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贵族姓氏华丽:通往真正清净的三种“看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06:23

通往真正清净的三种“看破”作者:达真堪布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站  

    有的人说,我没有受外在影响的时候,心比较安宁,那个时候觉得都清净了。有人来干扰我了,就不清净了。清净是不起烦恼的,生不起烦恼的时候才是清净的。你刚才没有生起一些粗大的烦恼,但是肯定有细小的烦恼,只是你自己没有意识到。你遇到一点点挫折,或者有人来干扰你,心就开始乱了,烦恼就起来了,这不是真正的清净。看破了、放下了才有清净。
    看破是看明白,看透彻。什么是看破呢?
    佛讲,六道轮回都是不净的,都是痛苦的,像苦海,像火坑一样,一处也没有安乐。这个道理你彻底弄明白了,有甚深的体会和感受,这是第一种看破。
    佛讲,诸法的本性是无常的,在刹那当中变,在刹那当中生灭,一刹那也不停留。好也会变,坏也会变,都在变化当中。这个道理你彻底弄明白了,有甚深的体会和感受,这是第二种看破。
    佛讲,诸法是无我的,诸法是空性的,不是实有,不是真有,都是虚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如幻如梦的。这个道理你彻底弄明白了,有甚深的体会和感受,这是第三种看破。
    看破了,看明白了,才能放下,放下就是不执着。不执着了,心才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是清净。看破、放下都是一种大智慧。有大智慧了,就不起烦恼了,这时候才有真正的清净。 

提高修行的一个简便窍诀:修行定会突飞猛进
——索达吉堪布      烦恼现前时,如树安住
    “如果你的贪心猛厉现前,暂时坚持克制一下;或者你的嗔心非常猛烈时,也暂时强行克服;只要你坚持一会儿,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弱消失,你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然后再慢慢地去讲话、做事,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    “如树安住”的窍诀,都是说在我们生起烦恼时,首先要警觉,然后坚持正念,三门安住如树不动,不使内心烦恼增长、转化为身语恶业。这个窍诀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一般初入门的修行人,烦恼习气比较重,又不知道以甚深智慧观照烦恼,转为道用。这种时候,以如树安住的方便,不随烦恼而行,也就会消除造恶业的危险。希望在座各位学佛者以后相互接触时,经常以本论中的一些法语警醒自己与对方:某某道友,贪嗔烦恼来了,“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如果能养成这种良好习惯,大家的修行定会日飞猛进。——节选自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广释〉(帖子末尾附有电子书)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如果我们想要移动身体,或者想说话,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清净,然后稳重如法地去行持。    修行人的一言一行,如果不以正知正念摄持,就很容易失毁学处。所以在自己的每一个言谈举止之前,必须先观察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样做,此发心是否清净?将造的是善业、恶业、无记业……。如果发心清净如法,就可以遵照律仪,稳妥地去口说身行。    这是我们平时行持的总纲,藏传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对此非常重视。以前堪布律登(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每次给弟子讲经传法前,都以“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作为开卷语。这两句偈语的内容,如果我们能踏踏实实地遵照实行,对自己的一生将会有深远意义。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得到了这两句偈语,虽然自己在小时也很调皮,但行为上与自己的伙伴还是有很大差别,我想那是因为自己经常受到这个法宝的加持吧。你们如果从小也懂得这个窍诀,以它深刻的影响,一生中的作为定会很如法,世出世间的规矩一定很少触犯。    关于“安稳”有两层意义。其一是,如果在身口行动前,观察到自己发心清净,就应如理如法稳妥地去行持,不为一切违缘困难所动,始终如一地圆满实现计划;还有一层意义是,此处“安稳”是名词,即安稳者——大乘菩萨之义。一个真正的大乘佛子,一切言行都发自清净菩提心,肯定会是妥善如法,稳固不移,不为一切烦恼所染,因此,大乘佛子也称为“安稳”。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当我内心正生起贪欲,或者正要发嗔恨心时,应当暂停言行,力持对治,如树一样安住不动。    