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之子玥千画txt:《走火入魔的英语》导言:《民族与语言》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2:01:18


摘要: 《走火入魔的英语》导言:《民族与语言》   “香蕉香蕉巴娜娜、巴娜娜;苹果苹果唉泡、唉泡;小猫小猫凯特、凯特;……”——这是作者2003年暑假在山东胶州各个商贸市场上所听到的用童音一遍遍播放的英语VCD的声 ... 《走火入魔的英语》导言:《民族与语言》

  “香蕉香蕉巴娜娜、巴娜娜;苹果苹果唉泡、唉泡;小猫小猫凯特、凯特;……”——这是作者2003年暑假在山东胶州各个商贸市场上所听到的用童音一遍遍播放的英语VCD的声音。这声音俗不可耐,让作者一阵阵恶心、痛苦、昏厥,它使这个原本轻松的假期变得异常沉重、苦不可言。读者应该清楚,这声音在当下中国,绝不仅是个别现象。“语言”——我们赖以自豪的民族的语言,已经到了何等令人惨不忍睹的时候了!
  打开互联网(2003,11,20),在著名的搜索引擎中输入“汉语”和“英语”两个关键词,一瞬间会出来如下结果:
  
  google.com:汉语:共有 418,000 项查询结果,这是第 1 - 10 项。 搜索用时 0.37 秒。
  google.com:英语:共有 4,290,000 项查询结果,这是第 1 - 10 项。 搜索用时 0.13 秒。
  
  百度搜索:汉语: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网页约1,340,000篇,用时0.001秒。
  百度搜索:英语: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网页约21,000,000篇,用时0.001秒。
  
