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基础2000词汇:揭密大国领袖身后“超级智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52:41
作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气候的重量级人物,大国领袖们纵然具备叱咤风云的权力,但他们不可能是全能的智者。每一次执政理念的确立、重大事件决断的背后,都有一群为之出谋划策的人。

  他们就是站在大国领袖身后的“超级智囊”——不一定有名,却对全球政治经济大局举足轻重。

 

  “财务当家”盖特纳

  美国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是奥巴马政府经济政策“智囊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在奥巴马政府出手拯救金融危机的努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国际视野”的公务员

  盖特纳1961年出生于纽约,由于他的父亲为美国国际开发署以及福特基金会工作,经常驻外,因此他的大多数童年在海外,比如印度泰国津巴布韦等地度过。因此,他的成长经历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这给他今后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很多好处。

  回到美国,盖特纳就读于常青藤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专业为政府和亚洲研究。随后他前往北京留学,另外,他还能说流利的日语。

  从达特茅斯学院毕业之后,盖特纳前往华盛顿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1985年在那里获得国际经济学和东亚研究的硕士学位。然后他加入了前国务卿基辛格创立的咨询公司。

  1988年,盖特纳作为一名职业公务员进入美国财政部。由于他的国际背景,他为一名副部长担任助手协助处理涉及日本的事务。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当时的副财长萨默斯对盖特纳青睐有加,认为他很有才能。有美国媒体报道,当时在财政部的内部辩论中,盖特纳是为数极少的能够直接和萨默斯直接进行辩论并且对他表达不同意见的官员之一。1994年,萨默斯提拔盖特纳担任财政部助理部长帮办,后来升为部长助理,再后来是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盖特纳参与处理了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盖特纳是美国财政部首位晋升为副部长的职业公务员(美国政府部门的高官多是由当选政府从部门外物色)。此外,从盖特纳在美国财政部10多年的任职经历来看,他具有比较丰富的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的经验。

  在克林顿政府末期,盖特纳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担任负责政策研究的主任。2003年,盖特纳成为美联储纽约分行行长。他由此成为美联储在华尔街的耳目,负责监管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

  其实在2007年,也就是金融危机开始出现征兆之前,盖特纳就多次发表讲话提到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潜在风险。这些警告在后来看来是正确的,因为这次金融危机正是源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但是盖特纳当时演讲时也表示,整个金融体系是稳定的。他也没有采取激进的手段来限制华尔街银行的高风险行为。

  

 默克尔的“影子”们———“他们比我更在行”

 

  在德国政坛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安格拉·默克尔是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自2005年当选、2009年成功连任后,默克尔已经在德国总理的位子上坐了5年有余。

  与各国政府首脑一样,默克尔身边也汇集着一群深得其信赖的精英,他们足智多谋却默默无闻,始终站在默克尔背后为她出谋划策,而默克尔也给予这些幕僚以极大的信任。他们对默克尔的影响甚至超过内阁部长。

  总理府中做最后决定的人

  2007年9月,纽约。前来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驻地接受记者联合采访。一位记者问,气候保护是否是默克尔最重要的外交课题。一旁的总理府办公室主任鲍曼女士微微摇了摇头。默克尔随后答道:“不,伊朗、中东和朝鲜问题才是。”鲍曼松了口气,答案非常正确。

  鲍曼,很少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但她却被认为是除默克尔之外柏林最有权势的女性。

  身为总理府办公室主任的贝亚特·鲍曼,常年辅佐默克尔,她与总理的外交、经济顾问以及党内密友构成了默克尔身边的核心圈,是总理为数不多的亲信中的重要一员。

  鲍曼1963年出生于奥斯纳布吕克,毕业于明斯特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和日尔曼学专业。她与默克尔相识于18年前,而介绍人就是现任德国总统伍尔夫。默克尔当时担任家庭部长,并刚刚晋升为基民盟副主席。她在基民盟总部大楼的办公室需要一名临时助手,伍尔夫便推荐了青年基民盟中的活跃分子鲍曼。

  个性相投的默克尔和鲍曼一下子就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两人的说话和办事风格十分接近,外表也非常相似:干净利落的短发,从不涂脂抹粉。