上偈总说了言行前当观心而后安稳行,现在开始详细地分析,在观察到各种不同恶心时,而应安稳行的学处。我们以正知观察自心,如果自心对外境的人或财物生起了贪欲,或者对某外境要生起嗔怒,此时自己应猛然醒悟,力提正念对治。龙树菩萨说过“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我们如果在贪嗔等烦恼驱使下,言行肯定要触犯戒律,伤害自他。这种烦恼在开始萌发现行之际,就应果断地停下来,强行压制自己的言行欲。虽然凡夫人要完全调伏内心烦恼是不可能的(登初地的菩萨才能断见惑,断除遍计烦恼),但凡夫可以用正知正念监控自己,暂时强行压制言行,不让自己随恶劣意乐去做事说话。上师如意宝说:“如果你的贪心猛厉现前,暂时坚持克制一下;或者你的嗔心非常猛烈时,也暂时强行克服;只要你坚持一会儿,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弱消失,你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然后再慢慢地去讲话、做事,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即使是再难对治的烦恼,只要我们采取这种战术,不开口,不动身体,如大树一样,不论东南西北风如何吹,虽然没办法制止狂风冲袭,但只要能稳重地安住下来,烦恼狂风也莫可奈何,过一会儿就会消失无踪了。    这个窍诀为历代高僧大德所注重。树木扎根于大地,无论狂风暴雨、冰霜骄阳,都是静静地屹立,不会有剧烈变动。真正的修行人,也应如是,任凭各种烦恼违缘的冲击,决不屈就,决不违背学处去造恶业,而应以果断手段去制止烦恼,转为道用。这些内容比较容易了解,但没有真正地将这些窍诀深深刻于内心,平时看起来很好,遇到各种逆境痛苦时,却不能运用这些窍诀去对治,为烦恼驱使而造恶业。《入行论》的这些内容,不仅仅是让我们在口头上念诵而已,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反复思维修习,将一字一句融入自相续,言行举止都要以此而衡量要求自己。这些窍诀每天学多少,就要实实在在应用到日常中,反复修炼。没有长期串习,今天听了,明天就忘,如同“马熊挖旱獭”,最终会一无所获。     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戏笑他人;或形露骄慢,在内生起骄矜自负心理;或有批评别人的动机;或心生虚伪,想欺诈他人;或者力图赞美自己;或想要诋毁他;或想要粗言恶语并挑拨离间;在这些时候,应该像大树一样不动。    在观察到自己有掉举等不良心念言行时,我们也应如大树一样稳重不动。掉举是自心散动,不能安住所缘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修心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藐视是轻视、蔑视他人,根桑曲扎仁波切说藐视包括以各种语言嘲笑、轻侮他人,这种行为也是必须制止的恶行。如果你去耻笑他人,自他必会因此生起烦恼,毁坏自他的福德和戒律。    傲慢在《俱舍论》与《毗婆沙论》中分为七种,总之都是以无明妄惑覆心,而生执取,恃己凌他,贡高自大的种种恶劣心行。傲慢这种烦恼,有的很难觉察,有人总觉得自己学问才貌等各方面胜他人一筹;或于佛法方面未证未得而自以为已证已得,执己为胜,好像上师三宝也不如自己。这种人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谁也生不起恭敬心,导致他自己无法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在任何一个上师面前听法,或做其他事情,不搬掉傲慢这块绊脚石,肯定是无法得到利益。骄矜与傲慢有区别,骄矜未外露于身语,是在内执己为胜的恶心。在《亲友书》中讲了五种,执自己的地位、家族、相貌、年少、才华胜过他人,而生骄矜。此恶念生起时,应及时察知,忆念正法将它平息。    “或欲评论他”这是凡夫极易犯的过错。很多人说话,一开口就说别人的短处,好像没有说别人过失,自己就很难过;一提起某某人有如何之短处就眉飞色舞,心里特别舒服。其实,评论他人,揭露他人的过失,毫无意义。上师如意宝说过:“如果你是为摄受、引导弟子,指出弟子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凡夫人之间以烦恼心去评头论足,唯有造口业。所以希望大家在日常中观清净心,切不可去图一时之口快,而招致无边痛苦。    “或思伪与诈”——“伪”指内心的虚伪、诡谲;“诈”是以言行诳惑欺诈他人。在《宝鬘论》中,对“诡谲狡诈”讲得比较详细,此处不广说。我们在观察到自己心生诡谲,想去欺骗他人时,应当急提正念,认识到这种心念的过失,不让它继续转化为口业。自己作为一个学佛人,不能与社会上那些人一样,尔虞我诈,修行人应该诚实,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坦荡直爽地去作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虽然在社会上办事,太坦直很不方便,但无论如何,自己作为一个修行人,应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说那样:“纵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或思勤自赞”——自己赞扬自己,这也是凡夫人常见的一种恶劣习惯。