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菜亚衣作品番号:民族的血性 历史的回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38:09
[在线精华] 民族的血性 历史的回声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5日 21:02 来源:CCTV.com

  1945年8月15日,经过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2005年8月15日15:00-16:30,我们特别邀请《人民日报》评论员林治波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抗战》执行总编导、总撰稿王韧做客网站,与网友共同回顾这一历史时刻,全面认识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开场白

  【嘉宾:林治波】各位网友好,今天是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很高兴来到央视国际网站和各位网友就抗日战争的问题进行交流。欢迎大家提出问题。

  【嘉宾:王 韧】各位网友好!今天是特殊的日子,能够在这里与网友聊天觉得很特殊,我将尽可能与大家交流好!


  八年写就的民族史诗


林治波(右)与王韧在CCTV.com演播室

  【网络主持人】日本当年为什么有能力、有动机发动一场对华侵略战争?

  【嘉宾:林治波】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日本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一个问题是日本为什么有能力侵略中国。日本想侵略中国的原因在于日本具有军国主义的传统,这种传统来之于武士道、天皇制和一次大战以后,日本引进的法西斯主义。这种军国主义的传统使日本具有侵略扩张的倾向。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实际上不是因为它强大,而是因为它有扩张的欲望。早在明朝的时候,日本就制定了灭亡朝鲜和中国的计划,准备把日本的首都迁到北京来,而且它的确实施了这个计划。只是因为中朝两国的合作抵抗阻止了日本的侵略,才使得日本那个时候的侵略没有得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日本并不强大,但是它有扩张的欲望。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它有这种性格就会有侵略扩张的欲望。在本源上说,这跟能力的大小没有关系。

  另一个问题是日本有能力侵略中国。在日本国力不强的时候,它虽然有侵略之心,而没有侵略之力。所以侵略战争不能够成功。但这个状况从明治维新以后有了变化。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国力迅速增强。加之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强化了日本的财力。这使得日本在经济上、军事上、组织能力上和财力上都成为东亚的强国。所以从这儿以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几乎是次次成功。这和日本的国力增长有内在的关系。

  【心望帆】林治波老师,您好,请您谈谈统一战线对抗战的贡献,可以吗?

  【嘉宾:林治波】统一战线是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出现的中国人民大团结的一种政治形式,这可以说是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政治长城。统一战线得以形成首先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也得益于国民党的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和核心。当时,中国各种不同的派别、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团体的确具有各自的利益,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他们相互让步,相互妥协,形成了伟大的合作。这种合作的动力来自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感情,来自挽救民族危亡的民族大义,来自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最主要的是来自保卫祖国大家庭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因为日本的野蛮侵略损害了这种利益,所以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这种伟大的团结决定了中国抗日战争必定胜利的前景,也决定了日本侵略者必定失败的命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体现,对于这种觉醒日本军阀缺乏判断,这是他们的致命的错误。

  【我爱天下美人1】汪精卫在叛国之前曾对十九军的抗战鼎力支持并深表赞扬,是个坚定的抗日分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最后的投敌卖国?

  【嘉宾:林治波】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优秀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奋勇抗战,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的人叛国投敌,卖国求荣,这些人就是汉奸。汪精卫就是中国最大的汉奸。他这个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变,也就是具有机会主义的思想。早期曾经是爱国志士,后来蜕变为汉奸。当然,在叛国投敌之前,他作为国民政府的官员,肯定是对抗战的一些行动表示赞赏,但这种赞赏并不是他坚定立场的表现,而是应付场合的一种说法而已。他的叛国有深刻的内在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民族失败主义思想,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弱国,不可能打败日本这个强国,抗战的前途肯定是失败,与其失败,还不如投靠敌人。第二个原因,是他和蒋介石的尖锐矛盾。汪精卫这个人是具有很大的政治野心,不甘于处在蒋介石之下,但是他在和蒋的斗争当中,总是处在下方。这也是他决定投靠日本的一个原因。

  【万里一归人】问个专业问题,为什么人民日报要说光中共就打死了52.7万的日军,但日本教科书里死于中国战场的才44万。为什么数字差别那么大?请回答!