  由于两人合作相当愉快,一年后,鲍曼放弃继续学业的计划,成为默克尔的私人助理。此后十几年,鲍曼一路默默陪伴默克尔,从部长办公室主任到基民盟主席办公室主任,再到总理府办公室主任,两人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在柏林总理府8层,鲍曼与默克尔的办公室仅一门之隔。两人每天见面3-4次,有时只是短短几分钟。尽管如此,与鲍曼的沟通交流对默克尔来说仍是最重要的。没人比鲍曼更了解默克尔,也没人像鲍曼这样对默克尔有着如此大的影响。过去十几年中,默克尔的所有重要讲话稿都是由鲍曼审校的。她负责安排总理的各项活动,细腻到提示默克尔应采取什么样的讲话风格和表达形式。通常,默克尔参加新闻发布会等公开活动时,总会看一看身边的鲍曼,因为后者会用表情和手势提醒她应该注意的地方。

  鲍曼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喜欢进入摄影师的镜头。虽然她掌管着总理的各项事务,却始终躲在幕后,因此也被德国媒体戏称为“默克尔的影子”。

  正是这个“影子”十几年如一日地精心管理着总理的日程。作为女性,她能准确地领悟默克尔的所思所想,并能按此付诸实施。尽管鲍曼否认自己是一名政治家,但在外人看来却并非如此。鲍曼负责协调总理府与基民盟党内高层之间的沟通,有时和默克尔一同组织内部会议,商讨政治内容。政府各部门的重要文件都是经由她传递到总理办公桌上的。大概没有谁比她更清楚地了解全局情况。而但凡遇到重大决策,默克尔都会向这位办公室主任征求建议。无怪乎有人说,鲍曼是总理府中做最后决定的人,有时甚至是在总理默克尔之后。

 小野善康:菅直人的经济谋士

  

 

资料图片:2010年6月4日,日本执政的民主党新代表(党首)菅直人在国会参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新一任首相。这是菅直人当日早些时候在众议院全体大会上致意。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无论是总额92.41万亿日元的2011财政年度预算案,还是在税制改革大纲中将日本企业法人税率下调5个百分点;也无论是向高收入人群增税5500亿日元,还是提出扩大内需和就业的施政重点,在健康、旅游4个领域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和123万亿日元的需求……所有这些,体现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个人增税保就业,以就业促经济增长。

  这一理念的立案者,正是菅直人的经济智囊、大阪大学教授小野善康。

  从混凝土到人

  日本民主党2009年在众议院选举中击败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开始建党以来首次独立执政。在经济政策方面,民主党提出“从混凝土到人”的口号。

  “混凝土”指自民党政权时期以公共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刺激经济的传统手法。民主党则提出,要把公共支出的直接受益对象从物转移到人。具体而言,通过提高支付儿童补助金、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减轻民众生活负担,以此促进消费和就业。

  这一口号背后体现的正是小野善康的经济理念。现年60岁的小野善康1973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是菅直人的校友,后来获东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2010年2月,菅直人担任副首相兼财务大臣时,小野出任政府经济顾问。2010年10月1日,应菅直人邀请,小野善康出任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所长。

  小野曾着有《衰退的机制》一书,他的核心经济学理念是认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与选择空间日益狭窄的货币政策相比,政府财政政策更能有效促进经济复苏。由此,他提出经济不景气时增税,景气时减税的反传统经济理论。

  自民党政权时,只要经济不景气,就采取减税和增加公共投资的刺激政策。对此,小野认为,经济不景气时,人们普遍不愿花钱,即使是高收入人群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增税把高收入群体的部分财富转移到低收入人群,后者把这些钱用于消费,最终也将有利于高收入人群。而政府承诺在经济景气时减税,则能促使人们更有信心花钱。

  小野指出,日本政府出于政治考虑,在增税方面犹豫不决,一直想依靠日本央行的金融政策摆脱通缩,但这不太可能。

  小野在2010年10月接受《产经新闻》采访时说,把目前5%的消费税提高两个百分点,预计能增加5万亿日元税收,相当于160万人的收入,把新增税收用于解决就业,日本失业率有望能减少2.2个百分点。

  他强调,增税创造就业是摆脱通货紧缩的唯一途径,应该把公共支出从基建等传统投资转向环境、观光、医疗,在这些领域大量创造就业机会。他根据失业率和消费的关系数据认为,政府新创造50万就业岗位,就能促进10万亿日元消费。

  在日元升值问题上,小野认为,通过增加就业刺激内需,将促使进口增加,从而减少贸易顺差,有望为日元贬值创造条件。 印度81岁的国家安全战略元老

  

 2月9日,2011年印度航展在班加罗尔拉开帷幕。本届航展上,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首次展出了再次重新设计的第五代战斗机mca的模型。图片来源:凤凰网

 

