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打可以美白牙齿吗:没有经济热度的价格高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23:55

没有经济热度的价格高烧

(2011-02-11 13:58:01)转载 标签:

cctv投资大参考

财经

股票

汇率

经济

商品价格

美国

中国

加息了,差别存款准备金也来了。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可能是一场“没有经济热度的价格高烧”――经济增速不断回落中的价格上涨。抑制这样的高烧,是不是可以打针吃药,一味退烧?我看不行。那样会把中国经济逼向“滞胀”――经济停滞,物价上涨。

 

现在,关键的判断是:对于中国而言,加息导致货币紧缩,还是导致货币投放?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目前的价格上涨是不是可以起到抑制的作用?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一味坚持、遵从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结论。那中国经济将被引向深渊。

 

好在,中国已经有多位宏观经济学家――厉以宁、王国刚、王建等站出来说话了。就连一直主张紧缩的韩志国也开始改口了。近日他们一致指出,紧缩货币对成本推动型通胀毫无意义。甚至说:针对输入型通胀或成本推动型通胀,加息只能进一步推高成本,加剧价格上涨的压力。实际上,如果宏观政策当局能有这样一个基本认知已经足够了,但遗憾的是,他们将信将疑。

 

我同意厉以宁、王建等经济学家的看法,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表达的观点。我们面对经济事务,最怕的就是僵化、教条。最近我的好朋友、经济学 家夏斌先生完成了一部力作――《中国金融战略2020》,非常棒!

 

5年前,我主持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在我对嘉宾演讲进行评论的时候,我曾讲过:如果我们传统经济学书加入两个条件:第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二是弱势货币条件,那教科书中的结论是不是都必须该写?我看是。但是,本人功力不够,这需要中国大牌经济学家认真坐下来,细细地推导。

 

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结果,这项工作由夏斌先生完成了。他在研究中国金融战略之前,设定了四项重要的条件,其中就包括了“开放和非中心货币”的条件,这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现实。而在此基础上所推演出的结论,我认为已经十分接近真理了。

 

经济学人必须学会尊重事实,而不仅仅是对书本顶礼膜拜。而现在的事实是:本轮价格上涨,输入性或成本推动的特征十分典型。但这个输入型通胀却与中国近两年货币投放过多形成了契合,它导致许多人分不清导致本轮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中国自身的货币膨胀还是美国的货币膨胀,到底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还是综合因素。我认为,国内因素有,但次要;而更多的、主要的是外部因素。

 

春节期间,我看到石油价格一度涨破100美元一桶,铜金属现货价格涨破1万美元一吨,更不用说粮食,已经连续7个月上涨了。石油和粮食对于国计民生而言,属于最最基础的必需品,他们的价格上涨,势必引发所有商品价格的上涨。这样的事情已经在人类的历史上多次发生了,毋庸置疑。

 

有人认为,国外价格的上涨不会很快传导到国内,这是以往的经验之谈。但我以为,现在不同了。信息的高度发达、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外价格正在趋于一致,这是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因为信息发达,所以国外价格一涨,根本用不着时间通过实体经济传导,而是通过金融市场立即就在国内同类市场形成涨价预期。

 

这是金融定价最为典型的特征。我们必须看到这个世界的经济已经被金融绑架,实体经济在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在不断弱化。不要把金融业对实体领域供求关系的表述太当回事,那不过是他们炒作的借口而已。2005年之后,发达国家利用中国进口石油增加的时机大肆宣扬“中国需求论”,他们从来都在“定性”地描述中国需求如何如何可怕,并借此将石油价格炒高到每桶147美元,甚至认为将继续上涨至200美元。

 

2008年我们终于看到了真相。原来,世界从未发生过石油短缺,OPCE每天的富余产能高达200万桶,而索罗斯等人在美国国会作证:石油市场实际是被金融投机商操纵了。这是真实的历史,是刚刚过去两年的事实,是金融操纵者缔造的神话,但那时我们上当了。

 

实际上,现在分析来看,中国当时的经济过热,不过是美国经济泡沫的“镜像”而已――美国人大肆透支消费,加大了对中国消费品的进口需求;相应的,中国出口过盛导致经济过热。那时,中国拼命紧缩自己的货币,试图压制经济过热。结果是:企业缺血、不得不以“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微利就卖、以量补价对抗货币紧缩”;同时,由于利差加大、热钱管制不力,导致房价、股价需速推高。

 

所以我们必须看清楚,就算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确有“中国因素”,那也是西方大肆购买“中国加工”的必然结果。“中国需求”只是表面现象,“美国人的过度消费”才是真正元凶。

 

我们不能再上当了。现在,国际市场上有一种十分可怕的说法:它们把大宗商品价格的涨跌归因于中国加息。这简直荒唐。如果“中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左右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那说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中国手里”。这事儿你相信吗?我不信。这不过是“中国需求论”的再版而已,是被国际金融炒家利用的工具。

 

众所周知,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和粮食的价格从来都是华尔街的权利,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倒想拥有这样的权利,哪有可能。但是,如果中国上当,用压低中国经济增长的手段去减少“中国需求”,那中国的发展权将被剥夺,而实际是在用巨大的经济代价为美国滥发货币买单。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完全是美国滥发货币的必然产物,但美国不说自己的责任,却把责任推给了中国。

 

中国宏观政策所面对的矛盾是:应对输入型通胀不能收货币,而过去发了许多货币又需要收回来,于是收不是、不收不是。现在,当局选择了收,而结果必将是中国承受巨大的经济代价,社会代价。许多中国人过于相信眼见为实,而不相信逻辑正确,所以鼠目寸光。而坚信逻辑正确对投资者和决策者而言都是十分是重要的,否则我们看不见未来,也不可能制定出好的经济政策和投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