  【嘉宾:林治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抗日斗争共消灭日军52.7万人,这个数字没有问题,我不知道你所说的44万是从哪本教科书里看到的。这个44万的数字是不对的。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共消灭日军150多万人,而不是44万人。我们中国战场消灭的日军在参与对日作战的各个国家当中是数量最多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

  【网络主持人】有人指出,抗战之所以进行了八年,说明国民党军队确实进行了持久的抵抗;但同样是这个八年,也说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不力,才使战争的胜利迟迟才到来。请问专家,这样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是否到位?

  【嘉宾:林治波】你这个问题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事情的本质是这样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得道多助,所以我们一定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又是一个弱国,经济基础薄弱,军事力量不强,所以我们不可能速胜。因此,抗日战争必定是一场持久战。这就是我们打了八年才胜利的根本原因。这八年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说明我们不妥协,不退让,更不投降,而是坚持了抗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国力还不够强,否则不用拖那么长时间。

  【so310】请问王老师,在这次的抗战的节目中,您是如何处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历史事实的呢?

  【嘉宾:王 韧】如何处理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一部分,可以说国民党大部分将士同样是慷慨赴死的,如果对他们这一部分的战绩不做总结,那抗日战争给我们的精神宝库将失去很大一部分。特别是两次淞沪抗战意义不可估量,128淞沪抗战第一次表达了中国人视死如归的气概,第二次淞沪抗战更是惊天地、泣鬼神,他们为了祖宗,为了后代,以血肉之躯,面对强敌。真正了解无不为之动容。

  你可以看第三集,共赴国难,可以说,我们动用了全部影视表达的积累,既表达了当年的将士们慷慨赴死的气概,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

  【我爱天下美人1】林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抗日胜利当中做出贡献的各方力量,包括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还有民众自发的抗日行动?

  【嘉宾:林治波】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由中国各种爱国力量共同参与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其中最主要的力量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也是前提。国民党承担的是正面战场,共产党承担的是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合作,对侵华日军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对打败日本侵略者都做出了贡献。正面战场的最大特点就是组织了20多个大会战,从正面阻击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国土。敌后战场的最大特点是开展游击战争,积小胜为大胜,并在敌占区建立了大块的抗日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日军,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的作战。民众的自发的抗战,也是一股很大的力量,这对于把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

  关于国际援助,我们最初得到的是苏联的援助,大约有1亿7千万美元的贷款。还有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还有一批苏联顾问。后期主要是美国的援助,有4、5亿美元的贷款,还有一支飞虎队。美国的航空人员为了援助中国,牺牲了1千5百多人。对中国进行援助的还有一些国际友人,比如白求恩、柯棣华、林迈可等等。对于这种国际的援助,我们应当充满感激之情,不能忘记。

  同时,中国的抗战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的有力援助,因为我们牵制了日本军队的大部分兵力,使他们身陷中国战场,无力北上进攻苏联,避免了苏联的两线作战,同时推迟了日军的南下,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的作战。这种援助是战略性的。这也是盟国对中国提供援助的根本原因。


  为了胜利,我们把血肉脱尽

  【网络主持人】有日本人曾说,中日战争开始时,中国政府当局把大量城市的失陷解释为“预定的撤退结果”,当时日本当局还嘲笑中国的这种说法不过是嘴上不服输,但八年战争的结果却证实中国的说法是正确的。请问专家,您认为在八年抗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哪些特质?


嘉宾林治波在思索

  【嘉宾:林治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有很精辟的论述。由于实力对比的原因,我们在战争的初期肯定是处于防御地位的,节节抵抗,节节撤退,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就是以空间换时间的道理。但是,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作战的确有一些问题,在指挥方面,在战略战术方面,在士气方面,都有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了在一些地方过多地损失了兵力,过多地丢掉了阵地。如果能够组织得更好一些,那么局面不至于那么难看。总的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尽管中国军队打得不太理想,但是他们不是嘴上没有服输,而是真正的没有服输。其中的一些战役打得也是不错的,比如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淞沪会战,以及武汉保卫战等等,打得不错。这些战役有效地消耗了日军,延长了战线,为以后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假设日本侵略的不是当时的中国,而是亚太其他的国家,日本很快会得逞。但是他们在中国遇到了灭顶之灾,他们失败了。从中国抗日战争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些非凡的优长,以我个人的看法有这么几项:一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韧性,我们的力量不太强,但是我们有足够的韧性,来和侵略者进行长期的较量。我们这个民族极端地吃苦耐劳,能够忍受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我们的文化也具有非凡的韧性,即便是沦陷区的人民,也不认可日本的文化。他们以做中国人为荣。日本的文化同化不了中国人,这就是我们的韧性所在。

