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邦源铜业有限公司:初中初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09:16

第五单元  我是中国公民

第一节 我们都是公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并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

2、使学生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是公民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和保护的个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课时:2

教学过程

依次呈现的活动

活动目的

法律导航

认知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

情境研讨

新闻回放

个案研讨

判断和研讨有关公民身份认知的各种情境,澄清对公民身份的认识

公民身份的确认

公民身份的内涵

感性体验

理性认知

通过直观的情境引发学生对公民知识的学习兴趣,由感性体验过渡到从法理和道德上对公民身份进行理性思考,运用思考的成果设计“做合格公民”的行动方案并实行之。再通过悟读文章开阔视野、提高境界

体验和认识国家对自己公民的保护,强化爱国情感和认识

公民是国家的成员,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和保护的个人

感性体验

理性升华

将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做合格的中国公民

设计、

实践

悟读《公民责任就在眼前》、《国家希望你们回家去……》

感悟公民责任感的意义,感受国外公民的责任感,拓宽视野

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

体验感悟认识拓展

5.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含义,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懂得如何才能依法享有权利,如何才能依法行使权利,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3、能够以具体的行动维护权利、担负责任、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公民权利的重要性。懂得珍惜、享受、捍卫自身权利,体会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对他人的权利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在别人权利遭受侵犯的时候有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提供帮助的意愿。

2、增强履行法定义务是自觉性,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法律意识,有依法维权的强烈愿望和勇气,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

3、树立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增强“做国家未来主人翁”的愿望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难点: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三、教学方法:

情境研讨与讲授结合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导入:

某校女生徐某、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词拒绝。工作人员将她们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

运用法律知识回答:

(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名誉权

(2)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人民法院会不会受理,并简述理由?

(1)你从这一案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

2、活动:情境认知——权利义务找一找

(1)学生欣赏探究园中的图文内容,了解需要探究的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法律导航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照片和马克思语录理解正文内容;

(3)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一:上述情景表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需要履行什么义务?

问题二:你还能列举出我国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和需要履行的其他义务吗?

问题三:上述情景中哪些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些情景说明了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5)教师归纳:

3、教师总结分析:

(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什么是公民的义务?

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以什么形式规定的?其中,宪法规定的是公民的什么权利和义务?

(3)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一、 公民的平等权利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三、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四、公民的社会生活权利  

1、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2、妇女儿童权利

五、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和休息权等

(4)结合案例进一步深化:

案件透视:1997年8月24日晚,河南省郑州市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肇事人为郑州市二七区公安分局局长张金柱,他在酒后逆行驾驶的情况下,不但把一个11岁的少年苏磊撞倒轧过腰部导致死亡,而且将苏磊的父亲苏东海撞倒后,与自行车一起卷到汽车底部,在路人一片“停车”的呼喊声中,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拖出1600米,造成苏东海重伤。此案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1998年1月12日,张金柱因恶性交通肇事逃逸罪被判处死刑。

思考:①张金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②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③他要承担怎样的后果?

结合案例加以说明,明确公民的权利手法律保护,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一、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依法服兵役

4、依法纳税等

二、公民对社会履行的义务 

1、遵守社会们公共秩序

2、遵守社会公德

3、爱护公共财物等

三、公民对家庭履行的义务  

1、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

2、父母抚养教育未常年子女

3、赡养父母等

(6)结合案例进一步深化:

据《半月谈》报道,2002年7月24日,经北京人民检察院批准,刘晓庆因涉嫌偷税罪被依法逮捕。刘晓庆及其所办公司涉税案最近调查终结,自1996年以来,共偷逃税款1458.3万元。除追缴税款外,同时加收滞纳金573.4万元。司法机关将依法审理此案。

结合案例加以说明,拒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小结:珍惜权利,履行义务。

4、课堂作业:

(1)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是公民义务?

(2)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3)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5、板书设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含义

2、类型

(1)基本权利

(2)基本义务

6、课后思:学生对身边存在的权利与义务缺乏认识。

(第二课时)

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谈论分析;有人这样认为“享受权利的我的事,履行义务是别人的事”。你是如何评价这种看法的?为什么?

1、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思考:大家听说过丁晓兵这个人吗?(学生如果知道就让学生介绍他的事迹,否者,由教师简单介绍他的事迹)国家为什么给了他这么多的荣誉?(学生分析回答)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讨论:有人说“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我想上学就上学,不想上学就不上学。”(学生分析)

3、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

小李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书读到初二就辍学了,家长送他到工厂做工,以便增加家庭收入。对这件事,你是持什么态度?(学生分析讨论回答,教师简要小结: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懂得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要履行义务)

三、维护权利    履行义务

1、维护权利:依法享有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

思考分析:春节期间,有些群众在家里进行娱乐活动,吵吵闹闹,严重影响了邻居的休息,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说:“娱乐活动是公民的权利,谁也关不着。”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2、自觉履行义务:(怎样做到自觉履行义务?)学生回答

(1)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

(2)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3)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课堂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道理?今后,你会怎么做?

课堂作业:1、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2、怎样依法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板书设计:

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3、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

三、维护权利    履行义务

5.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

(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何以能成为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与公民、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了解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发挥的途径,理解学习和遵守宪法的必要性,懂得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维护宪法的权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宪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宪法意识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养成崇尚法律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人权观念,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二、教学重点: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要树立宪法意识。

三、教学难点:公民的权利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教学方法:

情境研讨与讲授结合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园里的“宪法、民法、刑法、立法法”一家人争论不休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到底是哪部法律的地位最高。并说出理由。

2、展示教学内容:

一、宪法的地位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最高。

(二)宪法拥有最高地位的原因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让学生找出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哪里?

(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一)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为什么?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基础和前提)

(二)宪法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

1、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是公民通过权利的享受赋予的。国家机关必须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保障与维护公民的权利。

2、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利时必须怎么做?

(三)国家机关按宪法的要求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

问:国家和政府为什么负有这个责任?(学生分析回答)

(四)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

阅读教材“社会风景”思考:李老伯为什么心里不平静?他是根据什么来获得问题的解决的?国土部门在行使什么权利?请你评价国土部门的行为?这件事说明的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分析回答)

1、立法保障2、司法保障

作为公民,我们在享有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有义务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性,从小树立宪法意识

三、树立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一)、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二)、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三)、青少年要积极关心国家大事

阅读教材P23-24。思考:以上行为侵犯了公民是哪些权利?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渠道来解决?(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总结: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5.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

一、宪法的地位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最高。

(二)宪法拥有最高地位的原因

二、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一)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

(三)国家机关按宪法的要求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

(四)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

三、树立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

6.1 维护人身权利

(共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含义、地位、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内容,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人身自由权利不受侵犯;了解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组成和意义,知道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2.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及应受的制裁,懂得保护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公民有哪些人身自由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利,认识到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生命健康是重要的人身权利,从而自觉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

2.当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受到非法侵害时,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遇到社会上发生损害公民的人身自由或伤害人的生命健康的行为,能够在不危及自己生命的情况下用正确途径求教,维护其他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利。

【教学重点】

①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法律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

②中学生要自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教学难点】

①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

②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法律导航:

一、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1.人身自由权利的含义和地位

(1)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身体(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和拘禁、搜查和侵犯的权利。

(2)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必要条件。

*原因:公民具有人身自由,才有可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参与国家管理,享有其他各项自由和权利。

2.生命健康权的组成和意义

(1)生命健康权由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组成。

(2)生命权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是每个人的最高人身权益。

(3)健康权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健康权是我们重要的人身权利。

*原因: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是我们保持劳动能力、行为能力和快乐生活的条件。

二、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受法律保护

1.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表现在两方面:

⑴法律禁止对公民的身体或住宅进行非法搜查。

阅读P29小剧场—“当被强行搜身的时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设想事件可能发展的几种结局。

2.商场经理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3.假如你是小张,你准备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答案:

1.(1)商场说检查是正常行为,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顾客有义务配合。

  (2)小张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不去追究商场的责任。

  (3)小张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消费者委员会和其他法律途径的保护。

2.商场经理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3.假如我是小张,我会:

  (1)要求商店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

  (2)向工商局或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或打“12315”电话投诉;

  (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而作为经营者,决不能以商店经常被盗为借口,随意怀疑消费者,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和所带的物品,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人身自由。

分析案例:(或采用“小品”法)

设计目的:懂得执法者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公民要正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了解搜查的合法程序。

情景一:几个公安人员到某居民住宅搜查犯罪嫌疑人。敲开门后,其中一人出示搜查证,并说:“我们奉命搜查你的住宅,这是搜查证。”住宅主人允许他们进入屋内搜查。

情景二:几个公安人员到某居民住宅搜查。敲开门后,其中一人出示搜查证,但住宅主人拒绝搜查,并不准公安人员进入。公安人员只好将住宅主人强行推开,暂时看管起来,执行搜查任务。

情景三:几个公安人员到某居民住宅搜查。敲开门后,其中一人对住宅主人说:“我们要搜查你的屋子。”住宅主人说:“请你们出示搜查证。”“什么搜查证,你不知道我们是公安局的吗?”“没有搜查证,不管什么人都不能对住宅进行搜查!”几个公安人员要强行搜查,住宅主人只好打110电话报警。

讨论:哪个情景中的公安人员的做法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为什么?

哪个情景中的住宅主人的做法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点评,结合法律导航的知识点。)

(延伸:教师搜查学生宿舍的做法虽然是出于某种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不合法的。)

P32案例研讨:“耕牛失窃以后……”

讨论问题:村干部查找偷牛嫌疑人的这种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吗?为什么?

(结合P31法律导航相关知识点)

⑵法律保护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2.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问:有哪些行为会侵害人的生命健康权?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表现:杀人、殴打他人;制造、销售不合格产品造成

消费者伤亡;食品不卫生导致消费者食物中毒;污染环境使他人死亡或残疾;恫吓他人使之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建筑物上的搁置物坠落砸死、砸伤他人;饲养的动物咬伤他人;各种意外事故等。

问:拐卖儿童、少年合法吗?为什么?

作为未成年人,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如法律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思考:为什么要禁止使用童工?)

