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月第四关卡楼梯:英籍女作家韩素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18:10
英籍女作家韩素音
        
    韩素音的名字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她是一位蜚声世界的英籍华人女作家,著有《目的地重庆》、《爱情至上》、《2001年的中国》等37部作品。她的作品把时代、国家、民族、家庭与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反映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旧中国的历史巨变,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很受读者欢迎。
        
                           一
        
     韩素音说:“我是半个中国人。”她的根在中国,祖先是客家人,原籍嘉应州(现属广东省梅州),在17世纪末叶时迁居四川。她的父亲周映彤是清末的留学生,190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攻读铁路和采矿专业时与比利时贵族小组玛格丽特·丹尼斯相爱并结为伉俪。韩素音1917年9月12日出生在陇海线河南境内的一个小站上。那时正值中秋节,她从父取名周月宾,从母取名罗莎莉(Rosalie)。月宾即“月亮送来的客人”之意,韩素音是她后来写作时用的笔名,意思是“小而平的声音”。
    韩素音的前半生中有二十五年的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她3岁随父母到了北京,在北京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1933年她考入了燕京大学医科,两年后,她得到一笔奖学金,便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继续学医。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为争取国际援华,韩素音奔波于欧州各国,写了许多宣传中国抗日的文章。1938年7月,她以最高分数通过了医学学士学位的考试,便毅然回国,奔赴抗日的战场。
    在回国的轮船上,韩音遇上了刚从英国军校留学毕业的幼年朋友唐宝璜,并在武汉与之结婚。两人辗转于长沙、桂林、贵阳间,于1939年初到达重庆。韩素音在重庆的南门医院做了一段时间的助产士。1942年,唐宝璜出任国民党政府驻英国大使馆武官,韩素音也随之到了伦敦。1945年2月唐宝璜任满回国,后于1947年死在东北四平的战场上。而韩素音则继续留在英国,靠每月30英镑的助学金入伦敦女子医科大学继续学习。1948年毕业后,她先后在伦敦、香港、马来西业、新加坡等地当了十三年的医生,尔后侨居瑞士洛桑。
     韩素音于1949年加入英国国籍。1952年,她在香港与英籍警官康比尔结合,共同生活四年后分手。1956年韩素音到尼泊尔参加国王加冕典礼,结识印度工程师陆文星,两人结为夫妇,定居于瑞士洛桑,感情很好。韩素音的父亲一直生活在中国大陆,1958年方病故。韩素音有一养女杨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执教。
   
                           二
        
    韩素音学的是医学专业,毕业后也从医多年。但曲折多变的生活经历和敏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她很早就有著作问世,而且最终走上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专业作家的道路。韩素音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以她自己在旧中国的生活和对新中国的了解认识为内容的。她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出版于1942年,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她从比利时回到祖国后的经历的书。1952年她发表了小说《爱情至上》,描写一位美国军官与一位中国女郎的爱情悲剧。情节感人,在当时的美国成为畅销书,韩素音也因此一举成名。这部书后来被拍成电影。
   1956年4月,经燕京大学同窗好友龚澎的安排,韩素音跨过罗湖桥,进入了新中国。以后,她几乎每年都要来中国大陆访问。中国的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天山脚下、西藏高原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一部部有关中国的著作,如《亚州的风雷》、《早晨的洪流》、《风满楼》、《2001年的中国》、《妇女·家庭·新生活》、《拉萨·星星·花朵》、《百花齐放──中国的画家》等相继问世。在这些书中,韩素音致力于向中外读者介绍中国的真相,展示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发展进步情况。此外,她还先后到过20多个国家旅行,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问题的演讲、时论和文章,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1965年至1968年间,韩素音出版了自传性的三部曲:《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及其篇中,韩素音以从1885年到1948年中国的历史巨变为广阔背景,描述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及她本人前后四代人的经历,通过时代、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与个人息息相关而又互相交织的命运,为中外读者展示了一幅中国社会历史画卷,书中充溢着对中华民族的无限依恋与热爱,写得相当深情动人。
        
                           三
        
    韩素音是个作家,也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每年都有许多国家的社团邀请她去做关于中国问题的报告。她关心中国的事情,常向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有利中国四化建设的建议。韩素音特别重视华侨对振兴中华的作用,1983年在接受《华美报》记者采访时她说道:“华侨对祖国很宝贵。第一,他们关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总是希望祖国繁荣富强。他们出钱在国内办教育,投资搞建设,他们愿意回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祖国建设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第二,他们以四海为家,是发展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中国不再闭关自守了。一个大门永远对外开放的中国,需要各国人民的友谊,而友谊需要相互了解,需要充分的交流。华侨遍天下,他们来往于祖国与各国之间,正是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发展友谊最好的使者。华侨的作用不是很大很大的吗!”
    1968年1月16日,“韩素音中国欧洲科学交流基金会”在北京宣布成立。这一基金会成立的目的在于振兴中国的科学,促进中国与欧洲科学文化的交流。韩素音不仅乐于用自己的创作反映现代中国的面貌,而且力图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实际贡献。目前,韩素音用自己写作所得的稿费,在中国设立了五个基金,分别设在北大、南开、中科院等处。为表彰韩素音女士对中国人民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