有些人没有一点功德,人格智慧低下,为了寻求心理平衡,或为了名闻利养,往往会自吹自擂:“我如何如何,了不起啊!”而真正有功德的人,却总是缄默不语。《格言宝藏论》中说:“浅学之人极骄傲,学者谦逊又温和;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现在可能是末法时代的原因吧,有许多人越吹得厉害,别人也就更相信他。有些人说自己是“莲师大佛”、“观音世主”,有更多的人自称“活佛”,到处招摇,而那些没有头脑的人,不作观察分辨,笨头笨脑盲目地相信这些自我吹嘘,经常上演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说:“以前藏地的转世活佛,对藏传佛教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在是末法时代,除了少数真正转世活佛外,有很多不如法之处……”现在有些真正的转世者,他们并不宣扬自己是活佛,而一些无知的人却自我吹嘘,那些盲从者也瞎起哄,到处吹捧:“啊呀,这是个大大的活佛,你看他的肚子有多大……”    大家以后千万要注意这一点,切不可在信众前自我吹嘘,如果这样去做,只有自己害自己。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切场合都要慎观自心,每当现起“欲自赞”的念头时,应立刻将嘴巴紧闭,不让它流出来。如果说出来,肯定是些不如法的话,自己给自己招来祸害。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也如是教导我们:“众人之中观察言”。    “或欲诋毁他”——诋毁,即是诃他过失,诽谤他人。对一般人来说,这样做也只有徒然造恶业,无论你是有因,抑或无因,你诃责诽谤他人,必会损毁自己与他人。凡夫对他人的诋毁,绝大多数是出于嫉妒等烦恼,而给他人扣“黑帽子”。世人也说:众口铄金、闲言蜚语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等等,诋毁对人的伤害确实非常厉害,大家或许多多少少有过这方面的感受。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格西,持戒非常清净。当时寺庙附近有一位姑娘对他产生了世俗情爱,用了许多花招想打动格西,但丝毫没有起到作用。那个女人因而转爱为恨,决计报复。后来她与别的男人生了一个小孩,小孩生下来不久,她趁格西正在给很多弟子转法轮的时候,将小孩抱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说:“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格西当时心里想:“不论怎么样,可能是我的业障现前了,这个女人也是可怜啊……”于是就泰然地接过小孩,说:“好,那就由我抚养吧。”那时他的弟子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有些因此而舍弃了博朵瓦格西,有些甚至还诽谤格西。后来,那个女人良心发现,也为格西的悲心所感动,便自己说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当然,像格西博朵瓦这样的修行人并不怕这些诽谤,但因这个女人的恶意诋毁,许多人也对格西造了大恶业,这个罪业有多大,我们无法去想象!    现在这个时代,有些人特别喜欢诋毁他人,闹得社会上谣言纷纷。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对种种捕风捉影的传言,切不可轻易相信附和,在日常中也不要说任何人的过失。一个人说别人的过失,就像是拿金盘子去沾不净物,他自相续在一刹那被污染了,他自己也就变成了不清净的人。作为修行人,心里应恒时保持清净意乐,不去诋毁他人。如果烦恼炽燃,想要诋毁别人时,应及时反省:“唉,我是一个修行人,在上师面前听了这么多法,也受了菩萨戒,现在不应该有这种恶念,如果我去诋毁他人,那自己修持菩提心又有什么功德呢?”以此立即将自心控制,牢牢地关闭言行的“开关”,防止自己的嘴巴往外吐“脏水”。    “粗言并离间”——“粗言”指粗鲁恶口骂人的语言,“离间”指离间语,都属于十不善业中的语恶业。粗恶语包括给他人取外号、低劣的语言、宣扬他人缺点、辱骂他人,这是很明显的恶业烦恼。还有以较平和的方式使对方不愉快的语言,也包括在恶语之中。在《百业经》中有十一个公案专门提及恶语的过失。一个人如果生起粗言恶语的烦恼时,应思维它的可怕后果,悬崖勒马,牢牢地把握自己。    “离间语”有公开离间语与暗中离间语两种。这种恶业是使情投意合者之间出现分裂,尤其是破和合僧,使金刚道友之间产生矛盾,其恶业非常严重。世人常说:“祸从口出”,世间众多纠纷有极大部分是由一些恶语、离间语而引起。作为修行人对此应尤其注意,时刻警醒,保持正知正念,对自他无有益处的话尽量不说。在发现自己现起欲说粗语、离间语的念头时,当稳重自尊,如树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或者想求名闻利养恭敬,或者想要差使仆役,或者想让他人侍奉,这时应如树一样安住。    众人交口称赞的名誉,财产受用丰裕,众人对自己奉若神明的恭敬崇拜——一般世人自是趋之若鹜。然而在一个修行者看来,这些无疑是系缚自己于轮回中的缰绳。我们如果要解脱轮回,必须从内心深处断除这些贪执,在自心刚刚萌发这种贪欲时,即应严厉诃责,不能让这些烦恼动摇自己。    