  民族、语言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民族与国家不完全同义。国家,主要是个地域、疆域概念,国家一般由不同的多个民族组成,如中国就有56个民族。那些共同体的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相同或相近、相似的声音及其文字,就是“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民族”的定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共有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广义的语言是指人类表情达意的一切形式的符号;狭义的语言专指人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声音及其文字,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跟人类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条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我们本书所讨论的语言,是狭义上的,主要是指某个民族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感情等的声音和文字。
  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一种实践,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基督教经典《圣经》开篇《创世记》,讲的是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为绝大多数无神论者和宗教信徒所误解,因为,上帝“创世”是违反人们常识的“无中生有”。其实,这个问题的秘密就在“语言”之中,我们的先人老子早在2500多年的《道德经》里就有灼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试解命题:“命名即创造”》(《中州学刊》2003第2期)一文中,作者朱鲁子以一个创造性的命题——“命名即创造”,将这个秘密大白于天下:原来,上帝是以“语言”创造世界的,这个世界不同于我们实在地感觉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语言“命名”的象征的“意义的世界”。人类就生活在这个由语言赋予意义的世界之中。——不客气地说,当今人类各民族的对立和冲突,特别是在“信仰”方面的对立和冲突,其根源,就是对“语言”的误解。对于一个民族的人民来说,语言决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学习和交际、交流的“工具”。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是一种自己民族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还塑造着、构成着一个民族人们的精神心理结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反之亦然。借用西方后现代思想家的甚为精辟的说法是:你认为你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诗人荷尔德林也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大思想家海德格尔说得更直白: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塑造作用可见一斑。
  民族与语言:唇与齿、鱼和水 特定文化是与特定民族相联系的,反之,特定的语言又与特定的民族密不可分;这是由人类历史形成的自然现象。民族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太重要了,简直就是唇与齿、鱼和水的关系。读过中学课本里《最后一课》的人都知道一句话:要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毁掉它的母语。可以说,语言是民族的标志或代码,是民族的最主要的特征,失去了它,某个民族就会“找不着北”,就会陷入深深的“失语”状态,就很难辨别出自身来。可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性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频繁和深入,语言的“民族性”疆界正在被打破。人们往往会说,生物基因是人们民族性的标志和代码,可是,国际通婚也将使这种说法失去说服力,金发碧眼和黑发黄肤,将越来越失去其区分民族性的根据。全球化即现代化,它在给当代人类带来物质富裕和生活方便安逸之外,也同时为人们之间的身份认同造成困惑。——我们引为自豪的、有着5000年灿烂文明的古老的中华民族,随着自己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外来文明和文化的侵入,也同样面临着这种世界性身份认同困惑。你问幼儿园的儿童:什么好吃?答:麦当劳、肯德基。什么好喝?答:可口可乐。你发出疑问:是吗?答:夜斯[yes]!你说:那好了,再见。答:拜拜[byebye]!……你去大学里走走,看看那些用功的大学生手里拿的大多都是什么书,问问他们大学四年学得最多的是什么课,不要问汉语思想经典,问问他们有几个人读过《三国》、《水浒》、《西游记》和《红楼梦》,能读懂吗。你再去问问大学教师,当代大学生的汉语文字水平如何?人们不会吃惊:在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英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美的语言了!掌握了英语,就会“走遍天下也不怕”!——英语实实在在地成了每个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必读的“疯狂英语”!如果再去看一看当代大学生们所追求和艳羡的生活方式,就会很轻易地得出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他们已自觉或无奈地不得不将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母语弃之若敝屣了!其实,“会说英语走遍天下”也是一种误解。《中国文化与文明》编辑部主任,译审温晋根先生说:我认识画家张大力,他在意大利居住8年,与意大利女人结婚,学会了意大利语,他说,在意大利想用英语与人交往是很困难的。2002年外文局有人去巴西,回来人也说,在巴西大街上很难见到会英语的人。他们给我从巴西带回来的咖啡,包装上用的也不是英文。英国许多产品上使用多种欧洲文字,是为了产品在别的国家销售方便,可见即使英国人也不敢称“英语走遍天下”。英语畅行的倒是一些前英美殖民地。
  全球化即世界一体化,无可选择, 但我们不能坐视汉语危机 毋庸置疑,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盲目地维护自己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异于自绝于世界之外。如果一个民族不想自取灭亡,那么,全球化即世界一体化,无可选择。作为人类先进文化和文明之载体的英语,自有其他民族的语言在当今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们的青年学生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好好地学习。温晋根先生认为:一、全球一体化是以西方标准、以经济为主要尺度来统一世界的一种思潮;在讲这种潮流时,人们往往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如非洲、南美洲国家等,对世界上经济活动以外的事情持视而不见的态度。古今圣哲对人类的未来做过不少预测,但迄今还无一人成功。全球一体化能否实现,是否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现在言之为时过早。二、各种语言并无优劣之分,英语只是先进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之一,别的语言也是先进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比起别的民族语来,英语只有在依恃美国实力在全球扩张方面的优势,并不能证明它有表达能力方面的优势。三、至于学习英语,我认为整体地讲,英语是需要学的,但别的外语也是需要学的,——如果中国希望全方位地接触外部世界,而不唯英美人的马首是瞻的话;同时,也并不是全民族人人都必须学英语。换言之,英语不是中国人的第二国语或准国语。
  英语固然重要,可是,我们也不能坐视汉语遭受来自英语的破坏性威胁和侵蚀。正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守钧教授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所指出的,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到处充斥着英语缩写词:MBA、MPA、VCD、DVD、IT、PC、CD、MTV、KTV、WTO、APEC、DOS、SOS、OPEC、CPA、GDP、CEO、CTO、ERP、ISO、WC等等不胜枚举。中国产的英语缩写词积极呼应:CCTV、STV、OTV、TJTV……央视带头,各地电视台纷纷效法,英语缩写词显现在电视屏上,印在采访车上,标在话筒上,到处宣传。各行各业各种单位,多以有个英文缩写名而自豪。更有中英文相拼接的词:卡拉OK、T恤、IP卡、IC卡等。这种乱造滥用汉语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民间流传,而且官方交往照用不误,某些英文缩写词甚至堂而皇之、赫然印上红头文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形势更为严峻,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胡守钧教授还指出:“汉语面临中英文拼盘化的危险。” 