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和前女友复合:会同炎帝故里说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41:12

会同“炎帝故里”说药

杨云浩

 

  一、会同山区遍地药材

我们在会同连山老虎洞、狮子洞、药王洞、神农寨等多处实地考察时,不仅惊叹这些鬼斧神工的奇特地貌,难以料想的山形洞府的奇巧。而且,对于有些家学渊源、略有草医草药知识的我,被俯拾即是、随手可采的药物所陶醉了。例如,附生在岩石和树干上的巴岩姜(亦名巴岩风、骨碎补)、石瓜子、缠绕或匍匐于树下的满坡香、和着苔藓密生在乱石中的打不死(又叫晒不死)、叶如燕尾的燕子风、经冬犹青翠欲滴的一口血、可作盆景栽培的青鱼胆、小巧玲珑的仙人架桥、深洞里的寒水石……一处奇景便是一方药圃。我想,神农尝百草就一定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

同样,属于古会同八景之列的莲花洞、岩屋寺的山崖石壁上,树丛中也遍布着巴岩姜、打不死、石苇、石蒜、燕尾风……多种草药。在高椅明清古民居的老墙上、瓦楞上也有多处密生着的巴岩姜。墙上一株猫蛇菜(当地人叫野洋辣子,药名叫大闹花灯)倒垂下来,挂着一串串红玛瑙似的果实。一位外地游客在赞赏它的美丽,却全然不知它的药用价值。在鹰嘴界自然保护区,药材的种类和数量足够有关人士写成一部专著。

其实在会同的山山水水,无处没有药材,几乎无物不是药材,花草树木、浮萍苔藓、飞禽走兽、虫鱼土石都各有药用。所以民谚说“百草都是药,还要人会着(用)。”有的常用药(如刀伤、水火烫伤、感冒、风湿用药)随处可采。而有些奇特的药却生长在一些奇特的地方。会同是山区、林区,有的是高山、深涧、瀑布、岩壁、密林、古树老藤,溪流如网,河流也有几条。所以适合药材生长的条件广泛。

  会同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县城正处在东经109°26′~110°8′40″,北纬26°40′22″~27°9′30 ″),在湘西山区(属雪峰山区)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境内群山绵延,溪河纵横多齿峰、峡谷、丘岗、小盆地,海拔在200~9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6℃~17℃,年平均降雨量1264毫米左右。所以有学者认为这里是一个"物种的天堂"。仅以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为例,光在炮团侗族苗族乡紧相连的炮团、中心场、快团、半坡塘四个村,上世纪中叶还留存8株千年古银杏(现存4株),而中心场村就有4株(现存1株)。这充分证明“物种天堂”名不虚传。所以,上世纪末还能初步查出境内的中、草药材950种之多。

  不过,据史载会同古属"南蛮"瘴疠之地,多发病、常见病、地方病也就多。远古时期也应大体相似这不能不使神农去尝百草,不能不使会同人一代接一代去探索、创立有会同特色的医学。

简略地说,路边田边、房前屋后多有青蒿、铜钱草、车前草、苍耳子、紫花地丁、五爪龙……滩涂沙土多有天青地白、蓝花参、狗牙根、黄荆、毛蜡烛……坡地灌木丛间多有茵陈、白芨、塌地香、黄精、沙参、射干……溪水旁常见辣蓼、菖蒲、水杨柳、忍冬、伸筋藤……林边多有金缨子、山楂、大青、麦冬、土党参……荒地里有盘龙参、黄豆花、夏枯草、水灯芯、地杨梅……油茶林或果林内有鱼腥草、落地桃花、田基黄、桔梗、满坡红、土荆芥……密林中有山栀、百两金、白头蒲、贯众、毛芋头……高山上有千锤打不烂、化食草、毛膏菜……深洞岩壁间有八角风、软筋藤、高良姜、七叶一枝花、九子黄连……此外,松、杉、柏、樟、梧桐、刺桐、炮桐、杨梅、枫、梽、杜仲……许多树木无不是药材。这些也许大都是被神农尝试出来的。在西医西药传进来之前,会同民间就是用这些药物和疾病伤痛作斗争。

  有些草药其实就是中药,不过另外有其名称罢了。下面略举数例来说明(前为俗名,后为中药名)

  爆木果——五倍子

  蛤蟆叶——车前草

  野韭菜根——麦冬

  枇杷花——款冬

  姜巴草——菖蒲

  扇把草——射干

  三步跳——半夏

  橘子壳——陈皮

  萝卜籽——莱服子

  酸广草——土升麻

这些药物的俗名应该自古以来就是这么叫的,一直流传至今。而其中药名也许是扁鹊、华佗们后来更改的。正像一个孩子,生下来时父母给其叫个乳名,入学时识得几个字的人又给其取个学名。父母始终记得其乳名,而他人却只知道其学名。或有好事者还给其叫一个绰号来。也许炎帝故里就这样一直保留着许多药材古朴的俗名。

