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盲僧教学:理性和平衡的“正义观”才能保障立法公平公正--南方报业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25:46

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公民行动,迅即席卷全国,正义呼声井喷般爆发成为舆论胜景。但是,仅有正义呼声并不够。关键问题在于,以怎样的程序保障正义观的理性和平衡,进而指导整个立法进程?

解救乞童中的激烈争议,正好提示了一个思考方向。近日,于建嵘团队宣布起草“全面禁止儿童乞讨”立法建议,拟提交今年全国“两会”讨论。这是从网上尤其是从微博上发起的首份公民立法建议。尝试以具体的公民行动推动立法,本来是好事。但让人意外的是,这在引来喝彩的同时,也遭遇强烈质疑,蔚为壮观的网上辩论由此引爆。

质疑是在最大共识的前提下展开的。最大共识在于:都是基于社会正义,因而都承认儿童乞讨是整个社会的隐痛,尤其是儿童之痛;都以儿童权益必须最大保障为目标。分歧在于,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于建嵘团队显然更倾向给政府更大授权,通过严刑峻法,立竿见影地禁绝一切儿童乞讨。

这却是反对方最难接受的。在反对方看来,儿童乞讨固然是隐恶,但这种隐恶往往属于底层普遍的非法生存状态,有情非得已之处,只能逐步消除,不可能主要依靠严刑峻法等雷霆手段人为禁绝。儿童乞讨的深层原因,是底层生存成本的不断抬升,尤其是国家儿童福利体系的缺位。也就因此,建立健全国家儿童福利体系才是当务之急。

到底打击为先,还是福利为先,就成了双方辩论的焦点。于建嵘团队有自己的逻辑,即现有法令并没有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不加大打击力度,难以改变政府的不作为状态,也难以吸引社会关注,难以普及儿童乞讨为社会共恶的常识。反对方则担心,在没有儿童福利托底的情况下,单纯的打击并不能消除儿童乞讨这一苦难本身,不过是导致苦难的转移———乞童不过是被驱赶到远离公众视野的边远乡村,以致逐渐被遗忘,这事实上反而只会加深他们的苦难。

显而易见,两种逻辑的交锋,是两种正义观的交锋。但交锋的结果并非你死我活,而恰恰是双方更趋理性和平衡。于建嵘团队接受反对方的意见,开始将儿童福利的部分内容写入立法建议。反对方也吸取批评意见,承认不仅需要从言论上,更当从公共政策层面推进儿童福利的落地。两种正义观就这样互相学习,逐渐趋同。

任何公共政策,以及任何立法的背后,都有价值观即正义观的支配。但显而易见,任何一种正义观,如果不受别的正义观的制约,不经过充分交流和充分辩论,都很容易走向简化和极化。在这种简化和极化的正义观指导下制定的公共政策和法律,当然容易远离甚至悖离复杂万端的社会生活的原生态,给公众带来灾难性后果。

我们的社会不缺正义观,缺的是理性和平衡的正义观;不缺道德激情,缺的是审慎的道德激情。而这,惟有通过意见市场的充分发育,通过多元价值观即正义观的充分互动,才可能实现。这或许是此次网上大讨论给人最重要的提示。过程比结果重要,讨论比决定重要。缺乏充分的公共讨论的结果,可能是可怕的结果;缺乏充分的公共讨论的立法,可能是可怕的立法。此次网上大讨论或可从这个角度,为中国立法程序的完善乃至法治的演进,提供某种程度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