英语侵入汉语后更是产生了不伦不类的语言现象,如:“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几名记者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的发展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读MBA的张小姐原来想到IT业发展,今后目标是当CEO,现在感到加入WTO后,中国IT业风险很大,转而去了Nike公司。相反,读MPA的李先生感觉良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大幅度改革,MPA的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随后,我们去了KTV包房,大唱卡拉OK,大家相继关掉BP机,也不上Intel网,兴高采烈,通宵达旦。” 在技术领域,由于信息量大难以全部及时翻译,混用一些外来术语可能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不应该扩展到日常生活的领域。有趣的是,我们认为是取自英语的词,有些却不是来自英语,如IT的两个词 Information(信息)和Technology(技术)的终极词源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现在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生物学和医学标准术语是拉丁语,可见英语并无资格称国际语;它的“国际语”资格是一种僭越,是靠经济实力夺来的。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现有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渐变演化而来,形成了独特的方块字系统,与拼音形态的英语完全不同,两种系统各有长短,厚此薄彼是十足的无知。温晋根先生说,同属汉藏语系的西藏语自古就采用拼音文字,同属汉藏语系的越南语废弃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已半个世纪之久,汉语和汉字也似乎不是绝对不可分离的,要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问题当然很多,争论很大,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人们谈拼音文字时举英语为例,是因为国人学其他外语的人太少。其实大多数拼音文字是很简便的,全无英语的“拼写规则”问题。为解决英语拼写繁琐的问题,许多人包括大文豪萧伯纳在内,曾做过不少改进英语拼写的尝试,但迄今为止,无人成功。英语实在不配做拼音文字的代表!汉语中夹杂英语的问题,不在于文字系的冲突,而在于语言系统的冲突。用英语缩写,就需要用英语词汇来解释汉语,如用WTO,就得考虑这三个字母代表的英语意义,不懂英语的人只能像记咒语一样死记,而用“世贸组织”就只需用中国人的母语汉语来思考,意义自明。正因为如此,世界上采用同样字母的语言如法语,也常有抵制英语入侵的倾向。英语缩写词直接嵌入汉语系统,反差极大,破坏了汉语系统的内在和谐及形体之美。就像我们应该拒绝吃杂交的“苹果梨”或“橘子桃”、“牛肉鸡”一样,我们坚决拒绝不伦不类的“骡子语言”。
  语言垮了,民族休矣 《圣经·创世记》里有一个关于“巴别塔”的故事:人类要造一座“通天塔”,眼看着这通天塔越造越高,就要完工通天了,可是,上帝却“变乱”(“巴别”即“变乱”之意)了人类的语言,人们无法合作施工了,结果“巴别塔”轰然倒塌。这说明了什么?其实,这无非是说:一个语言混乱了的民族,将是“一事无成”的啊!——英语的大量、肆意入侵,大量媒体和影视歌明星中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中英文拼盘化”的“骡子语言”,使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认同感,正在从几代年轻人的心理上动摇、精神中丧失。不仅如此,大量掌握了英语的优秀高级人才的外流和绝大多数受英语教育和考试制度戕害的年轻一代在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上的匮乏,使我们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欲通过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初衷也可能落空。人们不仅要问:即便是全民都说英语,就能证明我们民族文化素质高吗?会英语就是“人才”吗?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和民族尊严是靠大家都会说英语换来的吗?!一个漠视、轻视、置自己的母语于不顾的民族,令身为这个民族成员的作者痛心疾首。可以毫不含糊地说:长此以往,则,此民族休矣!休矣!!休矣!!!
  危机与希望同在 可是,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哪里有危险,拯救的希望就在哪里诞生!世界一体化,一方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民族及其文化或文明的衰朽甚至丧失,另一方面,它将有力地唤醒并激活另外一些长期以来如死水一般的民族及其文化。一个民族就像是一个放大了的人,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两条路径:一是“人——从——众”这一条开放自己、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之长的融入世界的“社会化”过程;二是“众——从——人”这一条在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的回归自己民族特色的“个体化”过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两条路径缺一不可。这就如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并不对“故乡”有多么深刻的观念和感情,但一个人一旦离开了故乡成为了“游子”,那么,如果他没有被新的环境所彻底地同化,“乡愁”就会成了他魂牵梦萦的“情结”。这一点,大概就是普遍地反映在侨民身上的所谓“游子情结”吧。作者曾为一位客居异乡的日本老作家所感动:他每天下午跑到附近的一个火车站的候车室去——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够听到“乡音”!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方言” 其实,从世界范围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方言”,都有其他语言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即都是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说的人多和少。一种语言的价值并不以说的人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而往往受这种语言所在的国家的综合国力所左右,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成语“人微言轻”的真意吧。全世界说英语用英语的人最多,并不表明英语多么优秀,它反映的仅仅是说英语的民族的综合国力极其强大而已。多少人梦寐以求:某一天,让汉语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学习汉语啊!可是,人们不无忧虑地看到,今天,汉语在中国年轻一代那儿正在节节败退,英语正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
  英语是“新式鸦片”?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一场“新式鸦片战争”?事实越来越清楚,外来,特别是西方文化和文明在全面地有系统地侵入中国,“全盘西化”可能已经不是一种耸人听闻的呓语。为了快快“与世界接轨”,为了尽快地洗刷一个多世纪以来屈辱自卑的国际地位,也为了实现几代人的“现代化”的梦想,甚至为了某些我们说不清楚的理由,我们可能正乐得如此或可能仍浑然不觉。在外来,特别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入侵中,尤以“语言”的入侵为甚。而西方“语言”的霸权,牢牢地掌控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无比强大的美英等发达国家手中。故所谓外来语言的入侵,不过是“英语”入侵罢了。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指出,由于我国有关部门的失误和不作为,英语入侵中华民族后,经过了一个快速繁殖和变异的所谓“英语热”过程,今天,已经走火入魔,成了一个危害中华民族的真正的“萨斯”(SARS),成了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一个“恐怖大王”。我们认为,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一场由英语入侵所导致的新一轮的“鸦片战争”,这场“鸦片战争”与一个半世纪前的那场鸦片战争迥然不同,它是一场特殊的、不易发觉的新式“鸦片战争”。——前不久,一篇网络奇文——《英语已成一个巨大的考试毒瘤》“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由《21世纪人才报》刊发的,本书作者杨艾祥撰写的《炮轰大学英语考试制度》一文,引爆了很多人对英语教育和考试制度中所存在的弊端给我们民族所造成的巨大灾难性后果的反思、讨论和痛斥,“英语鸦片”的真面目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识。这表明:中华民族正在从英语噩梦中醒来。
  怎么办?“英语”真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萨斯”和“恐怖大王”了吗?!中华民族真的又面临一场新式“鸦片战争”吗?但愿这是杞人忧天。可是,若果如是,那我们又该怎么办?!泱泱中华,何以会出现今天这种自己“找不着北”的现状呢?我们说了5000多年的汉母语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的汉母语将走向何方?!——这些,就是本书思考并尝试回答的问题。
  
