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菜奈央种子:“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50:52

“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

(2009-09-30 11:52:05)转载 标签:

杂谈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摘自《穆旦诗文集》

 

    1945年,穆旦已经27岁,在沈阳任《新报》主编。这一年,奠定他诗坛地位的作品早已写就。

    这一年的9月,他又写了一首诗,题目叫做《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也许是3年后,他才敢回忆那场穿越死亡的噩梦。

    3年前的1942年,作为中校翻译官,他随同他的军长杜聿明以及将士,逃出了野人山。他诗歌中写的胡康河,其实就是野人山,他所写的白骨,也许他曾经踩踏过。他就是野人山的生还者。

    在那首叫做《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诗中,他写道:“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是的,的确是血肉脱尽,只留尸骨。据国民党79军中将军长方靖之子方知今写的完全纪实的《中国远征军》中记载:杜聿明的第5军,在撤退中伤亡惨重,其中直属部队伤亡3700人,第200师伤亡3200人(其中包括牺牲的师长戴安澜),新22师伤亡4000人,第96师伤亡3800人,总共14700人,正好占第5军总数的35%,这个数字触目惊心。在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就包括死在野人山的。

    逃出野人山后,穆旦于1943年回国。

    无独有偶,在这一年,另一个日后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人物也参加了中国远征军,他就是黄仁宇。黄仁宇是1943年直接从重庆飞往印度的,他参加的是驻印军的新1军。因为早年在南开大学读电机工程系,他被委任为新1军(军长郑洞国)新38师(师长孙立人)的上尉参谋。这一年他25岁。有意思的是,与黄仁宇同年(1918年)出生的穆旦,在24岁的时候就是中校翻译官了。在那个时代,军队是很讲宗派的,据说穆旦与第5军的参谋长罗又伦关系很好,这与穆旦24岁就晋升中校军衔不无关系。

    日后,关于自己的远征军经历,穆旦除了写了一首诗外,几乎不愿意提起。那样被连饿八天、踩踏战友尸骨等痛苦经历,回忆也足以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就是这个短暂的经历,让他在多年以后罹难。因为他参加过中国远征军(青年军),1958年,他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受到批判、管制和劳改,直到他去世后两年的1979年才被平反。

    黄仁宇在印度期间,也担负了为重庆《大公报》写战地报道的任务,他用他的笔写了许多鲜活的战场记录。后来也写了回忆性的散文结集出版。

    1943年,他们两人的命运的分水岭初现端倪。这一年,穆旦回国,黄仁宇去印度。

    1952年,黄仁宇从日本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书。一年后,芝加哥大学毕业的穆旦从美国回到中国,在南开大学任教。前面已经说过,黄仁宇大学读的就是南开大学。而今,穆旦回来这里任教。

    去美国后的黄仁宇,在经过漫长的资料收集、积累后,写了《万历十五年》那样的作品。1981年,《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连著名的小说家厄普代克都在《纽约客》杂志撰写书评进行推荐。而这一年,我们伟大的、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的诗人穆旦已经去世4年了。不要忘了,他们同年出生。

 

    写到这里,我几乎无法再写下去了。没有想到,我本来是要写一个《中国远征军》的浮光掠影的阅读札记,但是最后竟然写成了20世纪两位著名人物的年谱对比。

    这绝对不是有意的。

    既然是关于《中国远征军》,我还是想回到《中国远征军》,回到穆旦曾经的为中国远征军写下的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回到从这首诗中引用的一句话:

    “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