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全集小学:创造第二次经济奇迹--中国共产党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1:05
创造第二次经济奇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与中国百年经济奇迹 胡思勇 2010年11月11日15:40   来源:《湖北日报》 创造第二次经济奇迹--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时期召开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会议有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博大精深。我想从中国百年经济奇迹的角度来理解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两个问题,两个历史区段

  首先提出两个问题:

  一、会议的主题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为什么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这次会议为什么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评价那么高?比如,路透社的评论是,“十二五”规划是“中国发展新阶段的蓝图”;美国有媒体称,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两个评价的历史定位都非常高。

  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内在关联的。正是特定主题和主线的确立,赋予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具有新的历史里程碑意义。这种历史里程碑,可以从两个历史区段来认识:

  一是世界范围内的百年经济奇迹。梳理世界工业化史,成功的后赶国在追赶先行国家的过程中,大抵都创造了一个持续百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也就是百年追赶。比如,荷兰超过意大利是1600年~1700年,英国超过荷兰是1700年~1820年,美国超过英国是1820年~1913年,日本自明治维新(1868年)追赶西方,到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体,正好一百年。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和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从1949年~2049年,中国复兴也是100年。

  二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看,去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如果说,新中国前六十年,创造的第一次经济奇迹主要是量的增长的话,那么,以“十二五”时期为开端的未来中国四十年,则注定也必须是以质的提高为特征的第二次经济奇迹;第一次经济奇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经济量的基础(GDP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出口总额世界第一),第二次奇迹则开始全面追赶西方国家,完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彰显了中国创造第二次经济奇迹的坚定决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百年经济奇迹

  我从《人民日报》发表的全会内容精要中,按先后顺序选择了四段核心陈述来表述我的理解。

  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全会用“深刻变革”来概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用“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来表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用“重要支撑”来阐明科技进步和创新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定性作用。这些论述,立论新颖,内涵丰富。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从资源配置或资源利用的角度看,人类经济经历了植物经济、矿物经济、化合经济、信息经济和生态文明经济等阶段。这些经济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本质是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说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最终表现为不同的经济效率、经济质态和全球竞争力。荷兰、英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正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结果。荷兰是全球化的先驱。英国超过荷兰,是因为它的技术进步不再是传统的依赖能工巧匠的经验积累,而是依靠科学家在科学试验室里的科学发明,通过矿物经济(铁矿石、煤等)创造了机械工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即所谓“蒸汽机改变世界”;美国经济百年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学习英国,引进、学习纺织工业技术;第二阶段,全面超过英国,其关键是一方面发展矿物经济,一方面发展化合经济,把多种矿物质通过科学合成而成为新的物质,即创造技术化、知识化的经济资源,从而在电和电子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方面取得通用性技术突破,把工业化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

  把中国放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来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植物经济时代,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但由于没有及时跟上矿物经济、化合经济的时代步伐,中国无法实现工业化,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世界。同样,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开展“收购美国”运动,但是,由于它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创造力,没有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结果,在美国推进的信息经济浪潮中,被美国再次拉开了距离。日本经济的“失落”,究其因,在相当程度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失落”。

  因此,五中全会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历史证明,仅有技术模仿攀登不上世界巅峰;没有通用性技术革命,便没有新的产业革命;没有通用性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便没有真正意义的经济奇迹。中国当前GDP世界第二,外汇第一,出口第一,但它的经济形态主要仍然属传统型,直言之,第一次经济奇迹所创造的业绩,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巩固、发展、壮大;也只有创造第二次奇迹,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扩大内需战略与百年经济奇迹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把消费和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列入一个五年计划,而且强调要通过改善宏观调控来保证,这在党的中央全会中还是第一次。

  中国经济的外向依存度最高达到70%以上。出口导向,是产生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把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仅仅是因为经济外向依存度高了吗?是外汇多了吗?不完全是。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的问题,而且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西班牙是海外贸易经济的先驱之一。它统治过荷兰,是最早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的国家之一。但是,它误入了“外需陷阱”,国内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仅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量的10%。结果,海外市场一瓦解,国家经济迅速崩溃,其地位迅速被荷兰超过。

  通过“海外贸易+工业化”,英国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日不落帝国”。但它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无法形成庞大的内需市场以支撑它的经济持续发展。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独立后,海外市场被压缩,英国的太阳落了。日本、荷兰的衰落,在一定意义上也都与国内市场狭窄有关。

