西游记》,不能不提八十一难,很多人把西天取经的历程,理解为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过程,认为八十一难是师徒四人共同经历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金刚护送取经队伍返回东土大唐的时候,观音听取了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等神仙的汇报,菩萨将“难簿”过目一遍,发现只有八十难,是哪八十难: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流沙难渡十五难,收得沙僧十六难,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风摄圣僧二十九难,心猿遭害三十难,请圣降妖三十一难,黑河沉没三十二难,搬运车迟三十三难,大赌输赢三十四难,祛道兴僧三十五难,路逢大水三十六难,身落天河三十七难,鱼篮现身三十八难,金兜山遇怪三十九难,普天神难伏四十难,问佛根源四十一难,吃水遭毒四十二难,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再贬心猿四十五难,难辨猕猴四十六难,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难,收缚魔王四十九难,赛城扫塔五十难,取宝救僧五十一难,棘林吟咏五十二难,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诸天神遭困五十四难,稀柿衕秽阻五十五难,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拯救疲癃五十七难,降妖取后五十八难,七情迷没五十九难,多目遭伤六十难,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比丘救子六十五难,辨认真邪六十六难,松林救怪六十七难,僧房卧病六十八难,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灭法国难行七十难,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失落兵器七十三难,会庆钉钯七十四难,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赶捉犀牛七十七难,天竺招婚七十八难,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凌云渡脱胎八十难。(第九十九回)

 

    这第一难是金蝉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被贬下来。第二至四难是唐僧出生后取经行动开始前的经历,一直到第八难,孙悟空才加入取经队伍。显然,八十一难是从金蝉子被贬就开始计算的。因此,八十一难并不是师徒四人共同经历的,而只是针对唐僧而言的。

 

    唐僧经历的八十一难,也有很多水分,我们试从中找出几个难看一看:第一难是金蝉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被贬下界来,这也能算一难吗?顶多算是如来的一个“刁难”。而收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进入了八十一难(分别是第八、十二、十六难),其中,收沙僧时,又把流沙河不好渡过另算为一难(第十五难)。被黄风岭的黄风怪阻挡本可算一难(第十三难),但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请灵吉菩萨来帮忙也算了一难(第十四难),这不是把别人的工作都算到唐僧头上了吗。另外,红孩儿一役、狮驼岭一役,每个都分成了四难,奇怪的是,在红孩儿一役中,孙悟空请观音菩萨降妖算了一难(第三十一难),狮驼岭一役中,如来佛等人收伏三个妖魔也算作一难(第六十四难),这也太会算了吧。其他种种浑水摸鱼之处甚多,最后,在灵山上,唐僧经过凌云仙渡,脱却“胎胞骨肉身”,洗尽凡尘,也被算作一难(第八十难),这样的难,我们真是想经历一下啊。

 

    可见,在八十一难的计算过程中,对于什么算“一难”,什么不算“一难”,是没有什么确定的标准的,其间的随意性很大。由不同的人计算,得到的“难”的数目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即使这么个算法,还是出了一点纰漏,到西天时,竟少了一难,于是菩萨急忙命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又人为地制造了一起灾难。唐僧本来飞的好好的,突然掉下来了,八戒、沙僧还在那着急,只有悟空心里明白:这响晴白日的,又没有妖邪现身,由金刚驾云护送着,现在却掉下来了,这自然是组织有组织上的考虑。所以他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

 

    ◆定数是什么

 

    你说这事也怪了,观音是亲眼看了取经行程记录,才发现少了一难的,孙悟空又没看过记录,他怎么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这只能归结为他头脑灵活、加上理解上司心意的水平高了。真是翻云是如来,覆雨是观音;经过取经路上十几年的锻炼,悟空已经深通天庭政治之道,认识到即使出现意外,也是安排好了的,是“定数”。

    定数是什么,就是佛祖的意志,就是组织的意志。要明白,该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顺势而为就行了。如果你还不信,我们再举一例。当年因为泾河龙王之事,唐太宗到地府走了一遭。为了救太宗皇帝,魏征拉关系拉到地府里面去了,他找上以前的好朋友,现任酆都判官,掌管生死文簿的崔珏。对魏征的请托,崔判官并没有大皱其头,说这事不好办哪。而是看了魏征的书信,“满心欢喜”,原来魏征早晚看顾崔判官在世的子孙,这人情正不知该怎么还呢,这下好办了。他当场对太宗打包票说:“今日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那他怎么就敢打这个包票呢,你看:

 

    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第十回)

 

