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敌3毁灭之球:人生到处知何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19:53:17
人生到处知何似
    嘉佑六年冬,苏轼出任凤翔府签判,得到苏辙的寄诗《怀渑池寄子瞻诗》,开头两句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轼因而和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表达兄弟分别之情的同时,还对人生做了思考。苏轼以雪泥鸿爪做喻,雪地上的鸿爪,虽然有深有浅,但在阳光的照射下,很快都会了无痕迹。

    人生中,充满客观现实与期盼永恒所构成的矛盾,历史的尘埃,埋没了多少帝王求仙得道的梦想和文人雅士对人生无常的叹息,帝王智士尚且如此,遑论凡夫俗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注定了人生的普遍悲剧。
    人无法摆脱欲望,追求欲望的满足,正是生命前行的动力,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欲望总是如不竭之江水,没有止境。这种客观存在,正如西西弗斯一次次搬起石块,却永远无法到达山顶,从而给人带来了无法解脱的痛苦,这又是人生的困惑。种种困惑促使我们作出思考。     每个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其实,外在的东西都是暂时的,生命的全部意义不过是完成内心体验而已。人生是不是成功,快乐、幸福与否,不取决于名利、地位,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只在于自身的体验。明确了这一点,就有可能摆脱种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无缘无故的烦恼,在人生的自觉中得到些许慰籍与安宁。
    解脱人生痛苦的方式不外两种:一种是出世;一种是入世。
    寻求出世,就是把宗教作为灵魂的避难所。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讲轮回,讲来生。通过对宗教的归依,为每个有限的生命个体营造了一个永生的梦。
    寻求入世,就是追求现实中个人价值的不断实现。选定一个又一个人生的目标,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快感。     完全出世与完全入世都很难。    抛却所有牵挂与杂念,全身心地皈依宗教,往往出于特定的环境和人生境遇,既非常人所及,也是人生的消极,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而在现实中不断追求人生目标的实现,受能力、机遇,各种条件的制约,普通人也很难达到。
    那么,只能退而求之,以处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了。

    苏轼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南怀瑾把他很多诗词看成文字禅(般若)。“人生到处知何似”一诗的前四句,在讲说《金刚经》时,南怀瑾就几次引用。记录他在台湾几次主持禅七的《习禅录影》一书中,也能找到用这首诗开释的例子。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雪地上的鸿爪,就是相;很快消失的无影无踪,可见相是虚妄,不住于相,不受表面的幻相所迷惑,才能得见如来。六祖慧能卖柴途中听讲解《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突然悟道,就是认识到了“无所住”这一境界。
    人生不是有很多烦恼吗?事业、名利、金钱、婚姻,种种不如意,仅仅是你完成人生体验的载体,为其所累,是本末倒置,是拘泥于相。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需在日常琐事中,把握本体,尽可能摆脱与本体相矛盾的那些虚妄,虽然不能达到超越六道轮回、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至少会减少烦恼,增加一些人生快乐的体验。
                                                写于2006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