涉及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婚姻法

 

探究园:“案例研讨”P28

认真阅读并分析P28-29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n(1)杂耍队的这种行为违法吗?为什么?

n(2)观众对这种行为能管吗?怎样管才合适?

答案:

1.违法。因为:让七八岁或十来岁的儿童表演残忍、恐怖的杂技,不仅对观众的精神刺激很大,而且严重摧残和损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对这种所谓的杂技表演,我国法律是禁止的。

2.法律依据:早在1981年,文化部、公安部就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杂技团体和个体艺人的管理。同时规定,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表演恐怖、残忍和摧残少年儿童的节目,对严重摧残少年儿童的卖艺活动要坚决取缔,对因此造成儿童伤残和死亡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能管。公民发现这类杂技演出,应该及时报告有关部门,用法律武器来保障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保证杂技艺术的健康发展。

 

(第二课时)

三、自觉维护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1.要如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这些权利呢?

做法:可以打“110”电话报警,也可以直接到附近的公安部门向公安人员求教,或通知家人、朋友,向社会求教。受到伤害,要依法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以讨还公道和获得赔偿。

阅读“小链接”:自我保护的方法

案例分析:一小偷在工地偷东西时被人逮住,并被工地的工人用皮带和竹板打得遍体鳞伤。

你是否赞同工人这样的做法呢?为什么?

多数市民认为:他被打是活该!但也有少数市民认为,抓住小偷后应马上送公安部门处理,而不应动手打他。

律师说,小偷虽然是犯罪嫌疑人,但也有自己的人身权利;市民仇恨小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殴打等暴力行为,如果不是正当防卫,都是法律不容许的,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当然,小偷要为自己的偷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小结:法律捍卫我们的人身自由与生命健康权

2.每个公民有义务不去伤害别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

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的权利,相应地就有义务不去伤害别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举例子)

实践与评价:P32-33“李民的教训”---中学生故意伤害要负法律责任吗?

设计目的:

(1)       使学生清楚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2)       针对中学生日常的小矛盾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防止学生因此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学生回答P33后面的问题,教师小结:

15岁,正是求学增知的黄金时代,李民等人却要在牢狱里度过。中学生年轻气盛,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容易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甚至动用器械,以致酿成悲剧。假如他们两个中有一个人理智一点,就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作为青少年要加强和注重个人修养,以和为贵,遇到同学间的矛盾要冷静处理,互相体谅,或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化解矛盾。

 

堂上练习:

分析说明题:某校女生徐某和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厉制止。工作人员将两名女生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法院经审理,判决商场向两名女生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影响,并向两名女生给付精神损失抚慰金4000元。

阅读材料,运用法律知识回答:

(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

(2)法院的判决说明了什么?

(3)你从这一案件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或名誉权)。

(2)说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不受非法侵犯,任何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3)这一案例告诉我们,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是由国家强制力加以保障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要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和人格尊严,同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作斗争。

6.2维护人格尊严

(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2、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的哪些权利。3、了解未成年人人格尊严受保护的法律规定,学会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加强个人修养、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培养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的哪些权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案例:小刘的手机和1000元现金,在宿舍洗澡的时候不见了,他很伤心,心想肯定是同宿舍的同学干的,就把宿舍里的所有床搜个遍,未果.10点晚自习下课后,他守住门口,让一个一个回宿舍的同学搜身,最后一个牛勇不同意,他对着牛勇就是一拳,结果,把牛勇打断三根肋骨.并把牛勇拖回家审查了一天。

1、请你分析小刘的行为?

2、你认为小刘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3、通过这件事你有何看法?

教师总结:这类事情在学生当中时有发生,为什么由受害者变为违法者?不懂得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一大通病,在我们年龄阶段,不会理智解决问题,情感用事也是一大忌,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把自己推到问题的旋涡中。我们要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同时,还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利。

三、讲授新课:导入:网络故事: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请问:

    为什么乞丐坚决不要这样的施舍?

    你认为乞丐也有以上的这种权利吗? 

教师总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物质而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但做为旁人,均无权利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新课:维护人格尊严

一、概念: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权利?

人格尊严权:是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它包括: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二、应用法律判断以下行为侵犯什么权利:

1、未经许可使用刘翔跨栏镜头作广告封面

2、你的名字和我一样,你必须改名

3、侯兴当众抢过赵倩的雨伞,丢在地上,并声称赵倩偷别人的钱包,辱骂她是小偷

4、班长因连续3天迟到,被班主任取消区“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概念和法律的有关规定。

三、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特殊保护

1、课本36页探究园,这些行为是什么行为?

2、你还了解哪些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现象?

3、在学校、家里或社会上,你碰到过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的情况吗?如果有,请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4、当你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你准备怎么做?(过渡、导入)

四、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1、学会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了解维权的法律程序

2、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

学榜样:散文朗诵:让生命化蛹为蝶;加拿大总理   让.克雷蒂安  (蝴蝶总理)

五、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1、什么是人格尊严?2、法律对人格尊严权利保护的规定3、法律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特殊保护4、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六、课堂练习:

1、为了寻找班内丢失的物品,班长在教室里挨个搜查同学的身体(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利中的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

2、甲给乙取了个很难听的外号,致使乙抬不起头,甚至不敢来学校上课(侵犯乙的姓名权)

3、照相馆的工作人员看到小雅的艺术照片很漂亮,擅自拿去做广告(侵犯小雅的肖像权)

4、教师为了惩罚一个偷钱的同学,在他脸上刺了一个“贼”字(侵犯学生的健康权和名誉权)

5、甲同学以乙同学的名义给班主任写信,信中全是一些辱骂班主任的语句(侵犯乙的姓名权和侵犯班主任的名誉权)

6、小里隐匿并私自拆开王远的信(侵犯王远的隐私权)

6.3 保护个人隐私

(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掌握我国法律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有关规定。

2.学会如何维护自己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个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隐私权的重要意义;

2.懂得我国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法律规定,懂得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并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事情。

教学重点

了解隐私权包括的内容,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未成年人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隐私。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隐私与隐私权

(一)导入:名画欣赏

请同学们欣赏土耳其著名漫画家奥斯曼之杰作

 

问:1、这个人在干什么?(偷窥)

2、你们觉得他(她)有可能在偷看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回答)(如日记,信件、密码、个人活动----)

3、你觉得你生活中的这些东西可以与人分享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这些都是个人秘密。)

(二)法律导航 (P44)

1.个人隐私的含义:是指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个人独特的生理特点、心理活动、日记、电话、信件以及在自己住宅里从事的个人活动等)

2.尊重个人隐私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不宜公开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他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

名言:“在一个真正……――佚名”

(三)你说我说

案例:警方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李某认为警方这么做是侵犯他的个人隐私权。

你们觉得李某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对个人隐私权含义的理解。                               

(四)法律导航 (P44)

3.个人隐私权的含义:也叫个人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希望隐瞒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别人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

(五)“火眼金睛”

(1)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5月13日公布的一份联邦财务报告,布什和他妻子劳拉申报了2004年拥有的财产。布什总统还汇报了所收礼品情况,其中包括价值400美元的随手小折刀,最贵重的礼物是一辆价值2700美元的山地自行车。

(越受瞩目的公众人物其隐私权越易受到侵犯。) 

(2)李某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有多名实习医生在观摩自己的手术过程。(公开了个人的生理特性。)

(3)叶某在自动提款机前取钱时,有好几个等待取钱的人围着她。

(对比:很多银行的在柜台前设置一米线的做法。)

思考:以上材料中的行为侵犯了个人隐私权吗?为什么?

(六)法律导航 (P44)

4.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保护个人隐私权,如……

5.对隐私权的尊重程度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个人隐私权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

(七)你说我说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如:1.未经同意,偷看别人的信件(日记)或手机短信。

  2.在试衣间试穿新衣或在浴室洗澡时,被人偷拍。

3.网站将其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整理成册,卖给某信息公司。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学生被侵犯隐私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原来被经常提起的偷看日记已经退到第三位,翻看手机短信和QQ聊天内容则上升为第一位,另外还有用带摄像功能的手机偷拍等侵犯隐私权的方式。 

(八)案例分析:“小琳的烦恼”

(一)小琳是温州某中学初三(2)班学生,一直以来小琳的成绩总是令父母满意,可在最近几次测试中成绩连续下降,妈妈非常担忧。于是家中就出现:小琳与同学通电话时,妈妈会拿起另一部电话;小琳与同学上网时,妈妈会悄悄地站在她身后;小琳的书包这些天还有被人整理过的迹象-----

你觉得妈妈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

你在生活中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后来你是怎样处理这事的?

过渡句:沟通是最好的做法。然而,当时小琳和妈妈都没有找对方沟通,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后……

(二)一天,小琳妈妈特地到学校向班主任杨老师了解小琳在学校的情况。此后,杨老师非常关注小琳。这天自修课杨老师巡堂来到教室,发现小琳在看一封信,看信的字迹,很像是男孩子写的,杨老师断定小琳在谈恋爱,于是把信抢过来。杨老师要求小琳交待谈恋爱之事。小琳百般争辩最后老师要小琳叫家长,小琳不敢告诉父母。第二天班主任上课时在全班同学面前不仅对小琳连嘲带讽的批评一通还把那封信当众读了一遍,小琳自觉无地自容,冲出了教室,在校外游荡了一天,傍晚时被汽车撞伤了。

你认为杨老师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小琳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九)小结:今天老师举了小琳的事例,这些事也是小琳的隐私,我把她的事拿出来跟大家探讨,你们觉得我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见P45“法律法规”)

新闻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要注意什么?

(参考P45“法律法规”)

问: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可以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在生活中我们的隐私权还可以得到哪些法律的保护?(见P44保护隐私权的主要法律规定 )

(板书)法律对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

            邮政法规定:……

律师法规定:……

(十)探究园:情境研讨“生活中各种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现象”

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怎样认识家长、老师出于关心和爱护而侵犯子女、学生隐私的行为?