 

  二、会同民间逢人识药

在如今会同县城里,能见到好几家挂有“草药治病”的招牌。而在乡下,各村各寨都能找到一两个草药匠,他们以其各自的专长为人们医治着各种疑难杂症,减少了病人和家属旅途、住院的麻烦,而收费远低于正规医院,甚至亲友之间只是象征性一交一点钱米或完全免费。况且一般的人,无论男女老少聪慧愚钝,都或多或少识些草药,知道些单方偏方。例如,在家里偶然划伤一道口子,他(或她)就知道马上擂碎几粒火炭,以炭末敷在伤口上,再也不用去找别的什么药;在山坡上不慎弄出伤口来,自己就地取材,总能找到一些草叶、树叶之类,亲口嚼烂包敷于伤口,一次可使伤口愈合。会同俗语说“恶蛇咬着恶蛇医”,木匠用木屑、石屑用石粉分别治疗做木工,石木时导致的小伤口。至于使用姜葱、苏叶、桐油之类治伤已是家常便饭。所以可以说会同人个个是药匠。

会同人为什么能个个是药匠呢?不外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得益于传郎神农尝百草所获医术,并是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臻于完善。其次是祖传家教,前辈的成功经验总不想带入坟墓,而总是要和盘托出传授给后人。不过,有些比较神秘的如治蛇伤、治跌打损伤的药方和技术却一代只传一个人,而且传男不传女,唯恐广泛传播开来,失去了一家之专利权。第三是投师学艺,徒弟行过拜师之礼,就有机会跟随师傅上山采药、认药和陪同师傅外出行医,很直接地向师傅学习。不过,和其他行业一样,“师傅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师傅决不是点点滴滴不分巨细都很透彻地传授,而是靠徒弟细心领悟、灵活思考、触类旁通。所以,机灵的能青出于蓝胜于蓝;本分的也不过尔尔。第四是密探暗偷。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比如说有个熟知跌打损伤药的人自己跌伤了,这消息是不能封锁的。然后好几个人看见伤者的儿子到一个地方采药,其中一个肯特别留心的人就到此处观察,发现一丛草中间留下拔去这种草的痕迹和碎土,并且周边还掉落有这种草的茎叶。于是不言而喻,这个细心人就偷学到这种跌打损伤药了。再有,“久病三年成药匠”,有个人被蛇咬伤了。请来的蛇医带来干药以米泔水浸泡药液为伤者排毒。蛇医去后,泡胀的药物“原形毕露”,伤者的夫人仔细辨认,偷学到这种“灵丹妙药”。此后这家人也成了蛇医,并传授与后人。又所谓“路上说话,草内有人”,一个中年主人和一个老年客人在闲聊,主人向客人请教退刺的药方。因为是至亲,客人脱口而出,说了一种草名。谁料被一个正在旁边玩耍的小孩“声声入耳”。小孩并不认识这种草,就去问他母亲。母亲当然如实相告。小孩长大成人用此良方给别人退刺,果然灵验。第五是迫不得已。识药的人自己染病或受伤,在无亲人救助的情况下,逼不得已要求旁人、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相助。例如,专事捉鳖的人,随时有被蛇咬的危险,所以必须随身携带治蛇伤的药物。一次一个捉鳖人下水之前脱去衣服,把药物忘在衣袋里,没有含在口中。偏在他下水之后,正伸手捉岩窟里的鳖,毒蛇却一口咬着他的手。无奈之中,他只得以传授这个药方为条件,请求在岸上看稀奇的一个小伙子翻出他衣袋中的药物递下去,解了蛇咬之困。第六是交流。所谓“同行相嫉妒”,那是个别的,多数人认为能治病救人,能减轻别人的痛苦是“做功果”,是积德。特别是大多数不以行医为业者,不怕别人打破自己的饭碗,你把你的良方告诉我,我把我的妙药告诉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长进。第七是出于偶然发现。比如说有个人喝醉了酒,口干舌燥找水喝,慌忙之中误喝下一杯醋,不料,口味也对,结果酒毒大解。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毫不费功夫”。

 

  三、会同药匠的一些行规

  性格残忍的人不可做药匠。假如一个脱臼或骨折的伤者,怎么能忍受残忍的医者重手重脚地摆弄,或者说不该切除的强行切除,病痛之人岂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医者应与人为善,体贴入微地理解患者的痛苦,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

