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公投开票直播: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编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7:26
最近正在努力地学习,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编辑,或者是一个好编辑。

    翻了翻网上的文章,转载。

   

    编辑太多了、报纸编辑、图书编辑、杂志编辑、内刊编辑,编时尚的、编科普的、编IT的、编政经的。做不同研究对象的编辑,自然有太多不同的细节,但窃以为,总须一些总体规则。这些规则写出来回头看看,其实浅显得紧,但要都做得好了,就是好编辑,做得完美了,就是好主编。

  1.研究读者

  这是首要清晰的课题,为谁而编?这群读者的特征是什么?他们关注的是什么(不局限你编辑的这个领域)?他们明白哪些道理?不明白哪些道理?他们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不同的读者群,需要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共鸣点,还有,不同的价钱。
  如今圈子文化流行,现在的读者和将来想要的读者,就是你要悉心研究的圈子。圈子张扬,所以你是张扬的领导者,什么都张扬,连字体都是;圈子理性,则你是理性的倡导者,连纸张都是;圈子八卦,就充斥花边、暧昧。
  别妄图把一个产品编给全人类看,所以在科技报道上有理得深沉,在娱乐报道上无厘得无赖,在文化报道上全是人文关怀,在社区里全是少儿不宜。

  2.精通研究对象,见闻广博

  编辑的所谓精通,未必是执行层面的精通,但起码是纸上谈兵式的精通。赵括要是不当主帅,当个军事杂志、图书的主编,必是一代名编。财经编辑无需在股市上覆雨翻云,但须在股评上翻云覆雨。很多中文专业人士在专业媒体上发展远不如其他专业人士,原因就在于研究的习惯,大学学了几年中文,习惯了只研究中文,忽略了研究报道对象,而非中文专业者,习惯先研究本专业,再研究文字。

  3.策划无处不在

  策划无处不在,大到文字产品整体,小到文章一篇。没有策划的作品,就如没有西服的绅士,没有长裙的淑女,总是如此醒目。不仅如此,没有策划甚至可能让绅士变乞丐,让淑女变熟女。策划在日常编辑中,常体现为选题、立意、谋篇布局、画龙点睛。策划就是把|-|,组合成H还是A的技术。

  4.眼力、手力双修

  编辑的三个境界,眼低手低、眼高手低、眼高手高。眼力始终在手力之前,可惜太多的媒体单位把编辑当写手用,没有培养应有的眼力。对一个编辑而言,文字手力深厚自然最好,但若手力一般,眼力如炬,能洞悉好文之所在,却也不失为一名好编辑。培养一名好编辑,先眼力后手力。

  5.时代感和责任感

  武以卫国,文以载道。这是文章最重要的使命。
  充满时代感、责任感的编辑才能编出有时效、负责任的作品。文字不是游戏,文章也不是古董。我们都活到当下,文章自然应贴近当下。编辑应该是这个时代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阅读、娱乐、生活都应融入主流中去,别当世外高人,别20岁的人40岁的心。

  6.有用:为读者而写,却要高于读者

  我们研究读者,为读者考虑良多,但文章却应该高于读者。这好比海面上的灯塔,它不可以远离海,但必须高于海,否则船长们有阅读灯塔的必要吗?
  作品为读者写为读者编,其目的不外于两个字:有用——对读者有用。
  用处的大小原就是作品价值高低所在。    以下内容转自《中国图书商报》洞悉读者,预知时潮
胡玉萍(人民文学出版社)

     现在的编辑要注意洞悉读者心中价值的改变、预知时潮的需求,让“人脉”与“金脉”同时兼有。“无论一本畅销书还是一本常销书,其主旨、要义、风格、特点绝对不会自然呈现。怎么才能发现一本有价值的书与读者之间的隐秘联系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沟通。”

