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过敏什么症状:“粟司令打仗仗仗胜”揭秘苏中七战七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24:32
本文摘自《开国第一将粟裕》张光彩 中共党史出版社


  华中野战军在一个月内连续四次作战,歼敌三万余人,打破了蒋介石三个星期解决苏中问题的迷梦,使苏中战局出现了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

  这时苏中国民党军的机动兵力已经不多,难以继续全面进攻,不得不调整部署,采取东守南通至海安的公路干线,西攻邵伯、高邮,正面加强海安至泰州以南占领区的“清剿”和防御。南通、如皋一线兵力比较薄弱,是其暴露的翼侧。

  粟裕全局在胸,预想如果避开正面,攻其侧翼,在南通、如皋之间打开缺口,必将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基地,打乱敌之部署,造成歼敌良机,寻歼敌人于运动中。

  8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获悉蒋介石于8月25日将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粟裕、谭震林决定立即南下作战。他们在给上级的电报中说:我为争取在二十五号顽庐山会议前,给顽一个严重打击,决以一、六师及五旅南下,攻占白蒲、丁堰、南通、海门一线,以使顽主力南援时,求得歼灭一个旅至两个旅。

  次日,中央军委和陈毅复电,同意华中野战军南下行动计划。随后中央军委又发电报指出,在攻占丁堰、白蒲、南通、海门之线以后,海安、如皋之敌也有固守原地不敢南下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步是否可以攻占一些小的市镇,并相机攻占黄桥,调动或迫退海安、如皋之敌。强调指出:将这些市镇上之敌军,哪怕每处一营一连予以歼灭,均有极大意义。

  粟裕认为,中央军委的指示来得非常及时十分正确。当即决定从丁堰、林梓打开战役缺口,以黄桥为进攻方向,插到敌人侧后作战,给敌人以措手不及。

  这个侧后,是国民党军队在其占领区构筑的东西百余里、南北数十里的封锁圈。它南临长江天险,其他三面是许多据点构成的封锁线。黄桥位于封锁圈的中心。

  以三万多主力部队插到敌人封锁圈中作战,这是巧用奇兵,也是一步险棋。粟裕说:“这个行动好比孙行者打牛魔王的办法,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带有危险性。”他敢于走这步棋,是因为战区中有广大人民群众作坚强后盾。

  这个战区原是新四军的老根据地,人民群众经过多年抗日斗争和反顽斗争的锻炼与考验,又刚刚进行了土地改革,参加和支援自卫战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暂时沦入敌手,但一刻也没有停止斗争,他们在不断的袭扰敌人,千方百计地援助新四军。

  华中野战军主力大部分战士系苏中人民子弟,同苏中人民血肉相连,不仅为人民利益而战斗,而且秋毫无犯,时刻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华中野战军部队同苏中人民结成了骨肉相亲、鱼水相依的军民关系。

  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地方党政机关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据不完全统计,苏中战役期间,有15万民工随军行动,50万群众直接支援前线,仅第一军分区就提供军粮360多万石,柴草70多万担。支前的民工肩挑车运,运送弹药、粮草,救护伤病员。部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的支援就到哪里。民兵、游击队员站岗放哨,封锁消息,打击“还乡团”,甚至直接参军参战。党政军民同心协力,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战争的动人画卷。

  华中野战军三万多主力部队深入敌后,如鱼得水,行动自如。夜间行军,军民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静悄悄,甚至连犬吠之声都难以听到。国民党军队被蒙在鼓里,对华中野战军的行动茫然无知。

  8月20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发出攻击丁堰、林梓的作战命令。21日夜间发起战斗,第一、第六师、第五旅主力部队,犹如蛟龙出水,似三把钢刀,一齐向蒋军一字长蛇阵的腰部砍去。

  丁堰、林梓是南(通)如(皋)公路上的两个集镇,位于国民党占领区东面封锁线中部,驻有交通警察总队六个大队和第二十六旅一个营共3700多人。

  交通警察总队号称是国民党“袖珍王牌军”,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忠义救国军”和上海税警团改编,名义上属交通部,实际归“军统”指挥,由美国特务梅乐斯和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合作训练,一色美械装备,每人配备长短枪各一支。这支部队政治上极其反动,同地主武装“还乡团”狼狈为奸,血腥屠杀革命干部和镇压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其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华中野战军突然发起攻击,敌人仓皇应战。经过一昼夜激战,一、六两师全歼了丁堰、林梓之敌。五旅乘胜扩大战果,攻占了丁堰以北的东陈镇。此战,歼交警总队五个大队和第二十六旅一个营共3500多人,生俘少将总队副以下2000多人,解救出许多被捕地方干部、民兵和土改积极分子,打开了突入敌后向西作战的大门,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次作战,缴获了大批军火物资,包括美式十轮卡车、机枪、卡宾枪以及堆满几间房子的标有“USA”字样的手铐脚镣。

