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服饰发展史:知用中学学校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5:48:37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语文课启发 互动教学探索 知用中学语文科  廖嘉亮       【内容提要】“主问题”的阅读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突出的优势,可使学生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使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深入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在实际操作中,要深入研究文本、学生,注重解决好用目标与问题、问题与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取与舍三个问题,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在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有效学习。【关键字】阅读教学  主问题        语文新课程实施后,教学内容多、教学用时少、教学难度大的问题一直困绕着一线老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做到少、精、实、活。在这方面,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的“主问题”阅读教学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主问题”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减少过去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形成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深入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内容清晰了、学习环节也简单了。      一、“主问题”的设计下面以我在《孔雀东南飞》中教学谈谈对“主问题”的设计及其效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人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全诗357句,1785字,是公认的一篇“长文”。而新课程又不允许用太多的时间进行讲授。这就要求我们换一种思路,突出重点、简化头绪,抓住文本的“魂”,找对切入口,从而提出“以一当十”的主要问题,以尽可能少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既全面理解课文,又能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效果。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我抓住刘兰芝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从她“为仲卿母所遣”处切入,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刘兰芝是一个坏媳妇吗?”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读一段,讲一段,析一段,品一段”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学生会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彻底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入文本,进入了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阅读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刘兰芝是个聪明颖慧、果敢刚强、知书识理、沉着镇静、守礼爱美的女子,是一个好媳妇的典型。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安排这样一个“主问题”:“如果刘兰芝不是一个坏媳妇,焦母为什么要让儿子休妻?”如果说,前一阶段是“起”,那么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承”,承前发问,逐渐深入,让学生分析婆媳之间的矛盾,从而深入地理解造成悲剧的原因。这个问题承前而来,又有所提高,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学生面对这一问题,自觉主动地又再次回到文本的阅读上来,在诗歌中寻找着蛛丝马迹,在知识仓库中寻找着相关的内容链接。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相对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对于一般的谈话式、答问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从教学思路看,是选择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就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文本,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启发、互动、合作、探究共冶一炉。此时的教学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位,真正通过老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形成认识。激活了兴趣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后,学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回答,虽然认识层次和水平不一,但在全班的交流活动和重新研读文本后,还是统一了认识,即无子和嫉妒是两人矛盾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了“除了殉情,刘兰芝和焦仲卿们还有哪些路可走”的追问,继续使文本解读向纵深突破,让学生看到了,这不单是焦氏夫妇的悲剧,其实,诗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悲剧人物,他们都是社会制度中无辜的受害者。有思考的阅读是最有效的阅读,有探索的认识是最有效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活动,比简单地告知学生答案要深刻许多,学习的重难点也轻松地突破了。      二、“主问题”设计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主问题”设计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在实际操作中,它对教师也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1、用目标引领问题设计目标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前提。因此,教师的备课,主要精力还是应放在目标的设定上,用目标来决定问题的设计。所以,“主问题”的提炼和概括,关键还是要看目标。比如《荷塘月色》是一篇老课文了,教者如麻,经验颇多。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容易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针对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认识核心意象与情绪的关系”,我在教学提出了两个“主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精彩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找出文章中表示地点的词语,用线段依次连接这些地点;并且选用合适的词语分别描述作者在不同地点时的情绪。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单元教学重点“体会文章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读课文,学会找出好句子,同时还要能说出句子好在哪里,这是新课程实施后对文学文本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而《荷塘月色》正好是一篇传诵多时的美文,具表现力的句子俯拾皆是,很适合教学要求。只有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会显得零散,因此,就要用第二个问题来整合学生的认识。这个问题实际上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与景物的关系,即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处理好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能力是制定“主问题”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难度过高、过低或提问过于宽泛,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技能单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导读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重新阅读《我很重要》,找出你认为的重要的句子,在小组中讨论什么是重要句子?有哪些种类?”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句子、小组讨论归纳种类、全班交流统一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后一问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归纳能力,而且提问也过于宽泛,降低了教学的效益,最后只能解决了前一问的内容,而后一问的内容只能由老师来概括归纳。因此,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调整,把后一个问改为“重要句子有‘疑难句子’、‘关键句子’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三种,请你把找出的重要句子作个分类”。这样限定了学生的回答后,效果果然有了明显了改观。    3、教学内容的取舍一篇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孙绍振教授说,给他一篇《荷塘月色》,他能讲一个月。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是教学有效的重要前提,也是“主问题”设计前必须考虑清楚的。比如《离骚》,可讲的内容就很多,背景、作者、诗歌源流、诗歌内容、诗歌艺术、文言知识等等,讲上一个星期不在话下,我在课堂里,提出了“屈原为什么要投河自尽”的“主问题”,让学生重点理解诗歌中屈原所流露出的“出身高贵、才德高举、抱负高远”的信息,体会他“举世皆醉我独醒”的苦恼,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而清晰了。又如在《拣麦穗》一课中,如果用泛读课文、标明段落、理解层次、品味语言、探讨中心的做法,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我提出了“文章的题目是‘拣麦穗’,你能替它换一个题目吗”的主问题,让学生整体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麦穗”这一意象的含义、体会散文设题的妙处、体会课文中心,收到了一石四鸟的功效,较好地解决了“长文短教”的问题。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高效益,而实现高效益,必须要深入研究文本、学生,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在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余映潮、王世发、杨晓梅、祝中清:《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