差使仆役、欲人侍奉,这也是非理的行为与心思。一般凡夫大抵有这类偷懒放逸的毛病,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而我们修行人,必须要克服这种毛病。我们在本师释迦牟尼佛传记中,可以清楚地见到佛陀当年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佛陀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汉地禅宗祖师们更是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朴实作风,要求出家人平等地自食其力。华智仁波切也说过:“自己不需要奴仆,个人的事个人可以去做。”生起“差役仆、欲人侍奉”的念头时,如果不是真正为了利益和摄受弟子,肯定就是贪图安逸,当然,生病或一些特殊情况除外。我们如果想做一名纯粹的修行人,应坚决舍弃这些恶念,放下一切,不为这些烦恼所动。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想要损害他人利益,或者想贪图自己个人的利益,如果因这种发心而要说话时,应该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身口意三门所作一切都应是对众生有益的事业。那些损害众生,利益自己的行为、发心,都应坚决摒弃。当然,作为凡夫,无始以来恶业串习,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习气很深,特别是在内心,这类念头经常会不自觉地现起,再加上现在恶劣的社会风气,众生自私自利、刚强难化——接触到这些外境更容易引发自己的烦恼。你们有些人经常想:“我自己的事情管好就算了,别人的事我不插手,我不发大乘心了。现在的众生太愚痴,还是自己一个人住在寂静处,做个自了汉就行了!”大家要注意,这是极不应理的恶念,自利、他利都会因此而受损。虽然在凡夫阶段,这种烦恼心念有时无法压制,但在它想流露于言表时,要坚决地制止住。一个有智慧的人,决不会让内心烦恼付诸实行,龙树菩萨也说过:“心里的烦恼,智者和愚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智者不会将它表露于言行,以此而很少造成不良后果。”我们生起恶念时,当力持对治,不让它轻易流露于言行,这样烦恼就不会增上,恶心也不会转为恶行。坚持如树安住一段时间后,这类烦恼自然也就会消失。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如果于修法时不能坚忍,产生懒惰、畏惧,不知羞耻,言谈无义,甚至生起贪爱亲友等世俗情爱,这时应该像树一样安住下来。    在我们修习佛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违缘。求法中的种种苦行、修法时的种种苦行,有时受他人诽谤,内心亦生各种烦恼痛苦等等,在这种时候,应当如大树一样安稳而住,承受一切狂风暴雨而不变动,仍按计划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做。但是,凡夫意志很难恒时坚定,有时心里也会起一些怯弱,不想忍耐修行过程中的磨难:“唉,算了算了,今天太累了,天气又不好,明天再来……”,然后将闻思修行计划全部抛开。我们有些人心情不稳定,经常会有类似想法,此时应好好忆念无常的教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自己如果把什么事都往后推,自己一生也就“万事成蹉跎”。懒惰是我们修法过程中极厉害的拦路虎,人一旦懒惰起来,萎靡不振,慢慢会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想动,到后来很难改变。如果我们在自己开始发生懒惰的想法时,就以各种方便坚强自己的意志,不随顺懒惰心念,不改变修行计划,一步步努力去实现,则这种烦恼无法扰乱自己。    “惧”指对甚深法义的畏惧,对大乘菩萨行中需坚韧毅力及种种苦行的畏惧,对内外密诸违缘障碍的畏惧等。因有业和烦恼,我们才堕落,现在要解脱就必须战胜这些恶势力,在佛经中也说过:“出家学道,如一人与万人敌。”如果生起畏惧退缩之心,那怎么有成功的可能性呢?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真正的修行人,亦应如大树一般,不为任何畏惧烦恼风所动摇。    “无耻”指无有羞耻或不顾羞耻,不约束自己身语意三门,不以正知正念管制自己,恣意于恶业。一些人学佛后,有时会旧习复发,想跟社会上一般人那样浪荡,这种心思生起时,应该立即控制,要不然后果很难想象。还有些人认为:“出家人约束太多了,特别是我们学院,纪律森严,天天要闻思修行,一年到头忙得喘不过气,不如回汉地。回汉地就没人管了,自由自在,多逍遥!”这种念头是一个人将堕落的危险信号,如果不警觉,那就要毁掉自己的前途。此时务必要稳定下来,把根深深扎进正法大地,心里的烦恼风吹就让它吹吧,自己坚定与它对抗,即使一时止不住胡思乱想,也不能让它推动自己去言行。只要我们不放弃正念,这种烦恼对我们也起不到危害作用。    “言无义”是指说一些毫无意义,对自己修行不相关的话语。有些人过惯了那种无所事事的日子,一天到晚找人“海侃”、“侃大山”、“摆龙门阵”,东西南北、漫天胡扯一通,自己的一切全都陷入“龙门大阵”中。我们如果生起这种放逸之念,或在自己刚开口时,就应及时觉察,如树安住,将这些烦恼闷死。