  不要问——
  为什么我的眼中总是饱含泪水!
  只因为
  ——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最深!(艾青诗意)
  
  (本“导言”由《中国文化与文明》编辑部主任、译审温晋根先生审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走火入魔的英语》,朱鲁子、杨艾祥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26 15:43:47编辑过]


本文内容由 三槐居士 提供

 


鸡蛋
鲜花
握手
路过
雷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李仁甫 2004-4-27 01:30
拯救母语!
三槐居士 2004-4-26 23:38
[B]《走火入魔的英语》敲响新世纪的警世钟[/B]

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大陆的“英语热”持续升温直至走火入魔已经引起不少人的忧虑,英语已成“毒瘤”渐成共识。近日,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教育哲学著作《走火入魔的英语》,全面反思了英语走火入魔的成因及其危害,提出了割除英语毒瘤的积极对策,振聋发聩,犹如世纪警钟。
  作者通过阐释《圣经》中“巴别塔”寓言认为,语言决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工具,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是唇与齿、鱼与水的关系;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迫使该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任何一种语言,在价值上都是等价的,没有优劣之分。但在技术层面上,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可以比较的。英语与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技术层面上,与汉语相比,英语没有什么优越性可言,而且,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它是一种难学的语言。因为英语属于表音文字,它的连续性差,不能二次抽象,不能对语言进行有效的压缩,不便于灵活地组合新的语言。这使得词汇量特别大,增加了记忆的包袱。虽然英语的词根有助于联想记忆,但和汉语的高度会意功能相比,它要差得多。
  作者明确地指出,英语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本来没有毒,英语之毒,是指英语在我国走火入魔后的一种负面现象。该书将英语毒瘤的危害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扭曲儿童的思维和人格,养成崇洋媚外心态;第二,浪费人们的宝贵时间——当下的英语学习,占用学生学习时间超过四分之一,而绝大多数人学后几乎都没有用;第三,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每年数百亿元人民币;第四,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第五,造成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所说的严重的“语言污染”现象,作者称之为“骡子语言”,它可能比有形的危害更甚。
  书中指出导致今天英语走火入魔的原因至少有:第一,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很多人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对祖国文化的自信;第二,教育决策失误——由于中国多年来一直教育资源稀缺,为了达到所谓的公平,只好采取考试的办法来分配资源,英语被置于一种错误的评价体系中,充当了“拦路虎”的角色;第三,考试制度社会化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有关部门制定考试规则、强制推行英语之后,一些社会力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肆夸大英语的重要性,为英语的泛滥成灾火上浇油。
  作者认为,英语教育和考试制度中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在教育理念。要改革英语教育制度,首先必须摒弃我们目前以“造人才”为宗旨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性教育理念,而代之以“造人”为宗旨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国家必须修正人才评价标准,从“英语崇拜”的误区中走出来,还英语以“一门外语”的本来面目,必须对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进行调整,淡化英语考试对一个人的升学、晋级等方面的影响力度,对那些纯粹是作为一道关卡而设置的考试要坚决取消。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与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位直接挂钩的四、六级考试和职称英语考试。国家应重新制定英语教学战略:缩小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让被迫学英语的人少一点,使学习者学得好一点。最为重要的,我们要加强汉语教育,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是一本目标指向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哲学著作,而非泛泛的仅仅批评英语毒瘤的书。
  (《走火入魔的英语》,朱鲁子、杨艾祥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4)
  
三槐居士 2004-4-26 23:34
《走火入魔的英语》八章二节:英语泛滥的深层次思考  谁若认为英语的问题在英语,那是大错特错的。英语的问题不在英语自身。从根本上来说,导致今天英语灾难的根源在民族自信的匮乏。这种民族自信的匮乏,就是“民族软骨病”。
  
  一、语言的地位就是民族的地位
  基督教经典《圣经》讲到一个关于“巴别塔”的故事,说的是,人类要造一座“通天塔”来显示、炫耀自己的伟大,眼看着这通天塔越造越高,就要完工通天了,可是,上帝却“变乱”了人类的语言(——注意,是“语言”),人们无法合作施工了,结果“巴别塔”轰然倒塌——
  
  《圣经·创世记》第十一章记载: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这个故事以深刻的隐喻启示我们:一个语言混乱了的民族,将是“一事无成”的啊!
  
