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洛桑研究所厉害吗:关于金融与投资行业的10个流传最广的谣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7:50
   By 李志文, 32 views
              本文不是我的原创,出处不详。这对学生很有启发,故,收录之。
              
              
              --------------------------------------------------------------------------------
              
              1号谣言: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名字是金融市场的主角
              
              随手打开《中国证券报》《经济观察报》或类似的刊物,总是能发现许多分析师或经济学家在讲话。他们背后都有一些非常显赫的名字:GS,MS, ML, DB,等等。如果只看这些刊物,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名字理解为金融市场的主角,是它们决定了价格、成交量和一切走势。但这不是事实,因为它们只是中介商。对外行而言,它们拥有一个气派的名字: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而内行一般把它们称为“经纪商/自营商”(Broker/Dealer),这精辟地描述了它们的两大功能:帮助客户进行融资和交易,用自己的资本进行投资和投机。
              因为这些公司只是中介商,所以它们必须不停地发表言论,打免费的广告,让全世界都注意到自己。如果你掌管着1万亿美元资产,并且要亲自作出投资决策,你肯定绝对不会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经纪人,为那些拥有1万亿美元资产的人提出建议并提供服务,你肯定会尽可能多地接受记者采访,以便给那些真正掌握资产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投资银行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存在的唯一目的。当然,GS和MS这样的中介商也拥有庞大的投资管理部门,BCS的投资管理规模甚至是全世界最大;但是这些投资管理部门和投资银行部门是分开运作的,它们的基金经理可能根本不会在乎自己的经济学家说了些什么。
              
              ML, Citi和许多其他投资银行没有自己的投资管理部门,GS,MS和DB的投资管理规模大致在2000-5000亿美元之间,听起来挺吓人的。但是很少有人听说以下的名字:Fidelity拥有1.4万亿美元,StateStreet拥有1.2万亿美元,CapitalGroup拥有大约1万亿美元,Vanguard拥有8000亿美元。以上任何一家都相当于三到四家顶级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所以,当中国私募基金挺进香港,声称要把GS和ML赶出去时,他们完全错误理解了金融市场的角色关系。他们不应该把经纪人赶出去,因为经纪人是为所有人提供服务的,否则市场无法运转。
              2号谣言:只要做足功课,个人投资者可以轻松击败机构投资者
              
              这是彼得-林奇反复强调的谣言,但是你可以去做一个验证——在10年以上的长期内,真正打败了机构投资者的个人非常少,大部分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机构的食物。在中国,你也可以随机调查100个自己操作的股民,问问有多少人在过去2年、3年或5年内打败了市场。许多人会告诉你,不但没有打败市场,甚至没有赚到一分钱。
              林奇认为,个人投资者拥有更大的耐心,更少的投资限制,可以自由购买小盘股、陷入困境的股票,不用向别人反复解释自己的决策,等等。机构投资者需要向无数个人和其他机构负责,需要应对堆积如山的法律和规制问题,其交易成本往往也不低于个人。但是林奇没有告诉你,机构投资者的高成本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们可以最快速地获得市场信息,并且在重大危机到来之前提前跑路,而你却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
              一个掌握1000亿美元的基金公司,每年至少会向华尔街支付1亿美元的佣金和“软钱”,并在市场出现重大波动的时候与华尔街合作。作为代价,华尔街的分析师会不停地给基金公司打电话,发送邮件(谁给的钱最多,谁就会第一个接到电话),使基金经理永远比市场提前1小时知道最新消息;当基金经理有几十亿美元的重仓需要抛售时,华尔街会绞尽脑汁地为他卸货,甚至不惜让自己蒙受亏损,以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当你通过报纸、网络和手机短信监视市场动向时,机构投资者早就把这些东西纳入了备忘录。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基金经理的职业道德不高——当他们从券商那里获得一个重要信息,总是先照顾自己的老鼠仓,最后才轮到客户。在中国,如果你真的能够侥幸打败机构,这多半不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不如你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道德。
              
              3号谣言:对金融和投资来说,专业知识是无足轻重的
              
              彼得-林奇不停地告诉我们,要在市场上生存,艺术和历史知识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索罗斯也告诉我们,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哲学,而不是经济学或金融学。如果你有幸参加过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者的面试,你肯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很少询问艰深的专业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围绕着性格、经历、价值观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打转。这是否意味着你可以一边研究哲学,一边成为超级银行家?或者一边学习绘画,一边当上对冲基金经理?
              事实上,你听说过的所有名声赫赫的金融界人物几乎都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沃伦-巴菲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乔治-索罗斯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荣誉学士(相当于硕士),彼得-林奇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罗伯特-鲁宾(高盛前联席总裁、美国前财政部长)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硕士和耶鲁法学院的法律博士,斯蒂芬-施瓦茨曼(黑石创始人和CEO)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等等。大部分银行家都是MBA(工商管理硕士)或JD(法律博士),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一般学习金融、会计或经济学。你也可以发现不少出身工程学、数学或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士,但是极少有人受的是历史学、艺术或哲学教育——即使有,他们后来一般都去过商学院镀金,然后重新开始。
              