     谈到今昔编辑工作的对比,胡玉萍深有感触。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编辑要变换角色,即从单一角色变为综合角色:第一,文化生产者。要设计和生产出独特的文化产品,就必须非常专业、敏锐。第二,项目管理者。要管理好一个项目就必须对图书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与安排,把编辑思想贯穿在图书生产与营销的整个流程中。第三,图书服务者。在图书生产、策划宣传、市场营销的一系列工作中,编辑要周密地考虑好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与整个流程中的每一个对接。

积累知识和人脉
赵南荣(上海文艺出版社)

    做到今天的成绩,赵南荣认为一靠积累,知识积累和作者人脉积累;二靠把握机遇。“就拿《品三国》竞标成功这件事来说,当时出版界几乎都认为是天价,根本不可能做到。其实,我们心里很踏实,有绝对把握。我与易中天有二十多年交往,十分了解他的学术水平、语言功力和口才,他受到观众欢迎是必然的。另外,竞标时‘品读中国’系列已经发行8万套。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竞标《品三国》对于上海文艺出版社来说是‘舍我其谁’的事。”

以成败论英雄
尹志勇(长江文艺出版社)

    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以来,感受最深的是两个人说的两句话:一句是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周百义说的,“做书不仅仅是赚钱的事,更要做有品位、能流传久远、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的书,这既是编辑也是出版社安身立命之所在”。另一句是《圈子圈套》作者王强所说,“不看过程,只看结果,以成败论英雄”。尹志勇常以此话来检验自己的工作,不再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并以此克服自己的惰性。

编辑良知不可缺
黎  遥(南海出版公司)

    现在编辑最缺乏的不是能力,是职业道德,尤其是编辑良知。编辑是一个良心活,标准有三:是否能肯定地说,所选择出版的图书是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图书?是否愿意将自己编辑的图书给亲人阅读?是否对编辑的每本图书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答案如果肯定,便值得肯定。从业以来他感触最深的,是编辑出版《德川家康》。这是一本大书,一本有550万字的历史小说。从引进版权、翻译校订、编辑出版,前后4年。真正进入编辑阶段长达一年半,目前正在做后几部最后的编辑工作。作为如此大部图书的编辑,编辑一生能受的罪、受的惊吓、受的体肤之苦、受的心灵磨砺,久长的编辑过程中,恐怕都有了。它是一部关于日本的大书,除了文化、风俗、制度等大方向上的不同,众多器物、兵器兵种、服饰、官职、称谓,几乎处处有难题,行行有难关……它还是一部关于日本古代(战国)的大书,历史的变迁、历史地理的变化、与中国民族心理的差异,都构成了编辑本书的沟壑。对于本书的顺利出版,黎遥认为合作的团队与良好的组织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编辑要与发行形成良性循环
顾建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现在做编辑,一定要跨过市场这座独木桥,没有市场意识的编辑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也不能说有了市场就丢了文化。”此外,让他最有感触的是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进行的发行机制调整。《色,戒》是该社变革之后的成功范例之一。“发行不是万能的,不能为无米之炊,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但没有出色的发行,编辑将无所成就。一个强大有力、积极灵活的发行部门是出版者取胜市场的关键。有效的发行能与编辑创意形成良性循环,培养纠错机制,如同科学命题的证实或证伪。”

应注重细节雕琢
姚  仪(译林出版社)

    相比过去,编辑需要全程参与图书生产,需要面面俱到地考虑问题,既要对所从事的图书类别知识广博、专业,又要比过去更具备商业头脑。编辑为一本书付出了全部心血,事无巨细,但只能做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所以,做编辑的愉悦是内向的,不会产生于那些光芒四射的外部的东西。

市场意识不等于赚钱意识
岑  杰(安徽文艺出版社)