  性急之人不可为医。俗话说“忙中有错”,假如从医之人慌张急燥,诊断失误,处方不当,那么轻则增加病人痛苦,贻误康复之机;重则造成“庸医杀人”之罪,致残致命都是不可饶恕的。

  智商过低,思想简单的人是学不成药匠的。因为症状的多样性,病理的复杂性,药物药效的对应性,都需要医者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深思熟虑。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毫无效果的。

性格轻浮的人,浅尝辄止,知其一不求其二,不思精益求精,口上说得天花乱坠,做起事来轻举妄动、毛毛草草,这样的人,师傅决不收为门徒,唯恐有辱师名。

  性格怠慢、行动迟缓、犹豫不决、丢三拉四,患者及亲属恨不得手到病除,而医者三天还放不出一个冷屁。这种人也是学不得药匠的。

  自以为是、听不到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一意孤行的人也是不可靠的,恐怕连师傅的教诲也不当回事,一旦失误,害人不浅。

  学成药匠,决不可以依仗这点本事来报旧仇。俗话说“划了龙船再认亲家”,意思就是救死扶伤和宿怨旧仇是两码事。其实真有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更可以消除积怨,化解矛盾,捐弃前嫌,重归旧好。

  学成药匠,决不可以恃才傲物、轻薄他人。不要让人求不动、请不起。而应该有求必应,朝喊朝到,夜喊夜来。因为能达到救死扶伤的理想效果是医患双方的缘分所致。

  贪财而又吝啬,图利而不顾名声,只能人见人怕;以己芥末之功,而索人舟车之谢,人们就会想:“天师只一个,地师有万千”,何必独独求你?而医者重在德而不在得,越是贫寒的患者,越应悯其危难、尽力相救。 “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当是医家之心。

  医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采药必须跋山涉水、攀高历险;行医免不了夜行少眠、顶风冒雨。医者不能有洁癖。行医避免不了患者的吐泻之物的臭气、脓血的污秽。甚至于病人的胡言诳语也不可放在心上。

特别严格要求的是药匠绝对不可有色心色眼。对人家的黄花闺女、妙龄夫人,只是药匠的诊治对象,切不可有非分之想、无礼之举。尤以给小儿推拿为例,穴位只在小儿身上,决不在抱儿的母体上。为哄小儿就医,年轻母亲也许会袒腹露乳。药匠决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医者这时得陇望蜀、心不在焉,既有损医德,又会推错穴位、轻重失当、久暂失宜、于事无益。再说人家儿病在急,心情沉重,纵是风流,也不能有心思眉来眼去,暗送秋波。

 

  四、会同的草药习俗

在会同境内,几乎每座寺庙里都有药王菩萨。每年山民在一些头人的组织下要举行敬药王菩萨的大型活动,祈求药王保一方安康。平时,有人生病了,其亲属就备了香烛、带上茶酒、茶油去求拜药王菩萨保佑消灾,病人是哪个部位痛,就在药王菩萨身上的哪个部位的灯盏里添上茶油点灯。由此可知,那些诸如如来、释迦、十八罗汉……都是随佛教从印度传进来的,只有这药王是地地道道的土产。药王就是神农的化身、是山民们崇拜的神医。

  药匠有个由来已久的习惯,决不做"不请自来"的低下事情,只能是“有请不避”。主雇必须说“烦请”二字、“操劳”一语。不然,哪怕是亲如兄弟、情若父子,也不主动揽着事做。这体现了药匠的自尊,和那些招摇于市井、游走于乡间的江湖游医有根本的区别;也有责任之虑,因为主动搅事,出了事责任全在自己,而应邀施法责任有别。

凡是出了师的药匠,自家神龛上就设有祭坛,长年累月供奉着先师的灵威。药匠每逢出诊都要焚香化纸,对坛“请示”。而且还要临行问上一卦,预卜吉凶。行医归来,又要焚香化纸,向先师们“汇报”。这种礼仪,用他们的术语说叫做“启师”和“回师”。药匠师傅每当进餐时,首先要把杯中的酒倾出几滴酹在地上,然后用筷子夹了菜举在面前默念片刻,才入自己的口;吃的饭也要在自己动口之前捧在面前作“举案齐眉”之态,默想深思数息(一吸一呼谓之一息)。这是实实在在的“永记师恩,每饭不忘”(投师帖中用语)。