              解释这个事实很容易,就跟拍电影一样——大导演总是会告诉你,他们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自己的艺术感觉和宗教信仰等等。他们不会告诉你,自己能拍出电影首先是因为在电影学院接受了如何放置三脚架和如何设置光线的训练,也不会告诉你各种镜头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对于他们那个档次的人而言,这些可能都太简单了,可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这些非常简单的事情。
              4号谣言:如果你是一个天才,具备大局观和灵感,你就能统治世界
              大错特错。多年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认识的所谓伟大人物也曾经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金融和投资界是这样运行的:你拿起报纸,打开研究报告,分析国际局势、宏观经济和高层内幕,然后突然产生一个伟大的灵感,然后你对同事说:“嗨,我有个主意,这个主意能让我们赚10亿美元。”然后你们就促成了一桩并购,或者做了一笔伟大的投资,或者把某家公司运作上市,或者干脆空手套到了10亿美元。如果你经常光临大学附近的星巴克,可以看到无数的潜在天才在跟别人口沫四溅地分析世界大局,讲述自己的灵感有多么美妙,天生就是当百亿富翁的料子……
              有极少数天才终于在金融界找到了一份工作,也许是投资银行分析员,也许是交易助理,也许是研究助理。他们惊惶失措地发现,自己第一年的全部工作居然是给老板端咖啡,给上司预订午餐,以及打印装订宣传手册!第二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制作PPT幻灯片,检查Excel表格的数据输入,并且被老板永无休止地嘲笑。第三年?没有第三年了,因为他们都逃跑了,带着一大堆钞票逃跑,却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自己一辈子不想搞金融了。在与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们会愤怒地指责自己的老板是个废物,居然没有理解自己的伟大投资构想,或者扔掉了自己的并购可行性计划书,或者禁止自己接听客户的电话。最后他们会这样歌唱:“我是个天才,天才,太天才;你们都不配,不配,不配跟我说话——Suckmy balls, you uncle ****er!”
              
              大部分天才终身都只能为自己的账户做投资,或者看着证券报发表融资建议。时光流逝,他们的自大情绪却丝毫不减,每当报纸上报道某个大交易或大决策完成,他们都会轻蔑的说:“我会做的更好——我是天才,我不是读死书的,我注定不是循规蹈矩的,我他妈的就是有一大堆灵感。”在熬过足够的年头之后,他们可能突然获得一个掌管大资金的机会,或者成为某个项目的融资主管。灾难就这样发生了。不幸的是,中国投资公司正是由这样一群人掌管的,现在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表现那么差劲了。
              5号谣言:金融界充斥着阴谋、诡计、违规操作和犯罪行为
              这要看你拿什么做道德标准。如果你坚持以清教徒或摩门教徒的道德观来规范金融界,肯定会发现这个行业充斥着小偷、强盗和杀人犯。问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都很肮脏,你走在街上都会遇到飞车党和拎包的,打开电子邮箱都会收到无数垃圾骗子邮件。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政客、评论家和娱乐明星,全身上下只有衣服是干净的。就连去吃饭的时候,都得提防老板有没有在菜里加罂粟壳,有没有使用转基因食品。
              
              那些攻击金融与投资行业道德败坏的人,并没有意识到金融界是世界上管制最严格的行业。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面谈或电话交谈,经常要邀请律师到场,或者做现场录音,以保证不会产生内幕交易;当你有幸为机构投资者操作账户时,你本人炒股赚钱的希望就永远破灭了,因为那是不允许的;最后,每个季度你都要签署一大堆法律文件,公开一系列个人隐私,以方便虎视眈眈的检察官随时把你抓进看守所。我说的当然不是中国的现状,但是从某些基金经理开老鼠仓被抓的事件看来,中国早晚有一天会跟上的。
              
              当你买房子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以剥掉你三层皮;保险公司最喜欢骗取你的保费,然后什么也不赔偿;在医院开药可能开到过期老药,或者干脆开到自己不用吃的药;至于电信、煤气和自来水公司,相信你经常受到他们的残酷欺诈。相比之下,金融界人士简直就是天使,他们连打一个广告都要加上几百字的免责条款和解释说明,例如“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肮脏社会,我们只能找一个相对干净的地方。我们原先认为很肮脏的行业,其实“最不肮脏”。
              
              6号谣言: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阴谋,他们躲在密室里搞我们
              
              在我看过的阴谋小说里,《达芬奇密码》是最精彩的,可惜它讲的是宗教阴谋,而不是商业或金融阴谋。关于金融阴谋的小说经常以历史著作甚至学术著作的身份出现,并且与反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几个比较有趣的阴谋论包括:拿破仑是被英国金融家打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摩根家族的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对国际犹太人集团的自卫反击;苏联是犹太人的阴谋;次级贷款危机是华尔街的阴谋,等等。
              相对而言,我觉得世界杯阴谋论更有参考价值——1998年的决赛被赌球集团收买,2006年巴西受贿故意放水,等等。足球,无论多么复杂,都只是场上22人和3个裁判的游戏,最多加上十几人的教练组,所以是可以收买和计划的(电话门事件证明了这一点)。而专业的融资和投资管理则是非常复杂的游戏,一家公司最高决策层的人数就可以轻松超越巴西队的人数,而且其影响力都远远大于罗纳尔多和卡卡。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去看看花旗董事会的名单,他们要么当过政府高官,要么在其他世界500强公司担任CEO,都拥有不止一架私人飞机。
              让全世界最大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联合进行某个阴谋,将是阴谋策划者最大的噩梦。那些最高决策者们都太聪明了,他们的部下可能更聪明,很快就会意识到背叛阴谋可以取得更大的利益。如果有一个天才阴谋家对大伙儿说:“明天我们就联合整垮中国,捞一大笔”,那么今天就会有数十人向中国政府告密,以捞到更大的一笔。要贯彻一个阴谋,你的团队必须又小又精,最好头脑简单,不要老是斟酌利弊。对于一个即使交易1万股股票都要勾心斗角一番的行业来说,联合维持一个庞大的阴谋实在太强人所难了。
              
              7号谣言:金融界是一场你攻击我、我攻击你的零和游戏
              
              一年多以前,麦克告诉我们:“华尔街是一个动物互相攻击的地方。”他当然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他是那群动物的领袖之一。不过,鉴于他一贯夸张的风格,我宁可相信这是指同行之间天然的敌意,而不是指行业的本性。事实上这更像是一场互相帮助的游戏:今天你打电话给我,把100万股股票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我,那么明天当我发行一只热门新股的时候,就会给你留出100万股的配额。在客户与经纪人之间的电话线上,你会不停地听到如下对话:“我帮了你这么多……我上次帮了你一个大忙……这次你必须帮我……谢谢,下次我还会帮你。”
              
