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之刃远程英雄排名:赵炎:权奸蔡京发迹的四个高官推手(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28:44
2011-02-17 15:10:01
归档在 戏说历史 | 浏览 3062 次 | 评论 0 条
赵炎:权奸蔡京发迹的四个高官推手
文/赵炎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叫“朝中无人莫做官”,实在是至理名言。一个人想在官场混出名堂,走上飞黄腾达之路,没有位居庙堂之上的大人物的关照和提拔,是绝对不行的,无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近日阅读游彪老师的《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一书,感觉颇有这方面的心得,乃重新提炼主题,炮制一文,以飨读者。
宋朝的大奸臣蔡京,祸国殃民,近千年来一直被人视为国贼。然则纵观蔡京的发迹史,竟与四个著名名臣的举荐有莫大的关联,令人难以想象,也非常的耐人寻味。赵炎不免感叹:推手的力量,不可小觑呀!
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京和弟弟蔡卞同榜登科。这一榜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大学士王珪。他一眼就相中了蔡氏兄弟,并对他们的才华啧啧赞赏。
在有宋一代,王珪的官声是非常好的,历史评价他“既有原则性又踏实本分”。他做学士官写圣旨,一干就是18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在整个封建时代里,也是绝无仅有的。欧阳修曾在仁宗面前说他“真学士也”,这不仅仅是对他文章的夸赞,也是对他道德人格的充分肯定。
能够得到王大学士的赞誉,对二蔡来说,这是发迹的第一步,也为他们攫取了政治资本的第一桶金。可以说,是王珪将蔡京从草民阶层推进了官员的行列。显然,王珪做蔡京的推手,是无意的,有些冤。
有趣的是,著名改革家王安石是从正反两面都帮了蔡京的忙,想来令人大跌眼镜。
熙宁三年,王安石虽然还不是正宰相,但因为主持变法,大权独揽,首相曾公亮反倒要看着他的脸色行事儿。他听说蔡氏兄弟非常有才,正好家中还有个女儿没有出嫁,赶紧将蔡卞收为东床快婿。能攀上王安石这根高枝,不单是蔡卞一脚踩上了登云天梯,他哥哥蔡京也无疑是鸿运照到脑门儿了。这是王安石在正面推了蔡京一把。
因为王安石是个很讲“原则”的人,他假迷三道地对二蔡说:“你们别想借我的地位捞取高官,都给我下到基层好好锻炼去。”所以王安石在位那几年,二蔡的确奔走于州县之间,没得到很高的官位。
正因为如此,王安石被迫卸任后,大臣们反而夸赞二蔡有操守,淡泊名利,和靠巴结王安石飞黄腾达的吕惠卿之流不可同日而语。于是,神宗大喜,让蔡卞做了起居舍人,蔡京做了中书舍人。几年后,蔡京被任命为开封府尹,终于跨进了朝廷重臣的行列。看看,历史的这个玩笑开大了吧。王安石的反面推手,力道也非常了不得。
那么,给蔡京做推手的第三个人是谁呢?这个人更加有名,乃是“砸缸英雄”司马光。
神宗去了阎王殿之后,哲宗初立,高太后垂帘,很快将闲置了15年的铮臣司马光从洛阳召回汴京,任命为门下侍郎,主持国政。
司马光的主张和王安石一直是针尖对麦芒儿,所以他上台后,立即全面彻底、坚决干脆地废除新法,所有王安石订立的条条框框,不管有道理没道理,一律全盘否定。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引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司马光最好的两个朋友范纯仁和苏轼率先站出来反对。
范纯仁说得比较温和,他建议差役一法应当缓行,不妨先在一路试点,观其究竟。司马光却“持之益坚”,害得范纯仁慨然长叹:“是使人不得言尔,若欲媚公以为容悦,何如少年合王安石,以速富贵哉?”
苏轼则是个炮筒子,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司马光大为不悦。苏轼又追进政事堂,这一回司马光可就“色忿然”了。不识眉眼高低的苏轼又讲了半天,还是打动不了司马光,出了政事堂气得大叫:“司马牛!司马牛!”
宋朝人骂街是相当有水平的,苏轼是借孔子弟子司马牛来指责司马光倔得像头牛,令人无法接受。
与此同时,身为开封府尹的蔡京却奇迹般地在五天之内废除了府界十多个县的免役法。当他兴冲冲地向司马光汇报时,司马光拍案赞道:“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
就这样,狡黠善变的蔡京在新任宰相司马光眼里,一下子又成了最乖觉最听话最善解人意最有政策水平的好官儿。其实蔡京心里明镜儿一般:对付司马光这样的大傻瓜,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他的错误决策推波助澜。
过了几年,司马光又死了,蔡京因反复多变受到谏官们的强力弹劾,倒了几年霉。
或许是老天眷顾,徽宗崇宁元年(1102),宰相曾布和韩忠彦闹得不可开交,于是韩忠彦想到了在定州当知州的蔡京有大本事,急忙把他调进翰林院,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第二年,曾布和韩忠彦斗得两败俱伤,蔡京坐收渔翁之利,很快顶掉韩忠彦,自己坐上了参知政事的宝座。这还没完,不久曾布也罢了官,蔡京再次蹿高,当上了正宰相。很明显,这第四个推手是韩忠彦。
风水轮流转,蔡京和他弟弟蔡卞终于完全把揽了朝廷大权,大宋王朝从此破屋屡遭连夜雨,走上了一条“凄凄惨惨戚戚”的不归路。四个著名推手喏是泉下有知,估计要气得活转过来。(赵炎)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铁围山丛谈》、《四库全书目提要》、游彪先生的《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