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美国冷战:浅谈针对网络社会道德特点的德育措施-论文-考试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8:06

浅谈针对网络社会道德特点的德育措施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1-1-4 11:48: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道德 大学德育教育
  论文摘要:就网络社会道德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提出了大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措施;包括:弘扬民族文化,建立专门网站,形成专业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等。
  以全球性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正在动摇传统社会道德的基础。就这一全新的电子空间而言,过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网络道德规约便显得不足或过时了。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的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的新道德规范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网络社会道德的特点
  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自主性
  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取向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人们必须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千,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网络社会,必将是人们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权利、责任与义务意识逐步觉醒的社会,一个主体的意志与品格得到更充分锤炼的社会,一个真正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社会,一个人们自主自愿进行活动和管理的社会。如果说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性道德,那么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应树立一种自主性的新道德。
  1.2开放性
  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与趋势。因特网的全球化,把不同国家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频繁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们,通过学习、交往、教育和阅读等各种方式,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更宽容、更通情达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种文化冲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落后的、无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与先进的、合理的、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并存,他们之间的冲突、碰撞与融合也就表面化、现实化了。
  1.3多元性
  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只要不违背网络社会的主导道德,人们并不需要为加人因特网而改变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自主自愿形成的网络社会,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终将建立起一个各国家、各地区(民族、种族)的具有不同信仰、习俗和个性的人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互相促进的多元道德并存的社会。
  2大学德育的对策
  网络社会的存在,给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带来多方位展示的空间。大学的德育工作应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在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以应对网络多元文化的挑战。
  2.1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建网络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裁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