  二是中国有智慧,又勤劳,能找出弱者打败强者的办法,比如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车轮战、蜂窝战、联防战、围困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敌后武工队等等,这些办法是创造性的,是任何条令里,是任何军事院校里都没有教授过的。实施这些办法不光要有智慧,而且还要非常勤劳,比如仅仅冀中一个地区的地道就有2万5千里长,一个不勤劳的民族是没有办法构筑这样的地道的。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是既勤劳又有智慧的。

  三是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制定杰出的战略方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把中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结局预测得一清二楚,这是日本军阀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我们的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指导思想都是非常杰出的。这种杰出的战略指导着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胜利。中华民族的这三大优长,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网络主持人】有种说法认为,过去的日本人和现在的日本人从内心上并不认为是中国战胜了日本,他们认为是美国的原子弹战胜了日本。专家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嘉宾:林治波】历史事实证明,中国人民的确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但是我也知道,很多的日本人内心里并不认为是中国打败了日本,这跟当时的战争形态有关。中国军民虽然消灭了大量的日军,把他们拖在中国战场上,但是我们的军事力量的确不够强大,我们没有能力迅速地解决战争。某些日本人不认可败给了中国与这种情况有关。美国在打击日本的过程中,虽然歼敌人数没有我们多,但是他们的力量的确比我们强,这也是某些日本人服输于美国,而不服输于中国的原因。说到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要有强大的实力才行。

  【今天怎么样】曾看到学者撰文说,中国知识界对日本战争责任问题的讨论要么知识化,要么情绪化。在现阶段,为自己的学术论文规定民族主义姿态是多数人共有的潜意识,而日本知识界有关战争责任的追究基本上没有真正进入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视野,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嘉宾:王 韧】不敢对中国的知识界概括,但是有一点,中国的抗日战争研究者是不错的,就像中国的鲁迅的研究者一样,很多人一生穷经皓首,留下了一个民族对那段历史的部分记忆。但实事求是说,我也觉得我们的研究视野似乎还不够开阔,还没有更高层次的一种责任,目标可能还没能达到你所要求的那种远大,我很难说清楚,但我只知道他们大多数人是在书斋里,尽心尽责。

  抗日战争中中国有一个很了不起的诗人叫穆旦,在我的感觉里,他与田间都是一流的诗人,而穆旦更是上个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是一名战士,他在远征军的时候,在密林里失踪了五个月,与死神斗争了五个月,最后走出了森林,一看却是跑到了印度,到了印度因为没有吃的,支撑了又差点死掉,历经磨难,最后他写的诗,写他失踪的野人山,写残酷的战场,竟是这样一句话“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在原始森林里人死了十分钟以后,就变成了一堆白骨。他的诗没有任何仇恨,没有任何苦不堪言,确实有这样的豪迈,中国能出这样的诗人,是值得骄傲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两个方面,一、日本在战后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失去了反省的历史阶段,因而他很难能够站到一个正确的立场上;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穆旦那种精神气质,让你站在他面前,看!这就是我,而不是别的!但我感觉今天很难做到在媒体的宣传上互信和了解。


  《抗战》:让镜头诉说历史

  【网络主持人】王老师,是什么机缘让您走进了《抗战》剧组?

  【嘉宾:王 韧】说来话长,是澳门回归直播报道,我做了一个百年回归,是作为澳门回归报道最后的总结,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政论片,当时,时间领导的,他审完片子以后,特别是看到杨靖宇那一段,只有两分钟,他掉眼泪了,当时他对我说,我们在一起做一个《抗战》吧,那时值得我们付出精血的东西,就这样,99年开始一直到05年出来,就这样一个过程。

  【漫游世界】抗日战争胜利已经六十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回忆这段历史,是要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及亚洲国家应当联合起来防止日本军国复活,请问政论片《抗战》给我们阐述了什么的立场和观点?谢谢!