              众所周知,交易员的首要素质是喝酒,并且总要比客户和同行更晚醉倒。有人恶意地揣测,这是为了把所有人都灌醉然后套取情报;但事实是关系比情报更重要,而维持关系的最廉价的法门就是泡吧。如果白天你搞了对方,晚上可以依靠喝酒挽回一些影响;如果白天你被对方搞了,晚上可以借助喝酒让对方悔罪。银行家也是一样,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嘀咕如下的话:“上次那个单子我们让你们参加了,这次你们应该让我们参加……我们要当联席保荐人,上次我们不是让你们当了吗……朋友之间,合作愉快……”
              
              如果你是圈子之外的人,例如基金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肯定会觉得自己被搞了,因为金融家拉关系的时候用的都是你的资源,最后是你在买单。机构投资者用基金的利益来贿赂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则用上市公司的利益来反哺,以此类推。如果每个圈内人都能巧妙地从圈外人身上刮下一些金子,那么整个圈子仍然是一个正和游戏。圈内人有时候也会闹矛盾,而且是很大的矛盾,但那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真正的敌我矛盾是不存在的。
              8号谣言:专业人士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或消息最灵通的人
              
              如果一个人搞金融和投资,他肯定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要么在探讨人生和宇宙的奥秘,要么在竞争诺贝尔奖,要么在白手起家自己创业,总之他不会为别人筹集资金,也不会为别人管理资产。至于金融界人士是不是消息最灵通,也很值得商榷,因为金融界内部防火墙(通称“中国墙”)的存在,给信息流动带来了严重困难。此外,在宏观层面上,专业媒体的信息可不比专业人士的差,如果你读过《法柏报告》的话,就知道《纽约时报》或CNBC这类媒体的消息有多灵通了。
              
              既然金融机构不是由最聪明的人构成的,也无法保证最灵通的信息,它们怎么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呢?答案很简单:1)它们运用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2)它们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框架。那些所谓的“民间高手”可能的确比投资银行的董事总经理更聪明,比对冲基金的首席投资官更会分析,但他们仅仅是武林高手而已。普鲁士军队能够横扫世界,依靠的是铁一般的纪律和严谨的组织结构,尽管这支军队的大部分军官都是头脑僵硬的笨蛋,他们仍然打败了浪漫的法国人、冷酷的俄国人和高贵的奥地利人。腓特烈大帝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中级军官团比一个天才的最高统帅更有价值。
              
              金融界并不缺乏天才,但这些天才都学会了如何在科学的框架里发挥自己的热量。作为年轻的银行家,你首先学习的将是IPO的法律流程,Excel模型的做法等极其枯燥的东西;作为年轻的交易员,你首先会在电话线上旁听几百个小时,以弄清机构投资者的思维方式;作为年轻的分析师,你首先会弄清如何用Bloomberg和Reuters终端最快地找到财务数据——当然,让团队里的每个人喜欢你,是一项最重要的学习任务。那些无法融入科学框架的天才怎么办?你还记得阿根廷球星里克尔梅吗?他是一个天才,但终身只能在比利亚雷亚尔这样的球队打上主力,这就是天才在现代社会的比较糟糕的下场(其实与达利山德罗比起来,他已经很幸运了)。
              
              9号谣言:重要的不是创新和技能,而是讲故事和吹牛,以便把产品卖出去我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唯一学成的技巧是吹牛,这正是我痛恨自己的原因。每当我看到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时,总是会产生由衷的敬佩。会用Matlab和SAS进行定量分析是非常杰出的技能,会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是非常杰出的技能,能够独立对整个财务和税务报表进行分解也是非常杰出的技能。我认为,随便学会以上哪一项技能,都比会吹牛要强不少。事实上,这个世界上身无长技的人太多了,而吹牛又是一项门槛很低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会听到“一切技能都不如吹牛”的奇谈怪论。
              好吧,吹牛的确是一种卖东西、拉单子的好方法,但前提是我们总要有东西可卖。如果没有金融工程师设计出绝妙的抵押证券和利率衍生品,我们能够仅仅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就虚构出一个市场吗?如果没有律师解决资本利得税的监管问题,我们能够仅仅依靠胡吹海吹而创造出ETN(交易所交易票据)吗?即便是被绝大多数人鄙视的IPO,如果没有一个产品专家和一个行业专家,仅仅依靠所谓的“老式关系专家”也不可能做成任何一笔交易。曾经有一段时间,能说会道的人受到大家的一致追捧,于是他们都被宠坏了,直到今天还以为世界没有变化。
              
              不少人都读过《说谎者的扑克牌》,对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抵押证券业务留下了深刻印象。所罗门兄弟的高管都是一群吹牛高手,但首先他们得益于一个强大的、积累雄厚的抵押证券部门。出于种种自愿的和被迫的原因,抵押证券业务的头头建立了完整的承销、销售、交易和研究业务,并掌握了强大的定量模型,然后才轮到所罗门兄弟的客户关系起作用。吹牛固然很重要,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这项能力,使它与外语、电脑等能力一样,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而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10号谣言:中国的金融业正在高速发展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的中心
              
              前半句话是真的——除了中东的石油富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金融业比中国增长更快。如果算上香港、台湾乃至新加坡等所谓“大中华区”的金融机构,中国早已在全世界的融资、交易和投资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所谓中国将在十几年或二三十年内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甚至取代美国和欧洲的地位,无疑是一句空话。中东人正在迪拜、多哈等城市用大笔金钱打造西亚金融中心,但没有人会认为他们威胁到了纽约、伦敦或东京的地位;同理,尽管我国政府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北京和上海,它们仍旧缺乏足够的制度和实力。
              
