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小智真名:解密水书连山易 - 炎帝故里在会同 - 《会同之窗》 会同县门户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2:52:16
解密水书连山易《会同之窗》 2009-11-27 14:48:40 作 者:毛成舟 来 源:会同炎帝文化研究会 >> 进入论坛讨论

解密水书“ ”“ ”“

 

上世纪末,与湖南毗邻的贵州黔南地区发现珍贵水书《连山易》,可谓石破天惊,引来众多易学研究者的目光。2005年初夏,笔者一行带着出土于湖南省洪江市高庙遗址(距今7800年)的“石质人头像”相关资料,前往贵州省荔波县。在民间分别请潘宠宪、潘朝霖两先生辨认其上的“ ”“ ”“ ”三个神秘符号。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辨认的结果完全相同。在贵州省荔波县水族档案馆,我们又发现其珍藏的水书《连山易》(共四册)封面上的三个符号“ ”“ ”“ ”的构成,竞与湖南省会同县连山盆地内的山形水势天然吻合。荔波与会同,相隔千山万水,有历史记载以来,两地又无任何交往,这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笔者试图通过此文解开其中的奥秘。

一、“连”( )——一张炎帝神农部族的交通联络图

连山乡是一个面积近100平方公里的河谷盆地,海拔在150-350米,境内地势平坦,从靖州县太阳坪乡流入的渠水河(古代“五溪”之一)呈一个流程达42.18华里的巨大“S”形蜿蜒于连山盆地的中央。沙湾半岛(面积约2.13平方公里)与火神坡半岛(面积约10.6平方公里)分居“巨龙”的上腭和下腭部分。

其实,渠水似一条巨龙蜿蜒在连山盆地,民间早有传说。不知从哪一时代开始,这里的人们就将连山溪入渠水处称“龙神头”,连山乡高涌村地母庙附近社溪入渠水处称“龙神坪”;火神坡东面岩头溪入渠水处叫“龙神尾”(上述资料均引自《湖南地名大辞典》)。

从左侧的航空图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条流经连山乡境内的渠水河,正好形成了“连山易”中“ ”字右侧“弓”,成东北—西南走向的“五点”,与实际地面上的、渠水河两岸的“九龙城遗址”、“火神坡—对江田遗址”、“神坡塘遗址”、“坛子墙遗址”和“连山磨石湾”等五点纹丝吻合。

查《湖南省会同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知:A、“九龙城遗址”位于连山盆地东北部的渠水左岸一级台地上,属春秋战国以前的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白陶制品等,附近有护城河遗址。现在其东有“白陶”、“望城寨”“迎宾堂”以及表示有九条龙汇聚的山名、水名。东北和东南山麓各有一个用“墓”来命名的村落,分别叫“墓脚”和“墓山”。  B、与“九龙城遗址”隔百米宽的渠水相望的是“对江田遗址”。该遗址南东北三面环水,地势平坦。1987年2月,原湖南省怀化地区考古队对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从浅土层中挖出苦干绳纹陶钵、绳纹圆底罐,最有代表性的是附加绳纹大口尊。因而该遗址被确定为新石器晚期至商早期遗址。  C、位于渠水左岸的一片面山临水的平旷之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连山乡高涌村的村民们陆续在酷似巨人睡姿的王宗界(山体长260米)下挖出若干祭祀器物、在神坡塘发现瓮罐墓葬和许多裸露于地表的、似打制过的石英岩农具、在其附近的龟坡山顶发现疑是古人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星象石”、在螺丝坪附近发现有许多螺丝生存过的迹象和一口无底的深井。——暂命名为“神坡塘遗址”——可惜这里因交通不便,因而并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D、连山乡政府门口的“坛子墙遗址”。早在1988年就发掘出砍砸器、刮削器等原始劳动工具,经湖南省考古部门鉴定为距今5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E、磨石湾位于连山盆地的最南端,东临渠水河,相传是古人磨制石器的地方。2002年以来,淘金淘沙者相继在其附近淘出象征王权的两把石钺、用来祭祀的“太阳环石”等磨制精细且达到相当水准的石器。

显然,ABCDE五点均是神农部落的居住区。

“连”字左侧的“之 ”,就是一列发脉于会同城南渠水西岸、经连山乡大坪村神农洞顶、沿南北方向行至连山村宋家团香炉山出乡境后、成70度角东折、经连山乡高团村贯场过靖州县太阳坪乡、止于艮山口乡的长约60华里的低矮山脉——艮山山脉。从航空图上看,这列“之”字形的山脉与蜿蜒的渠水河,在连山盆地内正好形成一个形象逼真的“连”字。从水书“ ”字来分析,“ ”又是一张炎帝神农时代的交通联络图!它比西亚苏美尔人绘制的泥版地图(距今4700年)还要早3000多年,成为理所当然的世界上最早的地形图。(据考证苏美尔人的泥板书起源于中国彭头山文化陶器上的刻印纹,成熟于7800年前高庙文化陶画上的精美刻印纹。)在没有航空图的远古时代,人们只要站在连山盆地东北边缘海拔802米的大茶界(又称“天门界”)上向西南俯瞰十余里,“弓”形的渠水河和“之”形的艮山山脉,天衣无缝地呈“ ”字状镶嵌在海拔不过260米的连山盆地内。