    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编辑相对还是轻松的,现在随着大多数出版社转企改制,编辑无法不面对市场。编辑主体的市场意识在整个编辑、出版活动中是贯穿始终的,这种市场意识并不等同于赚钱意识,它更多体现在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成本意识和促销意识等方面。作为编辑,既要有宏观的策划能力,又要有微观的执行能力。但不论是策划能力还是执行能力,都应以具有市场意识为前提,了解读者、分析市场、熟悉作者,适时准确切入。当然所有这些在出版实践中,还得依赖一个科学高效的机制、同心共识的团队,才具有可操作性,才具有真正意义的执行力。

编辑的“付型综合症”
常  晶(春风文艺出版社)

    “编辑还有个最大的苦恼,我叫‘付型综合症’,明明做了编辑加工经过了三校,可要付型出片了,老是担心出错,有时梦里醒来惊出一身的冷汗,出错后的懊恼就更不用说了。”

    谈到如今编辑急需提高的能力,常晶认为应是把握市场的能力和执行力。“把握市场不是一招一式,而是要看社会环境和人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好图书的市场定位,定位正确了,如何实现变得很关键,这就需要执行力。有些年轻编辑点子很多想法也不错,可到具体做了,往往没有坚持,遇到点儿问题就退下来了,纵观成功的编辑他们都有可贵的韧劲。”

编辑团队的管理是关键
赵武平(上海译文出版社)

    赵武平认为,如今编辑工作面临的最大变化,是选题规模的扩大,编辑队伍的扩张,如何加强管理,精心选好书出好书,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他最需要思考和努力的。

    以上内容转自《中国图书商报》  怎样成为好编辑 网络新闻标题“亮”起来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新闻标题,总是以精准的概括与高度的鲜活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吸引读者的关注,对读者的直接震撼要比曲径通幽的效果要好,也能使有效信息变得更直接有效。李老师指出了同样的道理。他说道:“网络新闻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标题,如何吸引网友,又使标题简洁、准确,编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编辑需较强的文字功底。除了标题外,在内容上也应具有深度。编辑在编稿的过程中,也可运用通俗的语言,结合流行的网络语言等进行编辑。”关注热点 兼备策划能力李伟国老师指出,编辑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热点话题新闻和专题的策划。在谈到热点话题时,李老师特别指出,编辑和论坛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要注重论坛和新闻的捆绑互动性。“编辑应该时刻特别关注热点话题,才可以编辑出网友喜欢看到的新闻,而关注热点话题必须要关注论坛。”李老师希望大家经常关注热点,并且到论坛发帖、顶帖等。说道热点问题,李老师还用了一部近期受大众关注的电影《窝居》做例子,他认为编辑可以根据这部电影所反映的主题,收集大众对这部电影的看法,策划成一个小专题。或者可以根据论坛上大众“吵”得很热的话题做成一个专题等。详细演示 编辑具体操作培训课的最后李伟国老师给大家简单的演示了最新的编辑系统“海纳”软件的使用。运用这样高科技的软件大大提高了整个校园网的页面更新率,效率非常的高。接着,编辑中心主任梁柱银为大家演示了基础后台的操作。课后,编辑们都还具体上机操作,都掌握了基本的后台编辑方法。一位编辑感叹道:“通过这次培训,我知道了编辑要做的其实不仅仅是更新每天的新闻,还要会制作专题和热点话题。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接下来,李伟国老师还会给编辑进行专题策划等方面的培训。因为内容重要,所以李老师希望大家不要缺课,要时刻关注相关培训。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编辑 

一、定义
首先,“优秀编辑”不容易被确切定义,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个编辑是否优秀
的尺度也不相同。但当我们站在宏观上来看,还是可以对“优秀编辑”下一个定义的,
那就是“能带领一大群人和你共同思考的编辑是优秀编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是一个精神工作者。他所要做的事是把一种意识形态经过
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再传达给另一个人。因此,首先要要求编辑的基本素质高于受众
素质,至少说在某些方面的素质。这样,你才有能力去做一个精神上的领导者。