  华中野战军部队换上美蒋送来的美械装备,好似猛虎添翼。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地议论道:“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给我们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我们也不客气,送多少,收多少,欢迎再来!”从此以后,蒋介石这个称职的“运输大队长”浑号便不胫而走,享誉中外。

  丁堰林梓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粟裕来到第六师第十八旅驻地,停留在村头一架风车旁,遥望西方,思考着下一步棋如何走。他让参谋把旅长饶守坤找来,一见面就问:“现在部队作战情绪怎么样?”

  饶守坤满面笑容地回答说:在粟司令的正确指挥下,部队连战皆捷,装备也改善了,从下到上情绪高得很。

  粟裕说:我现在可是吃不好饭,睡不着觉,考虑下一仗怎么打。我们打下丁堰、林梓后,威胁到如皋的敌人,他们很可能调兵增援。你们要不辞辛劳,准备连续作战。

  果不出粟裕所料,李默庵判断华中野战军将要进攻如皋城,急令黄桥守军增援。同时令黄百韬率整编第二十五师进攻邵伯。这时北线国民党军已占领淮北睢宁,正准备向华中首府淮安进犯。李默庵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集中在如皋东南,如要增援邵伯,从北面绕过他的封锁圈,需要不少时间。在这段时间,他就可以拿下邵伯,沿运河北上,配合北线部队进逼两淮。这个如意算盘打得不错:既救了东头,又捡了西头,东西呼应,一举两得。

  粟裕既已洞悉其奸计,便出其不意,计高一筹:攻黄(桥),救邵(伯),打援,一举三得。粟裕认为,蒋军如果攻占邵伯,将会威胁苏中两翼和两淮,邵伯势在必救。如何救法,要出奇制胜。东线敌人已连吃五个败仗,已经心有余悸,士气沮丧。他留下第七纵队,在海安、姜堰之间发动钳制性攻势。西线,他要已在当地的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部队五个团坚守邵伯,阻止敌军北进。第一、第六师、第五旅和特务团按原计划向封锁区中心挺进,进攻黄桥、泰州,来个“攻魏救赵”的战法,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歼灭之,并解除邵伯之围。

  第一师副师长陶勇接到西进的命令,向侦察科长交代任务:你马上出发,向西一直穿过如黄公路到泰州,沿途侦察敌情。发现不好徒涉的河流,要架桥。大部队马上就要出发。

  “不是要去救邵伯吗?怎么不朝北,反而插到敌后去?”侦察科长疑惑不解地问。

  “现在绕圈子还来得及吗!我们也是去救邵伯,而且是走近路。”陶勇风趣地说。

  王集成副政委补充说:“泰州是黄百韬二十五师的后方。黄百韬倾巢出犯邵伯,泰州空虚。我们这么一插,如果拿下泰州,黄百韬就要陷于前后受击、进退两难的地步,必然回兵救泰州。这样一来,不光解了邵伯之围,更重要的是可以造成在运动中歼敌的良机。”

  8月23日晚,第一、第六师、第五旅和特务团一齐向敌占区开进。部队刚刚穿过如黄路,突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原来四中队截获了敌人的重要情报:李默庵判断我军将攻如皋,急令黄桥守军九十九旅增援。九十九旅怕在运动受袭击,迟迟不敢轻进,反而要求如皋守军接应。计算时间,两路敌军恰好与我撞个满怀。

  送上门的猎物,如何不打!粟裕当即下令,要部队在运动中严密注意敌情,拟在如黄路打一场预期遭遇战。

  陶勇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们几个人研究了命令,觉得野司这一决定真是高明。表面看来,这一仗似乎可以不打。因为一来敌军增援如皋是李默庵的一着空棋,无足轻重,可以置之不理;二来为了策应邵伯而攻泰州,事情紧急,也应避开途中敌人,以免延误。况且敌后作战,亦应慎重。但是野司决定打这一仗,又应棋看三着:如黄路上的九十九旅好像“掌中之蛹”,一击就毙;这里一打,又可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歼之;敌人东线一乱,黄百韬怕其老巢被捣,围攻邵伯便会动摇。一举而赢三着!敌变我变,真是个机灵而大胆的决定。