修行人应该寡言少语,最低也应不说无义语,彻底断除这种烦恼对正知正念的干扰。    上述“如树安住”的窍诀,都是说在我们生起烦恼时,首先要警觉,然后坚持正念,三门安住如树不动,不使内心烦恼增长、转化为身语恶业。这个窍诀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一般初入门的修行人,烦恼习气比较重,又不知道以甚深智慧观照烦恼,转为道用。这种时候,以如树安住的方便,不随烦恼而行,也就会消除造恶业的危险。希望在座各位学佛者以后相互接触时,经常以本论中的一些法语警醒自己与对方:某某道友,贪嗔烦恼来了,“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如果能养成这种良好习惯,大家的修行定会日飞猛进。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我们应该如上所说详细观察具烦恼之心,与好行无义事之心,察觉后应当严厉地对治,坚定守护清净菩提心。    上面讲了二十七种如树应安住的情况——生贪、生嗔、掉举、藐视、傲慢、骄矜、评论他、伪、诈、自赞、诋毁、粗言、离间、思名、思利、思敬、差仆役、欲人侍奉、削他利、弃他利、图己利、不耐、懒、惧、无耻、言无义、生亲友爱。现在以归纳的形式,总述我们应详细地观察自心。作为众生,相续中无疑充满着贪嗔痴烦恼染污,上述二十七种是其中主要的。这些烦恼,对我们修心有严重的障碍,即使只是其中一种,就足以摧毁我们的修行善根。所以,一个真想解脱之人,一定要内察自省,看看自相续有哪些烦恼。大家也应对照上述二十七种烦恼,经常细细检查自心,发现染污后,应毫不犹豫全力对治、断除。    “好行无义心”——无义心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指无记状态,浑浑噩噩的散乱心;其二是不利益或不顺应于菩提心的心思。分析这两种无义心,第一种是无有正知正念,善恶不辨的散乱心;第二层次的范围更广,从一般凡夫散乱心至二乘行人的自利之心都包括在内。对一般人来说,这两种无义心几乎是恒常不断,有许多人什么事也不去想,不明善恶是非,糊糊涂涂地过着日子,他们的贪嗔烦恼自然是很顺当地增长。作为大乘修行人,自己所作所为必须要随顺菩提心,如果不断除无义心,根本不可能生起、护持菩提心。    关于对治烦恼,大乘经论中讲了许多窍诀,比如生起贪心,以不净观去对治,在本论下面的静虑品中讲了很多;生起嗔心时,以大悲心对治,观想一切众生皆是自己无始以来的父母,观想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对治痴心,修观缘起深义;还有慢心、嫉妒等,每一种烦恼都要观它的过患,针对不同特点而有不同方便法。总之,烦恼并非不能制服,很多噶当派的格西也是这么说过:“烦恼如果不去对治,它会相当厉害,但是只要你去对治,它也很脆弱,没有什么不可降伏的。”藏族有句俗话:“愚者不察自相续,愈纵身心愈野蛮。”如果不察身心对治烦恼,最后越变越野蛮,更加低劣。那种放纵身心,不对治烦恼的人经常想:“算了,算了,这个烦恼生起来了,没办法对治,让它生吧,将我弄进地狱也管不了……”这种想法确实很愚笨,烦恼不去对治,最后的结果会使自己越来越悲惨。如果你不知对治方法,只要去依止善知识,生起正知正念,自然会通达“惑幻心莫惧”,彻断一切烦恼。    “坚持守此意”——坚定守护菩提心,或说坚持正知正念,守护菩提誓言。在修行过程中,誓言坚定也是必要条件。历代传承上师讲过不少教言来强调,麦彭仁波切说过:“所谓坚持誓愿德,是诸世间之庄严。”假如能坚定自己的护心誓言,一切时处都能牢牢看护自心,烦恼也就会很快被调伏遣除。如果缺乏坚毅,今天观护自心,明天就感到困难,放弃了护持自心的修行,这种人离解脱遥遥无期。    这段时间,以上师如意宝与《入行论》不可思议的加持,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精进观修自心,在各方面有很大进步。大家说话、走路等各方面都可看到明显效果,我很高兴有这么多人能真正勤修正法,但是也非常担心,你们能不能长期坚持啊!以后离开学院,走向社会,走向各自弘法利生的道路,如果你仍能如在上师身边一样,时刻谛观自心,坚持正知正念,那你肯定是个大修行人、大瑜伽士,不论在恶人群中还是在美女当中,也不会被染污。但是凡夫心很容易改变,就像春天的天空一样千变万化,世间有句俗话也说:“晚上睡觉时的心愿,早上起来就没有了。”很多人在晚上想得好好的,明天要如何如何,第二天早上起来后,这些心愿计划就不知到哪儿去了,一点也没了。有的人学佛,吃早饭时发愿“啊,我现在一定要闻思修……”,到吃中午饭时,这个决心就消失无踪,这种人能不能保持现在这种修行呢?很难很难啊!我们身边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善缘,在闻思修行上十几年也没松懈过,他们的人生过得真正有意义而又快乐。见到某位法师时,我经常这么想,他是恒常安稳如大树的修行人,闻思修各方面长年如一日,别人对他说好也罢,说坏也罢,十几年皆是淡然处之。他总是保持着稳重平和的态度,无论提到痛苦还是快乐总是说:“噢,对……”这种大修行人的稳重风格,希望你们能真实去学习。如果你们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坚持审观自心,一生将会过得多么充实,多么自在、快乐!这些方面的教言,虽然大家都懂,但另一方面,我想凡夫都有易忘的毛病,所以想经常提醒大家,期望你们能以这些教言,以大修行人为榜样来策励自己,稳重坚韧,自强不息!