参考:①情境中父母、老师的做法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虽然他们主要是出于善意,担心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自己不能妥善处理的事或不能解决的烦恼,但这属于违法行为,我们应加以反对和制止。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家长、老师应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②作为监护人的家长,不应以侵犯隐私权的方式来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而应采取其他方式来了解。如双方以朋友方式谈心,父母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当年的经历唤起子女的共鸣,或找子女的朋友、同学了解情况等方式。这样做,既尊重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又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十一)课后作业   

1、辩一辩:你认为分数是否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为什么?(写出支持你观点的理由。)

(目的:引发学生对隐私权的思考,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角度去理解隐私权,在生活与法律的矛盾冲突中去学习隐私权的内容。)

2、读一读:P48《阅读与感悟》(目的:了解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及表现,拓展知识面。)

 

第二课时:保护与尊重隐私权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了解保护隐私的有关法律条例,这节课就让我们拿起法律武器保护隐私权。(板书课题) 

(二)案例分析一:

最近荣荣遇到了一个烦恼!这还要从上个星期的QQ聊天说起……

(投影QQ上的对话)

苹果 19:57:29

      公交站对面新开家小店,卖肉串,去吃吃看呀?~~

毛茸茸 19:58:01

     会不会不卫生啊?我小学的时候得过肝炎,就是吃了不卫生的东西,很难受的!

苹果 19:58:12

  这样的啊

毛茸茸 19:58:18

   我妈来了,不说了。

第二天,荣荣发现萍萍变了,和她保持距离,说话也隔得远远的,不知道为什么。渐渐地,班上很多同学都知道了荣荣得过肝炎,不少人开始疏远她,荣荣为此感到很痛苦,并且在网上质问了萍萍……

(投影QQ上的对话)

毛茸茸 19:57:41

   你怎么可以把我得过肝炎的事情告诉别人?你这样是不对的!

苹果 19:58:25

   这个事情又不是我捏造出来的,是事实,我没有错!

毛茸茸 19:58:28

    我告诉老师去

苹果 19:58:32

    你去好了,我又没有错!

大家一起来分析:荣荣的做法是否妥当?萍萍的想法有道理吗?你认为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 荣荣告诉萍萍自己的病史,并不意味着萍萍因此有权披露此事,荣荣的病史仍然属于她的隐私。萍萍擅自传播荣荣的隐私是一种侵权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侵害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网络上你觉得哪些东西属于个人隐私?你有被侵犯过的经历吗?(与大家分享)

(学生若讲不出可提示,如经常收到骗人的短信,没用的电子邮件等)

你觉得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讨论)

小结:(“法律导航”P45)

①对自己的一些私人秘密不要到处宣扬;②运用法律制止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结合《每课三练》P31二、1)

 

(三)案例分析二:

最近,珍珍心存许多的小秘密,很想告诉另一个同学,你们觉得珍珍能不能把秘密告诉他人。(如果有一天,珍珍把秘密告诉他人,别人又传出去,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知道了。)

珍珍这么做可以吗?为什么?

遇到以下情境你会怎样做?

1、在好朋友家你看到她的日记就翻开放在桌面上,她又不在。你可以看她的日记吗?

2、李老师让你帮忙发周记本给同学,你可以翻看其他同学的周记吗?

3、小钱的父母在闹离婚,小钱为此很苦恼,她把这件事告诉了你。你的同桌向你打听小钱的事,你会告诉她吗?

小结:你觉得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我们应该怎么做?(“法律导航”P45)

①未经同意,不私看他人的信件或日记;②不私自闯入他人住宅;③不私自发布和传播他人的隐私等。

窥视和传播他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我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隐私权,同样也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

保护隐私,尊重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划线)

 

(四)续案例一:自从与萍萍发生矛盾后,荣荣再也不与别人交流,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你认为荣荣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法律导航”P45末段)

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我们自己成长。

 

(五)学以致用:

1.小王在校传达室拿到小李的信后,心想他是我的好朋友,看看没关系,于是带着好奇心私拆了这封信。小李见信被拆后十分恼火,狠狠地揍了小王一顿。

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两人的行为。

2.期末考试时,由于小明没有认真复习,故在考试中作弊。让自己的朋友通过短信息把答案发给自己,但却被老师当场抓住。老师把手机收上来,并且看了短消息的内容。小明却说老师这种行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请你评价一下小明的话。

3.近来,一种被称作“电子家长”的电脑监控软件在广东的家庭中逐渐流行起来。一些为孩子上网失控而伤透脑筋的家长,尝试着给家里的电脑装上监控程序,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内容。记者在几个广州的家庭里看到了这种“电子家长”,它不但可以由家长来设定子女的开机时段、上网时间和休息时间,也可以过滤掉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并且限制运行某些应用程序,比如游戏等等。更令人关注的是,其监护功能还可以使家长看到孩子的上网纪录、聊天纪录等。

对上述行为你怎么评价?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71维护受教育权(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进一步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明确自己在受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

能力方面:增强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观念和意识,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增强学生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受教育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人才的重要手段。形成和强化青少年学生珍惜受教育机会的愿望和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对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能力和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如下:①联系实际。实际生活中侵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行为和事件目前是比较突出的,但却并未引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视,正因为如此,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辨是非。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正反结合:选取案例要注意正反面协调,以防给学生错觉,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问题,要正确认识。③突出实践:目前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法律概念已经为大众知晓,欠缺的是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所以课堂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从而加强行为实践训练,这样的行为活动也有利于强化维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难点:九年义务教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调查:说一说:我为什么要学习? 

1、导入:古稀老人上大学

2001年教育部作出规定,进一步放宽参加高考的条件,取消年龄和婚否的限制。结果当年全国就出现25岁以上的考生16265人,最大的73岁,实际录取25岁以上学生1924人,其中50岁以上的2人。据《南京晨报》报道,2002年全国年龄最大的考生、73岁的汪侠老人99日开始上学了,汪侠今年的高考成绩为213分,被南京医科大学录取为旁听生,与该校临床医学5年制的新生一起上课。

各抒己见:汪侠老人为什么要参加高考,重回课堂?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国家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正成为学习型社会。)

小结: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板书:一、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2、自学与探究:1、什么是受教育权?

2、为什么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 

3、七嘴八舌:联系我们所学的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历史、音乐……)说一说掌握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出示:漫画《难……》。这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小结: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将教育对人的作用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到接受教育的好处。从公民自身的发展来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

4、感受数据:出示:"2005年某市城镇失业情况表""文化程度与失业人数关系图"

"文化程度与失业人数关系图" ()

思考:看了关系图后,你有什么想法?(知识改变命运)

5、资讯速递:

(引言: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人口众多,文化层次偏低。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比发达国家至少滞后十几年。)

出示:"我国与发达国家(美、日)的大学生人数对比柱状图""我国与发达国家(美、日)的经济实力对比柱状图"

说一说:这两张图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

"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从教育入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活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腾飞,必须依靠教育。得出:从国家的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

6、我来判案:"父亲不让女读书,少女与父对公堂"

江西于都县银坑镇一名十三岁的农村女孩因父亲剥夺了其受教育权而走上法庭,要求恢复其受教育权,继续完成学业。

这位女孩叫谢友兰,200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中。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但是,当村干部找到谢明军劝说他让谢友兰读书时,谢明军却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谢友兰将其父亲告上了法庭。于都县法院受理后,一审判决谢明军立即恢复谢友兰的受教育权,有义务让谢友兰完成学业,并对谢明军作出教育批评,要求他当庭向女儿道歉。

小组讨论与交流:

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

2)如果是孩子自己不想上学,她就可以不上学吗?

小结: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机会和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同时,接受义务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

板书: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7、自学与探究:1、什么是义务教育?年限是多少?

2、我国的义务教育有哪些特征?

3、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怎样保障的? 

1)义务教育的含义:

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年限:九年 

2)九年义务教育的特征:①免费性 免除我们的学费(这是国家对我们青少年的关怀),但仍需交必要的书杂费(为什么不能免收一切学习费用?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材料研读:《浙江省统计局关于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据抽样调查,2003年末浙江省全省常住人口4679.6万人。浙江省全省小学在校学生340.29万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8.49%99.8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初中招生60.72万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84.6%,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

②普及性 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地区都要普及义务教育,无一例外。

还有其他特征,如强制性:是法定制度,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全社会必须遵守。

3)义务教育权利的保障:法律保障、资金(物质)保障、师资保障

8、献计献策:正在上八年级的学生小芳家庭出现了变故,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离家,不知去向。爸爸又常常出去赌博而不做工养家,也不管小芳的生活。新学期要开学了,小芳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不但不给,还训斥她:"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怎么又要我给钱!上学要花钱,就别上了,你也不小了,就去打份工,挣钱养家吧。"

问:小芳的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如果你是小芳,为了争取读书的机会,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 

活动步骤:

1)找两个学生表演,关键在小芳与爸爸的对话上。

2)将学生分成两个组,一组讨论小芳爸爸的一言一行,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一组讨论小芳应该怎样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起来发言,然后同学之间再作补充。

(指导学生抓住义务教育的两个特征展开讨论。)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及应如何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9、学知导行:

就当地情况,查找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

(第二课时)

 1、课前小测:以法说案:请你用上节课学过的法律知识去分析以下的案例!

《小李的故事》漫画分析:

1)“我家儿子上不上学是个人私事”小李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受教育能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我们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所以,从小李自身的发展来说,上学受教育是他的基本权利。但公民受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和推进民主进程,提高公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是关键。所以受教育也是小李对国家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而且小李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对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使他能够依照法律规定接受义务教育。因此,他上不上学不是个人私事,小李爸爸的说法错误。

2、小小游戏:

(手上握有长短不一的两支粉笔,请同学抽取一支,如能抽到长的,本学期政治总评成绩就100分,抽到短的,就0)

你觉得这个游戏规则如何? (不公平)

3、引入真实故事:“一根稻草,两种命运”

那一年,肖琴五年级,妹妹肖燕云二年级。要开学了,两个土家族小姑娘却在妈妈手里攥着的两根稻草前呆住了——“家里只供得起你们中的一个上学,这两根草一长一短,抽到长的去上学,短的留在家里做事……” 

  结果,妹妹抓了长的去上学,并经过勤苦学习,进入了大学。而成绩一向优异的姐姐肖琴只能辍学回家,从此放牛打草,当了农民。劳作一天之后,坐在门口横生的老树旁,内向的肖琴偶尔会目光空茫……

  燕云哭着说:“等将来毕业后,我一定要让姐姐的小孩上一个很好很好的学校,不让这种悲剧重演……”而肖琴想得比较多的是怎样多赚一点钱,帮妹妹读完大学。她说:如果有可能,最想成为一名老师,可以帮助一些没有条件的孩子读书。

(活动目的:感受没有书读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和期盼,引导学生更珍惜国家赋予我们的受教育的权利。)

4、人生AB剧:苏明娟的今昔对比。

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曾拍下苏明娟求学的照片,(出示图片),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苏明娟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和渴望求学的目光,打动过无数热心希望工程事业的人的心。

现在的苏明娟过得好吗?