  印度社会意见多元,很少有某一“军师”对决策有完全的影响,但印度安全和战略元老、81岁的k·苏布拉马尼亚姆则被视为印度安全政策和核政策形成的关键人物,长期是这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难有其他人能比肩。

  印度核安全战略的奠基者

  苏布拉马尼亚姆不仅参与和组织了印度独立后几场战争的政府内部回顾,是印度国防部下属智库“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idsa)”的创始人和多年所长,任印度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等多个政府要职,还是印度1998年核试验后成立的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nsab)第一任召集人并起草了印度核武器使用原则,推动印度与美国达成了民用核能协议。退休后,他常常为多个报纸撰写评论,如今印度安全与战略领域的决策人物不少都是他的学生或下属。

  k·苏布拉马尼亚姆1929年出生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1950年获得马德拉斯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并在当年的印度文官高考中名列榜首。

  在泰米尔纳德邦和国防部工作后,他于1966年被派往伦敦经济学院访问交流。回到印度后,他被任命为国防部新成立的idsa主任,一直干到1975年。此后他继续担任多个资深的政府职务,包括1977到79年的印度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泰米尔纳德邦内政部秘书和负责军备生产的国防部秘书。

  1980年退休后,他回到英国继续在剑桥作访问学者。这段时期他还是多个联合国和其他多边研究组织的成员,研究印度洋、裁军和核遏制等问题,并撰写或合着了14部着作,包括《孟加拉解放战争》、《核迷思和现实》、《印度与核挑战》和《印度洋的超级对抗》等。为庆祝他75岁生日,一部由印度和美国政策专家以及学者、记者们写的关于他的文集于2004年出版。

  遵循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k·苏布拉马尼亚姆的安全政策尤其是核政策往往也被视为鹰派和强硬派。

  他认为印度只有发展核武器才能像中国一样受到西方大国的重视和尊重,如果印度打算扮演一个全球角色和避免战争,那么它就应当发展最低的威慑力量。他强烈反对和批评《核不扩散条约》以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不平等,并以“核隔离制度”来描述5个有核武器的大国要求其他国家遵守核不扩散条约,自己拒绝减持核武器。他的主张成为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整个70年代争取进入核武器俱乐部的理论支撑。印度在1974年曾进行名为“佛陀的微笑”的核试验,但并不成功。

  1979年他任印度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期间,起草了一份内阁文件要求重启印度的核武器项目,但时任总理德赛和外长瓦杰帕伊并不同意。直到1998年瓦杰帕伊任总理后,才同意进行名为“实力”的核爆试验。

  这次核试后,k·苏布拉马尼亚姆成为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第一任召集人,该委员会起草了印度的核理论,涉及印度核武器使用和部署的各个方面。

  与他的现实主义一脉相承,k·苏布拉马尼亚姆也是2007年印度总理辛格和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印美民用核能协议的坚定支持者,这一协议事实上突破了他一直批评的《核不扩散条约》,美国默许了印度成为有核武器的国家,使印度成为核不扩散制度的例外。k·苏布拉马尼亚姆称印度和美国有巨大的共同战略利益,印度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与美国合作。

  

法国总统萨科齐(资料图片)

 

  法国前外交部长库什内一度抱怨自己的职能被架空,因为总统萨科齐总是派盖昂去和外国领导人接洽;而2007年法国经济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公开表示下一年度法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比预期缓慢,不久盖昂便发表讲话“唱反调”,表达他对于经济预期的不同看法;2007年法国总理菲永在对公众宣布新一届政府施政纲要的前日,盖昂却抢先在媒体上公布了纲要的细节。

  盖昂不是什么捣乱分子。他是法国总统府办公厅秘书长——克洛德·盖昂。

  总统的贴身“智囊”

  实行国家大略方针的机构必然是一国政府——总理牵头统筹施政,各部部长各司其职,安排国家各领域事务。但在法国政界,还有一个被知情人士们称为“藏在影子里的政府”——总统府办公厅。

  总统府办公厅顾名思义,便是直接受法国总统萨科齐领导,在总统府爱丽舍宫工作并贴身为总统出谋划策的一套班子。其核心人物包括总统府办公厅的正副秘书长,负责统筹办公厅工作,另外还有多名分别负责内政、外交、社会、司法、传媒等各个领域的顾问。几乎只要法国政府架构下设立的部委均可在总统府办公厅找到对应的顾问。