路程远近皆在内心,放下自我消除孤独       10月6日是法会的第六天,也是师父在此次法会中开示《百法》的第五讲,师父从我们的耳识讲起,为我们做了非常深刻而又十分受用的开示。师父的讲法都是针对我们的问题而言的,针对我们的错误而讲的。
    为什么我们在听了别人一句话以后就会烦恼不断呢?学佛是否有所谓的“终南捷径”呢?在我们内心深处为什么有那么强的孤独感?如何破除而不是逃避我们的孤独呢?师父的开示一一为我们开出了药方,就看我们想不想吃了。
●不要让别人的话困住自己
    师父的开示是围绕心法中的耳识展开的,耳朵所听到的声音与我们的内心有什么关系呢?师父举例说,你正在这里坐得好好的,忽然听见有人对你说:“你坐到后面去!”当你听到这句话时,你的心就开始发生作用了。你会想:“我为什么要坐到后面?我就喜欢坐前面。”你的心会对听到的声音进行分别、作出判断。因为我们的耳识有这样的功能,所以听到任何声音都会了别,会根据我们的意识进行分别,但是,我们的意识都是妄念、妄想。声音本来是色法,但通过耳识作用就成了我们内在的境界了。本来一个人说的一句话已经过去了,可你的意识去缘它,声尘就落在心里去不掉了,时时会现出来,比录音、录像还厉害。    师父的这段话刚好切中了我当下的烦恼。昨天下午,因为听到一位同修的一句话,我的心情马上就沉了下来,内心不可抑制地对他观过,整个下午都不怎么想理他,直到晚上临睡前,心里都是痛苦的感觉。就像师父说的:嘴上虽然不说,心里却不高兴,气就被堵住了。就是那种心中阻塞的感觉。其实,他的话语早就过去了,可我的心为什么会时时去缘想、回忆,并由此而烦恼、痛苦呢?因为我的意识在对他的话进行作意、分别、判断。我认为他似乎在讽刺我,在委婉地表达对我的不满,这就引发了我的不快。更进一步,我回忆起以前对他的种种关照,而他为我的一点小过失就这么敏感、生分,让我觉得以前对他好像白付出了!甚至怀疑他有利用我的嫌疑……对别人的一句话,我的意识竟然进行了一系列猜测、推理,并由这些猜疑而导致心理失衡、失去了平静和对人的善意,真是可怕!    昨天上午,师父讲《百法》时谈到要多去自我反省,我也祈求佛菩萨能帮助我反省自己、看到自己真实的问题。但是,当我听到同修说的话时,完全忘记了上午对佛菩萨的发愿,心里的矛头全都指向对方,想收都收不回来——当我觉得不能观过、要用慈悲心对他时,我的心竟然还是嗔恨的状态,想到他的表情就无法去宽容。所以,我一面为同修的态度而生气;同时又对自己竟然无法调伏烦恼而沮丧!嗔恨的烦恼像毒箭一样射中我的心房,在这种状态下,想到他的各种言行,都让我觉得难受,甚至以前觉得好的方面也变得没什么价值了。    因为平时和这位同修关系比较好,所以对他的观过也特别伤害我。在平时我都是尽量去主动包容别人的,自认为脾气修养还比较好,但昨天不知怎么“犯病”了,小题大做地生气,而最受伤害的是我自己。我因为无法忍受由嗔恨而带来的痛苦,在临睡前终于哭着祈求观音菩萨:“菩萨,我怎么啦?我不该这样。请您帮助我化解心中的嗔恨吧!”我能够感到,痛苦是错误的标志,当我不能与佛法相应,也就是违背自己的良心时,我就会做错事,从而遭到痛苦的惩罚!幸亏我们还能感到痛苦,由此提醒我们所犯下的错误,并提醒我们觉悟自己的真心——去做符合真心本性的事情。    今天早上,当我去见行楼听讲座时,在上台阶前刚好看见师父从楼上往下走。由于昨天的经历,我的心充满了渴望救助和安慰的心情,我一直看着师父,他也看见了我。我感到,他似乎听见了我的心声。后来师父一开讲,我就觉得完全说到我心中的痛苦和问题了,我的心又充满了感恩和欢喜!   ●什么是修行的捷径
     师父讲,我们一天到晚、从小到大都在接受各种声音、各种说法,这些信息混杂在我们心里,就像尘埃一样落在我们的八识田中。当积累的尘垢越来越多以后,我们的心就不明亮了,而无明则越来越深厚。这样,我们就像一个迷路的人,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或者很想找一条捷径,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可是,怎么会有捷径呢?路途的远近只是我们内心的感觉。当内心与佛法相应,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超越,就会达到目的地;如果内心和烦恼相应,同外在的境界相应,就会与佛法距离很远。所以,修行的捷径、是否快速都与我们的起心动念有关,它是我们内心的距离,是内心与佛法的距离。    师父所讲到底什么是“修行的捷径”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自从学佛以来,我心中想要走捷径、想要超过别人的潜意识一直都没断过。但是,什么才是捷径呢?是凭个人的聪明、悟性;还是善于借助师友、环境的帮助?今天听到师父的话,使我明白:无论是个人的能力也好,还是他人的帮助也好,这只是达到修行目的地的工具和方法,而最关键的是为何要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如果是为了突出自我、逞强好胜,那根本和佛法毫无关系。修行的捷径不是外在的有利条件:比如得到善知识指导提携、有清净的修学环境、得到某种殊胜法门等等,而是努力缩短我们内心和佛法的距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外部条件上去比较、攀缘、妄求。换句话说,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即使有好的善知识引导,有好的修学环境,我们也不会去珍惜,我们对善知识的依止可能会变成利用,任何好的外部条件都可能成为我们增长我慢、我执的催化剂。    感恩师父!让我了解到学佛修行的用功点始终在自己内心,只有不断缩短与佛法的距离,才能不断亲近善知识,才是修行真正的捷径!  ●孤独感是自我保护的结果
