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区交警大队:中国的社会管理创新走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5:47
中国的社会管理创新走向
作者:师泽生,李猛
来源:学习时报
来源日期:2010-8-3
本站发布时间:2010-8-4 20:23:53
阅读量:72次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社会管理应当适应形势与任务的变化进行理念、体制和方法的创新,逐步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社会管理向度由线性向互动的转变、社会管理服务由垄断向竞争的转变、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由一维向多维的转变。
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
在中国,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元核心地位比较突出,政府的管理活动实际上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活的全面组织者、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以及社会稳定的强力维护者。利益结构单一、社会资源匮乏以及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政府全面的社会管理对于分配有限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确实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政府对社会的全面介入导致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得不到完全发展,公民社会和社会自治发展缓慢。其次,政府在全面履行社会管理权以及公共产品供给权的同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为权力寻租和腐败滋生提供了便利。
面对这种困境,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首先,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其次,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再次,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也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当然,必须明确的是由于我国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尚不完善,因此,在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引导作用。
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明确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责任,对于一些涉及社会公平、民生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领域,比如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不但不能退出,而且要加强投入与管理,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其次,政府应该积极培育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制度环境,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再次,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开辟多种渠道,调动、吸引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最后,加强政府对多元主体的管理和监督。当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从政府转移到非政府组织的同时,政府必须肩负起相应的管理和监督职责,保证多元主体间的依法、有序、高效的良性互动。
社会管理向度由线性向联动、互动的转变
现代社会管理不再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权威,通过制订和实施政策,对公共事物进行线性管理。它强调的是管理主体多中心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过程协作化的多元互动的新型公共治理模式。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线性社会管理模式面临着一些难以克服的挑战。首先,线性的社会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多元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的利益和价值迅速多元化,社会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许多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另一方面仍有大量问题尚未显现。这种社会状态对传统线性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既要处理好向多元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复杂的、紧迫的社会问题,又要能够将潜在的问题消除于未然或者减小其爆发的破坏性。线性的社会管理模式面对这些问题逐渐力不从心,社会发展要求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其次,随着社会事务的迅速增多,处于中心地位的政府规模迅速膨胀,社会管理成本剧增,社会管理效率低下。面对上述问题,实现社会管理向度由线性向互动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
在社会管理由线性向互动的转型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转变社会管理观念,将“信任”融入社会管理过程。政府应该转变观念,抛弃“政府中心”的传统观念。政府应该对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前景报以信心,承认、保护和促进自主性社会的形成,努力构建多元主体间的伙伴关系。其次,明确互动主体的责任。明确的责任制是建设互动型伙伴关系的基础和保证。传统的政府社会管理中的责任是线性的,行政人员仅需要向上级和政治官员负责,责任的界定相对容易。而互动性伙伴关系中包括多种主体间的复杂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只能导致相互间的推诿扯皮,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构筑相应的法规范和制度,明确界定各类主体的职能范围,建立多元主体之间持续、互动、共赢的伙伴关系。总而言之,信任和责任是构筑多元主体间的两个方面,“信任”是基础和动力,“责任”是保障。
与此同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了解社情民意,真正明白社会需要什么和什么样的服务,在诸多社会管理领域和管理程序与环节,努力形成互动关系。不断健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及时化解、消除社会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社会管理服务由垄断向竞争的转变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中,“政府是最习惯于采取垄断方式进行管理活动的,它常常把竞争看作一种浪费和重复……竞争往往使政府的宏观调控变得困难”。政府垄断的方式可以保证广覆盖、均等化、低水平的社会服务,但同时也消除了公共服务机构之间进行竞争的动力和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竞争被逐步引入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竞争机制尚有诸多不足之处。首先,“营利性公共领域”竞争机制缺乏。政府垄断了部分营利性较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由于缺乏竞争压力与风险,政府一方面没有动力建立成本核算、过程监督与绩效管理体系,造成冗员过多、成本过高、缺乏创新的局面;另一方面忽视公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社会管理服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质量低下。其次,投入较多、营利性较差的“强公共领域”的竞争失序。由于营利性公共领域缺乏政府的物质支持和政策规范,导致了公共领域内赤裸裸的逐利现象,强势社会服务部门与私人部门相互勾结,压榨普通公众。社会管理服务领域的垄断和竞争失序,造成了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差、效率低、公众不满意的局面。因此,完善中国社会管理体系的过程不仅仅是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过程,而且要更加注重政府的“补缺位”,发挥政府在规范和引导竞争方面的作用。
