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欧和岚爵哪个牌子好:《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述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46: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述评 谷亚光    2008-6-23 15:08:02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丰富和发展,这里有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教授等一批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一份功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刘思华教授是中国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者。自上世纪80年代初,教授就开始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1985年11月曾发起组织生态经济研究小组,以后研究一直没有中断。30多年来,先后发表、出版了大量论文和学术专著,如《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三重转变》、《企业生态环境优化技巧》、《刘思华选集》、《刘思华文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绿色经济论》、《当代中国的绿色道路》、《刘思华可持续经济文集》等。

长期以来刘思华教授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潜心研究,创立了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理论,在我国学术界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命题。人民出版社不久前出版了他的学术巨著《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该书全面、深刻、科学地论述了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生态文明及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多年来,刘思华教授即把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理论纳入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悉心探索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文明观,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

1.可持续发展观是当今人类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和伟大旗帜。刘思华教授指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标志着当代人类最终理智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的生态文明发展观的历史性飞跃,是人类历史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的开始”。从此,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和伟大旗帜。

2.可持续发展文明观本质上是生态文明观。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刘思华教授指出,“用马克思的自然历史观来解读可持续发展文明观,确实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文明观,在本质上是生态文明观”。并从可持续发展内在属性的规定性、可持续发展本质特征的规定性、可持续发展实践目标的规定性、可持续发展文明观的核心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观的内在统一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应该是四大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刘思华教授根据现代经济发展实践,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应该是四大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观点。刘教授指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了20世纪现代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运用马克思自然历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这一思想被中央及时采纳,是教授颇为欣慰的事情。

二、融合古今中外生态文明思想,凝成几点新认识

长期以来教授研究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专注于理论研究。刘思华教授参与创立生态文明及四大文明理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和主线,就是他融合古今中外思想,特别是从马克思经典作家思想和当代实践潮流出发,确立了生态危机、生态时代、生态革命与生态文明的统一理论,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提出了不少鲜明观点。

1.解决生态危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出发点。刘思华教授指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着生态危机,生态问题(包括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及其与此相联系的以生态可持续性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与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最大的、最综合的根本性问题。他写道,“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它在现时代已经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全球利益,直接决定和影响到每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他还指出,生态问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之一。

2.生态时代的到来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外部环境。刘思华教授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是马克思的生态学说,而其实践来源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生态建设实践。刘教授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发达国家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发达国家已经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由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其后,包括笔者在内的国内外学者认为,从全球人类发展来看,正在由工业文明时代步入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必将由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正是由于生态时代的到来,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条件。

3.开展生态革命,进行“三重转变”是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世纪之交的几年里,刘思华教授在一些论著中反复阐述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即现代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现代经济形态由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现代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并把它称之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重转变”。

4.建设生态文明,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理论统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刘思华教授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绪论中写道: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经济学、生态学和生态经济理论,有利于更好回应21世纪现代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消除生态危机,为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新的指导思想。

(作者:《中国改革报》记者)

(摘自《中国改革报》2008年1月29日,原文标题是《刘思华教授<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述评》)