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之尊上夫人:说“米”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9:34:2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树新  

      
  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了“米”字。米,象形,甲骨文象米粒琐碎纵横之状,本义为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子实。《说文》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米有时特指稻米。以米为反映对象,汉语形成了大量承载着深厚丰富文化含义的含米熟语和含米词语。
  
  一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古代的植物性食料主要是谷物。古代有“五谷”之说,如《周礼夏官职方氏》云:“谷宜五种。”汉代郑玄注:“五种,黍、稷、菽(豆)、麦、稻也。”①明谢肇淛《五杂俎》曰:“五谷者,稻、黍、稷、麦、菽也。”此外亦有九谷六米和六谷、八谷、九谷、百谷之说,均是对主要粮食作物的总称、概称。《周礼·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贾公彦疏:“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与小豆、小麦,三者无米,故云‘九谷六米’。”孙诒让正义:“已舂者为米,未舂者为粟。”
  升、斗、石,为旧时量具。升,一斗的十分之一,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反映这种计量工具的含米熟语有:卖米不带升——居心不良(量);一碗米闹饥荒,一斗米也闹饥荒,喻情况相似,却假装贫寒;日无半升米,夜无半床被,形容生活贫困;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谓滴水有恩满则仇;命里该有七升米,临死吃不满一斗粮,旧谓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又作“命中只有八合米,行走天下不满升”,“命里只有八合米,跑遍天下不满升”。
  古时对米的一种加工方式是舂米,舂米的器具叫臼。在远古及上古时代,臼曾是最为重要的谷物加工工具,杵臼舂捣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脱壳加工方法。现代考古发现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杵臼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并且逐步改进。最初人们“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使用木杵、土窝(臼)进行谷物加工,后来又发展到石杵和石臼的制作、使用。歇后语“米臼捣石灰——白杵”“米臼捣沙——实言(石研)”“米臼里的泥鳅——无路钻”借舂米米臼来说理,同时是也对这种舂米器具的形象记述。
  筛子、箩是对粮食﹑谷物中杂物进行挑选的重要工具之一,用它可以除去粮食﹑谷物中的杂质。“米筛挡阳光——遮不住;米筛里睡觉——浑身是眼;米筛眼里的米——不上不下;米筛罩麻雀——飞不掉了;米筛筛芝麻——空劳神;米筛装水——漏洞多;米筛子筛胡豆——一个都漏不掉;米箩筛糠——直抖;人怕求,米怕筛;淘米筛子做锅盖——气儿不少,眼儿多”等熟语反映了这一农事习俗。
  瓮是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容器,供盛水盛米或装酒等用。仓,粮仓。《说文》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此义。“镰刀吊起,瓮中无米;米仓里的老鼠——不愁没吃;仓里无米稗子贵”反映了这一农事背景。
  谷类加工往往通过适当的碾磨,除去杂质和糠皮。糠,从米,康声。本义就是从稻、麦等谷皮上脱下的皮、壳。由于糠是谷物的皮、壳,故一般不食,只有在生活极其贫困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食用。因此,反映这种历史文化背景的熟语也就自然产生了。“糠菜半年粮”,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形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糠豆不赡”,就是吃糠皮杂粮也供养不起,形容生活十分贫困。“贫贱糟糠”,指贫贱时一起过患难生活的妻子。“尘垢粃糠”,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琐碎而没有用的东西。“十米九糠”,饭食中多糠,形容穷苦。“借米还糠——气鼓鼓”,说明了糠的形状。“吹糠见米”比喻收效快。“舔糠及米”,是指舔完糠皮就舔米,用以比喻得寸进尺,侵夺愈演愈烈,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进逼。
  谷类加工是通过适当的碾磨,除去杂质和糠皮,但谷类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多存在于胚芽和麸皮中,所以加工越精细的米面所含的维生素就越少,营养价值不及糙米粗面。常吃精白米面不利于健康。所以,“吃米带点糠,有利于健康”“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反映了汉民族的科学饮食理念。
  “灌米汤”“一锅粥”“吃干饭”“吃生米”等熟语既有其隐喻义,同时又说明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反映了汉民族的食俗。
  汉族米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彩,米食制品,不少于数百种。常见的米食加工方法就是熬米煮粥和焖干饭。米汤,又叫米油,是煮饭时凝聚在锅面上的一层粥油。医学上认为,米汤性味甘平,能滋阴长力,有很好的补养作用。清代名医王士雄在其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迹。”《本草纲目拾遗》中做过解释:“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俗谓用甜言蜜语讨好奉承迷惑别人以达到某种目的为“灌米汤”。粥,稀饭,粮食煮成的半流质食品。早在六七千年前,祖先就开始以粥充饥,《周书》上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原来从古人开化之初,粥就已经有了自己最原初的文化形态。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语“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以粥为题材的歇后语有:米饭煮成粥——糊涂,小米粥里煮藕——迷了心窍。惯用语“一锅粥”形容极其混乱,犹一团糟。干饭即谓做熟后不带汤的米饭。惯用语“吃干饭”意思是说只吃饭不干事或只会吃饭不会干事,有时也说“吃几碗干饭”。“吃生米”比喻办事厉害,不讲情理,像禽兽一般。从反面反映出人类的基本饮食习俗,即人是吃熟饭的,只有禽兽才吃生米。由此可见,含米熟语记载了汉民族丰富的米食文化事象,表现了丰富的米食文化民俗。
  
