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摩天轮乐园官网:森林与生态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36:34

森林与生态文化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研究员 余谋昌  来源:中国林业生态文化网  添加日期:2009-11-29  【字号:    【复制】 【打印】  阅读:346次  双击滚动屏幕      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动物以本能的方式生存,现成地从自然界获得生存资料,环境改变时,它以自身的变化去适应环;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通过劳动改变环境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我们有茶文化,音乐、舞蹈和戏剧文化,哲学、宗教、艺术和道德文化,还有“西瓜文化”,如北京大兴的西瓜,个大味美,远近闻名,每年盛夏西瓜上市的时候,举办“西瓜节”,品尝西瓜,并以西瓜为媒,开展招商引资,进行文化交流。如此种种,这是具体的文化形式。文化形式有无限多样性和丰富性。
  什么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历史形态。人类史上曾经历三种文化形态。
  人类最早的文化是自然文化。那时的人类生活,既是自然而然的,又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的生活同动物一样,主要现成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完全服从生态规律,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一种“自然性”,人们重视和尊重自然。
  古代社会的文化是人文文化。它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伦和人事,人文科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成就,但自然科学仍以经验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古代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成果。中国人文文化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成就。
  现代社会的文化是科学文化。工业文明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核心。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使人类生活现代化,而且表现在政治、军事和其他文化的方方面面。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工业社会是以科学文化为支柱的社会。
  现在,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在经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这三个阶段之后,正在向生态文化的方向发展,开始人类文化史的新时期。人类文化发展的这种历史进程,表现在全部社会生活中,与四种历史文化形态相适应。
  例如,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中心产业,从渔猎-农业-工业-生态产业;社会中轴,从道德-权势-经济-智力;社会主体,从公社社员-奴隶和奴隶主、地主和农民-工人和资本家-知识分子;社会主要财产,从动植物-土地-资本-知识;技术形式,从人的体力应用-畜力使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能源形式,从人的体力-薪柴和畜力-化石燃料和电力-太阳能;哲学表达式,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天命论-人统治自然-尊重自然;主要环境问题,从物种资源丧失-土地和森林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文化时代的主要环境问题,现在还不知道);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历史阶段的发展中,后一阶段包含前面阶段发展的内容。例如,人文文化发展中包含自然文化;科学文化发展中包含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发展中包含前面三种文化,但是它们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同样,以社会中心产业为标尺划分社会形态,在农业社会中农业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但采集和狩猎依然存在;工业社会中工业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但渔猎、农业依然是重要产业,只是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生态文化社会,生态产业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它不是否定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而只是抛弃它们的不完善方面,采用新技术(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0世纪70-80年代,这是传统文化沿着它的价值方向发展,达到其顶峰的年代。这时,传统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率,能源和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发达国家的高消费生活水平, 以及人口增长率等,传统文化的所有重要指标都达到它的最高点。同时,伴随这些文化成就达到最高点,它所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如世界第一次出现资源全面短缺的现象;人类第一次在变老,人口老化的现象开始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全球性问题,环境问题第一次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等等。
  这样,人类文化就面临一次重大历史性的转折。传统文化,在达到它的最高成就,而它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普遍出现的时候,就成为一种衰退中的文化,开始走下坡路了。它被一种新的上升的文化所取代,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这种新的上升中的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人类新文化称为“生态文化”,这是从其价值观定义的:生态文化,从狭义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它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
  我们把新文化定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即生态文化。这是从它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两者不同相互比较而提出的。
  工业文明发展的300年来,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的主要价值观。它认为,世界万物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因为人有价值,而且只是人有价值,人是自然的主人、主宰者和统治者;自然界没有价值,它只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与工具,“只有受人改造的份儿”。依据这样的价值观,人类行为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的文化创造,对自然界采取了两个主要行动:一是把大自然作为索取资源的仓库,向自然界索取越来越大量自然资源;二是把大自然作为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向自然界倾倒数量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复杂的废弃物。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是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造成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短缺为表现的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传统文化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它具有“反自然”的性质。这是传统文化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生态文化,确立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观点,摈弃传统文化的“反自然”的性质,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一系列选择和转变。
