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政府门户网:《抱朴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42:58

《抱朴子》

开放分类:中文书籍书籍哲学著作文学文学作品

编辑词条分享

  • 新知社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腾讯微博
  • 移动说客
  • 网易微博
  • 开心001
  • 天涯

抱朴子”是“《抱朴子》”的同义词。本词条由suijunshan创建,已被浏览8292次,共有10位协作者编辑了5个版本。最新协作者:xiaoli8751松仁富兰克林兵临城下6宁静的心

《抱朴子》为东晋时期葛洪所著,分为内外两篇,后来被作为道教经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对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而内篇是葛洪对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炼方法的阐述。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 1 简介
  • 2 名书简介
  • 3 背景搜索
  • 4 内容精要
  • 5 专家点评

《抱朴子》 - 简介

《抱朴子》书影

《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1]

《《抱朴子》一书不但提出儒道双修、互为融合的主张,还提出了许多关于美学艺术的新见解,对南、北朝以及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颇深。

《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去祸之事;外篇则云人间得失,论世事臧否。

《抱朴子》 - 名书简介

作者:葛洪
类型:学术论著
成书时间:晋成帝咸和年间(公元4世纪上叶)

《抱朴子》 - 背景搜索

葛洪之像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这是杜甫赠李白》诗中的两句。诗中提到的葛洪,就是晋代著名炼丹家,金丹道教始祖。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郡(今江苏省)人。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中贫穷,买不起书籍纸笔,只好上山砍柴卖钱买纸墨。当时,书籍很贵,他只能借别人的书,连夜抄下来,供以后阅读。经过长期的刻苦攻读,青年时代的葛洪就已博览群书,以儒学闻名乡里。他非常爱好“神仙导引之法”,其渊源来自于他的从祖父[2]

葛洪的从祖父名葛玄孙吴时从学于方士左慈,传说后来得道成仙,号曰“葛仙公”。他耗尽毕生心血研制了炼丹秘术,将此术传给了弟子郑隐。葛洪少年时拜郑隐为师,继承了从祖父的炼丹之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术,葛洪又长途跋涉,南下师事南海太守鲍玄。鲍玄也是道教人物,非常器重葛洪,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晋惠帝太安二年,义阳人张昌石冰在荆州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流民起义。12月,晋义郎周屺联合前南平内王矩起兵江左,共推吴兴太守顾秘都督扬州九郡军事,发动江南豪士共同起兵围剿石冰。二十几岁的葛洪也募集了数百人与各路大军共同进击,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加官为伏波将军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2月,石冰徐州之战中被张统所杀,起义失败。葛洪性格木讷,不好荣利,在平息石冰事件中,屡立战功,事后却从未提及。为了搜求异书,提高自己的学识,葛洪又北上京师。时“八王之乱”未平息,同时江东又发生了陈敏领导的农民起义,天下兵乱四起,人心惶惶。葛洪于是南下避祸,在广州刺史稽含军中任职。稽含被害后,葛洪便留在了广州。他留居南方十多年,直到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才返回故乡

元·道教葛洪泥塑

司马睿东晋王朝建立后,极力笼络江南土著士族。葛洪因征讨石冰有功,赐爵关内侯。晋成帝咸和(326-335年)初年,司徒王导征召他为州主簿,不久又升迁为咨议参军。这时葛洪已经年老,听说交趾出丹砂,于是向朝廷提议,希望出任广州句漏县令。晋成帝认为他资望高,任一个县令未免太低。他却说:“非欲为荣,以有丹尔。”晋成帝也希望有人能炼出仙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于是答应了他。葛洪途经广州时,被刺史邓岳强留,便在罗浮山修道炼丹,继续著书立说。他在总结前人炼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抱朴子》一书。此书分为《内篇》《外篇》。《外篇》50卷,主要讲述儒家的处世之道。《内篇》20卷,主要论述道教理论,并对丹方药术有所论述。