  二
  
  人们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用自己的思想、方法、立场观点来认识世界,通俗的语言——熟语就是总结观察和实践的结果。由于这种熟语大都来自社会实践,因此,往往能够准确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及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道理。汉语的含米熟语也是这样,它们不仅记载了汉民族丰富的米食文化事象,表现了丰富的米食文化民俗,更重要的是,它们寓理于米,关乎世情,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成了人们评判事理、看待事物的一种方式方法。
  第一,表示缺乏条件事难成。
  根据史书记载,神农教民播五谷,黄帝时期开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齐民要术·耕田第一》引《周书》就这样讲:“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汉代末年,洛阳有童谣唱道:“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直。”由于米食在饮食中这种基础地位的影响,所以,汉民族都把米作为生存和温饱的一个基础来看待,把有米无米当成了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反映这种认识,汉语形成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含米俗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一条常用俗语。字面义是指心灵手巧的媳妇没米也做不出饭来,用以比喻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即使有才能,事情也难办成。或喻能力再强,不具备必要条件也不好办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源出宋陈师道《句》:“卒行好步不两得,巧手莫为无面饼。”又作“巧媳妇无米煮不得饭”“巧妇不能作无米之炊”。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记载:“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宋庄季裕《鸡肋编》记载:“谚有‘巧息妇做不得没面崱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时作“巧媳妇煮不得无米粥”,有时作“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有时作“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或“巧媳妇煮不出没米粥,巧嘴八哥说不过潼关去”,也作“巧媳妇难做无米饭,巧姑娘难绣无线花”“猛将军无刀杀不得人,巧媳妇无米煮不得饭”,形式历宋、元、明、清而未定。今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有时简说成“无米之炊”。“无米不成炊”这句话既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米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米的地位作用给予了科学的定位,又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离开某种基本条件,事情很难办成。
  “等米下锅”意谓等着米来下锅烧饭。比喻生活困难,缺钱少物,形容境况的窘迫或比喻某种急需。《金瓶梅词话》有“常言俗语说得好:借米下得锅,讨米下不得锅”的说法。
  “当家才知柴米贵”,比喻凡事只有亲自经历体验,才知道它的艰难。清李光庭《乡言解颐》解释此句为“物力不可不惜也”②。有时也说成“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心”“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孩才知娘辛苦”“当家才知柴米贵,处世方知世事情”“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当家才知柴米价,出门方晓行路难”,都是一样的意思。
  还有像“吃饭吃米,说话说理;吃的盐和米,讲的情和理;谷多舂出米,人多讲出理;话事要话理,吃饭要吃米;省米有饭吃,省布有衣穿;烧酒米做,人心肉做;煮饭要放米,讲话要有理;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应”,这些谚语用“米”作条件来陈情明理,同样含蓄蕴藉,形象生动,极具说理性。
  第二,表示已然。
  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汉语有“木已成舟”的成语,而俗语“生米做成了熟饭”恐怕是更为形象生动和口语化的表达法了。
  “生米做成了熟饭”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或难以逆转,后悔不及。源出明沈受先《三元记·遣妾》:“如今生米做成熟饭了,又何必如此推阻。”“生米做成熟饭”亦作“把生米做成熟饭”。刘绍棠《水边人的哀乐故事》:“‘满枝……是我干娘……叫我把生米做成了熟饭,断了你的后路。’龙蛋子良心发现,不打自招。”
  “生米做成熟饭”又作“生米煮成熟饭”“生米已成熟饭”和“生米已经做成熟饭”。
  第三,表示多少得失的辩证观。
  许多含米谚语是用米的微小,来比喻多与少的辩证关系。如“图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比喻因小失大。源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无》第十五卷:“图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如此行脚,有甚么利益”。又作“贪他一粒粟,失却半年粮”。此外,“一天捡把米,一年一石几;一只蜂酿不成蜜,一颗米熬不成粥;一米不成饭,孤树不成林;一块柴烧不好饭,一颗粮堆不成山;一缕棉纱难织布,一粒大米难熬粥;一粒米度过川,三粒米爬过山;升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一粒米养个恩人,一旦米养个仇人;粒米成箩,滴水成河”等熟语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第四,普泛喻理。
  米是中国人的主食,孕育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米喻理的熟语除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具有普泛性的特点。如许多歇后语也往往以米为题材来寓意,如“米才下锅就抽柴——存心搞夹生;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扳倒大瓮掏小米——摸到底了;炒了的是米——红人(仁);吃稀饭泡米汤——多余;吃饭泡米汤——喝粥的命;吃多了碎米——啰唆;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高粱米塌饭锅——闷(焖)起来了;锅盖上的米粒——熬出来的;敲着空米缸唱戏——穷开心;舀米汤洗澡——尽办糊涂事”。
  相当数量历史悠久的含米成语也都有形象生动的比喻概括意义。如“水米无交”,旧时指官吏为官清廉,无所取于民。有时也指互不相涉,或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源自唐魏征《隋书·赵轨传》:“征轨入朝。父老相关者,各挥泪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请酌一杯水饯奉。’轨受而饮之。”“水火不与百姓交”后演化为“水米无交”。“水米不沾”,表示时间很久未进饮食。“偷鸡不着蚀把米”,意思是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唱沙作米”,比喻以假乱真或以劣为优。“山川米聚”,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玉粒桂薪”,米如玉,薪如桂,极言生活费用之高。“数米而炊,称薪而爨”,是指只能干小事,干不了大事,有时用以比喻人极吝啬。“薪桂米珠”,形容物价昂贵。
  
