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布图案图片:大年三十为何最重要 网友怀念童年过年的开心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59:27
网友怀念童年过年最开心的事

  小时候过年,穿新衣、放炮仗,拿压岁钱

  而如今,办年货、忙人情,还发压岁钱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暂停了工作,备好了年货,许多网友都已经开始春节倒计时。“小时候新年最开心就是能穿新衣服。”“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看杀猪……”不少网友在等待过年之余,晒起了自己最快乐的过年印象,带着对童年春节的美好记忆,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

  炮仗好比是自己的小军火库

  一般男孩子胆子比较大。小时候过年,攒点炮仗就好比是攒自己的小军火库。一心只想着怎么让家长给自己多买点炮仗,而且花样越多越好。每天晚上睡前数一遍,早上醒来再数一遍。白天再拿到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看看谁的炮仗多,花样多,那个自豪啊! (网友“毛线球”)

  穿上新衣服能扭上半天

  小时候过年,就是穿新衣服,拿压岁钱。那时候,一到过年就缠着妈妈买新衣服。即使只是一件很普通的新衣服穿在身上,也能美滋滋地扭上半天。

  现在轮到我媳妇为我添置过年新衣服了,但是不管是什么衣服穿上身,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兴奋了。(网友“错过了别后悔”)

  收到期盼已久的压岁钱

  我小时候最盼着长辈给点压岁钱,可以揣上一年。那时候我就开始想着过完年去买什么:去买看了一年的玩具啊,去吃盼望已久的小吃啊。

  但是每次大部分都要上交给爸妈,理由是来年要拿去交学费。(网友“niuyongshuo”)

  整墙的奖状是我的骄傲

  每年快要过年的时候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可以捧着大红的奖状回家给爸妈看。小时候学习好,每次期末考试都铁定有名次,有时候还会有个三好学生的奖状。

  每年拿着奖状回到家,爸爸妈妈都非常高兴,小心翼翼地帮我贴在墙上,过年亲戚朋友来家里串门,总是会夸我,爸爸和妈妈的脸上都非常的自豪,那个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网友“傲雪”)

  农村过年最爱看杀猪

  小时候,家里还会养年猪,专门养着为了过年的。一到杀猪的日子,一家人就从天不亮开始等专业屠夫。

  一口大铁锅,架在新砌的灶台上,这是烧开水准备烫猪毛的。地上挖个坑,里面放一个大脸盆,用来接猪血。一张大案板,架在铁锅旁边,这是刮猪毛的地方。

  女孩子就不敢看这样血腥的场面了,一到这一天,妹妹就会老老实实待在房间,一直等到我们进去叫她,她还是不太愿意出来。(网友“爱多多”)

  满兜的花生糖果甜滋滋

  小时候,过年都要回农村老家。记得那时候,我们那里家家都要起五更,天不亮就起来,先燃放自家的鞭炮,然后再跟随家人去拜年。

  我们穿着厚厚的新衣裳,一定会收到长辈们给的多多少少的压岁钱,有一块的、两块的,甚至还有五毛的,衣服兜里装满了长辈们塞给的糖果、花生。(网友“玉池桃红”)



   各地过年风俗

  【京城古韵】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粤风采】

  闽南一带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西北劲风】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

  新年舞社火,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东北瑞雪】

  东北的年俗,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首先全家一起祭祖,随后举行家宴。男女老少还要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午夜,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吴越软语】

  在浙江,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年。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中原春色】

  每到腊月廿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啪啪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廿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民族风情】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叫“踩碎(岁)”。

  傣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苗族:过春节时,除准备丰富的食品外,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初一到十五都要庆祝。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



   大年三十是中国人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为什么这么说?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律与生产的节律是一致的,而生产的节律又与大自然的节律合拍。大自然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分做春夏秋冬,人们的生产便是春种夏养秋收和冬藏,这也是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因而也是一个生产和生活的周期和人生的一年。这个周期过去,下个周期来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在前后两个周期、两个年之间有一个节点,就是大年三十。

