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提壶方大厨电视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10:48
谨记使命与职责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2010-08-20 11:15
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当前文化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迅即在全国引发了强烈反响和学习热潮。这是迄今为止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最权威、最完整、最系统的论述,为全国文化战线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工作纲领。认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全面发展,既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今年以来,党中央及中央领导关于文化建设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讲话、指示和部署。今年2月初,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国全党要抓的重点任务之一。3月份,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要重点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之一。4月上旬,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6月12日,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李长春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重要文章《保护发展文化遗产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报告中,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给文化建设赋予了很多新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要义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针对当前和今后文化建设的全面重点工作在七个方面做出了科学论断:
第一,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战线整体工作进行了系统评价。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一论断,关系到如何看待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工作的成绩和局面,给奋斗在党的文化战线的同志以极大鼓励。
第二,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做了精辟概括。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这一概括表明,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全党共识。
第三,准确指出了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工作存在四个“不适应”,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不完全适应。这是总书记对全国文化人的提醒,也应看做一种警示和鞭策,我们要努力工作,尽快改变这四个方面的“不适应”。
第四,对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权威定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这一权威定位,有利于统一各部门特别是经济综合部门的思想认识,为我们制订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五,强调了文化在“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突出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论述,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意义,强调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六,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要论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关系”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势将极大推动全系统的改革进程。
第七,明确指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目标和重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工作作出战略部署,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和明确行动纲领。
当前,文化发展已进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全国文化系统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狠抓落实,谨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努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要理解和担荷起党赋予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和综合部门,还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着对文化建设轻视、忽视、偏视的观念,没有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这与中央将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要扭转这一倾向,在认识上至少要澄清三个问题:一、发展经济是保民生,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是保民生,发展文化同样是保民生。二、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软实力必须要由硬实力来支撑,作为硬任务来抓好抓实。三、当今时代,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已经密不可分。一个地方一定要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经济,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品格,必须重视文化、重视创意,否则在产业链条分工上只能处在下游,永远没有主导权和发言权。
三、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深对三个“关系到”重要论断的领会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实践总结。面对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党的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是唯一选择,这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的结论。在三十年来的改革实践中,文化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上来讲,由于对文化建设特性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文化领域自身的复杂性,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改革相比,还相对滞后。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会涉及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文化体制改革大范围展开,会面对新情况冲击和挑战。无论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还是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这些前进中的问题,都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不改革,或者不深化改革,就无法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就无法推动文化内在活力进一步迸发。
四、要深刻反思文化工作中的四个“不适应”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滞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匹配。总的看,文化建设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趋势还不相适应,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还不相适应,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四个“不适应”,直接导致我们缺少一大批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文化内容建设远远落后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够,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支柱还远远没有成为全国一致的共识。因此,要认真对照文化发展中的四个“不适应”,找差距,查问题,明确下一步推动文化发展的突破口、重点环节和主要目标。
五、要深入研究思考更好地发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力量,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根本途径,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多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做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事,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文化有所承担,社会才正气充盈。在文化发展中,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道德准则,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六、要深刻领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以及要求、原则、重点和着力点
改革方向正确,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向兴旺。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我们找到了科学的改革路径、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
科学的改革路径就是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始终坚持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就能够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工作的着力点就是把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重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解决。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活力不强、动力不足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不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我国文化发展就会失去生机活力。
七、要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四项重点工作
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中央下发的《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对2012年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进行了部署。我们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第二,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健全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是要研究实施一批新的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实现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逐年增长。第三,要紧紧围绕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围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在抓宏观、抓重点、抓政策、抓落实上狠下工夫。重点是推动完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措施,抓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先导性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尤其是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如演艺业重点企业上市的措施和办法。第四,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理念,建立畅通的渠道,不断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方法。第五,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参加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调研和起草工作。
八、要认真做好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系统工程,进展如何、成效怎样,关键在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
要坚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工作统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承担具体改革任务的各文化单位是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要责无旁贷地抓好本部门所属单位的改革。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我们要能预见到这种现象的必然性,同时更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改革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既要有情操作,广泛凝聚人心,又要做好正面引导,加强改革政策宣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既要加强与改革相关的舆情控制,又要注重对可能出现矛盾的预见性防范。
九、要认清文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内看,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从国际来看,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
因  此,我们必须谨记使命与责任,增强忧患意识和全局意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力加快文化建设,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抢占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争取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编辑:易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