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春日:县委书记腐败调查:把官场当生意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3:11

县委书记腐败调查:把官场当生意场

2010年12月28日10:18民主与法制时报焦秀侠我要评论(6) 字号:T|T

[导读]一些县委书记身上发生的腐败现象,让这一群体被反腐败专家学者戴上了“腐败高危群体”的桂冠

县委书记缘何被“妖魔化”?

□焦秀侠

不久前,中央下发有关试点“县权公开”的文件,县委书记这个特殊群体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统辖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当代“县令”,权力堪比一方诸侯,但这个表面风光无限的群体,也有着不为外界所知的压力和焦虑。一些县委书记表示,当前有一种“妖魔化”县委书记的苗头,因为出了少数贪官,就似乎他们都是贪官,他们希望社会能客观看待他们。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自古就有“郡县治,则天下治;郡县安,则天下安”之说。如今,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日益完备的情况下,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守土一方的县委书记因何出现了被“妖魔化”的苗头?

其实,县委书记出现了被“妖魔化”的原因在于,一些县委书记把官场当成了自己“生财有道”的生意场,堂而皇之地当上了批发官帽的老板。“要想富,动干部”,一些腐败的县委书记无不深谙此道。他们颐指气使,一言九鼎,唯钱是举,一把手成了“一霸手”,使“花钱有官做,做官有钱花”成为助长贪欲横行的潜规则。近年来,在因腐败落马的县委书记中,大都与买官卖官有关。在安徽,仅以阜阳为中心的皖北地区,就先后有18名现任和原任县委书记因腐败被查处,原因多为买官卖官。

事实上,在县委书记这一群体中,个别人以“钱财”用干部,把“官帽”当商品,用“位子”做交易,收钱就给“官帽”,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从“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跑的”这些民间顺口溜中可以听出,老百姓对用人不正之风的痛恨与无奈。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是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话。一些县委书记身上发生的腐败现象,不但让县委书记这一群体被反腐败专家学者戴上了“腐败高危群体”的“桂冠”,同时也出现了被集体“妖魔化”的苗头。表面看来,是个别以自身利益为重的“老鼠屎”,把县委书记这一群体的大锅“汤”给败坏了。其实,这只不过是问题的一个表象。

而问题的实质在于,一些县委书记买官卖官行为之所以屡屡得手,且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暴露出来的是我国选人用人机制中权力运作不民主、不公开透明,县委书记一权独大的结果,是权力得不到制衡,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只要这些选人用人制度性弊端一时不被消除,人们就有理由怀疑,任何一个县委书记都会利用这些制度性的缺陷而大肆进行买官卖官。正是这种民众对权力者不信任的心理,成为了县委书记被“妖魔化”的根源。

因此,当一些县委书记表示,因为出了少数贪官,就似乎他们都是贪官,他们希望社会能客观看待他们。笔者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在江苏睢宁县、河北省成安县、成都市武侯区三个县级行政区一年多的试点,中纪委和中组部近日发布文件,要求各省市都“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这意味官方将在全国逐步推行“县权公开”制度,试图以“县权公开”规范县委、尤其是“一把手”县委书记的权力,削减民众对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解决“治县”这一历史难题。

从政务公开到党务公开,中国政治体制下的权力改革在一字之间触及核心领域。如果我们要以制度创新来遏制腐败,就必须彻底根除选人用人的制度性缺陷,切实推行阳光法案和民主政治。如果全国的所有县委能够按照中央要求,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并营造出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当前出现的这种“妖魔化”县委书记的苗头也就自生自灭了。

(民主与法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