  该预期遭遇战于8月25日打响。黄桥守军九十九旅刚进至黄桥东北之分界,就与第六师部队遭遇,并被团团围住,展开激战。

  这时,李默庵才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急令如皋守军一八七旅附七十九旅一个团、九十九旅一个营增援。结果,在加力、谢家甸之间地域被第一师、第五旅包围。国民党军实有兵力要比我军预先侦知的兵力多得多,又采取集团固守的战法,经一夜激战,分界和加力两地都未能解决敌人。

  这时西线邵伯激战正酣,敌人已经突破我军在乔墅的阵地。粟裕认为,我军主力如果在如黄路上被拖住,邵伯一旦失守,战局将发生不利的变化。要歼灭当面之敌,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可是手中兵力不多,又没有预备队可调。怎么办?他使用擅长的绝招,在战场上及时转用兵力。

  他当机立断,立即调整部署,堵住敌人后路,同时割断东西两路敌军联系,迅速转用兵力,造成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各个歼灭分界、加力之敌。

  粟裕打电话给陶勇,命令该师第一旅西调,配合第六师歼灭分界之敌第九十九旅,并要第一旅旅长张震东当面受领任务。

  张震东到达华中野战军司令部时,见粟裕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地图沉思,便轻轻地走过去。

  粟裕指着地图说:老张(因为张震东年岁比较大),敌人已经被我们包围在加力、分界两地,如果两地同时对打,我们兵力不足,不能迅速解决战斗。你们那边敌人是三个多团,如皋还有两个团。你们和五旅是九个团,九比五。如果如皋的两个团出援,打起来要延长时间,形成僵局。不如干脆把一旅加到六师那边,来一个雷公打豆腐,先集中兵力歼灭分界的九十九旅,然后再转用兵力歼灭加力的敌人。你们旅立即奔赴分界,协同六师歼灭九十九旅。

  “是!坚决完成任务!”张震东这员虎将,飞身上马赶回部队。

  8月26日,第六师和第一师第一旅、特务团以五比一的绝对优势兵力,向分界之敌发起猛攻,只用两个小时便解决战斗,全歼敌人第九十九旅两个团3000多人,活捉少将旅长朱志席、少将副旅长刘先国。尔后向东转移兵力,把第六师、第一旅、特务团调至加力,造成15个团对三个团的绝对优势,将加力突围之敌一举歼灭。数百名国民党军官兵向如皋逃窜途中,巧好被第五旅堵住去路。第五旅官兵着黄色军服,同苏中部队的灰蓝色军服不一样,而与国民党军的黄绿色军服近似。蒋军以为援兵到来,顿时一片欢呼,不料在兴高采烈中当了俘虏。

  驻守黄桥镇的国民党军第一○六旅五个连此时已孤立无援,成为华中野战军此次作战中最后一个歼击目标。粟裕命令第五旅乘胜扩大战果,夺取黄桥。第五旅一夜急进到达指定位置,将黄桥团团围困。在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敌人突围无望,于8月31日全部缴械投降。黄桥再次回到人民手中,军民们欢呼跳跃。

  这一仗打得痛快淋漓,歼蒋军两个半旅1.7万余人,创造解放战争开始以来一次作战歼敌数字的新纪录。

  新四军原第二师副师长成钧率第五旅参加了这次战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作战胜利后,我和第五旅的几个领导同志巡视周围的地形,展望纵横交错的水沟,金黄的稻田和绿油油的芦苇荡,当时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深感华中野战军首长“攻黄救邵”作战部署十分英明、正确。

  在如黄路战斗进行过程中,粟裕还密切关注邵伯保卫战的态势。在半年前的高邮邵伯作战中,粟裕曾亲临前线指挥。苏中战役前夕,他又视察过第十纵的阵地,对那里的地形、民情和部署了如指掌。视察结束时,他明确提出邵伯保卫战的方针,对十纵指挥员说:第十纵和第二军分区的部队,总共只有六个团的兵力,有两个团是才上升的地方武装,火器配备尚待加强,只有四个团战斗力较强。除担任正面防御的部队外,你们顶多只有三个团的机动兵力。进攻邵伯的敌人是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下辖两个旅。你们以三个团的机动兵力,要歼灭来犯之敌是困难的。因此,应当采取各团轮番守备的方式,依托阵地,实行短促的反击以打退敌人的进攻。这样才能坚守邵伯。

