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玛 身边的间谍任务: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学海泛舟 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59:00
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 吴非 30年前插队期间,听“形势报告”,说美国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时,能看到地球的人工工程只有中国的长城和荷兰的围海工程。不久又有消息,说这话是1969年7月人类首次登月的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的,话已经变成了“从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工程是长城”。当时许多知青都感到不可思议,连小学生都认为这种说法违背起码的常识。人在百米距离外用肉眼能看清一根头发吗?如果这是吹牛,那所谓用肉眼在太空看长城必定是谬说。况且果真在太空用肉眼能看到长城,那么同样能看到人类文明的许多工程,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是谁,只要有一点文化知识,能独立思考,判断这种说法的真伪实在不是一件难事。

  对当年的知青而言,讨论这个问题有敏感性。“文革”后,这个说法仍不断地出现在各类文章中,继续流传,而且越发神奇。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官员、文化名流和教师都一本正经地以此为例,证明先人的伟大。我的几位同行,在学生作文中每见此例,都要写几句话纠正,引导学生质疑;然而三人成虎,以讹传讹,谬误成了真理,最后,谁也不想置喙了。
   人类在太空和月球上真的能用肉眼直接看到长城吗?揭开这个谜,并不要很高深的知识和设备,可是直到近年,才有人出来澄清事实,原来宇航员没说过那样的话。我认为这是中国知识界最尴尬的事之一,在近30年的时间内,他们没有发出强有力的正确声音。现在,航天英雄杨利伟证实,在太空是看不到长城的,这个谜算是彻底揭开了。

  曾看到这样一则传说。20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则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各说各的话。罗素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到一块让小学生读。有人担心这样做孩子们将无所适从,他们信谁的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这里的“怀疑”,内涵是“思考”并不等同于“谁也不相信”。而反思中国的教育,当看到学生一双双眼睛流露疑惑时,社会是多么的恐慌啊!——高度紧张的“引导教育”,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五花八门的“心理疏导”,都为了一个目标:让他相信我们让他听到看到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如果他有所怀疑,那是世界观有问题……

  40多年前读常识课本时,对张衡的“地动仪”产生怀疑,我认为只要地震震感传到洛阳,“地动仪”上的八条龙含着的铜丸都有可能掉下来,未必能灵敏到“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这个猜想虽屡遭痛击,却一直很顽固。我以为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恢复这样一种仪器是轻而易举的事,何以无人去实践呢?我也注意到,一直没有公开的论述对地动仪的真伪质疑。可是我作为教师,每教到《后汉书·张衡传》,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实在不相信“地动仪”能有那样的灵敏度。我也请教过一些物理教师与地理教师,他们也无法把“地动仪”的可能原理令人信服地说明白。现代科技完全有能力研究恢复有记载的机械发明,何以连并不复杂的“地动仪”也恢复不了,而忍让这个体现中华灿烂文明的有用之物“失传”呢?那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木牛流马”在多年研究后不是有了正确结论了吗?令人伤感的是对这样的问题,起先还有学生有兴趣去探究,随着应试教育的蓬勃发展,这类质疑竟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学生越来越相信书本而漠视探索与发现。《张衡传》收入教材多年了,我不知道成千上万的教师是如何讲解“地动仪”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千百万学生没有提出自己的疑问。当读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时,他们真的相信吗?

  不久前去云南“支教讲学”,在谈到变革学习方式时我举了“地动仪”的例子,说了我的怀疑,以此为证,主张探究式的教学。当看到满场狐疑的眼神时,我又想起了罗素的话。我想,这一猜想正确还是荒谬,并不重要;如果教育者不愿教学生探究和发现,学生没有质疑思考的禀赋,全社会却年复一年地空谈“诺X尔奖”,那才让人欲哭无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