  其实,英语早已不是社会上所传说的“过热”和“滥用”的问题了,而是已经“走火入魔”。我们通过反思英语毒瘤的形成历史,追溯它走火入魔的路径,今天,已经能够清楚地诊断出,这个毒瘤生成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心灵深处的自卑情节。民族自信匮乏,既是这个毒瘤生成的因,也是它结出的果。曾几何时,由于我们缺乏民族自信,我们便饥不择食地拥抱英语,今天,我们面对自己抱回的这个毒瘤,正在慢慢地品尝它对我们民族文化和自信的摧残、摧毁。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造成英语毒瘤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自信的匮乏,那么,治疗这个毒瘤的唯一药方就是:恢复民族自信,致力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自尊与尊重是相互的。一个没有自尊的民族,任何一个民族也不会尊重你。
  我们认为,今天,是我们民族向世界表明自己正义在身、光明正大、敢作敢当、独立自主的时候了。否则,我们就极容易给世人造成中国崛起和强大了之后就会对世界构成威胁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印象。一个成熟并强大起来的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它不仅不会去威胁其他民族,相反,它认识到,凡是威胁其他民族的民族,都是不成熟和渺小的。强大和成熟起来的中国,必将是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其实是其他民族对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信心的表现,从它们的这种对中华民族的担忧和缺乏自信上看,它们本身可能也是不成熟的。
  我们高兴地看到,针对国际上的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我们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报道说,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强调“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思想,这是我国政府高层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的未来形象,并作为自身角色定位,也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世界的承诺,对未来中国发展具有“指南针”的作用。
  很清楚,我们民族曾经集体走在“人——从——众”之路上迷失了自我,出不来了。但,我们相信,这种迷失是暂时的。有目共睹,虽然中华民族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良知上的泯灭和匮乏,但,“良知”,仍不时在黑暗中闪烁。它表明,有着“根”的中华民族必会从暂时的迷失中醒来。醒来的中华民族,必将勇敢地走“众——从——人”这条路,实现自己古老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复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三只眼睛”最刁!——我们不拒绝一切外国文化和文明,我们也不拒绝甚至会感激其他民族对我们民族劣根性的苛刻的审视和批评。因为,一个成熟起来的民族,是一个有担当精神的、自由的民族。
  让我们来看看20世纪名副其实的强国美国,看看它之所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严格地说,美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因为它只有地域而没有民族特征。美国的民族成分是世界上最多样性的,最大的一支族裔即英裔仅占人口的15%;其次为德裔,13%弱;黑人居第三,约12%;然后是印欧裔,约9%。四大族裔共约49%,其他被称为少数民族的合计约51%。而且,直至现在,美国每年接受的移民数,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接受移民总数,尚且未含非法移民。至于由于异族通婚等原因,既有的族裔也在融合、变化,这个基本的国民构成,使美国不成为一个传统的民族国家。“人种大杂烩”的美国,也同时成为“文化大杂烩”。美国文化来自世界所有国度,有学者研究认为,美国受益于现成的思想、人才与科学。只有美国才有这种“海纳百川”的容量。例如,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在英国无人理会,到美国就立即发挥巨大作用;又如,爱因斯坦在德国受到迫害,逃到美国才真正发挥科学泰斗的能量;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思想家们,正是在美国继续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全球任何宗教也都可以在美国找到自己的教堂,那里惟独没有的只是“国教”。杰斐逊总统提出要在政、教之间“砌一堵墙”的主张,而宪法第一修正案则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政教分离与宗教自由的原则。因此,美国不会成为宗教势力的附庸。有以上两个基本原因,在其开国元勋们制定的体制下,决定了美国的内外政策。
  美国的自我批判精神是世界唯一彻底的,这一点,大大有助于它的成长。因为,这就是我们说的一个认识了自己的民族或国家的“担当”精神。瑞典著名社会学家G.密尔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总结道:“美国人强烈地、诚心诚意地‘反对罪行’,对自己的罪行也决不懈怠。他审视自己的错误,把它记录在案,然后在屋顶上高声宣扬,以最严厉的词句批判自己,包括谴责伪善。如果说全世界都充分了解美国的腐化现象、有组织的犯罪和司法制度的弊病的话,那不是由于其特别邪恶,而是由于美国人自己爱宣传缺点。”当别的国家千方百计掩盖自己的污点,甚至用“朝前看”来为之开脱时,美国正从中受益。它受益的方法是:看见别人捂住脸上的伤口时,脱下裤子检查自己屁股上是否有类似的伤口。
  ——无疑,美国的强大与它的彻底的自我批判精神是分不开的。
  自由,就是既不接受他人的霸权,自己也不对他人施加霸权。
  我们认为,一个真正成熟和伟大的民族(国家),是既不自卑(崇洋媚外)也不自恋(夜郎自大)的,特别是面对自己“皮袍下面的‘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这个民族面对各种各样的“萨斯”或“非典”仍像某些人一样遮遮掩掩,那么,我们就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幸亏我们这个民族还有敢说真话的民族英雄——蒋/彦/永大夫!还有抗击萨斯的英雄——钟南山院士。正是蒋/彦/永和钟南山院士等人的做人良知和职业操守,挽救了国人的健康,维护了中国人的民族信誉。
  
  我们强调说真话必须有“能力”,因为,不具备能力,一个人是很难说出真话来的(真话往往停留在他们的喉咙里,因为说出真话的“勇气”是一种首要的能力),即便是说出真话来,也是没有分量的。就像黑格尔所说的,一句格言,如我们熟知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儿童的嘴里说出来和在饱经风霜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其意义是不一样的。
  
  走火入魔的英语就是侵入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非典”或“萨斯”。既然我们有能力战胜那曾经肆虐的医学上的萨斯,那么,我们就不会怀疑,面对英语“萨斯”,我们同样会战胜它的。因为,在这里,也同样有蒋/彦/永大夫这样的民族英雄,他们就是《英语毒瘤》一文的作者——尽管他是匿名的——和温晋根先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思想家阿多尔诺激愤地喊出: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们说:对待走火入魔的英语,我们也决不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二、药方:“认识自己”
  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过“古典轴心时代”的民族,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这一点,连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美国时间10日上午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发表演讲中都提到: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还有就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由于异族的入侵和内部的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的延续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和学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
  中华文化和文明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不自己尊重自己的民族,任何民族也不会尊重你的。那么,怎样找回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不难!——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来自人类各民族文明根基处的共同呼声。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镌刻着这句话。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认识你自己”,他认为,知,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孔子认为认识自己就是知“道”: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问题也以神话的形式在俄狄浦斯所回答的“斯芬克斯之谜”中出现过。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天的中华民族,正在离自己越来越远啊!
  一个民族,无非是一个“人”的放大,个体的人,无非是“民族”的缩影。一个个体的人要成长起来,最关键的是要“认识你自己”,同理,一个欲走向明天的民族,也必须首先“认识你自己”。那么,认识你自己的“什么”?
  ——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弱小、懦弱、自卑、虚荣、愚蠢和无知,认识自己尚处于走在“人——从——众”这“社会化”的第一条路上,尚没有踏上“众——从——人”这第二条“个体化”的路。
  一句话:认识我们民族的“原罪”!
  