    阎王接过生死簿子一看,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于是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然后宽慰太宗说,还有二十年阳寿,请您“返本还阳。”阎王为什么会“惊”问,显然是看出其中的破绽来了。在“一”字上面添上两横,虽然从形式上看也是个“三”字,但仔细一琢磨,实际不管这两横怎么添,改成后的“三”字看起来都会很别扭,特别是改后成了“三十三”,两个三字在一起,对比更明显。另外,新笔迹和旧笔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阎王一面是“惊”,另一面又佯作不知。阴司政治中的复杂之处我们不去说它,不过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一个人的寿命不也是有“定数”的吗?唐太宗将死于“贞观一十三年”,这就是定数啊。崔判官一挥笔就给改了,现在唐太宗将死于“贞观三十三年”成了新的定数了。

 

    奎木狼私自下凡,还说自己在下面,把宝象国公主百花羞摄到洞府,做了一十三年夫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好像他下界为妖,是为了配合上面的工作,完成“定数”似的。与此相似的是青狮精的下凡,按照文殊菩萨的说法,乌鸡国王王位被夺纯属自作自受,“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悟空的反应是:“你虽报了什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真是无意之中吐真言,悟空的话无意中透露出天大的秘密。悟空说的是“报了一饮一啄的私仇”,这意味着所谓“一饮一啄”不是定数,不过是文殊菩萨为了报“私仇”而找的借口而已。所以呀,对“定数”这个东西,不能过于认真,它不过是领袖的意志换个说法罢了。

 

    ◆作为人事理论的八十一难

 

    八十一难对取经事业很重要,它解决了人事安排方面的一个大问题。有了八十一难,如果有人问,唐僧为什么能成佛?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他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有人非要问,经历了八十一难为何能成佛,观音可以回答,“佛门中九九归真”。那“九九归真”是怎么回事,这就成了一个深奥的学术问题,于是对唐僧成佛合理性的质疑就被引向对另一个佛教问题的讨论,这个争议也就不会有什么结论了。

 

    你看看,你看看,这是多么清晰的逻辑:唐僧为何能成佛?因为他经历了八十一难;为什么经历八十一难能成佛?因为佛门中九九归真。这逻辑讲得通吗?讲不通,因为由佛门中“九九归真”,并不能得出经历八十一难就能成佛的结论,“九九”不一定指八十一难,“归真”也不一定是“成佛”。难道那些菩萨、金身罗汉就没有“归真”?①另外,孙悟空没有经历八十一难,不也成佛了吗。

 

    ①《西游记》最后一回是“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这样看来,包括白龙马在内,都已经归真了。

 

    就算接受这一套逻辑,那么别人经历八十一难能成佛吗?也能,不过八十一难有个标准问题,什么算“一难”,什么不算“一难”,需要由菩萨来认定。有了这一条,事情就好办了。而且谁敢保证自己经历八十一难,还能活着回来。

 

    从安排第八十一难的仓促过程可以看出,八十一难也是一个豆腐渣工程,要不是观音检查得仔细,可能就这么蒙混过关了。或者,要是到了西天,还只经历了七十九难,就得在唐僧等人的归途中再制造两难,这事情就不大好安排了。

 

    其实,非要唐僧完成“八十一难”,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因为佛家首重的是心性修炼。是否达到佛的境界,完全是一个内在的东西。唐僧也说过,“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所谓心即佛兮佛即心,心外更别无佛,观音是得道高人,这个道理她是极明白的。安排八十一难,是为了做给众神佛看,也兼是为了给世人看的。八十一难的考验有一个信号作用:经历了这么多难,肯定是合格的,是通过了考验的。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没有经历八十一难,只经历了七十九难、八十难的就一定不合格。

 

    取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当今一个选拔干部队伍后备梯队的人才工程。但给唐僧等人安排职务的时候,难免有人要说闲话。八十一难的提法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解决唐僧成佛的合法性问题。它对于悟空成佛合法性的贡献倒不是那么大,因为一方面,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确实功劳很大,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孙悟空也没有经历八十一难,这个人事理论也帮不上他的忙。因此,八十一难是为唐僧量身定做的一套提拔标准。这个标准的第一次提出,是在取经队伍达到灵山之后,也就是《西游记》中的第九十九回由观音说出来的。

 

    观音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提出这一标准,用现在的话说,完全是在为领导着想。因为虽然到了西天,但唐僧在取经过程中的贡献实在有限,表现也不抢眼。如果非要提拔唐僧也无不可,毕竟如来的地位和威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做法总归不好。现在好了,有了八十一难这个旗号,唐僧的成佛也就顺理成章了,按现在话说:看来还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一定的“人事规定”来办事的,并没有因为他是如来的弟子就放松要求嘛。当然了,也不能因为是自己人就卡着不让上,让他吃亏,该提拔的还是要大胆地提拔,要放手让他们去闯。

