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图世界的魔物:正月初六“送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49:40

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送穷 - 基本解释

 1、旧时驱送穷鬼的一种习俗。其时日多有不同:
(1)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唐姚合《晦日送穷》诗之一:"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2)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3)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4)以正月初三为送穷日。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远平志》:正月三日,人多扫积尘于箕,并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2、指宋文天祥被俘发送穷北事。语出宋文天祥《正气歌》:“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穷北,指荒远的北方。[1]

送穷 - 历史来源

送穷

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则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

送穷 - 送穷仪式

送穷风俗具休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送穷 - 日期说法

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六种说法:
(1)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唐训方 《里语徵实》引《四时宝镜》:“正月晦日衣敝食糜,是日祀於巷,曰送穷鬼。”明•陈耀文《天中记•晦日•送穷鬼》:“高阳氏子瘦约,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穷鬼。”唐韩鄂所撰的《岁华纪丽》一书中也写道:“孟春晦日(即农历每月最后一日),甫聚行乐,送穷。”

(2)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3)以正月三十日为送穷日。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南•洛阳风俗琐录》:“腊月三十送穷鬼,与南方送更饭相同。”

(4)以正月初三为送穷日。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远平志》:正月三日,人多扫积尘于箕,并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旧日广州人认为年初三是“赤口”,是不能去拜年的。他们在家打扫房屋和灶头,将垃圾、灰尘送出家门。更有甚者会把废旧的家具以及大件的器物烧掉,再把灰烬倒入珠江河。这些,被旧日广州人视为“送走穷鬼”。时至今日,穷鬼日已经渐渐淡出广州人的生活了,相信不会再有人在那天把焚烧过的东西倒入珠江,但年初三打扫卫生的习俗还是被继续保留下来。揭西县客家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三为“穷鬼日”,这一天不走亲戚。凡村民家中有不如意事,“疑心生暗鬼”,认为鬼在作祟,便备祭品去拜,又恐阴间众鬼去争食,家鬼在阴间争不到食物,或被异鬼欺侮,这便产生了“送鬼”之风俗。送鬼时间,在晚十时左右,地点三叉路口。送祭品如糖果、豆干、面线、鸡蛋都可以。祭品放下,烧三炷香后致祝祈告,烧银纸祭品,弃地不收回。

(5)以正月初五为送穷日。民国陕西《中部县志》记载:“五日未明,束纸为人、舟车、糗饵,送之通衢,谓之送穷。”所说的舟车、糗饵均是韩愈送穷文中的描写。而民国陕西《续修南郑县志》更明确指出:“五日,扫除门庭尘积炮滓,弃通衢,亦韩退之‘送五穷’故事也。”

(6)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 到了宋代,送穷的时间又出现了变化,把这日定在正月初六。宋代吕希哲《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2]

送穷 - 各个地区的送穷

老北京民俗谓:这一天,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又传说福神刘海是北京人,是个穿红披绿的胖小子,民间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其形象很受市民欢迎。正值本命年的男孩,以刘海打扮,背着5个用白纸或彩纸剪成的小人上街,谁抢到就算谁抢到了财神,被抢者叫扔掉穷鬼。如果两位都是本命年者相遇,谁先抢到对方背后的小人谁吉利。也有用布制小包当穷鬼向外扔的,双方背后均要背个小筐,先把小包投入对方背后筐中者为先扔穷鬼,吉利。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狩猎”即从“扔穷鬼,抢财神”游戏发展而来,惜此活动在辽宁尚有,而北京却很少见到了。该日小贩上街,因是马日,家中应给“扔穷”男孩买“驴打滚”吃。

晋西北地区,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鸣炮、烧香、敬纸,称为“送穷”。

晋北地区,民间习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已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

晋东南地区,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传说上古高阳氏之子正月里穿一身破衣烂裤,生活上吊儿郎当,后来惨死在巷外。民间扔衣以祭,称为“送穷鬼”。

晋南地区的送穷来历,又传说是古代颛顼时期,宫中生下一个男孩,穿上新衣服就哭。如果硬将新衣服给他,不是撕烂,就是故意在屎尿堆中打滚,人皆呼为“穷子”。送穷节,民间习惯掏厕所,将粪堆在门外,称为“送穷子”。已经演化成鼓励抓紧时间,勤劳致富的习俗了。

送穷节,也有的地方传说是仿石崇送穷船之意。

还有的地方,习惯在初五日早上,取炉灰少许于筐,并剪五个纸人,送到门外,焚香、放花炮而还。称之为“扫五鬼”。

旧日晋北地区流传着一副送穷时的联语:上联是:“爆竹三声,嘣出一伙穷鬼。呸!贼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下联是:“焚香九炷,迎来五路财神。呀!好老人家,保佑小人六合四喜”。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旧时人们“送穷”的心理,也反映出历史上人们对穷困生活的恐惧与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送穷节,山西大部分地区的人家要打扫院落。这一天,民间讲究“喜入厌出”,特别忌讳到别人家借东西。寿阳等县讲究早晨从外面担水,称为填穷。全省习惯,饮食多吃面条。晋南地区讲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晋北地区传有民谣:“破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妇女在这一天内普遍不动针黹。

晋南地区翼城等县的传统,在正月初五日送祖宗。傍晚,将祖先供桌上陈列的祭品撤掉,放鞭炮,焚香礼拜,移神于原龛内。来年春节,再行供奉。浮山等县的风俗,又是在门外焚香、敬纸,意喻将祖宗鬼魂送到宅外。雁北地区民间习惯在定更后,妇女皆出大门外,烧纸祭奠亡灵,放声大哭,俗称哭节。

保德县正月初六,习惯炒豆子吃,传说是为了夏天不惹蝇子。晋南一些地方,初六日习惯将门神一双眼挖掉,恐其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