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白鹤作品集武神:伪爷们气质与高大全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22:17:16

   看了有几天,承认在国内的电影环境里,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甚至也可以说是好电影,我愿意给它5分。但这里,不想再重复已被影评软文说滥了的溢美之词,我假装一下遭人讥讽的“小清新”,这里罗嗦上几句。其实也不是批评,只是想说说自己看到的、希望的和担心的。
     
  一、用荒谬和速度掩盖缺点
  
   如果说《赵氏孤儿》《唐山大地震》等等电影有逻辑硬伤的话,《子弹》的故事并非尽善尽美,甚至可以说,它逻辑上的毛病如果加在一起,也绝不比别的电影少,只是没那么集中出现而已,另外,更主要的是,姜文用自己的聪明和才华,找到了一种“姜式逻辑”解决之道——一来是制造了一个荒诞的故事背景和氛围,来破观众的“认真”,二来是加快了叙事节奏,用速度来破你的思考。
     
   说到荒诞:一开场他就用马拉火车跟大家伙打招呼——“你可别跟我认真啊!我就是玩玩。”(当然,聪明的姜文这话可不光是跟认真的观众说的,也是跟电影局审查部门说的,效果也很好很成功。)电影推动过程中,荒诞的事儿就更多了,老六剖腹自证无罪,老六和县长夫人那两个怪异的墓碑,扔钱砸玻璃听响……太多了,他就是要“不正经”。
  
   另一个就是“提速”,姜文是靠快速的节奏来遮掩电影逻辑上的缺陷,是个没办法的办法,也是个很聪明的办法——逻辑问题还在,但不给你时间发现和琢磨。
  
   其实,有很多情结真的是为了好玩儿而好玩儿的,或者是为了圈子里群high的需要,它们对于逻辑的伤害,导演全都靠“提速”来弥补,而不是祛除,这说明好玩儿对于导演来说太重要了,所以他愿意让渡一些故事的合理性。
  
   这个“荒谬”的办法我是接受的,而且觉得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但不宜常用;“提速”的办法很聪明,不过不是根本性的解决之道。说到家这些到底还都是“机巧”,如果故事真的瓷实,也都用不着动这些脑筋了。或者,这是一种票房至上、反理性的、强调观影“当下感受”的“新”价值观,电影的整体水准已经不再是考虑的重点。
  
   如果真是这样,这是令人担忧的变化。
  
  二、伪爷们气质与高大全情结
  
   如果说荒诞和提速还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技巧”,那么“伪爷们气质”和“高大全情结”则是这部电影里不那么让人喜欢的一面。
  
   很多观众都说——“纯爷们儿”!
   可是,你们不觉得这“纯爷们儿”其实不那么“纯”吗!不觉得这个男人太“脸谱化”了、太“高大全”了吗?
  
   他太表象化了,他胡子拉碴、骑着高头大马、喜欢放枪、有勇有谋;他既是有着野味儿的土匪,又是有着洋味儿的海龟,还是有着革命背景的松坡将军(蔡锷)的得力干将;他对女人有礼有爱、杀富济困追求公平,他还幽默、还宽容、还较劲、还豁达;他既有打家劫舍的糙,也有听莫扎特的雅,还有深谙日本介错的酷;他懂外语、有能力、很神秘……;更要命的是,他不光能够成功,还能拥有成功之后的“英雄落寞”(我真是服了姜文:他都英雄了,他竟然还要个落寞!太有英雄情结了,太想高大全了,就连打了胜仗得了天下,最后还要让兄弟女人离弃,来成全自己的孤独凄美的身影,靠,不带这样儿的!),真他妈的是要啥有啥,角色设计完全奔着“绝对性感”去的。
  
   这一来,这个人物就不真了,因为他太完美、太高大全从而使他浑身散发出来的“爷们气质”失去了合理的逻辑支撑,再直接点儿说——这个“爷们儿”有点假。当然,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用来给花痴的女观众们意淫,一方面是用来给姜文自己意淫,没错,姜文爱上了自己,深深地爱。
  
   当然,这种假想的“爷们”气质,令张麻子远不如老汤和黄四郎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可信。
   一心一意想当完美男人的男人,缺了一种恢弘洒脱的气度,因此反倒成了“我执”,成了格局不大的“伪爷们儿”。真的男人,是敢于面对“不完美”的。在我眼中,老汤就比张麻子更男人。
  
   当然,从“以貌取人”的天然劣根角度性来说,人们确实更喜欢表面化的男人,巩汉林即使再勇敢、坚强、守信,他依然不被认为是“男人”的,没办法,我们人类就是这么肤浅,我们就是喜欢胡子、枪和肌肉块儿,而并不在乎他的性格和内心。
  
   不遗余力地在电影里打造“高大全”,是一种虽然讨巧但却非常过时的编剧手法,它映衬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某种不自信。这也是我认为整个电影比较失败的一个地方,当然从市场角度另说。
  
