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风格男装旗舰店:入世进取的人间佛教(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8:23
入世进取的人间佛教 发布时间: 2011-01-30                 
           积极入世,是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鲜明特色,“入世重于出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被强调为佛光人的指标。高扬入世,基于对中国佛教畸重出世乃至厌世逃世的消极退避偏向的批判,星云大师在讲演中反省说:

  在过去,我们中国佛教徒的思想,总以为逃避世间,到深山里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里,也以不问世事为尚。结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热情一点也提不起来,使人误解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会上逐渐孤立起来。[注67] 

  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过份地忽略了世间资生的问题,急于要求证出世的解脱,致使世人病我佛教为消极,为厌世。……没有入世的事业,人间的实际生活脱了节。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号,国家不爱,父母不孝,族友不亲,这样就能容存于天地社会之间吗?[注68] 
               环视世界,先进文明国家大多宗教发达、全民信仰,而中国人大都视宗教为余物,佛教衰落不堪,一些主持佛教者不鼓励弘法利生、牺牲奉献,不重视现世生活,大都强调明哲保身、入山修行,自我关闭,退出社会,使佛陀圣教不能深入社会人群,被大众冷落,任邪魔外道横行、迷信愚昧猖獗。目睹此情景,星云大师不禁唏嘘慨叹,发愿力挽狂澜,振兴佛教,发挥其本有的经世济民之效。他指出,出世间固然是佛教的最终目的,但佛法的出世间并非离世、避世,世间与出世间本来不二,六祖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离开了世间,便没有佛法。“懂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注69]在此工业社会,必须复兴佛法入世出世不二的精神,先作入世的事业,引导人们过好合理的经济生活、和谐的家庭生活、高尚的精神生活,使民安国泰、社会进步,才可以找到出世的依归。“我们赞成出世的思想,但出世思想首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后再升华为出世的想。”[注70]

       中国佛教形成出世性格的一大原因,是一些弘法者不明白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应有所不同,而以出家人修行的做法来教导、要求在家信众,要他们发出离心、忘情绝爱、禁断荤肉、早晚课诵、长时打坐,从而误导许多在家信众不顾家庭、社会责任,只管自已修行了生死,导致家庭不和,事业无成,被人讥为消极自私,结果往往是佛未能成,人先做不好。直到今天,这种现象在佛教徒中尚屡见不鲜。针对这种偏弊,星云大师强调分清出家与在家学佛之道,认为“小乘苦行的出家人的思想,并不适宜于在家大众的佛教”,[注71]在家人适宜于修学本来便是由在家众发起的大乘佛教。星云大师极善于对在家信徒应机说法,教导在家众遵奉《善生经》、《玉耶女经》等经中佛陀的教诫,过好正觉的生活,敦伦尽份,尽职尽责,以大乘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利乐众生。星云大师对在家众的生活和心理的深切了解,他所示在家学佛之道的亲切实在,在古今高僧大德中,可谓罕见。

       至于出家众,星云大师也主张应积极入世行大乘道,著重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事业中修持。与在家众应先入世后出世不同,出家众宜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做入世的事业。警觉人生无常,远离物欲,淡薄情爱,不满自己,是树立出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人出家未久就想入山闭关静修,星云大师持批评态度,甚而斥为焦芽败种,强调修行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自我健全,牺牲奉献。他创设条件,允许佛光山的出家徒众轮流静修,但规定修持到一定的时日,必须出来工作,为大众服务,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修持。他指责那种大乘发心不够、事业能力未备,而以隐遁修行标榜、实求安闲自了的人“美其名曰修行,实则做菩萨道的逃兵”。
      星云大师还指出,人间佛教所谓入世,并非一味钻入世间红尘中随俗沉浮,而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心,会有执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这种力量要从出世的思想培养起来。”[注72]出世的思想,无非是对邪见、烦恼、名利声色的如实正知和超越解脱。 
         入世的人间佛教,应以菩萨入世担当的气魄,发挥“人间进取”的精神,积极参与人间的建设,关注国计民生,关心社会问题、心灵问题。星云大师确信佛教有总持人类文化的卓越智慧,有经世济民之方,“人间所有的问题,佛教都有办法解决,佛教应当仁不让,主动担负起净化社会的责任。”[注73]他鼓励佛教徒关怀社会,爱国爱民,克尽国民应负的责任,即出家人也不可例外。明清以降,出家人迫于朝廷的威令,遁迹山林,以不问世事为高尚,致使佛教难以发挥教化国民的作用。实则出家并非出国,当此民主化的时代,出家人也应自我肯定,走入社会,为众谋福。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比丘尼最好能做护士或幼教老师,出家人应去任军中的布教师、监狱的劝导师、心理咨商医师、大学的讲师教授。



    
  星云大师据佛法与世法不二的原则,提出“佛法为体,世学为用”,倡导佛教徒以佛法的智慧为本,广学世间的天文、地理、医药、数学、航海、贸易、心理学等知识技能,掌握服务社会的方便,并以佛法的正见,观察社会问题,“对民生经济、国际形势、民主人权、自然生态、教育改革、种族冲突、优生保健、生态环保、家庭暴力、试管婴儿、器官捐赠、风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种种问题,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机的对治办法。此外,对自杀、死刑、核武、战争,以及安乐死、复制人等问题,皆应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生化科学为用,融和佛法的理体,以解除现代人的迷思。”[注74]他自己就世人关心的各种问题,作过《佛教的财富观》、《佛教的道德观》、《佛教的女性观》、《佛教的福寿观》、《佛教的政治观》、《佛教的忠孝观》、《佛教的未来观》、《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谈情说爱》等演讲,他所编著的《佛光教科书》中的《佛教与世学》、《实用佛学》分册,及《佛教》丛书中的《教用》专册,更广泛阐明了佛教与法律、哲学、科学、教育、管理、观光、农林、环保、艺术、礼俗、企业、交通、印刷、建筑、会议、心理咨商等的关系,一一说明了佛教在这些问题上的独特智慧及效用价值,对邪见迷信和世学的局限性作了揭析批判,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大部份社会问题和文理工各门学科。在佛教史上,近世只有太虚大师以正知正见、广博学识对多种世学作过评论,但涉及面尚不及星云大师广。

  星云大师不仅以佛法之正见评论世学,广摄世学为济世利人之用,而且成功地兴办文化、教育、医疗等多种事业,发动找回佛心、七诫、慈悲爱心列车、三好、佛学会考、监狱布教等社会运动,使佛教一改退避山林的古风,以进取的姿态深入社会,为民众造福,展现出人间佛教积极入世的鲜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