  美国最初也是靠世界贸易兴起的。它的棉花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在英国棉纺织品生产所用的原棉中,美国生产的占3/4以上。但随着经济的崛起,美国遇到了英国等欧洲强国的打压。这时,它开始关注国内市场,通过修建铁路、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等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完成了由外需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的转型。这一战略的转型,不仅支持了它的百年经济奇迹,而且创造了世界最大的内需型经济体。今天国内世界性市场是美国的经济武器之一。任何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向美国出口;向美国出口,就等于以劳动换美元;而获得美元,你的国家的经济就可能被美元绑架。因为美元一贬值,你的财富就缩水。所以,全球都是美元的保姆,都帮助美国维持美元的价值。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崛起必须建立内需型经济;要创造第二次奇迹,避免西班牙、荷兰、英国的陷阱,就必须发挥大国优势,完成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经济转型,建立新型开放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与百年经济奇迹

  全会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成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阐述之细、提法之新、概括之全,都是以前没有的。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所谓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技术追赶的空间会相对有限。但中国有大国优势。一般来说,经济规模小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差距相对较小,缩小内部技术差距所需的时间相对短一些;大国则不然,由于内部差异非常大,缩小内部技术结构差异所需的时间会很大。现在,东部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利用技术结构差异的潜力还很大。中西部地区的技术结构不仅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即使同中国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也很大,所以增长的潜力也更大。在一个经济的内部,技术转移的成本会更低一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会更大一些。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目前正在进行的东部产业转移就是证明。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还具有国家政治的战略意义。在美国崛起的进程中,最大伤痛不是“光荣孤立”,而是南北经济利益的矛盾导致的南北内战。南部为了生产商业性的棉花,把大量财富投资于土地和奴隶。南北战争前20年,北部在工业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南部除了棉织业和翻砂业,工业的发展微不足道。于是,南北两个地区矛盾的焦点出现了:南部主要是一个农业地区而北部却日益趋于工业化,农场经济与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差异,使南北双方在关税、货币与银行制度、公共土地制度和对西部的扩张等一系列问题产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最后积累到难以调和的程度。任何在南部看来不利的政策都会被视为“对于南部乃是一项邪恶的阴谋”。正如杰斐逊·戴维斯所宣称的:“问题在于你们(指北部-原著作者注)想在美国国会里得到多数的席位,把政府变成一架使北方能够扩张的机器。问题在于你们的地区想用从南部不正当地得来的财富去扩张你们的权力与繁荣,好像一个吸血鬼喝得肚腹膨胀,把从牺牲者身上偷偷地吸取的鲜血呕吐出来一样。……你们要想削弱南部各州的政治势力,这是为着什么呢?这是因为你们想通过一个不公正的立法制度,牺牲南部人民和他们的工业,去促进新英格兰各州工业的发展。”最后,南部相信,只有通过政治上的独立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1776年,农场主的独立思想造成美洲脱离英国而独立,在1861年则导致了南部独立。

  政治稳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就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难以创造第二次奇迹。

  “包容性增长”与百年经济奇迹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实效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这段论述,十分全面,涵盖民生各个方面。根本目的是弥补社会发展短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它的科学内涵、时代意义到底是什么,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理解。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是: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在传统观念看来,人的基本需求只是生存需求,而现代意义的基本需求还强调自尊和“自主”。所谓自尊,是让人能够有被尊重感。所谓“自主”,主要是指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包括从物质的奴隶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的落后思想观念、习俗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闲暇,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所谓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运用。可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和进步是内在统一的。而发展人的能力,要求把人力资本视为构成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既提高人获取、交流、应用和创造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又提高应用能力的权利、机会与途径。其中,机会公平与选择公正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以人为本,涵盖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它要求我们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上来,把经济增长扭转到理性的轨道,回归到创造人的幸福的本源,使我们的经济增长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是继科学发展一词后,在我国很受重视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首次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英文是“InclusiveGrowth”(简称“IG”)。一些英文论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比如,theterm“inclusive”growth.Itisoftenusedinterchangeablywithasuiteofotherterms,including“broad-basedgrowth” “shared growth” and“pro-poorgrowth。”其关键词有“broad-basedgrowth”(有广泛基础的增长)、“shared growth”(分享式增长)、“pro-poorgrowth”(有利于穷人的增长)。还有一位经济学家列举了以下几种解释:(1)IGfocusesone-conomicgrowthwhichisanecessaryandcrucialconditionforpovertyre-duction(包容性增长对减少贫困至关重要);(2)IG adoptsalongtermperspectiveand isconcerned withsustainedgrowth(包容性增长与持续增长相关联)(3)IG focuses onboth the pace and pattern ofgrowth(包容性增长既涉及速度又涉及模式)等。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个结论:“绿色化增长的开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题确定为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的主线确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科学总结世界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理性选择。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上更加自觉,经济发展理论、理念,更加清醒、更加具有历史高度。

  在当今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如果说过去30年的多个五年计划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那么,即将推出的五年计划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绿色化”的开端。五中全会倡导以创新精神开创未来,是中国发展模式大转折的里程碑。(作者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