  三、中华民族的“原罪”之源在“教育”
  我们这里所说的“原罪”,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于犹太教和基督教所讲的“原罪”的。我们并不像有些国人(有些是很优秀的知识分子)那样绝望到向西方的“上帝”乞求怜悯和拯救,我们认为拯救的希望在我们自己民族本身。我们从伟大的先知庄子那里,发现了与西方的原罪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我们民族的“原罪”。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众所周知,西方的原罪思想源于《圣经·创世记》中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故事。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类似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的《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浑沌开窍”的寓言,就是与西方的原罪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国的原罪思想,不过,这一思想在历史上被深深地遮蔽了。
  庄子关于“浑沌开窍”的寓言故事,正是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而知善恶羞耻的中国版本,它们讲述的都是自己民族走出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真实历史。一个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真实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而一个成熟起来的民族是会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原罪”的。我们认为,各民族关于原罪的思想,可能正是自己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巨大的精神文化资源。今天,是考验我们这个民族能否恢复关于原罪的“记忆”和有没有勇气担当起自己的原罪的时候了。
  那么,“原罪”的真正所指到底是什么呢?
  ——教育!教育!!教育!!!
  
  在西方,原罪来自于“蛇”的引诱——“教育”而已!
  在中国,原罪来自于“倏、忽”二帝的开凿——“教育”罢了!
  ——一切的一切,都出在“教育”上啊!
  在西方,教育是以人性的恶的贪欲为诱饵得以实现的;在中国,教育是以“报恩”(“浑沌待之甚善”)或“望子成龙”(“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的面目表现出来的。可是,这两种表面看起来不同的“原罪”来源,其最终结果是一样的——本真的“人”的“死”去。
  古典轴心时代以来,人类教育的目标锁定在功利性的“人才”,而不是非功利的“人”本身。——这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根本性错误。如果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得不到纠正,则,我们就难免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
  在庄子“浑沌开窍”的寓言故事里,担当着教育使命的“倏、忽”二帝,其所喻指的,无非是人的“父母”亦即可以“终身为父”的“教师”而已。哪个父母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父母(教师)的愿望往往是事与愿违的。为人父母者,莫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天大的苦难一身担——人之常情,“可怜天下父母心”。然,人间事,多“有心栽花花不发”、事与愿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到头来,却只见,没成龙反成虫,没成凤却成鸡。——这就是所谓望子成龙的悖谬。温晋根先生也精辟地指出:望子成龙本身是一种反民主的观念,这种教育理念就是:学习不是为了人格的完善,而是了成为“人上人”,为了不作老百姓,如果有人从这种疯狂的竞争中落马,就会成为孔乙已。现代社会的合理教育理念应该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让所有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发挥自己的潜能。
  悖谬之事,自有其自己的道理在。痛心疾首、怨天尤人,都无济于事。原来,天下绝大多数父母,多为在现实生活中,在自己的人生中愿望没有达成的人,他们不甘心,于是,就将自己未了的夙愿,统统寄托到儿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此而来。然而,为人父母者不知,他们越是迫切、越是无微不至地关怀、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失败、失望的几率就越大。原因无他。因为,以自己失败的人生来要求、来雕琢自己的儿女,无异于将一块大理石拿到普通民工那儿,想从民工的手中得到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不敢轻易地将自己出让出去,特别是不敢将自己出让给二把手——哪怕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行,更遑论那些老想为我们做主、老想代表我们的看不见的形形色色的上帝了。愿望和心情,代替不了技艺,更代替不了艺术创造。人这块大理石,如果毁在我们自己手中,那么,我们就应该负起这个责任,我们就应该无怨无悔。但,那些口口声声为我们负责的父母、党派、上帝,他们是外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他们并不能够像他们宣称的那样为我们负责。如果我们的人生毁在他们的手中,我们就会追悔莫及、痛不欲生。因为,人,不同于物,他是唯一的,他这一块大理石雕坏了,是没有任何办法弥补的。——明白了这一点,为人父母者当为之戒。
  人应该是人自己的作品,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即便是不太成功,那也是自己的作品,我们也会自觉欣慰——因为,“庄稼看着人家的好,孩子看着自己的强”。从精神来说,人是且只应是人自己的父母和儿女。——告别肉体上生养自己的父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当然,这个父母是广义上的。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为自己负责。
  可是,“浑沌开窍”寓言告诉我们,我们的“原罪”来自于“倏、忽”这二位“教育者”,因此,从寓言上看,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原罪”是不应该负有“责任”的。——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单个人往往推卸责任的深层原因——因为,“罪”不是来源于他自己的选择。这一点,可能是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的最大差异,也是被指为“民族劣根性”的根本所在。
  这种差异出在最早的“教育”上。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向西方民族学习的,最重要的不是英语和科学技术,而是“个人负责”的担当精神。不推卸责任,是一个民族彻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
  