嘉宾王韧回答网友提问

  【嘉宾:王 韧】抗战不是政论片,是历史文献纪录片,但是,通过整个抗战的叙事,通过它的框架结构,通过它的选材,通过它的轻重的处理,表达了一个民族要毅力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须有的精神气质。所必须要汲取的历史教训。

  【漫游世界】哦,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请问历史文献纪录片和政论片,二者主要区别何在?

  【嘉宾:王 韧】在我眼里,也可以说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文献纪录片里面也有政论,只是这个论没有直接跑出来,是通过你的编排,通过你的选材表达的,是通过你的结构来表达的,为什么说政论片与历史片没有区别的呢?虽然政论片还是有抒情,有议论,他直接跑出来抒情和议论,但是,我们也找到了新的元素来抒情,来议论,比如说,不用解说员拿腔捏调的解说,而是把很多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采访把他们的采访的实况剪接起来。达到了抒情和政论的目的,最后一集12集《民族的记忆》,你可以看到这个手段它可能更多的有政论的味道,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镜头缓缓的移动,纪念碑的上空回响着这样的声音,他们都是抗战的亲历者,从内心发出的感慨、希望和思考,而这种声音实际上在人民英雄及您被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已经成为代表我们民族的声音。

  但是我刚才这个表述里面并没有否认它的区别,可以说骨子里面没有区别,只是所用的材料的偏重上有区别。当年,我们拍《百年回归路》,是为了讲述在澳门回归的时候那一刻,我们民族百年所走过的百年苦难、屈辱和奋斗的历史,表达我们民族在这一刻应有的思考,为国家言。这样一个片子,我们是用了一百多年里面十几个历史人物写成的,这十几个人物就代表了我们眼中的这百年回归的历程,但当时赵化勇台长就把它定为政论片。

  【网络主持人】作为拍摄专题片的大家,您觉得拍摄《抗战》与拍摄以往其他纪录片的体验有什么不同?

  【嘉宾:王 韧】用最为虔诚的心态面对历史。

  【今天怎么样】王老师,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拍纪录片的人都是冷静理智型的,而从你的言谈之间我却感到您的激情澎湃,你觉得激情在创作纪录片中占有怎样的位置?

  【嘉宾:王 韧】没有情感,不成为作品,面对抗战,面对先烈巨大的牺牲,你不能不动容。要知道,百年中国,积贫积弱,处处挨打,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人才迸发出血性来,这何其宝贵!

  【网络主持人】《抗战》这部大型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历时多长时间?在拍摄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嘉宾:王 韧】从最初的创作到最后成篇,整整三年。困难一:时间久远,困难二:史料又浩如烟海,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面,尽可能高水平的写好它,以对得起抗战。

  【我爱天下美人1】提议:应该把这个《抗战》记录片在各个大中小学进行放映,作为必修课:)

  【嘉宾:王 韧】我看可以。:)

  【万里一归人】我不这么看,您应该避嫌的:)

  【嘉宾:王 韧】敢拼敢爱,横刀走天下,中国人的血性,久违了!

  【今天怎么样】你觉得自己是愤青吗?您如何评价愤青?

  【嘉宾:王 韧】早已没有了力气了愤怒了,做抗战是咬着牙做过来的,但我爱愤青,愤青在淞沪战场上就是英烈。

  【阿布z】抗战时,战火烧在中国,中国人面直面了战争,而日本人只是隔海聆听战事。所以两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感受、心态和记忆是不一样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请问王导是不是可以把《抗战》译成日语版让日本国民去观看?

  【嘉宾:王 韧】当然可以的,因为这虽然是一家之言,也是经得起审视的,特别是日军的暴行应该属于是非常有质感的历史的叙述,相信有良知的日本人也动容,但据我所知,这样的片子在日本是毫无可能播出的。而且我所知道的有的日本反战的导演拍的片子从来就没有在大众传媒上播出过。

  【网络主持人】王老师,您是这部片子的总撰稿,能为我们谈谈这部片子的撰稿过程吗?

  【嘉宾:王 韧】我是总撰稿之一,撰稿的过程应该说艰苦,实际上是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斗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极其苦难和伟大的,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凭着什么去面对呢!我们最长的一个稿子写了整整九个月,如第七集《文化命脉》,第三集《共赴国难》也是这样,几乎所有的稿子都起码有十几稿,集中了许多人的认知。

  【心望帆】那您通过这样的过程得到了什么样的体会?