十多年年间,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她接受希望工程的捐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并被评为希望工程的“全国希望之星”、“爱心助学金”项目的形象大使。20027月,苏明娟参加了高考,被安徽大学录取。今年已被安徽一家银行录用。 

如果苏明娟最终没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她又会过得如何?

5、比一比:与没有书读的孩子做比较,找找我们的优势和差距。我们该如何做?

板书:三、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6、自学与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做?

1、我们要学会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2、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7、课堂活动:角色扮演

返回漫画:《小李的故事》

(续)(2)假如你是老师,你会如何说服小李的父亲?(与同桌合作,进行即兴表演)

参考内容:(1)告诉他小李不上学不是个人私事。

2)向小李父亲讲解有关的法律知识,让他明白不让儿子上学是违法行为。

3)向他强调到学校教育对小李个人成长很重要,请他尽快让小李重新返回校园。

3)假如你是小李,你还会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参考答案:(1)向爸爸宣传义务教育法的有关内容,让爸爸知道不让上学,是违法行为

2)通过法律诉讼的途径,维护受教育权

3)如果确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爸爸拿不出钱交书本费,可以在学校申请国家助学金。

8、我思我行:

1)请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厌学现象。

(如上课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旷课逃课等。)

2)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作为同龄人,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说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热爱学习的意识。)

9、反躬自省:你在履行受教育义务时,做得怎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认识受教育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⒎2    维护财产权(二课时)

第一课时  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继承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不受非法侵害,如何理解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是受到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小组讨论。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板书:一、财产所有权

成语导入:"拾金不昧"

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成语?(学生回答,略)"拾金不昧"指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怎样评价的呢?(学生回答,略)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要大力表扬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这就是"好人有好报"。但是,如果做事时不清楚法律规定,好人未必有好报。最近,我在某一报纸上就看到过这样一则内容:

    出租车司机李某应旅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出租车上。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此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的学生的想法,于是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听到这里,你会怎样评价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学生回答,略)

这个司机善良、有爱心,但是不应该未征得失主的同意自行处理其财物。

丢钱的王某肯定是心急如焚,相信他会找到司机李某。那么如果你是失主,当你找到李某听到他将5000元捐给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会做出什么反应?(学生回答)

让我们继续听听王某的做法吧:

    王某上了火车后发现钱包不见了,经回忆,钱包可能丢在了出租车上,于是他根据票上的车号找到了李某,要求返还钱包中的5000元现金。李某说钱已经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并拿出汇款存根为凭证,因而拒绝返还钱款。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李某返还5000元现金。

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支持)为什么?

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处理?

    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经调解后,李某自愿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拾金不昧为什么还要赔偿,这是否有悖情理,法院做出如此处理的依据是什么?要解决这个疑问,就需要从公民的财产所有权问题说起。

板书: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提问:假设春节期间你收到了1000元压岁钱。(拥有1000――占有)你会如何安排这些钱呢?(买东西――使用,存进银行――收益,捐给希望工程――处分)

结合同学们的回答,列出财产所有权的全部内容。

财产所有权: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占有权: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使用财产取得经济效益的权利。

处分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自己财产的权利,即公民决定其财产的命运的权利。

对财产所有权示意图的分析:()

练一练:不定项选择题

1、某公民在获得体育彩票特等奖500万元后,捐款50万元以支持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行为是(  C  

A、对自己的财产依法占有       B、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使用

C、对自己的财产依法处分       D、对自己的财产依法收益

2.李某用自己的合法收入购得棉衣10套,送给社会福利院老人过冬。李某在行使对自己财产的( B D 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3、金庸先生以一元的版权将《笑傲江湖》转让给中央电视台,金庸先生是行使对自己财产的③④ ) ①占有权    ②使用权    ③收益权    ④处分权

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之后,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处理结果,谁能将法院那样判决处理的理由给我们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学生回答,略)

下面请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都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呢?(学生回答)

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属于自己的财产。请看看这些财产的所有权属于谁?(出示图片:学校的桌椅、路边的电话亭等。)

我们可以将财产分为个人所有财产、集体所有财产和国家所有财产。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公民个人。那么,我国法律规定属于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有哪些呢?

引入公民个人财产的范围:

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

1 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股票;

2 公民的房屋、生活用品;

3 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4 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5 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6 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这个规定强调了合法性。只有合法的财产所有权才受国家法律保护,国家法律不保护非法的财产。

练习:下面哪些不是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为什么?

合法劳动的报酬   个人的银行储蓄   宅基地(×   家养的牲畜   收藏的文物   股票的红利   承包的土地(×   私家车   公民获得荣誉得到的税后奖金   租住的房屋(×   存款的利息   拖拉机等农机用具   有价证券    个人放高利贷的利息(×   公民的私有住房   李某赌博赢得的3000元钱(×  小商贩新进的一批黄色光盘(×

过渡:了解了财产所有权和个人合法财产的范围,那么生活中我们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呢?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依靠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最有力武器。

板书: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国家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阅读教材P60第三段)

我国法律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这是最普遍的做法。

当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时,公民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所有权、请求恢复原状、请求排除妨害、请求赔偿损失等。

②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这是最严厉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法。

板书:二、财产继承权

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尚未真正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但我们也有财产权。未成年人的财产权主要是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的。

保护公民继承权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我国公民的财产继承权主要是通过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实现的。

板书:(1)财产继承的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

法定继承---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进行继承。

遗嘱继承---按照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遗嘱,将财产的全部或部分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数人继承。

练一练:

罗某在生前请来公证人员,预先确定了其死后遗产的分配方案,这种继承方式属于(B)。

A.法定继承                   B.遗嘱继承

看教材58"案例研讨"的图1、图2。 (学生先讨论)

板书:(2)法定继承

①含义:(教材P60

②顺序: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说明:这里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也包括同父异母的或同母异父的。

注意:第一顺序的继承人较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有优先权,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他们都放弃或丧失继承权时,才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之间,并无先后顺序之分。

③分配原则: 

(1)一般均等原则――一般情况下,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应当均等;

(2)协商原则――特殊情况下,继承人协商同意的,继承人继承的份额也可以不均等。

(3)照顾原则――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或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给予照顾;

(4)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传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少分。教师再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图1、图2所显示的问题。

1:女儿是可以继承遗产的。图2:不尽赡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少分遗产。

板书:(3)遗嘱继承

①含义(教材P61

②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③遗嘱的有效性:

A、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具有立遗嘱的能力;

B、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的表示,即不受胁迫、欺骗,遗嘱内容不被篡改。

C、遗嘱内容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D、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两种继承方式的不同之处:

1、继承方式

法定继承中,继承人是按法律规定直接获得继承权的;遗嘱继承中,继承人是根据被继承人所立的有效遗嘱获得继承权的。

2、继承顺序

法定继承要受继承顺序的限制,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遗嘱继承人则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3、分配方式

法定继承中,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不论人数多少一般平均分配遗产;在遗嘱继承中,遗嘱人可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继承,其他继承人就被排除在外。

特别说明:合法的遗嘱继承或合法遗赠行为先于法定继承。

请同学们思考,教材58"案例研讨"3中的问题,张老伯可以立遗嘱把遗产捐赠给他人、集体或国家吗?为什么?(可以。那是"遗赠",见P61第二段)

    教材58页图4中的问题,长辈生前承包的荔枝树能够作为遗产吗?

荔枝树作为集体财产是不可以当作私人遗产来继承的,但是所承包的荔枝树预期所产生的收益却是可以作为遗产来继承的。

提问:在继承遗产时,未成年人和无生活能力的成年人的继承权能否被剥夺?

板书:(4)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当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害时,怎么办?

如果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害,通过协商、调解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应当懂得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按照法定程序来维护我们的财产权益。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张先生从国外带回一架高档照相机,只用了两个月,就被13岁的儿子瞒着他,以2000元的价钱卖给了他同学的哥哥。张先生知道后,向买方索要,并欲将2000元钱还给对方,但对方声称张的儿子有卖相机的权利,他们之间的买卖行为已生效,不同意还给张先生。

讨论:张先生儿子的买卖行为是否有效?张先生此时该怎么做?

案例分析:王某和弟弟从小父母双亡,后被陈某夫妇收养。长大成人后,王某娶妻张某并生有二子一女,女儿王甲出嫁后,经常回娘家料理家务,照顾老人生活,大儿子王乙婚后另过,对父母从不尽孝道,二儿子王丙是弱智儿童。1997年,王某因病去世。在分配遗产时,陈某夫妇、张某、王甲、王乙、王丙、王某之弟均提出继承要求。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对王某的遗产应适用哪种方式继承?(法定继承)

2)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张某、王甲、王乙、王丙、陈某夫妇)

哪些人可以继承王某的遗产?(张某、王甲、王丙、陈某夫妇)

3)在分配王某遗产时,你认为谁应该多分,谁应该少分或不分?为什么?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或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给予照顾(如,王丙);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传时可以多分(如,王甲);有扶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少分(如,王乙)

第二课时        我们的智力成果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智力成果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怎样维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小组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三、我们的智力成果权

(一)情境剧场:(教材59页王玲的遭遇)

小组讨论:出版社有没有侵权?侵犯了王玲的什么权利?(智力成果权)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著作权,创造作品的公民就是该作品的作者,著作权属于作者。依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王玲作为诗词的作者,享有著作权,这是公民的权利,不受性别、民族、年龄的限制。《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6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因此出版社未经作者王玲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许可,擅自选用作者王玲的作品,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应支付作者王玲稿酬。

其实著作权属于智力成果权的一种。智力成果权,指的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又叫“知识产权”(1、智力成果权的含义)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2、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

(二)角色扮演:《假如我是……》(教材P62

教师鼓励学生任选一角色:假如你是编辑叔叔,请你阅读后写一封回信给王波,并与同桌交流。假如你是律师,你该怎样运用法律维护王波的智力成果权?