    了解了修行的捷径其实是我们内心与佛法的距离,这还只是知见的部分,如果知见和行持不结合,没有去行持的话,即使知道了也没用。而行持不仅是外在的威仪,更深刻的意义是说我们的修行、行为要与内心的佛法相应。这就需要很长的过程,也就是具体修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把自己想不明白的事、不愿意去做的事,还有各种困惑、困难、问题等都归咎于业感,其实是对这些问题的原因根本不明白。由于我们对许多不如意的境界总是想不明白,也无力去改变,内心就非常困惑,就会越来越没有力量,内心便感到十分孤独。而空虚、孤独,这都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孤独、孤独感,都是我们自我保护的结果。因为有孤独感,所以就想去逃避孤独,想去融入大众。比如一个人呆着很孤独,那么看见别人出坡我也去出坡。但是,这只是从果上去融入,而没有从因上去融入。我们只有从因上去融入,才能消除孤独感。    怎么从因上消除孤独感呢?师父讲,当我们看到一个不好的境界时,就把其他境界都忘记掉了;有一种感觉的时候会把其他感觉、功能都忘记掉。如果我们的八识、六根都一起发生作用,能够认识到自己八个识的状态,就不会陷入某一种感觉当中。    孤独感是经常会伴随着我的。好像从小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比较孤独,内心的想法很少和别人交流,宁愿对天空、植物等大自然去诉说,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是分离的。那种孤独其实是完全在远离人事的境界。长大后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社会,但心态还是尽量远离的态度。现在山上做义工,和学佛的同修们接触很频繁,但内心有时仍会感到一种孤独。有时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到底为什么孤独?好像并没有得到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但我到底想要什么呢?自己把自己迷惑了。    是自己对自己的执着造成了孤独的感觉。只有放下自我,才能发现别人的存在,进而发现别人存在的价值。当我们只缘想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时,对外境就失去了观照力,就会陷入自我状态中。时间长了,自然会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里。如果对孤独状态习以为常,就会更加无视别人的存在,无法意识到他人存在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尤其是对自己生命提升的意义。所以,要想消除孤独感,并不是简单地和大家一起劳动、工作、学习、生活而已,这样在果相上作出融入大众的姿态是无法真正消除孤独感的。这也就是为何我现在每天和大家一起共事,却仍会感到孤独的原因。如何从因上融入大众呢?就是要放下自我,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包括自己的感觉、情绪、观念、想法。但是,这并非易事!     曾经有位法师给过我三条教授:放低、放松、放下。当我实践的时候感到的确很有效果,在放低自我的同时就能获得一种解脱。但并没有坚持这样做。所以,师父说我们只用心还不够,还要靠三宝的力量,要发大愿!只有发愿,凭借愿力去行持,才能够消业,也就是转化我们的心意、转变我们的命运。   ●耳识对修道入门的重要性
    师父在本次讲座的最后总结道:大家听我讲修行要依靠耳识的作用,你的意识就会对我的话产生分别,觉得哪些讲得好,或者哪些有问题。由此可见,耳识对我们修行入门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忆念、执持、观察,就不会被内心虚妄的声尘蒙蔽。否则虚妄的尘垢就会出来,佛法的光明就被遮蔽。我们要让佛法好的、清净的东西现起,不好的要去除,所以就要忏悔、净罪集资。如果我们用妄想心去执着,所听到看到的佛法就与内心烦恼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一种魔相,我们内心又会去执取这种魔相。魔,就是障碍,学佛法出现了障碍。我们听到看到的一切境界都会成为一种幻相来困惑我们,如果我们觉悟了,就不会在内心的相上去用功,而会在我们的心上去用功。只有内心不断提升,更深一层去体悟,才能让佛法在心里等流,否则这些相就会障碍修行。    最后,师父由耳识对修行的重要性谈到了听闻的重要性。由闻知诸法,由闻断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只有恒常、不间断地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内涵和利益。祖师大德的教授都是经验上的引导而非理论上的引导,因此名师难遇,一定要亲近善知识。    对师父所说要在心上去用功而不在相上用功,我感到很受触动。平时,我们对自己的心和心上的相是根本分不清的,往往会把心中的幻相当成是自己的心。这样,当我们修学佛法时,就会在相上去分别、用力,结果更增加了一层新的妄想和幻相,也就是把佛法也当成了自己内心幻相的一部分。学佛出现障碍就是如此。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不断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在师长的教导下踏实行持,才可以慢慢接近这个目标。

佛弟子有三样东西需要永远保密!索达吉堪布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我们时时刻刻中应该保密的有三种: 隐秘自己的功德
    若按佛教的教规,自己即便具足很多功德,如严持净戒、具足智慧、具足禅定等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也都不能在别人面前宣说,必须保密。若自己宣说自己功德,多半是五毒中我慢的显现,且别人不一定对你生信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在未登不退地(一般皆指初地菩萨以上之位——博主看雪客注)前,真正具有的一些功德也会因宣扬而减灭,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宣说自己的功德。     但现在末法时代的人们往往喜欢吹嘘自己已证悟了、已具足了功德、自己有神通、自己是活佛等,借以实现自己的贪欲。不过法王如意宝也这样讲过: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为了摄受弟子,断除弟子的某些邪见,偶尔会说一些自己的功德,如我的内证境界是什么什么等。