  东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一点,杨振宁先生曾经谈到过。2003年中央电视台3频道五一节特别节目里,杨振宁先生谈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问题,听来特受启发。
  杨先生说,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是按“按部就班”的原则“循序渐进”的;而美国的教育不同,它们是“一步到位”式的,即让学生首先达到最高的层面、境界,而不太注重具体的知识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杨先生说其优劣难分,但,其效果却是决然不同的。中国式的教育,教出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在考场上一般来说是拔头筹的,不过,其创造力太差;美国式的教育,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在考场上考不过中国学生,但,他们的创造力特强。其实,这样的见解,别人也曾提出过,甚至更为全面,但,较之学贯中西的杨振宁大师来说,他人的见解其说服力不是很强。在我们看来,中美教育的这种差异,正是中美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等一切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的表现及其症结之所在。这里面,有着很大的价值判断上的优劣,而并不像杨振宁先生所隐讳的那样没有优劣之分。中国式教育,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因为,我们的教育,说得不好听点是属于传统的、狭隘的蜗牛式教育,这种教育在传统社会——非市场经济社会里无可厚非,它直接与传统社会的运行模式相适应。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相当陈旧和落后。因为,我们的这种教育模式,注定了我们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而缺乏创造性。我们学的东西再多、再扎实,但往往时过境迁,——这从大量大学生毕业后的困惑——所学非所用——中可以看出。
  美国式教育,可谓高屋建瓴式教育。它让学生在起步时就达到高境界。境界问题实际上要比材料性的知识问题重要得多的问题。有高境界者,也许他在知识量上相对不足,但他学习起来会有的放矢,且会真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极大地消除了精力浪费现象,使一个学生在有限的学校生活中完成未来工作生活的准备,而不会有学非所用的遗憾之感。爱因斯坦的学习经验也能证明这一点。会想问题比知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在讲课中,作者往往把境界比喻成磁石,而把具体的知识比喻为铁屑,只要我们建构出合理的高境界,则学习知识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反之,如果没有较高的境界,则知识再多也是死的,死知识是不会发挥出它的真正作用的。只要明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这一点是不会感到难以理解的。中国教育面临着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这一点,我们不妨多学学美国人的教育模式。
  
  四、教育之误:教育理念的彻底颠倒
  我们认为,错误和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不仅助长了英语毒瘤的疯狂生长,而且整个贻害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如果说我们改革20多年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的话,那么,教育之误的根本在“教育理念的彻底颠倒”。
  作者朱鲁子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从小受无耻的应试教育毒害而束手无策。看着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放学回家后蜡黄的小脸,等到晚上11点之后孩子还没写完那可恶的作业,听到凌晨天不亮就响起的闹钟,作者的心像撕碎了一样痛。——相信天下有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会像我一样啊!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副会长、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总策划杨东平教授在《未来生存空间:社会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八部分“传统教育的终结”所论述的,极为精辟。
  杨东平教授具体考察了我国教育“20世纪的历程”。他写道:
  从高考制度来认识中国教育及其现代化的历程,的确是个很好的入口。
  中国新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基本是20世纪的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20世纪的历史是从教育变革开始的。
  虽然在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发布了废除八股试帖取士等18条教育改革上谕,但其真正实行是在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廷被迫实行的“新政”改革。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废止八股文程式;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1905年,正式宣布废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制遂告结束,它成为清廷崩溃的前奏。
  这只是一个幼稚的起点--中国的现代教育从无到有,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之旅。它所背负的,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教育的重负;它所面对的,是世界先发达国家的示范和挑战。对传统教育的态度和对外来教育的态度便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回答、解决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
  20世纪中国教育的历程被均匀地一分为二,大致是上半叶学习美日、下半叶移植苏联的历史。20世纪上半叶,参照日本、美国学制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所确定的中小学“6-3-3”学制(小学6年,中学初中、高中各3年)沿用至今。它所确定的“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生活教育”等原则,深受当时世界性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它甚至确定了在中学实行选科制,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直至90年代,我们的许多重点中学还达不到这种理想。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现代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参与的主要力量,现代教育马上显示出在社会变革中的特殊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也造就了一个博大恢弘、群星璀璨的教育空间。产生了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梁漱溟、晏阳初、梅贻琦、蒋梦麟、陈鹤琴、舒新城、雷沛鸿、俞子夷等一大批贡献卓著的教育先驱。
  1949年之后,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中国教育迅速改变了方向。与新的意识形态、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和实现工业化的要求相适应,按照苏联模式改造和重建教育。教育被纳入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配合,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的轨道。迅速发展的教育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之一,为50年代的工业化提供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与此同时,因强烈的国家功利主义的导向,在教育结构、教育价值上出现了重理轻文、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专门教育轻普通教育的严重倾斜。
  1949年之后的中国教育可以明确地分为三段:(1)“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教育。它是以高度政治化、全盘移植苏联的教育体制、侧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严格的学校教育等为主要特征的。(2)“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从1966年停止高考制度始,教育不但被摧残,而且可以说被摧毁--学校教育基本被停顿,大学停止招生,这在20世纪的文明史上是罕见的奇观,因为即便在二次大战这样的环境中,也没有一个国家中止过学校教育。“文化大革命”中期,各级学校恢复教学,采取种种激烈、极端的“教育革命”措施。(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
  8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各类教育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发展和改革这两个方面,比较而言,在教育发展上的成绩较大。
  自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到1995年底,全国已有91%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达1025个,约占全国36%的人口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8%。初中义务教育有较大发展,初中在校生4727.51万人(其中普通初中在校生4727.51万人,职业初中在校生69.7万人)。初中毛入学率78.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1.8%,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在校生共1652.44万人,毛入学率33.6%。经过80年代以来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获得较大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为43.2:56.8。
  高等教育在中国一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在80年代经历了高速发展,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为7.5%。1978年,高等学校总数为598所,当年招生40.1万人,在校生86.7万人。1995年,高等学校总数为1054所,普通高校招生92.6万人,招收研究生5.11万人,在校本专科生数290.6万人。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也获得较快发展,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函授部、夜大学等多种类型。1995年,成人高等学校达1156所,在校生数达257万余人。这意味着,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合计在校生约548万人,在校生占同龄人口(18岁~21岁)的比例约为3%左右。
  根据规划,到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630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80万人,专科生450万人。18~21岁学龄人口的入学率上升为8%左右。
  然而,在整个80年代,中国教育令全社会最为关注的,也许并不是高速发展的教育成就,而是它严重的生存困境。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教育经费、不断流失的教师队伍、辍学流失的学生、体脑倒挂的现实等等,成为持续不衰的社会焦点话题。在政治术语中处于“战略地位”的教育,用经济学家的话说是“剩余财政”;用学校教师的话说,只是“略占地位”。“穷国办大教育”,以占不到国民生产总值3%的经费,支撑了几亿人口的教育--就像解决吃饭问题一样,既是共和国教育最可骄人的成就,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基本状况的重要指标“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自80年代以来,一直在2%上下徘徊;1992年为2.99%,1993年为2.76%;1994年为2.52%;1995年为2.46%。根据1992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的规定,到2000年这一比例应达到4%,而这只相当于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1%)。
  教育恶劣的外部环境、严峻的生存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摆脱经济困境的努力压倒了改善教育品质、改革教育教学的需要。创收、经营之道、商品化和市场原则的侵蚀,则使学校的教育行为正在发生扭曲。然而,在我看来,真正严重的问题,是80年代以来的教育现实中,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传统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和强化。……
  