其实“连山”的“连”字,原本就有与交通相关的意义。《说文·辵部》:“连,贠连也。”段玉裁以为“贠连”应正之为“负车”。以为“连”即古文“辇”也。段玉裁注:“《周礼·乡师》‘輂辇’,故书‘辇’作‘连’。大郑读为‘辇’。‘巾车连车’,本亦作‘辇车’。”指出“连”与“辇”的关系的,还有高亨《古字通假会典》。其中凡举四例,除《周礼·地官·乡师》“正治其徒役与其辇辇”,郑玄注:“故书‘辇’作‘连’,郑司农云:‘连读为辇’”。此外,如

1.《周礼·春官·巾车》:“辇车组輓。”《释文》:“‘辇’本作‘连’。”

2.《战国策·赵策四》:“老妇恃辇而行。”汉帛书本“辇”作“连”。

3.《庄子·让王》:“民相连而从之。”《释文》:“司马云:‘连读曰辇。’”

“连”字“从辵从车”,《说文》归于《车部》。段玉裁说,“‘联’‘连’为古今字,‘连’‘辇’为古今字,假‘连’为‘联’,乃专用‘辇’为‘连’。大郑当云‘连’今之‘辇’字,而云读为‘辇’者,以今字易古字,令学者易晓也。许不于《车部》曰‘连’古文‘辇’,而入之于《辵部》者,小篆‘连’与‘辇’殊用。故云‘联,连也’者,今义也;云‘连,负车也’者,古义也。”所谓“‘连,负车也’者,古义也”,使人联想到水书封面上的“连”字,很可能如黄帝传说“抚万民,度四方”,“披山通道,未尝宁居”等情形同样,经历着辛苦的交通实践。黄帝部族因“轩辕氏”显示的早期交通史的信息,可能反映了同一历史时期各个部族或者部族联盟共同的活动特征。<注1>

笔者从民间考察得知:每到农历正月,在连山盆地内,靠艮山山脉附近的村子里有舞“山灯”的习惯,而靠近渠水河边的村子则的舞“水灯”的风俗。民间艺人将竹子破成细篾,全凭记忆将细篾织成惟妙惟肖、大小不一的“飞禽走兽”或“虾兵蟹将”模样。演出时,艺人们把这些竹制品糊上薄薄的白纸,

内插点燃的长约6寸的蜡烛。当然,“飞禽走兽”是舞“山灯[1]者的道具,“ 虾兵蟹将”是舞“水灯”者的道具。但不管是舞

“山灯”还是舞“水灯”,二者的压台戏都是有“舞龙”这一出,且都有“龙穿八卦”的套路。所不同的是“山灯”舞的是青龙,“水灯”舞的是白龙。

二、“山”( )——一顶嵌在神农洞顶的尊贵王冠

在相对高度一般不过20米的连山盆地北部大坪村的田疃中,却巍然崛起两座石灰岩高山,一座因酷似狮子张口而名为狮子山。一座如猛虎下山而名为老虎山。老虎山下有一石洞。,相传为神农所生处,故名“神农洞”。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神农洞极具神秘色彩,洞高约30米,洞门朝向四面八方敞开,洞穴自山脚直通山顶。整个神农洞内的各种穴道总长约200米。

层层呈奇。20多年前,笔者听外公杜文家(大坪村人)说:<注>以上两段均引自王子今的《神农“连山”名义推索》。

 

洞底面上摆着石桌一张、石凳若干,石臼、石杵历历可辨。

 

最神奇的要算神农洞顶那尊横空出世的巨石(图3)。沿神农洞左边攀山而上,即可到达巨石之下。此石高约4米、宽约8米,略呈正方体状,重达数万斤。仔细观察,它与甲骨文中的“山”字十分神似:除全石由三块小而坚硬的条石作基石支撑着外,基脚左右两端各横生出长约半米的基座,基座两端又微微上翘成“凵”状,浑如“山”字之底盘。中间主体部分粗壮呈方柱状,形成一个惟妙惟肖的巨大“ ”字 。当地人形象地称这尊巨石为“山上连着山字”的“连山石”。