  这些总统“智囊”不属于政府成员,因此少了许多来自议会的掣肘,多了一分与总统的亲近,其中不少人甚至与萨科齐互相以“你”而不是“您”来称呼,对法国政治走向有时也就能产生一些连部长们都无法企及的影响。

  法国总统府办公厅不可不提的一位重要人物即是克洛德·盖昂。这位秘书长在法国政坛的影响从媒体送给他的诸多绰号就可见一斑——“副总统”、“二号总理”……

  每天早晨8点30分,爱丽舍宫都会准时召开一天中最重要的会议。萨科齐和他的十余名顾问在会上碰头,就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讨论和决策。这十几名深得萨科齐信任的爱丽舍宫顾问被外界称为是法国的“二号政府”。而“二号政府”的首领盖昂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二号总理”。

  与萨科齐外露而感性的性格相反,盖昂总以严肃谨慎、冷静沉着的形象示人。尽管深受萨科齐信赖与器重,但他坚持与总统互用“您”称呼。舆论认为,也只有这样一位性格内敛低调的得力助手才能够为萨科齐在着急上火的时候及时“降温”。两者截然相反的个性反倒成了处理国家大事上的互补优势。

  70后总统助理——俄罗斯政府经济智囊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俄罗斯少壮派经济学家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1972年出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一位着名国际象棋大师和国际象棋裁判,着有不少关于国际象棋的专着。德沃尔科维奇自幼酷爱数学,不过在他小时候,他父亲恐怕没想到儿子将来能成长为俄罗斯最为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同时受到当今俄罗斯两位最高领导人——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青睐。

  29岁出任副部长

  德沃尔科维奇大学就读于俄罗斯顶尖高等学府——莫斯科大学经济系,专业是经济控制论。1994年大学毕业时,他还拿到了以培养高端经济学人才着称的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硕士文凭。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俄罗斯政府财政部经济专家组工作,主要是负责撰写国家经济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在专家组工作期间,德沃尔科维奇才华初现,在短短5、6年时间里,他由一个普通研究人员,很快成长为高级专家、专家组组长和学术领导人。在这段时间内,他还到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回国。

  1999年,俄罗斯战略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格列夫发现了德沃尔科维奇,非常看重德沃尔科维奇经济学和经济分析研究方面的才干,让他进入得到普京政府支持的战略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工作。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正是普京担任政府总理准备竞选总统的时候。当时,战略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国家和地方中期发展规划。德沃尔科维奇领导了政府经济计划草案的研究工作。普京当选总统后,格列夫在2000年5月开始担任政府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随后,德沃尔科维奇出任格列夫的助理。次年,德沃尔科维奇出任政府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国家宏观经济分析与国民经济发展预测等方面的工作。这一年,德沃尔科维奇只有29岁。

美国“助选老手”多尼伦

  高中时他读了亨特·汤普森所着的《竞选道路上的恐惧和憎恶》一书,决定投身政治。他参与助选的名单从卡特、蒙代尔到杜卡斯基,再到克林顿、拜登和奥巴马。

  从2010年11月开始,他接替辞职的詹姆斯·琼斯,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新一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的名字叫汤姆·多尼伦。

  职业助手的人脉

 

  在先后从美国天主教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后,他成为卡特手下的一名实习生,随后很快得到晋升。在卡特总统竞选败给里根之后,他帮助卡特恢复卸任后的私人生活。1984年,他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蒙代尔的竞选协调员。1988年,他成为拜登参加总统竞选的最重要顾问之一。在拜登竞选失败之后,他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斯基的高级竞选顾问。

  1993年,多尼伦进入克林顿政府,担任时任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的办公厅主任。1996年,他成为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期间,他访问了50多个国家并且参与了数个重要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涉及巴尔干和平协议、北约扩军以及中美关系等。

  2005年,多尼伦被选为众议院和参议员国家安全顾问小组的成员之一,该小组负责评估美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表现并且提出改进意见。

  2008年,多尼伦本来可以为希拉里的竞选提供服务,但是他支持拜登的竞选尝试,并且在伊拉克问题上给他建议。拜登退出竞选后,多尼伦转而支持奥巴马。

  多尼伦认为自己的专长是组织民主党的政治大会和竞选活动。1980年,他24岁就协助民主党全国大会的组织工作,期间他负责卡特的竞选活动。1985年他担任了民主党全国大会会议选举委员会的法律事务负责人。他自己承认,他对大会组织的琐碎、繁杂过程很感兴趣。