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的一天,邓岳接到葛洪的一封来信,打开一看,上写九字:“当远行寻师,克期而发。”邓岳来不及收拾,便匆忙骑马上路。罗浮山上,香雾缭绕,葛洪沐浴更衣,盘膝而坐,徒弟垂立两旁。日近中午,徒儿上前探视,葛洪双眼紧闭,形同入眠,但气息已绝,享年81岁。等到邓岳飞马赶来时,葛洪早已魂归西天,但脸色光滑红润,四肢柔轻如初。众人抬起其尸首,准备入殓时,感到轻若无物。后来大家还议论此事,认为葛翁的尸体已经化解,魂魄也升天为仙。

葛洪一生著述除了《抱朴子》外,还有医书《肘后备急方》,以及托名刘歆《西京杂记》《神仙传》两部小说集。《西京杂记》文笔简洁,篇幅短小;《神仙传》情节复杂曲折,描写细腻。两部集子都对后世小说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葛洪移居图》

晋惠帝太安二年,义阳人张昌、石冰荆州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流民起义。12月,晋义郎周屺联合前南平内王矩起兵江左,共推吴兴太守顾秘都督扬州九郡军事,发动江南豪士共同起兵围剿石冰。二十几岁的葛洪也募集了数百人与各路大军共同进击,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加官为伏波将军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2月,石冰在徐州之战中被张统所杀,起义失败。葛洪性格木讷,不好荣利,在平息石冰事件中,屡立战功,事后却从未提及。为了搜求异书,提高自己的学识,葛洪又北上京师。时“八王之乱”未平息,同时江东又发生了陈敏领导的农民起义,天下兵乱四起,人心惶惶。葛洪于是南下避祸,在广州刺史稽含军中任职。稽含被害后,葛洪便留在了广州。他留居南方十多年,直到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才返回故乡

《灵丹入鼎图》

司马睿的东晋王朝建立后,极力笼络江南的土著士族。葛洪因征讨石冰有功,赐爵关内侯。晋成帝咸和(326-335年)初年,司徒王导征召他为州主簿,不久又升迁为咨议参军。这时葛洪已经年老,听说交趾出丹砂,于是向朝廷提议,希望出任广州句漏县令。晋成帝认为他资望高,任一个县令未免太低。他却说:“非欲为荣,以有丹尔。”晋成帝也希望有人能炼出仙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于是答应了他。葛洪途经广州时,被刺史邓岳强留,便在罗浮山修道炼丹,继续著书立说。他在总结前人炼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抱朴子》一书。此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外篇》50卷,主要讲述儒家的处世之道。《内篇》20卷,主要论述道教理论,并对丹方药术有所论述。

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的一天,邓岳接到葛洪的一封来信,打开一看,上写九字:“当远行寻师,克期而发。”邓岳来不及收拾,便匆忙骑马上路。罗浮山上,香雾缭绕,葛洪沐浴更衣,盘膝而坐,徒弟垂立两旁。日近中午,徒儿上前探视,葛洪双眼紧闭,形同入眠,但气息已绝,享年81岁。等到邓岳飞马赶来时,葛洪早已魂归西天,但脸色光滑红润,四肢柔轻如初。众人抬起其尸首,准备入殓时,感到轻若无物。后来大家还议论此事,认为葛翁的尸体已经化解,魂魄也升天为仙。

葛洪一生著述除了《抱朴子》外,还有医书《肘后备急方》,以及托名刘歆的《西京杂记》《神仙传》两部小说集。《西京杂记》文笔简洁,篇幅短小;《神仙传》情节复杂曲折,描写细腻。两部集子都对后世小说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抱朴子》 - 内容精要

葛洪

据《抱朴子·自叙》称,葛洪自己从弱冠之时就“草创子书,会遇兵乱,流离播越,有所亡失,连在道路,不复投笔十余年,至建武(317-318)年中乃定。凡著内篇20卷,外篇50卷”。“其内篇有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去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实际上,这只是他自己的说法。他本人既不是真正的道家,也不是真正的儒家。他的道学是金丹道教,他的儒学是道教化的儒学。