二、优秀编辑三部曲

1、认识“道”
老子讲“大道自然”,所以做一切事,成功与否乃是自然而然的。其中包括两层含义:
1、符合成功的条件,即成功;2、不符合成功的条件,即失败。两者均可解释为“自
然而然”,所以“自然而然”不等于说坐享其成、守株待兔。想获得成功乃是需要运
用智慧努力去做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智慧。
首先我们要对“道”有所认识,进而认识“电脑”这个“道”。
“道”是一种形态(精神上的,意识形态)或环境(物质上的,社会环境)。道的
形成既复杂又简单,说复杂是因为要形成一种道,必需天时、地利、人和才行,各
种错综复杂的因素都对“道”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说简单,是因为要形成“道”
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对其有所关注,并拥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电脑行业经过多年的孕育,事实证明已形成了一种非常大的“道”。为了讲得通俗
一点,我们称之为环境,一种很有生机的环境。投身到这样一种很有生机的环境中
来是极富挑战的,因为你所面临的只有两条路——成功与失败。正如前面所讲的那
样,导致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关键看你是否进入角色,或者讲是否入道。当你入道之
后,你便能知道同道中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做着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
行其事,必先入其道。

2、编辑工作是对“道”的思考过程
从入道,到认识道,只是一个初级的阶段,这是对编辑素质最基本的要求。你要

编辑电脑杂志,不懂得电脑是不行的,只懂得一些表面的东西是不够的。必须投
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这个行业,进而获得更多深层次的认识。

3、优秀编辑对“道”有所感悟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认识”和“感悟”的差别在于,认识是以本人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
是一种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感悟是从事物本质的角度去思考事物、领悟事物,
是一种发送信息的过程。可以这样讲,认识是被动的,而感悟是主动的;
认识是别人的,而感悟是自己的。只有当自己对事实本质有所理解和领悟,
你才能够将你所认识到的内容清晰地传达给别人,否则那将是不准确的、
不客观的、没有思想的。
感悟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基于“认识”的,没有认识就谈不上感悟。

三、文化与生命力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民族有民族文化;家庭有家庭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电脑也有电脑文化。
通俗地讲,文化是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共同认识和感受,也是一种精神信仰。
大凡重要的古代历史遗迹,尽管有所残缺,但仍能吸引今人去瞻仰。
大凡有所成就的大企业,当他要把某种产品推向另一个国家的时候,
总是要对当地的文化有所了解。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文化即是生命!
文化是生命力的象征,人的躯体可以腐败,但精神上信仰却可以
一代一代永世流传。所以要做一件比较长久的事,你必须让你所做
的工作富有文化内涵。或融入旧文化当中,或创造新文化。
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事物是不可能长久的。
那么文化内涵如何得来呢?以下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规律:
认识->思考->感悟->文化
由此不难看出,要做一个优秀的编辑,他所要做的最基本的
工作是在以上四个步骤中逐步提高。然而新生事物不断,
所以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国内的媒体采编合一的情况很普遍,
其实这只是一种媒体发展中的过渡形式。
在成熟的媒体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截然不同,
编辑是更高端的工作,通常只有做过多年的优秀记者才能胜任。
编辑的工作性质更复杂,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一个优秀的杂志编辑,要了解什么呢?


首先,他必须完全清楚自己杂志的定位。相对与报纸、
广播、电视,杂志基本是小众媒体。能让所有年龄背景
的人喜欢的杂志梦里才有。所以,编辑了解自己的细分市场。
比如《财富》始终坚持自己固定的读者群-中高级经理人,
深度报道大企业,大新闻和大人物。当然,这样的读者
定位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时是定量的)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因为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杂志的编辑思想和风格。
不少国外的好期刊每一期都有读者调查问卷,及时了解、
分析读者的反馈。世界在变,读者也在变化,
编辑的理念也要随之改变。优秀的杂志,永远都知道如何去适应读者。