  【嘉宾:王 韧】就是怎样在一个固定的单位长度时间内,怎样把事情说清楚,怎样让别人也抚摸到历史的纹理,也闻到历史的气息,就是在为这个目标工作,没有其他的。


  谢罪:不真诚的道歉一千次也无用,真诚的道歉一次就够了

  【莫邪85】日本一再否认历史是出于什么心里呢?是自卑吗?

  【嘉宾:林治波】日本否认侵华的历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的袒护,造成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清理很不彻底,埋下了战后日本右倾化的祸根。第二个原因,是日本的岛国文化导致的狭隘性,使他们没有承担战争责任的胸怀和勇气。第三个原因,是国际环境的因素。战后东亚的国际环境没有形成要求日本反省战争的强大压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具有很强的民族优越性。他们不认为败给了中国,日本民族是一个崇拜强权的民族,它只服从于强者,既然认为没有败给中国,就不愿意向中国谢罪和道歉。

  【网络主持人】昨天,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和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参拜了靖国神社,而今天首相小泉纯一郎则重申日本对在二战期间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示“真诚的道歉”。请问专家,如何看待日本政府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的表现?

  【嘉宾:林治波】日本关于这场战争的道歉据说已经有20多次了,但是这种道歉的诚意究竟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一方面嘴上在道歉,另一方面却不断地跑到靖国神社去参拜战犯,还有篡改侵华历史、否定大屠杀、修改教科书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难相信小泉道歉的诚意。不真诚的道歉一千次也没有多大用处,真诚的道歉一次就够了。日本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的表现说明他们依然缺乏反省战争的诚意。跟德国相比,他们的差距太大了。

  【网络主持人】最近常常听到这种说法,说日本文化认为死者无罪,所以参拜靖国神社不是对军国主义的朝拜,但也有人说,不能以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为由来对待国际事务,专家以为如何?

  【嘉宾:林治波】日本文化当中的确有一种意识,认为死者是神,死者无罪,但是不能以此为由来为参拜靖国神社开脱。因为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不仅仅是日本的内政,而是涉及到日本与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因此,不能仅仅用日本的文化的原因来为参拜做辩解。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日本还应当了解一下受害国的感受,了解一下世界上其他国家普遍是怎样看待的。据我所知,世界上,除了日本,没有哪个国家把死去的人都当成神。希特勒死了,他永远是一个罪犯,怎么会是神呢?哪个国家也不会这样看。

  【Sofronie】请问两位老师,日本民众到底是怎么看待侵华战争的?如果说日本政府篡改教科书,那么日本百姓就无动于衷吗?他们应该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来了解历史的事实的。


嘉宾王韧

  【嘉宾:王 韧】据知,大部分日本年轻人不知道侵华战争是何物?常听到日本朋友说,老一代死光以后,没有人再反省了,但也有年轻人看见了,他们或者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的,与他们的良知碰上了,他们看见了历史,没有背过身去,又成为新的中日友好的推动者,当然,这样的可能越来越少了。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日本人不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全世界都知道,但南京大屠杀却很少有世人知道,当然,比南京大屠杀更为持久更为残忍的日军在敌后根据地的三光的屠杀,更不被人提及了。这个问题很复杂,在美国就有很多二战中犹太人受难的纪念馆。

  【心望帆】我们注意到日本明仁天皇今天表示,希望日本永远不会重返6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请问两位嘉宾这说明日本皇室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呢?这种政治倾向到底能影响日本政府什么样的程度呢?

  【嘉宾:林治波】这种表态十分的含糊,它不是一个清晰的明确的态度,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回到二次大战中去,历史是不会完全重现的,现在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日本的实际的政策。我们注意到,日本的政客嘴上总是在喊和平,总是在说不要战争。但是他们在实际决策当中,一直在走军事大国的路线,和平宪法要篡改,军备扩张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日本的军事力量早已经超过了防御的需要,而且日本还有向海外出口武器的新动向,甚至出现了可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危险动向,研制核武器也是日本公开的秘密。这不能不让中国人严重关注。听其言,观其行,在这当中,观其行是更重要的,嘴上说什么并不重要,言行不一,不但不能取信于人,反而暴露了日本政客们的虚伪性。


  中日关系: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紫日1111】请问: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如果障碍无法排除,那该怎样发展中日关系?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是不是一种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的存在,是否会影响中日关系?