若上得连山石顶端眺望,连山盆地周边的大山名胜尽收眼前:五老峰(在靖州县内)、王宗界、龟坡星象台、天门山(又名“大茶界”)环拱如天然屏障。孔子云:“吾闻尧率舜等游山川观河渚。乃有五老游渚。五老曰:‘河图将浮,龙衔玉苞、刻版题命,可卷金泥。玉检封书,成知我者,重瞳黄姚。视五老悄为流星上入昴’。”孔老夫子的话便高度地概括了连山盆地周围众名山的历史。同时,也说明了“连山氏得《河图》”与连山盆地周边的五老峰、王宗界、龟坡星象台、天门山(又名“大茶界”)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

至于从靖州县太阳坪乡流向连山的“s”形渠水河和“连山八庙一庵”这些海拔很低的什物,在神农洞顶上的连山石上,即可一览无余。

由于受“崇君俯山臣”观念的影响,炎帝所创的“连山八卦”便以表示“山”的“艮”卦为首卦。以致兴起于魏晋时代的“玄学”也深受其影响,把“山”“医”“命”“卜”“相”合称“玄学五术”,并同时把具有“让凡人修仙道、求超脱之追求”的“山”作为“玄学之首”。因而这座挺立于连山盆地中央的石山便成了会同“炎帝故里”的标志。“ ”字形连山石尽显王者之尊!近年来,一些研究《连山易》的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它是中华第一山”,是“连山的先祖们创造了比甲骨文更早的山的象形字”,它是“炎帝王宫——神农洞上的桂冠”。

原会同县人大副主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杜明先生(大坪人)提供的《连山古歌》云:“ 连山一名何故取?山字叠在山顶上。”也就指此巨石!连山氏神农炎帝创造的“连山八卦”以表示“山”的艮为首卦,不能不说与神农洞上这尊天然的巨石有着关联。

三、“易”( )——一份“易学源头清如许”的公证书

“易”有“变化”的意思,蜥蜴也有随环境不同而变化自身皮肤颜色的功能。因而,在上古无文字时代,因音近而相互转化。或者,人们干脆就以图形来解释卦象、卦意了。居住在连山盆地内的连山氏炎帝便以“蜴”(图形)代“易”(字形)。

在会同县内,老百姓都把“蜥蜴”叫成“狗皮蛇”,甚至《会同县志》中也有“会同,古称‘狗皮县’”的记载。与神农洞遥遥相对的西南1公里处,有一个呈圆台状的土丘,当地人称之为“狗皮城”。其附近还有一块门扇大的、刻于清朝嘉庆年间的“重修城隍庙碑”。

狗皮城连同它身后向北折去的低矮山脉一起,被称为“狗皮蛇山。” 狗皮蛇山,山貌山体酷似蜥蜴,长约2公里,总面积约1720亩。“蜥蜴”身体侧扁,折身迎西,头朝西北,尾贯南北又缠东,头呈三角形突起,其高处为圆台状的狗皮城址,背部山体为脊椎,高翘处为夜祭山,山体有四肢,分为相对的两组,右前肢前爬后肢略缩,左前肢前缩卷后肢推。登上夜祭山西北望,狗皮城之山貌尽收眼底。

 

 建在“狗皮蛇”头顶的古代“狗皮县城”,现城墙基脚犹在,各文化层次的陶片清楚可辨。站在“ ”形的土丘顶上南望,四条渐次低矮、中夹梯田的放射状山峦,又如一个巨大的“勿”字。二者上下结合,形成“易”字。

狗皮城北端的地形与《连山易》上的“ ”在形状、方位上巧妙吻合(如左图)。南端的山形又与甲骨文中的“易”神似,这真是“北看山形似蜥蜴,南望又见‘易’字出”的双“易”绝世奇观!无疑这是一张“炎帝故里,易学源头”的双保险“证明书”!

蜥蜴,作为一种灵异的动物在连山地区几乎遍地都是。

从地理形态上分析:连山地区东依雪峰山系而与资水相隔,西北屏障武陵山系与乌江、澧水相背、西南倚云南高原和南岭余脉与珠江水系接壤,是一个被周围高山所环绕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在远古低水平的生产条件下,连山地区称得上是一个“天府之国”。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暖湿气候控制,适宜古人类生存。连山大地10米以下尽是含酸性的石灰岩,上被黄土——尤其特殊的是这里的黄土与江南各地的不相同,多呈棕红色。有人估计这里是一个形成于十几万年前的大冲积平原。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很适且于蜥蜴的生存繁衍,

总之,在7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人们要想表达抽象的信息,就只好借助于具体可感的事物。炎帝连山氏按照连山盆地的具体特点创立了以连山八个方位的名字来命名的“连山八卦图”,并选择了盆地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物象来表示“连”“山”“易”三个字,以向世人昭示:“连山易”的原创地在会同连山的远古密码。

 

(会同县炎帝办   毛成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