其次, 一本好杂志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财富》追求的是
首先是报道的权威性,同时突出商业新闻中激动人心的一面。
我们有一句口号:商业是文学、是戏剧。所以,好的编辑在组稿、
改稿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记者的个人风格,
还要确保文章的风格与杂志的总体风格相协调。


目前国内的财经杂志, 各自的做法不同。有的立足于挖掘黑幕,
有的追求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商战技能,都在读者中产生不小的影响。
《财富》中文版的宗旨是为中国的经理人提供全球最新的管理信息,
我们报道的基调是以乐观、建设性的的态度报道商业。
我们乐于强调事物积极的一面,永远给人以信心。比如,
在9.11这样的悲剧性事件发生时,我们当期杂志没有选择死人,
或是断壁残垣做封面图片,而是选择一位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瓦砾中低头行走的,浑身灰头土脸的高大的经理人的图片。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


那么编辑们有哪些具体工作呢?他们要确定报道的内容,
以及用什么方式去报道,也就是报道的策划。
同时要考虑的因素是区别于竞争者。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提醒:


首先,杂志编辑不要过多追求独家新闻。
因为提倡抢新闻,运作不当,难免会出现来源于记者的不实新闻,
这对杂志而言是致命的。杂志没有必要将时效性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而是要力争自己的报道经得相对于报纸而言更长时间的考验,
这就应该从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文字和图片的质量、
以及图文有效的结合等方面综合考虑。我这样说,
不是打击杂志记者抢新闻的热情,但是对杂志而言,
长于深度和图文的冲击力。


编辑还要懂得如何培养杂志在同行业中的特殊地位。
比如《财富》杂志坚持做500强栏目,并一直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从而奠定了权威地位。它现在既为杂志带来了的品牌效应,
进入500强也成了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道理很简单,
一个企业要想描述自己的综合实力,你只要说,是全球500强,
还是美国500强, 还是中国500强就行了。《财富》已经为你定好了标准。
这就是品牌的作用。


编辑还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如何让读者接受一篇长长的深度报道?
读者要看精彩的文章。编辑要把记者的文章加工成精品。
所以《财富》把新闻报道提升到文学和戏剧的高度。
对一个传统的记者和编辑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富于挑战的角色转变。
记者要是好的WRITER,编辑的基本功之一是REWRITING。
他们要能把通常是枯燥乏味的财经报道变的读起来激动人心。


好的编辑必须时刻树立竞争对手的概念。随时要考虑的问题是:
这则新闻竞争对手是怎么报道的?为此我们会放弃,
或是重新来做本来已经做好的文章,原因就是要区别于我们的对手。
好的编辑应随时关注竞争者的动向,学会写竞争对手研究报告,
充分了解他们的动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作为杂志的编辑,
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人。时代在变,读者变,编辑如果不变,
注定要淘汰。和企业一样,杂志业中的百年老店也寥寥无几,
绝无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成功之道。如果说有什么能有助于
你的编辑生涯"基业常青"的话,那就是终生学习。





三谈如何成为杂志编辑

文/针儿 

又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她说刚毕业在一间杂志社实习,整天看见工作人员忙来忙去,
自己却没什么事情可做,一个多月过去了,也没学到什么东西,很郁闷,
希望我能给一点建议。 

这封信勾起了一些回忆,我也曾试过在杂志社实习坐冷板凳的日子。
那时我虽然已经为几本杂志撰过一些稿件,但对杂志社的运作还没有认识。
经介绍去了一家全国一流的文化类周刊实习,带我的老编辑让我先报两个选题,
就不再理我了。没有属于自己的座位,不能参加选题会和评刊会,
发表后会有稿费但没有差旅费,这些都不算大问题,关键是自己
没有能力找到那个杂志社的气场并融入其中。 

现今我还能想起骑着自行车穿过阳春三月的姹紫嫣红,
进入杂志社时却立刻变得畏缩与寒冷的心情,还有独自坐火车去采访,
琢磨着文章能不能被通过,看见车窗外闪电划过平原,雨点扑打在车窗上,
那种难以言喻的悲壮心情。那时我颇有点“面对我前面的人群,
我得穿过而且潇洒”的文青气质,不知道做杂志,很多功夫是在文章外。 

