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姑子高清下载:市民与阶级:春节、春运、春晚和社会归属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52:33


(一)春节的仪式性内容一直没有城市化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中的经济内容例如住房、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将启动大量的投资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但是,从社会建设方面来讲中国的城市文化是有先天缺陷的,中国的城市多少年来仅仅作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载体,仅仅反映了工商业化经济之上的政治建设的单一要求,没有在此之上,从市民社会的建立方面有实质性的积累,因此城市注定没有给中国人提供社会归属感。

就拿春节来说,这是一个为中国人提供归属感的节日,但是它的仪式化内容,都是建立在农业村社家族的归属范围中。祭祖、拜神、村戏、社火等等,都是为农闲时期的村民们强化社会联系的仪式性内容。

那么,城市化的人与人的联系靠什么来强化呢?城市与工业的联系,如果仅仅是靠资本和工业化纪律来维持,就一点人性化的味道也没有了。但是,西方工业化较早实现的国家,都不是仅仅靠这些来维持。而是有着实际有效的城市中人与人联系的实际内容。

西方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城市人与人联系的仪式化人性化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宗教。第二是市民民主社会。

西方社会的宗教,提供了超越人的血缘关系家族关系的另外一种仪式化日常化的人与人的联系。与中国的佛教中针对人的内心情感实行抹杀的大量佛经不同,西方宗教承认人的情感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西方的神都是有情感可以犯错误的,对于人与人之间做饭的错误,西方宗教主张宽恕主张错误是普遍的人性的一部分。因此,西方宗教影响到的西方节日是城市化人与人关系的主要内容。

城市化就意味着人心和欲望的泛滥和原有宗族约束的弱化,因此,西方宗教起到了弥补这种新建立的人与人关系的空缺的作用。

中国的城市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以政治联系、阶级联盟的名义来建立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以后,原有的政治道德约束不存在了,人口事实上的自由流动,也意味着人心和欲望的泛滥和原有宗族约束的弱化。

因此,城市化以后,人们在城市中普遍有一种心理寄托上的失落感,在这种情况下,一年一度的春节就是中国人重新温习中国人的归属感的一个载体。



(二)春运,千方百计也要重新建立人心的下一个出发点

问一问成百万上千万春节前回家的旅人,他们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地回家过年呢?

回家过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在新的世纪的城市化以后的精神宗教。

而在现实意义上,市民社会的迟迟没有建立,也成为即使是生长在城市的老市民也感到城市缺乏精神寄托的原因。

城市成为精神寄托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市民社会,建立市民法律、市民政治、市民精神。

看看古代城市建筑,就会明白城邦国家与农业国家的区别。在古城邦国家,西方的城市建筑是古罗马竞技场,是市民大教堂、议政厅等,而作为农业国家的中国的城市建筑是长城关口、皇宫、祭坛等等代表国家的建筑,一句话前者代表了一种市民精神,而后者代表了国家。因此,影响到中国人对于城市理解,那就是城市法律是一种国家法律,城市管理是一种国家管理,城市精神是一种国家精神。在这里没有市民的位置,唯有国家的威严。这就难怪中国的大城市人无论是新来的还是原有的,都对于春节这种农民民间节日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为什么中国人的心理中,天然就不把城市当作人心的归宿呢?

可以说,不解决人心中对于城市归属感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就会徒有其表,徒有钢筋水泥的外壳,而没有一个民族的巨大历史进程的沧桑变化之感。

看看春节前后拥挤在大小交通工具上的几千万黄皮肤炎黄子孙,就会明白中国的城市化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堆积的过程。


 (三)春晚的艺术表现,是代表国家呢?还是代表市民社会呢?

大年三十也就是阖家团聚的时候,春晚一直扮演着活跃中国人精神,确认中国普通人的心理出发点的潜在角色。

可是,多年来中国人在市场经济后的城市化中精神失落和市民政治迟迟未能建立的缺憾,不是一个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能够解决的。比起西方的历史延续下来的各种节日,它的城市市民性的建立,是与各种陌生人之间的聚会、帕提、社交密不可分的。而中国人过年只认熟人只认长辈的习惯,就是一种农业社会迟迟不能转变为城市文明的证据。

这一点,也反映在近些年的春晚节目安排上。春晚就是想营造人与人的熟识的习惯的安全圈子的心理安慰,有名人领导、边疆战士、熟脸明星出面。但是,最近也会顾及到农民工、流动人口等等城市新成员。而就是不能直播一个地方的城市陌生人之间的聚会社交场面。

城市陌生人之间如果在一个城市节日上,不能建立人与人超越血缘亲情的精神联系的话,就不能说这个节日是属于城市的是属于工业化文明的。


(四)城市不能仅仅代表了物质,它还应该代表了一种精神寄托

城里的孩子不快乐,在春节的时候尤其如此。这不是给多少压岁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看看鲁迅写的《闰土》、《社戏》等等著作,就会明白农村孩子眼里的春节代表了一种与自然共同焕发的欣喜感和重归感。而城里的孩子,却只有拿了成年人给的压岁钱以后嘱咐的诸如学校成绩的竞争和未来就业的早早规划之类的语言。

城市的社区,不能给未成年人以一种人类社会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成长感,就会对于城市产生一种荒漠感和单纯的刺激感。作为未成年人的自然天性,只能从几个有经济血缘关联的亲人身上获得,而不能从陌生人身上获得。一旦接触陌生人,就是代表了功利和竞争,这样的城里孩子,就会迷恋网络和精神刺激物。

特别是生长在钢筋水泥大城市的孩子,他们已经找不到中国人天性中那种表现——在每年春运千方百计回到自然循环的农村接受民族精神源头洗礼的那种神圣感和宗教感,这样,久而久之,城里的孩子和第二代农民工孩子,就会成为精神上荒芜的人。

看在孩子的份上,我们这些正在努力建设千百个中国城市的成年人,也要尽快关注城市中市民精神荒漠化问题。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