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暴力辅助:收入分配的七大流行认识误区(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13:19

 

  流行观点之四,政府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是收入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是缩小收入和贫富差距、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答:错。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提高与缩小收入与贫富差距表面上似乎是一件事,其实二者并不是一码事,而且其方向可以完全相反。
   首先,是否提高居民收入比重、降低政府收入比重,是小政府和大政府之别,并不是居民最终净所得的高低之别,更不是扩大还是缩小收入差距之别。因为居民真正的生活水平,不仅取决于收入,还取决于自己要负担多少支出。小政府是让国家拿少些、少干预,居民收入表面上比重高,但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等方面的开支也大。大政府是国家多拿些,同时政府承担较多的社会工程和公共民生事务的支出责任。小政府和大政府的边界和优势,西方国家中也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如美国奥巴马总统的全民医保的改革就被共和党认为是大政府之举而全力阻击。但应当说从整体上看,随着现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政府承担的保险、保障、教育、医疗和社会公用事业的责任增多,政府开支的规模呈现变大的趋势,居民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反而下降了。不过由于居民原先需要的许多开支已由政府承担,这样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是上升的。以收入差距小、福利制度好著称的北欧国家,现在不仅国家竞争力排名在全球居首,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也是全球最高,往往超过50%。这样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表现得并不高。因此,降低政府开支比重可以减小政府规模,但未必提高居民实际净所得。同时,由于一般说来,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的再分配往往更倾向于削富济贫,所以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再分配比重大的,一般会缩小而不是扩大收入和贫富差距。如从北欧、西欧、美国到被公认的最自由经济体香港,随着政府收入比重的降低,贫富差距反而是一路扩大(表二)。因此,居民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与缩小收入和贫富差距并不是相同的问题。
   表二 部分国家和地区财政收入占比与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数据由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8, IMF;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其次,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真如一些人说的国富民穷,蛋糕太小,因而居民普遍贫困?还是尽管蛋糕越来越大,但分配不均,居民之间贫富严重分化?答案显然是后者,否则中国也就不会短短不到20年,从当年极个别能够出国的人背回来的大件也不过是国外家庭的普通耐用消费品,到今天一跃成为全球领先、令人均收入是我们10倍以上的世界最发达国家也瞠目结舌的顶级奢侈品消费大国了。而这些奢侈品显然不是政府,而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居民购买和消费的。面对居民内部的急剧贫富分化,开出的药方却是说把居民整体的蛋糕再切大点,这至少是有点文不对题。因为这些年来的问题正是蛋糕越大,分配得越不公平,贫富分化越严重。政府财政收支的改革和透明化当然也至关重要,但那不是贫富差距而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议题,混淆这二者反而不利于分清问题,各个击破。收入分配改革现在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恰恰是居民内部怎么分这个真正的难题,而不是避重就轻、转移方向,扯上别的似乎可以出气的目标,把问题人为地搞乱。
   最后,把贫富差距问题转换到政府或居民在国民收入中占比问题,主要是依据数据资料,显示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近十来年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直线上升,而居民收入占比一直下降。公平地说,这种对数据有选择性的处理方式并不客观。其实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在1978年就占31%,其后在改革30多年中先大幅下降后逐步回升,到2009年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19%。按一些人计算的全社会最宽口径也还是30%多,与30年前比总体上看变化不大。况且这还仅仅是就财政收入的宽口径。如果同样用宽口径考察一下居民收入,没有被统计进来遍及全国特别是具有各种优势居民的隐形收入,到底是多少万亿可以讨论,但其数额巨大恐怕没有争论。考虑进这个因素,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宽口径比重又会显著下降。因此,把问题引向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是一个最方便的出气口,但实际上并无助于我们解决真正的收入分配即居民内部的贫富分化问题,也不是经济研究的科学态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正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已经很高,但政府负担太多、开支更大,以至债台高筑,许多国家濒临财政破产,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下一个重大隐患。这个教训值得引起我们警觉。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一方面要求国家承担越来越多的民生和社会保障职能,一方面又严厉抨击政府并不离谱的财政规模,这显然不是一个严肃和负责任的态度。我们真正应该聚焦的是政府的财政收入花到了哪里和其阳光化的监督,那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议题。
   流行观点之五,行业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特别是垄断性行业收入畸高,是导致收入分配失调的重要原因。因此,缩小行业和地区差距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答:并不尽然。行业和地区差距阶段性扩大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因为计划经济人为地否认和拉平行业及地区差别,相同资历和学历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工作,贡献大小,经济效益如何,收入基本相同。落后、边远地区因为有各种特殊补助、津贴,收入反而高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市场经济是波浪式不平衡发展,行业和地区差距自然会有拉开的过程。因此,所谓行业及地区差异的大小,不是和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去比,而是要看现阶段中国的差异是否显著超越了世界上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正常行业差距水平(见表三)。