 

    为了进一步增强这一人事理论的说服力,观音一点也不马虎,本来八十难、八十一难,旁人看来差不多,多一个少一个能有多大的区别。观音说不行,缺的这一难一定得补上,她就要较这个真。她越较真,对唐僧的提拔就越有利。既然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一定要让唐僧达到。这个意义在哪儿?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假设唐僧经过了七十九难或者八十难到了西天,这就事情本身来说,与八十一难区别不大,此时如来封唐僧为佛,别人会怎么想,肯定认为这佛不佛的,原来都是如来一个人说了算。但现在就不同了,由于“佛门中九九归真”,就有了一条大家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避免了诉诸最高权力者的专断意志,大家也有了努力的方向。如果有人经历了四十难、五十难或者六十难而没有成佛,就不必把自己的情况拿出来说事了。

 

    有了八十一难的提法,就让人感觉这件事是有“定数”的,不去轻易怀疑其合理性。可以说,八十一这个数本身没有必然性,但是,现在社会把价值赋予了这个数字,那么它就变得有意义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使用这个标准解决了一些人事安排上的纠纷,这个数字就会越来越有意义。有时候,数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可以通过仪式、宣传等方式来让它有意义,使一些数字比另一些数字更有意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年之丧”,就是这么形成的。又如,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前,先沐浴、斋戒、筑坛,弄得神秘一点,您还别说,这么折腾一下就是比直接任命效果要好得多,好像是注入了一点什么神秘的力量,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现在人们再看这件事情,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事任命那么简单了,这萧何还真是挺会出主意的,有观音的做法那么一点意思。

 

    这与梁山好汉排座次的做法大体上是一个道理。要说给梁山上一百零八位好汉排座次,真是一个令人伤透脑筋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本领、资历、出身、学历、人缘、功劳、社会关系等等方面,怎么也摆不平,总会有人不满意。特别让人顾虑的是,不要因为排座次的问题,伤了弟兄们的和气,影响了梁山泊安定团结的大好政治局面。兹事体大,又不能不办,真是难哪。

 

    在这种情况下,宋江提议建一罗天大醮,也就是要办一个大道场。以入云龙公孙胜为首,另外请四十八名道士为辅,施起了法术,说是要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没想到,他们的心意还真让上天知道了。第七天三更,正当众人连续七天工作已经有点疲惫,三更时分更是昏昏欲睡之时,天上一声响,天门大开,从中卷出一块火来(估计是放的一团烟火),直钻入正南地下。宋江等人按上天“指示”,在那里挖不到三尺深浅,就挖出一块石碣来,“正面两侧,各有天书文字”,“乃是龙章凤篆、蝌蚪之书,人皆不识”。众人正在为难之际,请来的道士中有个叫何玄通的开口说话了:“小道家间祖上留下一册文书,专能辨验天书,那上面自古都是蝌蚪文字,以此贫道善能辨认,译将出来,便知端的。”这真是奇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何道士,家里竟有一部“天书字典”,而且何道士对字典背得很熟,也不用在翻译的时候一边查字典,直接就都翻译出来了。不管怎么说,天书给“译”出来了,那里面当然就是一百零八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最后排名。宋江立即声明:“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

 

    对于何道士做出的突出贡献,宋江很高兴,“遂取黄金五十两酬谢何道士”,让他回家享福去了。李卓吾老先生认为,这个碑文,实际上是萧让书写、金大坚雕刻的,而背后出主意的则是吴用,施法术的是公孙胜。

 

   虽然说办这个罗天大醮花了不少钱,但这钱确实花得值!不仅解决了一百多人排位次这个历来的老大难问题,还论证了梁山活动的合法性,表明梁山行动是顺应天意的。这个石碑事件传出去,对梁山附近的民心将有极大的影响。其次,对宋江的寨主地位再也没有什么争议和杂音了,关于寨主身份方面的问题是不会再有人提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宋江的政治纲领“替天行道”、“忠义双全”也被刻在石碑的两侧,从此,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做起来就方便多了,政策也更容易贯彻了。

 

    八十一难的作用,与这个石碑基本相似,细节上虽有出入,从宏观上说是一个道理。有了这个“九九归真”与“八十一难”,唐僧的成佛似乎就成了天意、有了某种客观性,而不再是高层某官个人安排的结果了。你要说观音菩萨有私心的话,观音还不高兴了:你没看到吗,唐僧、悟空最后的职务都在我之上,我容易吗?我。

 

    这时,如果还有哪位神佛想要追究唐僧的八十一难中有没有水分,就有点太不识时务了,只能用政治上非常不成熟来形容他。八十一难中确实有不少不是唐僧本人亲历,不过他作为取经队伍的“领导”,按照官场规则,路上的一切苦难都算在他头上,也是理所当然。这总比把一切功劳都算在他头上要好吧。他又不是和手下比谁的功劳大,不过是要比谁吃的苦多,这还不行吗?还有人非要挑毛病吗?