(学生活动,教师点评)

(三)介绍你最欣赏的智力成果,并分析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拓展活动:“大家的福娃大家护”

奥林匹克吉祥物“福娃”就是一种知识产权。北京奥组委不但拥有福娃的商标权,同时还拥有福娃的著作权,所以,未经奥组委的许可,他人是不可以随意使用福娃形象的。 

但是福娃却被很多人侵权,市面上出现不少福娃的翻版。为了更好地保护福娃,不让他人侵害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请同学们为“保护福娃”出谋划策。 

(学生讨论)略

(五)小结:

    根据今天所学,以及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的理解,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7.3   维护消费权(二课时)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2、教学难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懂得自己的消费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大胆维权。懂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并勇于同经济领域内的违法活动做斗争。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消费大观:

去新华书店购书;去游乐场游玩;去商场买衣服;去理发店洗发……(从中引导学生认识“消费者”的概念。)

(二)侵权曝光:

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呢?

豆腐渣工程、黑心棉、注水肉、黑心月饼、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高压锅爆炸、劣质啤酒瓶爆炸伤人事故、“苏丹红”事件(将用于工业的色素用作食品添加剂,可致癌)、高露洁牙膏含有致癌成分、浸过硫磺的毒姜(最近的电视新闻报道过)……

(三)合作探究:

(1)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是什么?

(2)我国消费者主要享有哪些权利?

1.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 消费者主要享有的权利:(六项权利)

  (1)安全保障权  (人身、财产安全权)--“安全健康消费”

2)知悉真情权(知情权)--知悉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主要成份、生产日期、使用方法、售后服务等有关情况。--“明明白白消费”

3)自主选择权 --选择对象、选择品种或方式、选择买(接受)或不买(接受)

4)公平交易权 --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

5)依法求偿权

6)维护尊严权

小结:安全保障权是消费者各项权利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利。

(四)情境探究:

1、某消费者购买了一个压力热水瓶。一次使用时发生爆炸,将其左眼刺伤,导致失明。经鉴定该瓶存在设计缺陷。消费者向销售者索赔,未果。后又向法院提起诉讼。获赔医药费和3.8万元损失费。

问:该材料说明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利?(安全保障权、依法求偿权)

2、项小姐和朋友去一家日本料理店吃饭,饭后仅两小时,项小姐和朋友同时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肠胃炎”。第二天,她们就拿着医疗卡到店里反映情况,店方刚开始还表示同意承担用餐费和医药费,可是几天后又出尔反尔,以老板不在不能做主为由拒绝赔偿。 

问:该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侵害?(安全保障权(人身安全权)和依法求偿权受到侵害。)

3.漫画(短斤缺两)中的父亲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 (公平交易权)

4.周先生于2005126日在某商场内手机介绍中看到,有一款联想彩屏摄像手机具有“14天超长待机”的功能,冲着这一点与众不同的功能,周先生当即掏钱买了下来。可是,当天周先生就发现,该款手机充电后只使用一天就出现电量不足的警示,与其14天待机时间的宣传相差很远。为此,周先生将手机拿到指定维修部进行检测。但是,对方却告诉他,经检测,手机并没有质量问题,所谓待机14天是指手机要在不放卡的情况下。周先生对此表示不能理解。

问:该消费者的什么权利受到侵害?(知悉真情权)

5.漫画(“不买也得买!)中的经营者是一种什么行为?(强卖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自主选择权)

6.2004112日,消费者李某来到葫芦岛市新城区一家美容美发店染发,由于咨询各种染发剂的价格和性能等方面情况时间稍长,店主便有些不耐烦了,说了一些偏激的话,于是双方发生了争吵。不料想店主居然用贬损的语言对李某说:“想用好的就多花钱,用不起好的,舍不得花钱就别来,没有钱,还想美?!”一气之下,李某来到附近的龙港区工商管理所进行了投诉。

问:这则案例中的店主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知悉真情权,维护尊严权。)

7.刘某在泉州市“爱民珠宝首饰行”,花300元购买了一条18KGP “白金”项链。由于太便宜,刘便问:这是真的吗?营业员耐心地回答:绝对是18KGP“白金”项链,并承诺“一年包换,终身保养”,但刘仍有疑虑,准备退货,多看几家商店再定。不料,话一出口,刚才还是满面春风的营业员马上脸色变了,不仅不同意,还说很多难听的话。其实GP代表的是镀金工业,含金量几乎为零。 

问:这则案例中的营业员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 (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维护尊严权)

第二课时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

(一)“情境研讨”(课本P64),小组讨论:

1)上述情景中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你还知道消费者还有哪些合法权益?

2)应当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图一: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受到了损害。

图二: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受到了损害。

图三: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或公平交易权)受到了损害。

图四:消费者的维护尊严权受到了损害。

应该怎样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

1、有的人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认为是花钱买教训

2、有的人怒不可遏,使用暴力手段报复经营者或销售者

3、有的人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你赞成哪一种方式?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1)消费者要树立怎样的权利意识?

(2)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

1.消费者应具备维权意识:  (两个意识)

1)要注意避免在消费时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伤害。``````

2)要注意商品质量是否可靠、价格是否合理、计量是否准确。``````

2.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寻求解决的途径: (五种途径)

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③向有关部门申诉 

④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还可以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电话,这是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托12315电话,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调解消费者权益纠纷,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经济违法行为,监督管理市场和行政执法。

3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消费维权,营造安全公平的消费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件。

(三)“角色扮演” (课本P65),同桌交流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小吴该不该买书贩的书?为什么他买的书退不成?

2)如果你是小吴,你该怎么做?

1.不该。因为他贪一时的便宜,购买质量有问题的商品,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他购买的书很难退得成。

2.1)小吴消费时,要有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和注意消费过程的维权意识,不能贪一时的便宜,忽视了商品的质量,还有注意索取、保留发票或其他有效证据。

 (2)当自己的消费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③向有关部门申诉 ④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课堂练习:“材料透视”(课本P68“可以这样维权吗?”)

小组讨论:如何看待“李刚打假”这一社会现象?

教师归纳:同学们,当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当依法进行维权,案例中李刚作为消费者具有消费者权利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他的维权方式是不可取的,我认为李刚应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将此事在新闻媒体曝光,这样才能让更多消费者的权益不会受到损害,才能真正达到“打假”的目的。

(五)实践探究:

材料:3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的主题是“消费与环境”,围绕这一主题,各地消费协会在“3·15”前后开展了宣传、维权活动。为配合“3·15”宣传活动,某中学的普法活动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进行一次法律咨询、宣传,解答消费者的有关问题。假如你是该小组的一员,请你参与本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

2)某市民:“前天,我到某商店购买了一件名牌服装,后来经人鉴定是假冒产品,我该怎么办?”请你予以解答。

3)请你就消费者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进行友情提示。

参考:(1)宣传标语: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②“增强消费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2)应理直气壮地向销售者或生产者要求赔偿。如发生消费争议,可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要求调换或退货;如果协商不成,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或向有关部门申诉;如果调解、申诉也不成,可向仲裁机构仲裁,甚至向司法部门提起法律诉讼。

3)①消费者依法享有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维护尊严权等;②消费者购物时应做到:一是尽量到信誉好的大型商场、超市购物;二是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打折销售的劣质商品;三是确认商品标识是否完整(价格、产地、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产品等级、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等)四是索要信誉卡和购物发票。③当合法权益受损时,要通过正当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7.3   维护消费权(二课时)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2、教学难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懂得自己的消费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大胆维权。懂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并勇于同经济领域内的违法活动做斗争。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消费大观:

去新华书店购书;去游乐场游玩;去商场买衣服;去理发店洗发……(从中引导学生认识“消费者”的概念。)

(二)侵权曝光:

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呢?

豆腐渣工程、黑心棉、注水肉、黑心月饼、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高压锅爆炸、劣质啤酒瓶爆炸伤人事故、“苏丹红”事件(将用于工业的色素用作食品添加剂,可致癌)、高露洁牙膏含有致癌成分、浸过硫磺的毒姜(最近的电视新闻报道过)……

(三)合作探究:

(1)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是什么?

(2)我国消费者主要享有哪些权利?

1.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 消费者主要享有的权利:(六项权利)

  (1)安全保障权  (人身、财产安全权)--“安全健康消费”

2)知悉真情权(知情权)--知悉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主要成份、生产日期、使用方法、售后服务等有关情况。--“明明白白消费”

3)自主选择权 --选择对象、选择品种或方式、选择买(接受)或不买(接受)

4)公平交易权 --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

5)依法求偿权

6)维护尊严权

小结:安全保障权是消费者各项权利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利。

(四)情境探究:

1、某消费者购买了一个压力热水瓶。一次使用时发生爆炸,将其左眼刺伤,导致失明。经鉴定该瓶存在设计缺陷。消费者向销售者索赔,未果。后又向法院提起诉讼。获赔医药费和3.8万元损失费。

问:该材料说明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利?(安全保障权、依法求偿权)

2、项小姐和朋友去一家日本料理店吃饭,饭后仅两小时,项小姐和朋友同时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肠胃炎”。第二天,她们就拿着医疗卡到店里反映情况,店方刚开始还表示同意承担用餐费和医药费,可是几天后又出尔反尔,以老板不在不能做主为由拒绝赔偿。 

问:该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侵害?(安全保障权(人身安全权)和依法求偿权受到侵害。)

3.漫画(短斤缺两)中的父亲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 (公平交易权)

4.周先生于2005126日在某商场内手机介绍中看到,有一款联想彩屏摄像手机具有“14天超长待机”的功能,冲着这一点与众不同的功能,周先生当即掏钱买了下来。可是,当天周先生就发现,该款手机充电后只使用一天就出现电量不足的警示,与其14天待机时间的宣传相差很远。为此,周先生将手机拿到指定维修部进行检测。但是,对方却告诉他,经检测,手机并没有质量问题,所谓待机14天是指手机要在不放卡的情况下。周先生对此表示不能理解。

问:该消费者的什么权利受到侵害?(知悉真情权)

5.漫画(“不买也得买!)中的经营者是一种什么行为?(强卖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自主选择权)

6.2004112日,消费者李某来到葫芦岛市新城区一家美容美发店染发,由于咨询各种染发剂的价格和性能等方面情况时间稍长,店主便有些不耐烦了,说了一些偏激的话,于是双方发生了争吵。不料想店主居然用贬损的语言对李某说:“想用好的就多花钱,用不起好的,舍不得花钱就别来,没有钱,还想美?!”一气之下,李某来到附近的龙港区工商管理所进行了投诉。

问:这则案例中的店主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知悉真情权,维护尊严权。)

7.刘某在泉州市“爱民珠宝首饰行”,花300元购买了一条18KGP “白金”项链。由于太便宜,刘便问:这是真的吗?营业员耐心地回答:绝对是18KGP“白金”项链,并承诺“一年包换,终身保养”,但刘仍有疑虑,准备退货,多看几家商店再定。不料,话一出口,刚才还是满面春风的营业员马上脸色变了,不仅不同意,还说很多难听的话。其实GP代表的是镀金工业,含金量几乎为零。 

问:这则案例中的营业员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 (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维护尊严权)

第二课时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

(一)“情境研讨”(课本P64),小组讨论:

1)上述情景中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你还知道消费者还有哪些合法权益?