最终结果是,选题通过了,关键人物采访到了,文章也发表了,
但老编辑却认为我不符合该杂志社的要求。这曾成为我心底的谜与创伤,
直到我成为一位资深编辑,后来又成为主编,这才明白了个中玄妙。
假如是个小杂志社,用人之际,可能能接受一位不懂世事但文字尚可的实习编辑;
一流杂志社,多少人盯着这有限的空缺,实习机会尚不可多得,要成为正式编辑,
除了文字外,还需有其他附加价值。 

所以,我想建议这位读者,尽量勤勉些,按时上班,一定要争取旁听选题会、
评刊会,及时与带你的编辑沟通选题,仔细阅读本杂志,并购买同类刊物作比较,
若有可能写下笔记,并与带你的编辑探讨。并且,眼中要有活,既然工作人员很忙,
那打打下手吧。假如你文字基础不错,可以主动帮人校对;如果电脑运用纯熟,
那主动帮人找配图;平常至少倒水时可替人顺手倒一杯,也可以备点零食,
下班时顺手拿给要加班的同事。如此处世,日久必有功,融入一家杂志社指日可待。 

多年以来,当经过报刊亭看见那本杂志,我的心情总有点复杂。希望这位读者,
不用吃一堑后才长一智吧。 

成为优秀编辑的途径

一般的编辑生涯,向来是从编辑阶层的底层开始的,不是先当秘书,就是先当编辑助理。当今这两个职位常是合而为一的。“传统”的秘书人员,现今在出版地里极为少见,主要是因为有许多中级和高级的人员,现在自己动手做以前秘书做的工作——例
如自己用电脑和别人联络事务。再则,现在的经营阶层了解,把年轻、聪明、有干劲
的人雇来只做些低阶的差事,等于是浪费大好资源;这些人其实可以用在需要负起相
当责任、用上相当判断力的工作上。或许原来一直都是这样的吧。出版业对新进人员
的要求一直很高,但今天这增加的责任变得比较正式了。
    现在的新进人员,工作时间可能实际上都用在协助编辑、资深编辑、编辑总监上面。这所谓“协助”,其实可能会包括打打电话、做做档案、餐厅订位、订机票之类的杂事,但现在也可能加入查对底稿、与作者直接联系、写写文案、收集读者的审阅报告、与其他部门联络、编辑资料库更新作业等等。长此下来,这助理渐渐被训练得要做许
多工作,但这些工作都应该算是经理人的职责,只是这位大忙人忙不过来就是了。经
理人必须权衡轻重缓急,也须懂得授权。而当老板的“四肢”,有时可是寸步难行的
——你可以全天候观察编辑这职位到底是在做什么。即使在工作最为繁重的时候,编
辑也希望一天里能有几次机会暂时撇开工作,和人谈论问题、计划、作者、别的部门
什么的。这时助理就最可能是编辑谈天的首要人选了。这样,助理就可以吸收到很多
资讯,而且不只是编辑方面的,还有出版方面的。当助理,可是能为你当编辑奠下很
好的基础呢。    助理的工作若是表现良好,接下来便可升任助理编辑。到了这一阶段,自主权就增
加了。助理编辑不可能有自己的书系,独立作业;但可以有书系里的一部分,或是几位作者,交由他去处理。因此,助理编辑理所当然便可能要和一位全责编辑或资深编辑共同执行大型书系的编辑作业。老实说,助理编辑是不可能分到书系里的“精华”的——这会保留给编辑,但这是打造未来的开端。    在这一层级上证明了能力、缔造了成绩之后,再往上爬便是全责编辑的角色了。这
过程并非自动就会出现。在你工作的出版社里,未必可以沿着梯子往上爬,因为,出版社里当时可能根本没有位子给你。为了往上爬,你可能得换一家出版社。有时候出版社为了留住杰出的人才,会特别设立一个职位;但这样做,通常也是因为新设的职位可以和某一出版机会结合。就像有个编辑总监脑子里一直在构思,要出一套戏剧的书系。若眼前有个人才有脑筋、有干劲,看得出来对戏剧研究有热情、有知识,那就可以说服这编辑总监,建立这套书系。机会是在人、事两方面都要配合的。    再者,有能力、有成绩未必能将你推向编辑这职务。你是在某一层级上证明了你有