   表三 部分国家分行业收入比例数据
   
   数据来源: UK Family Expeniture Survey (2005),UK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France Enquête budget des familles (2001),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études économiques; Occupational Employment and Wage Estimates (2005),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Labour Statistics;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Jap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7; Korean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2005); Singapore Household Expenditure Survey (2003), Statistics Singapore; Survey of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in Taiwan (2005), National Statistics Taiwan; Czech Republic Microcensus (2002),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UN; Encuesta National de Ingresos y Gastros de los Hogares (2002),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UN; Federal State Statistics Office of Russia (2005); Pesquisa de Orcamentos Familiares (2003), Instituto Brasileiro de Geografia e Estatistica;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2003), Philippines National Statistics Office; Thailand Household Economic Survey (2001), Thailand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从表三可以看出,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略大于世界发达国家,而小于发展中国家,属于市场经济的正常状况。因而这种差距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是造成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或重要因素。忽略人力资本的差异,简单地用粗工的收入去和社会平均报酬乃至高端行业报酬去比,强调所谓差距,应当说是误导性的。从人们广泛引用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7个细分行业的劳动报酬看(国外难以找到对应的细分行业数据),位居前列的行业与其说是与垄断有关,不如说更与人力资本构成和在市场经济中所处价值链的位置相关(见表四)。
   表四 按97个细分行业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008年)
   
   单位 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我们从表中可见,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虽然高度竞争,但收入都名列前茅。即便是收入居首也最被诟病的证券业,在国际上有华尔街高收入的“榜样”,国内又有优秀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不断跳槽到私募、宁愿自己打拼的情况下,我们恐怕也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的高收入归入中国特色垄断的结果。而一般被认为是垄断性的电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管道运输、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等行业,其收入一般没有超过社会平均劳动报酬的50%。考虑到这些行业中的人力资本要求和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特点(大企业待遇包括福利显著高于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情况),我们并不能说,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较高的薪酬主要得益于行业垄断,就如城市公交、公共设施、水利管理等行业更高的垄断性并没有能改变这些行业的收入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下。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一般流行的认识相反,在几乎所有包括被认为是垄断性的行业中,国有企业的工薪报酬除个别例外全部低于在同行业中的非公企业单位。
   那么,垄断行业难道不需要特别的管制吗?当然绝对需要。包括垄断性行业职工的收入也都需要不分所有制而进行专门的监管和调节,而绝不应象今天这样放任自流。但严格地说,把怒火引向垄断性行业的职工收入并不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准确方向。因为经济学所说的垄断收益从来是指垄断所有者的收益而不是在垄断行业就业的职工收入。即使不考虑同一家庭的不同成员往往就业于收入悬殊的不同行业,任何社会也都不会因某些行业的一般职工收入普遍高一些而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地区收入差异也有类似的情况。正如市场经济中行业收入差异会或迟或早导致劳动供求关系改变,以至到一定阶段低端劳动也会因供给不足而持续上涨。地区性发展程度和收入差异更明显的表现出周期性波浪发展的特点。随着地区成本差异的扩大,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必然吸引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入,从而使收入差距收敛。我国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这种趋势。同时,正如一些国际分析指出的,不考虑地区生活成本差异,简单把大都市的高工资与欠发达地区中小城镇的低工资收入相比计算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误导性的。
   流行观点之六: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民争利。特别是中央国企扩张迅速,导致国进民退。垄断性央企已成为特殊利益集团,加剧了收入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国企应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在必须保留的个别领域,也应放弃盈利性,废其武功,只做公益事业。
   答:错。国有企业目前在管理体制特别是干部、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上确实问题成堆,亟待改革。但要说国企的问题是收入差距大,造成或推动了贫富两极分化,却正好把问题说反了。