  三
  
  有些含米熟语来源于历史故事、典故,带有了特定的文化义。
  “不食周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的故事。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用“不食周粟”比喻忠诚坚定,清白守节。
  “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本来是指不为得到微薄的俸禄而拜倒在权贵脚下,屈身事人,后用以比喻刚正不阿,不为得到好处而出卖原则,即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源出唐令狐德棻《晋书·陶潜传》:“(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后演化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丁仪《诗学渊源》、沈其光《瓶粟斋诗话》、李昉等编《册府元龟》、清代方浚师笔记《蕉轩随录》、明代蒋一葵笔记《尧山堂外纪》均有记载。
  “不食周粟”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体现了中国人自古就有“不吃嗟来之食”和以吃食来表示自己信仰和节操的文化传统。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以米为题材的歇后语也与谐音文化相关联,体现了谐音文化习俗。例如:
  米刚下锅就着急——恶(饿)鬼
  米做不熟不揭锅——闷(焖)着
  米店卖盐——多管闲(咸)事
  卖米不带升——居心不良(量)
  小米里掺花椒——麻烦(饭)了
  大婆量米二婆称——凄凉(妻量)又凄凉(妻量)
  穷人买米——只要一声(升)
  缸里打米——进不得身(升)
  米臼捣沙——实言(石研)
  以上几例歇后语,巧妙运用了谐音手段来把客观世界的个别事物暂时地、有条件地联系起来,恶谐饿,闷谐焖,闲谐咸,良谐量,烦谐饭,凄凉谐妻量,声谐升,身谐升,实言谐石研,有意地对词语的语音语义内容之间音义结合关系加以突破、变通、偏离,可谓妙趣横生。这其中,既深深地烙上了悠久而又多姿多彩的谐音文化历史印记,又方便简明地表达着汉人寄予在语言中的语音崇尚心理和汉族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调。
  汉字也是汉文化的载体。利用“米”字的字形特点来表义,是含米词语在用字上的一个特点。如“双弓米”即粥的别名。从析字的角度来看,“粥”字为两“弓”字中夹一“米”字,故名。而“米字格”也是因米而造之词。在书法汉字造型结构教学方面我们通常使用的辅助手段是格式,在书法教学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诸如“九宫格”“米字格”“田字格”等传统格式。一般而言,米字格容易领悟字各部之位置大小、粗细轻重,易于掌握汉字的结构、间架,不至于盲目书写。同时“米字格”体现出了汉字的字形美。
  总之,民以食为天,汉民族悠久深厚的米食文化传统是含米熟语含米词语得以产生和广泛运用的历史文化基础。含米熟语以米为喻,以米喻理,反映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征,那就是汉民族重视饮食,重视物质基础,反映了米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同时,以米喻理成了汉民族关照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也形象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和情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民族乡情。
  
  注释
  ①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385页,华夏出版社,1999
  ②清李光庭《乡言解颐》104页,中华书局,1982
  
说“米”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说“盐”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说“油”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说“柴”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语文趣题选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新语流行:节奴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八拜之交是哪八拜?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释“考妣”(图)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汉字云游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黄色”的由来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何謂“驢友”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周立波最新语录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二百五"的起源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汉字云游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5 古汉语副词的来源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文字古今通(一)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波词典和波语录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古训之格言联璧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新语流行:秒杀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常见时尚新词选释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高考古诗词鉴赏歌诀 - 高语教研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名人“三不” - 人物春秋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uz! 七年之痒 多少"风骚" - 语林采英 - 三槐居语文网 - Powered by Disc... 碎识“国文” - 【语文论坛】 - K12教育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