 

    现在有一个很通俗的说法: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反过来说,唐僧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赢了。对于他来说,怎么跑都无所谓,反正他什么时候到达终点,比赛什么时候结束,然后就是宣布他获胜和举行颁奖仪式。唐僧是一个幸运的和尚,因为他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已经确定了,是光明的。对于取经行动的性质,五庄观的镇元大仙早就看明白了,所以他提前知道唐僧要来,即使本人不在,也吩咐手下人打两个人参果送给唐僧吃(一给就是两个呢)。清风、明月颇不理解,说什么“道不同,不相为谋”,凭什么给那和尚吃。大仙心说:你们哪里知道,这可是标准的“潜力股”。后来他本人也是非要送唐僧人参果吃,不吃还不行,要知道,那可是九千年才成熟三十个的呀。没有一点目的,二人交情又不深,这人参果难道是白给的?镇元大仙做的可是一笔长线“投资”啊。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收红孩儿和黑风怪做家奴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经历与失败历史,展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广阔的社会风貌,是一部典型的“政治小说”。西游记中,也有“红与黑”,不过是一对不搭边的妖怪。这对妖怪,先后被观音菩萨收为“家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红与黑:西游记中奇特的一对妖怪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也像一部谜语,包含很多隐喻。这在小说部类中,是非常少有的。

    其中,妖怪各式各样,既有天上下来的,也有地下钻出来的,反正,只要你能想象到的,都想出来了。我就觉得奇怪,黑风山的黑风怪、钻头好山的红孩儿,甚至是孙大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假如说有,他们是难兄难弟,每个人都配送有如来佛祖赠送的“紧箍儿”,我曾经戏称为如来佛祖的三个“QQ”。这就是很重要的相似点。

    这里,撇下孙大圣不说,因为他改邪归正得早。黑风怪和红孩儿为什么享受“紧箍儿”的崇高待遇呢?还有,这么巧,他们是“一红一黑”两个妖怪,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红与黑”,使他们构成了西游记中最奇特的一对妖怪。

    黑风怪,要来形容他,只有一个字:“黑”,他家住“黑风山黑风洞”,名叫“黑风怪”,或者“黑熊精”,穿着“黑战袍”,带着“黑头盔”,穿着“黑鞋子黑袜子”,拿着一根“黑樱枪”。

    红孩儿差点与他干上了,他是一个字:“红”,他住在“火云洞”,名叫“红孩儿”,面如传粉,唇若涂脂,穿着红衫儿,口会喷火儿,手执一杆红缨枪,活脱脱一个“红妖儿”。

    这两个妖怪,与观音菩萨很有缘分。黑风怪逞强时,菩萨化为妖怪,将他擒伏,“妖怪菩萨,还是菩萨妖怪,总是一念之间。”;红孩儿行凶时,这家伙竟然假冒菩萨,将猪八戒擒伏。

    我觉得,这两个细节很有意思。其实,也为后来揭开谜底,埋下了伏笔。

    贪跟嗔:观世音的两颗心

    西游记中的妖怪,都是心魔在作祟。

    那么,心魔是怎样来的?在第十四回中,回目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即孙大圣刚从五行山解脱,拜了唐僧为师,准备跟他去西天取经。这个时候,心猿“取经”只是权宜之计,关键是要搬走身上的五行山。

压在五行山下,有再多的“六贼”也出不来。身子一离开五行山,“六贼”马上就来了。

    “六贼”叫什么名字?“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六个在一起,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所谓的“六根”,人因为有“六根”,能够对外界进行感知,便形成了映像,即“六尘”,叫“色声香味触法”,眼能观色,耳能辩音,所以,欲望就有了,烦恼便来了,“六根不净”,“六贼”扰形。