  人们每次站在这个节点——大年三十这一天,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四个字:除旧迎新。

  不管将离我们而去的这一年,有多少喜悦、欢乐、幸运、遗憾、失算和痛苦,此刻都已经跑到身后,我们面对着驾驭着春风而来的新的一年。

  过去的一岁是已知的、既定的、不可更改的;新来的一年是未知的、费猜的、难以预料的。所以,人们的年心理总是小心翼翼。这种心理反映在民俗上就是种种禁忌。忌哭,忌摔碎东西,忌说不吉利的话,其实是巴望着昨日的麻烦与不幸不在明天出现。故而中国人在这一天习俗中不断彰显的两个意念是辟邪与祈福。门神、钟馗、鞭炮、压岁(祟)钱等等皆与辟邪相关;福字、春联、烟花、灯笼、财神、蝙蝠、八仙、金鱼、石榴等等全都象征着对种种世间幸福的祈望。

  习俗是一种被广泛认同、共同遵循与代代相传的精神方式。

  这样,这个原本是大自然冬去春来的季节性的时间节点上,被注入了一种人间的精神理想。这种精神含着目标,理想充满浪漫,于是这一天就被创造出来了。

  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生活不富裕,平时吃的差,穿得一般,过年这一天就非要新衣新鞋和鱼肉荤腥不可,哪怕辫子扎上“二尺红头绳”;平时一家人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这一天便非要赶回家,把团圆的梦化为现实。生活被理想化了,同时理想也被生活化了。理想被拉到眼前,在大年三十成为现实,成为活生生的天伦之乐。究竟什么力量把这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天如此神奇地放大。当然是年文化。中国的年文化有多厉害!

  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数千年历史中不断创造、选择、约定俗成和不断加强出来的。它通过大量密集的民俗方式,五彩缤纷的节日包装,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的景象。它既有视觉(颜色与图象)的、听觉(鞭炮与拜年的呼声)的、味觉(应时食品)的、又有嗅觉(香火和火药)的;它们占有了我们所有感官,直到心灵。我们创造的文化迷住了我们自己。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大轰大嗡的用金钱造势的文化节上,而是看它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中。看一看当今年年腊月里的春运就会感受到文化有多大力量。一亿多人加入到浩浩荡荡“回家过年”的春运队伍。除去春节和年文化,谁能调动起如此阵势的千军万马?这一刻,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深刻地潜在我们的血液里,一年一度地发作一次。

  回家就是为了大年三十。这一天意味着故乡、热土、父母、家园、血缘、根脉。这一天是人们创造的文化为自己规定的团圆的时刻。因此,这一天的文化氛围是激情、温馨、和谐与富足。

  当然,生命也在这一天经历着特别的感受。

  不管怎样兴致勃勃地打算着未来的一年,但毕竟要与眼前一点点失不再来的时光依依惜别,并开始与陌生的时光发生接触。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迎接新年,然后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你体会过唐太宗在《守岁》诗中“迎送一宵中”的感觉吗?

  小时候大年三十午夜燃放鞭炮过后,守岁的大人们仍不见?意,孩子们却一个个挺不住了。我还跑到水管前,把凉水揉进不争气的疲软的眼皮。宋人苏轼不是也说“儿童强不睡”吗?那一刻会感到长夜无边的意味,随后便浑然不觉、流烟一样地进入了软软的梦乡。待一睁眼,第二天,也是新的一年的头一天,眼前一片闪闪发光,异常明亮,好像什么都是新的,包括空气。

  时间有时也是空间。

  当我们从旧的一年跨入新的一年,就像从一个空间走进另一个空间。这个崭新的空间又大又空,充满不曾使用过的时间。人们在这一瞬的期望是万象更新。

  那时的孩子们会忽然看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摆在枕边,原是大人在年夜里悄悄放在这里的,香喷喷地散发着一种深切的祝福——终岁平安。

  就这样,人生又一个大年三十已经留在记忆里了。(作者: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