  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的选择: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体制变革,调整人的社会关系,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如改变传统社会不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机制,而具有自发破坏环境的机制的性质,使环境保护制度化,社会获得自觉保护环境的机制;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建立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向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过渡。
  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的选择:改变掠夺和浪费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建设以生态技术为核心生态产业,实现向物质循环的、无废料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过渡。
  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的选择:在承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实现科学、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发展“生态化”,使人类精神文化沿着符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在生态文化建设中,除了价值观起先导作用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森林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人们把未来的文化称为“绿色文化”,或“绿色文明”,未来发展要走一条“绿色道路”。这就生动地表明,森林在人类未来文化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
  大家知道,森林是把太阳能转变为地球有效能量,以及这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总枢纽。地球上人和其他生命都靠植物、主要是森林积累的太阳能生存。地球陆地表面原来70%被森履盖,有森林76亿公顷,这是巨大的生产力。它的存在是人和地球生命的幸运。现在,虽然森林仅存20多亿公顷,履盖率不足30%,但它仍然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强大的第一物质生产力。在地球生命系统中,森林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30%,但它占陆地生物净生产量的64%,它与草原和农田比较,森林、草原和农田生态系统所固定太阳能总量,按每年每平方米计算,分别为18.45千卡、5.4千卡、2.925千卡;森林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是草原的3.5倍,是农田的6.3倍;按平均生物量计算,森林是草原的17.3倍,是农田的95倍;按总生物量计算,森林是草原的277倍,是农田的1200倍。
  森林是地球生态的调节者,是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枢纽。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森林的光合作用开始,最后复归于森林环境。例如,它被称为“地球之肺”,它吸收大气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是“天然净化器”;每公顷阔叶林,每天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全球森林每年吸收4000亿吨二氧化碳,放出4000亿吨氧,是“造氧机”和二氧化碳“吸附器”,对于地球大气的碳平衡和氧平衡有重大作用;森林又是“天然储水池”,平均33平方公里的森林涵养的水,相当于100万立方米水库库容的水;它对保护土壤、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有重大作用。这些价值没有替代物,它作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最重要方面,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对于人类文化建设,森林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例如:
  (1)森林的经济价值,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如建筑材料、工业原料(纤维、树脂、烤胶、药材等)、燃料、木本油料和果品等。它有大量的商品性产出,仅木材一项,全世界每年原木生产和消费约在30亿立方米的规模。它们对人类经济是必须的,具有商品性价值。
  (2)生态价值,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强大的生产力,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枢纽。有的学者估算,它的非商品性价值比经济价值大20多倍。我国林业部的一个研究小组,按林分、林地和森林环境资源三部分,估算我国森林的价值:林分,用货币反映森林立木资源的价值为25007.59亿元;林地,包括有林地、宜林地和采伐迹地,它的价值为33496.55亿元;森林环境资源,主要是它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放氧、调节气候和保护环境的其他功能,其部分价值为78980亿元。三项共13万亿元。
  (3)科学价值,在生态系统这一组织层次科学地认识森林,建立特殊的生命科学体系,森林科学体系。
  (4)娱乐价值,人们在森林开展旅游、娱乐和健身活动。
  (5)美学价值,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有的学者在论述森林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文化创造需要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森林是环境中的主角。把森林、树木都砍了,伐了,其实就是把艺术、哲学和科学创造灵感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给毁了。
  (6)生物多样性价值,森林是生物多样化的仓库,例如在一块40公项的热带森林,有1500种开花植物,750种树,400种鸟,150种蝴蝶,100种爬行动物,60种两栖动物,以及难以计数的昆虫等。有人估计,热带雨林至少包含着地球上50%的物种,甚至90%的物种。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与森林破坏相关。1992年世界人类环境大会,讨论生物多样公约和气候变化公约时,会议“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7)医药价值,森林是人类医药的宝库。
  1997年6月15日英国报纸报导,科学家从非洲矮脚树的树皮中提取出抗癌化合物,它的分子表达式是Combretastatin,这种药物能破坏对癌肿块的血液供应,使用一次就能使癌肿块95%的细胞因缺少供血而死亡。因它破坏一个皮内细胞就可以杀死1000多个癌细胞,因而用量很小,减少了副作用。科学家说:“这种药在使用后取得的效果可能非常惊人。在用药2小时后,某些肿瘤的血液供应就被切断了。我们可能由此研制出一系列新药,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端。“ 科学家还说:所发现的化合物,“它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简直太复杂了,以至没有任何化学家敢说‘我能把它设计出来’。如果我们不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这些物质,它们就永远不会被发现。大自然永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化学家。”
  也就是说,无论从生态学(生命维持系统)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国民经济基础)的角度,森林作为地球上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线,是人和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没有任何代替物,它具有最高的价值。森林的问题,是关系地球上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森林的地位问题时,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薰华先生提出,在农林牧副渔的排列次序中,应把林放在首位。他说:“过去将农业(大农业)的内部构成,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副业,按重要次序排列为:农、林、牧、副、渔。这种排列不够科学。森林是生态系统的支柱,没有‘林’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就没有农、牧、渔的发展。‘林’是人类生存问题,‘农’是人们吃饭问题。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森林砍光了会使整个人类难以生存下去。因此‘林’应放在首位。至于工、副业为非农业正业,应放在末位。所以,比较科学的次序应是:林、农、牧、渔、副。”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热爱森林,重视森林的价值,提高森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建设森林,保育森林,使中华大地山常绿水常流,中华儿女沿着绿色道路走向美好的未来,在地球上诗意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