  正如粟裕所预想的,敌人这次攻邵兵分三路,而以战斗力较强的第四十旅进攻乔墅,迂回邵伯,在飞机、炮艇配合下,向邵伯、乔墅、丁沟三地猛烈攻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和第二军分区两个团,采取轮番守备的战法,顽强防守,英勇反击,坚持四昼夜。直到8月26日黄昏,阵地屹立未动,毙伤蒋军2000多人。黄百韬得悉九十九旅在如黄路上被歼,他的侧后受到严重威胁,如此下去凶多吉少,难免被歼,只得草草收兵,撤回扬州。邵伯保卫战胜利结束。

  华中野战军从8月21日到31日连打三仗,三战皆胜,其中如黄路一仗就歼敌两个半旅,提前半个月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的任务。

  苏中战役在一个半月多的时间内,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人对付国民党军12万余人,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辉煌记录,歼敌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总数的1.76倍,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声威,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南线的试战,具有战略侦察性质。初战获胜,不仅解决了对美械蒋军敢不敢打的问题,并使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树立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信心,初步探索了战争的规律,摸索了经验。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中指出:“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苏中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朱德和彭德怀等聚会,热烈庆祝这一胜利。朱德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说:“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模范。他在苏中战役中消灭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延安总部发言人8月29日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我粟裕将军所部在广大民兵配合之下保卫苏中,自7月13日至8月27日七战七捷”,“这一事件对于今后的战局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我中原大军之突围胜利,及苏中保卫战胜利,已奠定解放区军民之胜利信心”。9月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取得定陶战役胜利后,《解放日报》发表《蒋军必败》的社论,进一步指出,中原突围、苏中战役、定陶战役“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战局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粟裕的对手李默庵回忆苏中战役,认为“毛泽东的战略很高明”,“特别是粟裕卓越的战斗指挥艺术很值得总结”。“粟裕集中兵力打我一点,而且有时是集中五六倍的优势。这样,我的部队就吃不消了。这样的打法确实很厉害。”

  作为苏中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粟裕受到了苏中军民的热烈拥戴和颂扬。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这是苏中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几十年来,这首民谣被改编成歌曲、鼓词、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粟裕也十分看重这次战役,在《苏中战役总结》中,特别着重总结了军事上取胜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我们没有机械地教条主义地运用战略指导原则。我们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但我们也不死守一地”;“其次,是战略上采取了持久战,坚决地执行了中央的指示。”不断积蓄与充实战斗力,便于连续作战。采取了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其三,就是采取了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其四,各兵团协同动作,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

  他还要求干部记住:“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丧失了有生力量,谁就会失败。”要掌握好部队,组织好火力,利用地形地物,讲究战术,正确地指挥作战,减少伤亡。并且要不断地休整补充部队。

  37年后,粟裕回顾苏中战役,深刻地指出:苏中战役中“这种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的经验,对于我们学习和领会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研究未来战争是会长期有益的。”

  苏中战役后60年来,人们著书、撰文、作诗等,不断地称颂和赞美它及其指挥粟裕将军者,不胜枚举: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写道:“苏中战役,作为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主要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试战和战略侦察性质。”这一战役证明,依托解放区进行内线作战,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处于劣势装备的我军,只要采取正确的战役指导和正确的战术,完全能够歼灭全副美械装备的敌军。”在解放区作战之有利于我不利于敌,这一点连国民党军也有深切的感受,国民党的战史在评述苏中战役时曾这样说:共军“行动自如,情报灵活,我军则时有盲目作战之感,常贻匪以集中兵力,袭击我一点之机”。

  曾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徐惠滋撰文说:粟裕在解放战争初期,“把中央意图与苏中实际结合起来,认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更为有利,这是他深刻领会战略意图,了解全局的生动体现。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不仅在战略上侦察了敌人的虚实,达到战争初期的试战目的,而且为实行内线持久作战提供了依据。”

  老战士李棠在《纪念苏中七战七捷六十周年兼怀粟裕将军》的七律诗中写道:

  雄师不畏蒋疯狂,守土维和上战场。

  宣泰交锋频报捷,如黄路袭写奇章。

  敌军洋械难凭恃,义旅机灵挥特长。

  决胜运筹垂典范,英名宇内永流芳。

  写到这里,笔者禁不住激情奔涌,亦填词一首――《鹧鸪天·苏中七战七捷》:

  七战苏中赤县喧,中央飞电奖英贤。集中兵力歼强敌,业绩辉煌叹可观。

  心有数,势相悬,阻其直入易危安。战区转折时机握,驰骋纵横捷报传。(本文摘自《开国第一将粟裕》张光彩 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