能力胜任,但你是不是有能力更上层楼,则是个大问号。尤其是担任编辑,需要非比寻常的精力、良好的判断力、强健的神经,要能见树也能见林,对于有关出版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奇,还要有很好的社交技巧。出版社要的倒不是十项全能的完人,但在上面列的这些条件中,倒真的需要大部分都有很高的分数。除此之外,善于“协助”的人,在独当一面的时候,常常就没那么出色了。我以前有位老师说,由助理的“眼睛是不是会发亮”就可以知道你身边是不是有个正在茁壮成长的编辑。    出任编辑另有他途可循。由业务、行销部门越界升入编辑部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在前线冲锋陷阵卖书的经验,在许多方面,和在编辑部打杂一样,同是编辑工作很好
的基础训练。学会怎样卖书、怎样打入市场,只是加入出版这总体流程内不同的环节罢了,但还是同一流程的一部分。制作部门的人,越界进入编辑部门的似乎较为少见,大概是因为这部门和市场的直接
接触少得多,也因为制作书籍上的技术和艺术挑战。对这部门的许多人而言,可能就是人生目标了。不过,在图版极多的书籍方面,有制作的经验和才华,还是可以作为晋身编辑的垫脚石,因为这类书籍在市场上的成绩,更多依靠的是细心以及版式、设计能力这些基本条件。    对许多人而言,其最大的障碍其实就只是能否进入出版界。一旦入了行,就全看个
人是不是能够善加利用其中的资源,是不是能随时汲取经验,掌握机会。出版界和其他行业比起来较狭小,因此,入行的竞争非常激烈。有些人是在大学毕业时(想要进入编辑行列的人,大学文凭几乎是绝对不可少的条件)就招聘广告提出应征,通过一连串面试打动雇主而得到任用。有些幸运儿只一步就跨进来了。此外,有些毕业生是先上一些出版课程,才出马应征工作的。(有些国家真的有出版文凭)这是明智之举,能给想入行的人,事先就出版层面打下一些基础。不过,大部分的人可能还是得应征好几次,才有机会得到一份工作,从基层开始做起。要不就是连写好几个月的自荐函给出版社,巴望是不是有什么空缺出现;而且,他们的信还得在恰当的时间正好落在恰当的人的办公桌上。    这过程是极大的折磨,而且绝对要看运气。想要进编辑界却找不到门路的人,常常
会请出版人指点迷津。老出版人都会指出,进入编辑殿堂没有捷径可循,有些人可能就只有抱憾另觅其他行业。    出版社偶尔也会在别的相关领域内,找有经验的人进入编辑工作。例如,大学教师
有时会出任出版社的学术编辑,中小学老师出任教育编辑等。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这些人在某一块市场或是某一学科内有深入的了解而得延揽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得先确定,要延揽的人才是不是有能力适应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是不是具有良好的经商本领和动机,因为这可是极巨大的转变。    而不论走哪一条道路,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出版界里攀订带故、靠裙带关系的情
况颇盛,别的行业也一样啦;不过,现在和以前比起来,可能算是在消减了吧。由于出版业的竞争层面很广,现在又是在艰苦的经济环境里经营,因此,出版社一定要确定,他们找到的是最好的人才。也就是说,出版社一定要仔细考量所能找到的每一个人,不能只甘于找个有关系的“聪明小子”,就余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