              几乎所有成功的金融中心都位于英美法系国家——纽约,芝加哥,波士顿,伦敦,香港,新加坡,等等。日本在战败之后引入了一些英美法因素,但法律和习惯上的原因使东京的金融地位仍然无法与它的经济地位相提并论。巴黎、卢森堡、法兰克福和阿姆斯特丹等地各有各的优势,但它们始终是二线金融城市。来自欧洲大陆的全能银行,例如DB,BNP, SG,ABN以及ING等等,总是会把自己的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迁移到伦敦城去,并且在华尔街买下大宗业务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中国不可能为了成为金融中心就把自己实行的大陆法改为英美法,甚至不可能做日本战后那样的改良,这是一个重大的劣势。与中国政府想象的不同,强大的政府干预无助于建立金融中心。华尔街和伦敦城都是在政府的强烈不信任情绪下成长起来的,只有在它们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来源之后,政府才转而采取支持的态度。作为世界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联邦和各州通过了多如牛毛的阻碍金融发展的立法,而欧洲大陆的监管倒是薄弱的多。现在我们知道,成为金融中心的关键在于发挥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政府的权限,赋予市场更大的自由。政府的强力干预可以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以把一个小渔村变成出口加工基地,可以让钢产量突破1亿吨,却唯独不能制造金融中心。我国政府不是不明白这一点,只是无法改变自己而已。
       ===============
       http://www.taoguba.com.cn/Reply/370991/5602892#5602892

      李志文看巴菲特
       [淘股吧]
       
        (本文根据李教授2009年5月5日于浙江大学的演讲
       
       《李志文看巴菲特》整理编排而成) 
       
       一、二十年不变的主旋律
       
       巴菲特誉满全球不到二十年。我在杜兰第一次谈巴菲特的时候,很难说我不是骗子。因为他那时候每年的表现都在上升,事后诸葛亮大家都会做。今年,在网上,很多人都会说巴菲特不行了,赔了30%~40%。其实对真正学过金融学的人来讲他没有受伤。但是在全中国,真正懂金融学的不超过1000个。大多数的中国老师他们都不懂。原来中国根本没有金融没有市场,没有看过猪跑,谈猪的话就是胡说八道。所以这个现象在中国更严重。其实在海外,很多买股票的人也不懂金融学。有钱就可以买,有股票就会卖。股票在手上自然会手痒。一卖就有赚有赔,赔得不会敲锣打鼓,赚的难免要吹一吹,表示你英名盖世。在世界各地都会有人谈股票。其实绝大部分你在电视上看到的,在网上看到的,在报纸上看到的股评专家,都是骗子。真正懂金融的人很少,就变成了骗子横行。
       
       我要说的是,金融学最简单的道理:赚跟赔,要有个比较标准。赚和赔不是和零比。通常,比较标准用最简单的理论是市场的平均报酬率。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平均报酬率是-50%。巴菲特赔了-35%。他赚了。去年,美国的市场平均报酬率是-35%~-38%左右,不到-40%。用美国的比较标准,不能说他赚了钱,但是也没赔钱。他一辈子基本上没有赔什么钱。就在最糟糕的2008,他也没赔什么钱。
       
       这时候再谈巴菲特,就更有含义了。因为人家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就有一大堆不要脸的新闻记者、不要脸的学者,做事后诸葛亮,说我就知道巴菲特厉害。我也讲他厉害,那李志文也可能是个不要脸的学者。
       
       2008是表现最糟糕的一年。在这一年,我要说的是,这个演讲的主旋律20年没有变。讲物理学20年不变,不被打死还是可能的。比如牛顿三大定律,20年也变不到哪里去。但是股票市场有很多不可预测性。我对他的分析基本上没变。没有变是我的骄傲,尤其是股票市场。
       
       因为,我认为我很早就能看穿他在做什么。这对我自己的一生,对我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有蛮大的影响。越是到最近,我越尊敬这位先生。并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我真的觉得,他是一个睿智的人。浙大的培养目的,不是制造百万富翁,而是培养更多有智慧的人。你们来听我的课,我希望你们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里有个网站非常值得看: http://www.berkshirehathaway.com/。这个网站是全世界点击最多的网站之一。你要是把这些内容好好看了,念懂了,你就会成为中国第1001个懂金融的人。他把他全部的智慧写在他公司的年度报表上面。
       
       二、看不懂的巴菲特之一:Swim against the stream
       
       他从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买卖股票,到真正成名,已经63岁。1993年,他的财富创了63亿,第一次登上福布斯富豪榜,这一年他63岁。2004年,他有350亿美金的时候,已经做到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2008年,他有620亿美金。
       
       他从来不在乎世界怎么看他。他也从来没有主动去上报纸。他非常不喜欢和新闻记者在一起。他有太多的智慧在他身体里面,不知不觉地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他。我今天讲的都是他的奇行异作,人家看不懂的东西:
       
       真正顶尖的人,他一定是swim against the stream,他一定是跟着溪流的反方向,做大家看不懂的事。为什么?你跟溪流的反方向走,开始的时候比较辛苦,游过几百公尺之后,你旁边还有没有跟你在一起呢?没了,只有你一个。你可以尽情开拓别人没有到过的天地。如果你顺着溪流游,你就发现旁边游的人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推着你,挤着你。所有有本事做反向思维,swim against the stream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成就,而且这个不仅仅是在金融,商学,即商业里面,其实学科学的,学工程的,那些拿诺贝尔奖的,有极大部分发现及成功的人,基本上是swim against the stream的人。
       
       男生如果看到女生长得非常漂亮,带着色迷迷的眼睛看着她的时候,我就告诉你,他这辈子没戏,这色迷迷的眼睛已经让这个女生知道他贱得不可思议。相反,你故意说她其貌不扬。OK,那么这个女生就想我这一辈子,到哪里都带着光环,一大堆臭男生的眼睛围着我转,这个男生到底是什么毛病,让我去了解了解吧,了解了解就到了这个臭男生的怀抱里面。吊马子是这么玩的,赚大钱也是这么玩的,钱会主动地找到你,你要追钱永远都追不到。这是好简单的道理,浙大的臭男生就是不会,抑制不了自己色迷迷的眼睛,到三十岁还打光棍。
       
       所以,他这个道理就是说:我做一件事,这件事真有道理,很深的道理,但是别人一眼看不出来。你要人家看不懂,人家才会好奇,他才会不断去了解你,搜集你的资料,当他们已经了解你的时候,你什么话都不用说,这些人都成了你的崇拜者,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崇拜者,大家都愿意跟着你,当大家都跟着你的时候,你不可能失败,因为你有了整个世界的投资者。
       