  由于长期参加竞选组织活动,多尼伦在民主党内拥有极为广泛的人脉。他在2005年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时曾和克拉克上将、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斯坦伯格以及苏珊·赖斯等共事。这些人中很多都成了奥巴马政府中的高官(斯坦伯格是现任常务副国务卿、苏珊·赖斯是美国驻联合国代表)。

  1988年和2008年,多尼伦两次为现任副总统拜登的总统竞选服务,他和拜登的关系极为密切。他的兄弟迈克·多尼伦从1981年就开始为拜登工作,现在是拜登的顾问。多尼伦在拜登作为奥巴马竞选伙伴期间同他一起到各地拉选票,并且帮助拜登准备了副总统候选人辩论。而他的妻子凯西·拉塞尔则是副总统夫人的办公厅主任。 影响历史进程的“金点子”

  

  中途岛海战后,日本主和派开始寻求“体面投降”,图为反映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战机轰炸日本航母的艺术画。

  人类历史进程由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决定,人类的活动又受人类的思维、判断、智慧或者愚蠢所支配。

 

  20世纪堪称为“金点子”世纪。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20世纪,世界事务更加相互关联,更加复杂多变,决策是否高明,“点子”是好是坏,对历史进程、对世界事务和国家利益的影响更加全面、深刻,常常是“智者一计,天下色变”。正因为如此,20世纪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充满智慧、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金点子”记录。

  马歇尔出计“先欧后亚”

  在美国历史上,罗斯福是唯一一位打破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规矩、蝉联四届的总统。罗斯福对美国的历史贡献,除了“罗斯福新政”,就是领导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然而,罗斯福身有残疾,并无过人的大智慧,尤其不太懂军事战略,如何能领导美国这样一个世界级大国进行二战这样的复杂战争?答案是依赖他的谋士及谋士们的“金点子”。

  在罗斯福的决策班底中,最主要的谋士是马歇尔将军。1959年,马歇尔与世长辞。在追思活动中,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称其为当代美国“最后一位伟人”,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称其为“我们这一时代伟人之伟人”。

  马歇尔之所以成为丘吉尔眼中的美国“最后一位伟人”,主要不在于其权倾美国,而在于二战时期,他智计百出,辅佐罗斯福领导美国在复杂的战略环境中艰难决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战略最辉煌的一页就是着名的“先欧后亚”战略。当时,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相继挑起战争,美国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方向同时受敌。不过,当时欧洲各国在第一线直接与希特勒德国交战,德国对美国的威胁并不非常直接。但是在太平洋战场,日本直接威胁美国的菲律宾属地、夏威夷、阿留申、中途岛等要地。珍珠港事件后,美日进入直接交战状态。美国战略界不少人,如海军上将、老资格的麦克阿瑟将军等,都主张美国在大西洋方向“坐山观虎斗”,任由欧洲国家与德军拼杀,集中美军主力于太平洋战场,首先与日本决战。

  但是,马歇尔将军从全球大战略出发,认为在德日两大强敌中,德国最强大,是法西斯轴心国“主力中的主力”、“轴心中的轴心”,日本则相对较弱。盟国如能先集中力量击败德国,则打败日本就不成问题。相反,如美国先打日本,分散了力量,致使德国成了气候,再要战而胜之就困难多了。因此,他向罗斯福总统献策,主张美国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取守势,集中力量投入欧洲-大西洋战场,全力支持苏、英等国对德作战,先消灭法西斯德国,再回头收拾日本。

  根据马歇尔将军的“金点子”,罗斯福总统力排众议,坚持“先欧后亚”战略,在太平洋方向取守势,集中主力于欧洲战场。美国一方面向欧洲大量增派陆海空三军,同时又向困难中的苏联、英国等盟国提供数百亿美元的“租借援助”,有力保障了盟国扭转战局,直至战争胜利。政治伏笔与两德统一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这标志着德国在分裂近半个世纪后重新统一,也标志着维系战后国际体制的雅尔塔体系的终结。

  提及德国长期分裂后的统一,人们普遍将其归因于苏联解体、苏联军队从东欧撤军以及冷战的结束,而忘却了阿登纳等德国智者们几十年前的努力及其预留的政治伏笔。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战败投降,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其中苏联占领德国东部,美英法分别占领德国西部。1948年,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并决定以西占区为基础成立一个“西德”国家。1948年7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当局正式要求西占区担任各州总理的德国政治领袖们开会,制定一部具有联邦性质的德国“国家宪法”,并准备为西德国家的成立举行公民投票。

