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机场换钱:新闻出版报“杜绝虚假报道,增强 社会责任”系列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21:09

像爱护生命一样 维护新闻真实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时间: 2011-01-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事业的生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自《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下发以来,全国新闻战线迅速行动起来,设立专门机构,召开动员会议,制定工作 方案,不断推动专项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新闻界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并反复论述和强调其极端重要性,从没有放松过对这个原则的把握。1942年1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曾发表社论《给党报的记者和通讯员》,列举了新闻失实的各种表现。1945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解放日报》又发表社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长期领导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陆定一曾意味深长地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

    长期以来,新闻战线也正是因为坚守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全面、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重要新闻事件,对推动党和政府的工作,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极少数媒体在竞争中丧失了良知,经营意识增强的同时道德意识却在逐渐减弱。一些虚假报道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出现在一些新闻媒体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损害了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形象,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而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委靡不振。”应当承认,当今社会,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程度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也面临着收视率和发行量的巨大压力,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偏离新闻基本准则、抛弃职业操守、炮制虚假报道的理由。如果仅仅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了社会责任,忽视了舆论导向,那么丢掉的不仅是一个人、一家媒体的全部尊严,也丢掉了媒体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是一种短期行为,无异于自毁根基,最终必定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失去发展的基础。

    “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200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如此强调。严厉查处虚假报道,严把新闻真实性这道关,并以此带动新闻队伍建设,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我们真诚地希望新闻战线要再接再厉,从完善从业人员管理机制、健全采编工作制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等方面加倍努力,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像爱护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真实,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严守宣传纪律 把好“导向关”

——“杜绝虚假报道,增强 社会责任”系列评论之二

 

 

 

    □本报评论员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现在不时面临假新闻的侵扰: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

 

    虚假报道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媒体忽视了舆论导向,在思想观念上无视职业道德,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了社会责任。比如,有的媒体在报道上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甚至不惜制造、发布一些颇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消息;有的媒体把社会公器当做牟利的工具,新闻的真实性服从于经济利益;有的记者为了赢得竞争,未经主管部门或权威检测机构审核就大肆刊发涉法涉诉、涉民族宗教以及涉食品、药品、大宗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等容易影响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报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导向是新闻的根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报道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虚假报道一再出现充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至关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坚持新闻真实性至关重要,坚持新闻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各种思潮和利益诉求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人们对许多问题的判断标准、衡量尺度、价值观念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主流舆论能否准确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直接关系到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新闻媒体坚守正确舆论导向,就是要严守宣传纪律,切实贯彻“三贴近”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资料,了解真实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就是要坚守真实性原则,严禁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报道,或凭借猜测想象改变扭曲新闻事实,随意渲染炒作;就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走庸俗化、低俗化、猎奇的路子,通过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引导艺术来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赢得市场;就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在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在正确舆论导向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希望,广大编辑记者和新闻媒体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恪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完善管理机制 把好“入口关”

——“杜绝虚假报道,增强 社会责任”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

 

    虚假报道形式变化多端,但其根源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媒体缺少一道防范虚假新闻出笼的防线。新闻采编人员拥有采访权、舆论监督权,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用不好,就会给个人、企业、行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尤其是在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网络传播时代,更要把好入口关。

 

    把好入口关,需要进一步规范记者队伍管理。2009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新修订施行的《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新闻记者的职业规范要求,对受到查处的新闻媒体和采编人员进行公开曝光。这些措施对惩戒行业不良行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随着网络海量信息的涌入、媒体形态的日益多元,加之媒体业内竞争的加剧,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行业管理机制要与时俱进,让新闻媒体始终处在社会监督之下。

 

    把好入口关,需要进一步完善新闻产品的质量保障机制。要坚持对新闻产品的采访核实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新闻产品坚决取消其发表资格;要坚持文责自负的机制,对来源不明或信息提供者不能负责的新闻,必须及时阻止其流入;要建立社会监督和投诉举报机制,对违规采写的新闻必须消灭在第一道防线;要建立经常性的新闻教育机制,在广大新闻从业人员中牢固树立真实是新闻生命的观念。

 

    把好入口关,需要进一步加大查处打击力度。现在,新闻媒体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一条短短140字的微博,经过媒体的传播,可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与此同时,个别媒体却对此疏于管理,致使虚假报道成为漏网之鱼,不仅害了自己,更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加大查处力度,就是要惩前毖后,就是要对行业毒瘤起到惩戒作用,才能对虚假报道制造者产生震慑作用,才能真正达到杜绝虚假报道的目的。

 

    把好入口关,需要积极推动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新闻业在我国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新闻记者是关系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从这点来看,积极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应该成为行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新抓手,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从入口处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当下,杜绝虚假报道是新闻界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管理机制,是落实好这项工作前提和切入点。新闻从业人员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违规违纪的警戒线清晰明确,才能利于激浊扬清,利于保护正常的新闻报道,维护媒体的公信力。