  三、圈内的游戏
  
   这个电影的另一个缺点,在于它过于明显的圈子化。
  
   最近炒得比较热的一个新闻,说的是姜文没有植入广告,所以为了“艺术”没有向商业妥协云云。
   没植入广告是不假,但你没发现他“植入”了很多无用的人。
   苗圃和傻儿子(扮演者是电影的投资人)就不说了,邵兵、胡军的角色都够鸡肋,周韵的前半段戏莫名其妙,她的出现似乎就为了最后的离开,里面还有我们根本没太注意的白冰;还有很多很多露了脸的主儿……
  
   用大片托人,说白了也是一种植入式广告,五十步笑百步吧。
   这些不合理的情节,有的是为了托人、有的就是为了让有些人玩儿票,这种不惜伤害电影的做法,显得对观众稍稍有些不敬。当然,大多数观众因为high了,所以也不会怪罪,甚至,都不曾觉得。
     
  四、格局
  
   在看《子弹》之前,我还故意复习了《太阳照常升起》,第二次看,确实能更多懂一点,更重要的是,我确实觉得《太阳》里面,姜文打猎的镜头和久石让的主题音乐非常迷人。
  
   显然,姜文也对此特别痴迷。所以,在《子弹》里,你会看到不停地放枪,枪声一声接一声,特别满、甚至有点用滥了;你还会重新听到《太阳》的主题音乐。尽管,用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合适。
  
   姜文这种赤裸裸的大胆重复,你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格,合适不合适咱另说,但第一感觉是格局小——为什么要沉迷于过往的成功(即使那是片段的成功),为什么不用更为妥帖的新的元素和配乐?
  
   姜导这种“向自己致敬”的做法,也被有的人揶揄。但更主要的是,这即便是“突破”,也的确显得小气,显得姜导沉浸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没有了大视野。
     
  五、《鬼子来了2》?
  
   姜文在电影里,一如既往地蔑视P民,蔑视国人这群乌合之众的奴性。
   ……P民不过是在“确知”黄四郎“死了”才敢举着枪冲向碉楼,所谓的“起义”不过痛打死老虎,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赢家通吃法则,P民的追求是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分点财产,获点实际利益,抢两把椅子。
  
   我相信姜导对于P民的厌恶是骨子里的。不过,这些他在《鬼子来了》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所以,此番再次有同样的表达,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姜导《鬼子来了》永远被禁让丫很窝心,所以要换个方式再拍一遍,先出口恶气再说;另一点,也许姜导对于世界的思考仅此而已,他已经无法再拓展和深化他的思考,所以只能用电影语言对一个观点一说再说。
  
   看老汤死后的段落,真有种看《鬼子来了2》的感觉,比起老汤死之前的那些纯粹为了故事而故事的部分,后半段明显涩了、刻意了。也许,姜文只是把《鬼子来了》又拍了一遍,让自己在没跪的前提下,挣两部电影的钱,把本儿捞回来的同时,也让一般观众有机会听到他想说的话。
  
   我们姑且先假设姜文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绝不止于此。同时期待,他的下一部电影,能在思想层面上,有所突破和新意。
  
   还是那句话,它不难看,也可以说很好看很爽,但用最时髦的网络语言来说,我认为它不够“给力”,即便很多人认为它很好笑、很high、很“爷们儿”,但实际上,确实很少有人的心被它“打动”,换句话说,他并没有让我们感觉“震了”。我知道我这样有点矫情,很抱歉,我还是喜欢那些走“心”的电影。
  
   前两篇博客里,我说过中国电影越来越少有文学性、它们彼此都很像、尤其是所谓的大片,坦率地说,《子弹》也是这样,只是姜文用他的才华,将它拍得更好看而已。它并没有跳出那个已经渐渐形成的窠臼,因此他再好看,也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好看。我很同意谭飞对他的评价“有范儿的重口味”,但令人担忧的是,它的“重口味”,真的有可能成为进一步让观众与具有文学性电影渐行渐远的推动力。重口味提高了人们兴奋的阈值,“海洛因”已经出来了,你还会觉得“抽烟”是一件挺high的事儿吗?
  
   当人们陶醉于重庆火锅带来感官的“痛快”时,还会愿意饮下理性思考的无味淡水吗?
  
   也许,我们已经退化为一个“反理性”的时代。

 

【后记】

       1、我不会写影评,写的都是观后感啥的,因为一直没人看,就当做观影笔记来写的,都是个人真实见解,确实不一定都对;

       2、放在首页没想到,因此挨了不少骂,呵呵,既然发在这里了,那也认了;

       3、我说的5分指的是豆瓣体系的评分,也就是说,如果只有5分制的话,我愿意给它满分;

       4、我非常喜欢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

       5、说过了,不是批评,只是说些我看到、感受到和担心的,坦率地说,我不太情愿姜文变成纯商业电影导演,希望他的作品可视与品质兼具,我承认是一种苛责,但人微言轻,我一观众,也就说说而已。

       6、感谢诸位抬爱,我的“观后感”第一次有了这么多读者

   微疯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