  对于美英法要求制定德国宪法和成立西德国家的要求,德国政治领袖们喜忧参半,喜则在于美英法放权,给了西德更多的自主权;忧则在于他们担心德国从此永久分裂。后来担任第一任西德总理的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分析说,建立西德“是一个积极的进展”,但人们担心其结果将“导致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

  鉴此,以阿登纳为首的德国政治领袖一方面欢迎西占区合并、由居民选举政府,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正式制订宪法,以防止造成德国永久分裂的事实。但他们不敢、也无力与美英法占领当局公开对抗。

  在一筹莫展之际,阿登纳等人想起1875年的法国在普鲁士军事占领期间搞过一部“基本法”,既有宪法之实,又不是正式宪法,因而决定依例搞一部联邦德国“基本法”,并商定“基本法”交由各州议会批准而不是像宪法那样交由公民投票决定。美英法占领当局虽然对德国政治领袖们“不识抬举”非常恼火,但从对苏冷战大局出发,只得认可了德国政治领袖们的要求。

  最后结果是,联邦德国有了一部具有宪法功能的“基本法”,但西德国家的建立又未构成日后德国重新统一的法律障碍。阿登纳等人搞一部“基本法”的“金点子”,既保障了日后西德数十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又为数十年后的德国重新统一铺平了道路。同时,“基本法”也是德国政治家们与美英法占领当局斗智斗勇的妥协点。 古巴导弹危机化解中的“金点子”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核时代的第一场核大战危机,美苏两个核大国围绕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问题剑拔弩张,美苏核大战一触即发。

 

  1962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根据u-2飞机反复侦察得到的准确情报,探知苏联已在邻近美国的古巴建立了一批中程导弹基地。在这些基地中,除部署有当时最先进、射程达1100海里的ss-4中程导弹外,苏联还准备部署射程更远的ss-5中远程导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肯尼迪大动肝火,当天即召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智囊们开会,研究对策。

  在连续几天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闭门会议上,肯尼迪的智囊们先后提出了六种各有侧重的主张,“金点子”、“馊点子”轮番推出,搞得肯尼迪莫衷一是。国务卿腊斯克等主张外交解决,或与赫鲁晓夫直接会谈,或交由联合国解决;参联会主席泰勒等人主张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即组织大规模空袭,一举摧毁。这些方案或被认为太缓慢、软弱,或被认为太冒险、可能引起核大战,皆被肯尼迪总统一一否决。

  最后,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出利用美国的海空优势,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阻止苏联继续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在事件逐步升级的过程中迫使苏联撤出已在古巴的导弹。他认为“封锁”一案可进可退,成则可迫使苏联从古巴撤出,避免直接冲突,如不成也为进一步采取强硬措施留有回旋空间。几经权衡,肯尼迪采纳了麦克纳马拉的“金点子”,下令对古巴进行全面海上封锁。

  为执行封锁任务,美国动用了90艘舰船、2万名海军官兵。10月24日,美军海上封锁部队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正式封锁古巴,对所有进出古巴的船只进行“船靠船”的检查,对可疑船只予以扣留,不允许任何可疑船只驶入古巴。为配合封锁,全球美军以明码发报,公开进入战备状态,并公开摆出大规模轰炸、入侵古巴的架势,宣称入侵第一天就要出动1190架飞机,连续轰炸一周,而后出动14万大军登陆。

  在美军全面封锁和不惜一战的压力下,赫鲁晓夫决定让步。10月28日,赫鲁晓夫发表广播讲话,表示苏联将撤除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

  由于麦克纳马拉的临危“金点子”,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世界逃脱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核劫难,肯尼迪也挣足了面子。不过,赫鲁晓夫却因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丢脸而在两年后被迫下台。时代呼唤好智囊

  尽管“点子”有好有坏,但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却是异曲同工。历史上,那些“馊点子”、“烂点子”容易被人遗忘,如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战略失误,不但不为后人提及,甚至在《三国演义》中被极力遮盖、美化。与之相反,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金点子”,则通常为人传颂,千古流芳。正因为如此,如“隆中对”、如马谡为诸葛亮南征献策,以及20世纪的“先欧后亚”战略、麦克纳马拉为化解古巴导弹危机献策,等等,皆为后人津津乐道。

  孙子兵法“计篇”在讲到战争中智谋的重要性时提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可见谋略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在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世界事务的关联性、复杂性更突出。目下的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国外交战略已进入国际“深水区”,不能不对国际事务、对中国的和平与发展进行超前“庙算”。这要求我们有更多的智囊、谋士,呼唤层出不穷的“金点子”。(林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