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培训班 培训机构:“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别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0:45

“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别议

黄波

 

         “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不论大到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明,还是小到对一本书和一种学说,无懈可击、“完全正确”的态度就是宣称“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从童子入学读书开始,接触这句名言已经有数十个年头,所读过的各种经典非经典的书、所经历的各种奇怪非奇怪的事也已经不计其数,忽然有一天,当女儿也开始念叨这句话时,我猛地一震:在我人生的这几十年里,我一直自以为是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方向的指引下,进行精神之旅的,如今回头清算,我究竟又吸收了别人的多少精华?如果我吸收的总是前人的精华,而且丢掉了不应有的糟粕,为什么至今我还只是这样一个毫无所成的人呢?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个叫孔子的老祖宗是最“糟粕”的,他所宣扬的“仁”是一块麻痹人民斗志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他所提倡的“孝”是要将人民捆绑在家族的铁链上不得自由;文学史上有一个杜甫,曾经写诗同情底层百姓,这是杜诗的精华,可是其人又十分“忠君”,这又是杜甫的局限性了。比照这个思路,虽然我们一直喊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但实行起来却还有多少东西不在批判之列,还有多少东西值得继承?对待外来文明就更不用说了,曾几何时,“个人主义”被解读为“自私自利主义”,被认为是西方文化中最要不得的糟粕,连市场经济也一度被认为是洪水猛兽,更不必论“三权分立”“议会民主”了。当下审视,过去许多被宣告为“糟粕”、应该批判的东西不用说我们都批错了,有许多简直就是无的放矢。实事求是地考察,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接受外来文明的活动中,与其夸口“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毋宁说是在“吸其糟粕弃其精华”!值得深思的是,这一切又居然都是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旗号下进行的,这里就凸显了一个问题:从理论上讲,“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全正确,但为什么一到实践层面,就会“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须知,“完全正确”的理论从来都是无法实践的。这符合英国思想家波普的“证伪”理论,波普认为,一种理论,只有它可能被证实为错误,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一种“宗教”。人类历史上许多“上天堂”“下地狱”的学说,从来就没有人体验过,所以它无法被“证伪”,永远“正确”。“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样属于“过度正确”的理论,所以它也只能是另一种乌托邦。

        在宣称总能对他人和异民族精神文化遗产“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总能准确判断另一种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所在,然后进行精明的“弃”“取”呢?可以肯定地说,绝不会有!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认知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焉知你判断为“糟粕”的东西,事实上正是别人的“精华”?焉知你现在弃如敝履的东西若干年后不会视同“珠玉”?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前后遭遇不正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吗?

        文化是一个整体,今天被我们界定为“精华”和“糟粕”的部分,当年当地既然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精华”也好,“糟粕”也罢,都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水乳交融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理应对这个整体抱有敬畏和感恩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官方态度。当然,现实生活中一个自利的经济人也许难免有所偏爱,他总是从“自利”的角度进行弃取,对此行政权力不宜干预。也就是说,面对一种文化和文明,一个人尽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因为这种判断只能影响到他自己,然而如果上升到一种政策层面,标志一个民族的立场,那不仅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害----如前所述,很可能拿“精华”当“糟粕”进行排斥,同时也是对创造那种文明和文化的人的极大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