  传统应试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和强化,导致了我们现实教育的彻底失败。人们越来越清楚,教育,非改革不行了!
  然而,人们不仅要问: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改革呢?
  我们认为,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改革着手!
  
  ——令人触目惊心的无数事实说明:我们的教育从“根”上错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是彻底颠倒的、错误的!古人云,“肉食者鄙”;我们说,“所谓的教育家耻”。
  
  我们认为,唯一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应该是“造人”而不是“造人才”。“人是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其以人为本的“造人”的理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教书育人”。人的受教育过程,是人生的一个“自然”阶段,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它不应以“未来”的“工作”为目的,它不应成为人将来“谋生”的“手段”。《圣经·马太福音》里有言:你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但它从不为明天的食粮发愁!——可怜的人啊!
  
  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与“教书育人”即“造人”的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全国人民全都成了教育的牺牲品——“工具”。在考试的车轮上,人们只有“为明天活着”而不能“活在当下”。可是,明日复明日,何日是尽头?!——“退休”?我们看到那些被当作“工具”使用过的风烛残年、老牛破车的“退休”的老人了,他们“幸福”吗?!——与现实的人生相对立、完全颠倒和荒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唯一的、宝贵的人生半途而废,最终陷入“夭折”的深渊。一般来说,天下万物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可是,现实中,我们能看到真正进入“冬季”的人吗?!为什么先秦等“古典轴心时代”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无他,那是一个有不少人可以活到“冬季”的时代罢了。从根本上来说,今天的人不仅没有超越古人,相反,我们是远远地落后于古人啊!因此,才会有不少觉醒起来的人发出“复活”“古典轴心时代”的呐喊。
  
  作者认为,“对人来说,最大的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可是,在我们的“教育”中,有真正的“人生的学问”的教育吗?!
  
  不客气地说,现实的教育,不是“成就”人,而是“毁灭”人!作者甚至发出极端的怒吼:“杀人”——中国当下教育的本质!
  
  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民族,才有能力并敢于担当责任,才会具有“自尊”。一个具有自尊的民族,就是一个成熟和壮大起来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民族会和敢轻视它。
  
  认识自己导致自尊,自尊带来自信。
  但是,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一种辩证的思维告诉我们:谁制造了“原罪”,谁就负有救赎的使命。
  
  “教育”,你既是系铃人,也是解铃人!


《走火入魔的英语》导言:《民族与语言》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黄色”的由来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二百五"的起源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语文趣题选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咬文嚼字:“秋”与“愁”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 高考作文的入题与基本构思 - 『聚焦作文课堂』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说“盐”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说“油”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说“米”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说“柴”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新语流行:节奴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八拜之交是哪八拜?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释“考妣”(图)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汉字云游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何謂“驢友”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周立波最新语录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七年之痒 多少"风骚"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 汉字云游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5 古汉语副词的来源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说文解字:楼里住的女人是谁?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 一封用车名写的情书(转贴)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 “板块”和“版块”的区别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 最常用的十个贬义动物俗语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 汉字,在日本曾经是吓唬女性的东西(转)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