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日期的读法:英汉习语、谚语(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59:13
英汉习语的“貌合神离”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典故。这些习语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使得语言具有了生机和活力。一般来说,习语是通过群众口头形式产生的,是人们生活经验和规律的反映,同时也承载着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气息。如果两种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存在着诸多差别,习语的翻译和理解就成为了难点,看到英语习语和汉语某些表达方法类似就不去辨别差异,望文生义,就会导致文化交流上的误解和失误。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于“貌合神离”,字面意思相同而隐含意思却相去甚远,接下来我就谈一谈如何透过文化差异正确理解英语习语。
例1. “laugh off one's head”与“笑掉大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笑掉大牙”来表达“看笑话”的意思,而英语里的“laugh off one's head”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思是“laugh in an extreme way 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笑,或者指超出了合理范围)。很显然如果我们只看字面意思还会把这两者理解为同一个意思。
例2.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与“滴水穿石”。
在汉语中“滴水穿石”是褒义的表达方式,可以引申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可以达到成功的精神;而在西方文化中这个习语往往用来表达不好的结果。比如用这个习语来形容一对经常吵架的夫妻,指再硬的石头也会经不起滴水的侵蚀,再好的感情也会被不断的争吵而摧垮,所以用汉语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翻译会更为恰当。
例3. “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与“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从字面来看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都具有相同的意思,即:任何事情都有个了结。但是英语习语中的“the longest day”在英语上下文中的含意是“最长的一天”,表达了人们对这一天的厌倦,希望这一天早点结束;而汉语中“宴席”则是一件美事,谁也不希望宴席早点结束。前者含有解脱之意,后者含有惋惜之意。
例4. “a waking skeleton”与“行尸走肉”。
从字面意思看这个习语跟汉语翻译是一一对应的,没有什么出入,其中“walking”是“行”和“走”;“skeleton”和中文的“尸”也类似,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两个习语的区别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两个习语的喻意相差甚远。“skeleton”的英文解释为“very thin or emaciated person”非常消瘦、憔悴的人,指人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汉语中的“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寄生虫生活的人。
例5. “new wine in old bottles”与“旧瓶装新酒”。
从字面来看这两个说法是完全吻合的,“new”对“新”;“old”对“旧”;“win”对“酒”;“bottles”对“瓶”。汉语中我们通常用“旧瓶装新酒”指“用旧的形式来表达新的内容,换汤不换药”,是一种贬义的说法。如果我们追溯这个英语习语的起源不难发现“旧瓶装新酒”并没有体现出它的原意。这个习语取自《马太福音》“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实际上这个短语表达了两层含义:
(1)“new wine”和“old bottles”是两种格格不入的东西,正好像用新布去缝补旧衣服一样,我们不能把两种格格不入的东西放在一起。
(2)把“new wine”放入“old bottles”里会造成的损害,连旧瓶也损坏了;用新布来补旧衣服破洞会更大。
另外,“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与“令人发指”。前者指看到或听到某些可怕的事情而十分害怕;后者的意思为“令人非常愤怒”。“like mushroom”与“雨后春笋般的”。前者指生长迅速,消失也迅速的事物,贬义用法;后者指好的、生命力顽强的事物大量出现。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我们在日常应用时不能把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简单的对应,这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失误。那么,英汉习语中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理解上的不对应呢,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生活环境不同
习语的产生和生活经验密不可分。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日常生活与水是分不开的;而中国人民生活在亚洲大陆上,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和根本,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汉民族。正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分别对“水”和“土”的钟情,在表达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另外,英语中有许多与船和水有关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有一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他把他的爱人比作“summer's day”,可见英国夏天的气候也很舒适。
2、文化习俗差异
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中西两种文化中对于狗的喜爱程度不同,狗在两种文化中的褒贬程度也就不同。含有“dog”的英语习语多数不具有贬义,而含有“狗”的汉语习语往往具有贬义,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有交叉现象的出现。
“狗”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忠实的朋友,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动物,自古以来赞美和颂扬“狗”的文章和诗歌也很多,所以“狗”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含有“dog”的英语习语也就相应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faithful dog”(忠实的人)和“Every dog has it day”(是人都有得意时)。而“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的“dog”就是伴侣和朋友的意思。
汉语里,“狗”是一种卑贱的动物,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因此在汉语中含有“狗”的说法一般具有贬义,如“走狗”、“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狗改不了吃屎”等等。近些年来随着宠物狗数量的增加,“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了汉语言文化中。
另外,由于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的不同也会导致习语运用和理解上的差异。我们要综合各方面的差异正确地理解习语的意义才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失误。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点。我们在使用这些习语时要抓住其核心,联系其文化内涵,这样就不会被形式迷惑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