       当然,“人家看不懂的事情”,不是故意把事情反过来做就可以,这需要很深的积淀和准备。巴菲特的积淀就是:对股票,他有一个非常持久而深刻的理解,55年不变;对人生,他有自己独特的态度和看法,并且一以贯之。这些独特的东西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就一定和别人不一样,在别人眼中,就是“看不懂的巴菲特”。但是慢慢的,他的坚持有了眉目,人们就对他从好奇到逐步了解。智者总归是孤独的,而当时光流逝,人们终于慢慢悟出他在做什么时,他就成了人们的偶像。
       
       三、看不懂的巴菲特之二:养猪城里的大投行
       
       他是Berkshire Hathaway Inc.的CEO。Berkshire Hathaway原来主打纺织产品,他是纺织公司的CEO。Hathaway这个衬衫,现在在美国百货公司里还有卖。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原来的主打产品是纺织产品。这个衬衫现在在美国的百货公司里还有的卖,我就买了几件,做不了巴菲特至少可以穿一穿让他发家这个牌子的衬衫。
       
       
       美国有个资料库,CFS,这个资料库对于现在金融会计学现代化不可思议的重要。它把所有公司的会计报表,股票价格资料放在里面。由于不断累积,我们就能做各种理论分析,就能推断股票价钱后面的原动力是什么。在CFS要为每一个公司做分类,现在分为了Financial Insurance,做财产保险。这个是不是正确的分类,你听完我的演讲就知道这是非常不正确的。那里面有很多博士,有很多博士毕业后就去这种金融服务公司去任职,这种分类是不对的。
       
       为什么一个做金融的人变成了纺织公司的CEO,后面有非常巧妙的学问。这个公司地点在Omaha,内布拉斯加州的首府。内布拉斯加州是像青海甘肃这样的州,主要产业是养猪。Omaha是Capital of pigs,是养猪城。你知道,在中国养猪大省一定是乡下,上不了台面,美国的养猪大省也是乡下,也一样上不了台面。这个公司在边远地区的旮旯里,但实际上是一家有世界影响力的投行。巴菲特做到了世界最重要的金融公司的职位,做到了最重要的投行要职,却是在养猪城里做起来的。
       
       我在清华上课已经有十来年了,在浙大是第四年。在浙大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一辈子唯一能骄傲的、一而再再而三提起的成就,就是在十八岁那年考进浙江大学,其他的没有什么好讲。清华更严重,清华人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这辈子唯一值得骄傲的只有考入清华大学。为什么?因为当初考试走了一个小运,原来心中的答案是3,不知道怎么搞的填了一个2,BINGO,答对了,比原来多了十分,糊里糊涂进了浙大。后来又会觉得浙大人毕业起码要留在杭州,有点本事留上海,在有点本事的去北京,最好再把一个北京马子,一辈子死在北京,不离开了,这是浙大人的梦。这种人这一辈子唯一可以吹的,就是在十八岁时天晓得怎么糊里糊涂的考入了浙大。
       
       巴菲特毕业于哪家学校啊?Nebraska。就是等于是,你是湖南人,湖南最穷的县是哪个县啊?古丈县。那么Nebraska呢,就等于是古丈县县立大学。因为Nebraska是养猪的州嘛,那个大学在美国所有大学里是往后面排的。
       
       他是一个贵族,他可没有说,我非要考“清华”不可,也没有说,非要考“浙大”不可,他就在Nebraska。他的父亲是Nebraska的众议员,众议员是按人口分配,全美总共435名。所以呢,他父亲在乡下这就是个乡绅了,是有头有脸的人。他父亲自己开了家小的证券公司,不管在哪里,绝对是不穷的。为什么他在Nebraska毕业呢?他觉得在Nebraska里面有几个他喜欢的老师。念书,是跟老师念的,不是跟学校的名字念的。
       
       他做的是一个投行,各位心中的投行是非常赚钱的公司。那么他的领带至少值一千美金,对不对,他开的车至少是宝马。OK,这是大家对投行的想象。中国的银行在浙江的小分行,一定是在黄金地段,这个墙啊装饰啊在这个地段肯定是最好的。这个投行是世界的第一大投行,他的总资产超过其他所有的投行,那么,他的总部设在哪里啊?在养猪场里面。在我们心中的投行,楼有多高啊,少说也有五十层,真正厉害的还有一百层。他这个楼大概就二十来层,不仅只有二十楼,后面都是矮楼,养猪的地方。那么猪是爬不了高楼的,所以有高楼也养不了猪,这个是唯一的高楼,就连这栋高楼都不是他的。这是他的headquarter,他的全部headquarter就这么大。
       
       在上海间建融中心的时候,建陆家嘴的时候,邓小平先生我们的伟大领袖,说我们一定要建一个亚洲第一高楼,这样子我们才是现代金融中心,因为这个邓土包子也去过美国一趟,看到这个纽约市的金融中心都是大高楼,哎呀我们中国人穷了一两百年,我们终于口袋有点钞票,我们也要盖一个高楼,不信,你到陆家嘴去看一下,高楼遍地,如果你们有叔叔伯伯在浦东市政府做事,他就会一路开着车子,很骄傲地告诉你,小平,你知不知道这栋楼就是我在做区长的时候盖成的,叫做世界最重要楼之一。你看我们浦东人起来了,是世界金融中心。
       
       他有多少个员工?17个。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投行只有17个员工。那里有最大投行、全世界最有钱人的秘书,那秘书三围应该是多少?33,20,33?男同学大概没有概念,女同学是很有概念的。这一想晚上就睡不着觉了,糟糕,这些投行的CEO都不要我了。没有33,20,33的女同学,别难过,Warren Buffet他的秘书,三围是33,50,60。
       