2)应当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图一: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受到了损害。

图二: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受到了损害。

图三: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或公平交易权)受到了损害。

图四:消费者的维护尊严权受到了损害。

应该怎样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

1、有的人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认为是花钱买教训

2、有的人怒不可遏,使用暴力手段报复经营者或销售者

3、有的人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你赞成哪一种方式?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1)消费者要树立怎样的权利意识?

(2)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

1.消费者应具备维权意识:  (两个意识)

1)要注意避免在消费时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伤害。``````

2)要注意商品质量是否可靠、价格是否合理、计量是否准确。``````

2.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寻求解决的途径: (五种途径)

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③向有关部门申诉 

④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还可以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电话,这是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托12315电话,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调解消费者权益纠纷,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经济违法行为,监督管理市场和行政执法。

3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消费维权,营造安全公平的消费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件。

(三)“角色扮演” (课本P65),同桌交流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小吴该不该买书贩的书?为什么他买的书退不成?

2)如果你是小吴,你该怎么做?

1.不该。因为他贪一时的便宜,购买质量有问题的商品,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他购买的书很难退得成。

2.1)小吴消费时,要有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和注意消费过程的维权意识,不能贪一时的便宜,忽视了商品的质量,还有注意索取、保留发票或其他有效证据。

 (2)当自己的消费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③向有关部门申诉 ④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课堂练习:“材料透视”(课本P68“可以这样维权吗?”)

小组讨论:如何看待“李刚打假”这一社会现象?

教师归纳:同学们,当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当依法进行维权,案例中李刚作为消费者具有消费者权利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他的维权方式是不可取的,我认为李刚应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将此事在新闻媒体曝光,这样才能让更多消费者的权益不会受到损害,才能真正达到“打假”的目的。

(五)实践探究:

材料:3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的主题是“消费与环境”,围绕这一主题,各地消费协会在“3·15”前后开展了宣传、维权活动。为配合“3·15”宣传活动,某中学的普法活动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进行一次法律咨询、宣传,解答消费者的有关问题。假如你是该小组的一员,请你参与本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

2)某市民:“前天,我到某商店购买了一件名牌服装,后来经人鉴定是假冒产品,我该怎么办?”请你予以解答。

3)请你就消费者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进行友情提示。

参考:(1)宣传标语: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②“增强消费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2)应理直气壮地向销售者或生产者要求赔偿。如发生消费争议,可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要求调换或退货;如果协商不成,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或向有关部门申诉;如果调解、申诉也不成,可向仲裁机构仲裁,甚至向司法部门提起法律诉讼。

3)①消费者依法享有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维护尊严权等;②消费者购物时应做到:一是尽量到信誉好的大型商场、超市购物;二是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打折销售的劣质商品;三是确认商品标识是否完整(价格、产地、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产品等级、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等)四是索要信誉卡和购物发票。③当合法权益受损时,要通过正当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第八单元:对社会负责

8.1 社会合作与公平(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懂得社会合作需要公平,公平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通过学习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合作意识,提高对社会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辨别及批判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合作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和公平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合作意识,为学生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教学难点:在社会合作中如何才算公平 

【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合作与社会公平的认识正从模糊向较清晰过渡,处于对合作与公平认识的初级阶段,对合作与公平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合作的全面理解和对公平的判断还显得欠缺,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这些认识的困惑又非常明显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合作,良好的合作离不开公平,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社会公平的观念,为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学会与人公平合作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进程与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一、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导入语: 

环视我们的周围,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合作的场景。在家庭、学校、社会,在生活中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总是与亲人、同学、同事或朋友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结成了这样或那样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情境研讨:(课本P72—73) 

看完《逃命的野牛》和《合作的蚂蚁》后,小组交流:野牛为什么不能抵挡狮子的进攻?蚂蚁群凭借什么力量逃离火海?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参考:因为野牛们不团结合作,冷眼旁观。而蚂蚁们抱成一团,靠着集体的通力合作和团结的力量逃离了火海。启示: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我们要树立合作意识,学会合作。 

美好的生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合作中共同创造。社会生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合作活动,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合作能促进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 

1.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板书

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①……②……。 

()寓言启示:瞎子和跛子的故事 

瞎子和跛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被大火困在一座楼房里,眼看着坐以待毙。但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明亮的跛子聪明地组合成完整的身体,瞎子背起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难免在某些时候或是瞎子,或是跛子,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以弥补我们自身的缺陷。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众人精诚合作的结果,事业愈是伟大,就愈显群体合作的特点。 

2.如何保证社会合作的顺利进行?(板书

现代社会的合作由政府来组织和实施,政府的任务是保证社会合作的顺利进行。 

负责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联合生活实际,举出一个类似的成功合作的实例。 

(如学生们上周参加的班际障碍跑比赛……) 

二、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故事引入: 

  前不久,在上海的世乒赛中,有一场淘汰赛,是中国选手刘国正对德国选手波尔。两强相遇,打得难分难解。在第7局也是决胜局里,刘国正以12比13落后,再输一分就将被淘汰。就是这关键的一分,刘国正的一个回球偏偏出界了。于是,波尔的教练开始起立狂欢,准备冲进场内拥抱自己的弟子。 

而在这一瞬间,波尔却优雅地举手示意,指向台边示意这是个擦边球,应该是刘国正得分!就这样,刘国正被对手从悬崖边了回来,最后反败为胜。而这个球是否擦边或许只在0.01厘米之间,观众看不到,对手也看不太清楚,即使是裁判也可能错判。但波尔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主动示意。 

赛后,当记者追问波尔为何要这么做时,波尔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公正让我别无选择。” 

1.为什么社会合作需要公平?(板书

为了更好地在社会合作中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在社会合作中确立和遵循公平的原则。(划线,课本P75) 

()练习: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开发西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下岗再就业、扶贫帮困、个人所得税征管等工作的力度。开展这些工作 ( C ) 

A、有利于促进两极分化 B、表明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C、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D、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 

()难点探究: 

2.在社会合作如何才算公平?(板书

1)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这就是公平; 

2)良好的合作一定是公平互惠的,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合作中得到应得的利益; 

*(3)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享受社会利益较多的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负担; 

*(4)维护公平还需扶持社会弱势阶层和弱势群体。 

* 公平绝对的平均;公平就是每个人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吗? 

享受社会利益较多的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负担(如对高收入者征收高税收)—多给谁向谁多要,少给谁向谁少取。 

*名词解释:弱势群体--可以泛指所有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方面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如: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常常被视为弱势群体;相对成年人而言,儿童也会被看作““弱势群体;在销售者和生产者面前,消费者通常也会被看成弱势群体;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特指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五类:①“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人;②城乡贫困人口;③城市中的下岗、失业人员;④进城打工的农民;⑤低收入的退休人员。 

举例: 

2005年冬天,西部有好几个地区分别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如泥石流、地震、降雨等,造成很多居民严冬难熬,甚至住帐篷,没有棉衣穿,棉衣被子盖。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捐钱、捐物,帮助受灾地区的灾民度过一个祥和的春节。 

小结:这些举动正体现了我们的社会需要扶持社会弱势阶层和弱势群体,这样才能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所以公平的社会是一个追求人民共同幸福的社会。 

()“角色扮演”(课本P73) 

1.如果你是父亲,你会根据什么原则来分配这四锭黄金? 

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儿子,你希望怎样来分配这些黄金? 

(众说纷纭 

某学校给八年级(1)班一个年级三好学生名额,班主任组织全班投票选举,结果杨芳和朱果脱颖而出,但两人所得的票数相同。由此引起议论: 

甲同学说:由班主任决定吧。” 

乙同学说:老师喜欢朱果,由老师决定对杨芳不公平,还是再次投票比较好。” 

丙同学说:这太麻烦了,干脆让他俩抓阄儿吧。这样机会均等,都不吃亏。” 

(1 )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公平呢

(2)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不公平的事?请举出两个例子。 

()练习: 

下列哪些措施体现了社会公平?( D ) 

①进一步改革税制,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②海南省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杂费,让全省所有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上得起学;③全面免除农民农业税,提高农民收入;④实施医疗改革,让人们能看得起病。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十一)课后作业: 

《每课三练》P57-58选择题1-4P59“自我检测;课本P78-79“阅读与感悟:《在心间播种公平》 

(第二课时

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知识探究: 

1.为什么要树立公平的合作意识?(板书

1)有利于个人的提高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 

2)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幸福 

2.我们如何树立公平的合作意识?(板书)(课本P76) 

1)保持公平合作的观念去和他人相处,去处理面临的问题,去承担自己的责任; 

2)在家庭??????在学校中??????同学之间??????? 

3)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权要求得到公平的对待??????我们也要公平地对待他人?????? 