但智者更多的是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正如《格言宝藏论》所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隐秘他人过失    我们平时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是凡夫,自相续具有不清净的显现,很多时候看别人不顺眼,总是觉得自己好,就如同藏人有句俗语说:“经常看到别人脸上的虱子而看不到自己脸上的牦牛”,这只能说明自己修行不好。很多大德都这么说过:佛所见全是佛,菩萨所见者全是菩萨,凡夫所见者全是凡夫。我们学院有一位堪布,他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坏事,总是说:“不要说不要说,这可能是有密意的,我们不要看他的过失。”因为有时候我们并不太了解别人,一件事情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别人过失对自己无利,在比丘戒与菩萨戒上都有详细的戒相,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也这么说:“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我们修行人不要像世间人一样,总喜欢把自己吹得很高,把别人贬低得一无是处,很多大德往往在未开始弘法前总是做最低下的事情,默默无闻地潜修,所以,一般凡夫人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别人的内证和功德。常赞自己之功德,别人是不会对你恭敬的。你所诽谤的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很难说,因为,很多菩萨是以贱女、妓女、猎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所以我们平时应观清净心。世间有一句名言:说别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所以,无论从自身或利他任何一方面来说,隐秘别人的过失都是很必要的。隐秘自己的未来计划     对自己未来的计划想法一定要保密,不要把未来的计划,有时甚至是一个妄想,什么建寺院、收徒弟、传法等去随便跟别人说,常言道:天机不让人识破,识破不值半文钱。一般来说,真的计划在还没实现之前,说出来会产生违缘,故不宜泄露。而且我们修行人,对修法有个计划还可以,对世间法不能过多计划,因为世间的一切本体都是无常,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凡做事情没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时,是不说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大德先贤们的所作所为,隐秘未来之计划。


在生活中修行的35种方法
  1.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3. 尽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
  4.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5. 发愿要发好愿,说话要说好话。
  6. 说一句好话如口吐莲花,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
  7. 屋宽不如心宽。
  8. 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9. 多一次原谅人,就多造一次福;把心量放大,福就大。
  10. 要看好人,自己就先做个好人。
  11. 能消除烦恼就是[慧],能付出爱心就是[福]。
  12. 甘愿做,欢喜受。
  13.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14.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15.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16.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17. 对人要宽心,说话要细心。
  18. [心美]看什么都顺眼。
  19. 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20. 犯错生出忏悔心,才能清静无烦恼。
  21. 子女要让父母安心才有福。
  22.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23.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1.孝顺 2.行善。
  24. 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25. 知缘惜缘再造善缘。
  26. 为人处事要小心,但不要小心眼。
  27. 贫与贪只差一点而已,凡夫愚痴,愈贪是愈贫啊!
  28. 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不生气就能消业障。
  29. 凡夫迷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前,解脱于未来。
  30. 拥有是负担,不计较就自在。
  31. 不去想它,也就没事了。(能放下烦恼,才能快乐。)
  32. 没有公德,就没有功德。
  33. 我们要做好社会的环保,也要做好内心的环保,丢掉烦恼的垃圾,培养清静的智慧。
  34. 逆境可遇不可求,要珍惜感恩,因为它才是成长的资粮。
  35. 有人缘则有福,结好人缘就是最大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