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乒乓球:华彩乐章是“民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0:02:30
华彩乐章是“民歌”
——龚永泉作品中的平民情怀
湖北分社  顾兆农
 
2010年09月13日14: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在我心里,龚永泉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大哥,他无私、坦荡、宽厚,想得开,绝对是珍稀品种。
俗话说,文如其人。意思是,“人”在文中。
先来看老龚的“文”。
2006年3月19日,本报一版加框隆重推出龚永泉的优秀作品《擦鞋者说》。这是老龚在南京街头小店,采访了一位进城务工农民擦鞋的创业经历和感受而写成的一篇稿子。作品文字不多,故事不少,有起有伏,生动耐读。擦鞋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小稿子蕴含大主题,小人物也有大智慧——每个人都可以创新;用心做事,事不平凡。作品刊出后,立即引起社内外的关注和好评。本报同仁及时对这篇稿子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共南京市委书记要求南京日报予以转载。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作为常驻地方的党中央机关报的记者,平时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忙,仅对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工作的报道,就有做不完的文章。驻地方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永远欠地方的。因此,一般而言,记者不大会去注意这些婆婆妈妈的微观的“小事情”。即使偶尔为之,结果也常常不妙,相信,老龚也曾因此“吃过亏”。难能可贵的是,老龚在抓好全省“大事”报道的同时,坚持经常用平民的视角,把目光聚焦到小人物的“小事情”上。
这类“平民小稿”,说的多是一些坊间的平民故事,因为贴心,所以,容易入心,还常常出彩。
今年2月11日,老龚的《走,看年画去》一稿,就又是一篇平民味十足的好作品。一定程度上,该作品与《擦鞋者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是一个人,后者是一群人;说的都是市场上的活动;都有创新的“高招”,强烈的市场意识。该稿文字生动活泼,一看就知道,这是作者深入年画集市,与民间艺人们“神聊”的结晶。诸如“人叫人低头不语,货叫人不请自来”之类的神来之笔,一下就把那位在市场上如鱼得水的卖年画者的“得意相”刻画了出来,有神有气,让人为之感到高兴。
一般认为,这类稿子,在本报难居要位,像调味品,只是丰富一下报纸的色彩而已,不可能是主产品。《擦鞋者说》得到突出处理,是例外,而不是常态。与其说,这是一种“认识”,不如说,这基本是客观事实。本报此类稿子不多,到底是记者写不出来的缘故,还是编辑部一般用不出来的原因?
如何认识这些“民间小稿”?
这类稿子也是“主旋律”,也有导向。倡导创新、创业、闯市场,怎么不是主旋律呢?因此,读者喜欢,领导也一样重视。读者花钱买报纸,不是为了“买个爸爸”来教训(育)自己;读者花时间看报纸,不是“看指示”,而是看信息,看人间万象,看别人是如何致富过上好日子的。舆论当然要讲导向,但“导向”不能整天喊正确的口号,说正确的大话和套话!不能入眼、入脑、入心,我们的劳动只能是徒劳!
这也算是研究老龚“平民小稿”的一点心得吧。
上述是老龚的“文”,再来看老龚这人。
跑了几十年的官场,自己也官至正局,却未染一丝官气,平民本色不改:有小车坐,却不爱不恋,有时还舍“小”求“大”,返璞归真,公交车坐得坦然,自行车骑得怡然,走路小跑似的;烟酒从不沾,应酬是无奈,粗茶淡饭吃得喷香;衣着随意,家居“古代”,嗓门很响。最大的嗜好是逛书店,一站几钟头,全然不知累;最常见的个人消费,是买打折的书,一小捆一小捆地往家拎;最大的享受是读书,诸子百家,博览群书,有滋有味……儿子一般都跟妈更亲,可老龚的小儿晚上醒来时,情不自禁地冲着老龚道:“老爸,我真爱你!”
如此一个有舍有得,有情、有味、有精神的人!
龚永泉,这人,那文,与民相融,厚积薄发。还有一点启发,出彩的稿子多是自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