4)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我们也要给予关注、思考和批判。 

()材料分析: 

材料一:陈雯参加学校征文比赛,满以为自己会获奖,没想到榜上无名。她看到了那些获奖的文章,很不以为然:他们的文章还没有我的好呢!觉得评选很不公平。 

材料二:万兵家在农村,父母辛勤供他读书,他每天放学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认为这是自己应做的,对自己很公平。 

1)陈雯和万兵的观点,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2)陈雯如何面对这一事情? 

3)我们中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怎样做到公平的合作? 

参考: 

(1)我同意万兵的观点。公平就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陈雯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公平,其观点不免偏颇。万兵能保持公平合作的观念,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因此是正确的。 

(2)陈雯应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客观地对待作文落选的现实,变挫折为动力,激励自己更努力。 

(3)(见课本P76第二段

()练习: 

中学生从小要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就应该( B ) 

①在家里,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②在学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③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④对社会,关注和批判不公平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 社会规则与正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制度制度规则的重要性,知道正义的制度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社会活动的公平合作。

②了解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虽然有区别,但目的都是在于保障社会合作的公平;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行为、什么是丑恶的行为。

③懂得正义的四项基本要求。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权利观念、正义感、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初步认识制度规则与正义的关系、道德规范与正义的关系,了解树立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中国人的规则意识现状以及外国人的规则意识,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规则意识,做一个有正义感、遵守社会规则的优秀公民。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做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难点: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初中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对什么是正义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一方面憎恶生活中的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为了自己的一时便利而违反规则。

学生的需要:了解制度规则、道德规范与正义的关系,培养正确的规则意识。懂得怎样做才是正义的行为,从而指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进程与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正义的人?什么样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举例说说你在生活中所见的你认为是正义的人和行为。

一、制度规则和正义(板书)

知识探究:

制度,包括单位的规章制度( 如工厂企业的规章制度、学校的校规校纪、游乐园的游客须知等 )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1.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制度规则。(板书)

政府机构有政府机构的制度规则,工厂企业有工厂企业的制度规则,学校有学校的制度规则。社会合作和社会生活是一个按照制度和规则来管理、运行的系统。

2.正义的制度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板书)

有了合理的制度和规则,社会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社会生活才能够有序地运转,才能有效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交通规则是交通效率的保障。人人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则交通的效率就高,反之,效率就低。有些人只顾自己的效率,而影响他人和整个交通的效率,比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司机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冲红灯,高速行驶,毫不礼让,会造成交通阻塞甚至导致车祸事故!

我们身边已有许多血的教训,但仍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轻视交通规则:如每天放学,我都可以看见马路上有不少学生骑着自行车成群结队地你追我赶,有些还在车的前后载上一两个同学在路上左拐右拐地骑飞车。他们觉得自己很酷,很勇敢。但他们却忽略了交通规则,这其实就等于他们轻视自己的生命,拿自己的生命在开玩笑。这是一种鲁莽、愚昧的行为。他们没想过,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不但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给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管有没有红绿灯,不管有没有交通警察,我们都应该自觉维护交通秩序! 

3.正义的制度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板书)

正义的制度能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所以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遵守规则的制约。

遵守制度规则的人是正义的人。遵守制度规则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

4.不遵守制度规则的行为是不正义的行为。(板书)

故事研讨:《盘子一定要洗七遍》

一名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的餐馆当杂工,洗盘子。那里有这样一个规定: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这样,果然效率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一位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说出了原由,听了他的话,那位日本学生和他疏远了。

   有一次,餐馆的老板抽查盘子的清洗情况,用专用试纸检测出他洗的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少洗了两遍,便把他解雇了。他失业后又到很多餐馆去找工作,但老板们一知道他就是少洗了几次盘子的人都不要他。房东怕他的“名声”影响其他住户要求他退房,学校也希望他转学,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

探究园--“情境研讨”(课本P80) 

1、对比这件事,你怎样看待杨南表哥凡事都要遵守规则的行为?

参考:公平的合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正义的制度规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来支持。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应该是自觉遵守制度规则和公共道德规范的人。杨南表哥自觉遵守制度规则,并要求别人遵守制度规则,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人。

2、有人说,是否遵守制度规则,只是个人习惯和个人素质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参考: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遵守制度规则不仅是个人习惯和个人素质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关系到社会生活是否有序、是否高效、是否正义的大问题。只有人人遵守制度规则,社会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社会生活才能有序地运转。

(用《盘子一定要洗七遍》的事例加以比较,揭示遵守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二、道德规范和正义(板书)

过渡:制度没有规定到的东西,还有道德规范的约束。要维持社会生活的正义,人们除了遵守制度规则以外,还应该遵守道德规范。

1.道德规范与制度规则的区别 (板书)

二者都是属于规则。道德规则与制度规则的不同在于二者起作用的途径不同:单位的规章制度是靠行政力量来贯彻执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是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执行的,而道德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的。另外,制度规则是明文规定的,是必须要做到的;而道德规范并没有明文规定,是人们心中的一些起自我约束作用的内心律令。

2.道德规范的作用:(板书)

道德使我们能判明是非对错,判明“应该”与“不应该”的行为。

有道德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是不正义的行为。

情景剧场--“王莹应该怎么办?” (课本P85),让学生感受道德规范与社会正义的关系。

1、公司老板可以不招聘王莹吗?讲讲你的理由。

2、假设你是公司老板,你会聘用王莹吗?为什么?

3.一般道德标准下的不正义行为:(板书)

(P83第三段列举四小点)

①无正当的理由向他国发动战争;②压迫和残害无辜的人民;

③歧视和排斥他人;④伤害他人的自由和尊严。

4.树立良好道德风尚的意义:(板书)

小结:正义的制度规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保证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运行。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仅是一个遵守制度规则的人,而且是一个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人。

实践与评价--“我思我行”

指导语:靼斯说:“正义就是‘心’。‘心’就是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善’,如果照着这行事就是正义。如果‘心’错了,就要把它拉回正途;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正义……也就是‘心’的正确方向。”你有一颗正义之“心”吗?下面请你来写一写,并与大家交流。

1、在上学的路上,虽然路口亮着红灯,但没有汽车通过,我会……

2、在排队的场合,如果有很多人插队,我会……

3、在公园里,看到有人用石块投掷动物,我会……

4、班里有个同学受到大家的排斥,我会……

5、在电视上看到有些国家有残害人、压迫人的事情发生,我会……

(以“我是个正义的人吗?”引发学生自我剖析,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则的要求。)

三、做有正义感的人(板书)

知识探究: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四点要求)

1.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即通常所说的人权。(板书)

故意伤害他人的生命和身体是最严重的不正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是正义的要求。

2.尊重规则。(板书)

有正义感的具体表现: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产和公共环境,尊重社会公德……

3.尊重自由。(板书)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个人事务进行选择和决策,任何人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

4.承担责任。(板书)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人类整体的一部分,关心个人的命运,关心人类的命运,做有正义感的人,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

 

练习:

一个中学生遇到穷凶极恶的歹徒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 )

A、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

B、主动报告

C、学会自救自护

D、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有人认为,我们未成年人年龄尚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见义勇为的做法不值得我们效仿、学习。你认为对吗?

(参考: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是正义的要求。如果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能够奋起抗争;如果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我们能够声援、救助,这便是正义的行为。我们未成年人虽然年龄尚小,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但面对非正义的行为,我们还是要敢于斗争,只不过在斗争中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智”为,学会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学生王利在乘坐无人售票的公交车时,往投币箱里投了八个一角的硬币。他暗自高兴:少交了两角钱,却没被别人发现。对王利的行为理解错误的是( A )

A、父母挣钱不容易,用这种方式省两角钱可以理解

B、是一种非正义的行为

C、是不道德的行为

D、如果人人都这样做,会使国家受到严重的损失 

小江新买的自行车被偷了,心理很不平衡,看到路边有辆新自行车,于是撬锁把车骑走,被人发现后扭送到派出所。

(1)上述材料中的行为哪些是正义行为?哪些是非正义行为?

参考:偷小江的自行车的行为和小江撬锁骑走他人自行车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将小江扭送到派出所的行为是正义行为。

(2)判断上述行为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善良的行为,应该做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丑恶的行为、不应该做的行为,如不公平地对待别人、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不正义的行为。

  小张是班里的考勤员,一向工作认真,可前几天,他的好朋友小李在铃声响完后才急匆匆地跑进课室,为此小李向小张求情,让小张放他一马。但最后小张还是没有“徇私”,小李这学期的“全勤奖”和“优秀学生”的评选资格因此泡汤了,正因为这样,小李几天都不理小张。班中很多同学对小张的做法也颇有微词。

请对上述材料中两人的行为进行辨析。

(小张的行为是正义的,而小李的行为是不正义的。......

 列车员检票时发现,一个成年人用的是儿童票,但这位成年人坚决不补票,于是检票员拿起他的衣箱就往车外扔,此时,火车正在过桥。“你疯啦!”那位成年人狂喊,“你跟我的票过不去,又淹死了我的儿子!”

请回答:(1 材料中谁是正义的,谁是不正义的?

参考:材料中列车员是正义的,成年乘客是不正义的。

2 你是怎样理解正义的?

参考:遵守制度和规则的行为就是正义的。

8.3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明确一个人首先是公民,这是他的基本社会身份。

②了解社会身份的含义,懂得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有多种社会身份,并明确人们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明白什么叫社会责任,理解社会身份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理解负责任的意义和代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个角度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情感,懂得责任是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观。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已经有所体会,但尚未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多种社会身份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对负责任的意义,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没有深刻理解。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社会身份,相应也有多种社会责任。

教学难点:负责任需要承担代价。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与设计思路】

知识探究 

一、人在社会中的多重身份

1.社会身份的含义:指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2.每个人都有多重社会身份

观察“探究园”中的三幅图片,思考:

(1)你虽然尚未成年,你已兼有哪些不同的社会身份?还能列举出自己拥有的其他社会身份吗?

在家里――父母的子女;在学校――老师的学生;在村里――居民或村民;在商店――顾客;在公交车上――乘客;在公园里――游客;……

(2)你的多重社会身份是哪些因素决定的?你的基本社会身份是什么?(公民)

(3)将来你成年了,你的社会身份会发生什么变化?(成了丈夫或妻子,成了父母或母亲…)为什么?(因为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或他参与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3.人们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

 

二、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1.责任和负责的含义

2.社会身份不同,社会责任也不同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如: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父母的责任是抚养子女……,那么,作为学生、子女,我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

说一说:

我的责任:(1)在学校——(2)在家里—— 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做得还不够?