   首先,企业中最大的矛盾是劳资矛盾。说国有企业与民争利,这个民显然不是企业职工。因为现在常见的批评是说,国有企业相对于其它类型企业尤其是私企,普通职工待遇高、福利好,可见国企资产反正是国家的,待职工通常不薄。倒是民企特别是规模小的私企,老板可能会抠门一些。因此国企争利的对象,并不是一般职工。   其实只要没有行政干预,企业之间都是市场行为的竞争。国企不必美化拔高为全民争利,民间无论谁所有的企业,显然也不能以民自居。
   有人说,国企赚的钱都是从作为消费者的民众身上来的。这个自然不错。问题是所有企业赚钱,都是从消费者那里来的。不让企业赚钱,除非不搞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并不被认为比别人更会赚钱,或更敢违法违规坑害消费者赚黑钱。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无法说国企比其它类企业更会与民争利。
   其二,有人说,国企不分红或很少分红,难道不是特殊利益集团吗?问题是任何类型企业,分不分红、分多分少,从来都不是企业自己,而是老板说了算。国企的问题恰恰在于,其赢利和积累与企业高管没什么关系。因而国企的一般正式员工,相对于工作强度,工资福利都还不错,有的还很丰厚,算是还在享受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优越性。中层管理人员待遇迫于竞争压力逐步市场化了,而高管待遇受到国家管制,收入不及其他同类企业高管的若干分之一,所以内部收入差距比较小。如同在被认为是垄断性的银行、保险行业,股份制的中小型企业如深发展、民生银行、平安保险等高管薪酬高达几千万人民币,而巨型央企的头头们只有百万出头。因而现在国企一般工作岗位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门之一,而中高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则经常被挖角或跳槽。企业的最高层更是到点就退休,公司的积累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因此,说国企效率不高、关系裙带、约束不严,都有一定道理,但要说国企基层职工待遇高会拉大社会收入差距,或者非说国企高管相对于其国内外同行的低收入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这肯定离事实真象太远。
   其三,国企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小,确实并不等于国企的收入分配公平。民企老板身家数亿乃至百亿,只要没有违法违规,人们不能说分配不公。民企高管为老板赚钱,拿几千万工薪奖金,老板愿意给,别人眼红也没用。而打工仔一个月只挣一、二千元工薪,不干可以走人,也没人能够埋怨上千倍的差距不公平。国企就不同了:基层正式职工待遇已经不低,还可以怒骂高管层10倍以上的收入太高;同样级别的官员,从政府部门调到国企,收入马上就飙升10倍,政府官员说起来也是愤愤不平,这自然也是巨大的不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公,用在国企身上再适合没有。因而国企搞不好挨骂,搞好了也挨骂,原因就在全民资产,众口难调。
   最后,既然国企这样难办,时至今日又特别不招人待见,为何不象许多打着市场主义旗帜的人建议的,干脆物归原主,全国人民一分了之?问题在于如俄罗斯与我国世纪之交的私有化改制经验已充分证明,无论财产开头如何号称公平均分,产权很快就会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企业会迅速落到原高管或与企业关联的权势人物手中。况且现代市场经济都是寡头经济,国企包括央企的产权可以很容易分掉,但在全球化竞争中中石油、中移动这样中国的行业巨头必然要存在,只不过是换了东家。中央国企消失了,但我们仍然必须长期与各经济领域的寡头企业为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家族型的寡头企业取央企而代之,身价千亿的人自然暴增。企业高管们的薪酬肯定也会10倍、百倍的上升。这或许会提高效率,但就收入和财富分配而言,则一定是大大地恶化了。同时,政府高官们如果自己或家族不是寡头,也一定要和这些影响左右中国经济的寡头沟通、沟兑,利益交换在所难免。这样,中国社会的权贵资本主义化,就会真的实现。因此,简单废掉国企,也许有助于实现其它目标,但说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肯定是骗人的。
   流行观点之七,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导致地方收入不足被迫去搞土地财政,是收入分配关系失调的重要环节。收入分配改革必须重塑分税制以后形成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失衡的状况。
   答:错。财政收入更多地集中于中央政府是所有统一的民族国家相同的收入结构安排,它有助于强化国家统一、调剂和缩小地区差异。收入不敷支出的地方政府要靠中央政府的税收返还或财政拨款,并不奇怪。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目前中国中央政府收入占政府总收入属于正常偏低,并不存在财力过度向中央集中的问题(见表五),相反,用1990年代初期中央财力不正常的低比例作为标杆来说明今天中央财力集中过度,反而是搞错了基准。
   表五 各国中央财政收入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数据由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8, IMF各国2007年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其中韩国数据为2006年。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
   注:中国政府收入是统计局的窄口径,政府总收入占GDP比例一般认为要到30%左右,但未纳入部分如土地出让金收入大部分在地方,故中国中央政府收入占政府总收入的实际比例不会比表中更高。
   那么,地方政府不是确实因收入严重不足,而被逼迫靠卖地为生,以致土地出让收入现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了吗?稍微观察一下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就可知道,卖地收入最多的一般是最富的地方政府,如京、沪、广、杭等大都市。相反,真正缺钱的县级政府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并没有多少土地收入。现在的情况是越发达越富裕的地方,地方政府的雄心越大,要上的大工程越多,钱也越不够用,因此就越依赖土地财政。如2009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市土地出让收入都在1000亿左右,而大部分中西部的省会城市也在50亿以下。显然,这里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机制设计上出了偏差。你有一个卖别人的地,赚自己的钱的机制,当然越富裕从而土地越值钱的地方,就越有搞土地财政的动力。
   综上可见,目前流行的多数关于收入分配的意见都并不正确,那么,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加剧的真正原因何在?我们下面的分析报告将逐一指出,行政垄断的制度歧视、权力垄断的巧取豪夺、资源和市场垄断的马太效应、严重扭曲的税收体制,以及灰色收入的幌子下隐形违法收入的全面泛滥,是中国社会贫富急剧分化的真正主因。要真想遏制贫富分化的势头,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抓住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大格局的主要因素,进行重大制度变革和调整。当然,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政治决心和利益切割,也需要现今中国社会中享有各种优势资源的强势居民做出痛苦的改变和牺牲。如果搞错了改革的方向,不仅无助于缩小贫富差距,还会自乱方寸,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汲铮、刘利文参加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