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坡派出所所长:中国最早的春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08:11
春联的起源
------最早的对联有两种说法,之间相差四百年
良狮益友恭贺朋友们春节快乐!


什么是对联 “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今联古,古今无事不成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广义上属于诗的范畴,它是书写或者镌刻并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它器物上的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一种最短的文学表达形式。它是用上、下两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结构而组成的一种汉语言艺术和装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炼和艺术化的反映。对联,作为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被广泛应用。小至婚丧嫁娶,记事抒怀,大至国家大典,政局分争,无不应用。脊联、寿联、挽联、贺联、名胜联、宅第联、答赠联、中堂联,名目繁多。后来,它不仅冲破了一般的喜庆范围,进入名山大川,佛殿书院,清泉仙洞,画阁芳园,亭榭馆所,而且应用到宗庙祭祀,寿诞生辰,营建修造,落成迁进,出行远游,入学考第,送往迎来……总之,一应大小事务,都有对联做为品题赠答。

春联的起源
春节贴对联是我国广泛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文化习俗。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在厅堂房门上贴一副红彤彤的书写着各种吉祥语言的春联,顿觉满目生辉,喜气洋洋,点缀着节日气氛,凝结着全家人对幸福来年的无限期望。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那时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俗。人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就被称做“桃符”。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要到明朝初年了。清代学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而且还趁兴亲笔题联,一赐大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一赐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联就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起来,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过去挂桃符的习俗。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朱元璋这个封建皇帝的一大贡献。且看对联天子朱元璋赞美金陵秦淮河之美的一副对联:“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情痴梦,几辈痴人。”意指南京之美。

最早的对联
最初,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为题桃符。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一类压邪话和符咒。后来有人在题桃符基础上题联语。联语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都是吉语佳话,文字工整,长短对等,又讲求对仗。

题联语的做法到五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之日令学士辛寅逊及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贴寝门,因嫌题词对仗不工,就亲笔写成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皓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而这两句桃符诗就是后来大家公认的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又有新据考证,中国对联第一人并不是孟昶,而是比他早四百多年的南朝梁代刘孝绰。刘孝绰在建康做官,这个人非常有才,喜欢帮助别人,但帮了别人之后又常常挖苦、戏弄别人,所以虽然做了许多好事,但最终没有人说他好。后来辞官不做,怕别人打扰他,就写了一副“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的对子贴在门上,拒绝别人上门访问,这才应是中国第一副对联。

到了宋代,对联开始兴起。苏东坡访王文甫,就曾赠王一副“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的对联。但当时的对联还称桃符,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