在家庭中,我们要尽力帮助父母、孝敬父母;在学校里,我们要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积极为集体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应该具备的责任。

 

社会调查大展示:

在一次社会调查中,同学们发现了很多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当这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不良现象集中起来时,大家颇为感慨。以下是社会调查中记录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

(1)有些同学看到同学无辜被欺负,却视而不见,只怕招惹麻烦。

(2)有些同学轮到值日时,出钱雇其他同学代劳,或是敷衍逃避。

(3)有些同学考试经常作弊,甚至以技术高超为荣,沾沾自喜地“传授”给低年级同学。

(4)有些同学看不起成绩不佳、家境贫寒的同学,不愿与他们交往。

(5)有些同学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与在家务农的父母说话,嫌父母没地位。

(6)有些同学花钱大手大脚,超前消费,相互攀比。

这些现象看似小事,与学习无关,却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小事中体现的社会责任。针对上述现象,分析我们应负的社会责任。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1)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2)劳动的义务(责任)

    (3)诚实守信

    (4)团结友善

    (5)孝敬父母

    (6)勤俭节约

小结:每一种身份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请看:

道义大看台:

李学生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

今年2月20日,为抢救两名儿童,在温州务工的河南籍青年李学生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当天,在金温铁路温州黄龙段马坑隧道道口,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两个正在铁轨上玩耍的小孩被吓得惊慌失措。这时刚好路过的李学生毫不迟疑地飞身跑到铁轨中间,右手抓住小男孩就往铁轨外面甩,同时左手去抓较远的小女孩,就在李学生刚抓到小女孩时,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不幸牺牲。质朴的李学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动亿万人的赞歌,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中国,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真情相助,近一个月来,社会各界自发为其家属捐款23万元。

学生讨论回答:

1、李学生的行为是不是法律规定必须要做的?他的行为体现了什么?他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3.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还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道义上的责任包括:诚信、高尚的品格、勇敢、奉献的精神。在偶发的情况下,当别人提出请求,而自己又作出了某种承诺,这就形成一种责任,这是偶然形成的也要去履行,这是道义上的责任。当看到别人被邪恶伤害,处在危险之中,尽管别人没有提出请求,自己也没有作出什么承诺,可以说没有形成责任,但出于道德良知,出于正义感,也自动地挺身而出,出手相助,这是道义责任的最高表现,这种责任心最能体现人性的高贵和光辉。

2、你还能说出感动中国的人物吗?

出谋划策:“小陈的苦恼” (见教材P92-93)

小陈该怎么办?你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要负责任地做好集体的事,就要暂时把个人兴趣和爱好放在一边,或者采取一些办法,求得两者的平衡。

 

三、负责任需要承担代价

负责任要承担代价,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需要承担某些精神上的代价,还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兴趣和利益。

1.(1)负责任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例:学生搞好学习,成人做好工作,教师教育学生等。此外,有时还需要付出金钱。如父母经济上要支持孩子读书,抚养孩子做人;成人要赡养父母,还有意外伤人都要付出金钱。

(2)负责任还需要承担某些精神上的代价。

其原因一是有些虽然是责任,但是不情愿的,做起来就不愉快,就会有精神压力,付出精神代价。例如:在学校,老师要班干部去辅导后进生,但有些后进生不易沟通,不接受帮助,这就造成不愉快,但又非做不可,就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二是因能力有限,信心不足,生怕做不好,也会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例如:在学校,老师推荐学习较好的学生参加省、市学科比赛,这是老师、学校给自己的责任,自己因担心考不好,影响学校荣誉,也会形成精神上的压力,即承担精神上的代价。

(3)负责任还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兴趣和利益。

例如:学生的主要责任就是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当期末考试快到了,为了争取好的成绩,应该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复习上,这就需要暂时放弃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娱乐活动等。

2.责任是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己负责是一致的。

在我们为别人负责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负责。我们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社会、国家对我们负责,三者相辅相成。例如,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培养新人;学生对老师的责任是尊师重教,听从教导;社会、国家的责任是支持学校、发展教育;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是发挥才智,建设强国。可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己负责是一致的。

名言赏析: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美]刘易斯 

问: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责任,负责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道,只有我们人人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人人都负起社会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

8.4 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与个人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承担社会责任时经常会碰到责任的冲突,要学会责任的选择。

②通过学习,掌握在责任冲突时如何进行正确的责任选择,提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负责任的理念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和技巧应对社会责任,勇负社会责任,培养负责的精神。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主体性不断增强,渴望独立,也会有产生主动要求承担社会责任的心理倾向。但由于心理方面不够成熟、在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与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对个人、集体的物质利益的冲突的困惑,以及某些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如“好人没好报”的错误观念),以及某些家庭教育不当等,学生对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一定的迷惘:一方面要求自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可能发现结果与动机的反差又使他们产生畏惧感与心理冲突,产生逃避的心理与行动。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负责任的意义和不负责任的后果。

教学难点:面临责任冲突时如何做出正确的责任选择。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与设计思路】

温故知新: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板书课题)。人在社会中有着多重的社会身份。说一说,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有哪些社会身份?(学生答:子女、学生、村民、消费者、公民、朋友、姐姐等),其中,基本的社会身份是什么?(公民)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你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略)

小结:人在社会中有多重社会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赋予你不同的社会责任。

电影回放:《离开雷锋的日子》((课本98页)

《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了,乔安山(雷锋的战友)救了一名被车撞倒的老人,老人被送进医院得救了,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来了,将他当作肇事者,要求赔偿,老人也因医药费问题而装糊涂。

在乔安山的故事里,你觉得有哪些人他们有着怎样的社会责任? 

老人:实事求是地告之真相

老人的儿子和儿媳:照顾受伤的父亲,了解真相,感谢恩人

肇事司机:及时地送伤者救助

目击证人:澄清事实真相,勿让好人受委屈

乔安山面对诬陷和误会,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困惑中,难道救人救错了吗?

真正的肇事者被抓到了,还乔安山一个清白,同时肇事者还会受到什么制裁?(法律将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如果没有人证明乔安山的无辜,如果交警抓不住真正的肇事者,乔安山该怎么摆脱困境?以后再碰到这种事情他又该怎么办?(见《探究在线》8.4练习题8)

小结:在对责任的承担中,难免还会遇到某些误解和委屈,承担责任经常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和担当道义。真诚、勇敢地面对困难,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困难,就能坚守和提升负责的精神。

你觉得乔安山是个怎样的人?

一个负责任的人是个高尚的人,如果人人都如此,你说我们的社会将如何?我们的民族又将如何?(社会生活井然有序,平安祥和、生机勃勃;我们的民族会赢得世界的尊敬。)

负责任的意义:1、负责任能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1)负责任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2)负责任能铸就我们高尚的民族精神。

“阅读与感悟”:《面试》(课本103-104页)

思考:1、董事长的面试题目是什么?

      2、那个青年凭什么赢得了经理助理的职务?这说明了什么?

3、如果是你,你也会经得起考验吗? 

小结:社会是一张卷子,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答卷,你勇于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社会都将给你亮分。

负责任的意义:2、负责任促进个人自由和进步。

(1)负责任使人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自由。

(2)负责任使人赢得自尊自信。

(3)负责任使人增长才干。

(4)负责任使人获得实际的利益。

故事感悟:针对司机开车,出示两则有关司机责任的典型故事。      

 [新华社发]香港一旅行团在埃及南部遭遇车祸40多人伤亡

2006年1月31日7点左右,在埃及南部红海旅游城市胡尔加达到卢克索之间的公路上,香港旅行团乘坐的旅游巴士翻倒在路边,造成14人死亡,约30人受伤的恶性车祸。车祸是因为司机超速驾驶,在这段路一转弯处因车速过快而翻车。

 

大连市公共汽车联营公司704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停在路边,用最后的力气提起手动车闸。

------把车门打开,请乘客安全地下车。

------将发电机熄火,确保车辆与乘客的安全。

做完了这三件事,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通过对比,谈感想,体会不负责任会带来什么影响。负责有什么意义。

3.不负责任会带来严重后果:

(1)不负责任使社会和他人遭受损失。

(2)不负责任使个人利益遭受损失。

(3)不负责任使个人名誉遭受损失。

医生的责任又有多重要呢?( 出示新近的一则消息 )

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27日电,卫生部近日通报吉林省德惠市人民医院经输血传播艾滋病感染事件。2005年9月28日,吉林省卫生厅接待了德惠市1名艾滋病患者,患者称是在德惠市人民医院输血感染的。

经查发现,给此患者提供手术输血的3名供血者中,有1名有偿供血者于2005年10月20日经省疾控中心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确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名供血者曾于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期间在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心血库有偿供血15次,接受其血液的受血者共有25人,其中6人于调查前死亡;18人被确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现已有两人死亡,16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1人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 继续体会不负责任带来的恶劣影响。)不负责任引发的恶性事件要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结:一、负责任的意义  

探究园--情境研讨:《小敏的困惑》(课本97页)

小敏困惑了,是该救老奶奶还是去考试呢?

(教师针对有错误认识的观点进行引导,但不作是非判断,尊重学生的选择,把问题还给学生。如:如果小敏去上学了,后果会如何?老奶奶可能会死亡,人死不能复生;如果小敏送老奶奶去医院,后果又会如何?误了考试,可不可以补考?假如你是小敏,你会怎样做呢?) (见《探究在线》8.4练习题6)

我们兼有多重社会身份,每种身份都负有特定的责任,社会身份的多重性有时会引起责任冲突,在责任选择中,要着重考虑哪些因素呢?结合课本100页进行学习。

二、责任冲突和责任选择

责任选择的相关要素:时间、相对重要性、可能性

对于小敏当时的情况,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好主意呢?(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善于负责----创新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在责任冲突的时候,懂得责任选择,善于负责)。

如果小敏这样做了,你觉得小敏是个怎样的同学?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勇于负责,善于负责。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个负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