  【嘉宾:林治波】中日关系的障碍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历史问题,一个是领土领海的争端问题,一个是台湾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构成了对中日关系的破坏,而且在这三个问题当中,中国是克制的一方,而日本是挑衅的一方。实际上问题的根本在于,是中国的崛起和日本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这一根本矛盾造成了今天中日关系的僵冷局面。只要日本不能善待中国的发展,不能容忍东亚两强并立的局面,中日关系就很难改善。日本应当看到,阻挠中国崛起的计划不可能得逞,反而会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日本还应当看到,中国的发展给日本提供了重大的机会,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复苏,不管是从历史还是到现实,日本都没有理由实行反华政策。日本如果实行对华合作路线,对日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中日两个国家如果能够密切合作,那么21世纪就是东亚的世纪。

  中国人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反感,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因为破坏中日关系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右翼分子;没有道义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右翼分子;挑衅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右翼分子。我们曾经以德报怨,而人家以怨报德,竭力反华。我们起来和右翼分子斗争,是有理有据的,没有什么不对的,这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只有这种斗争才能遏制右翼势力对中华关系的破坏。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绥靖主义,不敢对恶势力进行斗争,以妥协退让来乞求和平。结果,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反而葬送了和平。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

  【网络主持人】我们应该如何从抗日战争的角度来反思中日关系,反思战争与和平?


《人民日报》评论员林治波

  【嘉宾:林治波】经过了战争才知道和平的可贵,那些从战乱中幸存下来的人特别能感受到这一点。但是战争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和平需要力量来保卫,也需要勇气来保卫。没有力量而谈和平是奢谈和平,因为和平在本质上是强者的非暴力秩序,只有强者才能决定和平与否。和平对于弱者来说,只是被动的赐予,他没有力量争取和平,也没有力量来保卫和平。由此,我们不难想到,必须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必须发展我们的国防力量。有了这个,才会有我们所期待的和平,我们才能拥有和平的主动权。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今天怎么样】抗战结束后,日本开始了韬光养晦,但随着国力的恢复及至强盛,开始迷失自己的定位,有了脱亚入欧的念想,成了亚细亚的孤儿。请问:对于这种心态的亚洲国家——日本,中国在外交上需要并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嘉宾:林治波】日本的脱亚入欧,不是始于战后,而是始于明治维新时期。战后的日本,是在脱亚入欧的基础上脱亚入美。这种战略思想的确帮助日本取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乃至国防上的若干好处,但是也造成了日本在亚洲陷入孤立的被动局面。今天的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是当今世界最有生机的大陆,充满了发展的机遇。日本想要抓住这个机遇,并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就必须回到亚洲来,树立新的亚洲观。只有树立了新的亚洲观,把自己作为切切实实的亚洲国家,真正地重视和亚洲邻国的关系,日本才能得到邻国的认可和接纳。但是,这个过程会很长,而且需要日本有勇气有智慧有胸怀的大政治家来做出决断。有些日本政客眼光很短浅,他们只看到眼前抱美国大腿的好处,实际上从长远看,这不应该是日本的根本国策。日本只有在与美国结盟的同时,奉行对华友好合作路线,才能获得自己的真正的国际地位和战略回旋空间。

  【网络主持人】有人说,目前日本有4种人,一,对战争历史有清醒认识,是我们要依赖的人;二,对历史认识模糊的绝大多数人,但有和平主义倾向,是我们要团结的人;三,像小泉这样的机会主义者,是我们要争取的人,四,像石原慎太郎这样的人,是我们要孤立的人,是我们斗争的对象,专家对这种日本国民的划分有何评论?

  【嘉宾:林治波】这个说法很好,我完全赞成。但是对于日本的整体的右倾化现象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日本的和平宪法已经摇摇欲坠,和平主义在日本已经是日渐式微了,这是我们十分忧虑的一个趋势。


  结束语

  【嘉宾:王 韧】非常高兴到央视国际作客,有了这么一个交流的机会,纪念抗日战争关键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那就要善待生活,善待工作,谢谢大家!

  【嘉宾:林治波】今天就谈到这儿,不对的地方请网友指正,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和网友们进行交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