《内篇》20卷主要宣扬了以炼丹成仙、符箓消灾为核心的道教思想。葛洪的这一思想承接了老庄先秦道家的哲学,并给以宗教化的解释,从而建立起一套彻底宗教化的神秘的道教神学。“玄”近似于老子的“道”,在老聃的哲学中道是指奥妙的宇宙本体,到了葛洪笔下都被演化成了一个万能的创始主: “ 玄者, 自然之始祖, 而万殊之大宗也”,“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徊旋四七,匠成草昧” (《畅玄》)。“玄”不仅是宇宙发生的总根源,而且支配着万象变化日月星辰因之而行,天地云雨因之而成。老聃在《老子》一书中对道的解释如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的道,在《抱朴子》中已进一步发展为“涵乾括坤”的东西。它和“玄”一样,既与客观宇宙联系,也和万物的生长联系在一起。《畅玄》中说: “玄之所在, 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 用之者神, 忘之者器, 此四玄道之要言也。” 得玄道者“咽九华于云端,咀云气于丹霞。此徘徊芒昧,翱翔希微,履略蜿虹,践跚旋玑”,此即为逍遥遨游于天上的成仙得到之士。道家认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而葛洪则认为: “道起于一,其贵无隅,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而且将“一”人格化,提倡“守一”之法。《地真》说: “一有姓字, 服色, 男长九分, 女长六分。” “一”藏于人的丹田之中,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

东晋·铜俑

应该说,葛洪在《抱朴子》中吸收了传统道家理论,却又融入了炼丹修仙的因素。或者说,道家理论在葛洪的笔下已成为得道成仙的附属品。因此葛洪的道教被人们定格为“金丹道教”。

《抱朴子·外篇》共50 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是其主要目的西晋王朝司马炎建国以来,呈现过短暂的繁荣局面,“太康盛世”不久,便陷入了外忧内乱的动荡泥潭。“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使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承受着无尽的灾难。生活于其中的葛洪并未苟且偷生、得过且过,而是用他的笔在《抱朴子·外篇》中以“不忍违情曲笔、错滥真伪”的精神,真实而大胆地展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或直接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或托古刺今、借题发挥。透过这些文字,西晋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风俗的败坏、官吏的腐朽、百姓的疾苦,一览无余,历历在目。其观察之深刻、笔锋之犀利、情感之激烈,在“虚美隐恶”的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

除了揭示社会现实外,《抱朴子·外篇》所涉及的问题也相当广泛。如《尚博》篇中指出:“俗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许今之才士,不减古之枯骨?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所患矣。”尖锐地批驳是古非今的保守风气和重闻轻见的陋习。《省烦》篇中亦主张治理国家不必拘于古制:“夫三王不相沿乐,五帝不相袭礼,而其移风易俗安上治民一也,或革或因。”

《抱朴子》 - 专家点评

葛洪的政治主张,既不同于西汉阳儒阴法,也不同于晋代的虚伪名教,又不同于先秦法家的治国之策,他主张儒道兼用,从治心入手达到行礼乐的目的。综观葛洪的思想,不难发现,葛洪的思想体系中儒道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塞难》中说:“养性者,道之余也;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匪独养生之一事也。若儒道果有先后,则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文中详细论述了儒学与道家的一致性,具体主张似乎不同,却皆为社会教化所不可或缺。其实,从《抱朴子》一书看,外篇属儒家,内篇属道家,合而成一书,这种情况本身就证明了葛洪儒道双修、互为融合的主张

此外,《抱朴子》中还提出了许多美学艺术的新见解。由儒学思想出发,葛洪推崇历史上的子书著作,而轻视诗赋文学作品。并在今胜于古的史学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今胜于古的文学观《钧世》中说:“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其功业相次千万者,不可复缕举也。世人皆知之快于曩矣,何以独文章不及古!”社会是不断发展,作为反映社会文学也必然随之而发展变化,以便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葛洪由此而论:今胜于古,并在《钧世》中举出具体的作品来进行今古对比。同时葛洪还认为文章内容文辞诸方面优劣悬殊主要取决于作者的禀赋才气,参差万品。“或浩漾而不渊潭,或得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葛洪认为作者的才气有清浊之分,强微之别,因此作品的成就和风格必然呈现为千差万别,而才气最终归源于人的先天禀赋。此论虽然不免过于武断、主观,却也指出了文学创作总风格才情的关系问题

葛洪的著作和他的文艺思想,都对南北朝以及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抱朴子》 - 妙语佳句

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子敌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抱朴子》 - 相关资料

《肘后备急方》;《玉函方》;《金匮药方》

《抱朴子》 - 词条分类

葛洪;学术论著;中国名书;传世经典文学;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