       四、看不懂的巴菲特之三:年薪10万的世界级富豪
       
       他现在79岁,所得收入在2008跟2000年一模一样: 10万美金,起码有10年薪水没有变。对于刚刚从陕西农村里面跑到杭州的人来说,十万美金是个大数字:“哎呀,老子有十万美金,陕西农村的小妞通通围到我身边了!”。然而这还是中国,美国养猪的比陕西的农村所得高得多。十万美金太少了,小公司的CEO年薪都比他高,这几乎是全美国上市公司里CEO年薪最低的,平均上市公司CEO年薪水平都应该是在百万以上。
       
       通常做的好,奖金会多,所以人们会认为,巴菲特为股东做赚这么多钱,应该有很多的奖金。但在这个全球最好的公司,他的奖金是零!短期报酬是零,长期报酬是20万,这在大公司里连零头都不到。他总共一年才能拿30万美金。美国上层社会的年薪基本都在百万以上,而他只有三十万。股权奖励有多少,还是零!套现不套现都是零。那么,还有呢,unexpect的股(?),就是说,现在不套现,未来,现在也不能套现,多好(多少?),表明他这个公司是没有stock option的。 
       
       这几乎是推翻了我们的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教科书的共通病,就说为了让他们工作努力,我们要给他们一点胡萝卜,也就是钞票,做的好,胡萝卜多,做的不好,大棒多。这个叫做carrot and stick。所以说,他有没有carrot,一个胡萝卜都没有,但是他做到世界的最好,就个真正顶尖的人,他一定是swim against the stream,他一定是跟着溪流的反方向,你看不懂。
       
       一般投行的大头头,比如说CITI Group,花旗银行,已经要破产的银行,它的CEO,是怎么上班的呢?你们看那些电影,纽约高楼的最上一层都是可以停直升飞机的。所以呢,一般的投行,大银行的CEO,有坐直升飞机的,或者起码是一辆三节的limo,就是Cadillac,有司机带着去上班。巴菲特这一辈子是自己开车,而且开的是老爷破车。他从来就没有私人飞机。虽然他拥有最大的private jet company。他不管做什么,都要考虑有没有更便宜的方法,Always get things done most economically。
       
       他有个故事,这是他自己承认的故事,不是别人瞎编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大概6,7岁,买可口可乐,假定吧,买一罐用人民币是1块钱,买一打只要8块钱。他就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买一打,到了学校呢,一块一块地卖出去。他每天就赚了4块钱。人家每天中饭吃Sandwich,他就吃Sandwich加鸡腿,还多一瓶可乐,不要钱的。所以他从小就相当有商业头脑。那么他的lifestyle,是自食其力的。
       
       这在全世界很成功的人里面,也不是很特殊。他真正厉害,是14岁的时候。你要知道在10岁左右,你唯一能赚钱的,除了像Warren Buffet带一打可乐到学校去,赚点小钱之外,基本上一般的孩子,真正能做的就是送报纸。我那几个孩子就是送报纸。所以呢,他难得的是,用送报纸的钱他能买下一个工厂,这个是蛮大的本事。我没这个本事,我不如他,这个没的比的。
       
       他的房子是55年前买的,他现在是79岁,他24的时候就有钱买房子。这个房子用现在的钱算呢,算它是乡下,起码要三四十万美金。更难得的是,他这辈子,就是住这个房子,他这辈子没有搬过家。他没有搬家的理由是:我住得很舒服为什么要搬家?你们想想别人的心态:哎呀老子发了,我不买个大房子,锦衣夜行,这不是白发了吗?所以呢,我一定,有钱要买两样东西:在王府井贡苑一号我要买一栋400平米的房子,还有呢我一定买部Ferrari,红色的跑车,旁边,一定要换掉我现在的老婆,弄个美女坐在上面。在那个长安路上面,用500码的速度“呜”一下冲过去。这是所有发财的人的心态,巴菲特不是。
       
       他一辈子住的就这间房子,他没有搬。这是他的人生观:don’t pay more than necessary,我这房子已经住得很舒服了,何必再买?其实你们扪心自问,要有这种心态真的是不容易。他的这个为人真的是非常有趣的,非常值得让我们思考的。
       
       所以,天下的小气鬼,他是第一,他比李志文还要小气。那么,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这么大的财富。而且我要讲的,他财富不是节省出来的。他的节省,起码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他有很大的社会责任心,因为任何的消费,都损害了地球的资源,跟地球的生态平衡。一个有良心的人,是能不消费就不消费。
       
       这种精神,其实在美国已经非常普遍。Tulane被称为南方的Harvard,多少还是贵族学校,那边的孩子很重要的教育是:不管你家里环境有多好,你没有资格用超过你份内的自热资源。那中国的有钱人怎么样呢:老子有钱,爱怎么花怎么花,你不服气,你撞墙去!这种社会不在你们有生之年做出改变,一定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的一个社会。所以呢,他这个倒不是他独然而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现象,但是他的节俭,在美国也是很特殊的。
       
       五、李志文看巴菲特之一:商道即人道
       
       他1965年才开始做第一个董事,那时候是32岁,在公司里是高级主管。他的发家第一步,就是找对一家公司进入做董事,这就是传说中的古希腊木马出城计。你要打下一个江山,绝对不能打着一个大旗,说我们是天下第一,我三天内就要吃下你这个公司。你这大旗一打,敌人远远就看到了,于是就有防御工事搭建起来。通常金融防御工事,是你要买我的公司,我先要找到一个买家,把你干掉再说,是不是再卖给找来的买家是后事。他先做了董事,五年后就吃下了公司。这一招在中国有说法,我们带着相当瞧不起的眼光来评价:这叫空手套白狼。而中国企业家做得非常不要脸和恶毒,还没有做,全国人民群起而攻之,因为手段太狭隘。做生意要带一点匪气,巴菲特就有这种匪气。巴菲特这辈子的空手套白狼,是白狼拼命跑到巴菲特怀里,求他让他套住,“把我套住吧,把我套住吧,巴菲特我爱你!”所以,今天我教你,怎么让白狼跳进你的怀抱,选择你带着胡子的老脸还舍不得离开,变成你家的一份子。
       