    由此观之,西天路上,所有的妖怪都能找到主人。主人是谁?便是妖怪的主人,也是心的主人。人心不乱,心魔不生,妖怪自除。没有找到主人,即使法力再强大,妖怪始终难除。

    在狮驼国中,孙大圣斗不过大鹏鸟,没奈何,跑到如来佛祖驾前哭哭啼啼。佛祖说,“悟空,不需要烦恼,狮子精和白象精的主人,我已经找到。不过,大鹏鸟则需要我自己去。”言下之意,他就是大鹏鸟的主人啊。难怪,孙大圣徒劳无功。

   绕了一大圈子,为什么“红与黑”两个妖怪,会被观音菩萨降伏,并收为“家奴”,说到底,观音菩萨便是他们的主人。既然是主人,那么,妖怪便是菩萨的心魔。

    菩萨的心魔?佛祖尚且有心魔,菩萨有心魔便不奇怪了。

    “红与黑”是菩萨两颗心,即贪心和嗔心。如果说,菩萨动了善念,妖精便是菩萨;如果菩萨善念不生,菩萨也是妖精。

    西天路上,菩萨将自己的宠物如金鲤鱼,坐骑金毛犼等都放下来当妖怪,增加唐僧的磨难,难道不能将自己的心魔放出?实则一理。

    财和气:人世间最坚实的两堵墙

    我们潮汕人有一句口头禅,“今天真财气”。大家看了有点莫名其妙。潮州音来源于闽南语系,是目前保存古语较多的语种之一。一些古诗读起来不押韵,用潮州音一读,还是押韵的,说明了她的古语特色。

    “财气”的意思是说,今天“很幸运”。从这里来分解,合起来,“财气”是幸运,一分开,变成“财”与“气”,那就不行了。俗话说,“财”没有了,剩下了“气”,成为“人生四戒”的两戒。

    “人生四戒”指“酒色财气”。有人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催命阎王,气是惹祸根苗。”有人说,“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静人稀。无财难通世界,无气总被人欺。”这都比较绝对。因此,中国人的中庸思想发挥了作用,综合起来,“饮酒不醉自为好,遇色不乱真英豪。不义之财不可取,宽宏大量气自消。”

    “酒和色”,满足人的物质性欲望;“财和气”,更多的体现精神性欲望。

从这个悖论来看,“红与黑”两个妖怪,正是体现了“财气”。遇到他们,是唐僧师徒的“财气”。只不过,刚开始被抓被吊,分解为“财和气”而已。

    那位黑炭团黑熊精,贪心不足,盗窃唐僧的袈裟,是贪图财宝,加上“黑”为水,水为财,财宝不能外露,观音菩萨将他放在珞珈山的后山,当个守山大神,不能出来,否则,菩萨又成为妖精。

    那位红彤彤红孩儿,年少气盛,妄图吃唐僧的肉,是气势凌人,一发火便猛捶自己的鼻子,气得七窍冒烟,口喷三昧真火,小小孩儿真的不得了。难怪观音菩萨收下,带在身边,称为善财童子,守住钱财,广为布施,修炼心灵,杜绝一“气”。

    围棋仰仗两口气,没有气则棋不活。风水学讲“气”,认识气,便懂得风水学的全部,“有气”的地方才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寻找好的风水,最终是寻找能够聚集或生发气的地方。中医讲气,算命讲气。可以说,“气”的学说,博大精深,成为我国国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静而远:永远抛不弃的功名利禄

    俗话说,“人心不足”。“不足”是产生矛盾的主要根源。谁能够满足?有了万贯家财,又愁喝不到好“酒”,品不尽美“色”。有了声名地位,又愁东愁西,终日担惊受怕,睡不了好觉,吃不了好饭。人啊人,始终是与“不足”相伴相随,烦恼伴人终生。

    酒色财气,是一种平凡的说法,说到底是功名利禄。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以前,我的家乡有一座风雨亭,有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更忙,忙里偷闲行且止;劳力苦,劳心更苦,苦中作乐坐何妨?

    如果没有酒色财气,没有功名利禄,想休息就休息,想坐就坐,老婆孩子热炕头,当然做不到这一点。

    物质生活始终是人的第一需要,没有较高的物质水平和物质能力,精神上的提升就如孙大圣的师傅所说,是壁里安柱、墙头土胚、镜花水月而已。

    观音菩萨未能成佛,因为世上还有需要超度的众生,没有度尽自己焉能成佛?可叹,芸芸众生永远不会被度尽,因此,菩萨也永远不能成佛。虽然也说,观音菩萨没有“佛名”,实则是佛。但是,我还是希望菩萨多一丝尘念,多一丝牵挂,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于是,我们作为芸芸众生,也要自己度自己。

   这让我想起诸葛亮的两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作为本文的落脚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