 

 

 

本报评论员:健全采编制度 把好“事实关”

——“杜绝虚假报道,增强 社会责任”系列评论之四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时间: 2011-02-11

 

  不久前,被公开曝光的一些虚假报道案件,让我们再次看到采编制度的不严谨和执行不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正可谓“记者采写不扎实,道听途说加猜测,编辑修改少质疑,新奇古怪眼底过;一路绿灯见了报,虚假报道惹了祸。回头看看哪里错?道道关卡失职责”。杜绝虚假报道,必须健全采编制度,按照程序办事,加大执行力度,这

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环节。   健全采编制度,要规范采编工作流程。程序是避免随意性、提高科学性的基础。各新闻媒体必须实行严格的稿件审签制度,完善分级审核制、编辑责任制和总编(主编)终审制。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传播手段的不断变化、传播理念的不断创新,一些媒体没有及时探索研究新形势下采编工作的新规律,当新的问题出现时,出现制度缺失。这就需要新闻媒体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用新的制度解决新的问题。要全面了解新闻事件,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顾此失彼。在编审工作中,编审人员以读者为中心,着眼于大局,其稿件签审的主要职责就是把关:要把好政治关,保证舆论导向正确;要把好事实关,保证新闻客观公正;要把好文字关,保证媒体编校质量。

  健全采编制度,要筑牢思想防线。制度靠人执行,而虚假报道屡屡发生,根子在于执行者思想重视不够。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媒体热衷于自由撰稿人来稿、“新闻线人”报料和互联网信息的使用,而忽视了自由撰稿人来稿审核制度,忽视了对“新闻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的核实制度,忽视了新闻单位不得采用“供稿网络”提供稿件的制度。这种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而忽视核实的做法,是虚假报道出笼的重要因素。筑牢思想防线,就要把加强对全体采编人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作为从源头上预防虚假报道的重要举措。当前,特别要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教育活动,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警示新闻工作者;同时要看到,杜绝虚假报道工作艰巨、任重道远,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健全采编制度,要不断强化执行力。让采编流程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从内心敬畏制度,自觉执行制度,做到“立”、“行”并重。应该说,一些曾出过虚假报道的媒体都说自己有完整的采编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一是媒体负责人是否重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把杜绝虚假报道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领导不带头作表率,制度岂不流于形式;二要在虚假报道易发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出重拳、下猛药,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地堵住虚假报道的漏洞;三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对违反规定者进行严厉处罚,如果制度不能起到震慑作用,就会给下一次犯错留下容忍的空间;四是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经常不断地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自查、互查、巡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做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2月11日 第1版)  加大培训力度,把好“素质关”“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系列评论之五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时间: 2011-02-15

    记者是年轻人的职业,年轻人不怕辛苦,不乏激情,敢闯敢做,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鲜血液和生力军。但年轻人难免存在涉世不深、知识有限、观察问题简单等问题,在采访中容易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一些后续环节的新闻把关意识薄弱、制度执行不力,就容易致使一些虚假报道得以出 笼。

    因此,新闻采编队伍素质的高低、把关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加大对采编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应成为当下杜绝虚假报道的重中之重。

    加大培训力度,要从头抓起,从编辑记者刚刚跨入新闻门槛的那一天开始。一些媒体由于采编人员流动较快,忽视培训环节,致使一些记者不会应对复杂情况,只会人家说什么记什么;不会应对新情况,一腔激情反被人利用。面对这些问题,新闻单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学习中央关于新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尤为重要。当下,尤其要突出价值观教育,引导新闻从业人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职业追求。只有当这些价值观、职业精神和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时,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才能做到坚决杜绝虚假新闻,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加大培训力度,要制定科学的教育培训规划,大力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这不仅包括新闻业务培训,还应涉猎所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由于缺乏专业常识导致的虚假报道并不少见,尤其在进行负面报道时,更要准确引用专业术语和标准,避免因知识结构缺陷和业务能力不足导致的虚假报道。身边的案例是开展警示教育的最好素材。杜绝虚假报道就是要将最近发生的或发生在本地本单位的典型案例,作为警示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对那些虽尚未出现问题,但已险情不断的媒体来说尤为重要。犯过虚假报道错误的媒体,只要有错必纠,依然能够赢得社会的尊重。

    加大培训力度,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新闻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加强对领导班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指导。只有不断提高带头人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才能保证整个队伍不跑偏、不脱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各级媒体领导者须认识到,从事新闻工作不仅仅是经营媒体、传播信息,还有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带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高素质队伍。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培养人才、带出队伍,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最基础的工作。这不是一时之策,而是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重大工程。(2011.2.15 中国新闻出版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