考虑到上述情况,我国完善社会管理领域的竞争机制时,不能照搬西方的现成经验,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中的竞争模式。首先,“补缺位”,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体系,为社会管理领域的良性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发展,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职能严重缺失,一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供给中存在竞争混乱、两级分化、质量低下的局面。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公共服务的竞争秩序。其次,在市场准入环节,政府应该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信誉良好、技术先进、成本低廉的企业或非营利组织进行项目合作。再次,在市场监管环节,政府应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一方面,政府与企业都应依据法定的合同来确保合作双方履行各自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须制定完善的绩效评估标准、技术标准、价格标准等,迫使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原则,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最后,应该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的弊端,即市场竞争的利益取向、效率取向和工具取向,可能导致对公平、和谐等价值被破坏,过分强调政府的“退出”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一些公共性较强的领域引入竞争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和确保弱势群体的利益,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由一维向多维的转变
对当代中国社会管理而言,绩效评估的导向功能,有助于推动、引导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和手段的转变,进而有利于建设高效、透明和负责任的社会管理体制。近年来,中国许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借鉴西方绩效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绩效评估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社会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一维倾向严重。因此,应该反思和借鉴西方绩效评估的经验,促进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由一维向多维的转变。
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绩效评估指标多维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相一致,改变绩效进行评估过程中的“唯GDP”的“政绩”模式,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即:发展与秩序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服务产出与社会满意度兼顾,当前显性政绩与未来发展潜力兼顾,量的指标和质的指标兼顾。其次,绩效评估主体多维化,形成各个评估主体功能互补、相互制约的绩效评估体系。一是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并举,政府自身的评估与党的评估、人大的评估、社会专业机构的评估相结合,弥补政府内部评估的片面性;二是重视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作为管理对象的社会和公众对政府社会管理服务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因此,应该将社会和公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公共管理机构绩效的全面性、综合性重要标尺;三是建立和扶持专业的非政府评估机构,如独立的调查机构、大学的研究机构、媒体的评估机构等,这些机构因其独立性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相对客观,并且因其专业性可以保证评估程序和结果的科学性。再次,多维度地看待绩效评估。一方面,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监督作用,客观的看待评估所展现的积极效果和暴露的问题,根据相关的规定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并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发挥绩效评估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估建立有序、透明的竞争机制,激发工作活力,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同时,也要正确认识绩效评估的先天缺陷。由于绩效评估的“结果导向”、“效率导向”和“工具导向”,可能会忽视组织员工价值和尊严,进而导致“绩效评估失灵”,因此采用绩效管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参与式管理、人性化管理等方式,全方位地激励员工,鼓励其通过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应当强化对所有社会管理领域以及社会管理主体的社会管理绩效的评估,防止出现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空白点。

0票

0票
中国的社会管理创新走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俞可平:走向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中的“关键词”-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十大关系-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私有化在中国的走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110501 周永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风险社会中政府管理的转型 中国的社会管理创新走向 中国的社会管理创新走向 日本,一个不需维稳的社会-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日本,一个不需维稳的社会-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一个厚黑的社会-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药家鑫事件的社会危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中国核能将走向何处?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走近真实与《走向共和》-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埃及革命何以走向妥协?-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在逻辑以及未来走向 (上)-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经济的“中国模式”走向终结-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郑永年:强政府、强社会当是中国社会管理的方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笑蜀:讲道理的政治才能让刁民走向公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马骏:国家应该信任社会-中国选举与治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