       他真正的发家是做到了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的董事,到现在还是。为什么他一直是董事,他是怎么发的财?他是用极高的道德标准和极聪慧的脑筋作出的这番事业。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是值得在浙大神圣讲台上讲课的人,而黄光裕就不配,他跟本是就是个流氓。中国的第一批企业家,基本都是流氓,没有一点道德观,手段极为恶毒,吃相极为难看。今天我要叫你们怎样吃相好看。我的女儿在念清华附小附中的时候,很多同学,家里都是大老板。中国的制度很不公平,要进清华附中附小很难很难的,那么有两类人有特权。一类是我这样的人,老教授,你的孩子再笨,也进到了清华附中附小的担保名额。还有一类人,就是山西的煤矿老板,湖南的土匪头子,进到了清华的附中附小。我女儿告诉我,她在念清华附小附中的时候,那些煤老板的孩子,不少就是有bodyguard开车送来上学,怕被抢。这些煤老板,用美金来算,了不起是几千万美金。
       
       巴菲特这个几百亿美金的大老板,他这一辈子没有bodyguard。因为他做人有极高的境界。你有钱,但你不怕,为什么?你一辈子是忠诚待人,老实做事。你造福了很多人,土匪不敢动你。土匪敢动的,是山西的煤老板和湖南的土匪头子。
       
       六、李志文看巴菲特之二:命业所在,爱玩股票不爱钱
       
       他在11岁的时候就买了第一个stock。他的父亲是Nebraska的众议员,也是个stock broker,在乡下开了家小的证券公司。所以他11岁就懂得买股票,老爸在玩的时候他也跟着玩,他自己也懂得赚小钱,那么一打coke,八块钱买进十二块钱卖出,他很早就有点零钱去买股票。
       
       真正买股票的,不是说为了发财买股票,你为了发财买股票一定是输掉裤子。真正买股票的,是你对这个股票市场的行为产生了兴趣,你去了解它,那是个很有趣的学问,非常深的学问。在好奇中,你去买卖股票,去印证你的了解,这才是健康的买股票的姿态。所有为了发财买股票的,通通输掉裤子。不信你把这个写下来,你把你买股票的第一天,买了多少钱,动机写上去:我要发财。那么二十年后,你来找我,带着那张单子,你说你看看,我说我要发财,我果然发财了。我答应你,你有多少钱,我一块对一块给你。那么,你要说二十年后, 我要发财,输掉裤子了,我用五块钱,买你那张字据,作为我教书的工具。所以,真正想要发财的,都发不了财。
       
       我个人的股票组合的总价值也不低,一般人要赢我的,恐怕也不容易。其实我这一辈子,去买股票,我对自己能赚多少钱的兴趣,跟我到底是买了什么股,我怎么去分析的,后面吹牛的兴趣相比,后者是远大于前者的。只有带着这种心态,才可以深入地去了解这个股票。更
       
       重要的是在股票大起大落的时候,你手不抖,心不慌,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这个本事使得我现在没有破产,很重要的一个本事。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个本事。股票今天涨了,整个市场涨了4%,你就看到一大堆人两颊通红,两眼放着凶光;掉了3%,两颊苍白,垂头丧气,见到树就撞。这种人,一定不行。
       
       最重要的是,我要对我做的事情本身产生很大兴趣,而不是最后的价值。它已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也不是出人头地的阶梯,而是我心甘情愿用有限的生命时间去做的事情,这件事情本身就带给我巨大的愉悦。我不刻意去找钱,当我把这件事做到极致,钱自然就找到我了。
       
       巴菲特也是在做他真正热爱的事,无关乎薪水,无关乎名声。他有一个非常持久而深刻的对股票和人生的理解,按照他自己的路径一步一步走下来。他不需要高薪,不需要名车,不需要豪宅,不需要媒体的追捧。55年后,他有了620亿美金。

 梅新育:警惕二次量宽的下一步、定量宽松仅仅是货币战的第一阶段、核心国家重新收紧货币政策才是真正产生冲击的第二阶段
       [淘股吧]
               
           随着美联储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落地,加上10月5日日本央行决定重新实施零利率政策,并创立总额35万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购入资产,发达国家央行的这一系列举措,使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国家滥发货币的“货币洪灾”已成事实。
              
              核心国家主导的这场“货币洪灾”,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这场“货币战争”的影响和后果如何?我认为,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不能拘泥于当前,而需要在两阶段货币战的跨度上审视,因为竞争性的汇率贬值和放松货币供给仅仅是货币战的第一阶段,核心国家重新收紧货币政策才是真正产生冲击的第二阶段。
              
              从更长时间跨度上考察,输出通货膨胀压力还不是货币洪灾的最大冲击;正如大水之后常有大旱一样,以重新收紧货币政策为特征的货币战第二阶段将引发大规模的资本流动逆转和债务危机。
              
              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导致全球通胀提升,最后发达国家央行不得不大幅提升利率,将导致全球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核心市场,导致新兴市场泡沫的破灭。这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带来灾难,历史上已经有过类似一幕。
              
              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冲击”,引发西方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的货币战争,西方主要经济体步入“奔腾式通货膨胀”时期,利率水平提升相对滞后,导致1974~1977年扣除通货膨胀后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连续4年为负数,1975~1980年间平均实际利率为0,1970~1980年平均实际利率也只有0.4%。
              
              在此背景下,其他国家纷纷加大力度利用西方债务融资,即使与西方阵营敌对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苏联当时将引进外资列为战略措施,其“九五”期间引进西方资本共计176.61亿美元,其中1973~1975年间引进145.32亿美元,占82.3%,是苏联从西方借贷的最高年份,且有的单项大宗贷款超过10亿美元。
              
              然而,到了1980年代初,这场后发国家债务融资的盛宴,便因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铁腕推行的紧缩货币政策而告终。他的铁腕造就了“耶稣以来最高的实际利率”(时任西德总理施密特语)且长期居高不下,美国优惠利率(年率)从1976年的6.8%提高到1981年的18.9%和1982年中的15.3%,欧洲货币市场的伦敦同业拆放利率从1976年的6%提高到1980年的11.6%和1981年的14.3%,债务融资条件急剧恶化。
              