在会同民间,如果不慎把药物与药液掉落、倾泼了,则认为是一种吉兆,预示着病将痊愈“可以勿药”了。但如果去请药匠时,恰好碰上药匠及家人正在吃饭,却认为事有不顺,病人病期将会拖延一些时日。意思是医者能吃饭,相反,患者却吃不下饭。又,“饭”与“犯”同音,表示犯了某种煞气。如果在求医问药途中碰到有人扛着锄头担着畚箕,这是大不吉利的逆象。因为锄头畚箕是可以用来掘墓埋尸的,象征着病人预后不良。其实这些在科学上找不到根据。

  在火箩上火坑旁炘药,药罐不能放在火坑的正前方,而只能放在左右两旁。这种禁忌尚不明缘由,仍待考证。

药匠采药和大人给小孩背胎药、魂药都选一个逢七的日子,如初七、十七、二十七。七月初七是一个最好的日子。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农历七月,大部分药材都已长定,进入成熟期,无论根、茎、果都已充分具备药效了。同时,正值三伏天气,药材易于切片晒干。再说“七”和“吃”同音,药匠的药还是希望有人吃掉它。尤如驱虫药,希望虫吃药。

许多名贵药材生长在一些悬崖峭壁、古木森然、深涧瀑布的地方。人们认为这些地方必是神灵所居、蛇蟒出没,一般人不敢身临其境,何况动锄动刀?只有药匠有“遮身”之法,敢于历险。所谓“遮身”、“启许”,不过是念动咒语、挠起指诀乞求神灵允许取之所需罢了。这神灵又无非是社神、山神、跏缆(即牛王)、药王,追根溯源还是炎帝神农。正是得益于这种对神灵的敬畏,才不致乱控挖滥采,使许多药类仍能繁衍至今。作为药匠也都牢记师训,凡药都要留种,不能“斩尽杀绝”。

如果你在会同的乡间行走,看到人家庭院里或花圃里栽种着“打不死”、天竺黄、黄柏、大黄、夜来香、刺玫瑰、泽兰、散血丹、木瓜、赶山鞭、苋菜七、接骨木、铁马鞭、艾草……这人家一定是药匠之家。如果你看到人家堂屋里挂着写有“妙手回春”、“灵丹妙药”等字样的锦旗,这家药匠已经成为了某些方面的用药高手。

  端午节的时候,乡间人用大蒜瓣打烂泡水兑入少许雄黄,在房前屋后浇洒以辟邪、防蛇。又用大蒜球穿上一片肥肉,粘满雄黄粉,挂在楼板下,既作辟邪之药,又作医疮制毒之膏。门楣上放一束艾草也是家家户户的辟邪之习。

山民们长年劳累,栉风沐雨,好饮酒以消除疲劳、祛风除湿的人不少。他们会在酒坛中放进金缨子、马蹄香、杜仲皮、红牛膝……自酿药酒。产妇坐月子,产后第三天和满月这一天都要洗药水澡,以防日后得月子病,又能催乳。

  热天里出门远行的人身上带有木姜子、青木香之类的药物,以防途中中暑或因喝冷水引起腹痛腹泻。

  会同人向人求医问药不直接叫药,而叫“灵丹子”、“妙方”。比如说:“我这手上生起个疱,你有么子妙方吗?弄点灵丹子跟我好吗?”

  五、会同人的药理认识

  神农时代人们通过找类似特点对事物归类会同民间药匠有一种"药不离象"的概念。就是说药理离不开药物的形象性质。反过来说,药物的形象性质给人昭示出药理。例如,赤红色的和血有关,或补血、或破淤血、或调经、或止红痢。茎节膨大的和关节相通,用之于通关节、疏经络,尤达四肢。表皮粗糙有疙瘩或果实形同疮疱的,就用之于治皮肤诸病。块根丰盈而脆嫩无异味的一般作滋补之剂。气味芳香的常用于发表、开窍、疏散。味辛辣浓烈的(如姜、葱、酒),以其分子的活性来引导他药直达病灶。性酸涩的,以其固涩止血、止泻。这里讲一个具体的例子:山坡上有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挖出其根后就会发现其须根上遍附针尖大的子粒,状如蝇蛆。因此它取名为“一窝蛆”,民间草医就用它来杀蛆、杀蛔虫。

古语云:“大道至简。”民间这种识药用药的概念,正是印证了天人合一、物与人同,以恶制恶、以善亲善,柔可克刚、阴阳相济的朴素的哲学原理。所谓“神农尝百草”,首先应该是观察药物的形、色,再根据形色推想其药理,然后才大胆地入口尝其味,最后就以实际病例来验证其效用,决非一尝就大功告成。而且神农之称也不指一个人一或代人,而是代表了若干代人。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一直到今天,这方法还在会同民间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