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之的老婆李丹:“盼救情结”与“Just do i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0:09
        我们常常问自己“我可以吗”?而西方人会更相信自己,会说“just do it”。面对“just do it”的“天真”,我们常常嗤之以鼻,不相信人具有巨大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往往西方做过了之后才相信,并且我们往往相信别人,相信伟人,而不愿相信自己。这样的思维存在,盼救情结就一直存在。比如,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求助,在想谁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制度解决,有时候甚至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去解决困难,没找到人帮助之前心里总是不踏实。这就是一种惰性,懒惰的心理在左右着这种盼救情结。       很多人曾有这样的感触,身在学校时,有老师家长的鞭策,成绩的路标,我们只要明确方向不断前行就可以,偶尔失足了,家长老师便会瞬间跳出来,给我们打气。就这样混混沌沌的过着日子。然而,总有毕业成熟的那一天,当我们出了校门,魂魄是最早丢失的,没人拉一把,没了树立自信的标尺,在社会的浪潮中沉浮,直至迷失自己的初衷。在一份针对在校生的自信程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专生选择“十分自信”的比例最低,仅有12%,“初中”最高,有50%。这就是一种自卑,自卑的心理在左右着这种盼救情结。       好好的孩子被教育成了自卑的废材,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在学龄阶段分数就是救世主,独立人格探索精神相比之下都是浮云。而遇事时,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会尤其希望被人搭救。       具体地说,有“盼救情结”的人,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简单概括就是三个字:“等、靠、要”。等别人出手搭救,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心愿,向别人索要希望。有这样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内心虚弱,指望别人强大。       但是,总想着指望别人,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惯性:这事我能干就干,干不了反正有人帮我收拾局面。这种没有主见,凡事等着别人拿主意的“拐棍”思维,在没有援手的情况下,遇到困难便会很快放弃。       例如,平时很牛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人就有比较大的盼救情绪,他们不单是心理脆弱惧怕困难,而且还与“别人有能力,我注定失败”的心理暗示有关。如果缺乏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很渺小,无法真正看清自己,就会经常抱怨“我没有好机会”、“我将会失败”、“周围的人都在跟我作对”、“领导没有看重我”等等,而思考本身能左右事情发展,当一个人过度惧怕或渴望怎样时,他就真会变成那样。其实,这种“心理暗示”很普遍,但对创造力和人格最具有破坏性。       并且,“盼救者”崇尚人治。盼救者不相信制度可以限制人,而是相反的认为,制度都是人定的,是可以改的。这反映出制度的不健全。制度没有给人们足够的保障,不能维护人们的权益。制度靠不住,就靠人。对其来说,“救世主”是最大的神,是一切事物的主宰,甚至比法制管用。面对权利被侵犯,“盼救者”忍受着欺负,总是不能依靠法制为自己辩护、维权,他们盼望的唯有“救世主”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公,逾越现有制度,直接惩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于是一些文人被捧了起来。       “救世主”的耀眼光芒,让“盼救者”隐藏于阴影中,他们是自卑的,甚至有逃避型人格。可叹的是,他们能为那虚无飘渺的被拯救的希望,用惊人的毅力来承受眼前的苦难,却不相信自己可以自救。       事实上,物种进化细化到一个人的一生中,是要在精神上思想上不断超越自我的,每个人总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盼救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不自信,当我们的自身能力不足以达到理想要求,而短时间内又无法提高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想有一个水平比较高的人来帮帮自己,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第一次打三国杀的时候,必然也是很菜的,当无限被杀的时候,他肯定也是希望有一个高手来救自己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说这个同学是一个有盼救情节的人,或者说他不自信。因为一个能够成功的人会通过长期的努力使自己也具备这种能力而不用再依靠别人,所以盼救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只要自己愿意付出努力而不坐享其成,终有一天也可以成为救人之人。而真正的弱者所做的往往就是不停地期待着别人,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现今的情势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做到了自信自尊,才不会整天盼救,幸福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