              以1982年墨西哥无力偿还外债而引爆全球性债务危机为开端,1980年代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重灾区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科特迪瓦、多哥、尼日利亚、扎伊尔等国相继陷入“失去的十年”,波兰外债危机更催生了团结工会,由此启动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历程。
              
              当时中国也与墨西哥式债务危机几乎擦肩而过。1978年,我国进口猛增51.0%达到108.9亿美元,导致当年在连续两年顺差之后出现11.4亿美元逆差,是新中国建国截至当时年度贸易逆差最高纪录,比此前年度贸易逆差最高纪录6.5亿美元(1974年)高75.4%,其后1979、1980两年贸易逆差进一步攀升到20.1亿美元、19.0亿美元,直至1981年才在强力控制下降到0.1亿美元。
              
              为了偿付进口,我国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197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从上年末的23.45亿美元锐减至1.67亿美元,减少21.78亿美元,降幅高达92.9%,当年支付进口比率(外汇储备额除以平均月进口额)下降到0.18,为1969年以来最低水平,而通常认为国际储备安全线为3个月进口水平。1981年,我国又抛售了13万盎司黄金储备,年末黄金储备从上年的1280万盎司减少到1267万盎司。
              
              百般筹措之余,由于无法偿付进口技术和设备,我国仍不得不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高涨之际借入高息现汇资金,年息高达15%,且半年结息一次,5年本息就翻一番。这样,1979年我国财政出现了1957年以来的首次国外借款35.31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22.7亿美元),1980年国外债务还本付息便高达24.40亿元(按当年汇率折合16.3亿美元)。1981年1月,我国更不得不公开宣布无力执行1978年已签约的一批大型成套设备引进项目,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信誉遭受重创。
              
              问题已经摆了出来。如果说“货币战争”第一阶段,中国面对的压力是通货膨胀、资本流入、资产泡沫,那么在可见的第二阶段,中国将如何应对资本外流?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泡沫破灭,会在中国上演吗?虽然还名义上拥有,但实际上已经几近无效的资本管制,还会像之前一样保护中国经济吗?(梅新育)

对近期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推演
       [淘股吧]
       
       张大军
       
       由于任期的限制,现在的这一届政治领导层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集体退场。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后来的这一段时间里不可能采取有力的经济政策,很可能的情况是,很多决策能拖就拖,比如至关重要的汇率和利率问题,很可能不会有大的变化。笔者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推演是以这种政治周期为基础的。
       
       各种迹象显示,当政者应对目前经济问题的首要手段是试图通过通货膨胀减弱外贸出口的价格优势,以此减弱汇率升值的压力。通货膨胀对内的好处是让房价持续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尽量不让房价的停滞或者崩溃让中国经济和财政崩溃,并同时扩大基建规模,以维持国内的总需求量。这种通货膨胀政策的效应可能在短期内让经济保持一定的活力,但后续的影响则很大,会产生持续的连锁反应。笔者下面的分析就试图探讨这样的连锁反应。
       
       首先,通货膨胀的持续高涨将实质地影响外贸出口,但因此而减少的外汇收入被持续流入的热钱补偿。在换汇体制下,热钱的持续流入会反过来进一步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因为外贸出口受影响,当局必定通过印钞票搞基建工程以维持和增进国内的总需求(现在对房地产的限制增强,印钞票的钱就会流入各种基建工程);因此而印的钱无疑会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这反过来对外贸出口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这里就形成了一种双重的循环效应。因为热钱会认为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强会迫使当局提高人民币汇率,以减少出口总需求并减轻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热钱会持续地流入,热钱流入的越多,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就越大,接着热钱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就越强,于是热钱流入的数量和频率就越高,通货膨胀率则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的另一重循环效应是,通货膨胀越高,对外贸出口的实质影响就越大,因此通过印钞票搞基建工程的需求就越大,基建规模搞得越大,通货膨胀就越高,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就越大,这样也就需要搞更大规模的基建以弥补国内的总需求(现在连匪夷所思的引渤入疆工程就要上马了,可见官僚们搞基建的热情和决心是很大的)。另一个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这一双重循环的关节点在何处?说关节点在出口产业、汇率问题、经济结构、乃至政治结构都对。何时会打破?这是笔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但老实说,笔者也不知道。有人可能认为这种循环会在下一个政治周期确立时打破,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打破的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内民众对通货膨胀的忍耐程度,二是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改变。第一个因素是政治性的,超出本文讨论范围。下面要讨论的是第二个因素。
       
       当通货膨胀率高到一定程度时,比如一个普通的苹果要二十块人民币,或者一碗兰州拉面要五十块时,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会觉得这种经济肯定要出大问题。热钱肯定不会放心以人民币的形式存在。显然,这时的热钱就要退出,于是反向的循环就出现了。热钱把人民币换成美金或者其他硬通货退出,相应的人民币就回到央行的账上,经济体里的人民币流通量就减少,通货膨胀会降下来,出口可能会有所增长。但这只是理想的热钱退出情况。更可能的情况是,不仅热钱会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撤走,国内本不是热钱的资金可能也会跟着热钱跑路了。这时人民币就没有升值的压力了。人民币要面临的是贬值的压力。想想看,70多万亿的人民币货币存量(假定继续印钞,实际数字将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对2.6万亿美元(假定热钱持续流入,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硬通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中国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情况会如何呢?经济将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呢?房地产和基建工程将如何呢?股市呢?这些具体领域的演变情况可能是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那时的情形。
       
       尽管当局会在口头上说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并伴有小幅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的动作,而且人民币汇率可能也会有小幅和渐进的升值,但这些象征性举动改变不了政府坚定推行通货膨胀国策的实质。如果上述两个因素没有迫使现在的通货膨胀政策无以为继,我看当下一政治周期确立时,通货膨胀的国策还会继续,直到这两个因素中的一个或两个迫使这样的国策退场。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